藏密修海's Archiver

雄天护法 发表于 2007-2-27 16:23

修心导论

[font=楷体_GB2312][size=5][color=navy]修心导论

伦珠•梭巴格西

    《利器之轮》与《剋毒孔雀》属于「修心」这一类珍贵的教法,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增长菩提心,也就是专注于证悟菩提之心。依据西藏传统说法,这两部由法护论师所写的作品,在十一世纪时由阿底峡带入西藏。阿底峡在其所著的《菩提道灯论》中教导了「道次第」的教法,其后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轮》这部被公认为对《菩提道灯论》最好的注释中,也详细说明了道次第的修行方法。虽然这二部论的写作方式有所不同,但修心与道次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都是成就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在本导论中,我要简明的提出在《利器之轮》与《剋毒孔雀》中所找到有关道次第的概要教法,以帮助那些希望修习修心的人,产生更强的动机与更多了解。

人生短促

    在进入困难的修行道路以前,我们需要为何要修行的好理由。阿底峡在下面这首偈颂中解释了这个最初的动机:「所知类多寿苦短,寿量尚且不能知,故如鹅取水中乳,但取清净己所欲。」在这首偈颂中,阿底峡提醒我们,虽然我们应该要知道许多知识,但是我们一生的寿命有多长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们应该要选择重要而严肃的目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琐碎的事物上。为了要点出其重要性,他引用会从水中取乳的天鹅为比喻,谈到了人们相信有一种天鹅,当牛乳被不诚实的牛乳商贩掺了水後,能从掺合了水的水乳中淬取出有营养价值的牛乳。[/color][/color][/color]
[font=楷体_GB2312][size=5][color=navy]
    从这首偈颂中,我们知道修行总是要从忆念人生短促开始。人的寿命相当短,很少有人能活超过一百岁。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有这麽多想达成的欲望和目标,以及有那麽多想要了解的事物,所以我们都尽力学习。既然知识的领域是无限的,而且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时候,我们应该问自己:「今生之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麽?我们真正想成就的目标是什麽?」知识的目的在於帮我们成就对自己有利益的某些事物,但是人们不可能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成就所有想完成的事。我们也许听过非常长寿的人,也希望像他们一样可以活得很久。然而,我们实在没有办法知道是否可以再活十年、二十年或五十年?甚至连明天早上我们是否能再醒过来?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没有权力决定自己能活多久。

    依据佛教的说法,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是由自己前世的业力决定的,唯一例外的就只有那些完全不受轮回的不净因果条件控制有能力超越死亡的人。当我们不受死亡控制,当我们已成佛或解脱时,那当然就没问题。但是当我们还受业力和烦恼的控制时,真的没有能力控制寿命的长短,或决定这一生中曾经历的事情。虽然我们极度渴望能够长寿和幸福,但事情总是不尽人意。每件事都是无法预知的,也许我们可以再活一百年,也许就只能活到明天而已。有些人一小时前还很健康快乐,下一小时他们就走了,这种事情一直在发生,没有人想要发生这种事情,但就是会这样发生。因此,对修行者而言,每天一开始就禅修「随念生命的无常」是很重要的。

    我们应该问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什磨?是否有时间去做那些想做的事情?」

    当我们很认真的如此反省时,我们对「每一件事都是无法确知」的这个事实,会更有察觉能力,从此生命中每个时刻都将变得更为珍贵。

人身的利益

    寂天菩萨说:「暇满既难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辫,后世岂复得?」(《入菩萨行》第一品,第四颂)

    依据佛陀的教法,生命业非是独特的现象,只是从无始以来不断投胎转世的一部分,而且在死后还会再延续。今生是短暂的,并且与来世相连,它属於不清净的轮回转世。但是,不清净和不完美的生命可以被转化成清净完美的。

    轮回中有不同的六道生命型态(三恶道与三善道)。

    在人道以下的三恶道是地狱、饿鬼和畜牲,三善道是人、阿修罗和天人。这六道在道次第的教法中都有很详细的解释。

    某些宗教相信地狱是永远存在的,一旦下了地狱,就不可能逃离了。在佛教中,也相信有地狱的存在,但是状况不一样。犯了某些特定的身、口、意三恶业,依其恶业的严重性,而决定在三恶道之中,要遭遇多少苦难。生在地狱是最严重的果报,当这些生於三恶道的业报耗尽时,由於前世尚存的善业的关系,可以转生到比较好的善道中,像阿修罗道或天道等。但最好的还是人道,因为在其他善道和恶道中,要成就解脱、开悟或得到永久平和快乐的修行目标,机会比较少。想要成就上述的修行,不断努力用功而有所领悟和长久的修行是必需的,而这只有在人道中才可能。

    唯有合乎戒律的善行,不伤害他人的纯粹道德行为,才能投生到阿修罗道及天道中。若是为了要生在人道中,最好是透过善行累积功德。对於想获得修行成就的这个目标而言,生在人道中是最好的,因为生在三恶道中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没办法了解和修行成佛之道,或者是从轮回中解脱。我们之中有许多人不相信地狱道和饿鬼道的存在,因为他们不像畜生道一样,可以眼见为凭,尽管如此,地狱道和饿鬼道还是存在著。

    畜牲的生活也许看起来颇为愉快,特别是我们的宠爱的猫狗,但是它们没有获得永久自由的心灵能力,它们活著没有目标,没有过去和未来,或者善与恶的分辨能力。因为它们没有领悟力,纵使我们想要教导它们,它们也没办法了解。在地狱和饿鬼道中也是一样的,一旦投生在那里,想要有了解佛法的机会就很难了。

    三善道中的天人和阿修罗所拥有的快乐与平和,只是短暂的而已,虽然他们的寿命非常长,身心精致的程度远比人类要高级很多。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深刻的体悟,他们贪爱感官上的快乐享受,这些乐受是前世善业的果报。因此,没有从天道生活中解脱的动机,纵使佛菩萨到天道中教导佛法,他们也不愿意听。当生为天人所积的功德耗尽时,可能会投胎到三恶道之中,从此之后,就很难再得到人身了。

    纵使生在人道中,大家过的生活也很不一样。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人类的生活许多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可能六根不全,或机遇环境都很不好。像这样,能遇到上师,有听闻佛法的机会,进而如此修持的人,为数更少;能有如此闻法修持机会的人不是很多。在寂天菩萨的颂文中,「暇满」不是指有空睡觉或是到处游荡,而是说有机会得遇纯净的教法,了解佛法的内容後,透过身、口、意三门实修。因此,「暇满」真正指的是:遇到并且能了解纯净教法的修行机会。

    当我们生在人道中时,需要四种正面的条件以成就修行的目标:
(1)六根健全。
(2)生在可听闻佛法的地方。
(3)对佛法有向往之心。
(4)对佛法有正确的观点。

    得到暇满人身是难能可贵的机会,如果我们观察全世界的状况,会发现勤物舆昆虫的数目远比人类要多很多。不了解正确的修行道,就无法成就完美的喜乐平和,只有生在人道,业且具备暇满之时,才可能如法的修行。

    在成就修行目标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障碍,光是要推持这个短暂生命就很不容易,因为对此我们根本没有自主的能力。

    严肃的修行者一开始就会反省自身的生活,他们会问自己说:「我过的是哪种生活?要找到修行之道是容易的还是困难的?」他们很快地会发现:要找到具格的上师及像道次第这些正确的教法是很不容易的。

    从「珍惜人身宝贵」背始,到渐次禅修的方法,道次第包含了所有的细节。我们要了解,现在我们所拥有的好人品是过去善业的结果,所有不好的遭遇都是过去恶善的结果。了解这点之后,我们不应该误用这个宝贵的人身。如果我们尚未修行就死了,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修心的教法很广泛的讨论到这点。通常我们会拿宝贵的人身和非常难得的如意宝做比较,但如意宝能满足哪些人的愿望呢?虽然如意宝也许能给我们许多钱或其他奢侈品,但是没有辨法给我们永久的平和或涅槃。如意宝并不像人身有给我们来世健康舆财富的这种特别能力与特质,人身可以令我们得到生命的平和喜乐、开悟、成佛与涅槃。

成办修行目标

    体悟了生命的短促与人身的宝贵之后,我们需要对人生的目标有所决定。生命活著的这个当下是很有价植的,你应当这样想:「从现在到我死亡之时,不管我还能活多久,我不要浪费任何时刻,因为这一生是如此的宝贵,一旦失去了,所有的束西也都会不见了。」像这样的思想不但有用而且很有价值,像一位老师一样,可以引领我们、激励我们,也会鼓舞我们不浪费时间和力气,完成必须完成的特定工作。因此,修行要促「自己生命处境的无常」和「今生珍贵」的思维开始。当我们愈来愈深刻地了解这一点,就会思考从现在开始该做什么事?

    我们也许想要做数不尽的事情,但应像天鹅只取水中有营养的牛乳般,只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就好了。

    那你的目标是什么?人活著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大部分都跟今生的物质欲望有关。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来世能有好的投胎转世最重要,或者,层次高一点,也许会想要希求从轮回中解脱。最后,其他的人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想尽快成佛。因此,修行目标有高低之分。

    要成就最高的修行目标,就必须净化我们的心,才可能完全不受因不净业所产生的障碍和烦恼所影响。这些不泽业依其性质,会导致各种不同的投胎转世,有时会生在很悲惨的状况中,有时境遇普通,有时会很有福报。不清净的生活生生世世不断在更替,这种轮转就是轮回的性质,因此,依据佛教的说法,是我们自己不清净的心创造了轮回的一切状况,像不净的身体、痛苦、不净的外在环境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甚至住在同一国家或同一家庭内环境都不同。住在同一间房子内或同一个地方的人,有些人悲伤,但有些人快乐。所以,我们知道悲伤或快乐不是外在环境的结果,而是前世业力所带来的精神特质所致。

    纵使是同一家庭的人,甚至是双胞胎,也不能完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纵使是双胞胎,他们俩的心性和经验也不一样。其中一个可能是个性和平且温文有礼,另一个可能脾气很坏又充满敌意;其中一个可能身体很健康,另一个可能健康有问题。他们两人虽然同是双胞胎,但却有不同的结果,那是因为他们个人在过去世中造的身、口、意三业不同所致。

    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这一生我们该行善或行恶呢?在过去生中的行为善恶皆有,但是体悟到今生的可贵后,已了解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会决定未来,因此我们要培养慈悲的态度,去除对他人瞋怒嫉妒的心。

    人的一生有潜力行大善或造大恶,我们可以把自己推向畜牲、饿鬼或地狱的三恶道中,在其中被困达数劫之久。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有很大的正面改变,培养知识与智慧,特别是那种了解业力因果及其果报的智慧。当人们了解痛苦的内在因果关系後,会尝试克服这些问题,而不只是去改变外在环境而已。如果你很用功的增长专注与禅定力,就能以最宝贵的慈悲智慧去替代不良的心思。

    我在这里已简要谈过的主题有四个:
(l)人身难得。
(2)寿命无常。
(3)业与其果报的关系。
(4)轮回的过患。

    这些教法在道次第中都有很详细的教授,也被称为「修心四则」或「改变习气的四则方法」。

    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拣择人生的目标,我们可以将之区分为两个范畴。

    第一个是从想要离苦的角度出发,我们这一生充满想要避免痛苦的焦虑。

    第二个是从想要得乐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能在这一生中或永远的离苦得乐。

    我们也许会问:是否有方法可以完全的离苦?

    如果我们能够去除苦因,那麽就有可能永久的出离痛苦。

    纵使没有宗教或性灵上的渴望,常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追求的事物不外乎某种的幸福或宁静平和。所有众生一生之中都在找寻快乐或平和,以及如何避免问题的发生。甚至连动物都到处在找乐受、食物和住处,尽量避免被猎杀或别种危险。但是,这只是短暂的、世俗性的目标,而非精神的、灵性的目标。当你的修行到达更高层次,而非只追求暂时的目标时,就能了解每个问题都有原因,并非永久不变的。所以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就要把产生问题的原因给解决掉。这样做而得到的永久和平,才是我们这里所谈的人类真正的目标。

    和其他真正的灵修教导一样,佛教教导人获得永久的平和快乐,这是宗教的任务,否则,宗教只要宣扬今世的世俗目标就好了。我们从感官找寻短暂的生理快感,像寻求好看、好吃、好听和好摸的东西,这些事物都只是世俗生活所追求的目的,来来去去,并没有永恒的价值或是带来永久平和的能力,反而这些事物本身就会变成痛苦的原因。

    为了纯正的宗教或灵修目标,我们要追寻的是永久的快乐,这远远超过任何短暂的快感。只有那些已证得涅槃或成佛的觉者,才能得到这种永久的快乐。

    我们必须质问:这种永恒的目标真得可以达成吗?或只是空口白话?或只是幻想而已?这样的目标值不值得我们去追求?我们人类有极高的智力和分析能力,有了解事物的潜力。因此,我们可以问:恶业的後果是否真的可以永久止灭?让人们得到免於轮回、不断投胎转世的自由—也就是达到佛教所谓的「涅槃」或「成佛」的境地?

    佛经中保存了佛陀所教导的八万四千法门,经典中告诉我们,确实有方法可以达成这些目标,可以完全而永久的止息这些苦因。

业力与烦恼

    那些生活由恶业支配的人,没有能力自己决定要待在轮回中的哪个位置,他们现在的生活是过去业力果报的展现。生、老、病、苦,最後是死亡,这都是在轮回中生存必然的结果。根据佛教的说法,痛苦的产生是自己造成的,并不是别人或是环境给的。我们生活中所有快乐与不快乐的经验,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不论是健康或不健康,不管是美还是丑,都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造的。既然如此,我们真的没理由抱怨所遭遇到的种种逆境。纵然今生我们没做什麽坏事,由於我们过去世中所做的善业或恶业,还是会把果报带到现在来,例如,被错误的指控或遭受不公平的处罚。

    当行为完成后,会在我们的意识中储存「种子」,会在未来产生那行为所导致的负面或正面的结果。这些业力的种子并不是物质构成的,而是具有影响未来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很小的业力种子也能产生很大的後果,所以,我们不应该以为犯小错对自己没有伤害。佛陀在《稻芋经》中用了一个比喻,他说道:播下一粒稻种,可以收获许多米;种下一颗小树种,最后会长成一裸充满枝叶果实的大树,甚至大到可供百辆马车遮荫。如果一粒种子只能成为另一粒种子,那麽农夫不会浪费他们的时间去播种,他们种下去的作物要有高产量才行,这是一个外在因果的例子。相较於此,内在道德因果的後果更严重。对他人有伤害的身、口、意小恶业,会产生严重的後果。这些的行为,甚至有可能让做这些恶业的人投生到地狱,或影响这个人的今生或来世。即便我们现在过的生活可说是好的生活,这些果报还是可以因过去业力种子萌芽而发生。

    「业力」意谓著行动,不论是身体的、言语的、意识的。行动一本身不必然是不清净的,行动有清净及不清净、已完成和未完成之分。像佛陀这类不受轮回束缚已开悟的人,也仍然有行动。成佛不意谓著就没有行动了,佛陀和其他圣贤为了帮助众生还是有所作为。他们的作为是如此的伟大而完美,就像功德云一样,普降慈悲於一切众生。这种完美行动最好的例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教授了八万四千法门。

    因为有了不净业,轮回中不好遭遇才会发生。清净或不清净的业是怎麽来的?不清净的业由不清净的精精神干扰或烦恼产生。基本的烦恼是贪、瞋、痴三毒,以及从这三毒产生的分支及再细分的其他烦恼。这些不清净的烦恼就像一棵毒树一样,有著有毒的树干和枝叶。由这三毒所引发的行动都是不净业,将会导致不清净的转世投胎及其他不善的後果。佛陀教授八万四千法门的原因,就是要对治相同数目的烦恼。这些烦恼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我们不能了解和控制我们的心。不管我们现在过得多舒适,这些烦恼还是存在於我们心中。佛法的教导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就是要对抗从三毒产生的烦恼。佛法能永远地对治烦恼,不只有暂时的效果而已。一旦我们根除了烦恼,我们的行动就会成为清净的。

    只要我们的行为被烦恼引导,我们将生生世世体验恶业的果报,也就没有办法体验真正的平和快乐。三毒可以引发杀害、盗取或其他伤害他人的种种行为,这些伤害他人的行为,由贪瞋痴所引发,例如我们贪爱动物的肉、皮或牙而杀害之。通常我们也可能由於吸引力或欲望,或是因为怨恨的关系而杀人;我们也可能由於愚笨或无知而杀人,例如像安古利玛拉的故事,他认为杀人是正当的,以为可以带来正面的结果,相信若杀了一千人,就可以得到解脱。最後,他在佛法之镜的照映下,看到了自己错误的行为。佛陀的教导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我们所有错误行为的反映。

无明与自我中心

    在讨论修心论典时,我们将要探讨如何克服无明。当我们以一般的意义来使用「无明」这个字的时侯,是指不明事实或不知对错的分别,或甚至不知道怎麽做某些事情,像不知道怎麽煮饭之类的事情。但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无明,不是指一般所讲的没有知识,而是指一种特别的无明,也就是我们产生所有痛苦的主要原因,这种无明是对「我」、「我自己」及「我的」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我」、「我自己」及「我的」的力量下完成的,这是我们所有问题的主要根源。当有人以言语攻击你时,你是怎麽认知这个「我」或「我自己」的?你会变得非常愤怒、生气,带有防卫性,并且觉得自己正遭受攻击。但是,是否真的存在一种实质真正的自我?是否真的需要去防卫一个真实的「我」或「我自己」呢?如果有,那麽像这样的思维就是正确的。然而,假定「有一个真实又实质的自我」是虚假的,由这个错误的假定所引发出来的每件事也同样是虚假的,像我们总是要求有最好的东西,或当有人说我们坏话时,就觉得生气。每一个令人烦恼的想法,像只因有人对我们说了什麽话或做了什麽事,我们就想伤害那个人,这种想法之所以会产生,和对自我性质有错误的了解有关,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正是这种类型的无明。

    我们会以为有「我」及「我自己」的概念,因为受制于以为「有一个真正的个人本体」的这种认知,把自我当成是永恒不变,而且是一种绝对的存在。我们执著於「我的身体、我的自我、我的心」,并且认为我应该被每个人珍惜或疼爱,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生气或嫉妒。这种想法是从对自我错误的观念产生的,这是真正的无明,也是不净业、投胎转世、轮回……这些我们前面所说的每件事的根源。「有一个真实个人本体」的观点创造了自私自利的态度,从而产生贪婪、愤怒、嫉妒和其他负面的情绪。因此,它是每件负面且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的根源。

    寂天说过:「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悉由我执生,留彼何所为?」(《入菩萨行》第8章第134颂)

    这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为彼此伤害而经历了身心的痛苦,特别是害怕内在和外在加诸於自身,令我们觉得恐怖的许多事情。这世问悲惨与受苦的每个面向,真的都是从「有一个真正的个人本体」的观点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而产生的。因为我们心中深处的魔这样想:「只有我自己是最好的,只有我当被爱惜、尊敬及崇荣;我必须要控制一切,那些不同意我的人都是邪恶的,也许他们应该被摧毁,如果那些人都不存在的话,那该会有多好!」你有没有这种态度?根据寂天的说法,在这世间大部分的人都有这种想法。

    由於这种态度,我们把自己放在中心,把「我」或「我自己」当成是最高的,觉得每件事情都是「我的」,属於「我自己」,由「我」所拥有。这种思想从「我的心」、「我的身体」开始,从那里继续发展到「我的房子」、「我的家庭」、「我的财产」,我们的「我的」有这麽多,而且还可以不断的继续下去。寂天在前面的颂文说道,贪爱和瞋恨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以为有一种「真实的个人本体」的自我中心观。当我们有这种真实个人本体的错误看法时,就会有所谓的「自爱心」,也就是说总把别人排除掉,只喜欢自己、自己的身心。我们在听闻佛法以前,总是很容易就倾向这种自我中心观,持著有真实个人本体存在的看法。之後,经由研究而了解这种看法是虚假和有害的,但是我们还是无法攻击这种看法,会继续执持这种看法,并且受其影响。

    自我中心有两个面向,即我执和自爱心。所谓「我执」是指把「我自己」和「我」执持为中心和绝对的,以为它在自己的五蕴之中原本就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相信在身心之内有一个「我」控制并拥有身心,所以才该被珍惜疼爱。这是种对有一个真实个人本体存在的错误观点。我们也许不会常常以哲学的术语把有一个「我」这个观点清楚的表达出来,但是会像前面讲过的情形一样,在被别人指控而变得具有防卫性时,就会表现出这样的「我」或「我自己」的存在。佛陀经常谈论这种错误认知,指出它是产生一切轮回问题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有这种无明时,就会发展出其他像爱己胜过别人的「自爱心」。有人也许对别人也有爱,但和自爱的程度相比,那实在是无法比较的。自己爱自己的热切程度,是无法将之推展到任何一个外人身上的,纵使你对另一个人感觉有爱——也许基於性欲的关系——但那真的只是一种贪爱的形式,目的在於寻求自己的乐受罢了。在这种情形下,那并非是无私的爱,无私的爱只求他人的快乐与福利。当你要求每件事都必须顺从自己的欲求时,就像铜板的背面一样,同时就会有一种负面的态度,要把一切不好的事物推给别人。

    即使我们都了解到,存在一个真实个人本体的观点和自爱心,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但我们却一直在找自身以外的敌人。如果有人侮辱我们,对我们深怀敌意,或不尊敬我们,不同意我们,或对我们阳奉阴违,自行其是,通常我们就会把他们当敌人。只要我们还保有这种态度,认为别人是敌人而只爱自己,就不可能有平和之心。不论你多努力的想找寻平和快乐,也是找不到。纵使你研究宗教,读许多书,成为一位大学者,到头来这些只是为了自私自利罢了,想得名声、赞誉及荣耀自己而已。当你追求这些事物时,也会招惹愤怒、怨恨和嫉妒这些负面情绪,如此一来,心灵就会一直被搔扰,不得平静。贪瞋痴三毒之链就连结到我们的心,使我们因贪爱、怨恨、嫉妒和无明而行动,因此造作了不清净的业力,使我们一生都受其影响。
真正的敌人其实是在自身之内,你必须小已在自己身上寻找,透过禅修去找这个敌人。当我们有所了解,体悟到这个敌人是在我们自己身上之後,为了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必须把这个内在的敌人除掉。我们要去找能使我们不受这个敌人控制的解药,因为这个敌人已经给我们制造许多问题。佛陀已经教导过我们:直到我们把这个自我中心的恶魔根除,不然不会有真正的平和或快乐。

    对治方法的秘密神圣教授:自他交换寂天说:「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圣妙秘密诀。」(《入菩萨行》,第章第120颂)

    这种修行会被称为神圣且秘密的教法,就表示说这并非要给每个人去修行的,因为这是相当艰难的。要真正修行这个教法,就必须在很高的层次修行,我们的心要变成更为驯化、调伏并控制良好,而非任由自己处在平常自我中心的状态。

    通常我们都完全受到自我中心态度的控制,只要自己能快乐  受就好;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可以剥削他人。如果一个人可以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完全不在乎伤害他人,那麽这个教法就不可能被像他这种自我中心的人所采用,即使他有机会得遇这个教法,也会觉得万分气馁,不相信这种修行是可能的。

    若决定要遵循这个神圣秘密的教法,那就是一种伟大的大乘佛法的修行。「神圣」是指这个自他交换是最神圣的修行。自爱是这种修行所要瞄准的目标或敌人,是修行者所要战斗的对象。自他交换涉及到为了帮助别人就必须珍爱他人,真心关怀他们的问题和可怜处境;真心想要减轻他们的问题,希望他们快乐幸福和平,以及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简而言之,希望别人也经准备好了,要很有效的做这些事时,你就能很精进以善巧方便去完成这些事。否则,当你谈到这些修行时,对那些还没准备好的人而言,听了这个教法後,会觉得气馁,产生怀疑及邪见,心中认定你在胡扯。

    有许多大乘佛法被称为「秘密」。在这里「秘密」不是指这种自私的保留秘密方式,只想跟和自己要好的人分享某些事物,否则就自己保留的这种秘密。这里,「秘密」是指某些特定的灵修教法和实修,当有人尚未准备好,你就跟他们讲这些修行的方法,就像我刚才讲过的,不但不能利益他们,反而会有严重的不良后果。当这种事情发生时会有危险,因为像这种非常强的负面心态,会造作了很大的恶业。因此,当你认识到有这种危险时,应该保持沈默,这就是这里将它称为秘密的意思。

    因为这个理由,所以伟大的上师把某些事情视为秘密,别的事情则相当公开的谈论。他们就像聪明的父母,为了爱护小孩,也许不允许他们看见、听到或知道某些事情—因为这些事物对他们没用,甚至还有可能大大的伤害到他们。有些事物要隐藏起来,直到时机成熟才能分享。父母因为爱而保密并没有错,相反地,这是他们大爱的表现。

    对于灵修的教导,情形也是一样。有许多独特的大乘佛法修行和某种密宗的修行者都是秘密。像被称为「予与取」的大乘修心修行就是这种例子。当禅修自他交换时,我们把所有好的东西给别人,而承受所有不好的东西。首先,我们只以吸气吐气的观想方式来修。当你吐气的时候,想像把每件想要的、正面的、有功德的事情,也就是你所有的幸福平和的来源送出去,你希望别人能拥有这些美好的事物。当你吸气的时候,想像吸入一切使别人痛苦的问题和悲惨状况,诚恳的希望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报应在自己身上,由自己一人去体验一切痛苦。

    首先,你只是偶尔修习这种自他交换的方法,但如果进步到更高的阶段时,每一分,每一秒就很容易成为功德的来源。当你在还没有准备好以前,就想修这个方法时,你也许会边吸边想:「也许会有一些很邪恶的东西会进入我身体内,我不要再修这个法了。」在呼气时,你也许会边呼边想:「所有我的好东西正离我而去,我不要让它们走。」像这种状况会发生;当你会这样想的时候,就表示你还没准备好修「予与取」,因为你的心还不够成熟。

出的修链与净化

    我们这里所要研读的典籍是有关心的修链与净化,藏文称为「洛炯」(Lojong)。「洛」是指「心」的意思,这里是指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即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炯」是指「修炼」、「控制」和「净化」的意思,这里主要是指全然的训练自己的心以培养大菩提心,也就是说除了世俗菩提心以外,还要培养具智慧的大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如果你以各种不同的技巧净化、控制及修炼你的心,是可以让你的心变成像释迦牟尼佛的心那麽完美和开悟的,或像菩萨的心和其他伟大的大师的心一样。这种心灵的修炼是必须的,如果没有修炼、思维和行动,便不可能成就开悟的心。没有任何一位佛陀是一开始就开悟,就永远是佛陀的,所有的佛陀都必须修心。

    我们当然相信有成千上万的佛陀存在著,因为所有众生都可以成佛,他们全都拥有开悟和成佛的根源;因为他们的心本质上就如同佛心,本来清净。那麽佛和我们的差别是什麽?差别就在于佛陀已经摧毁所有不清净的心,并代之以完全纯净完美和善良的心。他们的身体也如同他们的心一样是完美的,他们的行动皆是善良和利他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如佛一般的精神能力,但是我们的心却完全掉入贪瞋痴不净烦恼的泥潭中。

    许多其他的烦恼从这根本三毒中生起,被愚痴创造且支配,并受贪瞋影响。根据阿毗达磨(对法论)的说法,烦恼共有八万四千种。不管你怎样去算,就是这麽的多,事实上多到数不尽。所有这些烦恼、不清净的精神状态,都是从无明开始的,其性质是精神上的骚乱,对对象的认知和概念都是错误的。受到这些烦恼的精神状态影响,而执著於事物时,会产生强大的能量,并影响心灵的其他部分。心就像乾净的水一样,本质上是纯净的,清澈而可饮,但也可能被污染、混浊和弄脏,最糟糕的时候,甚至像化粪池一样。但是,即使脏得像化粪池一样,也可以被清干净,因为心本质上是纯净的。这些杂质只是暂时加到水中而已,透过净化的过程,这些杂质可以被分离出去。一旦移走杂质後,水的纯净本质还是会保留下来。

    佛陀曾经用另一个比喻,黄金混著脏土、灰尘和泥浆,但黄金的性质还是纯净的。虽然在这个例子中,黄金和其他杂质混在一起,但这块尚未提炼的金矿可以被精巧的提炼成纯金。基本上,这就像我们日常修行在做的事,也就是使心中不净的精神状态清明,使其清净的本质得以显现。

    我常引用《如来藏经》的思想,此经教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来」是指佛陀,「藏」是指本质、胎藏、心或种子,我在这里要把它翻译为「佛性」。在这部经中,佛陀解释众生都有佛性,虽然我们现在的心是不清净的,这些不清净带来悲惨与痛苦。恶魔、活在地狱的众生、饿鬼、畜生和人,都具有许多不同的不清净,但这些众生中的每一位,都有一种本性,在未来某一时刻可以成为像佛心一样的纯净且完全开悟的心性,完全没有障碍。这种心性是慈悲所成,包含了全部好的品质,所有坏成份都没有了。每个人都应该如佛陀过去那麽做,因为每一位都有可以培养佛心的相同基础。因为心性本净,我们才能把负面的精神状态去掉,更加的清净我们的心,直到我们成就最高阶段的净化。佛性就是这种净化的基础和潜在能力。

    如果心的性质像这样,那麽心怎麽可能拥有这麽多贪瞋痴等等的烦恼?佛陀曾说过:「心的本性是清澄光明的。」这并非是指物质方面的清明,而是说心的本性是没有贪瞋等等。当不清净的东西被移走後,留下的是本质清净的。事实上,在这部经中,佛陀告诉我们:佛性本身是清澄光明的。佛陀也讲过烦恼并非是心的本性,是无常,偶尔发生的。这些污染从无明开始,包含贪恋、怨恨、嫉妒及其他许多迷惑和障碍都是暂时的。因为他们从最粗的部分开始,再来是中间部分,最後是最细微的,都可以被清掉,所以它只是暂时存在的。我常引用水和洗衣精清洗非常脏的衣服做比喻,不管衣服上面有多少泥巴和油渍,多到比布还厚,仍然是暂时而非永久不变的。这些污垢是从某种原因和条件产生的,并非是布本身性质的一部分,强效的洗衣精可以一步一步将之洗净,洗到完全没有脏东西残留为止。像前面所举水和黄金的例子一样,布本来也是乾净的。

    人们有时候会气馁的想:「我的性情就是这样,我没有办法改掉我的劣根性。」但是,每一种污垢事实上都可以被清除的,不管附著在心中有多厚。纵使是厚厚一层,也可以逐步地让它愈来愈薄,直到完全清乾净。其实,这就是说所有的障碍都是暂时的,并没有绝对或永远的性质——它并非本来就存在。为了了解心的真正性质,我们要禅观空性、事物的真实性质,特别是心和心所有法(其拥有的心理现象)也是空性的。一般而言,心拥有许多特征,像善法、不善法和障碍等等,但都只是暂时的,因此这些负面的品质都可被移除。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要有修行的成就最要紧的事情不是身外之物,虽然外在的某些因素会有帮助,但把心归复为纯净和完美才是最根本的。如果能有这个纯净完美的心,就可以拥有所企求的每件事情,也会达成永恒的平和快乐。当所有蒙昧都完全去除,心已净化后,快乐就会自内在产生。不管你多努力想要创造外在的愉悦快乐,不管你能累积多少好东西,所有这些努力不过是把心更进一步推向贪恋、怨恨、嫉妒和自负的泥悼中,心并没有变得清净。因此,我们要修习专注心,反观自己的心,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人格,成为一个善良慈悲的人。

    如果我们的心被障碍而无法成为一个慈悲的人,要怎样做这些障碍才能去除?其对治方法为何?不同层次的障碍得慢慢去除,一步一步来,无法一次就把他们全排除。这需要时问和努力,但所有的努力会有用,所花的时间不会浪费掉。人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时,会认为这些努力多少是种损失。但是,如果你适切地从灵修的角度来看待、了解事情时,就会发现不这样做时才是浪费。追求一般的感官享乐,满足五根,令其享受对境,都是一种浪费,因为这些活动到头来只会让我们的心愈来愈不快乐。因此,我们应该要专注於心灵净化的修习。

    我们要怎样才能把修心做好?大部分的宗教都有某种形式的净化。佛教的修行特别从清净戒律的修持开始,到效力最强的密宗修持,每一种修行毫无例外都是为了心灵的净化。数百卷佛经中所包含的所有教法,直接或间接,不外乎都是为了让众生心灵达成净化。如果有人在修心灵的净化,但还受制於烦恼的力量,他会这样想:「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或做我想做的事,用不著控制我的心,不要去管它!」

    这种想法是相当错误的。就如寂天所说的:「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入菩萨行》第5品,第2颂)

    这是说如狂象未经驯服的心,能造成的伤害远比任何一只发狂的象要大,因为会给今生带来处罚和伤害,也会使我们来世掉到地狱去。这是修心和净心时,应该认识的一个基本观念。

    寂天又说:「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栓未失否?」(《入菩萨行》第5品,第40颂)

    狂象心如何被驯服?当一位驯象师把大象用粗绳绑在一根柱子上,他可以用鼓励、处罚,正反面的强化方法去训练它,这只大象最後会被驯服,驯象师要它做的事,它几乎都会做。在马戏团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象遵守命令站立、坐下、用象鼻把驯象师举起来等等其他特技。所以,连一头野象也可以训练成温和平静。相同的,狂象心也能将之拴在法柱上,经由禅修和教法的薰陶,不应令其松绑,而应努力把心拴在法上。

两种菩提心

    修心是要让心习惯於两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在《利器之轮》和《克毒孔雀》这两部论典中,都强调的世俗菩提心,其主要的标靶是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要去观察它们如何生起,如何支配我们,如何生生世世的伤害自己和别人?

    由於生气怨恨而做坏事的人,我们要怜悯他们,他们应该是我们同情的对象。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麽,他们也没有能力做善事,他们被自己内在的敌人所支配,使他们受苦而胡作非为,像这样的人需要我们的慈悲。

    我们不应该想要藉著照顾别人以得到世俗的利益,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寂天说过,如果我们有食物、衣服或其他物品,应该给穷苦和需要帮助的人,菩萨甚至会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需要的人。如果想说:「我只有这个东西而已,假使给了别人,我自己就没有了,我会因此而受苦。」像这种想法便是错误的。这种态度只考虑自己的快乐而不管别人的快乐,是种残忍的想法。当我们饮食穿衣时,不应只是单纯的享受这些食物、衣服,而同时也要以慈悲心想到所有缺乏这些东西的众生。我们应该想到我们可以把自己拥有的东西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而限制自己的消费,这是一种为了利益他人而自我牺牲的想法,就像一位最慈爱的母亲会爱自己的孩子胜於爱自己百倍般,这是种神圣的心。

    当你有这种态度之後,在其影响之下,爱护和帮助他人只会有好报。纵使你不要别人尊敬和推崇你,你还是会得到尊荣,有些人会自然而然的那样对待你。另一方面,如果你希望得到荣誉和尊敬,但却得不到,就会觉得挫折和生气。因此,如果能够每天自然生起自他交换的态度,就能对治自爱心。这是真正的菩萨心肠,是伟大人物的神圣态度。

    另一种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即对自我本质的了解,也就是认识到空性里没有任何事物有绝对、独立和实有的性质。

    了解「自我」、「我自己」和「我的」的性质是有必要的。当你了解「我自己」和「我的」是某种相对的存在,而不是以你通常想像的方式存在时,「有一个真实个人本体存在」的这种观点会渐渐减弱,最後将会完全消失。根除「有一个真实个人本体存在」这种观点,可以让自己免於遭受无明的主要元素的束缚。了解空性的智慧和慈悲待人处事的方法是佛法的核心。

    一般而言,所有的道次第都可以被当成修心的一部分。所有宗教的修行都在修炼心性,但有一些特定的教法是在教导如何直接禅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从阿底峡和法护及其他大师,都有传下一些合于此修行的简短教法,可以强而有力攻击「有一个真实个人本体存在」的这种观点,这些教法被称为「修心」。简而言之,上述所谈的是学习和实修修心教法的重要理由,及其所需的加行(准备阶段的修行)。

《利器之轮》与《克毒孔雀》

    大部分修心的教法起源自寂天的著作,特别是《入菩萨行》一书。这些特定的教法都传到阿底峡身上,他从上师金洲师色铃巴、弥勒瑜伽士和法护得到修心这方面特别的教法。我们这边所要读的这两部作品是由法护写的,他是阿毗达磨的大师,也教过阿底峡阿毗达磨。这两部作品提出了对抗「有真实个人本体」的观点及自爱心。非常强而有力的瑜伽方法,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有害的看法和态度如何产生,纵然我们想要言行艮好,它也会摧毁原先动机的纯粹性,使我们最终还是一败涂地一般说来,修心可以指任何一种精神修行或灵性的修炼,我们可以跟初学者、程度在中问的人和程度较高的人讲修心。《利器之轮》与《克毒孔雀》是给大乘高阶修行者的特别教法。如果你彻底的学习了修心,并且常运用在修行和日常生活中,最後必然会让你培养出更高的精神和情绪,并带给其他众生更多的利益。[/color][/color][/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