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士道
一般未曾接触过佛法的人,追求的都是今生的快乐,根本不会想到来世,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只有今世.就是懂得一点佛法的人,同样的,也在为今世的快乐而忙碌,很少为来生着想.追求今世的快乐,不仅仅人类如此,畜生甚至小虫,也在忙碌今生的快乐,它们追求的方法,甚至比起人聪明.人自诩为动物之灵,以这点来看,高明不了多少啊!
人类一个比一个聪明,但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今生快乐.像这些人最终又有谁得到圆满的快乐,临终时又谁高兴离开人间都是很后悔,很不满意的离开了.动物死时则不会为贪着拥有的一切,遭遇舍不得离开的痛苦,最后安静的死去.有些人也像动物,不知有来生,就一样的安静死去.
国王,富人,有权势地位的人,追求今生较长的快乐;乞丐只追求一天的快乐,目的相同;一直到临终时只追求今生,不知有来世,结果死亡的痛苦,彼此并无差别.所以只有佛法,追求的不是一天,或者一生的快乐;从今生的基础上,追求来生更远的,究竟快乐的目标.当佛法进入你的心中,就会感受有个殊胜的,永远脱离痛苦,得到究竟快乐的方法.因此不会贪着今生,今生即使受些痛苦,也不会嗔恨.
为了来生快乐而持戒修行等,我们称为下士夫法门;依照广论的下士道次第修持,则有把握得到增上生,临终也不会有恐惧了.但这对初学者也有困难,这个次第最主要的是:
第一是皈依,观想轮回及堕三恶道苦,人生无常,暇满人身难得,产生猛利之心,然后修持十善业.这样努力追求后世的利益,同一般只追求今生的快乐,就大不相同了.有位善知识请问阿底峡尊者,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界限如何尊者回答:「追求今世快乐相应的不是法,相违的即是法;成为烦恼的对治品是法,成为烦恼的助伴不是法」.前者就是下士夫,后者就是涵盖了中士道的修持次第.
总之,不为今生快乐或痛苦而操心,而为来生快乐努力修持,就是修下士道的法,有了把握得到增上生,人天果位.但是经过思惟,目前我也是得人身,一生当中并不是圆满的快乐,即使得到天的果报,也不是永恒的快乐,当享完福报后,也会堕落人间或三恶道,又要继续受苦.因此天的增上生,也不是究竟的快乐,三界不管那里投生,无法得到究竟的快乐,都是在轮回中受苦.要了解三界似火宅,不论人身,天身,最终的结果只有苦.
思惟今生已经得到殊胜果报,也听闻了正法,一定有办法断除烦恼,脱离三界轮回的痛苦,我要追求最究竟圆满的解脱果位,获得殊胜不退转的快乐.那一天能生这种的心量,就是进入了中士夫.假如我们生起强烈的,坚固的解脱心,追求涅盘果,这个出离心生起,就已经进入中士道.
因此由这种次第,慢慢的体认修学,让内心渐渐增长,不是停留在某一阶段狭窄的路中,一直在那边打转,要不断的提高层次.但是所学的是很多,而且很深奥,必须边学边配合修持,学习修持有关的经论.阿底峡尊者说过:「所知类多命苦短,寿命尚且不能知,故如鹅取水中乳,但取清净己所欲」.世间的学问是无边的,以佛法来说是多么广博,我们不可能一生学完.这广博的经论,都是为了我们得到究竟的解脱,也不是全部都要学.我遇到许多佛学博士,专家说,已经把经藏全部看完,我很惊讶,可是我自己没有读那么多,我从小出家学法,未能学那么广,觉得很惭愧.我们应如阿底峡尊者所说的,什么法是改善内心,使内心增长,要拮取精华配合修持,「故如鹅取水中乳,但取清净己所欲」.
苦谛过患不凝思如实求脱不为生
集转次第不专念不得正解脱根本
渡越有海坚痛念晓了轮回何所系
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中士道是希求解脱,解脱最主要是思惟四谛,十二因缘,因由思惟而产生强烈的求脱心----出离心.这一颂说明了中士道的扼要.
苦谛含摄我们的五取蕴,有了这个蕴体,是苦苦器,坏苦器,行苦器.所以无着菩萨说有情安住的器具,就是苦谛.那么,我们天天照顾的无微不至的身躯----色蕴,应该好好的思惟.不管如何小心照顾,免不了病痛的,最后遗弃掉.为了这个苦谛身躯,辛劳工作,希望延续下去不坏,给他有形(衣服,饮食)无形(名誉)的虚伪装饰,也为它造作种种恶业.
例如一个垫子,要很软很舒适,还要好看的颜色;同样的,披在身上的衣服,从色泽,材料,要让别人看到欢喜.食物各种各样,都是为填饱肚子,但是仍不满足,要摆上一大桌,从每一盘子挑选,从未思惟要花多少人力财力,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在一生中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就为了保护这血肉之躯;
可是到了临终,还是不能带走而丢弃.不过仍有些人,为了让血肉之躯延续下去,设想周到,做了百年的准备,一切所需辛苦的珍藏起来,结果不一定派上用场,不一定自己受用.到了想用时,医生会告诉你,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相反的,一些穷人,医生会说要吃甚么补的,需要吃这个,需要吃那个.这样看来,医生似乎心地不好,有东西吃的不能吃,没有东西吃的叫他吃.我也有这种体验,以前我是平凡出家人,不会有钱,出去时因为印度天气炎热,看到果汁很想喝,但是掏不出钱,只好看着咽口水.现在有人供养了,看到很多果汁,又不能喝,喝了腰痛膝盖痛,有钱只好远离它(众笑).
总之,世间一切法,当你贪着最强时,也就是对你伤害最大.为了血肉之躯延续下去,辛辛苦苦的为它忙碌,最后如果有些成果,那还值得;如果仍然造作许多恶业,苦上加苦,那太不值得.如寂天菩萨说:「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身体供我们修行的,如同雇人为我们做事,如果不帮助,反而害我们受苦,那何必照顾它呢!我们每天从生活去思惟,苦蕴体给我们带来无量痛苦,生老病死及这些含摄的一切痛苦,无始来一直在这当中流转不息.
我们接触情器世间,都是痛苦的本质,朋友之间,本是交往很好,一旦你稍为不慎,或不善巧,即刻变成仇敌,会让自己深感痛苦.不管想去享用任何时,假如不适当,不善巧,也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这样思惟观察,没有一样可以真正得到快乐,一切是刹那无常变异.譬如最好的药,能解除一时病痛,如果多用,结果是适得其反,会带给你更加的痛苦;所以药虽能除病苦,亦能增加痛苦.因此世间的一切法,要接触要受用,要适当善巧,才不会有痛苦.
经过思惟可以确认情器世间,没有一样可以一直得到快乐的.而真正能得到快乐的,唯有依止三宝,修持佛法;修习越深,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
思惟苦谛过患,要配合广论思惟八苦,六苦,三苦等.思惟不只是那些名相数目,这是没有多大帮助,要思惟自己在这些苦中,具备了那些,才会有切身之苦,才有感受.至于三恶道之苦,会觉得离我们很远,因为没有亲身体验.所以除了三恶道苦外,其它的苦都可以配合我们亲身体验,去领悟体会真正的内涵.假使能配合自身的体认广论所说的苦谛过患,有一天自然会生起对轮回的厌恶,追求脱离轮回,希求得到圆满殊胜的安乐果位.
修学佛法最主要的动力,要靠出离心;出离心必须思惟轮回的痛苦,思惟苦谛的过患,让自己生起畏惧之心,对轮回产生厌患.宗大师在晚期有次问文殊菩萨:「要靠甚么方法修持佛法」文殊菩萨答:「最重要是出离心」.假如出离心很强,修行的力量会更强,否则修任何法都不会很圆满.
三界轮回有这么多的苦,是如何产生的一定有个根源,就是集谛(苦因),烦恼及业.有情世间器世间,都是由烦恼及业产生,这是我们不愿接受的苦;例如有毒性的种子,所长出来的花果,必然是毒的;可以治病的草药种子,长大之后开出花果都有药的本质存在.我们目前所遭遇痛苦之因,都是烦恼和业,当然产生不悦意;因此从快乐与痛苦,我们应深入思惟业果道理.
四谛是圣道的基础,最重要最精华的.佛陀初转法-轮就是四谛法-轮,所以佛法一再说,此为苦圣谛,此为集圣谛,此为灭圣谛,此为道圣谛;又以十二种来详细解释,传四圣谛.一部经论是不是纯净的,端视有无如实的解说四谛,如实的安立四谛,不然就不是一本清净的论典.
同样的,要安立无误的法宝,也必须经由道圣谛及灭圣谛.转四谛法-轮的释尊,不是无因无果的从天上降下来,他是王子,出家修道而证悟,由自力无误说明四圣谛,他是具足证量,具足一切智者.圆满了自他利事业,以亲身体证,教化人间.两千多年前所传的四谛法-轮,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大家都以四谛来修行;为了安乐也好,为了解脱也好,追求佛果位也好,都必须了解佛陀所说的四谛.我们应以四谛配合三士道次第修心,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讲解从因位集谛产生果位苦谛,这方面将作比较广的说明.因位集谛最主要是烦恼及业,但五取蕴行苦也是集谛;有人说器世间也是集谛,有的说不是,不过这并不重要.苦谛从集谛产生,我们寻找有两种,生起次第及还灭次第.例如有位病人感觉头痛,但他不知何因,经医生诊断,了知是胆病生起.这是观果知因,也是现起集谛之因,因为是由果而成立因,所以称为还灭次第.何谓观因见果
例如有人有胆病找医生,医生告诉他要小心,不然会引起头痛等病,这是观因见果,可能引生的果位.这是自性正因,因为由因认识了果,所以称为生起次第.我们观想苦集谛,由这两种观察.
首先观想自己内心所有的痛苦,皆由往昔所造诸恶业而产生.「苦谛过患不凝思,如实求脱不为生」.我们要思惟现在感受的痛苦,是往昔所造的恶业,这种称为现观生起次第,就是由观果而见因.由此了知痛苦是由前世所生,由前世流转下来,如果我继续再造恶业,后世还会领受犹如今天的果报,这种思惟是观因见果.能够思惟这二次第,原来是流转轮回的苦谛,进一步了知十二缘起流转次第.
因为心中无明,迷惑世间的真实,把一切幻相都认为实有.例如色蕴(集谛)是痛苦所依,我们却认为快乐的根源.深入观察幻相时,我们见到的都认为从他方面产生的,独立存在的,想到自和他时,我好像是独立自主的,想到他好像他从他那方面存在,不是互相观待产生.这是由无明污染串习而来.我们不止见到它,而且还执着幻相,这种执着称为真实义愚.
因为不知世间的真实义是什么,颠倒执着,称为真实义愚.因为真实义愚,所以造了不善业.这是无着菩萨说的,并举例说明:无明如同在黄昏黑暗时,有一条草绳,误以为蛇而执着.因为误认为蛇的执着,产了畏惧心.黄昏黑暗好比我们烦恼中的痴暗,因草绳而误认为蛇,由痴心而执着为真实,吓跑甚至想要伤害它.当用灯火照亮仔细观察,原来是条草绳,不会再有蛇执之心,恐惧也就消失了,不会吓跑甚至加害于它.光明显现,黑暗消逝了,以明对治无明,明即无我慧.
我们因为无明执着而造业.看到仇人产生不悦意之相,见到亲人产生悦意的相,由于执着独立自主的相而产生,这是我们无始以来串习.如果认为这种幻相是真实的,就称为真实义愚,也是无明之一.因为对悦意不悦意的幻相起执着,紧接贪嗔心产生;
对不悦意幻相引发嗔心,对悦意幻相生起贪心,中庸的幻相产生痴心;由贪嗔痴心而造种种业,贪境生乐受,嗔境生苦受,痴境生舍受.造作任何业均三毒烦恼引起,贪烦恼造善业恶业二种:由执着悦意相想要帮助对方,这种意乐是善业,后来产生贪着,设法侵占一切,这种意乐是恶业.由嗔心所造的一定是恶业.
痴心所造的分善业及恶业,就是十二因缘中,因由无明而有行(造业);造的业分为引业及满业,引业是善的生到善趣,引业是恶的堕落在恶道.满业就不同,虽然是善的,但有可能在畜生道中,感受好的果报;所以善的满业并不一定在善道中,六道众生都能感受好的满业,
同样的,善道(天人除外)及恶道众生,也可能感受坏的满业.例如人道众生,也有不断受苦的;那是引业善,生在人道,满业不善,虽生人道仍受痛苦.外国人养的宠物,是引业不善生在畜生道,而满业善主人照顾得很好.生在畜生的原因,前生做了广大的供养布施,可惜没有持戒.虽生人道因前世戒守护很好,可是悭吝,不肯施舍,所以过着穷苦的日子.生在天道必须具足好的引业及满业;生在人道引业是善的,有些满业是杂染的,所以一生中有快乐与痛苦,间杂显现.
我们为什么会造黑白杂染业呢分为意乐善加行不善,意乐不善加行善二种;例如学佛的动机是为了同人家比较,这种意乐是不好的;加行是学佛法,是好的.在听法时内心是纯净的,而且也很专注,这种意乐是好的,加行也是好的.父母为儿女向善,责骂或打他们,这种意乐是好的,加行不好.意乐是好的,加行不好,或是意乐不好,加行是好的,这种称为杂染业;意乐善加行善,这是纯白业;意乐不善,加行也不善,这是纯黑业.所以业分为杂染,纯白,纯黑三种.上面所说的是十二因缘的行(业).
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业是无量无边,安住在十二因缘的识上,因为识是不断流转下来,所以这些习气永远跟随它.例如木碗储放辣椒粉,虽然把辣椒粉倒掉,再倒开水进去,喝时仍有辣的感觉.这好比遗留下的习气.习气存在识中,如钱存入银行,不但会生利息,要用时随时取出;虽然习气看不见的,可是遇缘就会感果.
习气是安住在唯我上.随理唯识说安住在识上,随经唯识则说在阿赖耶识上;中观应成安住在识上,所以说在唯我上;
因为唯我是名言有,安住在唯我上是不会断的.像种子种在有水分的田中,会长小苗来.习气像无形种子,种在识田中,如果没有爱(贪)的水滋润,是不会长出「名色」芽.由于无明造出许多业,因为业安立在识上.这三支称为能引支.业习气安住在识上,有善,不善,杂染等不同.因为仍有许多习气存在,未来能感果的;造善行的水份能使无形的善种子发芽,造广大善行使无形善种子成长,如同植物浇水施肥一样;
造恶行的水份同样使无形恶种子发芽成长.培养无形的种子,就有爱及取二种.爱取在临终时显现,如果平时造善行,这时爱取使无形种子成熟;例如投生为羊的话,快死时会见到羊,他就羡慕羊的一切.就因为有第八支爱,使投羊的习气成熟.因为羡慕羊就会接近它,这就是第九支的取,由于爱取使投羊种子成熟,就是第十支的「有」.
如果要生在热地狱,临终时有很冷的感受,希望有热的地方,使他能生热地狱的种子成熟.生在人道同样的感觉居住地方不错,促使生人的种子成熟.业是这样成熟的,所见的境相像梦境一样.第八支爱第九支取,都是贪心;
爱的力量比较小,取的力量比较大,爱取力量慢慢变强大,使业习气成熟,就是第十支有,这三支就是能生支.因为业习气成熟了,就进入中阴身.中阴身投入母胎时,就是第十一支的生.识与父母精血混合,就是第四支的名色,名因缘及色因缘,名因缘是细识,是名的取名处,色因缘是羯罗蓝,是色的取名处.生在无色界只有名因缘,唯有色种无实色.名者是细微的受想行识.投入母胎色渐渐与名俱增,成熟了第五支六入.
虽然投为人的形体成就,但意识很细微,没有很大感受,就像一栋空房子.到了五或六星期,慢慢有了感受,就是第六支触;因为有触就有感受,第七支的受,那时无法分别是苦受或是乐受,再过了几星期就知道是乐受或是苦受,这时母亲吃太冷太热或刺激的东西,胎儿都会有苦受影响.苦受乐受我们现在都处在这当中.当出生后就慢慢的变异直到死亡,就是第十二支的老死.这是以一重因果来说明.
因为无明而造业,业习气(种子)存在识上,这三支称为能引支.到临终时因为爱取有,由于爱与取对后世趣向的业习气的力量增大,所以称为有支.这三支称为能生支.当中阴意识投入母胎时,称为业集因缘生.
生称为所生支,所生支有生及老死.生与老死之间有名色,六入,触,受四因缘,这四支称为所引支.能引三支和能生三支,这是因位;所引四支及所生二支,属于果位.以四谛来说明,所引支及所生支是苦谛,是从能引支及能生支的集谛产生,但最主要是烦恼及业所摄.这是一重的算法,经典大部分以二重三世说明.
现在说明二重三世十二因缘,以今生说,因为从前的无明造业而生人道,所以前世的无明及业,以经典上未说识爱取有,直接讲名色;
但我们可以知道由无明造业,存在识上,投胎产生名色.不直接讲爱取有,因为无明造业是过去的,所以直接讲名色六入触受;我们目前就在受当中,因由乐受就造作贪业,苦受就造作嗔业,舍受产生痴心而造业.所造的业有多种,善恶及无记.今生如果善行胜过恶行的话,在临终时能使善业种子成熟,因为爱取有因缘.真正的来世是在生老死.以过去世来说,有无明行识;
以今生来说有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也可以加入老死.前生也有爱取有是隐意的,今生爱取有直接说出.前生到今世有七支,无明行识爱取有老死;从今世到来世,无明行识是隐意的,只有爱取有三支直接说出,第十一支生是属未来的,未来的也有触受,是隐意的,显意的只有生老死.过去的有二支因缘,未来有二支因缘,馀支是现在因缘.有因位及果位,因位是前世,果位是现世的,因为有显意及隐意,所以次第有点乱,
应好好思惟.由前世的无明行,产生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后世的生老死,这是以生起(流转)次第来说,是观因见果的次第.由老死知道有生,由生而知有,取,爱逆推,这是还灭次第,见果知因的次第.
这样慢慢思惟流转与还灭,会生起出离心,这种出离心是真正的,圆满的.由八苦,苦苦等生起出离心,不是圆满的,因为所思惟是粗分的苦,出离也是粗分的.苦有很多种,思惟时产生的量也不同.因此厌离心,分很多种.如果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产生的出离心,是最细微的,最圆满的.我们看到人生无常,感到痛苦而生出离心,这是粗分的.厌离苦苦的心,那是贪嗔混杂的,不是真正的出离心;想出离是粗分的痛苦,想得到快乐,仅仅是粗分.
例如厌恶世间的习俗,不喜欢世间人的所为,生起出家修行之心,他所要的快乐,是宁静的生活,到了深山修行时又找不到他想要的,所以当初出离世俗烦恼的心态,是一种嗔心,想要得到快乐,是贪心,混杂贪嗔二种.如现在天气热,想要吹冷气,这是出离苦苦(热)的心态,是贪心(贪凉的快乐)也有颠心(颠热苦).
譬如吹了冷气,说不定感冒,仍将受苦苦(病).像这种出离心,并不是究竟的.所以想要脱离粗分痛苦,也就是离苦苦的出离心,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是贪嗔烦恼混杂的心.想要出离细分的行苦的出离心,才是真正的出离心;在三界任何地方都有行苦,想要出离行苦,乃是真正出离,就是解脱了轮回苦.因为所思惟是四谛十二因缘,苦谛及集谛,思惟是脱离苦因苦果,那就是真正的解脱.
烦恼的因缘,也是从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观.如果得到圆满的出离心,而不知解脱的方法,仍将受轮回之苦.当时的外道都具有出离心,因为不了解解脱方法,燃指供神,跳悬崖等.甚至有人说不作意,不思善不思恶,静静地坐,就可以成佛.
因为许多人不懂解脱方法,所以佛说灭谛道谛;我们了解现在所受的痛苦,均由贪嗔痴而产生,贪嗔痴由乐受,苦受,舍受产生.这些受由业而来,业由无明来,因为无明造业受苦;无明断除,苦也就灭了,所以离开无明才能解脱.如何摧毁无明呢并不是闭上眼睛打坐就可以,也不是睡觉可以灭除无明的,常说空朗朗的,这也不是对治无明的.说空朗朗毫无作意,他已经在作意「毫无作意」这一点,已产生了无明幻相,无法对治无明.所以我们在未证空性之前,不管内心有任何幻相,都是无明执着产生的幻相.
进一步了解不断除无明的话,这一切都会产生;如果断除无明烦恼,就断除烦恼产生的业,断除了业,这些烦恼业就无法在识上安置.没有业在烦恼识上安置,就不会有烦恼所生的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假如有老死,生,就有烦恼的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所以有无明就轮回,没有无明就不会轮回.因此必须以广大正因来安立破除无明,才能得到解脱.
那么无无明就无识了吗众生不是消失了吗 那何必要解脱,并非如此.不是无明消失众生就消失,无明与心识是不同的;无明是一种暂时的污垢,并不是了别明心的性质,不是一体的;心识的性质是了别的,是明亮的,无明只是它暂时的污垢而已.如镜子本体是明亮的,只是上面蒙盖了一层尘埃,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如果把尘埃拭去,就可照见我们的面影.但是擦拭石头不会照见我们的影子,石头本体不是明亮的.我们的心识本是明亮的,可以了别的,因无明污垢盖住,无法了知实相.假使去除无明污垢,就可以显现明亮的体性,但这点不是可以了知的.
西藏有些主张心识无明是一起的,俱生原有的,无明断了心识就不存在,佛果位就无心识了.有些外道也主张烦恼断了,心识就不存在.如果我们了知心识与烦恼的差别,就能相信可以解脱的,如果不了解这些,而皈依三宝,那是迷信非正信.清除烦恼不但不会使心识消失,反使心识明亮了别,能了知一切所知.心识的性质(了别明亮),必须依应成派的主张才能了解,慈尊五论中三论属唯识派的,现观庄严论是中观应成及自续混合宣说的,但是宝性论是以应成派主张,心识了别明亮的性质,是空性的.如果不由宝性论我们很难了解,了别明亮的性质是什么.所以断除无明,能使心识更明亮的.
无明是真实有,自性有的执着,如果我们能体认一切法无自性,就是真实有,自性有的正对治.认清了无自性,自然对自性有的执着也就消失了,所以空性在佛法中,是很重要的角色.我们最主要的痛苦由无明实执而产生,经由空性的道理,破除自性有的执着.我们不是在通达的当下,能把无明断除,因为无始以来对无明的串习力很强,必须对空正见的串习力不断增强,无明的力量相对的减弱,最后才有办法永远断除,把无明连根拔掉,那时得到解脱,从此以后不再受无明的暂时尘埃干扰,不受烦恼的痛苦,不再造恶业受苦.我们认识这点,出离心就会更坚固,更相信可以得到解脱.
断了无明,就断了行等,这种次第称为清净品的生起次第.这里的心识是烦恼所生的心识,不是了别明心的心识,要分别清楚.断老死必须断生,断生必须断有,断有必须断取,断取必须断爱等逆推至断无明,这种次第称为清净品的还灭次第.
无明的正对治品是无我慧.四部宗派所对治的,就是我们常想到的「我」,针对它而修行----无我.有「我」的执着太重,对别人重视心越来越轻,结果轻视他人,而重视我.这种想法,几乎人人具有.我们要思惟,是不是对我看得很重,而不在乎他人的心态;重己轻他,引生二种烦恼,一贪二嗔.
三界之中这么多的痛苦,均由内心的机器运转而制造出来;圣者及菩萨示现世间,他们内心不会有这么多痛苦,他们不会重己轻人,内心已经调伏很平衡,保持内在的安宁,虽与我们同处世间,内心的快乐与我们截然不同.因此,先把重己轻人的心态,慢慢的调伏,尊重他人,要爱人如爱己,渐渐让自己内心提升,总有一天会爱人如己,不再有分别心;由于自他平等的心力,达到很高层次而成为圣者.这时不会想到我得快乐,如同刚开始修学佛法时不会想他人得快乐一般.圣者及菩萨均为他人快乐付出一切.
总之,凡夫重视自己,无论做任何事,均为了形影不离的我.这值得思惟,寻找自认为最尊贵的我,到底是否存在.很多外道论师均承认有个尊贵的我,小时及现在的我不变,存在蕴体当中,不因蕴体转变而变化;这同一般人感觉到一样,从小到大均不变,不依其它而独立自主的.数论外道对这个我安立名字,是心识,又具了别境,又是有情.具备这三条件的我,好比有许多窗户的房间,里面关了一只猴子,我就是空房间的猴子,空房子就是蕴体.这个房间的猴子,可以从窗户看到色体,从另一窗户听到声音,又从另一窗户可以接触到许多事物,他们这样安立我,我在蕴体中,常一自主的我.我们思惟破除独立自主的我----神我,这个我如果与蕴体无关,那么手做事也与我无关,如何安立我做事,身体病痛也不是我病痛.
有些外道因为羡慕佛弟子威仪而出家,但仍持外道见解;后来听佛陀开示诸行无常,他们也认为不该把我安立为常法,可是无法放弃既有成见,虽不承认我是常法,但也不是无常法,安立一个不可以用言词表达的「不可说我」.这是犊子五部的主张,但佛教内部均不承认有个不依蕴体安立的我.我们了知我必须依蕴体安立,我,有情,补特伽罗也是无常法,刹那刹那变异.不依五蕴可以安立我,就是要破除的;
如果领悟没有这种我存在,就是领悟无我.执着不依五蕴有个我存在,就是我执,便是轮回之根,无明就是我执,自续以下均如此认定.他们承认补特伽罗我是依蕴安立的,是假有的,五蕴是实质有;假法必须依实质有法安立.小乘二部不立法无我,轮回根本是我执,只要证得无我就解脱.
但唯识及自续认为,了解没有这个我,只是细微的补特伽罗我,并不是法无我.唯识以无外境,就是细微法无我;自续以无真实有的我,就是法无我.没有了解法无我之前,均是法我执,障碍证得一切智佛果,法我执不会障碍证得解脱,这是自续及唯识的见解.
应成认为以上的无我,只是粗分所破,可以破除粗分的我执,微细实执无法破除,细烦恼仍旧存在.当某一天细分烦恼也会变成粗分烦恼,所以无法得到解脱.必须了解补特伽罗我无自性,才是对治细分烦恼.
我们学习次第要先了解粗分的所遮所破,渐次提升见解,断除我执,破除无明,得到解脱.(以上请参阅院长讲授的略说四部见解.)
我们已经讲过杂染品十二因缘生起次第及还灭次第,清净品的生起次第及还灭次第.怎样破除无明已经讲了很多,所谓无明的粗细分,有不同的层次出现,是由于事实真相存在方式层次不同.一切法有粗细分的真相,若对粗分的真相执着颠倒,就产生粗分的无明;
同样对细分的无明执着颠倒,就生起细分的无明.以应成来说,粗分的无明是执着有个实质的我,实质的补特伽罗我存在.应成以下认为轮回之根,就是这个我执,补特伽罗我执.假如观想没有这种我,无实质有的补特伽罗;经由思惟观察,自己领悟补特伽罗非实质有,我非实质有,一直串习这种智慧修行,可以领悟通达,最后现证.由现证无我的智慧,可以灭除粗分的我执,也就是灭除粗分的烦恼,证得二乘所谓的阿罗汉果,这是毗婆沙宗所谓的阿罗汉.
应成不认为是真正的阿罗汉,因为他们所断的只是粗分的烦恼,暂时烦恼不生起而已,并未把烦恼从根拔除.因为下部只了解粗分的无我,补特伽罗非实质有,他们不了解补特罗无自性;未证补特伽罗无自性,所以未断除细分无明,细分的烦恼无法断除.应成认为细分烦恼若存在,有一天粗分的烦恼仍将生起.细分的烦恼是执着我有自性,执着补特伽罗有自性,也就是细分的无明.如果能够把细分的我执,就是清除了细分的无明,铲除烦恼之根,再也不会有生老病死,受轮回之苦,得到解脱,证得真正的阿罗汉果.
因此,要灭除细分的我执,细分的补特伽罗我执;那么,要灭除这些,先要了解无自性,依这种智慧,破除细分的我执,细分的补特伽罗自性有.在现证补特伽罗无自性之后,再也不会有补特伽罗自性有的执着.所以我们要破除粗分的无明,以及细分的无明,也就是粗分的我执,以及细分的我执.
思惟观察无我的智慧,也是无自性的,依因缘聚合,一切法均由观待其它法而安立.修持这种无我的智慧,让它增长.但是必须依三学的戒为基础,再修持这种智慧,没有戒就像站在水中,没有安脚处.以戒学为基础,定学慧学为助伴;当这些稳固之后,使它慢慢增长.
开始修无常苦空无我苦谛四相,同样的修集谛的四相;在思惟杂染品的十二因缘时,要配合清净品的十二因缘,二者相互配合修.在思惟集谛四相之后,可以了解业及烦恼,有何过患.修四谛十六行相,必须依苦谛四相:无常,苦,空,无我,思惟其它的相.
四谛十六行相:苦谛四相为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集谛四相为因相,集相,生相,缘相.灭谛四相为灭相,静相,妙相,离相.道谛四相为道相,如相,行相,出相.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又分为粗分及细分.从毗婆沙论里所说的,就是二乘的四谛十六行相,依这种粗分的四谛十六行相修持,是无法证得阿罗汉果,仅能证得毗婆沙宗所谓的阿罗汉果.思惟细分的无常等十六行相,就可以证得真正的阿罗汉果.
四谛十六行相配合五道次第,资粮道以思惟修为主;在加行道以闻思修的修为主,经由不断的串习,当真正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那就是见道了.现证四谛十六行相,是在定中的根本智,出定后得位.在修根本智时,正对治遍尽烦恼;
根本智又分二种,一是正行对治遍尽烦恼,还未得到断功德;假如得到断功德,就是具有断功德的根本智.从这二层根本智出定,到后得位时,见到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虚假相,才真正的体会到.后得位主要修慈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积聚许多资粮;经由这些资粮,再次入定,让自己生起根本智时,那就变成修道.
修道又分为粗细九个层次的品位.我们要断除俱生的烦恼,分为粗细九层次,所以这种修道也分九品.开始修持对治俱生我执及遍计我执,遍计我执在见道根本智时从根断除,已经有断功德,但俱生我执仍然存在,这种俱生我执分九品对治;就是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分为上上,中上,下上.中品分为上中,中中,下中.下品分为上下,中下,下下.对治九品俱生我执,要以与此完全相违的无我慧.所以修道又分为上中下品,又各分为三,共九品,这是对治力,所要断除的所断.所断是从上上品开始,对治力是下下品;所断的污染犹如衣服的污垢,粗分污垢较易袪除,先破除上上品粗分我执;像浣衣一样较细分的污垢要用很多肥皂,多次的洗涤;同样细分的我执,就用很大的对治力.越细分的烦恼,越难对治.例如当我们生起很大嗔心时,自己可以体会,别人看到面相也知道,但是细微嗔心怎么生起及消失,自己也不会觉察.
修道所断分九品,烦恼的对治力也分九层次.开始第一次现证空性是见道,从见道的根本智出定到后得位;后得位集聚资粮之后,在现证空性状态中,就进入修道的下下品修道位,对治上上品修道所断的烦恼.下下品修道也分三个层次,下下品的修道无间道,无间道之后要断除所断时,为断功德,那时就是修道的解脱道.就是下下品修道生起的第一刹那为下下品的修道,无间道的第一刹那是无间道,无间道对治上上品修道所断的烦恼,具有断功德,成为修道的解脱道.从二个根本智无间道,进入解脱道,出定到后得位,又见到一切世俗谛,见到外在的一切法.在后得位时,像我们一样去听闻,布施,礼拜,集聚资粮,修慈修悲,修菩提心.当再度进入现证空性时,进入下中品修道位,无间道对治所断中上品的烦恼,得到断功德,为中下品的修道解脱道.一直到经由上上品修道无间道,断除下下品的修道所断烦恼,这种断功德,也就是证得阿罗汉果.同样在五道中,证得无学道.
因此,要了解微细的无常,无我,我们必须听闻,有了一定的领悟,再去思惟;思惟闻所生慧,由闻所生慧进一步思惟,得思所生慧;由闻思二慧不断串习,最后达到修所成慧,现证无我,从下下品修道所断上上品烦恼,一直到断除最微细烦恼,证得解脱得阿罗汉果.
经由思惟,就像从地图上寻找目标,可以到达从未去过的地方.如果对道次第了解,虽然解脱位未到达,但可以了解该怎么走.我们学的要了解记在心中,不要写在纸上;大藏经已经写得很多很清楚,我们看不懂.所以了解次第是很重要的,了解之后去实践,那一条路可行;就像了解地图一样,可以让你安心的走,应该到那里,心中有数.
这是凡夫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一直到解脱位,配合中士道的道次第,向你们介绍.这种解脱位,就是二乘所证的果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