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修海
帮助
注册
登录
佛像图库
藏密修海首页
藏密修海
»
佛友修学交流苑
» 哪种方法可以把自己往昔的恶业果即生转化为成佛之因
返回列表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悬赏
发布辩论
发布活动
发布视频
发布商品
格力琼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格力琼寺
当前离线
UID
10340
帖子
1216
精华
0
积分
5503
威望
11 方
金钱
5503 元
修学师承
宁玛派
所在城市地区
河 北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10-21
最后登录
2024-12-31
金刚慧行者
1
#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24-12-18 08:12
哪种方法可以把自己往昔的恶业果即生转化为成佛之因
虽然往昔恶果报显现的时候极为难忍,但是值得欢喜的是之后的业果如何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为什么要修行忍辱呢?因为过去不但没有利他反而伤害有情的业报回来时,用忍辱就可以把过去的恶业变成大善业,甚至会有未来成就佛果的果报。可以说,转恶缘为大善业,忍辱是最不吃亏最了不起的行为了。
如果我们遭遇恶报时用嗔恨应对,那么这次所承担的这个苦果就成为造恶和未来感受恶果的新缘起了。相当于苦白受了,我们不但不能说消业,更多是造了新的恶业,有些人会对仇人不断的反击,那么这样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编织新的痛苦果报罢了。
忍辱是借着过去恶缘恶果的机会把这一恶缘起转为利益有情成佛的大因缘,这一过患反而转化成了大善因,这是多么殊胜的方法呀!
如果我们今天遭遇了过去的恶缘恶果报,一定努力发大心,不要因此生起嗔恨心,我们应该完全认知这是自己往昔造恶的果报,此恶往昔为我所造,因此他人如何对我乃如是果报呈现,因着这个承受恶报的因缘,我们发心一定为了利益老母有情成就殊胜的佛果,因为只要有人造业就会有人受苦,我们的忍辱是为了救拔所有的痛苦有情。
与其用怒骂和报复去应对所有遭受的他人非议与加害等,不如努力的发心去成就佛果,我们用忍辱来对治。
今天这个有情伤害我,也是因为我们未能成佛并且未能利益对方的缘故,因为对方也会由于不断造业而未来感受苦果。
面对一些严重的恶缘伤害,我们不生起嗔恨心本身就很困难了,但是因为业果未来如何呈现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在全部的起心动念,因此我们一定要善护自己的心,因为我们每分每秒都可以向成佛而努力并且善巧的积聚成佛资粮。自己造的恶业反而因此转化为成佛的缘起,忍辱波罗密是如此不可思议的方便之道。
勉励我自己和所有在成佛道路上努力的法友们,我们每一分对治和修心的努力决不会虚掷!
佛说罗云忍辱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阿难曰:「吾从佛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鶖露子与罗云俱以平旦着衣法服、执持应器,入城求食。时有轻薄者,逢见两贤。意念曰:「瞿昙沙门第一弟子与罗云分卫。」即兴毒意,取地沙土,着鶖露子鉢中、击罗云首。
师见罗云血流污面,师曰:「为佛弟子,慎无含毒,当以慈心愍伤众生。世尊常云:『忍者最快,唯慧者能。』吾闻佛戒,终身不犯,吾自摄心,以忍为宝;恣心履恶,犹自投火,贡高自见,愚者谓健,不计殃祸,当还害已。恣心之祸重于须弥,毕已年寿以当恶罪,十六分中未减其一。愚人作行恶,向清净持戒沙门,犹若逆风把炬火行,狂愚不舍,必自烧身。弊人怀毒,自以为慧。如比丘怙沙门四道,为佛弟子,常当伏心,恶生即灭,勇中之上。天神帝王,虽谓多力,不如忍恶,其力无上。」
罗云见血流下交面,临水澡血而自说曰:「我痛斯须,奈彼长苦!斯人恶也,斯地亦恶,余无愠(yùn)心,悲奈彼何?佛是吾尊,教吾大慈。狂悖之人,志趣凶虐,沙门默忍,以成高德。凶者狼残,愚人敬焉;沙门守忍,狂愚是轻。斯人恶也,我焉能恶欤(yú)?轮转无际,岂一向乎?吾欲以佛至真之经喻诲愚惑,犹以利剑割彼臭尸,尸不知痛,非剑之不利,乃死尸之无知。以天甘露食(sì)彼溷(hùn)猪,猪舍之走,非甘露之不美,乃臭虫之所不珍矣。以佛真言,训世凶愚,不亦然乎。」
师徒俱还。饭竟澡鉢,洗手漱口,俱到佛所,稽首佛足。鶖露子退坐,具以本末,向佛陈之。世尊告曰:「夫恶心之兴,兴己之衰。轻薄者命终,至于夜半,当入无择地狱之中。狱鬼加痛,毒无不至。八万四千岁,其寿乃终。魂神更受含毒蟒身,毒重还害其身。终而复始,续受蝮形,常食沙土,万岁乃毕。以瞋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鉢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毕乃出,得生为人。母怀之时,常有重病,家中日耗,生儿顽钝,都无手足。其亲惊怪,宗家皆然,曰:『斯何妖?来为不祥。』即取捐之,着于四衢(qú)。路人往来无不愕然,或以瓦石掷,或以刀杖,皆击其头,蹈(dǎo)脑穷苦,旬月乃死。死后魂神即复更生,辄无手足,顽钝如前,经五百世,重罪乃毕。后乃为人,常有头痛之患。」
世尊重曰:「鶖露子!夫人处世不惟忍者,所生之处,不值佛世、违法远僧,常在三涂,终而复始,辄有劫数。若蒙余福得出为人,禀操常愚、凶虐自随,乃心嫉圣、谤毁至尊,为人丑陋,众所恶憎,生辄贫穷,仕不得官,愿与意违,天神圣贤所不祐助。夜常恶梦,妖怪首尾,飞祸纵横,所处不宁,心常恐怖。斯之所由,由不忍伏恶心,故使然耳。忍恶行者,所生常安,众祸消灭。愿辄如志,颜貌炜(wěi)晔(yè),身强少病,财荣尊贵,皆由忍辱慈惠济众之所致也。忍之为福,身安亲宁,宗家和兴,未尝不欢。智者深见,迮(zé)伏其心。心者误人,破家危身,王法所戮(lù),地狱烧煮,或为饿鬼,亦为畜生,皆心之过也。」
世尊又曰:「宁以利剑贯腹截肌,自投火中;慎无履恶。宁戴须弥,迮(zé)毁其命,投于巨海,鱼鳖所吞;慎无为恶矣。不知其义,慎无妄言。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侫(nìng)相讐(chóu),邪常嫉正。故嗜欲之人,不好我无欲(yù)之行也;宁吞然炭,无谤三尊,忍之为明,踰(yú)于日月。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于忍,万万不如一。七宝之燿(yào),凡俗所贵,然其招忧(yōu),以致灾(zāi)患。忍之为宝,终始获安。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世无所怙,唯忍可恃。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kǎi),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者之志,何愿不获。若欲愿为飞行皇帝典四天下,第二天帝释,及上第六天,寿命无极身体香洁,所愿自然。犹若家物取之即得。志愿清净沙门四道,求之可得,在己所向。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
佛告诸沙门:「当诵忍经,无忘须臾,怀之、识之、诵之、宣之。当宣忍德,以济众生。」佛说经竟,诸沙门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格力琼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格力琼寺
当前离线
UID
10340
帖子
1216
精华
0
积分
5503
威望
11 方
金钱
5503 元
修学师承
宁玛派
所在城市地区
河 北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10-21
最后登录
2024-12-31
金刚慧行者
2
#
发表于 2024-12-18 08:17
本来无实的空性到底是什么?
心性上的空性和万法的空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平时,我们会透过「寻找心」的禅修口诀来了解,透过观察心的颜色、形状,心的来去,观察心的生、住、灭各方面,观察心从何处生、何处灭等。这样观察之后,发觉找不到任何东西时,会知道这就是空性,由于什么都找不到,才会知道空性的意思。
但是,这只是想象出来的空性,是透过思惟而产生的空性。其实,我们在思惟寻找心之前,都已经先入为主的认定一切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相信一定有一个什么东西存在,不会什么都没有的。
因此,怎么样能够让存在的变成不存在呢?是靠刻意思惟做到的,大部分人的找心都是这样,并不是无造作的自然经验。因此,很多人刻意地努力思惟,想要把他认为「存在」的东西变成「不存在」,并且认定这样就是心的本质。
事实上,这是空性吗?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我认为,事实上,一切万法存在的当下,它就没有实质性。自己一显现、一经验的当下,就没有真实性。这个「显而无实」,不是透过观察、分析而造成的,而是本来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因此,如果能够证知「显而无实」的话,不是透过思惟,大概才算是对空性有一些了解。但是,这个显而无实,首先,我们自己对空性都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因此我们总是会想要去空掉什么,却又偏偏空不掉,而觉得烦恼。
就好像一个容器,你想要把它空掉却总是清不空,但是你持续费力的把容器中的东西拿出来,当你拿完了里面的东西,你会认为:喔,这就是空性了。事实上,那个容器本身,无论有没有东西在里面,它本身都包含有空的性质,这个空并不是指空性的空,是它本身具有的空的部分。
但是,我们不懂得怎么样使用这个空,却固执地要把自己认为的空性给作出来,努力地清理东西,以为这样才能够得到空性。因此,虽然的确禅修前要对空性有一些知识,但是真实的空性,它是显而无实的,完全不须要刻意去思惟和分析。
当你证悟「显而无实」的时候,你再也不须要去阻止什么,空掉什么,或者作出什么空性,而是万法存在的当下,或者说在你心中显现的当下,空性同时在你心中生起;空性生起的当下,你也知道任何显相都不是真实。我想这样应该就是「显而无实」的意思。
回复
引用
TOP
格力琼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格力琼寺
当前离线
UID
10340
帖子
1216
精华
0
积分
5503
威望
11 方
金钱
5503 元
修学师承
宁玛派
所在城市地区
河 北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10-21
最后登录
2024-12-31
金刚慧行者
3
#
发表于 2024-12-18 09:04
如同佛陀在《诸法无生经》中说
在所有可能的蔽障中
最微细也最强大的
就是业障
想要避免被业障染污的人
应该避免批判别人
而要随喜他人,
并如此思惟
我永远无法了解他人的心
因此也无法了解他们的行为
回复
引用
TOP
格力琼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格力琼寺
当前离线
UID
10340
帖子
1216
精华
0
积分
5503
威望
11 方
金钱
5503 元
修学师承
宁玛派
所在城市地区
河 北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10-21
最后登录
2024-12-31
金刚慧行者
4
#
发表于 2024-12-18 09:06
想想一杯泥水
虽然水本身是纯净清澈的
但被搅动时
水与泥会混合在一起
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泥泞的水
同样的
我们对正知正念的基本缺乏
搅动起各种念头和情绪
然后这些念头和情绪
与我们纯净清明的心混合在一起
使其变得混浊
回复
引用
TOP
格力琼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格力琼寺
当前离线
UID
10340
帖子
1216
精华
0
积分
5503
威望
11 方
金钱
5503 元
修学师承
宁玛派
所在城市地区
河 北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10-21
最后登录
2024-12-31
金刚慧行者
5
#
发表于 2024-12-18 09:09
自己是觉悟或迷信
目前很难区分
现在我唯一可以与你分享的是
你的证悟程度越高
你就会越谦卑
如果你越是迷信
就会变得越自私自利
自我会大到让每一个人都受不了
回复
引用
TOP
格力琼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格力琼寺
当前离线
UID
10340
帖子
1216
精华
0
积分
5503
威望
11 方
金钱
5503 元
修学师承
宁玛派
所在城市地区
河 北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10-21
最后登录
2024-12-31
金刚慧行者
6
#
发表于 2024-12-18 09:12
真正的佛教徒,至少应该是一个正常人、一个好人。否则,说话神神叨叨,想法奇奇怪怪,行为颠颠倒倒,会让别人避之不及。
回复
引用
TOP
格力琼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格力琼寺
当前离线
UID
10340
帖子
1216
精华
0
积分
5503
威望
11 方
金钱
5503 元
修学师承
宁玛派
所在城市地区
河 北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10-21
最后登录
2024-12-31
金刚慧行者
7
#
发表于 2024-12-18 09:14
烦恼怎么来的? 简单一点说,主要是欲望太多, 心胸太小,眼界太窄, 这叫贪、嗔、痴。 降伏贪嗔痴,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得靠串习。 先慢慢扭转观念, 再逐步养成新的行为习惯。
回复
引用
TOP
格力琼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格力琼寺
当前离线
UID
10340
帖子
1216
精华
0
积分
5503
威望
11 方
金钱
5503 元
修学师承
宁玛派
所在城市地区
河 北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10-21
最后登录
2024-12-31
金刚慧行者
8
#
发表于 2024-12-18 09:16
所谓觉悟人生,不是今天看到光,明天见到佛菩萨,而是树立完善的人格,知晓为人处事的道理,乃至认识自己的
回复
引用
TOP
格力琼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格力琼寺
当前离线
UID
10340
帖子
1216
精华
0
积分
5503
威望
11 方
金钱
5503 元
修学师承
宁玛派
所在城市地区
河 北
阅读权限
255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10-21
最后登录
2024-12-31
金刚慧行者
9
#
发表于 2024-12-18 09:21
修心要低调,不应炫耀,不能用修心来引人注意或创造声誉,它是我执和烦恼的内在对治,我们要让自己的心成熟,不需让他人知道。
回复
引用
TOP
返回列表
深入经续法藏海
诸佛如来本尊坛
往生佛土普超度
与神合一瑜伽行
教法传记传承史
般舟三昧成就法
聊天广告资讯版
大悲观音成就法
显密传修胜宝鬘
圣地游览贴图区
加行实修入正道
定慧禅修成就法
准提佛母成就法
藏密修海上师本尊
金刚上师金刚持
诸佛如来本尊坛
藏密修海金刚宝藏
藏密修海持诵功课
密乘行者日诵课
七日一期持诵课
藏密修海实修实证
实证传承金刚藏
金刚菩提遍庄严
时岁宿值诸天众
金刚不退转大轮
往生佛土普超度
与神合一瑜伽行
藏密修海显密教法
深入经续法藏海
显密传修胜宝鬘
加行实修入正道
教法传记传承史
藏汉对照诸法本
藏汉新译法宝藏
我随一切如来学
藏密修海成就法门
定慧禅修成就法
念佛三昧成就法
瑜伽施食成就法
大悲观音成就法
准提佛母成就法
般舟三昧成就法
藏密修海护摩咒轮
护摩内外密火供
藏密修海佛友社区
佛友修学交流苑
圣地游览贴图区
聊天广告资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