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轮金刚瑜伽法
时轮檀陀罗传承在印度公开出现时,被认为是晚于各种传承,甚至晚于三个意识檀陀罗。由于成立时间来得晚,因此,竟然被设定为檀陀罗知识的表象,并且是檀陀罗最终的精华。
如先前解释,下三部檀陀罗的修行,是由所熟知的有相瑜伽,以及凌驾有相瑜伽的两种瑜伽道次第所构成,这些修行是在粗糙层级意识的范畴内,因此,都不像无上瑜伽檀陀罗的方法那般有力量,它们没有包括在灌顶的时候,修行者所用的方法,能够从粗糙身区分出肉身与心识的微细身。然而,我们的意识经验,主要局限于粗糙层级(除了进入睡眠的瞬间、醒时、死亡刹那等之外),这些较简单的檀陀罗传承,现在都是修行过程的起点。
在意识的无上瑜伽檀陀罗,禅修者被教导特别技巧,使微细身自粗糙中分离,最后,微细身之心识单独升华。意识的正常状态,经由静虑禅修祈请的经验而唤起,然后集中于空义的观察,了知事物的最终本质,就是瞬间悟道。
原注:西藏人的瞬间顿悟成道(快速修行)观念,几乎就是“立地成佛”、到达证悟境界,此观念经过数世纪以来,探究远东地区的佛教,又经过相当漫长的争议后,终于了断。从名称上来看,即为“顿悟与渐悟之争”的理论。或许这个争议,最好的代表就是指汉传佛教禅宗,总是在为这个论点争论不休。与其为了“顿悟与渐悟’,而强词夺理争辩,藏人宁愿“快速证悟”。
至于格鲁派对渐悟与顿悟理论的看法,保守一点来说,两者都被视为是正确的。渐进式证悟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受过二十年训练的修行者,和二十分钟就到达证悟境界的修行者,两者之间的内心状态并不相同,同样的,一位修行者的内心状态,却比另一位早了二十年,此不同处,即为修行成果的评量方法。
尽管如此,顿悟也是正确的。因为,当有一刻是一个未证悟体,下一刻就会有一个已证悟体。
有时候,据说这种经验并不是他最后的证悟,而是一种圣人的成道,然而,这样的言谈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对寺院进退维谷的广泛回应,因为寺院对于佛教僧侣的生活形态,以及“羯磨印”之类的檀陀罗修行,所产生的表面矛盾现象感到为难。
时轮檀陀罗将过程更往前一步,甚至溶解微妙的精力与明点,在“空无”的基础上静虑禅修,同时介绍许多特点与技巧,由于这是意识无上瑜伽檀陀罗所没有的,稍后我们将会陆续谈到。
在“时轮檀陀罗传承略论”里,指出时轮檀陀罗教义的单一性:
“另一个重要的无上瑜伽檀陀罗传承,是时轮檀陀罗,以明显不同于其他无上瑜伽传承所呈现的方式,来呈现檀陀罗之道。此檀陀罗通常有别于其他无上瑜伽之道,而单独教授,因为其基本架构,显然不同于那些意识檀陀罗传承,例如秘密集会檀陀罗,大威德檀陀罗以及遏罗迦胜乐轮檀陀罗。”
时轮檀陀罗在这儿是指“显性檀陀罗”,这个名词多半使用在相较于“隐性檀陀罗”而言。时轮檀陀罗为前者,因为它是以直接的语言阐明。三大意识檀陀罗则是“隐性檀陀罗”,因为它们使用有目的而且模棱两可的语言,使真意难以理解。
时轮檀陀罗教义,最初的特点是“三时轮”。在“时轮檀陀罗论释”里,有如下的阐述:
“在时轮檀陀罗产生道次第瑜伽的讨论,因为圆满道次第而使心识成熟,传承上需要介绍三时轮妙法的主题,就是外时轮、内时轮与不二时轮。
外时轮妙法,是以我们居住宇宙的要素所构成。内时轮妙法,是由身心聚合所组成,含藏生命万物的感官与身体能力等。不二时轮妙法,是生起道与圆满道次第瑜伽,具备此力量的瑜伽,才得以净化上述两种时轮檀陀罗修行法。”
在“时轮檀陀罗传承略论”书中,补充道:
“不二时轮妙法,是时轮金刚瑜伽传承真正的修行,使世界及有情众生皆得净化,而净化的根基,就在于拥有业力随缘六原素,在这个世界从人类的子宫中出生。”
编注:六原素又称为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
再者,“璀璨时轮檀陀罗二瑜伽道次第释论”书中写道:
“三时轮修行妙法之外时轮妙法和内时轮妙法,皆为净化的基本。不二时轮妙法修行会同时净化三时轮修行妙法。”
因此,这三种时轮妙法当中的不二时轮妙法,才是时轮妙法传承真正的瑜伽之道。由于这瑜伽净化了世界与众生,以至于这三妙法都被包含在“不二时轮檀陀罗妙法”的名目之下。
时轮金刚传承从一开始,借着领受灌顶而有所区别,由此即可看出其独特性。
引述印度大成就者甘达巴,就曼荼罗在意识无上瑜伽檀陀罗,被作为灌顶仪轨根基的意义:
“有三类檀陀罗,在意识檀陀罗里可以用为灌顶的基础,是由颜色物件所构成,如衣物上的颜色,或身体上可以看得见的颜色。”
原注:在此段文中,曼荼罗被表示为设计成灌顶仪轨的基础,这可能是四件事当中的一件。这四件事分别为:在衣服上彩绘、在沙子上彩绘、在肉身中观起曼荼罗本尊,或者只是禅定的力量。
无论是哪一种,这里的曼荼罗都用来作为曼荼罗本尊,和他们神性处所围成一圈的象征,表示给予灌顶,进入曼荼罗传承,以及我们将透过修行完成证悟的境界。
秘密集会檀陀罗与一些别的传承,允许有第四类檀陀罗,即禅或是平稳的静虑禅修。
然而,时轮檀陀罗不同于这些传承,它允许在灌顶时,以有颜色的粉末所构成的曼荼罗为基础,换言之,即沙状涂料,这是经由那罗巴对“时轮根本檀陀罗”一书仅有的章节,名为“灌顶论说”的释论得到的证实。
第二,真正的灌顶过程,本身在时轮檀陀罗妙法里,被认为是不同的,就我们在先前的章节中所见,意识檀陀罗灌顶是由四种个别的授权所构成,众所皆知的宝瓶、秘密、智慧与文字,在每一个仪式当中只给一次灌顶。
然而在时轮檀陀罗灌顶过程是独立的三组。“像个孩子进入”,是由七个阶段构成,四个高等的灌顶,与四个更高的灌顶,最后两组的每个四阶段,则都有如同意识檀陀罗四灌顶的名称,尽管如此,它们的性肢与功能,多少都有点不同,我们可以从释论中得知。
“像个孩子进入”的七大灌顶,本质上是要将我们带回到出生的时间,让我们在生命的修行上重新开始,因此它们被象征化,借着小孩子被这个世界引介而经历七种经验,如:洗净、理发、穿耳洞、学习笑和说话、学习使用感官、命名、学习读书和写字。此七项分别称为水灌顶、头巾灌顶、顶帜灌顶、杵铃灌顶、拇指灌顶、名字灌顶与许可灌顶。(编注:总称为童真的七灌顶。)
为了要接受这些灌顶,修行者需要来到时轮金刚四面的每一面——白、红、黑、黄四种颜色之前得到灌顶。这些灌顶介绍五聚合的净化经验,十能量、左右脉道、十种体能以及肉身、五种身体活动功能、三门(即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与原智要素。
第二组灌顶为知名的四个高等传承灌顶,亦即四个世俗灌顶。这些灌顶让修行者立基于四喜的修行,使用宝瓶水、体验秘密的本体、经历神秘主义的明点与加持,并被引介到天生的暖乐与虚无内。
第三组为知名的四个更高级的灌顶,亦即四个超越世俗的灌顶。这些,主要是向修行者介绍意识状态,当处于至高不变的暖乐,可以直接觉照空义,而意识状态处于最高全知的超然狂喜,在时轮檀陀罗妙法的形式以及与明妃双运,因升华而体认空义。
对这三组灌顶的性质与功能,概说如下:
“七灌顶的主要目的,是要将精神渴求转换成适合生起道次第瑜伽修行的器皿,并且提供培养禅的修行。然而,丝质头巾的灌顶以及杵铃的灌顶,也有转换修行者成就的功能,可将修行者变成能够成功完成道次第瑜伽的器皿,并得以控制流经身体次要脉道的能量,引导它们进入中脉。”
“下一组灌顶是知名的四个高等灌顶,结合了生起与圆满二道次第……。”
“更高级灌顶的前三个灌顶,紧接着前一组灌顶之后,除了在每一个情况如幻观起,或与九位明妃进行双运,而非单一位明妃。不过,引发暖乐而产生灌顶的方法都是相同的。然而,这儿的第四灌顶,却揭橥了什么该要修成、什么该要超越的全部意义,具有第四灌顶全部的特点,因而被称为‘非世俗的第四灌顶’。”
得到这十一个灌顶(或十五个,端视于如何计算),我们便被赋予力量,以进入生起道与圆满道次第。
编注:十一个灌顶,本意指十一个净瓶灌顶,分别为水灌顶、佛冠灌顶、金刚灌顶、铃杵灌顶、名义灌顶(以上为弟子五灌顶),再加上金刚阿阇梨灌顶、秘咒灌顶、授记与安息合一灌预、金刚杵禁戒灌顶、行为禁戒灌顶以及随赐灌顶等,共为十一灌顶。
另一个时轮檀陀罗传承,与众不同的特性是它对一系列的三昧耶,或是檀陀罗承诺的处理方法,这些在灌顶时都会被采用到。意识檀陀罗包括了菩萨解脱的显宗经典、五方佛的十九种承诺、许下十四个主要与八个次要的一般承诺。母檀陀罗则包括胜乐轮金刚加上许多外物,诸如肉身左半部的起始活动(用左手拿东西,而不用右手拿),以及对执行檀陀罗飨宴的承诺(包括肉与酒的消耗)。
时轮檀陀罗传承包括一般的檀陀罗修练,西藏的传承对初级训练并不忧心太多,因为训练成熟时,慢慢地就会进入正常情况。
他们的习俗,通常是采用一个或二个基本方针开始,等到能够适应满意时,再逐步慢慢地扩张觉照程度。
一般而言,觉照分成三大类,以配合小乘、大乘与金刚乘等三乘。
这当中第一乘的修练,即“个体释放的解脱”。它包含了八种“授阶”,诸如去当修行者、僧侣或尼姑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制造简单合适的环境,以利修行者达成个人的精神升华。每一层授阶都有本身的觉照数,而所有觉照都必须归诸非暴力,并遵循避免伤害他人的修行。
三乘中第二乘——大乘佛教——修练即为“菩萨的解脱”。这有两大类,一是“饶益度他”,它是以达成最高证悟境界为前提的解脱道,就如同造福世界的方法一样。二是“自度修行”,为六种觉照菩萨式的解脱道。一些西藏经文提及有六十四种菩萨觉照,所有这些本质皆为鼓励施惠他人的箴言。
再者,与第三乘觉照——金刚乘道,有许多类似之处。然而,所有这些,总归成两句基本箴言,如在“精进禅修日课”一书中所言:
“主要的觉照,在檀陀罗修行有两方面:不惑于世俗,亦不惑于贪恋世俗。”
时轮檀陀罗修行的真正修行,开始于生起道次第。许多不同于意识檀陀罗的门道与术语,以及早先提到其他三大传承,有关类似的道次第言谈中可以窥见。
这主要的差别在于三个意识檀陀罗,极力强调“采用三种仪轨作为三身修行”,例如在转换死亡经验、中阴身与转生到怯身、报身和化身(佛陀的三身)的禅定,时轮妙法传承将这三重路径,改成生起道次第的四阶。即至高光荣的檀陀罗,至高无上的行动修行,神秘主义的明点瑜伽与微妙瑜伽。
虽然,这当中的前二者,相较于其他无上瑜伽檀陀罗传承显得很普通(至少名称上如此)。但是,后者对时轮檀陀罗而言,因为有了“四仪轨的四明点”传承理论之故,却是独一无二的。就“言瑜伽道次第释论”中所言,时轮檀陀罗妙法的这些明点,被称为醒觉、生起梦境、深沉睡眠与双运的明点,是我们经验的基础。
时轮檀陀罗理论是指净化这四个明点,即净化自我觉照过程的全部范围,转换意识到升华焦点。这个过程并不成熟,需要继续修行,直到我们投注于修成道次第为止,但是却要种因在圆满道次第修行之上。这些四明点的主题,在圆满道次第的应用,变得更加深奥了。
以其他无上瑜伽檀陀罗而论,在应用时轮檀陀罗妙法生起道次第瑜伽时,有各种檀陀罗形式,可以从中选取做为修行的根基。在“时轮檀陀罗传承略论”中,谈到各种不同檀陀罗的主要形式如下:
“就各种可以用于生起道次第瑜伽的曼荼罗而言,‘时轮根本檀陀罗’提到含有一六二O本尊的闪亮行星曼荼罗。‘略本时轮根本檀陀罗’提及在身语、意曼荼罗内,有七二二本尊。其他选择性的曼荼罗,则有三十六本尊的心识曼荼罗、三十二尊心识曼荼罗。又有二十五尊、二十三尊、十九尊、十三尊与九尊的小型本尊曼荼罗。也有只是时轮金刚与明妃的曼荼罗,以及单尊时轮金刚曼荼罗。”
基于同样论点,批注安多时轮檀陀罗妙法瑜伽的隆铎喇嘛,为班禅喇嘛三世的上首弟子,他的著作“宗喀巴上师妙观察时轮珠玑”写道:
“有十一大主要的曼荼罗形式,时轮檀陀罗生起道次第训练的成就法,就可以修成。在‘时轮根本檀陀罗’所述之一六二○光荣天体本尊,以及与身语意一起的曼荼罗,如‘略本时轮根本檀陀罗’所述,有七二二本尊、三十六或是三十二本尊之曼荼罗、二十五与二十三本尊之曼荼罗、十或十三或是九位本尊之曼荼罗,五位幸福本尊、父性尊与单一明妃一起的曼荼罗,以及单身、没有与明妃在一起的时轮曼荼罗。”
编注:本章的“檀陀罗”与“曼荼罗”名相,一再重复出现,为免辈辈难分,谨此画蛇添足提示:檀陀罗为密宗经典之意,曼荼罗为诸尊所在之坛城。
不同的曼荼罗应用于不同的生起道次第修行基础,可以和禅修的上师商议如何选择曼荼罗本尊。大部分的受训者,自较简易的曼荼罗当中择一开始,诸如时轮金刚与明妃之类,或是单身时轮曼荼罗亦可。在进行任何更为复杂的曼荼罗之前,要先对时轮檀陀罗妙法生起道次第的环境熟悉一番。
由于时轮檀陀罗妙法生起道,与圆满道次第之结构有点不同于意识传承,因此,这两种瑜伽道次第之定义,随着多多少少有点不同。
布里提喇嘛喀桑天津,在“诺桑喇嘛启示录”书里,为配合克朱诺桑嘉措传承的时轮檀陀罗妙法瑜伽,对时轮檀陀罗妙法生起道次第,有如下定义:
“时轮檀陀罗妙法的生起道次第瑜伽,被定义为第一檀陀罗道次第的应用瑜伽,当我们的意识,因接受时轮金刚灌顶而成熟时才采用,此修行以不二时轮檀陀罗妙法修行,作为三时轮(外、内、不二)的本质为其特点,心识投射的静虑禅修内容为各种证悟经验道次第。
“当我们细分生起道次第静虑禅修时,可以有两面的说法,第一种是静虑禅修的过程在死亡之时,肉身要素的脱离与死亡明光的生起,更具体一点说,便是我们急速增加有价值的能量与思考解脱的四门。
第二种是使之具象化,从中阴身到进人转生子宫过程,有四条静虑禅修路径。“第二阶段包括四个(如幻观起)的过程,即著名的殊胜檀陀罗,殊胜羯磨、明点瑜伽以及微妙瑜伽。”
比较此定义与细分这些意识檀陀罗生起道次第,在前面第八章,我们可以看到,时轮檀陀罗所强调的是独一无二。
第十八章与十九章有两种静虑禅修法版本,属于时轮檀陀罗妙法训练之生起道次第。其中之一是短期的上师供养法,需要先接受时轮金刚灌顶,每日三次与每晚三次念诵与思考,以实践灌顶时采用的五佛部族之十九种誓愿。这是由贾杰康萨多杰蒋所写,他是重要的格鲁巴圣者。
他出生于一八八八年,于本世纪中叶过世。他所开示的时轮檀陀罗教义,已纳入我们的原始版本中。
第二份而且颇长的静虑禅修版本,如同十九章所提,称为成就法,使用在真正的生起道次第瑜伽,它描述檀陀罗过程的四种道次第,而修行者则需要与秘咒一起念诵,一天念一次、二次或四次。作者布顿大师(一二九○年一三六四年),为夏鲁寺高僧,在那时代,他或许称得上是最伟大的藏传佛学大师。
他所收集的作品,包括五卷关于时轮檀陀罗的著作,以及涵盖所有传承主要层面的名称项目。此为宗喀巴大师接收到来自布顿的弟子,丘吉贝传送的讯息。全心全意的无上瑜伽檀陀罗修行者,都被告知要培养日常修行,加上“上师供养法”与一种完成法的日常诵读,就如这儿所提过的。
在西藏,关于上师供养法与完成法的手册,有数以千计的版本,数世纪以来,西藏喇嘛在此类别上,仍继续写作,有些长度是数百页,有些只是寥寥数行或几个段落。这里所举的,则是相当简洁的法本。
有趣的是现今传承要诵读的这类版本,并不一定都要诵读,有其他的替代方式。我的主要上师之一,多布图库副座主曾经对我表示,他觉得这类的静虑禅修手册,并非真正在昔日所被吟诵的,例如在宗喀巴大师时代即是。多布图库副座主认为,这些法本不是印度人与早期西藏人所记得的基本结构。在真正的修行当中,修行者将会缓缓产生如幻观起,以及在观想阶段安静诵念秘咒。
处在另一个无上瑜伽檀陀罗时,一旦修行者已经专精时轮檀陀罗妙法生起道次第,就应该进而采行圆满道次第瑜伽。总共有六支,分别是抑制支(或称调集)、禅定支(或称静虑)、调息支、认持支(或称执持)、随念支(或称亿念)与三摩地支,这六支时轮圆满道次第瑜伽的名称,可于“秘密集会檀陀罗”中找到,把它们运用在时轮檀陀罗妙法传承,相当不错。
编注:此六支瑜伽出自秘密集会檀陀罗第十八品答说第五的四种方便。
因为时轮檀陀罗妙法修行的单一性,使圆满道次第瑜伽之定义,与我们先前所见的意识传承多少有点不同。“诺桑喇嘛启示录”里,布里提喇嘛喀桑天津提供下列的定义:
“时轮檀陀罗妙法圆满道次第瑜伽,被定义为二外密道次第的应用瑜伽,当我们之意识接受时轮檀陀罗妙法灌顶,此修行应以不二时轮檀陀罗妙法修行,做为所有三种时轮金刚妙法(外、内、不二)的本质内容则以未造金刚身为焦点的静虑禅修为主。
“我们细分圆满道次第静虑禅修时,有“六支瑜伽”的说法,就是抑制支、禅定支、止息支、总持支、忆念支与三摩地支等六个梯阶。”
在“璀璨时轮檀陀罗二瑜伽道次第释论”,中有时轮檀陀罗传承的数个单一特性。例如,金刚身能量脉道,在秘密集会檀陀罗与其他意识檀陀罗里,意象差异性很大,但是在某些轮宝的正确位置,仅有些微不同,而在脉道中心聚能量以形成“花瓣”的数目亦不尽相同。
将两大传承很快地比照一下原文之后,“璀璨时轮檀陀罗二瑜伽道次第释论”就提到此看法。在“尼古玛姐妹檀陀罗瑜伽”的意识檀陀罗,中有许多有关时轮檀陀罗呈现的创新概念。下一个主题,是在圆满道次第瑜伽单元介绍的四明点,指出:
“醒觉道次第的明点位在肉身形体头顶的地方。生起梦境道次第、言词、声音的明点在喉咙。深沉睡眠、心智与思想的明点在心脏。双运、智慧与原智的明点在肚脐……
“这些作用会因为修行时轮檀陀罗瑜伽而净化,明确点说,他们是转换成空性身、未混淆的声音、非概念上的智慧与不变的暖乐。圆满培养这些而产生金刚身、金刚语与佛陀的心智,以及昭然若揭的原智。”
因此,时轮檀陀罗是以修行为主的路径净化四明点,应用时轮檀陀罗“空性”教义的方法,以及“不变的伟大极乐”之力量,此架构即是六支瑜伽。
也有论及四明点为八明点的传承,其中四个在金刚身上部,另外四个在下部。在“注解”中,并未分开说明,然而,由明点移自身体的处理方法,以及其在意识上的效果,说明了有被列入讨论的必要。安多上师隆铎喇嘛在“时轮檀陀罗生起圆满道次第引导”写到:
“金刚身的上部,醒觉道次第的明点在头顶、生起梦境的明点在喉咙、深沉睡眠的明点在心脏、双运的明点在脐部,这四个是由承受生命的能量所制御。”
“若是以位于金刚身下部的四明点而言,醒觉道次第的明点在脐部、生起梦境的明点位在私处、深沉睡眠的明点在珠宝底部中心,双运的明点位于珠宝顶端。”
“了解八明点如何运作,与意识上所产生的效果,是极为重要的事。每件被凌驾的事情,都靠他们来支撑你,包括从无明到全知、从无明到解脱。”
所运用的六支瑜伽是一次用一项,而不是同时运用。每一项都有特别的目标要完成,要了解到我们何时进入下阶段。“注解”中,对此明确陈述道:
“六支瑜伽按照以上所列的顺序修行。也就是说,在进入第二瑜伽之前,必须已精通第一瑜伽。尚未完成前面的瑜伽之前,就修行后面的瑜伽,并不会有想要的结果产生。瑜伽与瑜伽之间互相冲击,了解此过程的运作,并依次致力于修行是很重要的。”
在意识檀陀罗中,时轮檀陀罗圆满道次第瑜伽,是以静虑禅修为主,与能量脉道的金刚身、微妙能量、轮宝与明点一起运作,然而,此“金刚身”与在意识传承中所用到的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注解”里,叙述时轮檀陀罗金刚身的单一本质,便以此做为圆满道次第瑜伽的瑜伽能量支撑点。
六支瑜伽中的第一支瑜伽称为“抑制支”,有此名称,是因为它具备切断生命能量流动的功能,属于感知觉照的六种感觉器官与六种空间的生命能量。
原注:能量脱离或切断能量活动的瑜伽,梵文称为抑制(感觉)或分解(空间),罗桑达扬将之定义如下:
调集支瑜伽,被定义为一种得道形式的圆满道次第瑜伽,得道时肉身本质、微妙能量和心识会相混一起,借着禅修住留在轮宝的空性力量,十种能量会被带到这个位置,产生十种迹象征兆,抑制住感知的能量活动。
禅修者集中在“醒觉道次第明点”,就是在顶轮的地方,并将肉身能量带到逐渐入定状态,此时,会有十种景象如烟尘等出现。
编注:十种景象称为十幻喻,分别是烟或幻术、阳焰、梦幻、映影、海市蜃楼、回音或响、水中月影、水泡、双影以及幻化。不过,依法本不同,而有各家不同之说法。时轮金刚修行法之十幻喻(征兆),是指烟、阳焰、萤光、灯焰、火、月、日、罗睺(日蚀)、闪电和蓝色明点。
此外,又有九幻喻之说,即镜中影、双影、水中月、幻术、阳焰、水泡、梦幻、电、云等。双影,有如眼花时候,看到的物体,呈现重叠影像。
此时,出现内心幻想类似死亡之际所看到的意象。幻像成功地生起,就构成十一种景象,小小黑黑的外廓、发丝般的大小,在明点中散放出去,这表示粗糙报身的成就,或者具有五种特性的暖乐身。这五种特性出现的时间,是在经历十种景象之后,位置在中脉里面,本质上并非以肉身物质为基础,外形是金刚身,层面是内在父系与母系力量结合而升华,成为代用的空性身。
就像调集的抑制瑜伽是在黑暗中修行,在西藏,传承上是在孤寂闭关,或在靠近修行者上师的地方,投入此瑜伽修行。闭关必须在小茅舍内,特别是全然无光的状态下,如此继续数个月或数年,直到成就之光出现为止。
第二种瑜伽叫做禅定,是心识入定的意思。
原注:禅定的梵文原意是静虑、禅那或是禅思。罗桑达扬定义禅定支瑜伽如下:
禅定支瑜伽,是圆满道次第瑜伽的入定形式,这时心识会完全被放在空性身内,空性身则经由肉身明点位置的轮宝之“抑制”而产生。这里,我们产生真正的报身神性自尊,并刚好就在结果成就佛性的时候,完成五大要素。
这是因为它的目的,是要靠第一种抑制支瑜伽的成就,而产生入定状态,换言之,它有整合与增强内心景象和所指定的瑜伽道次第经验。再者,禅修者将集中在宝冠轮宝的明点,全部消解而进入曼荼罗,与进入先前所产生的粗糙暖乐身,投射出曼荼罗本尊,直到它毫不费力的升起。
此瑜伽被应用在其他五支,前二个有洞悉内在的静虑禅修本质(观点),后三者则有禅定的本质,因此共计有粗糙身、来自内心的喜悦、来自空性身微细身的次喜悦,及形体与意识互为关联的本质。此五者的实践,造成洞察力与禅定不可分割的联结。
当六支瑜伽分隔成三支时,其中两支为完成形式的支系,这是因为第一支瑜伽提供静虑禅修特别肉身的基础,而第二支强化此一完成动作。这儿所讨论的“特别肉身”,称为“粗糙的报身”。密宗的“报身”一词与显宗的同样意思,指证悟的众生,获得果报身,中生只在具有无量功德时,才能觉照。
另一个经由这些瑜伽方法而得的“肉身”,叫做“代用空性身”。它是在宝冠轮宝中间的明点内所产生。
第三支时轮檀陀罗瑜伽,称为调息支(止息支)。
原注:调息支瑜伽,梵文的原意是止息(暂时停止呼吸),俗称调息支瑜伽。罗桑达扬解释如下所示:
调息瑜伽,就是完成更高能量的圆满道次第瑜伽,这时,需要禅修金刚诵或宝瓶吸气法,使左右脉道流经的重要能量滞留,并引入中脉上的轮宝里面。
前两种沉淀能量,移到感觉器官意识里,第三种引发微妙能量以进入中脉。两种主要瑜伽技巧,是金刚诵与宝瓶吸气,应用这些使支撑生命与上下转换的能量进入脐轮。在脐轮的灵热被引燃,使顶轮的明点溶解下降到中脉,而当它通过轮宝时,将引发暖乐,这暖乐实践了能量集中的瑜伽。
这两种瑜伽的吸气技巧,与意识檀陀罗的应用雷同,虽然在时轮檀陀罗中,重点在于特殊类别的较高能量的产生,目的是要促进产生真正的“空性身”,不过,此“空”要与吸气一致,并且在静虑禅修过程,修行者能够把屏息时间慢慢加长。最后,可以屏息数天甚至数星期,却不会对静虑禅修者造成任何伤害。
第四支时轮檀陀罗瑜伽称为“执持支”。
原注:执持支的梵文,原意是任持、受持。罗桑达扬对第四支瑜伽的真谛如下所示:
执持支瑜伽的“持久”,是入定更高能量的圆满道次第瑜伽,这时,能量将被带到中脉的六轮宝中心。能量被带到这些轮宝上的明点,并滞留在轮宝上没有移动,产生由上而下降的四喜,以及从下而上升的四喜。
此时,禅修者要尽量将能量滞留在中脉,首先,元素一个接一个消解掉,它们在每一个轮宝滞留一段时间而产生四喜,我们建立了两个主要能量,它们无法分隔我们的心智和空性身。然后各在六个轮宝执持滞留,这神秘经验经由此执持支瑜伽道次第而转移。这和先前的瑜伽结合,而完成较高能量的一支,也就是著名的“金刚诵瑜伽”。
编注:全刚诵是完整的名相,与歌颂或唱诵无关,为修行“九接佛风”之后,继续修行“入气、住气”之入住调息法。
下一个是忆念支瑜伽。
原注:忆念支的梵文有正念、随念之意,经常被翻译为忆念。罗桑达扬在“如日上师众遗珍”一书有如下说明:
随后,忆念支是完成暖乐的圆满道次第瑜伽,这时,我们需要外在条件才能够完成修行,此外在条件,就是要和三种印进行双运,此外还要有内在条件的配合,就是双运时,空性身脐轮上所产生的心智。这会造成我们在真正空性身的脐轮,赋予填满空性身放光的力量,放光的空性身,就像我们曾经圆满成就的一样,像是反映在镜中的形象。
这是激发特别的时轮檀陀罗喜悦的一种方法,被称为“忆念支”,因为它是借着再收集先前成就的微妙形体,与对此意象应用心智技巧而得成就。
在宝冠溶解与下降的白色明点,以及在脐轮上升到宝冠的红色明点,引发暖乐,带领修行者进入第六支瑜伽门槛,名为“三摩地瑜伽”。
接下来是第六支,即最后一支时轮檀陀罗瑜伽。
原注:时轮金刚妙法的第六支瑜伽,梵文原意是三昧门或三摩地瑜伽。罗桑达扬定义第六支瑜伽如下:
三摩地瑜伽的定义,为禅定暖乐的圆满道次第瑜伽,这时,我们以时轮金刚和明妃的真正空性身上升,并借着完全停留在结合的暖乐中,使我们获得无上永恒暖乐的经验,以圆满的标志和记号来修饰空性身,把两身(肉身和心识)融合成重要自性。
禅修者积聚中脉的明点,引发闪现的暖乐,这暖乐的每一瞬息,据说会消解肉身的二一六○○元素之一, 且带领禅修者,到更高无与伦比的狂喜状态,最后,全部肉身与所有元素物质相连接,光明清澈,一扫对知识的朦胧,而转换到以时轮金刚与明妃为象征的佛陀状态。
因此,普通的肉身蒸发掉了,代之以完满的标志与印记所装饰的“空性身”,内心充满无上喜乐,并转换成天生不变的智慧。“二瑜伽道次第释论”,有如下的说明:
“也就是说……,时轮檀陀罗妙法瑜伽在我们一生当中,以此方式修成证悟,他或她的肉身,达到时轮金刚与明妃的表征方式,而广大的空性身,则用所有证悟的标记与符号来装饰,肉身等同于空性身,它是‘清明的’,因为它是无实体的与不成熟的,便成为世俗原始结构的空义。”
“这正是肉身成就,至于心识成就的本质是慈悲的,当极高的、不变的喜乐,处在永恒的双运时,就会与觉照非天生存在的空性智慧互相结合。”
“在这个方式下,肉身与心识,经历了以支持空性身,与不变喜乐所支持的智慧为基础,而成为不可分割的实体,这就是‘原始时轮檀陀罗’本意所指。”
在其他版本所解释的六支时轮檀陀罗瑜伽,如何结合以形成完整修行,进而达到证悟:
“六支瑜伽被安排分成三组,抑制支与禅定支结为成就形式组,调息支与执持支为成就更高能量组,忆念支与三摩地支,则结合为成就喜乐组。”
“我们可以从以上的描述看出,唯有成就前四支瑜伽,才能继续致力于第五支之忆念支瑜伽,也有能力在合适的空性身中升华。此成就的力量,同时也反过来提供给第六支之三摩地支瑜伽,圆满成就的基础。”
“因此,六支瑜伽可以靠本身蕴涵,产生完全证悟成就的力量,无须辅助物或是其他各种修行法,也不需要任何位于其上的修行法,另一方面,仍要尽量避免任何会伤害到传承、阻碍产生证悟的力量。”
如前述,时轮檀陀罗传承,省略许多在意识无上瑜伽道次第里可找到的关键名词,如身语意三大隔离、不净与清净幻身、彩虹身、表象与真实明光及双运瑜伽。另一方面,却出现替代与真实空性身、四明点的净化、产生不变喜乐等,在当时是崭新的名相。
原注:应该要注意的是,由意识瑜伽所产生的“虹光身”,和时轮金刚空性身的“若虹光身”再次出现,是全然不同的。前者是在五彩光中的生命能量创造出来的,因此,它是由微妙能量构成。时轮金刚空性身像虹光身般出现,由于能量已经消融得无影无踪了,所以,出现的并不是生命能量所展现的光芒。
相较于意识无上瑜伽檀陀罗教理的“幻身”而言,时轮檀陀罗妙法圆满道次第瑜伽的主要差别,在于“空性身”的教义,很难说哪个名词表真实的涵意,此乃是因为神秘经验的自秘性,与其口传意义上的限制之故,在这里,通常藏文记载的是幻身(其结果是虹光身)所组成物质一能量最细微的形式。而时轮檀陀罗传承的瑜伽修行者,所修成的“空性身”是不成熟的,而且非实体的,只是个投射意象罢了。
对意识檀陀罗的幻身教义,与时轮檀陀罗传承的空性身教义,曾做过如下的比较:
“时轮檀陀罗非凡的空性身教义,有点类似意识瑜伽檀陀罗传承的幻身教义,虽然成就的基础,必定会被六支瑜伽之第一支‘抑制支’的意义影响。第二支禅定支瑜伽,会使修行成果更为坚固,空性身由这两支瑜伽产生,所以,把它归类为修成形体组,变成我们的非凡肉身,用于静虑禅修之时支持心识的基础。”
“第三支和第四支瑜伽,即调息支与执持支,应用它们便能控制微妙能量。接下来仰赖‘大印’的外在条件,我们应用忆念支到自己的智慧上,并且在时轮金刚与明妃空性身形体中升华、产生暖乐,此暖乐就是双运中的三摩地瑜伽。”
“这儿空性身是由忆念支瑜伽产生的,类似意识檀陀罗之秘密集会檀陀罗圆满道次第瑜伽的第三道次第幻身成就……。”
“根据像秘密集会檀陀罗传承的幻身教义,第一支瑜伽建立起修成基础,例如,身远离,然后借由语远离而渐渐加强,最后来到第三道次第,并且在幻身中升华。”
“如果我们以此比较时轮檀陀罗传承讨论的空性身,可以发现此一特殊的肉身,同样建立在第二支瑜伽,即在禅定支瑜伽里产生,丛这点开始,直到执持瑜伽(即第四支瑜伽),此修行将渐渐强化,但是,空性身并非真正产生,必须要到第五支瑜伽,即忆念支的阶段才产生。这儿所产生的空性身,与抑制支瑜伽道次第的并不相等。应用忆念支瑜伽之后,接着,我们舍弃所有的身性,并在时轮檀陀罗空性身基础上,单独升华。”
然后,观看时轮檀陀罗的教导,提起有关意识檀陀罗所讨论的明光理论:
“时轮檀陀罗法本里,我们看到许多人,全神贯注‘特征之空,与‘无特征之空’的讨论主题方面。”
“这两种空的第一种,直接觉照空性身的心识,在双重外观的微妙明光内升华,因此名之为‘空’,因其否定实体,肉身的粗糙与微妙原子结构都被消弭了,而且,肉身物质总是空的。”
“第二种无特征之空,指直接觉照否定实体的空义心识,如天生存在的空,因为已经逆转所有双重处观的心识,所以称为‘没有特征’。”
“因此,时轮檀陀罗传承里,以上关于空性身的讨论,是把空性智慧带到感觉无上、不变的暖乐里,代替其他无上瑜伽檀陀罗传承,所发现的明光与幻身教义,亦即空性身代替了幻身教义,并且,不变的暖乐与智慧经验代替明光教义。全神贯注空性智慧的空性身,与不变的暖乐聚合在一起,在我们肉身与心识里川流不息,代替其他无上瑜伽檀陀罗提及的伟大结合,即明光与幻身的结合。”
早先,我们看到意识檀陀罗的瑜伽修行,促使瑜伽修行者越过修行而导入证悟状态,因为时轮檀陀罗传承强调的是创造“空性身”,以及在空性和产生的暖乐意识上静虑禅修,其过程以非常不同的名词来描述。
克朱诺桑嘉措解释道:秘密集会檀陀罗带我们透过灌顶,而进入积资粮道修行,然而,在那之后,就都与秘密集会檀陀罗相似。
原注:不幸的是,我找不到克朱诺桑嘉措的原始文件,我对这份文件的了解,以及相关的论述,都是一点一滴地,从后来的时轮檀陀罗文献参考书目中得来。似乎每个人都喜欢引述克朱诺桑嘉措有关时轮檀陀罗的话,即使他们并不同意其中某些论点。
这位伟大的上师,原先的时轮檀陀罗妙法著作,被遗留下来的并不多,只有他的秘密集会檀陀罗释论,可以在达兰萨拉找到。
蒙古学者罗桑达扬,在他的“如日上师众遗珍”书中,有好几次都提到克朱诺桑嘉措见解的独特性。他特别喜欢分析克朱诺桑嘉措,有关在意识时轮檀陀罗妙法十二种层次的训示。他指出克朱诺桑嘉措的传承,十二种层次全都算是“圣者流”,相当不同于时轮金刚的过程。
时轮金刚的第一层,相当于应用修行。罗桑达扬指出,结果会对明点在第六支瑜伽的堆积上,造成重大影响。此外,克朱诺桑嘉措传承的每一种暖乐经验,都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刚开始的经验,第二阶段是由第一阶段所引起的结果。虽然好像是无关紧要的观点,但是,却会对时轮檀陀罗的形上学造成深远影响。
由于它多少会影响到产生证悟经验的结果,因此,似乎就是上师有目的去修改时轮瑜伽的原因。
当然,这些都是相当模糊的资料,可是,参考克朱诺桑嘉措资料的珍贵价值,在于从他的方法里面,可以产生富有创意性的感觉,而他重写时轮檀陀罗的概念,也可以挑战原有的翻译。
解释时轮檀陀罗瑜伽,如何传送修行者进入五道修行的最后道次第经验:
“当我们同时带着白色和红色的实体,到珠宝上端与宝冠突起的轮宝上,我们将白色明点往下放到性器官的上头,将红色明点往上放到宝冠,平稳地放着,此时能产生刹那禅定暖乐。我们的粗糙形体由二一六00个元素构成,其中一个已被消融,同时,二一六00业力能量流经鼻孔。它们又以一八00元素为一组,其中一组业力住留于此。”
“当实践了第一组一八00暖乐经验,就有一七九九生命明点堆积,我们便修成应用修行的‘无上大法’道次第,意即第二层证悟修行的第四和最后道次第。另一组一八00元素,在这瞬间将我们放到阿梨耶道次第,视觉直视的修行,即证悟修行的第三层。”
“如果在这个方式下,我们可以拉出二一六OO白色男性明点、暖乐支柱,到珠宝顶端,以一定纵列的方式堆积起来,向上堆到宝冠轮宝,以及如果我们也能向下,带着二一六00红色明点,形成红色的一列,以宝冠轮宝为起点,往下延伸到珠宝上端,在每个二一六O。组红色与白色明点的基础上,我们将会经历瞬间入定的暖乐。依此方式,二一六00瞬间“支持”不变的暖乐产生,每一个切断二一六00一半的业力风,会依序造成实质肉身的二一六00元素全然消解。”
“我们的形体聚合,以及与其相连结的要素与物体,自蒙昧中解脱,我们超越所有对知识的含糊,在此生修成原始佛陀时轮檀陀罗妙法的证悟状态。”
有时在时轮檀陀罗文献,我们看到证悟状态是指“第十二道次第”,或者是“时轮第十二道次第”。这个词句用藏文表示,是指地球、地面、道次第或层面的意思。同样的词句,在显宗经典或一般佛陀教义,我们知道这与“圣菩萨十地”有关,由于这些是高等菩萨经验的道次第,开始于修行者首次直接达到空性静虑禅修的觉照瞬间,因此,得以建立在直接视觉修行上,直到(但是不包括)完全证悟的第一瞬间。
蒙古喇嘛罗桑达扬,对时轮檀陀罗妙法证悟经验与菩萨道的关系,有所释论,在他的“如日上师众遗珍”书中写到:
“谈论三摩地瑜伽的另一种方式,是就十二层次来讨论。第一层次,是如实作为道次第。接着,是十个层次的‘圣道’修行道次第,第一道次第称为‘喜’,第十道次第称为‘法云’。最后,第十二层次,即知名的非凡道,意指无碍、完全证悟。”
“在关于位在中脉脐轮中心的升华,如同父系与母系,在双运中真正的‘空性身’,借此唤醒神秘灵热,位于因业力而产生此普通肉身的脐轮上,红色明点从低处被往上带到中脉,并滞留在宝冠上。”
“同时,白色明点往下带到珠宝顶端的中脉,这些,在这儿所持有的明点,并不允许转换到其他地方。产生它们,是要留住它们,而且是固定地保留在那少,基于此因,若我们修成至高不变、暖乐的单一瞬间之初步体验,就能激发瞬间的暖乐与空性的原初智慧,而空性可以使人释放部分的不清净,并将之丢弃。同时,我们之一八OO业风的一部分,仍然不动,我们肉身的二一六00个因素,即一八00的十二倍,则被消耗掉。”
“如此,我们在中脉之内,建构了一串二一六OO个白色与红色的明点,并产生二一六OO个至高不变的暖乐经验,依次唤醒原初智慧暖乐与空性的二一六00个经验,这又使得二一六00个不净被舍弃,以及二一六00个业力能量,止住超凡境界,这二一六00集结消耗掉的明点,所有这些肉身原子,得以组合的二一六00因素,将造成肉身全然的去物质化。十二组的一八00明点,刹那的暖乐与空性、业力能量的止息,与肉身因素的消解,我们将上升至第十二道时轮檀陀罗道次第。”
参照宗喀巴大师著作,罗桑达扬综合时轮檀陀罗之证悟过程,在“如日上师众遗珍”一书中说:
“简而言之,第一组一八00不变的暖乐经验,有一七九九上升到应用修行上,即证悟五修行的第二道次第,此暖乐的第一八00个瞬间,表示是直观修行的开始,为五修行的第三道次第,与第一圣道修行,称为‘喜’。另外的一八00瞬间暖乐的生起,最后一个为整合修行的开始,即第四修行的印记与第二圣道修行,称为‘入定’。”
“依此,我们上升至十二层时轮檀陀罗的每一层,这里的每一层,是由一八。O个因素构成,最后到达第十二层为无碍完全证悟修行。”
有一个传承,是“聚积”成串明点在中脉的过程,包括打开六轮宝之每一个轮宝的经验。罗桑达扬释论此点如下:
“开始先在珠宝顶端建构成串明点,此串明点从珠宝轮宝移到私处时,禅修者便历经了前二个时轮檀陀罗妙法道次第:如时修行道次第与知名的圣道次第之‘喜’。然后再从私处聚积到脐轮,并经历下二个时轮檀陀罗妙法道次第:即‘入定’以及‘散放’。”
“此串明点从脐轮聚积延伸到心轮,使我们经验到著名的‘明光’与‘清净’二个道次第。明点从心轮到喉轮,我们体验到‘显像,与‘久住’。明光从喉轮聚积到顶轮,我们体验到‘不动’与‘殊胜智’。明光从头顶到宝冠,我们体认到‘法云’道次第与‘无碍修行’……”
“依此,我们建构从珠宝到宝冠的明光串,并滞留它们,不使消散,将能实践伟大不变暖乐经验的目的,然后,就如同我们应用奇幻炼金术,使如铁一般的粗糙心识完全消散,代之以纯金面貌,透过实践时轮檀陀罗瑜伽,我们先前肉身完全消褪,换成时轮金刚与明妃的空性身,如天空中的彩虹一般。”
罗桑达扬对时轮檀陀罗第十二道次第的证悟状态,做了很清楚的描述:
“佛性的所有特质,皆包括在四身或佛身之内。”
“四身之一是一出生就有的肉身,这是从所有扭曲现象中,释放的第四种情况之明点经验,并且是金刚身。借着双运提供迅速的证悟,并且,是原初金刚智慧借着空性而净化,因此,它是全知与全观的成就。”
“第二身是原初智慧的真身,这是净化扭曲现象的深沉睡眠明点,提供以五个层面为特征的证悟,而且是金刚意。借着处于简单状态而得以净化,带来证悟修行的知识,与处于至高不变的暖乐之中。”
“第三为喜乐身,是生起梦境明点,净化所有扭曲现象,提供证悟二十道次第之实践方法,并且是金刚语。借着无欲而净化,以自有的沟通方式教导‘法’道给芸芸众生。”
“第四则是散发身,是醒觉明光净化所有扭曲现象、提供证悟力量,而能奇幻地散发到世界各地,即金刚身,在无条件下净化,带给众生知识,并以各形式向前散发……。”
“这四‘身’的每一身,可说是身语意与暖乐的组合,因此,具有四倍,……依此计算,时轮檀陀罗妙法教义就有十六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