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 安忍
不管藏传四大教派中的哪一个教派或者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尽管外在的修行方式有很多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因为传到各个地方,因其环境、时代的背景各异,所以修行方式也有所变化。但所学的主旨是完全没有改变的。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空性」,这是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的地方,一般宗教也有慈悲心,行善事、持咒、观想本尊...等等,不管是印度教、苯教、道教....都有这样的修行。
但佛教不共的观点是「空性」。「空性」不是一般人认为「完全消失」的空,佛教的「空性」是具慈悲净化的空性。这是佛教的特点。在印度小乘有「经部」「有部」、大乘有「唯识」「中观」各派学说。佛教最高见解是「中观」,称为「中观的见地」。
在金刚乘里面的大圆满、大手印...也是不离开「中观」的见地,没有更高的见解。但修行的方法有差别,在研讨会当中有些会辩论到这点。但这个就好像:一个大水桶,有四面八方不同的出水囗,从四面八方流出来的水它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水,没有改变。尽管,各个水经历不同的千山万谷,到最后的归向还是大海。佛教是印度释迦牟尼佛所传的,究竟所说都是「空性」,只是不同地方用不同的修行名称来区别而已。
大圆满、大手印....都是一样的,因为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的名称。其实八万四千法门究竟都是一样!我们想要走解脱的道路,我们生为人比起一般的众生在研究性、逻辑性上有很大的差别。再过几十年后我们在座的有些会往生,有的身体会变得非常的衰老。如果我们终其一生只是一直忙碌于饭食之间,那么这样可贵的人身几十年就白白的过去了。那么即使生为人,和其他旁生比起来,其实也不是特别有意义。
我们活着时,当然会对众生多少有所贡献,但自己得到什么呢?我们来的时候空空的来,如果我们走的时候,也是心灵空虚的走掉,那真是很不值得。内心充满智慧的往生,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和所有众生一样懵懵懂懂的往生下一世的话,那么未来的一切都不清楚,当然就会有恐惧、疑惑、无知存在。
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生的修行在往生时派不上用场,那么修行有什么好处呢?
* 当然修行是要做一个好人没错,但是做为「一个佛教徒」,不只是要做「一个好人」而已。
* 还有更高的境界要追求。我们内心充满智慧的话,那么我们对「我们的下一生」就不会疑惑。
* 现在我们一直期盼「下一世要到哪个地方」,那是因为我们不是很清楚的了解佛法的真谛。
* 所以才会这么在乎「下一世要到哪个地方」,如果你对佛法是很清楚地了解,那么你就不会在乎「下一世」了。
* 因为「出生」就如同:「更换衣服」一般。
* 我们「在乎下一世」的原因是:我们还不是很清楚的了解佛法。
* 我们不明白佛法的真谛,我们要多闻思佛法、多向佛菩萨及传承上师祈祷,希望我们内心的智慧能够升起。
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是我们学习佛法非常圆满的一部论,一千二百多年来它都一直利益着我们。《入行论》在印度、西藏都非常的盛行,现在这部论随着藏传佛教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而流传到各个角落,不要认为这部「入行论」是藏传高僧讲的。这是印度中观学者 寂天菩萨累积一生修行的经验所写,一千二百多年来都没有没落,之前在汉地只是念诵而已。并没有很多人在探讨及讲解,因为地理和时间的隔阂,汉地多以研究经典为主,当然它们的含义也不会离开这部「入行论」的要义。
《入行论》讲解的重点是什么呢?是菩提心!菩提的含义是什么呢?菩提的意思是「业障清净、智慧圆满」的意思,就「胜义谛」说究竟成佛时,要具有「菩提心」。
在「资粮道」修行也要具有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非常宽广而且深远的,《入行论》总共十品。
1. 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
2. 第二品-->忏悔罪业
3.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这三品,教我们「如何让菩提心产生」的方式。
4. 第四品-->不放逸
5. 第五品-->护正知和第六品安忍
这三品:「如何不让'已经产生的菩提心'退转」的方法。
6. 第七品精进
7. 第八品静虑
8. 第九品智慧是如何让菩提心增长的方式
9. 第十品回向
10. 第六品安忍,也就是忍辱。
第六品 安忍
「忍辱」是《入行论》中非常重要的一品,为什么呢?
* 因为我们众生非常容易发脾气。
* 「生气」让自己不快乐,也会让生活在周遭的人不快乐,生气的罪过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安忍的方法。
* 一般人说忍耐是「不管别人做什么、说什么...不管是不是对方的错误,我都要忍耐下来」。
* 不是这样!这种忍耐是不会永久的。
* 这是「对他人忍辱」,不是「对自己忍辱」!
我们把情绪一直积压储存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天会有容纳不下的时候,容纳不下的情绪爆炸开来时,这个爆炸的威力不但会伤害到自己及对方而且,也会伤害到其他的人!为什么很多人有能力自杀、杀人...因为他们一直在压抑情绪,所以《入行论》所说的忍辱,并不是这个方式,
寂天菩萨在这品讲了很多。
一、思惟嗔过及忍德 (一)隐含之过患
1.一嗔能摧毁 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 一切诸福善
2.罪恶莫过嗔 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 努力修安忍
【讲解】我们看不见嗔恨隐藏的伤害有多少!
只要对菩萨生起一念强烈的嗔害心,就能破坏千劫以来布施、供养诸佛菩萨等等一切善行所集聚的福德善根。没有一种罪过像「嗔恨」那么恶毒,也没有一种修持像「安忍」那么难行。
-->所以该用种种正当的教理努力地思惟修习安忍。
「嗔恨的罪过」真的有那么大吗?这世上谁没有生气过呢?我相信大部份人都发过脾气、都嗔恨过。
一劫有多少年呢?我们地球一个「成、住、坏、空」的循环算一劫,要好几亿年才有一劫,我们一生气就会使我们千劫累积的功德全部都消失。那么我们凡夫是不是永远都不可能证悟了呢?
是不是永远都无法解脱了?
这里有很多说法,有些书上说:你对菩萨发一念嗔恨,会使你千劫累积的功德消失。对一般人发嗔恨心,是使百劫的功德消失。那么会使怎样的功德消失呢?
功德的等级有很多种:
1 随福德分善根
--> 「善巧」与「智慧」皆不具足的善行,也就是「没有发菩提心」也「不具空性」而行的善业。这个功德可以让你在轮回里面得到长寿、无病、快乐...等三善道中福报。
2 随解脱分善根 -->已经「具足无我的空性」而行十善的功德。
3 「空性」与「善巧」都具备而行善的功德
--> 可得到「超越轮回涅盘」的佛位之因。
本论所说「嗔恨可以破坏千劫以来行善的功德」是怎样的功德呢?是破坏第一种功德!
嗔恨会使「善巧」与「智慧」皆不具足的善行功德都消失。
* 嗔恨的对境一定是菩萨。
* 并且发出强烈的嗔恨心。
* 对这种罪过没有忏悔,这样才具足「千劫福德都消失」的因。
「嗔恨」如何破坏我们的功德呢?
* 它并不是从「根」就消失了。
* 「嗔恨」会使我们累积的福报延缓成熟(耽误或拖慢'善报的成熟')或使得我们的福报变得薄一点。
* 我们从千劫以来所累积的福报,本来这一世就可以享受果报成熟的快乐了,变成要等下辈子才能拥有。
或者譬如:我累积供养一千万的大功德,因为这中间我发了脾气,而使功德缩水了,变得只剩一点点。本来这个大功德可以让我们一生都富有的,但因为中间发了脾气,所以使得这个福报只能享受几年的光阴而已。而不是一生气,就让所有的福报从根断掉了。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从「根本颂」的题义来解释的话,「嗔害心能破坏千劫以来布施、供养诸佛菩萨等等一切善行所集聚的福德善根」。一切善行是所有的善行,那么在六度中的修行也是算的喔!也就是说「六度」中「布施、供养、持戒」的功德会因嗔恨而消失。而「忍辱、禅定、般若」则不会消失,因为「忍辱」本来就是用来对治嗔恨心的。
所以「生气」无法使「安忍」的功德消失。还有所有的布施、供养及身、囗、意所持戒的部份,如果具备三种殊胜的方式也不会消失,什么是三种殊胜的方式呢?
龙钦巴大师说:
「前行」要 具菩提心
「正行」要 三轮体空
「结行」要 回向。
具备这三项要件的功德是不会消失的
譬如:我念一句Om Mani Padme Hum:
* 「前行」具有菩提心
* 「正行」具有三轮体空或一心不乱
* 「结行」有回向。
那么我念这句「Om Mani Padme Hum」的功德便不会消失。所以建议大家不管我们在听闻佛法或者是念诵仪轨...等等修行都要具备: 1前行菩提心 2正行三轮体空 3结行回向
这三个要件。那么所做的功德就都不会消失了。不然的话,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常常会因各种的原因而发脾气,一发脾气我们的功德就会被嗔恨的怒火给烧掉。那不是很可惜吗?嗔恨的罪过是这么大,安忍是这样的难行,所以我们必须以教理努力的思惟修习安忍。
一、思惟嗔过及忍德 (二)现见之过患
(1)令心离安乐
3.若心执灼嗔 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 烦躁不成眠
(2)能坏亲友情
4.纵人以利敬 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 反遭彼弑害
5.1嗔令亲友厌 虽施亦不依
(3)总结嗔过患
5.2若心有嗔恚 安乐不久住
6.1嗔敌能招致 如上诸苦患
(三)思惟安忍功德
6.2精勤灭嗔者 享乐今后世
【讲解】我们看得见的「嗔恨罪过」是什么呢?
* 「嗔恨」让我们的心无法平静。
* 它让我们整天心烦气躁,坐不安稳、睡不安枕、食不知味。
* 心里永远得不到快乐。
* 除此之外,它让我们的亲友离开我们。
* 对我们恩重如山的功德主或父母、老板、长官...等等,如果他的脾气不好,那么即使他平常供应我们充分的物资,最后我们还是会选择离开他。因为他的心情不好导致周遭的人也快乐不起来,甚至长久以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他们可能因为暴躁,而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嗔恨的人虽然想用钱财布施的方式来拉拢人心,也一样使人退避三舍。尤其现在新新人类,虽然你有钱,但你所做的如果未能合他们的意,他们也会不理你。我们对待自己的子女也要客客气气的,不然他们照样不理你。
什么是魅力呢?
一个和善的人,大家都想和他做朋友。一个「和善」和有「知识及智慧」的人就是有魅力的人,一个外表不怎么吸引人却具有魅力的人使人乐于亲近。一个外表俊丽却内心暴躁的人,能够吸引人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相处久了,最后大家都会不喜欢他。这就表示「外在的表相」是假的,只有内心才是真的。
譬如说「花」,不论男女老少、任何民族大家都喜欢花,人见人爱,大家都想闻它、摸它..因为「花」非常和善。「刺」,没有人想要去碰刺,大家都不喜欢刺。因为被「刺」刺到会痛,所以大家都想远离刺而亲近花。
嗔恨就如同「刺」一般会使人厌离。
* 总而言之,「嗔恨」使人没有快乐的生活。
* 常常发脾气的人我真的很可怜他。虽然有知识、有财力...但却使自己过得那么辛苦。
* 发脾气,自己难过也使周遭的人倒霉。
* 但是周遭的人是可以离开的、不接受的。
* 最倒霉的人还是自己,累积嗔恨这样的恶业。不但使我们今生得不到快乐。它也会使我们的来世往生地狱的果报。
我们都知道嗔恨不好,为什么我们还是这样会生气呢?
* 首先我们要知道生气的因(原因)。
* 然后,再去清楚「安忍」的功德。
* 将「生气的因」去除掉。「修习安忍」才能够让我们不生气。让我们今生获得快乐。
* 我们常常说「安忍让我们长得漂亮」。
* 和善的人让人感觉柔美乐于亲近。
* 而且来世会获得快乐。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得到这样果报的话,就要「勤修安忍」的功德。
如果有一个人的内心持续地嗔恨热恼,那么他的意识就得不到宁静。欢喜和愉悦的心情也很难生起。整天心烦气躁、坐不稳、睡不着。尽管有人以财利和恭敬惠施给前来依靠他的沦落者。但是,如果这位施主暴躁易怒,那么反而会因为激怒受惠者而被杀害。嗔恨终将导致众叛亲离,虽然施惠拉拢,亲友也不愿前来依靠。
总而言之,如果心中有嗔恨,绝不会有快乐的生活。嗔恨,毫无疑问地能够招致上面所说的那些过患和痛苦。反之,一个专心致力于消灭嗔心的人,定将获得今生和后世的安乐。
二、修习安忍之法 (一)除嗔因
(1)生嗔之因
7.强行我不欲 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 嗔盛毁自他
(2)劝息嗔因
8.故应尽断除 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 更无他馀事
(3)除嗔方法 (3.1)不应不喜
9.遭遇任何事 莫挠欢喜心 烦恼不济事 反失诸善行
【讲解】我们仔细的思考研究一下「嗔恨是如何产生」的呢?
产生嗔恨的原因:
-->别人硬是做了「我不喜欢」的事情。
-->或阻止阻挡「我做我想做」的事情。
* 获得了这些「长养嗔恼的食物」以后,储蓄及压抑情绪的结果使得
嗔恨心愈发炽盛,于是毁灭自己,甚至毁灭别人。
* 或是:产生国与国的战争。
* 所以我们应该要想尽办法,彻底截断滋长嗔敌的各种粮食。
* 因为这个嗔恨心,除了伤害我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做了。
* 无论遭遇到任何逆境,我都「不应该扰乱欢喜」的心情。
* 因为闷闷不乐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退失许多有益的善行。
「嗔恨」就像是一头野兽,「产生嗔恨的原因」就是它的食物。我们不断喂「嗔恨」吃这样的食物,只会把「嗔恨」养得越来越壮大。而「嗔恨」这头野兽,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只会伤害、破坏和毁灭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情,甚至「吞食」掉我们自己。
为什么说「莫扰欢喜心」呢?
为什么不说「平常心」?因为以前的人在平常的时候都是欢喜快乐的,偶尔遇到逆境时才会心情不好。所以这里才说「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
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大部份的时间都是心情不好,偶尔才出现好心情。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偶尔才有新衣服或丰盛的食物。当遇到这些美好的事物时,人们就会显得格外的高兴。但现在我们想要吃什么就有什么,想穿怎样就穿怎样。这些小事不会令我们感到特别的喜悦,所以我们的快乐并没有那么容易获得。
只有发生难得的大喜事,才会有好心情。我们平常要保持欢喜心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是出家众。但也并非所有的出家众都能如此,如果他很在乎经营事业的话,就会和世俗的老板没有两样。
一个能随顺因缘的出家众他每天都很快乐,只偶尔遇到逆境才会有烦恼,但这个烦恼也不会留在心里很久。常常心情不好不但于事无补,更会使人退失善行,所以我们应该常怀喜悦的心情。
(3)除嗔方法 (3.2)不应不喜之因
10.若事尚可为 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 烦恼有何益
(4)细究嗔因全力断 (4.1)嗔境差别
11.不欲吾与友 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 于敌则反是
【讲解】「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烦恼有何益」是非常有名的句子。我们仁波切常常在说,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得到。
如果还有补救的办法,
我们何必对「灾祸」和「逆境」生气烦恼呢?
要是已经于事无补,
生气烦恼又有什么用呢?」
你们想想!我们为什么会为子女如此担忧呢?烦恼有用吗?如果我们该讲的都已经跟他们讲了,该做的都已经为他们做了。如果他们还是不能学好的话,那就不用再烦恼了。
为什么呢?
因为烦恼不会带来任何用处,假如事情还可以补救,那么根本就不需要担忧!为什么?因为它还可以改变嘛!这些道理很多人囗头上都会说,但,实际上却做不到,这就是放不下执著。「放下执著」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所有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但心态上面不执著事态发展。
这四句话,你们一定要记下来,偶尔遇到不能决解的事情,想想寂天菩萨的这四句话。
1. 我们要确定「嗔恨发生的原因」,才能有效的对治嗔恨。
2. 仔细的研究「嗔恨发生的原因」。
3. 嗔恨是因为:我不希望我和我的朋友遭受痛苦、被人轻视、听到诽谤羞辱的粗话和暗中卑鄙的言词。
4. 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忍辱的对境」有二十四种。
-->你们要记住,才能「修安忍」,哪二十四种呢?
第1组 -->「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种)
1. 遭到痛苦。
2. 被人轻视、看不起。
3. 听到诽谤羞辱的粗话。
4. 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词。八种对境。
第2组 --> 我的敌人
1. 得到快乐。
2. 得到钱财。
3. 得到赞叹。
4. 得到名闻。四种对境。
第3组 --> 阻碍「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种)
1. 得到快乐。
2. 得到钱财。
3. 得到赞叹。
4. 得到名闻。八种对境。
第4组 --> 阻碍我的敌人
1. 遭到痛苦
2. 被人轻视
3. 听到诽谤羞辱的粗话
4. 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词,四种对境。
(4.2)消除令我不乐之嗔 A.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嗔
(A)应忍身苦
a.修安受苦忍 (a)思惟苦是解脱因
【讲解】修安受苦忍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的说就是「了解痛苦的优点,如何去发现、去学习痛苦的优点的方法。」
12.乐因何其微 苦因极繁多 无苦无出离 故心应坚忍
13.苦行伽那巴 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 何故反畏怯
【讲解】
* 在三界中产生快乐的因素只有少许。导致痛苦的因缘却非常繁多。
* 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想到要出离。
* 所以,心啊!你应该要坚毅地忍耐下去!
* 信仰苦行者以及伽那巴地方的人,尚且能无义地忍受灼烧和割身等痛苦。
* 现在我为了追求最究竟的解脱而努力,为什么反而要畏惧受苦呢?
为什么在三界轮回之中能够产生快乐的因素只有一点点,但导致痛苦的因缘却非常繁多呢?因为我们每个众生都是为了寻求快乐而不断地在奔波忙碌,有人问 DL喇嘛:「人生是为了什么?」
DL喇嘛说:「人生是为了快乐!」的确是为了快乐!
但,有些人面对这个问题时,却有点不务实的回答说:「人生是为了渡众生的」。人本来就是追求快乐的。你看我们小时候很认真的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长大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过快乐的生活啦!计程车司机、公务人员、上班族、大老板、演员...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忙碌的。
西藏近代的学者「给敦曲」说:「世间人都是为了快乐而奔波的」。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观念,在台湾大家都会说:「我很忙!」我们以为忙才有面子,上次在莺歌遇到一位居士,他问我:「堪布很忙喔?」
我回答说:「对啊!我目前在各个中心上课,所以比较忙」。他说:「忙,比较好!」我以为他是这样想的:「现在台湾景气很不好,能够忙碌的工作才是福气」,但,或许他是这样想:「师父很忙是因为要到处去渡众生,这样子比较好!」
不清楚他的概念;我们西藏比较老的修行者都不太会说:「我在忙」。像我这样到处传法不是最好的选择,只能算是中等的。
几年前我要去印度的时候,向多竹千的吉美渥沙仁波切说:「我想要去印度朝圣」,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去朝圣。我只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答应我的请求,但他跟我说:「应往内朝圣,往外朝圣并非究竟」。
所以像我们这样到处奔波,是不太敢张扬的,我们要静下来,不能今天这里、明天那里各个地方到处游走。
* 修行者为什么能静下来呢?
* 为什么他们不羡慕外面的花花世界?
* 为什么他们不羡慕庄严的寺院?
* 为什么他们不羡慕众多信徒赞叹的喜悦呢?
因为他们已经得到超越外境所给予的快乐了。所以他们很自然的能够安心地修行。他们不是压抑自己或勉强自己在一个小山洞里苦行,他们是自己乐意这样子做的。
所以人都是为快乐而奔波的。
可是我们为什么「反其道而行」呢?为什么我们所得到的都是痛苦呢?我们的目的和事实结果总是相反,无始以来我们都好像故意要去寻找痛苦一样,导致痛苦的因实在很多。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想到要出离,遭遇痛苦之后才会想到要离开痛苦。
在台湾我遇到很多人是因为事业、感情或人际关系不顺的原因而皈依学佛的,因为这些因素让他们痛苦,他们才会向神或上师求救。向上师求救当然无法让他们马上离开那个痛苦,但因为这些因素让他们进入佛门学习佛法,让佛法慢慢地教育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自己决解自己痛苦的方法,如果没有痛苦的话,我们怎么会遇到好的上师呢?
如果没有遇到好的上师,如何学到正确的佛法呢?为什么欧、美地区的人可以接受佛法呢?他们没有物质缺乏的烦恼,但他们内心存在着压力和痛苦,所以才会接触佛法、接受佛法,因此要珍惜及感恩痛苦。
* 我们遇到痛苦应该好好的忍耐。
* 这些小小的痛苦,就好像身体里面的癌细胞-->越早发现越好。
* 它让我们产生出离心!
* 是引导我们出离的工具,是催发我们行善的推动者。
* 它就好像:能清除我们最后恶业的扫帚,「痛苦」有很多优点和功德,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有些地方有非常不好的风俗:自杀、自焚、跳崖、割喉、陪葬...等等习俗。记得几年前我刚来台湾时,有一个谣言说「世界末日快到了」。所以很多人就变卖家产到美国去。说要在某一个地方等待某一日来临时迎接上帝,真是愚痴!伤害自己也伤害家人,忍受这些痛苦是不值得的。可是他们做得到,还有一些外教,他们每几年就必须到他们的圣地朝圣,或一生中必须至少到圣地朝圣一次。大部份的信徒并不富有,朝圣一次所花费的费用、精神及体力却非常可观。可是信徒们乐意付出,所以正在为追求最究竟快乐的我们,忍受一些小小的痛苦实在微不足道。
(b)思惟习苦成自然
14.久习不成易 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 大难亦能忍
15.蛇及虻蚊噬 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 岂非见惯耶
16.故于寒暑风 病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 若娇反增苦
17.有人见己血 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 惊慌复闷绝
18.此二大差别 悉由勇怯致 故应轻害苦 莫为诸苦毁
【讲解】「久久练习」而「不会变得比较容易适应」,这种事情绝对没有。由于渐渐习惯忍受小伤害,一旦大难临头,自然也比较有勇气与能力去承担。日常生活中蛇咬、虻蚊叮、饥饿和囗渴等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于生疥疮等家常的病痛。难道我们不是都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吗?
因此对于寒热风雨等天气的变化,以及疾病、捆缚和捶打等较大的伤害,我也不应该太脆弱以至于承当不起。果真娇弱不堪,伤害之苦反而会增加的。例如:有些人看见自己流血反而增强了坚毅和勇气,另有些人虽然只看见别人流血,也会惊慌害怕,甚至休克。这两种巨大的差异完全是由于个性坚毅和怯弱所产生的,所以不要太在意病苦和伤害,不要被那些痛苦所击倒。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们常常在忏法中用到,你们想想看: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出类拔萃,有些人却很平凡呢?这些都只是习惯养成而已啦!我们都做得到的。你看,尼泊尔是多高山峻谷的国家,很多地方物资运输都必须依靠人力搬运。成群结队的挑夫手脚长得细细的、瘦瘦的,搬运的东西比他们的人还高。他们脖子上挂着一台收音机,手里拿一支登山杖,翻山越岭没有艰难。他们的一生就是从早到晚做这些工作,他们为什么能够办得到呢?
习惯而已啦!你看我们台湾都市里面的人,长得胖胖的却一点点东西也拿不动,这是因为我们太脆弱了!这是我们没有习惯而已,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没有一件事情习惯以后做不到的!
我们常说:「小时候吃过苦的小孩,长大以后比较有出息」。骄生惯养的小孩长大以后无法忍受小小的挫折,就好像温室中培育出来的花一样,经不起一点点风雨,父母亲无法一辈子跟随着我们。面对现实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在小孩子还小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多了解一些痛苦。不要过度的溺爱他们,不然我们会害他们长大以后难以在这个现实的社会生存。你看,当下很多青少年动不动就闹自杀,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没有能力面对现实环境,你不要以为他们有能力面对死亡,他们是没有能力活下去!他们很脆弱!
我们日常中忍受蚊虫叮咬、肚子饿、塞车...等等的小痛苦不是已经很习惯了吗?我们台湾的气候虽然四季分明,但并没有特别冷或特别热的痛苦,在西藏冬天冷的痛苦非常大。在新加坡、泰国、印度..热的痛苦让人受不了,但我们应该要承担得起这些如疾病、气候、遭受捶打...等等的痛苦。
过分娇弱反而会增加受伤害的程度。现实社会一定有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痛苦存在,但是有些人不缺物质也不缺感情。明明没有痛苦的事情存在,可是他们也会痛苦,真是奇怪!这就是太脆弱了,我们喇嘛从小就过惯团体生活,所以不论周围如何地吵闹喧哗,我们想要睡觉就睡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容易受到周遭的干扰,这只是习惯而已,并非喇嘛们修行好的关系。
你们从小就有自己的房间,所以遇到周围吵杂的时候当然就比较容易受到干扰。就像我们上次修破瓦法的时候,尽管白天修法很辛苦,晚上遇到有人打鼾还是有人睡不着,起初几天整个人看起来像是要崩溃的样子!
到第五、六天还不是习惯了,这就是太脆弱了,越脆弱越增长我们受伤害的程度,坚强的人比较不会感受到痛苦的煎熬。
(c)思惟忍苦断惑之利
19.智者纵历苦 不乱心澄明 奋战诸烦恼 虽生多害苦
20.然应轻彼苦 力克贪嗔敌 制惑真勇士 馀唯弑尸者
21.苦害有诸德 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 羞恶乐行善
【讲解】
* 我们凡夫遇到一点点压力和痛苦就心神不宁、迷惑焦躁,就像精神病患一般地心灵混乱。
* 很容易招致不可思议的灾祸,而有智慧的人不生烦恼。
* 所以纵然受苦也不会搅浑内心的清明和宁静。
* 因此我们应该设法战胜烦恼,对治烦恼时,虽然会产生很多伤害和痛苦。
* 但是我们应该漠视这一切痛苦,努力息灭贪嗔等烦恼敌,能够战胜烦恼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其他不过是会砍杀活动尸体的俗汉而已。
再者,「伤害」「痛苦」有很多益处,它使我们「心生厌离」并去除「骄矜和傲慢」,并对和我们一样受苦的轮回众生产生悲愍、羞于作恶、欢喜行善。
为什么「对治烦恼」时会产生很多障碍和痛苦呢?
* 因为我们正在对治「烦恼敌」,我们的烦恼一直在消失当中。
* 那些「烦恼敌」怕将来无法成熟在我们的肉体上。
* 所以许许多多的烦恼就会提前涌现。
* 所谓「业力现前」就是这样子。
* 大部份的人都不想接受痛苦。其实「痛苦」是训练我们心灵的良方妙药,修行者能够看到痛苦的优点,所以他们能够面对痛苦。
以上所说是「安受苦忍」,它的重点是「多看痛苦的优点」。
我们就不会强力的排斥它,即使我们不想接受痛苦,当业果来临时也不得不接受!所以当我们知道痛苦的优点时,就能够勇于面对和接受它了。
如果我们经过修行以后,大家都变成一个大好人了,怎么办呢?本性难改!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我们贪欲的本性呢?只有佛法可以改变。
《入行论》安忍品可以改变我们,如果「安忍品」都没办法改变我们的本性,那就无可救药了!「安忍品」当中用不同的理论来教导我们安忍,而不是一味地教我们凡事忍耐。在我们东方的教育里-女人为了避免外面的谣言而凡事要忍耐下来,对男人要像对皇帝一般的侍候,那种忍耐是非常辛苦的。
* 佛经中所说的「忍耐」并不是那样的忍耐法。同样的忍耐,不同的心态。
* 「改变我们的心态」就是修行,「改变行为」并不是真正的修行。
* 所谓「修心转念」是看你的想法有没有进步。
* 不管念了多少遍咒语,做了几万个大礼拜,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改变的话,那真的是没有用上。
* 改变心灵是最重要的,怎么改变呢?
* 能够减少贪欲、嗔恨、嫉妒、傲慢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不能减少的话,闭关五、六十年也没有用,熟习三部经藏也只是学问而已。
* 「修行好与不好」要观察他的贪欲、嗔恨有没有减少,如果贪欲、嗔恨减少的话就是修行好。
* 如果这些都没有减少,那么不管他怎么做都是修行不好。不管他的名声有多么响亮都没有用。
* 如果一个人的贪、嗔、痴非常少的话,即使他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其实他就是一位高僧。
大家要多观察对方有没有「贪欲」「嗔恨」,我们要尊敬贪欲和嗔恨心少的人。我们不要因为他的名声响亮、财势富饶而尊敬。那些充满贪欲和嗔恨的人并不是什么好人,而另外那一种人才是金钱买不到的,值得尊敬。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大转法-轮」传了三次佛法:
第1次-->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解「四圣谛」
第2次-->在灵鹫山,为大乘根器的众生讲解「了义」「不了义」的经典
第3次-->在扬巴坚,讲解关于「如来藏」的了义佛法
第一次初转法-轮所传是属于小乘的法。
第二次和第三次传法是大乘的法门。
大乘佛法后来为以「龙树菩萨」及「无著菩萨」为主的「二胜六庄严」发扬光大。我们现在所上的《入行论》是属于大乘经部的典藉,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精华。我们现在进行到六度中的「安忍品」,安忍非常重要,因为嗔恨、脾气暴躁是痛苦的根源。
要改变我们的脾气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改变它!
我们的性格如果永远无法改善,那么我们的修行如何进步呢?只有佛法才能转化我们的心,寂天菩萨在安忍品里用各种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理论来教导我们修习安忍,上次讲过修习安忍的对境有多少呢?
有二十四种!复习一下:
第1组 -->「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种)
1. 遭到痛苦。
2. 被人轻视、看不起。
3. 听到诽谤羞辱的粗话。
4. 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词。八种对境。
第2组 --> 我的敌人
1. 得到快乐。
2. 得到钱财。
3. 得到赞叹。
4. 得到名闻。四种对境。
第3组--> 阻碍「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种)
1. 得到快乐。
2. 得到钱财。
3. 得到赞叹。
4. 得到名闻。八种对境。
第4组--> 阻碍我的敌人
1. 遭到痛苦
2. 被人轻视
3. 听到诽谤羞辱的粗话
4. 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词,四种对境。
「修安忍」的方法有三种:
1 安受苦忍
* 它的含义是:我们都想「避免痛苦」。
* 但现实生活我们「还是得面对痛苦」。
* 所以我们要「了解痛苦的优点」「接受痛苦」。
* 如果没有痛苦的话,我们就不会想要离开痛苦。
* 就不会在轮回之中产生出离心。
因为受到痛苦我们才会祈求三宝的保护,所以痛苦是我们出离心的引导者,是恶业最后的扫帚。经过痛苦的磨练能让我们成长,痛苦受久了以后就会习惯成自然。寂天菩萨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你看电视上表演杂技的演员,他们的工作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他们为什么做得到呢?
因为他们从小就一直接受这样的训练,所以他们表演时才会让人看起来很轻松,习惯使事情做起来比较容易,这些都是痛苦的功德;接下来讲解
b.修谛察法忍 (a) 广说
(A)嗔与嗔者非自主
22.不嗔胆病等 痛苦大渊薮 云何嗔有情 彼皆缘所成
23.如人不欲病 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 烦恼强涌现
24.心虽不思嗔 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 嗔恼犹自生
【讲解】我们要对痛苦安忍,但对痛苦的来源却没办法忍受。
* 如果我们没有胆、胃、心脏...等等器官的话我们就不会生病,它们是病苦的来源。
* 如果我们对痛苦的来源感到嗔恨的话,为什么不对这些引起病苦的器官生气呢?
* 倘若我们不会去嗔恨胆、风和涎这些病痛的根源,为什么去嗔恨有情众生呢?
* 也许我们会说:「这些器官虽然是痛苦的来源,可是它们无心造作我们的痛苦!而众生给我们痛苦却是有心造作的。」其实,敌人给我们造作痛苦也是因缘促成而非自主的!
* 为什么每个人都会生病呢?这是我们阻挡不了的,业缘生起时就会自然而然的生病。
* 我们都不想生气烦恼,但烦恼自然而然会涌现,我们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嫉妒、傲慢、嗔恨、贪欲...这些劣根性存在,我们在事情的开始前也没有想到要对某某人生气。可是为了「小小的因素」却能情不自禁的大发雷霆,但这个「小小的因素」也没有针对某人有目标的生气!
所以事情的起因和生气的对象,都是没办法自主的。就好像:镜子本身。
* 并没有自主的想要显现某个色相。
* 但自自然然的所有的外境。
* 不论美丑都会没有选择性的显现在镜子里面。
* 而镜子里面的色相也没有想过「我要在镜子里面出现」。
* 但这些色相自自然然会在镜中出现,类似这样。
* 这一切都「非主自」的。
* 所以我们都不该嗔恨,因为「嗔恨」和「嗔恨者」都非自主的!
倘若不会去嗔恨胆、风和涎病等等,这一切日常生活中痛苦的最大根源,那么为何要嗔恨有情众生呢?
他们也是各种因缘促成的!譬如人们虽然不希望生病,但是业感疾病仍会不期而然地产生。同样地,人们虽然不想生烦恼,但是无明烦恼还是强而有力地涌现出来,虽然我们没有想到「要嗔恨了!」但是仍情不自禁地嗔恨起来,虽然没有想到「要生起了!」嗔恨同样会习惯地自然生起。
25.所有众过失 种种诸罪恶 彼皆缘所生 全然非自力
26.彼等众缘聚 不思将生嗔 所生诸嗔恼 亦无已生想
【讲解】我们因为嗔恨、贪欲...等等大大小小的过失而造作了杀生、偷盗、邪淫...等等轻重不一的罪恶,这些都是因缘所产生的。
就好像:我们要看见一件物品就必须具备:
1「物品」这个外境 2我们的「眼识」3「眼根」三个因缘。
只有都具备了,我们才看得见这个物品一样。
* 譬如:我们要见到「麦克风」:
* 就必须要有「麦克风」这件物品。
* 我们的「眼识」及「眼根」。
三样都具备了,我们才能看见麦克风。如果我们缺少其中任何一样因缘,我们就看不见麦克风。
假如我们没有「眼根」
* 那么,即使有「麦克风」及「眼识」,我们一样看不到「麦克风」。
* 为什么我们的「耳朵」看不见麦克风呢?
* 为什么我们的眼睛听不到声音呢?
* 因为「眼根」和「耳根」的差别。「眼根」「眼识」同时存在,我们才看得见色相。缺乏「眼根」,只有「眼识」我们一样也看不见。「耳朵」没有「眼根」所以看不见东西。
因此所有罪过都是因缘产生的,
没有一样是独立自主的。
所以我们不应该对敌人嗔恨,
因为他们也是没办法独立自主的。
尽所有的一切大小过失,各种各类的轻重罪恶,
全部都是因缘所生的,
没有任何一种罪过是独立自主的。
那些聚合在一起引生嗔恼的众多因缘-->没有「我们将要生气」的动机,
而因缘所生的嗔等烦恼-->也没有「我已被生出来」的想法。
(乙)破嗔有自主因 (甲1)破数论之主、我
外教的数论派认为「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存在,所以我要嗔恨对方,
因为他伤害我,是出自于他的自主性。」
27.纵许有主物 施设所谓我 主我不故思 将生而生起
28.不生故无果 常我欲享果 于境则恒散 彼执永不息
【讲解】数论派认为「所有的万物都具备二十五种因素」,而二十五种因素的重点是永恒的「主物」和永恒的「我」,「主物」是万物的创造者。
* 「我」是享受者,外在的色、声、香、味、触都是「主物」创造的。
* 「主物」创造这些外境以后,经过二十三种因素送给「我」享受。
* 好听的音乐、美好的食物...都是「主物」创造的。
* 那么「我」要如何解脱呢?
* 因为「我」发现这一切万物都是「主物」创造的,所以「我」开始拒绝接受,因为「我」拒绝接受。
* 所以「主物」也就放弃这些创造,因此「我和主物合一」,「我」就解脱了。
因为数论派认为「主物」和「我」是恒常不变的,所以「主物」是不生的,它要升起一丝念头就如虚空中的莲花一样的不可能。虚空中的莲花谁都没有见过,所以我们说它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讲解中观论中提到「本来就没有存在的我,你所认为的「有」就好像虚空中的莲花一样」。因为「我」也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它将永远散乱地执著于境。假设「我」在听声音,那么「我」将永远在听声音,一个月..二个月..一年..二年永远都在听声音,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恒常不变的,如果「我」不听声音了,那么「我」就不是「恒常不变」了,所以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不是这样。
虽然你主张有所谓「主物」的客体,而且也施设了称为「我」的主体,但是「主」和「我」都不会自主地想到:「我将要生起」而产生出来,主物是永恒而不生的,所以没有所生的果,想要受用果的我,也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它将永远散乱地执著于境;而这种执著也将永远不会止息。
(甲2) 破胜论之常我
29.彼我若是常 无作如虚空 纵遇他缘时 不动无变异
30.作时亦如前 则作有何用 谓作用即此 我作何相干
【讲解】「胜论派」认为「我」真正是常恒不变的,那么外在因缘对
「我」来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所以「我是常恒不变的」和现实不合。
倘若那个「我」真正是常恒不变的,那么它就像虚空一样毫无作用,就算遇到其他的外缘,也不会影响它的不变异性。即使在作用的时候,也和从前一样,那么作用对它又有什么用呢?如果说,它的作用就是如此无用,那么「我」和作用又有什么相关呢?
(甲3)知如幻而息嗔
31.是故一切法 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应嗔 如幻如化事
(丙)嗔虽如幻仍须断
32.由谁除何嗔 除嗔不如理 嗔除诸苦灭 故非不应理
【讲解】我们要知道任何一切法都需要他缘聚合才能产生,所以没有一个人是独立自主存在的。
譬如:我们佛学会必须要很多人聚在一起才能成立,只有一个人是不可能成为佛学会的,一个国家成立也是一样必须要有各阶层的人,如军人、农民、商人......等等。并不是一粒青稞的种子就可以长成一株青稞,它需要土地、水、阳光、温度、风、空间....全部生长的要素都具备以后它才会生长,外在万法都是需要许许多多的因素集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的。
嗔恨也是一样,不能独立自主而产生嗔恨,我们在完成些比较艰难或伟大的事情时,都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其实所有事情的成功都是集合许多人的帮助和努力才能达成。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就知道敌人也是由于嗔恨而产生的,为何会成为敌人呢?因为内心有嗔恨!
而嗔恨也是由于某某因素产生的,譬如心情不好....等等,而某某因素也是因为前面的某些因素产生的,而前面的因素也是因为它前面的因素而产生的...
如此一直往前推的话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我们就不应该嗔恨这些如梦如幻的人和事了。我们知道嗔恨是如梦如幻的,因此我们再也不需要为除去嗔恨而烦恼了,因为嗔恨本来就是如梦如幻的。
以前在讲解「中观」的时候也提到「外在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梦如幻是「假的」的意思,那么我们杀生、偷盗也是如梦如幻啦?我们不需要共修、不需要供养、不需要布施...因为这一切都是假的嘛!假如你已达到这个境界的话,真的就是这样子!就胜义谛来说是没有关系的,都是如梦如幻的。
谛诺巴尊者是一个钓鱼的人。他钓鱼也吃鱼,但他有能力把死鱼再弄活过来,表面上看起来是杀生的样子。然而对他来说「外在的一切形象都是如梦如幻」。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 因此我们还是要做如梦如幻的供养、如梦如幻的布施、如梦如幻的累积福报。
*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如梦如幻的快乐。
* 如果我们如梦如幻的杀生,那么就有如梦如幻的苦报等着我们去承受。
* 所以就次第来说是必要的。
但就「胜义谛」来说确实是没有什么要去除的。因为在那个境界没有什么嗔恨!但是「如幻的缘起」它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而且世间人都会嗔恨,去除嗔恨可以消灭痛苦。没有嗔恨心情就会快乐,所以就「世俗谛」来讲要消除嗔恨是非常合理的。
因此,一切法都是由于他缘聚合而生的,没有丝毫独立自主自成的能力。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不该嗔恨这一切如幻如化的人事了。如果一切
如幻,那么由谁来除什么嗔呢?所以「除嗔」不合理,但「如幻的缘起」不失作用,而且世间人也都承认:除嗔可以消灭痛苦,所以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b)结义
33.故见怨或亲 非理妄加害 思此乃缘生 受之甘如饴
34.若苦由自取 而人皆厌苦 以是诸有情 皆当无苦楚
【讲解】因此,当怨敌或亲友无理伤害我的时候,我就应该立刻联想到:
* 这些怨害都是从往昔的恶业所产生的。
* 它并没有自主性。
* 需以保持心情稳定的平常心看待。
* 欣然承受无怨无尤。
* 如果痛苦不是缘生而是自找的,那么这世间每一个众生都想要快乐并没有一个众生想去追求痛苦。可见一切有情应该都没有痛苦才对!
* 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所有的众生都在痛苦之中,我们人类有非常敏捷的闻思能力。可是还是处于痛苦之中,可见被无明所覆的其他业道众生就更加痛苦了。
* 我们在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讲到「虽然众生都想出解痛苦,但
无奈都只会制造恶业自讨苦吃」。
* 我们都想追求快乐,但因为愚痴而白白的将幸福像仇敌一样的把它消灭掉。
* 我们为了短暂的快乐而造就长久痛苦的因,所以我们一直处在痛苦之中。
* 由此可知痛苦是由业惑缘生的。
以上所说是「修谛察法忍」,它最主要的重点是:
敌人没有自主性,所以不应该嗔恨他们,
我们要安心忍受。
c.修耐怨害忍 (a)慈悲为怀
35.或因己不慎 以刺自戮伤 或为得妇心 忧伤复绝食
36.纵崖或自缢 吞服毒害食 妄以自虐行 于己作损伤
37.自惜性命者 因惑尚自尽 况于他人身 丝毫不伤损
38.故于害我者 心应怀慈愍 慈悲纵不起 生嗔亦非当
【讲解】我们缝衣、切菜或者操作机器有时候,因为自己不小心也会被刀、刺等器具伤害到自己。
* 因为内心中的贪欲,有些人为了赢得女人的芳心和财物,甚至于会
过度难过而绝食。
* 另外有些人则自缢上吊、跳下断崖高楼或吞服毒药和有害的食物,
以糊涂任性的自虐行为,残害自己的身体。
* 有时候,因为受到强烈烦恼的驱使,爱惜生命的人尚且会自杀身亡,何况是面对令人气恼的其他众生呢?
所以嗔怒者总难免会伤害别人的,因此即使有人出于烦恼前来杀害我,对于这些人仍然应该加以悲愍。
万一不起悲愍心,起码也不该嗔恨他们。
大圆满前行提到:
龙树菩萨有五百年的寿命,和当时的一位国王是同一个命。龙树菩萨不入涅盘的话,那么这位国王也不会往生。所以这位国王的儿子们不断的老老死死。没有一位王子可以继承到王位。有一次王后将一件非常华丽的衣服送给一位王子,这位王子说:「这件衣服要留着等到将来继承王位时才穿」。
王后就告诉儿子说:「你没有机会当国王!因为你父亲的寿命和龙树菩萨一样长寿」。
王子问王后说:「怎样才能让父亲往生呢?」
王后说:「只有龙树菩萨往生以后,你父亲才会死,假如你去向龙树菩萨要首级的话,因为他是菩萨,我想他一定会答应把他的首级给你」。
所以这位王子就去向龙树菩萨要首级,龙树菩萨答应了他的请求。可是当这位王子用各种各样的兵器去砍龙树菩萨的头时,都有如拿着兵器在虚空中飞舞一般毫无所得,这时龙树菩萨说:「虽然我已经明白了空性,但是因缘还是不虚的,很久以前我在割吉祥草时不小心伤害到一条小虫的生命,这个罪业到现在还没有消完,所以你用吉祥草来割我的首级的话应该可以达到目的」。
这位王子就用吉祥草砍下龙树菩萨的头,他如愿地当上国王。
这个传说在印度的南部,当时龙树菩萨的头和身体分开得很远,但随着时间的转移龙树菩萨的头和身体会慢慢合拢。将来头和身体合拢时龙树菩萨会再降临这世间。这是一个传说,但我们现在都是凡夫无法像龙树菩萨那样子做,我们都要保护自己。当我们无法对敌人慈悲的时候,至少也要做到不嗔恨他们。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是无法自主的--> 就好像疯子一样。
(b)如理除嗔因
39.设若害他人 乃愚自本性 嗔彼则非理 如嗔烧性火
40.若过是偶发 有情性仁贤 则嗔亦非理 如嗔烟蔽空
41.棍杖所伤人 不应嗔使者 杖复嗔使故 理应憎其嗔
42.我昔于有情 曾作如是害 既曾伤有情 理应受此损
【讲解】
* 我们都知道「火」的本质是烫的。
* 因此当我们「被火烫到」的时候,都不会去怪罪「火烫到了你」。
* 所以如果伤害别人是愚夫愚妇的本性,那么嗔恨他们便不合理。
* 这就好像:有人不小心被火烧着了,却嗔恨那「原本就具有燃烧性质」的火一样。
* 如果有情的天性原本仁慈而善良,过错和嗔恨只是「偶然」才会产生的。
* 那么嗔恨他们也不合理,这有如「嗔恨突然被乌云遮蔽的晴空」一样。
* 如果有人被木棒打伤了,那么他是否应该嗔恨挥棒的人呢?
* 不是这样。因为挥棒者也是受嗔恨心所指使的。所以「该嗔恨的是」烦恼,而不是人。
* 再者从前我对其他的有情众生既然曾经作过类似的伤害。因此曾经伤害有情的我,按理也该受到同样的伤害,所以我不该嗔恨他们。
(c)遇害思己过 (甲)本义
43.敌器与我身 二皆致苦因 双出器与身 于谁该当嗔
44.身似人形疮 轻触苦不堪 盲目我爱执 遭损谁当嗔
45.愚夫不欲苦 偏作诸苦因 既由己过害 岂能憎于人
【讲解】敌人的武器和我的身体,两者都是产生痛苦的因缘。如果我没有身体,怎么会受到他人的伤害呢?
* 既然他使用武器,而我又难免形体之累。那么,「挨打受伤」到底该嗔恨我的身体,还是他的武器呢?
* 因为这两者缺少一样就不会产生痛苦。
* 「人的身体」脆弱得像个人形大疮。稍一触及就痛苦不堪。既然盲目贪爱的我要执著它。那么它遇害受伤时,该嗔恨谁呢?
* 你看一般的树木,也不要穿衣服,也不需要特别的饮食调理,它就是那么坚硬。
* 而我们的身体不论如何的保养它,稍不小心碰触一下即痛苦难当。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很脆弱的。
* 这样脆弱的身体受伤害是难免的,不应去怪罪任何人。
* 愚笨的人虽然也不想受苦,但却「偏爱造作导致痛苦」的恶因。
* 既然现在是因为往昔的罪业而受害,那么凭什么憎恨别人呢?
46.譬如地狱卒 及诸剑叶林 既由己业生 于谁该当嗔
47.宿业所引发 令他损恼我 因此若堕狱 岂非我害他
48.依敌修忍辱 消我诸多罪 怨敌因我忍 堕狱久受苦
49.若我令受害 敌反饶益我 则汝粗暴心 何故反嗔彼
【讲解】譬如:地狱中的守护卒以及其他恐怖的剑叶树林等等,既然都是自己的恶业所化现的,那么堕入地狱受苦应该憎恨谁呢?
* 我们平常说十八地狱是:八热狱、八寒狱、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
* 而近边地狱有四个。剑叶树林是其中的一个。无间地狱的众生恶业
淡化之后,从无间地狱出来时,他们会远远地看到一片美丽的森林因而升起「想要到那里休息」的念头。可是由于业风的吹袭。当他们走进了这个树林时,苍郁柔软的树林就变成伤人的风刀叶剑,将众生的身体割得遍体鳞伤,这就是「剑叶树林」。
* 其实,一切都是我们的恶业幻化的,如果不是恶业幻化的,阎罗王让地狱的众多有情受苦,那么他们的罪过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
* 如果不是恶业幻化的,谁有能力制造这样工程浩大的炽热铁板地呢?所以一切都是我们业力显现出来的,既然一切都是业力的显现。那么我们堕入地狱受苦应该嗔恨谁呢?只能怪自己没有累积善业啦!都是我们自做自受。
* 由于自己往昔业力的引发,以致于促使别人前来毁损伤害我。
* 如果别人因为嗔害我而堕入地狱受苦,那么岂不是我害苦了他人?
* 借着「他人对我所做的伤害」而修习安忍,使我消除了很多往昔的罪业。
* 然而,由于我的宿业引发别人来嗔害我,却会使嗔害者堕落地狱长久受苦。
* 如果到头来是我导致他人造罪受报,而他人却反而使我有机会修忍培福,那么粗暴无理的心!你为何不感恩图报,还要憎恨别人呢?
「没有一个比安忍更难修的功德」前面讲过,阿底峡尊者养猴子来修安忍。而我们现在不用养猴子了,到处都有像猴子一样的敌人可以让我们生气。我们只要有能力安忍就好了。当敌人给我们修安忍的机会,消除我们的罪业、累积我们的福报时,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乙)断诤
50.若我有功德 必不堕地狱 若吾自守护 则彼何所得
51.若以怨报怨 则敌不护罪 吾行将退失 难行亦毁损
【讲解】
* 敌人制造恶业使我们有修安忍的机会。
* 敌人因为「造了恶业」而下地狱。
* 敌人下地狱是因为「他伤害我们」所引起的。
「假如没有我们存在的话,他就不会造恶下地狱了」,如果这样讲成立的话,就好像是我们推他下地狱的样子。如果是我们推他下地狱的。那么我们岂不是也要下地狱吗?因为我们伤害他!我们修安忍也要下地狱吗?
假如嗔恨会使人下地狱,而修忍辱也会使人下地狱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我们不是以「要他下地狱」的心态修忍辱的,我们以善良的心修忍辱就不会下地狱,因为敌人下地狱是他自己的恶业造成的。与我们无关,他有这个业谁都阻挡不了。
台湾是佛教很兴盛的地方,很多人都信仰佛法,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痛苦常常都自认为「是我欠他的」。大家对因果并没有很了解却以一贯很了解因果的态度自居,我欠你、你欠他、他欠你、你又欠我,我们欠来欠去的。到最后就欠混了。因果是比较复杂一点。
「敌人下地狱是因为他伤害我们所引起的,假如没有我们存在的话,他就不会造恶下地狱了」
这句话我们应该如何思惟呢?
* 因为我们是他造罪的来源,所以我们也要下地狱吗?不是这样!
* 那是他以前所累积的业缘产生的,与我们无关。
* 如果「我们也要跟着下地狱」的话,那么释迦牟尼佛也欠很多众生、也要受很多苦!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佛陀那么圆满,但还是有很多人对他不满。譬如:善星比丘等等,这些人因对释迦牟尼佛有嗔恨心、有邪见下了地狱。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不是有责任呢?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要下地狱呢?
* 用世间法来讲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其实不是! 释迦牟尼佛没有责任!因为佛陀并不是以要他们下地狱的嗔恨心去修安忍的,善星比丘...他们的嗔恨心是他们自找的。所以他们要自做自受。
* 在台湾有些信徒造了恶业,我们都会怪罪他的上师,其实上师要负什么责任呢?信徒们有他们自己的业力,上师最多也只能劝劝他而已。规劝之后,他还是不听上师的,有什么办法呢?就好像遇到天灾我们就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政府官员一样,我们凡夫都想把责任往别人的身上推,总认为自己是「优」的,自己都没有缺点。
换一个角度说,敌人帮助我们修安忍的功德,给我们累积福报、忏除业障机会,那么他是不是也应该得到善报呢?
* 如果伤害别人也可以得到善报的话那就很奇怪了,可是说「不是」也好像「是」的样子,好像都有道理。你们想一想「敌人能不能得到善报呢?」
* 如果你觉得敌人应该得到善报是对的,那么我们也可以去伤害一些修安忍的人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给他机会修安忍!不是这样!
* 假如敌人是以「利益我们的心」来伤害我们的,当然他可以得到善报。
* 如果敌人不是以「利益我们的心」来伤害我们的,当然他就得不到善报。
我们是修习菩萨道的菩萨,难道不要帮助他吗?
我们要眼睁睁地看他下地狱吗?没错啦!我们是无法直接去保护他,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安忍。如果我们以牙还牙的话。那么敌人嗔恨心的力量就会更加的强盛。如此结果我们的菩萨行将会退失,而敌人的罪过也会增大。
所以能保护自己,且能帮助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安忍。
造成我们「菩萨行退失」的原因是破了:
1. 他骂,我不还骂
2. 他怒,我不还怒
3. 他打,我不还打
4. 寻过不还报等四沙门法。
* 因为修忍而使人堕落地狱,岂非将受恶报吗?
* 如果我出于「哀矜之情」与「利他之心」而修忍,那么就不会趋向地狱,仇敌助我修忍,岂非应得善报吗?
* 如果我以明哲保身的心态「修忍护戒」,那么嗔害者除了犯罪还能得到什么呢?
* 如果不修忍让,而以牙还牙,那么敌人不但不会护罪修忍,反而将变本加厉。这样一来我的菩萨行将退失,而修安忍的艰难德行也将因此而毁损。
大家是不是对因果比较了解了呢?我们都说「这是我的业报」,是业报没错,但要清楚的了解!因果是比较复杂一点,比较难以了解。如果我们对因果多了解一点,那么我们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减少。因为所有的显相、所有问题发生的原因我们都可以非常地清楚。
为什么在座的各位菩萨们都会相信因果循环呢?我们都接受「前世的恶业成为今生的痛苦,前世的善业成为今生的快乐」的观念。但,当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为什么就没办法想到「这是前世的果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因果比较茫然,对因果的细节不是很清楚,所以才会产生疑惑,才会产生烦恼和痛苦。
上次有位居士问我感情方面的问题,什么我欠他的、他欠我的...如果要用这样算来算去的话,那就很难解释。会感觉有很多地方都是冲突的,其实、我们谁都不欠谁,都是欠自己啦!如果这样想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和痛苦。
假如我们在马路上走,在不知不觉中踩死了几只蚂蚁,这样子我们有没有罪过呢?其实没有!它的死,对我们来讲不会使我们得到快乐,我们没有要造业、我们没有嗔恨心、我们根本不知道它死在我们的脚下,但它往昔的恶业就注定要在我们的脚底下往生。所以这是它自己欠自己一个死亡的痛苦。这就是有做没有累积的业,除了这个讲法,像「你欠我、我欠你」的讲法是比较难说得通的。所以「因果」是比较难理解的,对「发嗔恨心使人修安忍」是不是也可以得到福报呢?「修安忍使敌人下地狱」,我们是不是也要下地狱呢?我们要仔细的去思考!
有问题可以发问!我们每个人生活经验皆不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让大家参考。这样大家对因果的观念也比较容易进步,拿出来探讨对大家有帮助,不要不好意思。我们都是凡夫所以才要来这边探讨佛法,能发现问题才会有进步,现在大家看起来都好像没有问题的样子。当然生活上没有问题是最好啦。
但,研习佛法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办法进步。
依照传统讲解《入行论》之前,我会先用藏文念诵祈请文,祈请文的内容是什么呢?
《入行论》教授大乘佛法的精华-->菩提心的受持方式。
* 我们都想修持「菩提心」。
* 我们至心希望心中的「菩提心」不但不会退转,而且日日有所增长。
* 所以我们努力的闻思佛法,而且要勤勉的看书。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虔诚地向诸佛菩萨及上师祈请。
首先我们向:
1.向:本师 释迦牟尼佛祈请
2.向: 莲花生大士祈请
--> 莲花生大士是藏传佛教第二佛,是将佛法传到西藏的祖师。
3.向:「入行论」的作者 寂天菩萨祈请
4.向: 巴祝仁波切祈请
--> 巴祝仁波切是十八世纪宁玛巴一位非常伟大的上师,他的著作有《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入行论义注》等等。巴祝仁波切非常的精通佛法,尤其是《入行论》,他一生当中都在讲解佛法,但没有固定弘法的道场。
他游历在各道场中讲授《入行论》《大圆满前行》及密宗的《大幻化网》等等。如果在这个地方被人认出了身份,他就会离开而到别的地方传法。他不求财物、不求恭敬也不求信徒,他喜欢和一般平凡的僧众及百姓打成一片。当在一个地方渐渐地有信徒时他就离开,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上师。
他一生中都以讲解《入行论》为主。
5.最后向:根本上师祈请
根本上师是所有三世佛的总集。我们都知道上师的功德如佛一般。但,我们也当知上师的恩德比诸佛给我们的恩德还要伟大。为什么上师的恩德比诸佛还伟大呢?你们是不是认为「这好像有点不合理」喔!我们常常说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如虚空、如大海般地广阔无边。
但就我们个人而言,没有佛陀当然就没有佛法。但,如果没有上师的话,我们如何理解佛法呢?能够了解佛法的精华,并且和你讲解和沟通的是你的上师。如果没有上师,佛法再殊胜、再丰富对我们来讲,也是没有用的。
打个比喻:
* 「佛陀的智慧」就像「太阳」。
* 「上师」就好似一个「放大镜」。
* 我们的「烦恼」就如「一张纸」。
* 虽知道:佛陀慧光灿如日,却无法烧掉我们这张业垢的纸张。
* 「纸张」必须依靠「放大镜」将阳光的热能集中起来才能烧掉。
* 上师能将广阔无边佛法的精华收集起来,直接改变我们的烦恼、贪欲和嗔恨的心。所以上师对我们的恩德比佛还要伟大。
《入行论》自寂天菩萨以来,历经数不清的传承上师才传到我们这儿,所以我们要向这些特别伟大、特别杰出的上师念诵祈请文。
讲解「安忍」要分为两方面说:
1.净除嗔患-->为什么要净除嗔患呢?因为它有非常严重的罪过。上回讲过一刹那的嗔恨心会毁掉我们千劫以来所累积的福德善根。所以我们必须除掉嗔恨心。
2.修行安忍 -->我们应如何修习安忍呢?方法有三:
* 对「令我不乐」(让我不高兴)的,对它要修安忍
* 阻碍令我快乐的,对它要修安忍
* 让我遭受痛苦的,对它要修安忍
今天要讲授「令我的亲友遭受讥毁的痛苦,我如何对它修安忍的方法」,「讥毁」是总说,它包括被人轻视、说粗话、遭遇卑鄙的言词中伤等。
(B)应忍讥毁之苦
52.心意无形体 谁亦不能毁 若心执此身 定遭诸苦损
53.轻蔑语粗鄙 囗出恶言辞 于身既无害 心汝何故嗔
【讲解】「心意」没有任何的形质和躯体,所以谁也不能损毁它。但是如果心意执著身体是「我」或「我的」,便会感受到各种痛苦的伤害。当别人对我们轻视、说粗话以及使用难听的字眼等等,这些粗鄙的言行对身体既然没有伤害,心!你为何要那么生气呢?
* 为什么当一个你所执爱的人遭受到唾骂、伤害或赞美时,那个情境会影响到你?
* 为什么同样的情境发生在陌生人身上时,你就无动于衷?
* 为什么我们看到电视上一些灾难、悲剧的报导不会难过?
* 为什么我们的亲友发生不幸时,我们会伤心欲绝?
* 一样的生命,为什么感受有如此天渊之别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执著」与「不执著」的关系,因此所产生的感受就不同!当听到别人说我们的坏话时,我们为何很生气?「坏话」只是音波而已,它不像刀、棍加在我们的身上会产生皮肉的痛苦,它对我们的身体毫无损伤。既然它不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就更不会伤害到我们的心!
* 但我们固执地认为「它让我伤心!」有一句说:「语言虽然不是利刃,却能撕裂别人的心」,用世间法来看这句话好像很有道理。
* 可是我们仔细去观察、仔细想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
* 是从人囗里的气传出来的;
* 而人囗里的声音是从那里来的呢?
* 它是从身体里面的器官透过气传达到囗中的;
* 而推动体内脉轮运行的心脏,并不是我们的「心」。
* 它只是有机能的一块肉而已。
那么我们的「心」在哪里呢?
* 我们看不到,没办法明确地指出「这个」或者「那个」是我的心。
* 我们无法描绘它,「心」,没有一个东西能说明它。
那么「它」如何被撕裂呢?
* 我们认为别人的言词可以让我们的心受伤,那是我们没有去研究它,才会主观地这样子认为。
* 我们研究以后就会知道,其实没有一个实质可以被伤害的东西它叫做「心」。
54.谓他不喜我 然彼于现后 不能毁损我 何故厌讥毁
55.谓碍利养故 纵我厌受损 吾利终须舍 诸罪则久留
56.宁今速死殁 不愿邪命活 钆安纵久住 终必遭死苦
【讲解】如果说他人会因这些讥毁而不喜欢我,但事实上,无论在今生或来世,别人对我如何讨厌都不足以毁坏我。那么我为何要厌弃别人的讥毁呢?
以世间法来说,别人的讥毁当然会引起他人的厌弃,而致使我遭受到伤害。譬如:选举时常常因为一些讥毁而导致某些候选人落选。但我们并不是在学追逐名利的世间人,我们学佛法、不求名和利,当你不求名、利时,别人如何损伤到你呢?这些讥毁对修行者来说,只有帮助,而不会产生伤害。
* 真正有智慧的修行者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使他感到恐惧。
* 他一点也不怕谣言,因为他心中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 他根本无需任何人来保护,没有事情可以伤害他。
为什么世间人这样害怕那些谣言、诽闻...呢?为什么世间人层层护卫尚且不周,无论如何保护都会遭受到伤害呢?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做会伤害到佛法」,其实佛法如何被伤害呢?不用担心!佛法一点都不会受到伤害,我们下面会说明。
如果说:这些讥毁将会障碍我获得利养;然而,即使我讨厌遭受讥毁和名利受损。临命终时。我仍须舍弃财富和名誉。而憎害他人的罪业却会长久留存心中。所以我宁愿现在就失去名利而早点死去,也不愿意嗔害他人而邪命久活人间。邪命苟且地过日子,纵然可以活得长寿些,但终究要面临死亡和堕落的痛苦。
* 我们知道因为别人的讥毁,而导致其他人对我不喜欢。
* 所以我们厌弃、嗔恨它是不合理的!
* 同样,因为别人的讥毁而导致阻碍我获得利养,所以我们厌弃、嗔恨它,一样不合理!
* 因为,即使是权势如日中天的政客,在他死亡时也带不走任何一位眷属、一点生前累积的财物或名誉。不管是如何声誉崇隆的法师,临终时一样带不走一个他心爱的弟子。
既然临终时,这些名闻和利养都带不走的话,那么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为了要得到世间的财货,我们去攻击、谄害别人。虽然我们在世时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一切东西,可是这些东西在我们临终时一丁点儿也无法带走。
而为了要得到这些财货所制造的恶业,却会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心中。
以前释尊对一位国王说:「国王!死亡的时间越来越近,当死亡来临时,你完全带不走任何眷属或财物,但是,你为了谋取王位所制造的恶业,却长久地留在你的心中如影随形、片刻不离」。
所以我们对这些阻碍利养的讥毁产生嗔恨是不值得的。
什么是「邪命」?「邪命」就是用邪恶、不正当的方法来得到财利、名闻或维持自己的生命。
邪命有五种,以前我们藏传佛教比较注重实修,对推广佛法比较不在意,所以藏传佛教一千多年来只在西藏内地流行。现在藏传佛教在世界各地慢慢的兴盛起来了,但它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很难说!
要看传法者的心态,现在很多人都是利用这五种邪命来维持生命的。
哪五种邪命呢?
1.诈显威仪 -->「伪装尊严」的仪容和举止。也就是:没有内在的修行证量,却在行为举动上装扮成非常庄严的样子,希望赢得人们的赞叹、尊敬和信心。
2.谄媚奉承 -->用「逢迎趋奉」的态度取得别人的欢喜。也就是:「说好听的话」「做人们喜欢的事」,没有以佛法为中心,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博取人心。
3.旁敲侧击 -->从旁比喻或暗示,而避去正面的直言。
4.巧取讹诈 -->用诡诈的方法,或假借某种理由去谋取他人的财物。
5.赠微搏厚 -->赠人点滴,却想要获得泉涌以报。也就是:帮助人们一点点,就希望对方大量回报。
以上「五种邪命」是我们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众们所不应该做的。
我们一般小老百姓每天工作多少,就取得多少分薪水或报酬,正正当当的过日子。这不是邪命,邪命大多发生在上流社会,他们以很简单的方式取得很丰厚的财产。我常说:「老百姓是最单纯、最自在的,越是上流社会越是不自在,可是聪明的人多是这些人,又是聪明又是善良的人实在非常少。」
57.梦受百年乐 彼人复苏醒 或受须臾乐 梦已此人觉
58.觉已此二人 梦乐皆不还 寿虽有长短 临终唯如是
59.设得多利养 长时享安乐 死如遭盗劫 赤裸空手还
【讲解】我们以为: 「钱财」可以让我们安逸长寿。所以,就对阻碍我们获得钱财的人产生嗔恨,接下来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长寿」也没什么意义。
假使有人在睡梦中享受了百年的快乐以后,才醒过来;而另外一个人在睡梦中只享受短暂的欢乐就醒了过来。这两个人醒来以后,无论如何都追不回梦中的快乐。
同样,人生的欢乐岁月虽然有长有短,但死时依然带不去生前的任何享乐。所以,就算我能得到很丰厚的利养,长久地享受荣华富贵,死后还是会像遭强盗洗劫过一样,赤裸裸地空随着业力漂泊而去。
我们在座的都是中年人。
* 当然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曾经享受过很多的快乐,也承受过很多的痛苦。
* 但在目前的当下,我们以前所经历的,不管是痛苦或快乐都只是回忆而已。
* 完全没办法回复到先前承受的状况。
* 人生也一样,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一生的经历都无复可得。
* 既然死时无法带走我们曾经拥有的快乐。
* 那么生命的长短有何差别呢?我们出生的时候是赤裸裸的来,走时也是双手空空而去。
虽然我们放不下我们的亲友、眷属、名闻、财货;可是这些世间法都是后来才建立的!怎么来就该怎么去。我们一点儿也带不走,如果为了取得这些短暂世间法而制造恶业的话,那么更长久的痛苦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我们去承受,所以为保命而造恶业是非常不值得的。
60.谓利能活命 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嗔 福尽恶当生
61.若为尘俗活 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 钆活义安在
62.谓谤令他疑 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 诽谤他人者
63.谓此唯关他 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 烦恼所生谤
【讲解】接下来,是破除「有些人认为利养有些好处」的想法。
如果说「利养」能维持我的生活,使我有空闲「净除罪恶」「积聚福德」。但是,如果我为了利养而憎恨别人,岂不是会产生罪恶而断送福德吗?如果我为了追求某些世俗的事物而活着,并因此使我的德行衰退堕落,像这样只做恶事而使来生堕落受苦,就算能长命百岁,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认为获得钱财,可以使得我们长寿而有空余的时间,可以闻思及修法,多余的钱财也可以使我们有能力广行布施、行善利人。我们可以建塔、修庙、盖医院或学校...
寂天菩萨认为这个观念不正确,我们前面曾讲过「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如果我们在取得这些世间财的过程中,产生嗔恨心的话,那么我们千劫以来所累积的诸多功德将付于流水,非常不值得。
* 我们一生能够行多少善事呢?
* 我们能盖多少寺庙或医院呢?
* 如果为了今生有限的功德,而致使千劫的功德毁损是值得的吗?就好像拥有亿万家产的富家子弟,不好好守护家业而为了一个月三万元的薪水出外上班一样,如果此时窃贼乘着没人当家的时候,侵占他的产业,岂不得不偿失!
* 为了短暂的世俗财物,致使道德堕落而沈沦恶业之中,是不明智的!
* 如果说因为讥毁会使别人对我失去信心,所以我要嗔恨诽谤我的人,那么当别人被诽谤时,你为何不同样憎恨呢?
* 难道别人赢得的信任,就不会因谤而丧失吗?
如果说因为失信的对象只与别人有关,
所以我能够忍受别人遭受诽谤。
那么怨敌出于「烦恼」,
而对你所做的诽谤只与「烦恼」有关,
你又为什么不能忍受呢?
* 假如受到讥毁时,我们嗔恨对方的理由是「因为想制止造谣者造恶业」。那么,当别的上师受讥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嗔恨那个对别的上师造谣的人呢?
* 因为这些造谣的人同样在造业!所以,当别人受讥毁时,我们不生气。那么,我们自己受讥毁时生气,是不合理的!
* 如果说,当别的上师受讥毁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上师是具有功德的人,他受到讥毁是因为信徒业力的关系。所以他看到这位上师的显现就是不好的,这是因为信徒的烦恼所产生的,和我无关,所以我不用去理会」。
* 那么,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我们为什么会嗔恨呢?因为这些讥毁也是造谣者的烦恼所产生的!这些讥毁也一样和你没有关系,你为什么就不能忍受呢?
* 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必须对「讥毁」修安忍才对啊!
以上所说的都是以「我」为中心所修安忍的方法,我遭受到痛苦、别人的轻视、粗话、中伤等等如何地来修忍辱,接下来讲「我的亲友」遭受痛苦如何修安忍的方法。
B.消除因我所受害而生之嗔 (A)谛察法忍
64.于佛塔像法 诽诋损毁者 吾亦不应嗔 因佛远诸害
65.于害上师尊 及伤亲友者 思彼皆缘生 知已应止嗔
66.情与无情二 俱害诸有情 云何唯嗔人 故我应忍害
【讲解】有些人对于自己遭受到别人的伤害时,可以忍耐。但如果事情发生在父母、师长或子女等亲友眷属身上时,就无法克制嗔恨心。寂天菩萨不认同这样的行为。
因此,对于故意前来诋毁,甚至破坏佛像、
舍利塔和经典正法的外道,
我也不应该生气嗔恨,
因为三宝本性空寂不会遭受伤害。
* 假如有人以身、囗、意来诋毁、破坏我们所执爱的三宝形象,我们也不应该对此人产生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三宝的本性是「空」「寂静」的,他们不会因此遭受到任何伤害。
* 「佛像」是佛的象征而已。真正的佛不是佛像。我们所见铜雕、木刻的佛像是佛的象征物。
* 真正的佛是充满智慧、遍知一切的。
如果佛像是佛那么,中国、印度、西藏、泰国的佛像都不一样,是不是各国的佛都不一样了?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雕得壮一点、有的雕得纤细一点,金塑、泥捏的佛像一样都是「无上智慧的象征」。
* 所以烧掉佛像,并不会烧掉无上的智慧。
* 佛陀自己也讲过:「你们现在看到我这个肉体,并不是真正的看到释迦牟尼佛,当你们有无上智慧的时候,才能看到真正的释迦牟尼佛」。
* 所以真正的佛是无法消灭的。佛不会遭受到任何伤害,我们一点也不用为佛担心什么。
* 有些人说:「上师!请你委屈一点..」,如果上师是位修行人的话,那么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受委屈呢?除了衣、食会为修行者带来一些肉体上的折磨外,如密勒日巴尊者在修行时,因为缺衣少食难免挨饿受冻,但,其他恶意的语言是不会给他带来任何伤害的。
「法」也是一样!烧掉佛经并不能毁掉佛法,「法」是什么呢?大家皈依三宝这么久了应该都清楚。皈依法!
「法」分为「证法」和「教法」。
「教法」分经、律、论。
「证法」是戒、定、慧。
「证法」又可为「道谛」和「灭谛」。
最究竟的法是「灭谛」,理解空性无我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法,无我的智慧是不会受到任何伤害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嗔恨这个「伤害三宝的众生」。
同样对于伤害上师和亲朋好友的恶人,
我应该这样去思惟:
这些伤害都是从前往昔的业缘而生起的,
然后藉此思惟努力消除内心的嗔恨。
* 一般人,当别人拿一点我们的财产,我们就会非常的不高兴。
* 我们对自己的上师非常的尊敬。但,当别人不能同我们一样的尊敬我们的上师时,我们也会很不高兴,这是不对的!
* 别人并不认识你的上师,他看不到你上师的优点。
* 所以他不尊敬你的上师,你为什么要嗔恨呢?这就是贪心!
* 这和一般的党派有何分别呢?别人不认同我的党派,我就对这个人有嗔恨心,一样的!只是你的对象是你的上师而已。名词不同想法都一样。这些微细的部份我们一样要很清楚!
我在印度曾经看过一个某派的在家居士这样说:「他为了他的上师可以去打人,甚至可以为他去杀人」,为什么呢?因为他非常地嗔恨那些不能认同他的上师是仁波切转世的人。他自认「是为了他的上师」,我很不以为然。这是他自以为是而已,我认为他的上师不会如此地教育他。他的上师不会教他「为了护卫自己的上师要去打人或杀人」。如果他的上师果真如此地教育他,那么这位上师就不值得他尊敬了。
上师一点都不需要你保护!
上师是保护我们的,假如上师需要你来保护的话,那么我们要上师做什么?很脆弱!只有三、四岁的稚童才需要别人的保护!假如我们请来的保镖,反而需要我们保护他。你会去聘雇这样的人吗?
假如上师需要你来保护,那么是不是表示你比上师还厉害呢?
* 有智慧的上师不怕任何事情的攻击和折磨。
*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使他烦恼。
* 凡事顺其自然不会强求。
* 真正的修行者即使天就要塌下来了,也无法让他产生烦恼。
*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大家要清楚,不要为了自己的传承、不要为了自己的信仰,造一些伤害众生的恶业。这样子做是很不值得的!为什么呢?
因为众生就是佛!众生的心本质上就是佛。
* 另外,假如我们要做法会。
* 可是佛堂上有几只老鼠或蟑螂跑来跑去的。
* 庄严的法会就要开始了。
* 为了修法道场的庄严,所以我们就赶快把这几只老鼠或蟑螂打死。
* 赶快把它们清理掉。
* 那么你修的这场法会一点意义也没有。
* 因为你伤害了众生!
* 你产生了这样的嗔恨心!
不要说这场法会,你历劫以来所参加法会的功德,因为你这一刹那的嗔恨心都被烧掉了,值得吗?
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点都不值得!我们主观地认为,别人看到这些动物很不庄严,害怕别人因此而失却信心。
其实,真正理解佛法的人不会在乎这些外相的,他只专注于内在的因果。这个观念要知道!
不要自以为是在修善,其实是正在造恶,却一点也不清楚。
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嗔恨的对象,就会明白嗔恨这些对象也是不合理的。
-->「有情识的人」和「无情识的事物」两者同样都会伤害有情。
为什么我们偏偏只嗔恨「有情识的人」呢?所以,我应该忍受别人的伤害。
「有情的众生」可以用木棍打你、用言语诋毁你。所以我们嗔恨他。但无情的事物如:地震、火灾、冰雹、干旱和洪水也一样伤害我们众生,我们是不是也一样要嗔恨这些无情的事物呢?
下雨天,打雷闪电也常常击中一些路人。这些也算是天灾。
* 但是雷电不是故意击中路人的。
* 我们都用「倒霉」或是「刚巧」来形容路人被雷电击中死亡的情况。
* 当然,个中有其因果。
* 可是仅仅只是用科学来分析,雷电击中路人,其实自有其因缘。
* 我们却没去骂或嗔恨雷电。
* 即使是「被雷电击毙的人」的死者家属也不会嗔恨雷电。以后再有「雷电交加」的时候,他们就算因此而勾起那段悲惨的回忆,也不会生起恨意,朝天空大骂!
当然,我们会说:「有情识的众生是有意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嗔恨他,而无情的天灾是因缘形成的,我们去嗔恨谁呢?」不是这样!
不管是有情众生,或是无情的事物,都是因缘聚合以后,才会产生的。
* 有雨水、风流才能形成台风,才能伤害众生。
* 而「有情众生」要伤害你,也一定要有一个「你」存在啊!对不对?
* 如果没有「你」和他内心中的「嗔恨」、嘴巴、手、武器,他如何伤害你呢?
* 同样,众生对你的伤害也是因缘具足之后才产生的。并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他」来伤害你!所以我们一样不可以对它产生嗔恨。
67.或由愚损人 或因痴还嗔 此中孰无过 孰为有过者
68.因何昔造业 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业 凭何嗔于彼
69.如是体解已 以慈互善待 故吾当一心 勤行诸福善
【讲解】有些人出于愚痴而伤害别人,另有些人则因为愚痴而嗔恨他的人。这两种人之中,哪一个没有过错?既然都有过错,那么谁该特别受人嗔怪呢?
伤害别人的发心有两种:
1.用贪欲的心伤害别人-->譬如:强暴、抢劫、偷窃...是由贪心所引起的。
2.用嗔恨心伤害别人-->无缘无故地想要杀人、打人、骂人。
以上这两者都是「无明」引生的。
* 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凶手伤害很多人,我们马上就对这个凶手起了强烈的嗔恨心。
* 那么我们和那个凶手同样犯了「嗔恨他人」的过错。
* 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凶手,应当慈悲他、怜愍他。
* 怜愍他什么呢?
* 怜愍他前世的恶业促使他生为这样器量狭窄的人。而今生的恶业又不知道会让他产生怎样长久的恶报。
我们应用慈悲的态度与言词阻挡他继续造恶,不应该嗔恨他。
为什么从前要造下嗔害众生的罪业-->以致于今生遭受报应而被人伤害呢?--> 既然一切都根源于自己往昔的业力,我凭什么嗔恨害我的人呢?
凡事尽力就好,至于结果要顺其自然,各人有各人的业力。你如何使劲的帮忙他也是帮不了的。我们一直在帮小孩缴补习费、让他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可是孩子有他自己的福报和因缘。如果他没有福报的话,我们如何费力帮忙也是没有用的。即使他考上最好的大学、留学,充其量也只是造就一个没什么能力的书呆子而已。假如他真的有福报的话,那么即使书读得不好,也不会影响他的前途。
你们看看。很多政商名流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小学、国中毕业都有,可是他们一样在社会上很活跃,一样聚集很多的财富。所以我们要知道各人有各人的业力并且接受这个事实,不要老是抱怨「我这么尽力帮他了,为何他还是这样的不成材」。没有什么为什么!
要接受事实,要是他没有福报的话,你如何帮他也是没有用的。应该要确信因果,同样,有人伤害你的亲友或上师时,不要因此就产生嗔恨心。要知道这是因缘的关系,所以我们众生彼此要慈悲好好的相处,努力行善。
认清这个道理以后就应该确信因果,所有的人都应该以慈心互相对待,因此我也应该安忍一切外来的怨害,一心一意去做各种利生的福善事业。
(B)思忍利益
70.譬如屋着火 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 助火蔓延草
71.如是心所贪 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 应疾厌弃彼
72.如彼待杀者 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 离狱岂非善
【讲解】假如我们正在行船渡海,船上满是客商和金银珠宝;如果这时我们遇到船难,必须紧急处理,否则船就要沈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然我们会先抛弃那些金银财宝以保全船上人员的性命。同样的道理,「贪爱亲友」和「事物」是助长嗔恨的原因,我们也要远离这些事物,我们看看电视上的连续剧就知道,男女之间的感情,你越喜欢他、你对他用情越深。假如有一天被他抛弃了,你的恨意也就越深,为什么?
* 有能力让你恨的人就是你爱的人。如果是一个你很不喜欢的人,有一天他不理你了,你会恨他吗?
* 爱有多深,将来被遗弃时,恨也就有多深。
* 事物也一样。假如我们心爱的宝贝被偷了,我们会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着。
* 但是,被偷的东西如果换成一支笔,或是其他一些你不是很在乎的东西。
* 你会心情不好吗?
我们对它的贪欲有多重,它就有能力伤害我们有多深!所以!我们应当即早舍弃这一切令我们执著的人、事、物。
譬如:
* 一栋房屋正在起火燃烧,并已开始烧向旁边其它的屋子。
* 这时,照理应当迅速移开「能助长火势蔓延」的草木等杂物。
* 同样,内心所贪恋执著的任何亲友与事物,都能够助长嗔火的蔓延。
* 如果我们担心嗔火会烧坏我们的功德屋,就应该立刻厌弃所贪恋执著的一切事物。
例如:一个人的手被绑起来,等待被杀的恶运。这时,如果「把被绑起来的手」砍掉,就可以逃命;那不是明智之举吗?不是很值得吗?同样,如果借着「忍受远离亲爱的人」等修行的小苦,而脱离地狱等大苦,不是更明智吗?
世间有八苦
四大苦是:生、老、病、死苦。
四小苦是:
1.怨憎会苦-->即是:担心怨敌而对财产日夜守护,或为养家糊囗,终日庸庸碌碌...结果却无济于事。白天强盗、夜间窃贼...种种损害,防不胜防!一切财产受用,最后也会被怨敌享用。
2.爱别离苦-->世间轮回的一切众生都是贪爱自方(自身)、嗔恨他方(自己以外的众生)、偏袒亲戚、朋友及眷属一方,为他们而感受诸多痛苦。但亲戚朋友也是暂时聚合,虽不想要离开,他们却必须离开,都是「别离的本性」。
3.求不得苦-->世间人无不希望幸福快乐,但几乎谁都不能如愿以偿。有人为了幸福造屋,却被房子压死。有人为了财利经营事业却导致破产...总是不能如愿。
4.不欲临苦-->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感受痛苦,但不愿意也要感受。诸如:因往昔的业力而成为他人的部属,虽是小小犯错也会受到严厉责骂等等,虽不情愿感受痛苦,但是没办法,也只好接受。
离开亲人是八苦之一。
我从小就出家,到处流浪。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偶尔回到故乡。要再离开的时候,父母亲总是很难舍的掉眼泪。尤其是母亲,我当然能够感受到来自于母亲的疼爱和痛苦。这是我们人的执著。但是,假如我一直留在她身边,又有什么好处呢?
一点也没有。不会利益到自己,也不会利益到别人。反而我这样到处游历,到塔公、到青海、到印度、到台湾...可以帮助很多人,可以将自己所明白的佛法和大家分享。可以从许多优秀上师那儿得到很多的宝藏,这样不是很好吗?
假如我难忍别亲的痛苦而留在家里的话,住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还好啦,如果一直住下去的话,那么,她就开始管你了。到最后也难免囗角磨擦或互相抱怨,人就是这样子。
* 只看当下,而不愿意多看远一些些。
* 但是,我这样子离开,并不是表示我不爱我的母亲。
* 每当我修法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自己「母亲的伟大」。
* 同时,我也感受到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一样的伟大。
* 她们像我母亲一样地疼爱自己的子女。
* 所以我认为,子女们应当要孝敬母亲,孝敬母亲并不是将母亲的话全盘接受。有时候母亲做出无明的要求时,我们必须知道明辨和取舍。
* 我们应当舍弃短暂的快乐,而求取更长远的幸福。我虽然没有留在母亲旁边,但我无时无刻都感恩母亲。
「爱」是没有距离的,我们那个时代的母亲只要喂饱小孩就可以了。现在这个社会的母亲,不只要喂饱小孩,还要担心他的功课、安全...
现在的母亲要承受很多压力,可是现在的小孩呢?有些小孩是没有感恩之心的。他们认为教养小孩是父母应尽的天职。有些反而用尽各种巧取恶夺的手段来榨取父母仅馀的棺材本。有些则天天用怨毒的语言咒骂父母早点去死...像这样的儿女虽然近在咫尺,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为了修行忍受辞爱割亲的痛苦,是值得的!
修行当然要忍受一点苦。你们不要认为善知识很容易找,不要认为光头的出家众就是法师,并不是这样。优秀的善知识是很稀有的,能不能遇到一个优秀的上师。还必须看自己有没有这个福报。
西藏是全民信仰佛法的地方。但以宁玛巴来说,为什么学法要去噶陀、多竹千、白玉...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传承的来源,那里有很优秀的修行者,到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我们光想以虔诚心念佛的话,那么留在家乡就好啦!
但我们想要再进一步的话,就必须到博学多闻的修行者处去挖宝。不要在乎修行者的身份和地位!好的修行者就好像芬芳的花朵,自然会引来群蜂聚集。就好像我们的老上师,他是一位老堪布,他不是转世的活佛、不是法王、不是仁波切、佛爷...他只是隐居偏野的修士。但各个地方的出家众都来向他学习。不管是宁玛、萨迦或者是噶举...都来挖宝。
* 我们顺着法师的名声聚集,有名的法师办起法会来很热闹、很过瘾。可以舒解我们郁闷的情绪.
* 但,有什么实质的利益吗?
* 学到一些观念啦!佛法真正的内涵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
所以真正优秀的修行者
「因为很难被发现」而正在消失当中。
对我们来讲,修行当然是苦的。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到遥远的地方寻求善知识。但在这里修行并不苦!你们到讲堂来共修、听闻佛法有什么苦呢?盘腿脚酸、坐久了腰挺不直还有事情没做完放不下、家人不同意你来这边闻法...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苦?你们只要坐着就好,听会了就很好,不会也没关系,又不用考试,这样子学习多轻松、多快乐!为了长远的快乐,我们接受这一点点的小苦是应该的。
73.于今些微苦 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 地狱众苦因
74.为欲曾千返 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 今犹未成办
75.安忍苦不剧 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 欣然受此苦
【讲解】我们的生命是永恒的。从无始以来就存在,所以我们曾经做过男人、也做过女人、曾经到过天堂、也下过地狱、当过国王、也做过奴隶、猪、牛、蚊、萤...种种杂类,尝尽轮回痛苦。
但,我们从来未曾利益过自己,更别说是他人了。不信的话,你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就知道,我们从小努力读书,长大以后努力做事。到了四、五十岁应该要退休了,得到什么呢?很多人得到「债务缠身」哪!身陷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努力一生没有利益到自己。也没利益到家人及众生,这是他们起初要努力的目标吗?当然不是!可是现实就是如此。
如果现在不能「忍受修行的小苦」,未来如何能忍受地狱等大苦呢?
如果我们在未来会受不了地狱之苦,为什么现在不灭除「嗔恨」-->这使人堕入地狱受苦的业因呢?
因为「贪欲受挫而嗔害他人」的我,已经历经千百次火烧地狱的痛苦了。但是,尽管如此倍尝艰辛,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却毫无增进。现在这点「耐怨害之忍」,既不那么痛苦又能成就许多大的利益。
因此,为了消除众生更深重的苦难,我应该欣然忍受这点较轻微的困苦。
(c)消除因敌获善而生之嗔
(c1)应喜敌受赞
76.人赞敌有德 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 令汝自欢喜
(c2)应喜敌获乐
77.如是所生乐 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 复是摄他法
【讲解】倘若有人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因而获得了赞叹随喜的快乐;
那么,意识啊!你为什么不同样赞叹他,而让自己也一起快乐呢?
「赞叹随喜」所得到的欢乐,不但是今生和来世「不杂性罪」的欢乐泉源,连诸佛菩萨等圣贤也都认可、称赞。而且如此随喜更是摄受他人的最隹方法!
什么是「不杂性罪」?就是纯净的意思。
假如我们今天到讲堂来「共修」「听闻佛法」是为了让别人赞叹「自己是一位修行者」的话,那么,在观念上就参杂了世间法的烦恼。不是纯正的佛法。
而我们随喜敌人的快乐,是纯净快乐的泉源。
菩萨摄受众生的四摄法是:「布施」「利行」「同事」「爱语」。
我们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就是「爱语摄」。
78.谓他获乐故 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 此坏现后乐
79.他赞吾德时 吾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 何故我不乐
80.初欲有情乐 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 何故反嗔彼
【讲解】我可以接受别人赞叹我的敌人,但是,如果这些赞叹成为敌人快乐的因,那么我就无法接受,这是不合理的!
* 我们在发菩提心时,我们就发愿要使天下有情众生皆获得快乐。
* 但,如今有人不用你来帮忙就获得快乐,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能够让自己不快乐呢?
* 就好像:扶养父母子女等眷属,是我们的责任。现在有人来接济他们了,有人代劳!使我们不必那么操心。我们应该感到非常的欣慰才对啊!对吧?
如果我们的敌人获得快乐,会使我们懊恼的话,那么,我们当初「发菩提心」就是假的!
如果说:「赞叹」将使敌人获得快乐。而你却不希望别人得到快乐。那么你也不该指使你的仆人快乐。但是这么做,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将失去。
* 当别人称赞我有功德的时候,我也希望他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
* 然而,当别人称赞我的仇敌有功德时,为什么我却快乐不起来呢?
* 我原本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快乐,因而发起「欲成佛利众生」的
菩提心,
* 现在有情自己获得了安乐,为何我反而要嗔恨他们呢?
这么样的「嗔恨」是不是和我们的学佛发心「自相矛盾」?这点,我们必须仔细思维。
我们一般的课程会为了考试不得不复习先前的功课。但,学习佛法必须要自动自发,没有人会强迫你要怎样怎样。
* 当我们对佛法还未熟悉时,我们必须自己去熟悉它。
* 当我们对佛法比较熟悉与了解以后,那么文字就不是必定需要的了。
* 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将懂得的佛法融入在生活中。
* 先要了解佛法、熟悉佛法,我们才会知道如何把它运用在生活上面。
* 如果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佛法,如何将它融入生活呢?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们刚开始学习时要用功一点,要不断地强迫自己去复习《入行论》,这样我们就会进步。
《入行论》是一千二百多年前 寂天菩萨所宣说的,因为时间相隔已经很久了,所以感觉《入行论》好像有很多地方和我们目前现实状况有些矛盾。因此就有「入行论越来越不适合现代佛教徒学习」这样的说法。
我个人感觉「老一辈的修行者」和我们现在「自称是修行人的人」很不一样,尤其是在一些行为和做法上面。当然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发心。也许他们的发心也是利他的心态也说不定。但不管别人怎么批评《入行论》是否适合这个时代,我们还是要继续研读 寂天菩萨「入行论」中所传达的概念和想法。
假如修行者的一些概念和作为与《入行论》不能相配合,那么就表示他的修持有问题。并不是《入行论》这本书有问题。因为这本书是修行越好的人(尤其是非常注重发菩提心的高僧们)就越赞叹的一本书。
《入行论》归纳所有大乘佛法的精华,如果修行者的行持和「入行论」相背,这就表示修行者的行持不是那么正确。
如何用现代的观点来解释《入行论》呢?
* 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在修行,可是他们为什么永远解决不了现实的痛苦呢?原因在那里?
* 那是因为没有真正地学到和做到修行的重点。
* 《入行论》赤裸裸地、很实际地教我们如何修行。
《入行论》分成十品,我们讲到第六品「安忍」。「安忍」有三个次第:1去除嗔恨 2修行安忍 3尊敬众生
为何要去除「嗔恚」呢?
* 因为「嗔恚」有很大的罪过。
*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所以我们要去除嗔恨。
修行安忍的对境有二十四个,我们前面都已经讲过。
如何修行安忍呢?有四种:
1.让我遭受痛苦的,对它要修安忍。
2.对令我受讥毁之苦的,对它要修安忍。
3.令我的亲朋好友不快乐的,对它要修安忍。
4.令敌人获善的,对它要修安忍。
如何在「让我受痛苦」的情况下修安忍呢?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等等忍辱的方法。
今晚要讲「安忍敌获善」
-->当敌人(或是我们所讨厌、憎恨的人)获得善报时,我们要如何修安忍的方法。当我们的竞争对手获得利益时,常常因为我们的嫉妒心让自己的心情很不好,所以我们要学习当敌人获得利益时,我们要如何随喜的方法。
(c2)应喜敌获利 --> 思敌获利乃己初衷
81.初欲令有情 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 何故生嫉恼
82.所应恩养亲 当由汝供给 他亲既养护 不喜岂反嗔
83.不愿人获利 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 宁有菩提心
【讲解】我最初发心,想令「一切有情都成佛」而普受三界众生的广大供养,而现在看到别人仅仅获得一点点微薄的利敬,为什么却反而妒忌苦恼起来了呢?
「思惟敌人受益」乃是我们「初发菩提心的根本」,为什么呢?
我们每天做功课、讲解佛法或共修的时候都会念皈依文:
佛陀妙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愿我所作诸功德 为利众生而成佛
藏语念:
桑吉秋当措吉秋南拉 奖秋巴度达里佳苏奇
达给任索吉比所南及 卓拉潘其桑吉朱巴修
你们星期天的大悲咒共修,开始的时候,堪布都会带领大家念这四句。对吧?大家念得朗朗上口,不要「只是念念而已」,希望大家也能把这四句的含意放到自己的心中,然后融入到自己每天的生活当中,这样才能真实受益。
这四句文中包含了「皈依」和「发心」-->「发菩提心」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并受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众生的广大供养。
为什么说佛受三界众生的广大供养呢?
* 一般的世间神祗,因为他们的能力超越我们人类,所以受我们人类的供养、赞叹和尊敬。
* 但,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们的能力超越世间神祗,所以色界和无色界的天神不会供养、赞叹我们的世间神。
* 而佛陀有无上的智慧是三界众生的导师,所以三界的众生都供养、赞叹佛陀。
可是现在为什么当别人获得利益时,我们却心里不舒服呢?那是因为我们「嫉妒」的原故。
就现实来说,我们华人「嫉妒心」是比较强的,嫉妒心强,所以内部就不能和睦相处。虽然说每个众生都是这样子,但,我们看看本国的历史,我们华人有很多内战,所以才会引起外国的侵略。看看现在,一般公司内也是一样,当老板对某某人比较好时,我们就对他嫉妒。我们会认为「他也不怎样,为什么老板对他比较好?」「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关系?」
「嫉妒心」就像「小偷」一样,很难察觉以后,你们要自我仔细的观察。
* 当别人没有损害到你、当别人都在赞叹他人的时候,你自己会不舒服,这就是嫉妒心作祟。
* 有嫉妒心的人完全得不到安宁的心,没有安宁的心就完全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
别人不需要我们的帮助,就得到很多众生的恭敬和赞叹,我们当然要随喜。我们要为他得到快乐而随喜赞叹。不应该嫉妒他们。
如果:
不希望众生得到一点点恭敬和赞叹的小利益,
怎么可能希望他们得到无上的菩提呢?
明明是在说谎话,
我们发心时说「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远离苦及苦因...」。
假如他人得到一点小利益就会让你不舒服,这是心量狭窄的人,
* 我们世间法也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心胸狭窄的小人是没办法
带领部属的,领导者眼界要大一些、心胸要宽一些才能带好下面的人。
* 修行者不只要这样子,而且心胸还要比一般人更广阔,不但在自己的亲朋好友获利时要随喜,敌人获利时也一样要随喜!
* 不然的话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如果我们只在意谁的寺庙大、谁的信徒多,这是「世间法」!大家要知道。
* 我们对「与我们能力或地位相同或类似者」才会彼此产生嫉妒心。
* 我们不会和地位、能力不一样的人竞争。
* 你们不会对喇嘛产生嫉妒心。
* 但,师兄、师姐之间会产生嫉妒心。例如:上师如果对那位师兄、师姐比较器重一点,大家就会对他闲话一堆了。我们要常常自我观照这颗心,发觉有嫉妒心时,就要改进。
例如:父母和妻儿是你应该负责养育的,应该由你亲自供给他们的生活。现在他们已获得其他亲友的养育和照顾,难道你不但不高兴还要生气吗?如果不希望众生获得一些小利益,怎可能希望他们证得无上菩提呢?嫉妒、憎恨别人富裕尊贵的小人,怎么会有菩提心呢?对不对?
(c2)应喜敌获利 --> 思敌获利不关己事
84.若已从他得 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 施否何相干--> 思惟己过
85.何故弃福善 信心与己德 不守已得财 何不自嗔责
86.于昔所为恶 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 曾培福德者
【讲解】不管施主将财物供养另外一位修行者,或放在家里,未作供养,对我们来讲,又有什么差别呢?
* 不论这位居士怎么做,我们都同样得不到那些财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
* 可是,我们一般人不会这么想。
* 我们会希望「我得不到的,希望别人也别得到」。
* 这样大家都没有心里好过些。
* 在感情方面也是这样,有些男生(女生)非常喜欢某个女生(男生)。但不得对方的青睐时,就会使出毁灭性的手段。这是非常可怕的心态。嗔恨是最不好的。电视里,就常常听到这样的对白:「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是吗?这样的嫉妒心,太严重!不但伤害别人也使自己堕落。它让我们千劫所累积的福德善根一下子就冰消瓦解。
当别人得到利益,我们却得不到时
我们应该这样子想:「别人得到利益是别人的福报,如果我们想和别人竞争的话,就应该去争取「获得福报的因」,而不是去争「那个福报的果」。我们应该更精进地闻思修法让自己成为智者,成为智者之后供养利益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
当然,以这样的心态闻思修习佛法,也是错误的!但,以这样的心态学习佛法,比起只会「嫉妒别人而让自己活在嗔恨之中」要好很多。因为我们竞争的持戒闻修,那么这样的竞争心态到未来也会消失。以世间法来说「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我们闻思佛法也是一样,竞争会让进步比较快。
除非你有天生的智慧,不用竞争自自然然就会精进。不然,当我们看到别人看书时,我们自然也会去看书。看到他人念经,我们自然会跟着念。看到他人持咒,我们也会跟着持咒...到最后自自然然就融入在佛法里面。
当你了悟佛法时,你就用不着担心你的嫉妒心会增长。就好像有些西方人对藏传佛教是由好奇心开始的。可是当他们经过仔细地研究以后,慢慢地就会发现它的优点而成为他们的信仰,到最后成为非常虔诚的修行者。我们学习佛法也一样。
* 不管仇敌是不是已经从别人那儿获得了利养,或者那些利养仍然留在施主家中...既然一点儿都没你的份。你闷闷不乐地嫉妒又有什么用呢?
* 为何要抛弃自己的福善、信心与功德不顾?反而去嗔害别人而造作罪业呢?
* 已经到手的功德财,自己不好好守护,为什么不深深地嗔恨、责怪你自己呢?
* 对于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恶,你不但不忧虑愧疚、改过自新,难道还想继续嫉妒、嗔恨,并和其他有福德的人竞争吗?
(4.3)遮除己欲受挫之嗔 --> 嗔敌徒自害
87.纵令敌不喜 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 不成损他因
88.汝愿纵得偿 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 招祸岂过此
89.若为嗔渔夫 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地狱 定受狱卒煎
【讲解】当敌人受到损害时,对他要修安忍,因为嗔恨只会增长我们自己的罪过。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
敌人受到痛苦是他自己的因缘造成的。
并非你愿力的成就!
如果你认为敌人受苦,是满你所愿。
那么,你就被嗔恨的渔钩给钩住了,
它将成为你堕落的因!
即使:你的仇敌因为受害而苦恼,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
仅仅希望你的敌人遇害受苦,并不能成为损害他的原因!即使你的仇敌因为受害而苦恼,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如果说这样才能消除我心头之恨。但是,哪里有比这「更易使人堕落受报」的心态呢?
嗔恨的烦恼就像「精明的渔夫」所抛下的利钩,如果一不小心被它钩住了,那么我一定会堕落在有情地狱里,被无情的狱卒放在油锅煎炸!
(c3)应忍己利受损 --> 不应因世法受损而嗔
不应因赞誉受损而嗔 --> 思惟赞誉无益
90.受赞享荣耀 非福非增寿 非力非免疫 非令身安乐
91.若吾识损益 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称心 应依饰与酒
92.若仅为虚名 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 死时谁得乐
【讲解】「我们不应为世间法受损而起嗔恨心,当思惟「赞叹美誉」没有实质的利益」。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和事实颠倒的样子。我小时候学习《入行论》《大圆满前行》时是这样认为的:「那个赞叹你的声音真的没有什么。」
* 别人说你好看、有魅力,又怎么样?你又不会永远保持英俊美丽。对不对?
* 人家毁谤你、说你好难看,不用紧啊!你也不会真的变成很难看啊!是不是呢?
所以我真的一点也不会羡慕赞叹和名誉,认为「不用对名和誉执著」是应该的。
* 可是我们有钱就可以买好的东西吃、漂亮的衣服穿。所以如果说钱财没有意义的话,就好像和事实冲突。。
* 现在我来到台湾看到一些明星或有权势的人钱财无缺,要什么有什么,唯一缺乏的就是圆满名誉。所以他们就会想尽办法要圆满名誉,希望每个众生都赞叹他、支持他。可是事实往往相反,媒体会尽力去挖他们的缺点,要圆满名誉是永远都没办法达到的,很辛苦!
* 不要说他们,就连佛陀也无法办到。我们世间人就是注重名利,所以才会如此奔波忙碌。刚开始是为了钱,钱财无缺时就开始追求名,在台湾的政治人物就好像出家众一样,大家都睁大眼睛在监督他们。可是我们还是会被他们骗得团团转,这些锋头很健的政客如果不做一些表里不一的事情。他们如何走向政坛的巅峰呢?但是,一旦选举失败谁还去理睬他们呢?这时还有谁会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
世间人追求荣耀,但别人赞叹你,真的会使你福德增长、万寿无疆吗?不会!它不会增加你的福德,也不会增加你的寿命,它无法使你变得有力量或记忆好、身体好!这里所说的「力量」不是世间法的势力,这里是指「对治烦恼的智慧」。
世间法上有「名」的人自自然然「财利」就跟着来,有「财利」以后就有「势力」。但,对修行者来说这个势力不重要,势力并不会使人变得修行好,我们一个选举或传承是需要很多人的。
但修行是个人的事。像密勒日巴尊者和一些高僧们都是一个人修行的,依止上师,从上师那里得到智慧。得到智慧以后就独自到另外的地方修行,做事情时我们说「人多好办事」。但,就修行而言,人多是非常不好的,人多囗杂!
佛经上说:「名利是虚幻的」。
但,我们为什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喜欢名利呢?修行者与世间人的想法完全不同,现在有些出家众为了吸引众人来相信佛法而忽略这样的心态,越接近世间法越多人跟随,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疑问「某位假上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信徒呢?」
这是理所当然啦!因为这些上师会利用佛法之名来讲世间法讨好信众,众生当然喜欢听他们想要听的东西,所以他的信徒越来越多是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就好像做事业一样,为什么这个公司有那么多订单呢?因为它的东西符合消费者的欲求!
佛法不是这样!越高深的佛法知道的人越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知!好的东西我们发现不了,很多好上师信徒是很少的。在西藏这样的情况占了大部份,像:巴祝仁波切到处云游讲解佛法,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贪恋信徒,也不贪恋庄严的寺院。但他一生都在讲解佛法,现在很多人讲解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聚众、建立自己的山头、累积财富...,世间复杂的源头就是「名」和「利」,名、利对修行者来说是不必要的。在台湾那里,我们常常有「要帮助上师」的说法,那意思是不是说「上师不如我们」呢?
需要我们帮忙他!保护他!其实当名、利都不重要的时候,有什么事情会伤害上师呢?大部份的名人都害怕名誉受损,但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毁谤并不会造成伤害。所以我们要时常观照自己,不要为名利所左右。
你们所熟悉的济公活佛,
他就是一个大成就者的做法,
他不需要钱,也不需要名。
他所说的都是利益别人的金玉良言,
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我们要清楚的知道!
但,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众生太注重外相,也许有些会模仿济公活佛的「疯颠相」,自以为很自在潇洒。摇蒲扇,光着脚,喝酒吃肉,谁不会?但是,内在的修行呢?有几个能真的具有济公活佛的圆满清净?反观自性,我们的开山祖师说得好。我们有没有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呢?
* 受人赞美和称誉所引生的荣耀感既,不能转成福德和长寿。
* 也不能改变换成力量或使我免除疾疫。更不能使我的身体健康平安。
* 如果我是一个明辨利害得失的人,那么名誉和赞美有什么利益可图呢?
* 如果我所向往的只是称心快意的事物,那还不如去追求美饰、隹人和醇酒算了。
* 如果我为了虚名假誉,不但损失财产还白白浪费宝贵的生命,那么死的时候名誉能帮我作些什么呢?
* 它又能使谁快乐呢?
不应因赞誉受损而嗔 --> 思毁誉不足忧喜
93.沙屋倾颓时 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 岂非似愚童
94.声暂无心故 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 彼赞是喜因
95.受赞或他喜 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 少分吾不得
【讲解】
当「用沙堆成」的「游戏的屋子」或「城堡宫殿」倒塌的时候,那么幼稚的小孩子就会以为是真实的房屋倒塌一般地,伤心哭泣。
同样,如果我因为「失去虚幻的赞美」而伤心,那么,我不是跟那些小孩子一样的幼稚吗?
仔细想想,我们在修行者眼里真的就是这样!执著「不常存」的东西为「实有」,随着外在的毁誉而心情浮动。这是因为我们的修行不坚所致!
你们想想,我们喜欢被赞美,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 我们是为了那个赞美的声音呢?还是赞美者的心?
* 赞誉的声音,它既短暂而且无心。
* 既然如此,那么我为什么高兴呢?
* 如果说,那是因为他欢喜才赞美我,所以他的称赞就是我欢喜的原因。然而,无论他赞美我或是他自己欢喜,这些赞美和欢喜对我有什么助益呢?
* 那欢喜和快乐都是属于他自己的内心,我一点儿也得不到。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当别人称赞我们年轻、漂亮或者...等。我们都会嘴巴上客气一番。但,内心中却雀喜不已。我们也不会去考虑这是真的吗?当别人跟我们说「你变年轻了」。这样明摆着的谎话时,我们都不会想到「我们一分钟一分钟的在变老」,为这种虚假的赞美而高兴,有何意义?
为什么一些不如法的上师可以有那么多信众呢?因为我们心灵空虚需要一些外在的支持啦!当我们心灵空虚时,就失去分别的智慧。不要说这些上师会说我们爱听的话,让我们心灵得到暂时的安慰;就是庙里面石雕木刻无心的形像,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灵的依靠。我们心里有事时就去庙里求神问卜。尽管神像不会讲话,但因为我们的心灵实在太空虚了,所以连不会讲话的神像,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导师。
因此若想要利用众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说些他们喜欢听的话,他们听了高兴就会糊里糊涂地甘心受人欺骗!如果我们一直跟他们说真实语反而会招惹不悦,众生就是那么无知!
为什么这些不如法的上师有那么多信众,而直话直说的智者反而得不到大众的青睐呢?原因就在这里。
真正的修行者不会因为外在的毁、誉而喜怒无常,修行是为了使「随外在浮沉躁动的心安定下来」。如果我们的心被外境五妙欲所控制,而浮沉躁动,这样怎么算是一位修行者呢?
96.他乐故我乐 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 何故我不乐
97.故我受赞时 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 唯是愚童行
【讲解】如果说,我会因为他的快乐而快乐,那么对于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样的随喜才对啊!为何他人欢喜赞誉我的仇敌时,我却反而闷闷不乐呢?
因此,当我受到别人称赞的时候,
如果内心里沾沾自喜,
这种欢喜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它只能算是一种不成熟的幼稚心理。
我们常常会为一些虚假的赞美而高兴。其实这是很幼稚的行为。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讲话怎么没有什么表情?」真正的修行者是不会为赞叹或毁谤而影响情绪的。你们可以去参访西藏内地一些老修行者看看,你遇到他们时,他们也不会和你笑。也不会有任何动作。跟他们讲话,他们只会回答「是」「不是」,就这样而已。如果在我们的社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会以为「他不理我!」
我个人来台湾已经很多年了,所以我也被训练成很有表情的人。在座每个人都很有表情。相对地,你们也会因为这个原故,而很在乎别人的表情。我们之前没有那么多表情的时候,同样地,我们也就不在乎别人的表情,别人没有理我,我也不会觉得难过。当别人笑嘻嘻跟我讲话,我也不会觉得特别高兴。
不过,在这个环境下也不得不做些表情啦!不然你们听了课回家,就面无表情,那么别人看到你可能以为你发生什么问题了,你家发生什么事了?或者你在生谁的气?...
以前雍忠阿舍黎刚到台湾的时候,有人来参访上师,他站在师父旁边「发呆」的样子,很多人就说「这位喇嘛是不是心情不好?」我们为什么会有压力?因为太在乎别人的反应了。我们为别人而活,现在阿舍黎已经很有表情了。每天都欢欢喜喜的,还会说笑话,比我们还高兴呢!
.思讥毁于己有益
98.赞誉令心散 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 复毁圆满事
99.以是若有人 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 免堕诸恶趣
【讲解】
* 「赞美」和「称赞」会使我掉举、散乱,损坏我对三界的厌离心。
* 促使我嫉妒有德学的人。
* 甚至还会破坏我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
-->因此,如果现在有人处心积虑地想要毁谤我、破坏我的名誉,那么他不正是在努力地保护我,使我免堕落恶趣吗?
如果大家都是平凡人的话,就不会为了名和利而竞争。但,当我们的能力凸出,受到一些人的肯定及赞美时,那么傲慢心自然而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渐渐地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当升起这种心态时,自然就会产生和同等能力的人竞争的心理。
* 假如:我们这个团体有一个很杰出的代言人。
* 而另一团体也有一个很杰出的代言人。
* 他们各自得到很多的赞美,那么无形中他们两个就会暗中比较对打。
* 名利争锋的,结果让许多时间消磨在无谓的杂事上。
* 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没有时间闻思佛法了。
* 如果没有闻思的时间,那么修福就更没有办法了。
* 所谓修福就是禅坐,连一些仪式性的功课如大礼拜、念诵仪轨...等都没有时间。
* 哪里还能静下心来禅坐呢?满脑子都是世俗杂务!
* 如果你对这些俗务无法「如梦如幻」的看待,那么要不影响内心是很困难的!
* 被名、利、财、物世间八法所控制,这就是散乱,这样的结果会导致我们的「出离心」衰退。
难陀初皈依佛陀时,因为迷恋自己的爱妃而不愿受比丘戒,佛陀就带他去看一位年老色衰的老婆婆。佛陀问难陀道:「你觉得老婆婆美丽呢?还是你老婆美丽?」
难陀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我老婆美丽。」
佛陀又问难陀要不要到天界看看?难陀回答:「好啊!」
于是佛陀就用神通力带难陀到天界,那里有无量宫殿清静庄严,处处都是俊男美女,充满五妙欲的欢乐,其中一处宫殿只有一位天女弹着琵琶迎接他。
难陀问道:「为什么这位天女没有伴侣呢?」陪同参观的天人回答说:「在人间有一位难陀的人受戒出家,他受戒的功德将使他投生天道,这是他的宫殿,这位天女就是他未来的伴侣。」
难陀满心欢喜的回到人间,佛陀问难陀:「这位天女与你的爱妃,哪位漂亮呢?」
难陀回答说:「天女的美貌和爱妃相比有如天地之别!」为了和天女长相厮守,难陀清静地持守戒律。但,这样一来其他受戒的比丘都远离他,难陀伤心地问佛陀说:「为什么他们都排挤我?」
佛陀回答:「比丘们为脱离轮回而受戒,你为投生天道而受戒,受戒的观念不同,所以他们无法和你亲近。」
可是放弃人间娇妻的难陀,他愿意受戒是因为他爱上天女的原故,所以说什么也不愿意改变观念。佛陀无奈地带难陀到地狱参观,地狱有各式各样可怕的刑具,其中一锅滚烫的铁水没有受刑人,难陀问道:「既然没有受刑的人,为什么要弄一锅这样的沸铁水呢?」
狱卒说:「人间有位名叫'难陀'的人,他受戒的功德使他享受天道五妙欲的欢乐,当他功德耗尽之后,这里就是他投生之处。」
受到如此惊吓的难陀,回到佛陀的面前说:「我愿意为脱离轮回而清静守戒」。
所以不管贪欲多重的人都是有办法度化的。
一样,嗔恨心很重的人,佛陀也有办法度化他。在古印度有一位名唤「索千坚」的人,嗜杀如命,他已经杀了九百九十九人了。只差一人就圆满他想杀千人的目标。他寻觅很久找不到目标下手,于是把念头动到他母亲的身上。正要下手的时候,佛陀来到这里并为他解说佛法,于是他跟随佛陀出家而且得到解脱的善果。
「周利盘陀」记性非常不好,无法学习佛法,佛陀亲自教他每天扫地时不断地念诵「扫尘除垢」「扫尘除垢」..可是地今天扫好了明天还是脏,上午扫好了下午还是脏。没完没了总是扫不乾净。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壑然开朗证悟了,他知道尘垢于内不于外,内心的尘垢扫除之后外境自然清静。
所以我们知道「不管贪、嗔、痴有多严重的人都不会断佛的种性」。但,嫉妒心重的人是无法度化的,提婆达多非常聪明也具有神通,可是他嫉妒释迦牟尼佛得到众人的拥戴而自立门户。谤佛的结果使他趋于下流,佛陀也无法救度他。
由此可知嫉妒的过患无穷,
但,你知道它的祸源来自于何处吗?
它来自于别人无心的赞美!
这种无意义的恭维奉承,使我们对所有能力相当的人产生嫉恨,故而越有身份、地位、能力的人,越要谨慎地观照自心升起的种种意念。
* 毁谤能削弱我们的傲慢和嫉妒心,使我们减少进入恶趣的机会。
* 以「世间法」来说,毁谤使我们心情浮动,失却财利和名誉。
* 但以一个「修行者来说」,名、利是解脱的枷锁。当一个人不注重
「名」「利」时,什么东西可以绑缚他呢?
修行者认为毁谤者是自己最佳的保护人,如果我们能慈悲地对待毁谤者,那么我们就再也找不到能伤害我们的敌人了。
100.吾唯求解脱 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 何故反生嗔
101.如我欲趣苦 然蒙佛加被 闭门不放行 云何反嗔彼
【讲解】假如我守戒是为了赢得别人的恭敬和赞叹的话,这就是世间法!
现在很多媒体都在挖名人的隐私,不择手段的偷拍事件层出不穷。其实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们大部份人都表里不一,当自己躲在安全的角落时,我们就对别人的罪过大加责骂挞伐。为什么要如此地夸张效果呢?因为要表示自己清白啦!为什么媒体特别钟爱这些名人呢?因为这些人太爱伪饰自己的圆满!
我常说「我非常羡慕那些自由自在的平凡人」,他们没有世俗名利的束缚,媒体对他们一点兴趣也没有,海阔天空自在地挥洒自己的意愿。
而那些伪装正直的名人呢?却有许多「不可说」的隐私,他们常常要为一个谎言,而要说更多的谎言,去圆满前面的谎言。无穷无尽非常辛苦!覆藏者、挖掘者、落井下石者、幸灾乐祸者、假道学者...促成人间好戏连台热闹非凡,情绪高亢安可声不断,烦恼亦不断。了解佛法的人不会为名、利所控制而自陷困境。
我只想追求自己和他人的解脱,
不需要世俗名利和恭敬的束缚。
对于解除我名利羁绊的恩人,
我为何要嗔恨他们呢?
好比:我想进一间充满危险的房屋,
却蒙受佛陀的护念与加持。
他紧关着门不放我进去受苦,
我为何反而要嗔恨他呢?
思修福莫胜忍
102.谓敌能障福 嗔敌亦非当 难行莫胜忍 云何不忍耶
103.若我因己过 不堪忍敌害 岂非徒自障 习忍福德因
【讲解】我们常常听到「他障碍我修行」「他障碍我诵经」、「他障碍我修塔盖寺、布施行善」....其实是你自己在障碍你自己。
安忍是最好的修行
* 我们要知道「没有一种比安忍更难行的功德」
* 我们在受阻碍的当下,就要安忍下来,不要去迁怒他人。
* 要知道修行「安忍」的功德胜过「诵经、持咒或共修、修盖塔庙」的功德。
* 修行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做的,所以,我们应当坚持忍耐修行。
如果说,仇敌会障碍我修集福德,但是因此而嗔恨也不合理。既然没有一种难行的功德比得上安忍,那么我为何不坚毅地忍耐下去呢?如果我因为自己嗔恼的过失,而不能容忍敌人伤害我,那不就等于是障碍自己积集福德吗?因为敌害正是修忍积福的主因!
这里举个例子:
有一个窃贼,跑起来像飞毛腿,一路干案,从来没有警察追捕得到他。
一天,他又去抢劫。在场的一名警察于是和他展开「追逐战」。追了很长的路,那警察已经喘不过气来了,还追不到贼,心里就骂了:「你这个贼!为什么你跑那么快?你跑这么快,分明就是想障碍我'捉贼立功'?」
就因为这个「飞毛腿贼」很难擒获,所以要是谁能追到他,将他逮捕归案,那个警察的功劳就很大。
那警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跑不过」飞毛腿贼,反而埋怨、嗔怒那个贼「障碍到自己捉贼立功」。这不是很可笑吗?
当他人激怒我们时,我们正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用心修安忍」。为什么反而去嗔恨这些人在障碍我们修行呢?
思敌非福障
104.无害忍不生 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 云何谓障福
105.应时来乞者 非行布施障 授戒诸方丈 亦非障出家
【讲解】没有敌害,就不能修行安忍。有怨仇前来伤害,才能成就「安忍」的福德。
既然「敌害」是「修习安忍」「累积福德」的主因,怎能说他会障碍我们修福呢?例如:应时而来行乞的乞丐,是我们修行布施的助缘,而不是障碍。同样,授予我们出家戒的方丈也不是妨碍出家的障碍。
思敌极难得 --> 敌是修忍因
106.世间乞者众 忍缘敌害稀 若不外施怨 必无为害者
107.故敌极难得 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 故当喜自敌
108.敌我共成忍 故此安忍果 首当奉献彼 因敌是忍缘
【讲解】这里说伤害我们的人是极为难得的,好像不是这样喔!
o 如果在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那些地方就没有布施的对象,因为每个人的财富一样丰饶。
o 但我们南瞻部洲要行布施的话,会有很多乞丐或募捐者来向你乞讨。
o 要遇到布施的机会并不困难。
o 致于修习安忍的对境,我们一般人是有很多机会的。
主要看我们愿不愿意修而已。但,修行者不向外结仇,自然没有人会主动来伤害他。所以要修忍耐别人伤害的外缘就很少。
有一次密勒日巴尊者在森林里禅坐,猎人夏哇日巴的一条猎狗在森林里追咬着一只鹿,鹿跑着、跑着就蹲在尊者的右边,不跑了。而狗呢?追着、追着也在尊者的左边蹲下来,不追了。它们在尊者旁边得到安宁和休息,当猎人赶上来的时候看到这个情形吓了一大跳。为什么会这样?可是当他端看尊者一会儿之后,自自然然就跪了下来,并且为以往杀生的罪过发出莫大的忏悔。
修慈悲的圣者能让像这样充满暴力的人自然臣服,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就没有修安忍的对境。阿底峡尊者也是一样,尊者为了建立修安忍的对境必须养一只猴子,没有人会主动来伤害一位修行的菩萨,所以他们没有修安忍的对境。
不要说是人!就是凶猛的野兽也一样不会去伤害他们,自古以来有很多高僧在森林中修行,为什么他们不会遭到野兽的侵害呢?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慈悲和善良,他们没有伤害任何生物的心。所以也就不会有任何生物去攻击他们。
我们一般人为何老觉得「别人在伤害我」呢?自己有问题啦!我们自己要检讨,我们可能不会故意去伤害别人,但是粗心大意伤害了人却不知道,所以别人才会反击!
* 这世上,修布施的对象:乞丐,很多。
* 但是修忍的外缘:怨害者,却很少。
* 如果你不向外结怨伤害别人,别人很少会主动来伤害你的。
* 因此,修忍的敌缘十分珍贵难得。它就像出现在穷人家中的如意宝藏。
正因为他们是助成菩提行的良伴,所以我应该喜欢我的仇敌。再者,「安忍」的德行是「敌我共同完成」的。
所以一切修习安忍的功德果报,
首先应当奉献给我的敌人,
因为他们才是修忍的主缘。
些康巴契布是西藏很有名的大师,他有很多财产和侍者,他常常说:「上师是土登」,为什么呢?土登是什么人?土登是一位大强盗!土登把他的财产都抢光了,因此去除了他对财物的贪恋执著,他感恩这位强盗使他有修安忍的机会,所以说土登是他的上师。
109.谓无助忍想 故敌非应供 则亦不应供 正法修善因
110.谓敌思为害 故彼非应供 若如医利我 云何修安忍
111.既依极嗔心 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 应供如正法
【讲解】如果说,仇敌只有伤害的动机,并没有助我修习安忍的想法,所以根本不值得供养;那么你也不该供养指引你解脱的教法,因为正法也没有丝毫助你修善的意愿。
如果说,教法没有伤害我的意念,所以我供养教法,而仇敌有伤害我的嗔心,所以我不应该供养仇敌。但是,如果敌人也像医生一样只利益我而不伤害我,那么我又怎么有机会修习安忍呢?
正因为须要依靠「嗔害心强烈的仇敌」,我们才能修成高度的忍耐,只有仇敌才是我们修习难行安忍功德的最隹助缘。所以仇敌值得我们像供养正法一般地供养。
我们目前是没有办法做到「要供养我们的仇敌」这样的行为。但至少我们要做到「不嗔恨仇敌」,经过慢慢的自我训练之后,我们就渐渐地可以做到感恩他、赞美他、供养他..,修行安忍有很多功德我们应该身体力行。
佛法和世间法不一样!
虽然你们不是很喜欢听,但是我还是要一再地重复地讲,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会进步。不然我们每天和世间人混在一起就很容易忘忽佛法,我们都不喜欢佛法的真面目,我们为佛法伪饰很多庄严的饰物。有如我们为了保护身体,而为身体穿着很多层华贵的衣服一样,可是只有听闻真正的佛法才会对我们有帮助。
你们仔细想想,如果佛法和世间法一样,那么我们不是早就成佛了吗?世间人不是早就得到快乐了吗?为什么世间人烦恼这么多呢?为什么修行人是这样的快乐?这是两条不同的路!修行并不是要改变环境。
寂天菩萨教导我们的都是心态方面的修行,我们一般人对敌人都非常地感冒。可是修行者却要感恩敌人,和我们的想法正好颠倒!好几亿劫以来,我们不断地轮回转世,我们为好听的声音、好吃的食物、好看的衣物...永不停竭地追求外在的事物,透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受短暂的快乐,这是不永久的!
* 你不断地追求,它不断地消失,你追求得越快,它消失得也越快,不是吗?
* 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很快地可以追求到我们欲求的物质,但我们的快乐是不是消失得比古时候要来得快呢?
* 我们打开电视可以看得到全世界的美景,这对古时候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事。在台湾我们可以吃到全世界的美食,你们满足了吗?没有!
* 你们会希望多还要更多、好还要再好,追求外在所建立的快乐什么时候能满足呢?
* 追求外在的事物永远没完没了,佛陀教导我们向内心追求快乐,认识我们内心原本具有的快乐,那才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快乐!
* 希望我们透过修行,让真正的佛法能深植我们的心里,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对治我们的烦恼,痛苦才会消失智慧也才能增长,智慧增长就会有快乐。
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们都要以感恩的心来面对的仇敌吗?」
【答】没错啦!感恩他伤害我们、感恩他虐待我们...
但感恩的时候心里,要确确实实地知道我们修「安忍的功德」,并且明明白白地知道仇敌这样的作为,是他内心中的烦恼升起的。他自己也控制不了,所以我才要修安忍。
我补充一下,我们要感恩仇敌的先决条件是「我们要有能力接受」,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接受他带给我们的痛苦而说要感恩仇敌,那是一个大谎话。
【请问堪布】如果我们承受不了那个痛苦而不忍耐的话,那么仇敌的嗔恨心是不是又要增强了呢?那么,我们不是又造罪了吗?
【答】当然!我们跟他一样是造业。
打个比喻:假如我手里拿的是一杯浓咖啡,而我是一位很爱喝咖啡的人。我说这杯咖啡又香又浓,真好喝!我感恩这杯咖啡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我的体质不适合喝咖啡,喝了它我会全身发抖、整夜都睡不着。那么如果我说「我感恩这杯咖啡」。
那是一个谎言!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感恩仇敌之前,我们必需要具有承担受伤害的能力,如此我们才有感恩仇敌的能力。我们能从内心中由衷的感恩仇敌那表示我们并未受到他真实的伤害,我们承受得起这个伤害。
【请问堪布】如果我们承受不起仇敌的伤害,那我们要怎么办?
【答】远离啦!所以小乘佛法是远离贪、嗔、痴的环境,大乘佛法是面对它。并且偶尔也利用它修行,但,当我们无力承担这个伤害时,就要选择远离它比较妥当。
《入行论》总共分十品。目前我们进行到第六品「安忍品」,第一品到第三品是讲授「如何让菩提心产生」的方式,第四品到第六品是教导我们如何让已产生的菩提心坚固不退转。第七品到第九品主要讲「如何使菩提心增长」的方法。第六品的主题是「如何去除嗔嗔恚、修行安忍及恭敬众生」。
为何要去除嗔恚呢?因为它有非常大的罪过!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所以我们要去除它、远离它。
如何修行安忍呢?
自己或自己的亲友遭受痛苦时,要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及耐怨害忍。
今晚要讲解的主题是「恭敬众生」
为什么我们要对众生恭敬呢?
-->因为恭敬众生可以使诸佛欢喜,它是我们累积福报的来源。我们对众生恭敬,或对众生伤害,这其中的功过(功德与过失)有如天渊之别,所以我们要恭敬众生。
思敌极难得 --> 生佛皆平等
112.本师牟尼说 生佛胜福田 常敬生佛者 圆满达彼岸
113.成佛所依缘 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 岂有此言教
114.非说智德等 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 故说生佛等
【讲解】导师 释迦牟尼佛曾说:「佛」和「有情」都是最殊胜的福田,如果有人经常尊敬、供养诸佛和有情,必能顺利圆满二利而抵达正觉的彼岸。
我们大家都知道供养佛菩萨可以累积福报。不管是我们的讲堂、寺院或一般的家里,都把佛像安置得高高在上。我们供香、供灯、供水果...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累积很多福报。同样地,我们对众生布施、恭敬、帮助他们...一样可以累积福报。但,世间大部份人不会这样想。
我们认为:
「佛陀是伟大的、高高在上的,
所以我们恭敬他们。
而众生的内心充满着贪欲和嗔恨,
我为什么要恭敬他们呢?」
「佛陀的智慧」和「众生的智慧」当然不一样,但就我们累积福报的作用而言,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
假如,你只对佛菩萨恭敬,却对众生「冷眼相待」的话:
* 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为什么呢?
* 因为要达到佛的果位,要有「菩提心」!
* 而「菩提心」的对境是众生,没有众生的话,菩提心如何产生呢?没有「菩提心」就无法达到佛的境界!
这里所讲的「二利」是什么呢?二利就是「自利」和「他利」。
* 「自利」的果是「法身」,可以达到一切知的境界。
* 「他利」可以得到「色身」。「色身」可再分为「报身」和「化身」,它是利益众生的来源。
所以你没有恭敬众生、利益众生的话:
* 那么,你的果位就只能达到阿罗汉、独觉的境界。
* 可以得到「无我」的智慧,但无法达到佛陀的境界。
* 所以「众生」和「佛陀」就我们累积福报而言,「作用」是平等的!
佛陀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们要恭敬他,他只是讲「你们要好好学习佛法!」。
也许是文化上的差异,在我们西藏「佛」和「法」分得很清楚。我们说「我们要学习佛法」或「学习妙法」,而台湾这边都是说「我们要学佛」。当然,学佛也可以啦!释迦牟尼佛怎么做,我们就学着做,跟着他做当然也是可以达到圆满的境界。这是直接和间接的差异而已啦!只是我们和佛陀的年代时间相隔这么久了,佛陀当时到底是怎么修的,对我们来讲是比较模糊一些。
我们供养佛陀钱财,佛陀缺钱吗?佛陀不缺钱!佛陀也不缺吃的、喝的、穿的...佛陀样样不缺!那么佛陀最希望什么呢?佛陀唯一希望是「众生都能得到究竟的快乐」,所以「对众生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功德!
就「修行成佛所依的助缘」而言,「佛」和「有情」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只是敬重诸佛,而不敬重有情,真不知这是谁的教法?我并不是说佛与众生的智德相等,而是针对他们所产生的效用而说相等,恭敬有情也有助人成佛的效果,所以说众生和佛是相等的。
115.应供慈心者 因彼珍贵故 敬佛福德广 亦因佛尊贵
116.助修成佛故 应许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 无边功德海
117.唯佛功德齐 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 犹嫌不得足
118.有情具功德 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 即应供有情
【讲解】假如,我们供养一个修慈心的修行者,那么所得的功德就非常广大。为什么呢?
因为修行者修慈悲观的原故,他希望天下所有众生都得到快乐、离开痛苦,因为他有这样一颗善心,所以我们供养他才有功德。不然的话,功德从哪里来呢?
假如,我们去供养一位自私自利的人有功德吗?当然还是有功德,但不像供养修行者那样广大。同样的钱财或物资,供养「对境不同」所产生的功德效果是有差别的。
我们认为「供养上师、仁波切是有功德的」,没有疑问!供养一位心胸开阔的上师当然是这样。但如果我们未加明辨就供养,而且正好供养到一位「喜好聚财或者为名利而修建塔庙」的出家众的话,那么虽然也有功德,但这个功德并不能像供养前者(具德上师)那样殊胜,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上师是个自私的人,所以功德就很有限,这是因为对境差别的原故。
供养最好的对境是什么呢?
1.慈悲的上师
2.生养我们的父母
3.久卧床榻的病人--> 为什么久病的人是最隹供养的对境呢?
-->因为他们久卧病榻(长期躺在病床上)的心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心里郁闷缺乏快乐。我们在他们最痛苦的时候帮助他们,当然这个功德就不一样了。
「对境」抉择「不同功德」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对慈悲者供养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对佛陀产生恭敬心、虔诚心而供养佛陀一支香、一盏灯、一粒水果或者作个礼拜等微小的供养,都可以累积很大的福报,为什么呢?
因为佛陀是无上智慧和慈悲的圣者,这个功德是由于佛陀的珍贵而来的。供养的对境珍贵,是我们累积福报的来源,但是众生呢?
我们生存是需要靠众生的,譬如我们做生意也是需要有市场啊? 没有人群就没办法做生意,没有民众的话你如何当官、做立法委员呢?...不要说是修习佛法,世间法一样离不开众生!
佛有五智,但总括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类:
1.「如所有智」-->纵深之智慧,了解一切万法都是虚幻。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本质,即照见空性之理的智慧。
2.「尽所有智」--> 宽广之智慧,对一切万象都能非常清晰地知道。譬如:桌上的花是从哪里买来的,而这花原来是生长在哪里,是谁种的...即遍知一切之相的智慧。
「助修成佛故、应许生佛等」
* 这里是针对供养对境给我们累积福报的「作用」相等而言。
* 是说众生的功德和佛陀相等。
* 不要说是众生,就连威德广大的菩萨也无法和佛陀的功德相比拟。
* 一切众生本质上都是佛,在实相上与佛无异。
* 但现象上有别。我们看到这里有一只蚂蚁的时候,大家就应当知道它的本质和释迦牟尼佛的本质是没有差距的。
* 只是蚂蚁的佛性与智慧被无明盖住而已。
同样,我们不像「木石瓦砾」无动于衷,我们具有慈悲和智慧,也只是被无明盖住而已。所以说「众生是未来佛」,因此所有众生都值得我们供养的。
供养慈心的行者「福德无有边际」,那是因为他想利乐无量珍贵有情,敬信佛陀的福德广大无边。那也是因为佛陀是尊贵福田之故,因为有情提供了其他众生修成佛道的因缘。
所以我主张众生与佛相等,但是众生的德能完全不能和诸佛的无边功德海相比。最胜功德齐聚一身的圣者唯有佛陀,其他人只能具有少分殊胜的佛德而已,对于这些人,就算以三界的宝物供养,仍然是不相称的。
但每一位有情众生
都具有能引生殊胜佛法的功德,
单单因为有这一分名符其实的功德,
就值得我们供养有情了。
思敌极难得 --> 敬众报佛恩
佛陀教导我们从轮回中解脱的道理,使我们从贪、嗔、痴的恶疾中得到康复,所以我们感恩佛陀的恩德,而感恩最好的方法就是「尊敬众生」。
119.无伪众生亲 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 何足报佛恩
120.利生方足报 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 亦当行众善
121.诸佛为有情 尚且不惜身 愚痴骄慢我 何不侍众生
【讲解】世俗中的人除了「想利益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的想法。
* 我们都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富强安乐。
* 而对于其他民族的苦难就漠不关心。
* 我们只关心自己信仰的宗教是否兴盛,对于别人的信仰,则想办法尽力压抑。
* 而佛陀已经离开一切世俗的伪装,没有分别心地对待一切有情众生。
* 佛陀除了「一心想要利益有情众生」以外,没有其他的心思。
所以报答佛陀恩典最好的方法
就是像佛陀一样地慈愍一切众生,让众生快乐欢喜。
有些愚夫愚妇为了要让佛陀欢喜,而去做伤害众生的事,用杀猪宰羊...等不净业所赚得的些微钱财修塔盖庙、供养三宝,这是非常不好的!
这样做,佛陀会欢喜而特别加被于他吗?一点都不会!
佛陀欠缺佛像吗?佛陀欠缺庙宇吗?...一点都没有!所以用这样的行为供佛是完全错误的!世间人用不择手段所获得的利益,供养父母或者官长或许会得到称赞。
但佛陀平等地看待众生。
佛陀不会喜欢你伤害别人所得的利益来供养他!
就好像:
一个非常慈爱儿女的母亲,
她会喜欢大儿子用小儿子的肉
来炒菜给她吃吗?
她吃得下吗?
同样,我们不要用伤害众生的方式
来供养佛陀,
这样做不但无法利益自己,
而且会因此造下恶业带来痛苦的果报。
从佛陀的传记中我们知道,无始劫以来,佛陀曾经为利益众生而布施身体、下过地狱!这样一位高高在上的佛陀都这样做了,那么我们怎可以不跟着他做呢?假如一位「名高德绍」的高僧法师看到一位久卧床榻很需要帮助的病人,他会怎么做呢?如果他真是一位慈悲的上师的话,他一定不会嫌弃这是肮脏污秽的杂务,不管有没有人看到,他都会很乐意去帮助他解决困难。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明星、政客也会做看访病童、老人、扫街...等等慈善的活动,是不是真实的内心关怀呢?我们就不知道了,同样在形象上「为善」,动机却有很大的差别,一位是心性上的自然流露。一个只是现象上的表演。诸佛为利益有情布施身体,那么,在我们有能力布施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吝于施舍呢?
即使众生毫无理由地伤害我们,
我们都应该要忍耐下来,
一心行善来报答佛陀给我们的恩惠。
为什么高僧们没有分别心呢?
因为他们知道众生的重要性!世间人都热衷追求高高在上的名位,但我们越去追求「高」的现象,就越分离「高」「低」的距离。恭敬名声显赫的法师,忽视一般的修行者,这不是一个好人的行为!这样的人怎么会看得起一般的老百姓呢?
在印度,有一位从嘉荣来的喇嘛,平常信徒们都忽视他的存在。有一次,信徒见到他和一些上阶层人士在一起,从此以后信徒们见到他都必恭必敬。我们人就是这样无知!
嘉措喇嘛说:「听说有些寺庙里的人看到一般的信徒来参访时会说「坐,喝茶!」而看到一些比较有钱的人来就说「请坐,泡茶!」可是如果看到一些既有钱又有名的人来呢?他们会说「请上座,泡好茶!」所以你们如果想要试试这位法师有没有分别心的话,那么你要去参访他的时候,就假装得穷酸点,看看他的反应。」
一位慈悲的上师不会为了供养或提高声誉,而会见宾客!在印度嘉札仁波切他就对于来访的客人一视同仁,有人拿一大叠美金供养他,他说:「我这么老了,你还要请我为你做事吗?」他不会因为来客富有而会见,也不会因为你贫穷而见不到。不是会客的时间,不论是谁来访一样都见不到他。所以我常说:「如果你要去参访的上师,他没有特别的原因就不见你,那就不要见啦!见也没有用。」
我们一般人就是这样「越神秘就觉得越殊胜、越了不起」,大家抢着看,到底有什么看头?都是人啊!反而越伪装神秘的越不值得去凑热闹啦!可是凡夫就是喜欢。以前不是传说见宋七力要一千万吗?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是要花大钱的功德主才见得到的上师,那就完全不用见啦!」如果你要参访的上师订有会客的时间表,「见与不见」完全以预定的时间表来决定,而不是以「身份」「贫富」来分野的话,那么才值得去参访他,否则不要见比较好啦!
* 已离谄伪(已经脱离「献媚虚伪」)、成为众生亲友的诸佛,唯一关心的就是无边众生的利益。
* 因此,除了令诸佛「所悲愍的有情」欢喜,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报答佛恩呢?
* 既然只有「利益有情」才足以报答诸佛,曾为众生舍身以及入无间地狱的宏恩,那么就算众生无故伤害了我,我仍然应该以德报怨,广行诸善。
* 我的主尊-->诸佛,为了谋求有情的幸福,尚且奋不顾身地保护他们,愚痴的我,为何这么傲慢?
* 为何不像仆役侍奉主人一般地服务众生呢?
122.众乐佛欢喜 众苦佛伤悲 悦众佛愉悦 犯众亦伤佛
123.遍身着火者 与欲乐不生 若伤诸有情 云何悦诸佛
124.因昔害众生 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 祈佛尽宽恕
【讲解】「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为什么这样说呢?
* 诸佛如果会为某件事而欢喜或悲伤的话,那么诸佛究竟有何特别高深之处?
* 就「实相」而言,诸佛是超越我们「念头」或「感觉」那样的欢喜或悲伤的。
* 他们是永恒的快乐者。但,就「现象」上来说,诸佛会显现欢喜或悲伤的样子。
* 「伤心」或「欢喜」只是现象的显现而已。
* 究竟上,他们不会有痛苦。
*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或地藏菩萨...会痛苦。
* 他们很慈爱众生,见到众生痛苦的时候,会示现伤心的现象。
* 但,在实相上来说,他们没有伤心的感受。
我们无意伤害别人,可是别人却因此遭受伤害。这是他自己业力的显现!例如:我们无意伤害蚂蚁,而它却丧生在我们的脚下。或者无意间别人因我们的语言而受伤害....这不算是我们造业。但,当我们恶意伤害众生时诸佛会显现伤心的样子,
所以我们伤害众生就等于伤害诸佛一样。
* 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即使好听的音乐、好吃的食物...都送到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觉得快乐。
* 有些民众杀鸡宰羊祭祀神灵、礼敬诸佛,如果「对境」是「世间神」的话,也许会因为你的供养而欢喜赐福给你。
* 但「出世间」的「神」和「佛菩萨们」视众生有如自己一样,你这样的供养会使他们高兴吗?
* 不会!
供养上师的方法很多,
例如衣、食、财钱供养或欢喜承事做义工。
但在以前要使好的上师欢喜最好的方法是
「好好的修行」。
可是现在好像不是这样,现在很多上师会比较喜欢钱财供养。其次是做义工,如果你只好好修行的话,那么可能会被忽略掉也说不定。这就是佛法落没了。顺便提一下,佛法自佛陀转法-轮以来已经二千六百多年了,为什么不如西洋一些宗教兴盛呢?我们佛教的教义没有他们的好吗?
我个人认为:那是因为我们的传承上师们在传法的时候,都没有「你们要信我」「你们要把我的教法和理念发扬光大」「这样我才欢喜」的动机。
* 佛陀传授教法的目的是要我们「认识心的本质」「随时观察自己的身、囗、意」。
* 所以佛教徒就没有其他宗教徒那么多。
* 可是现在我们佛教也渐渐转入世间法-->越来越注重推广。
* 形式上我们佛教越来越兴盛了。
*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将来我们的信徒会越来越少。可能有一天还会超越基督徒的数量也说不定。
* 但未来「了解佛法精髓」的人会比较少。
* 而「信仰佛法表相」的人会越来越多。
* 世间人希求名誉和信众,所以朝这方面努力。佛陀没有任何匮乏。他样样圆满具足,不用追求一切世间法,所以佛教徒就比较少。
* 众生幸福安乐,诸佛会示现欢喜。
* 如果众生遭受伤害,诸佛就会忧伤难过。
* 使有情众生欢喜,诸佛就会显得高兴。
* 倘若,恶意冒犯「有情众生」,就等于伤害了诸佛。
好比:「全身上下都着火燃烧」的人,他忧心如焚!纵然给他所有的享受,心里也不会快乐。同样,如果伤害了与诸佛同体的众生,而又不肯悔改,那就很难取悦诸佛了。
由于我过去曾经伤害众生,
使悲愍众生的诸佛伤心难过!
所有这一切罪过我今天都一一忏悔,
祈求诸佛慈悲宽恕!
125.为令如来喜 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 宁死悦世主
126.大悲诸佛尊 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 何不敬众生
(二)念忍功德 (1)总说
127.悦众令佛喜 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 故应常安忍
【讲解】「任他践吾顶」。在古印度,种姓分别执著非常严重。而且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身体上半部」是尊贵的,而「身体的下半部」是很肮脏的。
所以到目前为止印度的年轻人还是以「用手触摸长辈的脚,再摸自己的头」来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 为了使如来欢喜,我从今天起不但要停止伤害众生。
* 还要积极服务世间,就算众生用污鞋践踏我头顶,甚至送命。我也要令世间的怙主高兴。
* 心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陀,看待「世间的众生」就像「他自己」一样。
* 既然,有情众生在体性上与佛无二无别,那么我们为何不敬重有情怙主呢?
* 「忍敌怨害」「悦乐众生」能使如来欢喜,而且如此,不但能累积福报、利益自己,还可以广泛的消除世间的痛苦。
所以我要经常修习安忍,使众生快乐。
(二)念忍功德 (2)喻明
128.譬如大王臣 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 力堪不报复
129.因敌力非单 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 不应轻忽彼
130.悲佛与狱卒 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 普令有情喜
【讲解】
* 譬如:国王手下的大臣虽然伤了许多无辜的人。
* 但「识时务的俊杰」依然「安忍不嗔」。
* 纵然有能力也不会前往报复。
* 因为他们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而已。
* 国王的势力就是他的后援及靠山。
* 同样,伤害我的仇人虽然势单力薄。但是我也不可以轻敌报复。
* 因为「伤害众生」会让「诸佛不欢喜」又会使自己堕落地狱受苦。
* 所以「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他们就是我「仇敌的后援及靠山」。
* 因此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王」一般,恒常随顺,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131.暴君纵生嗔 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 定遭地狱害
132.如是王虽喜 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 终成无上觉
【讲解】
* 再者,一个凶恶的暴君无论如何生气,他只能抢走我们的财物,或夺走我们的生命而已。
* 他无法使人堕入地狱受苦。
* 但是嗔怒有情众生,却会引来各种地狱的祸害。
* 同样,一个有权势的国王再怎么高兴,他也只能给我们钱财或名位而已。
* 他无法赐给我成佛的安乐。
但是取悦有情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等正觉。
(二)念忍功德 (3)结示功德种类
133.云何犹不见 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 今世享荣耀
134.生生修忍得 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 乐等转轮王
【讲解】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我还看不出,取悦有情众生能产生这么广大的果报呢?
「取悦有情」不但能在未来成就佛果。
* 今生还可以享有荣耀、美誉和快乐。
* 即使在轮回期间,修习安忍也能使我得到:
o 庄严的容貌
o 健康的身体
o 美好的名誉,甚至获得长寿和转轮圣王的无穷快乐。
你们可能第一次听到「让众生快乐可以得到佛的果位」。寂天菩萨认为「供养佛和供养众生同样都可以累积福报」,尤其是善良微弱的众生、父母、久病的人。我们认为「供养三宝有功德,布施众生的功德就比较小」。现在我以一位出家众的身份说:「供养三宝和布施众生的功德一样的!」
你们供养大法师、大仁切的钱财,除了修盖塔庙、佛学院之外也是用来救济贫穷的人。所以你们也可以直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两个功德没有分别!
但要注意!
假如:
* 受布施的对象品格不好,现在他没有钱,没办法做坏事。
* 如果你给他很多钱,使他有能力去做坏事的话。
* 那么这个布施的功德就会被打折扣。
* 布施需要善巧,不是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尊敬众生可以得到什么功德呢?
它可以让你得到美好的名声、受用富足、受人恭敬和赞叹、更重要是可以使得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假如:我们常常生气,那么会使得别人不舒服,自己日子也难过。
比如:
* 一个家庭或团体当中,有一个人常常心情不好、生气,那么他周围的人怎么会快乐得起来呢?
* 如果我们的团体中有一个非常快乐的人,毫无疑问地大家处在一起的感觉就轻松多了!
* 我们的磁场会互相影响。
* 但也要注意不要为了让别人快乐而让自己痛苦过度喔!
* 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嘛,我怕你们如果这样做会维持不了多久。
* 不要说为别人而受苦,现在我们为了小孩、亲人的衣食、享受而忙碌,日久也难免不耐烦而抱怨、发脾气...
* 如果我们发了脾气,那么功德就会消失。
*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让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
* 其次是「自己受一点点苦,让别人快乐」。
* 至于「要让自己受很大痛苦而让别人快乐」那就要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了。
* 如果没有能力就不要太勉强自己啦!
* 凡事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如果一个人的心情、脾气一直都保持得很好,自然而然地容貌就越发舒泰。大家都会越来越觉得「你长得好看」。假若一个人天生相好的人却脾气暴躁,那么刚开始,别人可能会因为容貌而接近他。但相处久了,我想谁也不愿意去自讨苦吃,相貌平凡却脾气好的人,刚开始可能无法马上引起他人的特别好感。可是相处以后魅力就会渐渐显露出来,大家都会喜欢和他在一起。
仁波切说:「刚到台湾时,看到立法院那几位女立委各各都是年轻貌美的,想不到只有几年功夫就已经光华不似当年了」,可能是立法院一直争吵不休的关系。所以人就老得特别快,因此我认为要保持美貌最好的方式是修安忍啦!假使你老是生气,那么即使你涂了很多高级的化妆品来为自己的容颜增添颜色,可是有谁会真心地喜欢你呢?
一个笑囗常开的人,别人自然乐于亲近,不但可以获得美好名声也心情好,心情好自然就身体健康、长寿,来世也能生为一个受用不尽的大国王。这些都是「修安忍的功德」。
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让我们得到智慧、产生菩提心的。而要让我们的菩提心增长,首先就要消除自私自利的心态。
要如何消除自私心呢?
首先我们要安忍众生的伤害,不要对众生发脾气!
我们要慈悲众生之前,首先要消除对众生的嗔恨心。所以说「没有一个比修行安忍更难行的功德,没有一个比嗔恨更严重的罪过」。修行安忍虽然困难,但它的功德却是深广的。不要抱怨说「他障碍我学佛法」「他障碍我行善布施、修塔盖庙」...我们为了修行佛法而嗔恨别人。
这完全是错误的观念,身处逆境的当下修习安忍,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方法,我们常常被世间八法所利用。
世间八法
1.得到钱财时就开心
2.得不到钱财时就嗔恨
3.过得快乐就觉得很好
4.过得不快乐就觉得很不好
5.得到赞叹就高兴
6.受毁谤就不高兴
7.有名声时就高兴
8.没名声时就不高兴
所以我们每天几乎都在「世间八法」里面打滚。
* 你们想想:佛法与世间法怎么分别呢?
* 仔细观察我们的动机就知道「你是否别人赞叹你,你就高兴?」
「你是不是别人不赞叹你,你就不高兴?」...
假如:有以上八项心态就是「世间法」。如果动机上没有以上八种因素存在,就是「佛法」。
我常说:「物质文明地区的人受世间八法影响非常严重」,怎么说呢?你看看,哄他一下就可以让人很开心,即使我们言不由衷地说「你变年轻了!」「你变漂亮了!」...诸如此类的谎言也可以让人很高兴。你可以因此要求他请客、或者心甘情愿为你做事...
相对地,假如我们说过一次「对方很不喜欢听」的实话,可能他就会记仇一辈子也说不定!这个社会变得怕对方不高兴就连实话都不敢说了。这是受「世间法过度污染」的结果,我们都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是越来越没有智慧。
我们热衷享受「世间八法」的味道-->别人的赞叹、名声、钱财..就开心,这是因为我们心情不好而来的。心情不好的时候,「嗔恨」「欲望」就会产生,欲望就是贪心,你们不要认为只有「嗔恨」是由心情不好而来的。
要知道「贪心」也是,比如:说我现在手中有一百元,可是心里却想拥有一百万,人心不足,心情当然不好。
对治「嗔恨」和「贪欲」最好的方法就是安忍。
《入行论》最大的特色是「安忍品」
「智慧品」讲解「空性」。但空性在「中观」里讲解很多。但「安忍」除了「入行论」以外,很少「经」「论」谈到它。想要了解修习安忍的善巧和方法,讲解最多的是「入行论」,大家要把握!
我讲解「安忍品」时,都没有念诵藏文的根本颂。依照我们西藏的传统,不但要讲授论义,而且要囗传根本颂。我知道有些学员有种种原因无法每次都来上课,没办法得到完整的囗传,但也有很多学员都没有缺课。我希望这些人都能得到完整的囗传,这个囗传从 寂天菩萨传法以来,传承没有间断地传到你们这里。你们得到囗传之后,将来对于看经书或者听闻佛法都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力。
囗传有两种:
1.教授囗传 2.只有囗传
我们现在是「教授囗传」,除了「念根本颂」之外还讲解「论义」,从小时候到现在我向不同的上师学过六、七遍《入行论》。讲解教授是第四次。我从老上师 突丹丘吉札巴和其他教授那里得到这份殊胜的加持力,我现在就囗传给你们,我用藏语念根本诵你们好好的听!
我们今天除了照平日的仪轨念颂回向文之外,我们要再念诵「入行论」第十品的「回向」,以后你们不会回向时,就按照这个回向文做回向。
回向文
造此入行论 所生诸福善 回愿诸众生 悉入菩萨行
周遍诸方所 身心病苦者 愿彼因吾福 得乐如大海
愿彼尽轮回 终不失安乐 愿彼皆获得 菩萨相续乐
愿诸世间界 所有诸地狱 彼中众有情 悉获极乐喜
愿彼寒狱暖 亦愿菩萨云 飘降无边水 清凉炙热苦
愿彼剑叶林 悉成美乐园 铁刺树枝干 咸长如意枝
愿狱成乐园 饰以鸥鹅雁 悦音美飞禽 芬芳大莲池
愿煨成宝聚 烧铁成晶地 布畏众合山 成佛无量宫
岩浆石兵器 悉成散花雨 刀兵相砍杀 化为互投花
陷溺似火燃 无极大河众 皮肉熔蚀尽 骨露水仙白
愿彼因吾福 得获妙色身 闲浴天池中 天女共悠游
云何狱中隼 卒鹫顿生惧 谁有此妙力 除暗生欢喜
思已望空际 喜见金刚手 愿以此欣喜 远罪随密迹
愿狱有情见 香水拌花雨 自天迅飘降 熄灭炽狱火
安乐意喜足 心思何因缘 思时望空际 喜见圣观音
愿狱众有情 欢呼见文殊 友朋速来此 吾上有文殊
五髻光灿灿 已生菩提心 力能灭诸苦 引乐护众生
令畏尽消除 谁愿舍彼去 彼居悦意宫 天女齐歌颂
着冠百天神 齐礼莲足前 花雨淋髻顶 悲泪润慈目
复愿狱有情 以吾善根力 悉见普贤等 无碍菩萨云
飘降芬芳雨 清凉复安乐 见已彼等众 由衷生欢喜
愿彼诸旁生 免遭强食畏 复愿饿鬼获 北俱卢人乐
愿圣观世音 手出甘露乳 饱足饿鬼众 永浴恒清凉
愿盲见形色 聋者常闻声 如彼摩耶女 孕妇产无碍
愿裸获衣裳 饥者得足食 渴者得净水 妙味诸甘饮
愿贫得财富 苦者享安乐 愿彼绝望者 振奋意永固
愿诸病有情 速脱疾病苦 亦愿众生疾 毕竟永不生
愿畏无所惧 缚者得解脱 弱者力强壮 心思互饶益
愿诸营商贾 处处皆安乐 所求一切利 无劳悉成办
愿诸航行者 成办意所愿 安抵河海岸 亲友共欢聚
愿迷荒郊者 幸遇诸商旅 无有盗虎惧 无倦顺利行
愿天慈守护 无路险难处 老弱无怙者 愚痴颠狂徒
愿脱无暇难 具信慈爱慧 食用悉富饶 时时忆宿命
受用愿无尽 犹如虚空藏 无诤亦无害 自在享天年
愿卑寒微士 容光悉焕发 苦行憔悴者 健朗形庄严
愿世娇弱女 悉成男子汉 寒门晋显贵 慢者转谦逊
愿诸有情众 因吾诸福德 悉断一切恶 常乐福善行
愿不舍觉心 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 断尽诸魔业
愿诸有情众 万寿永无疆 安乐度时日 不闻死殁名
愿于诸方所 遍长如意林 充满佛佛子 所宣妙法音
普愿十方地 无砾无荆棘 平坦如舒掌 柔软似琉璃
愿诸菩萨众 安住闻法眷 各以妙功德 庄严佛道场
愿诸有情众 相续恒听闻 鸟树虚空明 所出妙法音
愿彼常值佛 以及诸佛子 并以无边云 献供众生师
愿天降时雨 五谷悉丰收 仁王如法行 世事皆兴隆
愿药具速效 咒语咸灵验 空行罗刹等 悉具慈悲心
愿众无苦痛 无病未造罪 无惧不遭轻 毕竟无不乐
愿诸伽蓝寺 读诵以兴盛 僧伽常和合 僧事悉成办
愿欲学比丘 悉住阿兰若 断诸散乱已 轻安堪修善
愿尼得利养 断诤远诸害 如是众僧尼 戒圆无缺憾
犯者愿生悔 时时忏罪业 寿尽生善趣 不复失禁戒
愿智受尊崇 化缘皆得足 身心悉清净 令誉遍诸方
愿离恶趣苦 以及诸艰困 复以胜天身 迅速成正觉
愿诸有情众 殷鸹供诸佛 依佛无边福 恒常获安乐
菩萨愿如意 成办众生利 有情愿悉得 怙主慈护念
独觉声闻众 愿获涅盘乐
未登极喜前 愿蒙文殊恩 常忆己宿命 出家恒为僧
愿吾菲饮食 维生充体能 世世愿恒得 圆满寂静处
何世欲阅藏 或欲问法义 愿我无碍障 面见文殊尊
为于十方际 成办有情利 吾行愿得如 文殊圆满行
乃至有虚空 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 尽除众生苦
众生诸苦痛 愿悉报吾身 愿因菩萨德 众生享安乐
愿除苦良药 一切安乐源 教法得护持 长久住世间
礼敬文殊尊 恩生吾善心 亦礼善知识 恩长吾三学
礼敬文殊尊 恩生吾善心 亦礼善知识 恩长吾三学
礼敬文殊尊 恩生吾善心 亦礼善知识 恩长吾三学
我们刚刚将今年讲解、听闻《入行论》及过去一切行善、修行、将来所要修行的功德都回向给十方众生!我们希望所有众生今生都能够身体健康、精神快乐,来世都能够得到人天的福报、暇满人身、能够遇到好的善知识、殊胜的佛法、未来能够得到佛的果位。
希望今年透过《入行论》的课程,能够使诸位对于殊胜的佛法和菩萨修行的方式多了解一些些,虽然我的中文并不是很流利,谢谢大家还是很耐心地听课。但,希望大家不要停了课就不看书了,我们需要重复、重复地复习再复习。
以前,巴祝仁波切也是一再重复地接受《入行论》的课程,所以我们也应该要不断地复习。这样子才能将佛法融入我们的心中。现在我在讲课你们都听得懂。但为什么遇到事情时,却没办法有效的运用呢?
原因在哪里呢?这是佛法和我们的心分离的原故!佛法和我们的心为什么没办法融合呢?那是我们没有不断地复习和思惟的原故!所以我们不但要认真地作功课,还要看书、思惟,我们可以常常像刚刚那样子念诵《入行论》,这样子做就会对菩萨的修行比较熟悉一些。
《入菩萨行》第六品 安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