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修海's Archiver

金刚鸣 发表于 2005-11-7 19:53

十一世班禅的一天

[font=楷体_GB2312][size=5]十一世班禅的一天(2005-02-04人民日报)
早晨7时,天刚蒙蒙亮,当我们走进西藏日喀则班禅新宫德青格桑颇章时,楼里已是灯火通明了。开启大门的僧人说,仁布钦(藏语“活佛”)在洗漱。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7∶30 晨诵
15岁的十一世班禅穿着整洁,稚气未褪的脸上睡意仿佛刚刚被洗去。他缓步走进释松赛诺林寝宫的晨诵室,恭敬地面对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行三叩大礼。礼佛毕,到自己的佛座上熟练地结跏趺(这是藏传佛教僧人修习的基本功)——开始轻声诵经。

8∶30 早餐
晨诵室对面的餐厅里有两张铺着洁白桌布的大餐桌,上面摆放着简单的食品:新鲜纯白的奶渣,牧民爱吃的“退”(酥油奶渣糕),糌粑、大米粥、鸡蛋、开花馒头、榨菜等,暖瓶里是又香又热的酥油茶。班禅坐上座,右边是经师江洋嘉措及经师的徒弟,左边依次是班禅的几位侍僧。今早他的父母也来了,坐在班禅的下首处与他共进早餐。据身边的僧人介绍说,班禅早餐一般都吃糌粑、喝酥油茶,午餐比较丰富,但他还是最喜欢吃藏式汤包、牛肉包子、扎寺特有的牛肉馅面疙瘩汤及馒头、面条等面食。饭后,班禅与经师、父母等一起到院子里散步。新宫的里院不大,远离街面,满院遍地树草,环境幽静,又无闲杂人员,每个人都很轻松。

9∶30 学经
一天的学习开始了。“教室”是一长方形房间,其中一面墙上挂了几幅唐卡,靠门一边的藏柜上摞着一叠叠包裹整齐的经书。经师坐上座,班禅先给经师江洋嘉措恭恭敬敬磕3个头,结跏趺于他的专座上。8位陪读僧人席地而坐于班禅旁边,拿出自己的经书,集体念诵经文,听经师讲解经义。少年班禅仔细聆听,认真思考。

10∶30 学英语
今天这个时间安排的是学英语,以往还有其他文化课与英语交错开课。十一世班禅的汉语文已经达到小学毕业程度,很快就要进入初中汉语文的学习。现在学的是英语中学教科书第一册。英语老师姓许,是一位资深的老教师。课堂上气氛轻松,授课都讲英语。师生互致问候后,老师翻开教科书领读课文、讲解生词……班禅学得津津有味。每当他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时,老师一个劲地说“Good!Good!”脸上露出赞许的微笑。许老师说,班禅天资聪明,记忆力非常好,学习主动性很强,求知若渴。目前他已能进行简单对话、朗读并理解课文且发音较准。学习一般在11时30分甚至12时30分以后结束,稍事休息后是午餐、午休时间。

14∶00 课余时间
据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段时间班禅一般用来复习功课、学习电脑知识、阅读科普读物和报纸杂志等。班禅分别有一台台式电脑和一台手提电脑,这令他爱不释手,有的汉文、英语作业就在电脑上完成。侍僧说:“仁布钦喜欢高科技的东西,如电脑、相机、录像机等,只是他的课余时间不多。作为僧人,仁布钦虽然年少,但自律能力很强,所以这些东西有时很长时间都难得摸一下。”

15∶30 辩经
下午的学习内容是辩经,地点在扎什伦布寺的日光殿。日光殿不小,但也显得拥挤了点,两边坐满了人,有寺庙各扎仓的高僧大德、前来参加辩经的僧人,还有许多观众。辩经是综合检验僧人学经成果的形式之一。辩经的内容是《五藏大法》中《囊珍》一节,班禅是首先提问方,应战方是显宗院的嘎钦洛桑朗杰。只见班禅整理好袈裟,镇定神情,站在对方面前从容不迫地提问。他时而转身退步琢磨提什么问题、如何难倒对方,时而果断前行击掌提问,时而拖着长音,时而又好像突然袭击……一阵激烈辩经之后,变换位置,班禅作为被问方,提问方换上了嘎钦洛桑扎西。少年班禅端坐在厚厚的坐垫上,面对比自己早进寺庙10多年的僧人,他神情自若,应答自如,毫不怯阵。经师江洋嘉措介绍,班禅学的经仍属于基础课,以《五藏大法》为主,基础打好了以后再学习其他经书就容易多了。到目前为止,十一世班禅已经接受过700多次灌顶,还在学习因明学。江洋嘉措说,班禅的悟性很高,学习刻苦、认真、努力,思辨能力较强。不知不觉到吃晚饭的时间了。晚饭后仍然是在院子里散步,话题更多的是围绕着下午的辩经展开的。

19∶30 晚自习
看过电视“新闻联播”以后,是学习藏文、练习书法,预习、复习汉文和英文等其他文化课的时间。藏文老师说,班禅的藏文学得很扎实,藏语语法掌握得好,最近他在学习藏文草书,写的字也很规矩,同时还在学习梵文。

21∶15 集体诵经
这又是一次集体诵经时间,身边的僧人都聚了过来,一直要持续一个小时。

22∶30 就寝
随着寝宫的灯熄灭,少年班禅,这位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大活佛紧张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size][/font]

一杯菠萝蜜 发表于 2012-1-6 21:24

我能深入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脱及威力

民间中医 发表于 2013-6-20 14:31

茶道通禅


“清”是茶道和禅宗共同拥有的意识。它既是禅宗自然观的一种体验,也是茶道通禅的一种化境,同时也是茶道特有的审美情趣,再现了人对自然生命的执著追求。
禅宗认为“本心清静”是“物我两忘”的先决条件,只有清心静虑,排除干扰、摒弃杂念,才能达到“梵我一如”的最高化境。因此,禅寺伽蓝大多选择风景清幽、清谧恬淡的处所;禅僧居士也每每隐居山水之间,去领略“物我合一”的清静无为之心。禅僧们恪守清心寡欲之道,参禅打坐,以清为伴;衣食住行,以淡为本。甚至连禅苑法度也名以“清规”。可以说,清”是禅宗空无观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与禅境相通的茶道,犹重清静淡雅之风,颇尚淡泊无为之情,茶室的设计,以清静为要,不尚浮华,恬淡自然,常令人有脱尘出俗之感。更重要的是,茶道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得这种具象的文化式样更为有效地营造出“物我合一”的禅宗化境。
将茶道的功效框定为佛教的宗质,确为精辟之论。实际上,包括禅宗在内的佛教教义,其言谛也好,论戒也罢,归根到底都是“去人欲”、“求真如”,以清促悟的一种内功。由此可见,茶道所追求的“清”,与禅的空无观几乎别无二致。
另一部茶书《南方录》也说:“枯寂茶的本意是表示清净无垢的佛陀世界,至此露地(即茶庭)草庵拂却尘芥,主客直心相交,不拘规矩寸尺法式,乃成起火、沸汤、吃茶之事也。不论他事,此乃佛心之流露也。”
把茶道视为“清净无垢的佛陀世界”,视“清”为“佛心之流露”,深刻地揭示出茶道与禅宗的内在联系,也使我们进一步体悟到以茶论禅,以禅论茶,“禅茶一味”的本意。
   茶人说:“茶道本意,在使六根清净。赏桂轴,插花,嗅清香,闻水声,品茶味,举止端庄。五根清净之时,意念自然清净,而最终目的在使意念清净。十二时之内我心不离茶道。”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