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贤劫:有千佛出世的光明时代。
[2]弥勒菩萨:传说从佛授记将继承释迦佛位为未来佛的菩萨。又称未来世第五导师至尊慈氏佛,即贤劫五佛。
[3]无著菩萨: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人。于小乘说一切有部出家,后转而弘扬大乘,为瑜伽行派创始人。佛典称他出于佛灭九百年顷,学术界一般认为乃四、五世纪人。据称上天请弥勒菩萨讲授《瑜伽师地论》,修行获得他心通等,证得三地菩萨,住世三百年。著述汉译、藏译有30余种,重要者有《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金刚般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顺中论》等。《新编佛教辞典》p495
[4]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和普贤菩萨并称,作为释迦的胁侍。其塑像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多骑狮子。
[5]龙树菩萨:古印度佛学大师。原为婆罗门种姓,出家于那烂陀寺。属深观派的传承大师。著有《根本中观论颂》、《回争论》、《空七十论》等。由于其智慧高深,影响广大,所以,龙树上师堪称这个世界的第二位佛祖。
[6]阿底峡尊者:(982——1054)燃灯智,东印度萨护罗国(今属孟加拉国)人。由益希沃聘请,于公元1043年从印度超岩寺途经尼泊尔入藏,到达阿里地区,住了三年,著有《菩提道炬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佛学大师。他将佛经理论与修行实践融于一身,并把龙树上师的法门一览无余的继承下来,如同第二佛祖。
[7]仲敦巴大师:(1005-1064)藏传噶当派的开创者。本名仲·甲瓦迥乃,西藏堆垅(今堆垅德庆县)人,出身豪富,曾赴康区师事名僧赛尊。1054年至阿里迎请阿底峡至前藏弘法,自此师事阿底峡,但未出家。1056年在热振建热振寺,弘传阿底峡教法,门徒众多,以朴穷瓦童幢、博朵瓦宝明、谨哦瓦戒然最为著名。《新编佛教辞典》p531
[8]噶当三兄弟:博朵瓦宝明:(1031——1123)从贾寺的伦戒菩提出家,仲敦巴弟子,属于噶当教典派法统,弟子最著名的是贾宇瓦、朵巴、朗日塘巴和霞惹瓦。谨哦瓦戒然:(1038——1103)幼年从玛拉协饶森出家,信心淳厚。20岁往热振寺亲近仲敦巴学法。属于噶当教授派法统。有弟子迦玛扎数人。朴穷瓦童幢:(1031——1106)曾亲近阿底峡尊者,尊者圆寂后依止仲敦巴。并得到许多尊者所传的密法教授。
[9]宗喀巴大师: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宗喀(今青海湟中一带),故称宗喀巴。他16岁进藏,先在极乐寺依止吉祥狮子学习“现观庄严论”,次到后藏从宝胜、未底班禅大师等受学深法。后至觉摩囊寺从尊胜大师学六加行法(时轮法),从那塘的庆吉祥大师复习“现观庄严论”,更从惹达瓦童彗大师学习中观、现观庄严等。后回前藏,从觉摩陇寺的慧明律师学戒律,从措勤寺住持戒宝律师受比丘戒,从布敦大师所传一切密法。遇喇嘛中观师,请问中观正见,曾闭关专修,获得中观甚深空见。复从住持噶当派教授的法依贤及空幢二位大师,受学阿底峡尊者传来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宗喀巴大师如是学如是行,终于得大成就,于是乃作化他事。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速道》赞颂为“宣说、论经、著述的佛法象大海如波涛迸射四方!”
[10]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1567-1662),明清之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之一,后藏拉珠嘉尔(西藏日喀则区岭祝甲)人,他主持认定了五世DL喇嘛转世受戒,并成为其主要的上师,为格鲁派在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著有《菩提道次第·平坦大道》等经论。《速道》中赞颂“真诚的顶礼执宗喀巴大师佛法传承如伞盖的四世班禅大师!”
[11]五世DL:阿旺罗桑嘉措(意译善慧海1617-1682年)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之一,西藏山南地区穷结人。在四世班禅的襄助下,借固始汗蒙古军队的力量,推翻了藏巴汗的统治,复兴格鲁派,形成了西藏三大寺的雏形,清顺治十一年(1409)应清帝诏赴北京,1655年受册封赐金印,随成为西藏等地藏传佛教教主,为格鲁派在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著《文殊口传》等经论。他是五世班禅的金刚上师。
[12]五世班禅:罗桑益西(意译善慧智1663-1737)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照封DL喇嘛之例,给以金册金印,封为五世班禅额尔德尼。面印汉、满、藏文三体对照,此后,“额尔德尼”正式成为历代班禅称号。
[13]菩提道:通达诸真理的“智果。”“无上菩提是指修行人的最高最究竟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有确切可靠的方法,方法就是‘道’”。总起来说,菩提是所求的极果;能够满足修行人的要求,使他得到所求极果的方法,就叫做道;对于道的一切支分,必须又圆具又不乱,这叫做次第;本论专门说从一个纯粹的凡夫次次第第地、圆满地修持足以得到究竟无上菩提这中间所有的道的次第,所以叫做菩提道次第论。(法尊语)
[14]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正见。
[15]五道十地:五道:资量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十地:大乘菩萨十地。即:欢喜地、无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和法云地。
[16]补特伽罗:人,众生。汉文亦意译为数取趣,指人不断流转六趣而言。
[17]下士道:指脱离三恶道,生人天善道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法尊)
[18]发心:指发菩提心,即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的心愿。
[19]二资粮:二庄严的异名,福德和智慧的总称,积二资粮,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以此二德为资粮而证佛果也。见《宝积经十二》。
[20]众生:所有有意识或心灵的生命,在未证悟佛果之前,都叫众生。众生包含还在轮回苦海中的个体,也包含已证得菩萨地的生命。
[21]六道轮回:六道是由于十二因缘及业力之果,众生再生于六道之中:天道,或曰天道众生;阿修罗道,或曰半神,于妒嫉心有关;人道,经验五种污染;畜生道,与无明有关;鬼道,或曰饿鬼,与贪执及嫌恶有关;地狱道,与生气及愤怒有关。轮回是指存在的所有的现象,皆是源于无明,无明导致了业力、再生及痛苦,此即轮回。
[22]净水碗之间的距离:应为一粒宽,如果之间过宽则预示与上师疏远分离,过近则就成为钝根。
[23]所依:有表征之意,佛像为身所依、佛经为语所依、佛塔为意所依。
[24]莲花座象征纯洁,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同时有表示佛祖出生在众生轮回之中,摆脱了心智和躯体的烦恼而获得了成就。
[25]本尊:藏传佛教修习密法中所依之主神。
[26]空行、空行母:属于色界和无色界的生灵,皆拥有密乘法力,有男女之分,又有世俗空行和智慧空行两种。
[27]护法神:护卫佛法的神灵。分世间与出世间两种神灵。世间护法神皆有释迦牟尼佛及历代高僧大德所收服,立誓顺从和护卫佛法,使其免受灾害。最为著名的是四大天王。
[28]十种条件: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是人生极为难得的十种条件。
[29]教证:教法,指十二部契经;证法,指戒、定、慧三学。《佛学词典》p803
[30]下续部:藏传佛教密宗分事续、行续、瑜珈续、无上瑜珈续四部。下续部针对于无上瑜珈续而言。
[31]无上瑜珈:密宗四部中的最高的一部,分父续、母续、不二续等皆密乘经典。。
[32]勇士:与空行相同,一般男性称勇士,女性称为空行母。
[33]四摄:是大乘菩萨所修的四种摄受众生为道的方法。(1)布施:以财法施,令生亲爱心,依我受道。(2)爱语:以善言喻慰令生亲爱心,附受我道。(3)利行:以善行益众生使受道。(4)同事: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占利益由是受道也。 [
34]四无量:四梵处,四无量心,大乘人对向一切众生修行,引生无量福果之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35]佛的三十二相:(1)足下安平立相:立在大地上时,足底与地密切结合,不留空隙。(2)足下二轮相:两个脚心各有一个轮宝肉纹。(3)长指相:手指、脚指细长。(4)足跟平广相:脚后跟宽而圆。(5)手足指缦网相:手指、脚指间有肉皮相连,如蹼状。(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足背高起而圆满。(8)如鹿王相:大腿部像鹿腿纤而好。(9)正立手摩膝相:双手过膝。(10)马阴藏相:性器如雄马之性器,能藏入腹内。(11)身广长等相:身长与两手张开等长。(12)毛上向相:身上所有的毛都向上长。(13)一孔一毛生相:身上每一毛囊生一青色毛。(14)金色相:全身现纤细的金色光泽。(15)丈光相:身光照四面各一丈远。(16)细薄皮相:皮肤细滑,而不容一点尘土。(17)七处隆满相:两手、两足、两肩、脖颈隆满丰腴。(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狮子相。(20)大直身相。(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上下共四十齿。(23)齿齐相。(24)牙白相。(25)狮子颊相:脸蛋隆满,如雄师之颊。(26)味中得上味相:喉中常有津液,食物与之混合,其味无穷。(27)广长舌相:舌头又宽又长,又软又薄,可以舔到面部上额。(28)梵音深远相:发音深沉,四远皆闻。(29)真青眼相:眼瞳子如青莲花色。(30)眼睹如牛王相:睫毛长而美,浓重而不乱。(31)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略上处有一白毫,右旋盘成蛇状,放光,展开则可向前直射一丈五尺长。(32)顶髻相:佛发自然形成螺状卷,顶上隆起一块肉如髻形,发常作青翠之色。
[36]八十种好:释迦牟尼佛所特有的细微隐秘的八十种好容貌。具体是指:头、面、鼻、口、眼、耳、手、足各处的特奇长相。如鼻梁修长、不见鼻孔;眉如初月;耳大如轮缍;踝骨深藏肉中而不外露;嘴唇如红苹果色,上下唇相称;脸宽圆,洁净,丰满如满月;眼眶宽长,眼睛青白分明;手指、脚指圆而细长柔软,不见骨节;指甲狭长薄润,光洁明净,如花色赤铜;头发长而不乱,右旋螺发,稠密,作绀青色;手足及胸部皆有吉祥喜旋的“卍”字等等。
[37]水的功德:水有8种功德,佛经中说,圣水具有凉、香、轻、柔、清、无垢、饮之不伤腹、饮之不伤喉等特性。清凉:具有戒律清净的功德;甘美:具有获得胜味的功德;轻:具有身心堪能的功德;柔:具有心相续调柔的功德;纯:具有神智清明的功德;无臭味:具有净障的功德;不伤胃:具有身不生疾的功德;不伤喉:具有语音和雅的功德。《掌中解脱》172
[38]供曼扎:曼扎是供盘上所陈供品,敬献之意。想象将此世界所有财富受用尽供于上师三宝,由此可聚集福德资粮。而尊者此处供曼扎有因小小的过失而敬献礼品是表示忏悔或歉意。
[39]玛尔巴:西藏噶举派始祖。他赴三印度求法,拜那罗巴为师,得到胜乐、时轮等密法的殊胜成就,尤其是“大手印”和“那若六法”的传授最为紧要。他回藏传法,一时从之者众,后来发展成为噶举派。
[40]那若巴:印度祖师,玛尔巴译师的上师。他生于克什米尔的一高贵种族婆罗门家。转入佛教后,在那兰陀寺精学显密。之后,依止帝罗巴大师,他经受大师种种苦行的考验,终获成就。
[41]坛城:梵文的藏译音为“曼荼罗”,是诸佛菩萨聚集的场所或宫殿。按密教仪轨又分成多种坛城。
[42]米拉日巴:西藏噶举派祖师。因早年丧父,遭受叔父姑母欺凌,霸占家产。愤然学习“咒术”,杀死怨敌,后悔惧大罪,改信佛教,依止玛尔巴上师。为消除其罪业,上师以种种苦行折磨他,后才传法,使他深得法要。米拉日巴专心苦修,终得成就。招徒授法,成为玛尔巴译师的四大柱弟子之一。著有《道情歌集》。
[43]色朗巴:即金洲大师,传授菩提心法门于阿底峡尊者。
[44]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幼从父兄学习显密经典。25岁从释迦室理受比丘戒,法名贡噶坚赞。博通五明,获得班智达的称号。他继承伯父扎巴坚赞的萨迦大寺法座,称为萨迦第四祖。后应蒙古阔端皇子之召请赴西京,从此与元朝建立起供施关系。名著有《萨班格言》等。
[45]扎巴坚赞:萨迦五祖的第三祖。又称为白衣三祖之第三祖。
[46]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以没有这四众弟子行走的地方称为边地,有的地方可称为中土。
[47]《甘珠尔》:此为藏传佛教所保存的佛陀亲授的法教。此藏译本因版本不同,有分作100函、104函、108函。《丹珠尔》是论藏,指对于经藏的释论及注疏,加上论藏、藏族学者的著作及工艺、医药等类著述,使藏传法教更加完备。
[48]堕入地狱之因,犯“恶作”罪,将生于等活地狱;犯“向彼悔”罪的,将生于黑绳地狱:犯“单堕”罪的,将生于合众地狱;犯“舍堕”罪的,将生于号叫地狱;犯“僧残”罪的,将生于大号叫地狱与燃烧地狱;犯“他胜”罪的,将生于极热地狱与无间地狱。另外,以上五种称为五部罪,五篇罪,五类罪。即:他胜;僧残,指比丘犯罪,殆濒于死,仅有残余之命,因此,须面向僧众忏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堕落,指地狱之人;向彼悔,向其他比丘作忏悔,便得除灭之罪;恶作,指所作恶之人。《佛学词典》P320
[49]六十种妙音。如来之音声,有六十种殊异之相。《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七中,又作六十四种梵音,梵,意为清净。《佛学词典》P867
[50]任运自然:不须人工造作而自然生成。
[51]胜俗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简称。世俗指一切世间凡俗境界。世间境界虽是假有法,但在未破实执的凡夫之前,所现一切,均为实有,许为谛实,故名世俗谛,若对未达空性之愚夫,破此常识之实在,即破业果之建立。胜义谛,指对一切圣者所证的境界,是了达一切诸法的真实性义,无有颠倒虚妄,故称胜义谛。在理论上说就指的是绝对真理。
[52]灭谛与道谛:灭谛:四谛之一,圣者智慧永灭种子,称为胜义灭谛。《佛学词典》p123道谛:四谛之一,要达到解脱,就必须修道。《佛学词典》p794
[53]圣僧: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的僧侣或非僧人。《佛学词典》P520对法的认识有不同层次的认识。通常我们认为:佛陀当时向弟子们的种种教示,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是法宝,或者记载佛陀言教(经书)和古今佛教的论述(经论)是法宝,但《速道》中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指出:法宝是佛解脱后教给我们的又被圣者见到的胜义谛的灭谛和道谛,僧是见道和证到法的圣者。
[54]异熟:异熟:报应,果报。如现世造有漏善业,后世感善趣身异熟果;现世造恶业,后世感畜生身异熟果。《佛学词典》P460
[55]四力:即恃像力:指皈依和发心两种念头;(2)弃舍力:指对以前恶业所生悔改决心;(3)远离恶业力:指以后不再作恶的誓言;(4)遍行对治力:指为净除恶业而作善事的实际行动。《佛学词典》P332
[56]白业:白业:善,善业。与之相反,黑业是指恶业。
[57]五种神通:(1)神足通:指飞行无碍、隐显自在、随意变化自身及外物等能力;(2)天眼通:能超越时空障碍而遥视、透视、预见,及能见各种肉眼不能见的微细现象的能力;(3)天耳通:能听闻各人耳不闻的众生语音及超距遥听的能力;(4)他心通:能知他众生心思的能力;(5)宿命通:能知自他夙世生死及所作业的能力。
[58] 五明学:分大五明和小五明。大五明即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声明(声律学)、因明(正理学)、内明(佛学);小五明即修词学、词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
[59] 八神变:八种共同成就。(1)眼药(天眼通)。(2)涂足(神行)。(3)刀剑(炼器杖争)。(4)伏魔(摄取宝藏)。(5)药丸(长生术)。(6)转金(丰足财富)。(7)隐形(他目不见)。(8)空行(腾空自在)。
[60] 业力:凡身、口、意三门之所作,名为业。业有生、善、恶、苦、乐、果之力用,故名业力。
[61] 近取因:因之一种。如由种生芽之因。主要在于能生自果实质之连续性。《藏汉大辞典》P966
[62] 因果七教诫修心法门由金洲大师传授本书教授原由金洲大师(十世纪晚期——十一世纪早期)、阿底峡尊者口耳相传,十二世纪之后方才普传和有文本流通。
[63] 自他相换菩提心由静天大师传授。
[64] 有漏:“漏”指烦恼,有漏即具有烦恼之意。凡夫之乐能增长烦恼,故称“有漏乐”,见道位以上之乐不会使烦恼增长,故为“无漏乐”。
[65] 包裹牦牛皮的旗杆:藏传佛教萨迦派四祖班智达辩经战胜外道的故事而形成的习俗。[66] 四白净法:四善法《佛学词典》P22
[67] 恶做:不善行,为五堕罪之一。《佛学词典》P281
[68] 18根本堕罪:菩萨戒所说的十八种无法忏悔的重罪。即:赞自悔他、不施法财、不受悔谢责打他人、诽谤大乘说似是法、窃夺三宝财物、谤舍佛经、逼凌僧侣、造无间罪、执邪恶见、毁灭城邑、向非法器说甚深法、劝退大乘、劝舍别解脱戒、诽谤小乘、妄说上人法、收三宝财物、制立恶律、舍菩提心。《佛学词典》P655
[69] 波罗密:“完美”或“完美的行为”之意,即帮助众生超越轮回。六波罗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70] 戒的种类:(1)断除恶行戒(律仪戒);(2)摄善法戒;(3)饶益有情戒。P928十二分教:十二部经。即: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仪。
[71] 随念佛。随念如来所有一切功德。属于六随念之一。六随念它包括:忆念佛、法、僧、戒、施、天的功德。《藏汉大词典》p2915
[72] 俱生我执:是指不依靠任何宗教和哲学传统的“自我”。它是一个我执的参考主体,也就是“我”、“我的”,也是“我想”“我要” 等等想法。
[73] 所破:就是所要否定的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宇宙万法既然在客观存在,是有的东西,就应当承认它,但它的存在是籍因缘条件生起来的,是暂时的,相对的,没有永恒独立的实体,没有东西就应当否定它,否定的是实有和实执。
[74] 五蕴:是形成我执的主体,“蕴”是聚集、积累之意。五蕴包括:色蕴(物质、色身)、受蕴(感受)、想蕴(想法、念头)、行蕴(内心的意识行为)、识蕴(判断、分别)。
[75] 遍计:起世俗分别心称为遍计。《藏汉大词典》p10遍计所执色:意识中所现的景物,如梦境中的牛、马、房屋和定境中白骨满地之相。《藏汉大词典》p18
[76] 根本如虚空性。根本智所行境界谛实非有的空性。《藏汉大词典》p990
[77] 后得如幻:修行者出定之后,五根对于五境见闻觉之境象,如观幻术。《藏汉大词典》p914
[78] 根本定:修定时一心专注人法无我空性所引生的禅定。《藏汉大词典》p990
[79] 自性:佛家说宇宙万有,任何事物,若不依因缘条件独立自成有固定恒存的实体者,叫自性。
[80] 四座瑜伽:修观行的佛教徒于黎明、上午、中午及傍晚四段时间中对生圆次第进行相应的修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