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法门之共通前行
不论是大乘或小乘、显乘或密法,任何的修行都必须具备前行、正行及结行三个部份,方可说得上为完整的修持。前行是指打扫佛堂、布设佛坛、坐姿要求及在修持正行前的发心等等;正行是所修持之主体内容;结行是如法地回向等等。
我们西藏人有一句老话说 :“初一错,乃至十五”这是说如果任何事开始时不正确,后来所作的一切也都是徒然的意思。如果前行做得不好,即使我们很努力地修持正行部分,其效果是不大的。反之,如果发心等前行做得很好,动机十分清净,又具足依止心去做,即使修禅定等正行时力有不逮,仍然会有很大的利益。有些人会说:“我们佛教徒要放下执著,没必要理这些繁文缛节。”对!如果你已是一个达到极深境界的圣人,你的确可以不拘泥于表面形式,而只专注于主体之修持。问题是,我们不是大圣人或大行者之辈,他们的大修行我们是想办也办不到的,如果连小节也放弃不做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修行可言呢?我们西藏还有另一句话:“狮子能跳过深渊,小兔子别也学着去跳!”对大圣人或大行者来说,做不做这些前行小节,是没有分别的;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分别可大了!如果我们无法效法大圣人的内在修持,却又“不拘小节、不执外相”而不理会这些我们唯一能做到的修持,最终只会落得一事无成。
现在衲开始讲授前行的做法。入关修持与日常的修诵功课,二者之前行功夫是有点分别的。 俗家佛教徒与全职修行的人,做前行时也有所不同。今天所说内容,将会着重讲述在家居士平时日常做修诵功课的前行功夫。 这里所说的前行开示,绝大部份并非弥陀法门之不共做法,而是大小乘佛法的共通前行。大家如果修其他本尊法门,一样可以依这些开示去做,而且必须这样地去做。
打扫
如果我们在家修行,便应在家中有一个修持的地方,在这里安置佛坛,日常的功课也在这里修诵。在西藏,一般家庭都会把最好的一间房建为一个小佛堂。在现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可能没有这个条件,但可以在家中一个较清静的角落布设佛坛及修持。这个角落或房间不拘大小,但最好是比较能坐得舒适自在、较少外界干扰的一个地方。
如果我们家中尚未有佛坛,在第一次安设时,我们固然要好好地先打扫一番地方。但即使我们已布设了佛坛,在每次上座修持前,就算佛坛及修持地方十分干净整洁,我们仍要打扫一下。这种打扫并非单只为了去除外在的尘垢,而是一种具有两重极大意义的前行准备功夫。
打扫的外在意义是为对圣众表示恭敬。我们在世俗生活礼节上,遇上有朋友或贵宾来访时,我们必定会事先把居室打扫一番,以迎接来宾及表示尊敬对方。在每次修持时,我们都会召请佛陀等圣众前来,所以我们应当事先打扫地方,以表示尊敬的意思。
打扫的内在意义是,我们在清除外在的尘垢时,把这种功夫转化成同时在消除内在心垢的修持。大家可能都见过寺院中的十八罗汉像吧?这十八位圣者中,其中一位名为“小路尊者”(注:亦译为“槃陀迦”、“槃特”、“朱荼半托迦”、“周利槃特迦”等名,梵文为Chudapanthaka)。这位小路罗汉,本来是一个极为愚笨的和尚,就连一段四句偈子也背不懂,以致其他长老表示无法对他开示佛法。后来,佛陀释迦牟尼亲自赐他“拂尘除垢”这数个字,并命他去打扫寺院。小路在打扫时,怎么也扫不完尘垢,在刚扫完左边再扫右边时,左边又变回灰尘满地了,在又打扫完左边时,右边又满布垃圾了,这是佛陀故意以大悲心施展神通力所致的。就这样地,小路只好不停地努力打扫,心中念念不忘“拂尘除垢”这几个字,慢慢便把业障清净了。有一天,小路突然心生一疑念:“佛陀命我扫尘,到底他是指外在的尘,还是指其他的什么尘呢?”在思维此疑问后,小路便豁然开悟了,此时他的心中突然显现了三段偈子:
此尘是贪非土尘 密说此贪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贪欲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嗔非土尘 密说此嗔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嗔恚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痴非土尘 密说此痴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痴毒 非是无惭放逸人
这三偈的内容是说,“尘”并非指外在的尘,而是暗指心中的贪欲、嗔恨及愚痴,具智的人会摒除这些心垢,而精进地追随佛的教法。在参思这三偈的意思后,小路竟然证得了罗汉之境界(注:此段史事可见于《增一阿含经》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
在上述的历史故事中,小路尊者依着打扫的修持,便证得阿罗汉之境界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曾亲手打扫僧团驻锡之处。历代的DL喇嘛宗座,也曾很努力做打扫之修持。如果以“大修行人不必执外相”的原因而不重视这修持,岂不是说自己的境界比佛陀及宗座法王更高吗?有些人或许会以为这是修行前的准备,其实这打扫过程本身就是修持。我们凡夫一辈,在坐下来修的时候,也没可能修得有多好。因此,前行修持及结行等,便更应被重视了。所以,我们万勿轻视这种前行功夫。
现在讲打扫的方法。在打扫时,我们想着扫帚就是一把能切断无明的证空智之剑,把外在的尘垢想为是一切不善及障碍等,在打扫时同时心中念诵“拂尘除垢”或以上之三偈,想着自己正在以智慧剑切断不善与障碍,或想自己在扫清不善与罪障。我们亦可以依自己正在修行的层次,来改良这打扫之修持。譬如说我们正在修因果业力之道理,便可想着外在尘垢实为对因果定律之疑心;如我们在修菩提心,则把尘想为生出菩提心之障碍;如果我们主修弥陀法门,便可把尘垢想为是证得出离心之障碍、对弥陀及极乐之疑心、对六道之依恋心及往生净土之障碍等,在打扫时便在心中想着正在把它们全部除去。在这样改良时,我们也可以把所有清除的内容,加插在“此尘是贪非土尘……”偈句中,把文中的“贪”字改为自己主要想去除的内容即可。譬如说,如果我们难以对弥陀净土生出坚固的信念,便可把文句修改为“此尘“不信”非土尘,密说“不信”为土尘……”等等,在打扫时念诵……余此类推。
上述的打扫方法,不单可用于上座前打扫佛坛等地,也可用在日常清洁工作上。如果能依此方法去做,则一切凡俗的清洁工作,都转化为内心上之修持了。如果不以这心法去打扫,则清洁工作纯为凡俗的琐事,即使天天去做,境界也不见得会比一个清道夫高出多少!
在每次上座前,不论佛坛是否有尘埃,我们都应以上述心法打扫一下佛坛及修持处。这种修持所用的“法器”,在传统上是一把扫帚,但我们当然可以用现代之吸尘机等替代。在打扫佛像上之尘埃时,我们不应以手去碰摸,而宜用一束孔雀毛等扇毛,来轻轻地拂拭清洁。
把修行之处打理整洁,有五种殊胜益处:
1.令自心清净;
2.令他心清净;
3.众天神欢喜;
4.造集美丽因;及
5.死后升天界。
第一及第二种利益,是指整洁庄严的地方,会令自己及其他看到的人都心生悦乐。第三点中所说之天神,是指帝释天及四大天王等。这些天神是仍处六道中的生命,但他们之中也有信仰佛法的,而且更会护持修法的人。由于他们是极有洁癖的天界众生,如果地方不干净,他们是不太愿意来护持的。此外,这一点也包含了令圣众生欢喜心的意思。第四点是指整齐清洁能积于未来生有美丽形相之意。第五点是说,常常保持地方整齐清洁,能召引生于干净之地方,亦即生于天界等。作为净土行者,我们并不希罕生于天界,但如果好好地发愿回向,这一点就转化为生于清净佛土之因了。
有关打扫之修持,其内义可以讲得很深广微妙,但今天就只好到此为止,大家可以自行参考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及柏绷喀大师之《掌中解脱论》等典著(注:读者亦可参考祈竹仁宝哲著作《甘露法洋》)。
佛坛
这部份的前行,在第一次时是指安设佛坛,此后在每次上座前,便敬慕地观视佛像一次以象征式地满足这支前行。
佛坛不需太大,也不需有太多的佛像,最重要的是要布设得依足规矩及庄严整齐。如果胡乱地把一大堆佛像堆在一个佛桌上,反而会生出罪业。我们安设佛坛,是要有圣众之身、语、意代表物。这些物品,虽然并非真正的佛陀,但能令我们藉着观看、敬慕及供养而生出功德。
在挑选佛像时,我们应挑按照传统尺度比例而造或画的形相,而且要选令自己心中油然生欢喜心的,这样会对以后自己日常观看时很有益处。在请购佛像时,我们要小心自己的言行,譬如我们不应说“这个佛很丑!”之类的话,而应说“这尊像的工艺水准不高!”,以免在不经意间便积下口作之不善业。同时,在请购佛像时,若价钱不合,顶多去别处看便好了,不应说出像“这释迦佛哪值这么多钱呀?”一类的话。这些事看似是小事,但其实它们反映了我们是否真的视佛像为佛之代表。
在现今的商业社会,市面上有许多制造不如法之造像,例如衲就竟然见过穿白衣的佛像等。挑选时,要小心留意其身相比例是否如法。
在请购好佛像后,应当找寺院僧人代为装脏及开光。有些人以为为佛像装脏是西藏的传统,其实不然。在佛经上,清楚教示了装脏的材料、方法及其必要性(注:可参考《佛说造像量度经》等)。另外又有些人以为开光是指由高僧大德们“加持”佛像(注:上师原话为“blessing”),这是很荒谬的说法。即使是高僧大德,自己也天天在祈请诸佛加持。只有佛陀来加持我们,哪里会有反过来由我们去“加持”佛陀的道理呢?所谓“开光”,其实是迎请胜住仪式,亦即依传统请圣众降临住在像中之意。
在开光以后,我们必须把佛像视为真正的佛陀,不应以世俗衡量价值之目光来对待佛像,譬如说买了个金佛像,就把泥佛像抛弃送走等等。我们也不应用手指直接触摸像身。在非必要时,我们不宜移动佛像。在必要时,我们则应隔着净布捧起佛像,而不应以手直接触碰。在清洁佛像时,用一束孔雀毛轻轻拂拭就行了。有些人喜欢把把佛像供在玻璃盒中,这也是极佳的做法,可以防止佛像沾惹灰尘。但是,有些人却又担心佛像会呼吸不了或“吸”不到我们上香的供养等,又再画蛇添足地在玻璃上切割一个“呼吸孔”,这却是一种很无聊的做法。佛像代表了具圆满力量之佛陀,又怎么会窒息或因一层玻璃之隔而“吸”不到供养呢?这样做只是反映了我们对佛陀之圆满能力存疑。事实上,不论是佛陀或造像,都根本不需要我们凡夫所作之供养。我们作供,为的是自己积集成佛之因而已,并非为了满足佛陀或佛像之需要。
一个完整的佛坛,必须具备圣众之身、语、意代表物。佛像代表了佛等圣众之身。我们供奉的佛像不必太多或太大,但必须在中央最高位置放释迦牟尼像,这是因为他是佛教的本源。为了代表诸祖师及上师,我们亦宜依所属宗派而供一祖师像。衲是格律派的僧人,所以便供宗喀巴祖师;别派的行者,亦可供相关之祖师像。此外,我们也应供一本尊像。如果我们主修弥陀法门,便供一尊弥陀像或一张图片。基本上,具备了本师、祖师及本尊像,便已具备了足够的佛身代表,不需太多别的佛像了。除此以外,我们若喜欢别的佛像,也可以增供,但没必要供太多尊。观音、文殊、大势至等菩萨像,应放在更旁侧或更低一层的地方,不应与佛陀、本尊等像放在同高度之中央位置。若也供护法像,则应放在再低一层的位置。其他如世间天神、祖先、土地公等像,是不应放在佛坛上的。
在佛像的右边,亦即面向佛坛时我们的左边,应安放一部代表佛语之经典。这部经典,可以用代表佛法最微妙义之《般若经》或涵摄一切佛法在内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专修弥陀净土的人,供一部弥陀净土法门之相关经典代替亦无不可。
在佛像的左边,亦即我们面向佛坛时的右手边,应供一个小塔,以表佛意。
有了这佛像、经书及塔,便齐备了佛众之身、语、意代表了。一般来说,在嗔恨的状态下所做之任何事业,只可能是不善业,绝不可能会带来善的果报,但这其中有唯一的一个例外情况:即使是在嗔恨心中望到了佛像一眼,仍会有功德,这是由于佛之圆满能力故。在嗔恨心中见佛像,况且会积到功德,何况以恭敬心去瞻视呢!我们都知道,佛陀有一位心子叫“舍利弗”。这位尊者在过去生中,曾是一位邮差。有一次,他在旅宿一破庙时,无意中见到过去佛的壁画,便心生欢喜地发愿:“如果我在未来能得见这么伟大的人物多好呀!”因此发愿,舍利佛便积下了成为释迦本师身边弟子的因缘。故此,我们勿说:“这些佛像我早就看熟了,何必天天再看?”这种话。在每次上座前,我们应以恭敬心瞻视佛坛一眼,或恭敬礼拜合掌。在日常见到佛坛时,我们也应恭敬合掌躬身。这些代表佛陀的物品,即使不信的人看到也会得益。只要不信佛的家人不抗拒,我们在家中设佛像等,对他们也有益。但如果他们十分抗拒,我们则应善巧地处理了。
供品
对诸佛、三宝作供养,能令我们得到广大功德、积集成佛之资粮。
供品分为实物及非实物供,亦可分为外、内、密及空性供养四类。在这里,衲只讲解与居士较有关连的外在实物供,这是指花、水、灯、食品及香等等供养。
所谓“供养”,并不狭指在佛坛上放着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佛教徒应该在每顿饭前先行于心中作供。修净土的行者,更应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想尽办法来造善因,所以应在受用任何饮食前心中作供及回向。
供于佛坛的供品,种类很多,凡是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供养。最常见的供品是花、燃香、灯、水及食品。
供花可以供鲜花、盆栽、干花或假花都行。供花的因缘是于未来生能得美好的身相和面容,但如果把善因回向的话,这同时也是往生净土和成佛的业因种子。
供香的目的是以香气供养圣众的鼻根或嗅觉,所以必须用真正的香,而不宜供汉地流行的假电香。由于香供旨在供香气而非烟雾,香炉不必放佛坛上,以免长期供香把佛像熏黑了反而不好。香枝不必供太多,但宜用无化学原料的天然香料所造香枝。佛陀等圣众当然不会受有毒化学香料所影响,但上供的我们却要天天吸入,而且供有害物质之缘起不佳,所以必须挑无化学原料、无毒、对己无害之香料。供香时持香枝在坛前恭敬地发愿,然后把香枝放在佛坛附近的香炉内即可。顺带一提,不少市面上的香炉印了咒字及佛经,这是很错很错的做法!佛经是拿来读诵研学的,并非用来装饰香炉或任何商品的,所以我们千万勿买印有经文的香炉。
供灯可令我们积下长寿及具智慧的因缘。供灯的关键是供于圣众之眼根。只要灯光平稳、明亮而带金黄色,即使供电的灯亦可,不必一定要用传统油灯。如供油灯,要留意火焰应为无烟、明亮、不闪烁及呈金黄色。闪烁、带黑烟及呈蓝色的火光并不是好的灯供,宜改用别的优质灯油。
水是一种很好的供品。最好的优质水,有八种特性,一一有其意义:
1.凉——表义持戒清净;
2.甘——表义能得享百味食;
3.轻——表义身心健壮;
4.软——表义意念柔顺;
5.清——表义心明;
6.无臭——表义无障;
7.益喉——表义语妙;及
8.养胃——表义身体无病。
修弥陀净土的行者,在佛坛上供的食物宜用素品,如水果等。食品必须是干净、新鲜的,不应把好的自己吃,快过期的才供在坛上。这里所说的素供,是指坛上所放之食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未能持素,只要吃的并非为己而杀的肉,则一样可在受用前在心中供养。供完的食品和水,都可以自己吃用。
以上介绍之几种是常见的供品,但别的好东西一样可以用作供养。供品的多少及种类不拘,但在乎是否清净。所谓供品的“清净”并不单指它干不干净,而是指供养品的来源清净及供养心态之清净性,此二为供养的关键。
以居士来说,如果供品或购买供品的金钱乃由杀生、偷盗、妄语等十不善业所得来,便是来源不清净的供品,所以并非如法的供养物。如果要以杀生来换取供品上供的话,倒不如不供为佳,或者只供上一杯随处可免费得来的清水也更好。
对出家人及现今一些以宗教为职业的人来说,不清净的来源除十不善业外,还包括五邪命。“邪命”的意思是“不如法的谋生手段”。第一种邪命是攀缘,即巴结施主以求取好处之意。以这种方法谋供品或生活,是不正确的,所以以此手法换来之供物,来源是不清净的。如果是真心赞美施主而内心并非为了讨好,则不算是邪命。
第二种邪命是以暗示来求取利益,譬如出家人对施主说:“某某居士去年供养了我一大包粮食,对我帮助很大!”,而心中是为了暗示对方今年对他作供等等例子。如果并非为了求利而暗示,则不算是邪命。
第三种是送于施主小礼物,以期对方回报以大礼。但如果送礼并非为了换取大礼之心,则不算是邪命。
第四种是假装好修行人以求供养,譬如说一个出家人平时很懒散,但一见有施主来,马上假装正在打坐或诵经,希望别人生敬而供养。当然,如果一个出家人平时也精进,或并非为了让人供养而假装修行很好,就不算作是邪命。
最后一种是假装有神通能力以求利,譬如说一个出家人根本无神通,但他对施主说:“我在定中见到观音,他说如你不广作供养,今年恐怕会有障碍!”这类的话。
别人虽不知我们坛上供品的来源是否清净,但我们自己会心中有数。如果要以五邪命换取供品的话,不如戒除五邪命而索性不作供,这样反而会更令佛众欢喜。
有些人捐款或兴供,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有财,或为了让人说:“你真是个大居士、大慈善家!”等等。以这种心作供,即使供养许多钱,利益也极为有限。以求名利的心作供的人,作供后更可能因别人赞美等而致贪念更盛,这就比不作供更为糟糕了。此外,供养本来只取决于内心,而不拘多少,但本有能力者如为了吝啬而只供少许,也是不好的。供养心之清净,正是指作供时心中没有这类吝啬、后悔、不舍得或为求世间名利等心态。
正确的供养心,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愿成佛之心,亦即菩提心。我们是为了成佛,所以才作供以积聚成佛之因。发心往生净土者,本意就是为了去净土修持以成佛境,来利益众生。在作供时,我们必须用这种动机来供养。小乘发心的行者,为了积集出离之因而作供,这也是如法的。在作供时,我们应心生欢喜,为了众生、为了成佛、为了往生净土而作此善因。由于众生数目是无量的,一切念及众生所作之供养,其利益也无量倍地变大。以这种心去供即使半段香枝,也能积不可量度的功德。衲在这里并非叫大家勿作大供养,而是想强调供品大及心大二者之间,以心大为重要。衲为大家说一个佛陀在世时的事件,来说明心大的力量。本师释迦牟尼在世示现时,舍卫国有一个女乞丐。她见舍卫国的国王及臣民都在供佛,心中便生了也欲作供养之心,但却苦于无钱。于是这个女乞丐便行乞,乞得了一钱便去买油。油商收下了这一钱,但这根本不够买足够的灯油供上一盏最小的灯,所以他便自己也施舍了一些灯油,令女乞丐有足满一灯之油。女乞丐在佛前奉上一盏小小的灯,虔诚地发愿:“愿我于未来世能得大智,以灭除一切众生之愚昧心垢!”到了第二天凌晨,佛陀之大弟子目犍连尊者巡更经过,看到其他所有人所供的巨大油灯都早已油枯灯灭,唯独这一小油灯犹如新供一般,光明依然。目犍连心想:“天都亮了,还供灯有什么意思呢!”,便以手扇灯,却不能把灯灭掉。目犍连又以衣袍扇灯,但仍然未能把油灯的灯火熄灭。目犍连不明所以,此时佛陀便对目犍连开示说:“这是一个发大心的人所供之灯,纵管你以四大海洋之水来灌,以大风来吹,也不可能把它灭掉!此供灯人发此大心,于未来世,必定成佛!”(注:此史事见于《贤愚经》中)。由此可明白,若以菩提心来作供,即使只供一盏小小的灯,其力量是也不可思量的,十方诸佛也都会亲来应供。当然,如果有能力以大心作大供养,则利益更加不可思量了。
在密法中,四部密法之供品并不相同,但都为一套七件或八件之供品。修弥陀净土的人,并非一定要供养这种一套七件之组合,单单供养水、花、香、灯、素食品等一或多种即可。供品多少及种类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上述之两种清净性。但在排列供品时,我们必须注意,把供品放得整齐庄严,绝不可随随便便地把东西搁在坛上像是喂狗似的。
供品必须排为一列,各有一颗米之距。在排供时,必须恭谨如为皇帝奉茶一般。事实上,这个譬喻一点也不夸张。皇帝与佛之间,绝对是佛更伟大。对皇帝奉茶尚要恭谨十足,何况供佛呢!排供的规矩,亦有其内义。好好地去做的话,能具足吉祥因缘;反之则积不好的缘起。供品排直表义心直;供品间距离太疏会积与上师、佛陀及正法分离之不吉缘起;供品间距离太密则有心滞之缘起;供品放杯中太满,有持戒不严之缘起;供品不满杯则有缺乏资财之缘起;排供时不严谨而把供品放下时有声,则有心不平静之不佳缘起。
刚才衲提到了水是极佳的供品。除了因为优质的水有八种吉祥的特性外,它的好处亦由于它的随处可得。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基本上不必偷、抢或用什么代价就能得到水,所以这供品的来源几乎肯定是百分百清净的。同时,由于它并非贵重物品,供养时心里不易生出后悔、舍不得、吝啬等不良心态,所以这又保证了供养心的清净性。因为水是这么好的一种妙供,衲就说一说供水的要诀。
供水的杯,我们视乎个人负担能力,可以用金、银、红铜、黄铜、陶瓷或玻璃质的器皿。玻璃及瓷杯不会生锈或变色,所以会是不错的选择。出家人或无太多资财的人,买便宜的就行了。但富有的人,如因吝啬而买劣质的供杯,则是很不好的。这些供杯,我们只用作供佛用途,自己不可使用。
在早上梳洗以后,我们把杯拿在手上,先在杯里倒上一点点水,然后整齐地排在坛上。一般来说,藏传佛教的习惯是用一套七杯的水供杯,但大家用一杯、两杯……多少个杯都可,不必拘泥一定要供七杯。在放下杯时,必须恭敬而无声,杯内必须有少许水,以免因空杯放坛上而积下不好的缘起。如果供多于一杯,杯与杯间应相距一颗米之隔,全部杯要排为一列直线。在排列整齐后,我们用壶把已有少许水在内的水杯添上足够的水。在添好后,水应该距杯缘一颗米的宽度左右,而不是全满或溢出,亦不是过少。
如果我们也想供花、灯、食品及香等,则可以在此时候上供。供香只需手持已燃点之香枝,在佛坛前恭敬地熏一下,然后把香枝插在放地上或他处的香炉,不必把香炉与香堵在佛像正前方,以免把佛像熏黑。
在放好供品后,我们可以增诵“供养云陀罗尼”,因为这个咒能令供养之功德增长。这个咒是:
唵 南摩 爸加华爹 兵渣 沙华 趴玛 打辣 他化加他呀 阿啦哈爹 三日三仆达也 他地呀他 唵 兵渣 兵渣 玛哈兵渣 玛哈铁打兵渣 玛哈必打兵渣 玛哈仆地切他兵渣 玛哈布迭 万多巴三 打玛辣 兵渣 沙华 卡玛 阿华核辣 必疏打辣兵渣 疏哈
om namo bhagavate bendzay sarwa parma dana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 tadyata om bendzay bendzay maha bendzay maha tayda bendzay maha bidya bendzay maha bodhicitta bendzay maha bodhi mendo pasam kramana bendzay sarwa karma awarana bisho dana bendzay soha
然后我们恭敬顶礼三次,再诵皈依文三遍,便完成了上供的修持,这时便可上班或忙别的事了。在一天中别的时间上座时,由于早上已上供,便算具备了供养前行,不一定要在上座前又另作供养,但要这样做当然也很好。
西藏的传统,是在黄昏把水供的水撤下,把杯擦干,翌日才再次上供。现代的人,一般都要上班上到很晚,可能无法在黄昏撤供,那就可以改为在晚上回家时才收供,或添上一两滴水,翌日早上才收供,再马上换上新的水。我们永不应把完全空的杯放坛上,所以在撤供倒水后,应该把杯擦干,倒放在别的干净地方,上面覆以净布。
有些人会问:“如果忘了上供怎么办呢?”这是没必要担心的问题。圣众并不需要我们的供品,我们忘了供养的话,他们也不会捱饿和怪罪,这一点我们完全没必要担心。可是,我们供养是为了自己修持而作的,必须持之以恒。
以上已说明供养之法。供养不但可积聚功德,亦会感召富有之果报,更是吝啬心的对治修持。大家万勿小看供养等等前行修持,好好修的话,它们一一皆是具足六度的大修持。就以供水为例,供养之行为本属布施;依着教法及规矩,恭恭谨谨地上供,是持戒;天天以耐心重覆上供,是安忍;以欢喜心努力地去做,是精进;心专注地上供而不分心,是禅定;参想供者、供品及供养行为三者皆无自性,乃般若。就这样简简单单地供几杯水,已包含了全部六度波罗密多之修持了。
座垫及座向
依佛经及传统开示,修持用的座垫应前低后高、人坐上去后四边各有四只手指横列的空位,但这并非绝对性的,关键是要让人能舒适地久坐不累。习惯久坐修持的人,宜花心思找个较适合的座垫,这也不过是麻烦一次而已。修禅定或气脉等密法,必须以标准的双跏趺坐姿修持,但弥陀日修法门并非密法及修定,要求并不那么严格,有脚患等病的人,坐椅上修弥陀的日修法门亦可,但没病的人宜于座上跏趺盘坐为佳,因为这坐姿令中脉垂直,对修持有利。修迁识法时,则以跏趺为佳。
修法时面对的方向,不必一定面对佛坛,而以面西为上佳。因为极乐净土位处西方,面西而修是一个吉祥之缘起,亦表义心向往西方极乐净土。别的法门,各有其修持座向及其寓意,例如修兜率净土者应面北而坐等。有关座向的要求,只是修持的枝节,境界高的修行人根本不拘方向,一样修得极好。对我们凡夫来说,若能依着做,则会有好的缘起,但若不方便,也不必一定要介怀,坐下时心里想着自己正在面西即可。
在座垫的下面,我们如方便的话,应以白粉笔等画上这个符号(注:见图),再铺上吉祥草及百节草。
这个符号图案,实际上代表了金刚交杵(注:见图),而金刚交杵则代表佛陀成佛之地点,亦即今印度中部比哈省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金刚座。由于金刚交杵亦是许多本尊之法器,我们坐在上面不太好,故就以这符号图案来代表它。
在画上了符号之地面上,我们铺上吉祥草及百节草。吉祥草即传统造扫帚用的草,在几乎任何山头都很容易采得到。在印度,吉祥草被视为能净化不洁的植物。在放置吉祥草时,应分四束把根部朝外、顶部朝内而排列。百节草即随处可见之一种野草的根部,我们见到根部为一节一节的就是了,我们采集时应挑选节数越多越为吉祥,以接近甚至多于一百节的为最理想。这两种草,我们放在座垫下便可任由它们干枯,不需更换。
在二千多年前,悉达多太子快将成佛、走向菩提道场的那棵菩提树时,有一个樵夫向他供养了吉祥草及百节草。太子把这两种草铺好作为座垫,发起了大誓:“不成佛,就决不离座!”坐在这些草上并不舒适,但悉达多太子安忍及精进地修持,不畏辛苦,最终成就了佛境。
我们坐在这同样的两种草及代表印度的那个金刚座的符号上,是代表我们有与悉达多太子同样的决心、效法他的精神、纪念他的生平,更有自己将最终得到同等成就之缘起。此外,金刚交杵有修持坚固不摧之意,吉祥草有净化不洁之义,百节草代表长寿,所以坐于这三者上又有吉祥的意义。
坐姿
修持密法或禅定,对坐姿有很严谨的要求,必须依七支坐法跏趺而修。弥陀的法门,并不属于密法类,所以要求可以略为放松一些。身体无病的行者,若依七支坐姿修持是最好的;有脚患或腰患的人,单盘或甚至坐在椅子上修亦可。在修持迁识法时,则最好还是采七支坐姿来修持。
七支坐法是标准的修行坐姿(注:见图),它的名字是指这姿势有七个要点。我们的双腿应作双盘坐。手放脐下位置,作定印,把右手掌心向上,叠于掌心向上的左掌上,大拇指相触。腰脊要挺直,这是为了让身体的脉络全部舒展、令气能顺畅运行,从而使心的功能易于施展的目的。牙齿及口唇保持自然,把舌尖顶住上颚。眼睛不应全打开,但亦不要闭上,保持半开半合、自然地看着鼻尖。肩部应挺直,双臂并不紧贴腋下,而应留有少许空位。这里已讲完七支要求。在小乘宗派中,修禅定时手印的拇指并不相触,这也是正确的佛教修持坐姿,但我们宜依前述的大乘之传统把拇指相触。
我们刚上座时,应刻意地做好这坐姿。在坐定后、心也定下来后,便可以把身体略为放松一点,不需过度刻意或僵硬,否则也不利于修持。在采上述方法坐下后,我们应马上观察自己的心态。如果我们的心十分平静稳定,便可以继续作应做的修持。如果我们的心并不平稳,而是有贪念、嗔念等充斥时,我们便应先作调息而调心。调息的方法并不太难:首先用右手食指按右鼻侧,透过左鼻孔缓缓吸气,再用同一只手指的指背按左鼻侧,以右鼻孔缓缓呼气,共作三次呼吸;然后换左手食指按左鼻侧,以右鼻孔吸气,再按右鼻侧以左鼻孔呼气,也做三次;最后把手垂下,以两个鼻孔缓缓吸气再呼出,也做三次;这一套共有九次呼吸,每次吸入时要观想把佛众之加持吸入,呼气时想着正把不净心念呼出。我们以此调息法做一套、两套、三套乃至多套,至心能平息下来为止。在心念被平息后,我们便继续下一步之修持。
调整发心
什么是“发心”呢?此即是指修持的动机,这是修持是否有效的关键之一,十分十分重要。即使我们修持正行时修得不太好,假若发心正确,亦有很大的功德。反之,若动机不纯正,例如是为着一己求福等等,则即便正行修得不错,你的修持仍并非是在积聚成佛或往生净土的因。
在此时,我们应心想:“为利益众生,我必须成就佛境。为成就佛境,我必须努力成就净土法门。这一生到现今这刹那,我已浪费了不少光阴。现在我便应珍惜时间,努力修持。故此,现在我要好好地在座上修持!”
以上已说完前行准备功夫了。这些前行,与大部份其他佛教法门共通。修别的法门者,亦可依今天所教的前行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