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藏传佛教萨迦派概要 [打印本页]

作者: 誓言三昧耶    时间: 2006-5-13 01:15     标题: 藏传佛教萨迦派概要

藏传佛教萨迦派概要


                      萨 迦 派 概 要

一、萨迦派的传承

  萨迦派的派名,是来源于萨迦寺名。萨迦寺是公元11世纪时衮却杰布所创建。衮却杰布(1034-1102)是吐蕃贵族昆氏的后裔。初学旧派(1)法门,后往莫古隆(2),依卓弥•释迦耶协(3)大译师学法,不久又去往依桂•枯巴拉孜(4)已得新译密乘法要的传授,尚不满足,又往莫古隆请求卓弥传授《道果语教宝法》(5),卓弥为他分期传授。四十岁时,在奔波日山(6)灰白土上建立寺院,灰白土藏语为萨迦,遂名萨迦寺。他住持该寺广传新派密法,但当时萨迦派的派名还不显著。衮却杰布长子名衮噶宁布(1092-1158),又称萨钦(7)。他是住持萨迦教法的法座第一人,但他并未出家,衣白衣,故认他为白衣(8)初祖。父死时年尚幼,遂请八日译师(9) (1040-1111)住持萨迦寺,并依之学法。十二岁时依仗底•达玛宁布(10)和琼•&127;仁钦扎(11)等学习对法、中论、因明等显教经典,从朗•卡乌巴(12)昆仲学《密集》、《胜乐》、《大黑天》等密法,后在向敦•却八(13)大师处尽学《道果法门》。此后印度成就大德毗瓦巴(14)亲来萨迦为其传道果法,总传有十三种续部要门,别传以十四种不出寺围之金法。他后来传弟子康巴•阿森(15),阿森笔之以书,名为《阿森玛》。由于他掌握了甚多显密教法,遂称为一切显密法之教主。住持萨迦寺四十八年,弘扬萨迦派法,有弟子甚多,派名大著。寿六十七岁圆寂。

  萨钦有四子,长子早夭,次子锁南孜摩为萨迦五祖中之白衣第二祖&127;(&127;1142&127;-1182),幼年从卡乌巴•却季僧格等先学显教之龙树中观和慈氏五论。&127;至十六岁时即透彻通达一切续部要门,继承家传《亲口教宝》法门,并为众多弟子讲授,从学者众,门庭颇为兴盛。

  三子扎巴坚赞,系五祖中的白衣第三祖(1147-1216)。从降森•达瓦坚赞(16)大师受勤策戒,不茹荤酒,严持戒律。十二岁时从父萨钦听法甚多,得近传的道果讲解。二十六岁继承法座年七十圆寂。他的心传弟子即降仰萨班。萨班即萨迦班智达(17)之简称,本名衮噶坚赞,系五祖中的红衣第一祖(1182-1251)。为扎巴坚赞弟白钦沃布之子,十五岁以前即从伯父扎巴坚赞完全学得萨迦所传的一切显密教法,从克什米尔班钦(18)学《金刚歌》,从宿敦、粗敦、玛甲•绛尊等学弥勒法、量论。从喀什班钦授比丘戒,又从其弟子僧迦室黎等学声明、诗学,博通一切大小五明,遂有班智达之称号。曾造《理藏论》和《三律仪差别论》驳斥邪说。驻守西凉的阔端王(19)闻其名,将其迎至西凉州议定西藏归入祖版图之事,七十岁圆寂于凉州。

  其弟桑查•索南坚赞(1148-1239)幼从萨班学习各种显密教法。他善于世务,对扩建萨迦寺庙,为昆氏家族营置私产颇竭心力。五十六岁去世,其长子即八思巴帝师。

  八思巴本名罗朱坚赞系萨迦五祖中的红衣第二祖(1235-1280)。幼从萨班受沙弥戒,从其叔尽学萨迦派一切显密教法。十七岁随萨班到凉州。十九岁时即为元帝忽必烈传授《喜金刚》大灌顶,二十岁时受比丘戒,二十六岁时被忽必烈封为帝师,并令统率卫藏十三万户(20)。有弟子甚多,四十六岁圆寂。

  萨迦派在元代时颇为得势,族系分支又多,建立若干分院。后来由于互争权力渐渐衰微,法座嗣承无力,不能弘兴教法。后由其傍系法嗣继承住持萨迦教法。其中最有名的住持显教者则有雅、绒二人,住持密乘者有鄂、宗二人。

  雅为雅楚•桑结白(21),公元14世纪时人,为雅茹之养子,故名雅楚,他是尊追白的弟子。他的弟子最有名之为绒敦•马畏僧格(22)(1367-1449),他在前藏澎波地区建那烂陀寺,以十大经论立宗辩论,讲说六十四部教典,并造四十部经论著述,从此造就的佛学人才不少。他的弟子达布•扎西朗吉,师死后继承那烂陀寺法座。

  雅楚又一弟子绛钦•然绛巴(23)•桑结培(1411-1458),1449年建哲域纪泽寺,创兴辩论学规,使晚期萨迦的教法大为振兴起来。1473年桑结培弟子果让巴•索南僧格,在后藏南木林县建吐丹朗杰寺(24);桑结弟子班钦•邦查松巴(25)建宁悦甲雄寺;弟子德顿巴•丹巴绕赛(26)建热瓦麦寺;弟子衮噶却桑和其弟子建却柯伦布寺(27)等等。其所建皆是法相学院。学成后授以“然绛巴”学位名号,也是由桑结培所创兴的。

  又绒敦弟子释迦乔丹(28)(1428-1507)在后藏日喀则南建土丹色多坚寺。孟推鲁珠(29)的《佛教大事记》中又提出住持萨迦显教教法的雅、迅二人。雅即楚•桑结白,迅则指的是仁达瓦•迅努罗朱(1349-1412)。此人曾为宗喀巴和甲曹吉之师,在萨迦显教观点中他持应成派的中观见(30),他的著述有:《中观根本颂》、《入中论》、《四百论》、《大乘宝生论》《俱舍论》、《吉祥密集续经》等的经论注疏约十余部。

  萨迦派住持密教的有鄂、宗二人。鄂即鄂巴衮噶桑布(1382-1456),为喇嘛当巴索南坚赞(1312-1375)的弟子白丹楚逞,白丹弟子佛陀室利,室利弟子即鄂巴衮噶桑布。鄂在1429年建艾旺却丹寺(31),作为专门弘扬密乘的道声。他曾讲《道果》八十三遍,传《金刚曼》灌顶六十余遍,其所传之灌顶、教敕、要门等我至不可胜计,他终身守持戒律,传授具足戒(32)者过万人,七十五岁去世。弟子中最为上首者有沫钦•衮乔坚赞(33)(1388-1469)、绛钦•然绛巴•桑结培、果让巴•释迦乔丹、邦查松巴•衮噶却桑多人。鄂对他人未曾宣说之《道果》心果,皆秘传与衮乔坚赞,从此讲授《道果法门》的风规,遂有“对众说”和“对徒说”之分。鄂巴一系则传持道果对徒说讲规,由衮乔坚赞、衮却伦珠、塔孜巴•南喀白桑、朱康巴•白丹顿朱等法嗣,次第相承,这一传承系统则为鄂系。宗巴前后有两人,前者是喇嘛当巴传弟子宗穹巴•安羌(34)•陀罗尼室利。宗传吉•桑布坚赞、坚赞衮乔、格瓦桑布等。坚赞衮乔弟子沫舍巴•多吉坚赞,此派传持《道果》对众说的讲规,一脉相承,则称为前宗巴派,或名沫舍系。

  后宗巴系,即由喇嘛当巴的另一弟子大乘法王衮噶扎西(35)(1349-1425)所分出。扎西传宗巴•衮噶坚赞和扎托巴•索南桑布等多人,扎托巴传心传弟子吐敦•衮噶南杰。衮噶南杰(36)(1432-1496)初从降巴林巴受比丘戒,在前藏贡噶县建贡噶多吉丹寺,创立各种曼荼罗仪轨,法事实修次第,弘扬萨迦派显密教法,自成一系称为后宗巴系,或称贡噶系。

  又有一派系由刹钦•罗赛嘉措(37)(1494-1566)所创建。罗赛从多仁巴•衮桑却季尼玛及达钦•罗朱坚赞广学鄂、宗二系所传萨迦不共教授,并获鄂、宗等所特有之萨迦家传的嫡系耳传,遂将萨迦派各种不同教流总汇成一大海。其弟子有降仰钦则旺秋、孟推•罗朱嘉措、安羌•锁南群培、堪钦•娄松巴、博克巴•强巴顿朱坚赞等多人。五世DL(38)(1543-1588)亦曾从他学萨迦道果和十三种金法。其它能主持刹派耳传教授之人亦复不少,从刹钦传出极密对弟子说的要门自成一系,后来遂称为刹系。萨迦教派在元明两朝极盛,寺庙遍于前后藏及蒙古、汉地,以后逐渐衰微,现在唯余德格等地的少数寺庙,由鄂寺派堪布相继住持。也有不数人到萨迦鄂寺求学但多系听讲《三律仪论》(39)及《道果教授》,其余显教的《中观》、《量论》、《慈氏诸论》的讲学的人已为数不多了。

  二、萨迦派的教义

  第一、

  未谈教义前首先大体谈一谈他们的教法内容。教法分显密两乘,萨迦派本来属新译密咒派(40),是以密乘为主要修学的,由于萨迦先祖受噶当派(41)的影响,所以他们又重视显教的学习。当然萨迦的先辈诸祖也都是博通显密的。了解的显密教法很多。为培育后人,让其先学显教了解佛学的各种基本道理,然后才能修学密法,所以规定先显后密。修学显教的内容大体归为五大类:(1)俱舍论(42),&127;这是基础课程;(2)龙树(43)的中观诸论,作为了解空宗的理论;(3)慈氏的诸论(44),作为了解有宗的理论;(4)律论(45),是学人最重要行持;(5)量论(46),作为对理论分析辨解的必修的课程。

  其次是密乘学习的内容。当然密乘有四续部(47)、灌顶传敕,要门导引、实修事相等等,难以胜计。萨迦密乘教授总为不出寺围十三金法,金法内容各说不一,依刹派说即为《三类空行法》、《三类大红法》、《三类小红法》、《无死金刚天女法》、《红财神法》、《狮面母法》、《黑文殊法》加《狮子吼法》又名为十四金法。此外他们也有无上瑜伽诸本尊,如《密集》、《胜乐轮》、《大威德》、《时轮》、《金刚橛》等的灌顶、传敕、导引等。其它如《帐明王》等护法空行类亦多至不胜枚举。但本派特重的是依《喜金刚》为本尊修生圆二次第的《道果》法门,为主要修持。

  第二、

  萨迦派的基本教义大都包括在他们的实修法门《道果教授》内。《道果》就是依于何道,证何种果。《道果法门》又名《甚深亲口语教宝》是印度大成就者毗瓦巴依《喜金刚续》造《道果金刚偈句》、《续经讲解略义》和《道果教言》等著作而得名的。此法门由萨迦派所继承,成为本派特殊不共之法。

  《道果》的内容有:四正量、三境界、三相续、四耳传、五缘会、七要点和防护障碍等。本派的因、道、果的建立,就是用什么样的道,是要根据众生根机的因来决定,因此所用之道和所得之果亦有不同。因、道、果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众生的根器(48)有上、中、下三等。下士只求人天福报(49),故以修善去恶为道,所谓去非福,中士者求出解脱轮回,故须依显教修心法门(50),断二执证空性,断轮回根,所谓破我执,上根者求彻底断无明烦恼,清净二障(51)即生成佛,所谓必须破一切见,主要还是要修习密法即道果教授,才可以彻证离戏法性之实相,获得彻底解脱而成佛。本法门既是适应三乘人(52)的修道法门,故必须显密兼修,以显教打基础,密乘为究竟。若全依显乘又要历劫(53)修行,欲得即身成就,故必须要修密法。所以道果法门算是从一个凡夫可以直修成佛的无上法门。尤以道果的密法也是具有适应三机成就之法,上机即身成就,中机临终解脱,下机中阴(54)解脱。由因、道、果来认识即身成佛的意义。因就是道,道就是果。因时之佛,由于不认识,被忽尔垢障(55),此生在修道时净治垢障,垢障清净即能认识,故立名为果,因、道、果三位无可分别。这一点也看出萨迦之见,仍是承认众生本有佛性的真性。他们承认因位果位无别,故果位无可修治,修法只是道位上的除垢。显教除心垢,密教除身垢(56),垢障净后则圆满三身而成佛。道果中所说谈之见、修、行(57)三者,就是在见上要你悟到因和果本来无别,所谓修和行实际上都是道位上的除垢。因、道、果三位是一体的。

  其次,关于道果的内容,道先为了证明道果教授之正确,使行者能心生决定,不被余信之所牵挽,所以先提出“四正量”。

  第一、四正量就是:圣教量、传记量、师诀量、觉受量。圣教量即如来实语之经教;传记量即诸论师根据经教结合实际经验之记载,成为论藏;师诀量即在修中要遵循上师密诀指点;觉受量即行者实修中的感受和证验。修道能否有成四量之中以师诀量而为转移。故择师依师最为重要。

  第二、三境界。修法又分为两大类:一为依显教修行,提出“三境界”。

  显教修持即修六波罗蜜(58)的共道。分为三种境界,即从凡夫修证成佛中经过三种不同的三个世界。(1)不净境界,指众生暂时处于业及烦恼轮回诸趣的不净世界,引导众生出离这种境界,指出各种解脱方便依显教修心法门有:四耽着(59)、厌离心(60)、出离心(61)、思人身难得(62)、思轮回诸苦及畏业果因缘等,在行持上守持戒律,奉行众善,然此亦仅为大小乘共通之修法。(2)瑜伽境界(63),分为共同瑜伽和不同瑜伽。共同者即为显教大乘之修慈悲心、菩提心(64)和修空性见,断离轮回苦根,空性大悲双运,行持上守菩提心戒(65)。不共瑜伽即进入金刚密乘修深道法门(66)。由于修习各种三摩地(67)则会出现各种不同觉受境界,故须先对教授善为学习,了解其理,才于觉验起时,能立断疑虑而相续保任。(3)最极清净境界即佛的世界,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可以设想我今修无上妙法,将来亦可同样获得如是功德,则心能生无量欢喜,总之在三境界中是先以波罗乘净治相续(68),才能成为金刚乘(69)之道器。故学密之前先以显教奠定道基,这是本派修法之特点。

  第三、三相续。依密乘修持,提出三相续。所谓相续,指从轮回到涅磐皆为一心相续之所摄。三相续:(1)因相续;(2)道相续;(3)果相续。肯定众生有佛性,&127;众生的因地与佛的果地无有分别,因、道、果是三者无二无别。故金刚乘以三相续道作为引导。在因续中灌以能成熟道之灌顶,使成修法之器,在此有四大灌顶(70),道续中授以生圆二次第(71)解脱道之方便;在果续中成熟三身现证佛的身智(72)种种功德。众生既然是因佛,佛与众生平等不二,故在因位应保任轮回涅磐不二见。道位修习与四灌深道相联系之成熟道和解脱道的各种教授,净治五蕴四大(73)种之烦恼,果位即现证五身(74)五智之功德。故道果法门之因、道、果:众生是佛,是因;修离戏见和生圆二次第,是道;证三身五智,是果。

  第四、四耳传(75)指从凡夫要修到佛位,全仗历代祖师口耳相承之教授,故称为四耳传道。此分为四:(1)灌河不绝;(2)摄受传承不绝;(3)师要法则无误;(4)以净信力充足自心。

  所谓灌河(76)不绝,指入坛场(77)进行灌顶,授三昧耶戒(78),开示见宗(79),传授教敕(80)。所谓灌河不绝就是在因、道、果三时中,上师不断传灌,弟子不断受灌。本派极重律戒,有三种律仪。密乘中尤重三昧耶戒,对如何护戒,坏戒时如何还治,均有详密的规定。

  在指示见宗方面,即指示本派最高之见,即轮回涅磐无别见,或真俗无别(81)见。他们认为见中最胜者为中观见,但中观见亦分两种,一种是诸法由谛实空,即缘起无自性空,名为空性;一种是由四边戏论空,即不住断、常、有、无四边,名离戏空性,他们就属于后一种见。认为空性见仅解脱生死轮回,不能即生即身现证三身,故须有离戏见,证乐空双运,才能成就。

  在教敕方面即修生圆二次第。密乘既认含藏因续(82)即是佛性,故因位身心之中一切佛功德皆本自含藏,修习不过是扫除障碍显露真性而已,即炼自心以为道用,以正见除心垢障。用风脉明点修法除身垢障,即依身缘起和合以为道。所以提出脉、字、风、界(83)等轮和三界集(84)。即通过圆满次第修风脉法,拙火燃滴(85),掌握命勤(86),净治垢障,生四喜智证乐空双运(87)。

  所谓摄受传承不绝者,指修习四际(88):(1)修习际,修习静虑因支,前导命勤,&127;拙火持风,意专所缘,于所修事,断绝疑虑,于诸事相(89)亦不错乱,则得传承加持不绝;(2)觉受际,依此修习得身、心、梦等三种觉受;(3)摄受际,风摄受心,起见烟等证相;(4)修成际,即从初地以至正觉,皆能得传承加持之力而依次生起也。

  所谓师要法则不误,即在修中关键时师要善为指点。因此择师(90)最为紧要。

  所谓以信心力充足自心。了悟一切觉受境界,皆由自心风脉所起,对于师教,生决定信。

  第五、五缘会。一切诸法皆由缘生起,由修密乘要门,内心外境缘起会合,能生各种成熟道相(91)。(1)外缘会,依外境而起如产生风回(92)现象和各种外界粗境(93)。(2内缘会,从身而起,身中字脉宫内风心聚散,初有自身即佛身之感。(3)密缘会,因字脉成。了语即是密咒,或于出世间道中界甘露轮等现成四坛城(94)。(4)真如缘会,&127;从界甘起。就悟心为智,即是真如,达到初地以上外相,出现明点。(5)究竟缘会,&127;即从风生。一切皆是无二智相(95),达到究竟。又身轮为外,脉轮为内,脉字即密,界甘露轮即真如,藏智风轮即究竟。前二缘会为世间道,后三缘会为出世间道,依次配合显教的五道十地,密教的十三地半而至成佛。

  第六、七要点,就是在修习中有七大关键性之境相出现应能加以识别。(1)&127;三界集配合七无止向。分三种人:有宿缘者是自然而集,具诚信者由加持力集,能精勤者由勤奋力集,出现各种无止向的情况。有宿缘者则出现无止向的成熟,风无止向的回逆,脉无止向的分离,甘露无止向的凝聚,拙火无止向的燃烧,由此而生之有漏神通(96)无止向的出现,无漏神通也无止向的出现。此七种配合三种人共为二十一种。若善知此三界集,则可于此等处断除一切增益损减(97)之过。(2)三住心。&127;风回逆时心住,自我加持时心住,所依双融一定时心住。上述三种人无论何种,皆出现业风回逆等相,于是由心验相和身验相出现不可思议之三摩地。此等出现或由风回等相之最亲近因(98)所致,或由宿缘远因所致,应当善于分辨。(3)三觉受,身觉受,&127;风回于身,出现跳跃奔跑;心觉受,扼着字脉关要,产生喜乐悲伤等贪嗔现象;梦觉受,扼着风要,梦中出现身轻如奔马之相。若非要门摄持之三种觉受则为病相,若按规修习,知为风心聚散所起之征相。则皆成三摩地之相。(4)三暖相。&127;妄念已去生暖,界聚合生暖,明点燃集生暖,此皆由风脉缘会聚和与不和之关系。(5)&127;三引道。初界集时由拙火引道,中界集时由界甘露引道,后果集时由字脉引道,由于引导方法不同可以在主观的心理上或生理上和客观的外界上产生种种异相。(6)&127;三集合。三界集界限以三喻明之。初集如冬风,中集如春风,后集如夏风,这些主要是由风脉聚合所产生之相,要行者认识皆是出现三摩地之相,勿生疑虑。(7)&127;三缘生。风回之缘生,见相之缘生,梦中之缘生。皆由字、脉、风、界之关系。总之三缘生皆系由身脉、脉字、界甘露、风等所生,皆自身本具,并非观待外界之因缘。

  第七、除障法。即扫除和防止内心和外境所起魔难和灾障。以上是道果法门的内容简介。

  总之,显教为因乘,密乘为果乘,因乘修心以为其道,由未悟自心本净,故用对治而断于惑,偏于轮涅法界空理,此须久习,历三祗劫始证佛果。密乘为果乘,直修佛果德,转位以为其道。即以炼身为道,起俱生智,了解所现轮回即大乐法界,如治目翳,翳去目明,了知心性本来清净,乐空双运,故能圆满现证三身。

  第三、

  关于见的修法。无论大小三乘和显密诸宗皆各有其不同之见、修、行、果。见即见解;修即修法;行即行仪(包括戒律);果即各有所证之果。四者之中以“见”最为紧要。佛教和外道的差别,主要就是见上,就是对宇宙万法的看法各持不同观点,然佛教中的许多修法和行仪,在外道也有,尤其是密宗许多方便还采取外道的东西,要是没有观点的摄持,即使修习成就,也不过是成个外道,而不是佛教。

  道果最高的见,就是轮回涅磐无别见。约二谛说就是真俗无别。约法界说就是色心无别,约万唯心(99)观来说就是明空无别之心。心有明分和空分两分,空是体,明是用,即一体之相用,分不出那个是明,那个是空,那个是轮回,那个是涅磐。真妄轮涅都是一个相续心,悟即涅磐,不悟即轮回。明空之见,要顿悟,但萨迦说法,为适应三机,关于修心也是要通过小乘、大乘、中观、唯识之见来逐步认识空有的一心实相。所以在修明空见上,他们也分显教修和密乘修。把明空分开先悟空,即先悟空,后悟明,即先悟空,后悟有。悟空方面,主要采取龙树的教授,先悟空理,即悟到诸法缘起性空之理。悟空方面还要分三种根机。初为下机人只求修善去恶,能得人身生善趣,不求出离轮回,即只讲缘起因果,不说空性。次为中机人欲出轮回,破我法二执(100),证人法皆空而求寂灭,才说无自性空理。后为上机人彻底解脱轮回,不但说缘起性空理,还要了悟本有真性才能彻断实执戏论(101)。

  初机只是一般世法,属人天法,不全是佛法。证无我空性,属佛教小乘,证二取(102)戏论空破实执是大乘唯识,证离戏空性才是究竟大乘,在萨迦派来说就是以证道果为最彻底之见,即明空离戏之见。

  只破五蕴实有,能悟缘起性空,断除实执,一切法皆自然解脱归于无实,于此安住,成为寂止,若生起观慧(空性慧),即是止观双运。断实执后证空性悟全无所得,离一切相,离一切戏论,但此亦仅是到世俗谛空,依中观应成派见,证缘起性空,了悟一切诸法皆是唯名安立,名下并无实有可得,则成毕竟空。在萨迦派看来此仅属普通中观之理,非彻底的中观,因为实相是离戏的,是非空非有的,要不堕空边也不随有边,才是中道,若执毕竟空则堕于空的一边了,非离戏之见。龙树之见称为空宗,只悟心的空分。所以还要修慈氏见,即有宗的明分。

  又依慈氏见认识“有”的道理,首先要认识诸法之根本(本体),是非空非有。但它又非是空空如也全无可得,所以从慈氏见要了知本性是胜义有(103)或称妙有。

  认识根本,应先认识本性光明,又名因位时之智慧勇识(104),它是明空双融。明空并不神秘,就在日常生活的心中出现,这就是轮回涅磐二者的根本。众生由于不认识它,被能所二取迷现,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这迷乱的根本即名为俱生无明(105)。所以要转俱生有成俱生智能彻见本源,法界(106)融通。此本源则为妙有。

  断能所二取迷乱又分为二。(1)断所取迷乱(境)。把断所取迷乱,&127;又配合显教的加行四位(107),分段断除,断所执配合加行前三位。初暖位,双离能所二取之心,自性光明,明而又无分别妄想,此乃心之本具,是有。由于执境是实,受其蒙蔽,故首先应明了境是心之所现。破离心实有外境,生起明相,是谓“明”。次顶位明分增大,生三摩地是谓“增”。三忍位制止所取迷相乱行,明乐增盛,此时外所取境之迷乱已完全遣除,内能执之心上之迷相虽未完全遣除,然对外稍分起实有之感,此则名为“得” (108)。(2)断能取迷乱(心)。如上修习,内能取之心完全消除迷乱,&127;自心光明愈来愈大,此时俱生无明乱行大半清净,只有根子还未除尽。光明心中初生见道(109)之智,明、增、得现行皆旧沉没,此则名为世第一法。如此经历十地各断一分能障光明之无明到十地(110)即证到圆满光明而成佛。故空有二者必须结合,始为中道,而且三乘人欲求真谛则皆须通达空性,这些方面龙树,无着本皆相合。萨迦为了照顾初业行人先悟空后悟有,先空去小乘之执五蕴,大乘中观之空,大乘唯识之执有,最后离去一切空、有、断、常各走一边之执着,即所谓破一切见,成为空有双运离戏之见。由于显乘把空、有二宗分开,所以初修,亦个别修习。然到究竟二者必须统一,此乃大乘不共之见,本派则提出空有无别离戏之见。即轮回涅磐无别之见,为密乘最高之见。

  密乘之见。此分共同开示和不共开示。

  共同开示,即指示内心实相,本是明空双运。先摄心内观寻觅,此妄心之体,观其在于何处,是何色形状,如是寻觅,了不可得,但仅在世俗的概念上认识此心是唯明、唯觉、唯动,清清楚楚觉知感受而已。说是无心,又觉从内现起自生之相,此则名为“明”,乃心之法相,是证悟心德三分之一。若更推求,则感觉到内心离生、住、灭,自体本空,此则名为“空”,乃心之本性,是证悟心德三分之二。空非全无所有,如虚空之断空,而是唯明、唯觉,一切无不明了显现;若注视此体,则又了无可得,由此可以决定其自体为明空。此如明空虽二,但非各自孤立,即心体性虽空,而寻觅空者所有动分其相则为明,此明分即用。即明之时即空,即空之时又明,则决定此为自然生起之明空双运。若真实生起觉验,则所现皆转成为轮回涅磐不二之妙用。悟此本分天真(111)之明空双运,则是证悟心德之全分了,如此则心不为迷乱所走失,所现皆成为智慧之妙用,纵有迷现,若猛力忆念正见,迷相消除,一切皆可转为智慧之相(112)。

  不共开示,即直指本元俱生智(113),此智非识和妄念,即因位时之明空。此心在显密经中很多名称,或名清净心、如来藏、本性光明、真如(114)、法性等等,亦名为含藏因续。迷时则为俱生无明,起轮回客尘,悟时则为本元智,无明与智本是一根,无何差别,故说轮回涅磐无别。先认识此本具之明空双运则名为因位时之轮涅无别。在修证时远离能所二取,和无明烦恼,住于明空双运之中,则名位道位上之轮涅无别。总之轮回涅磐都是一心,是此本元俱生心(115)。悟此心又有三个要点: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为无自性。成境为心就是认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外境皆是识的迷现,故外境实无,只有自心的明分。成心为幻,就是内心外境所现均是识之迷现,识所幻化、全无可得,则于空分得其决定。成幻无自性,就是一切诸幻,待缘而起,全无实成,幻而成空。若修中证验到这点亦仅同于显乘中观之空见,还须悟到空而能幻之离言法性即胜义有,此空还要与本元俱生之心明空共同双运才行。因为仅了知缘起如幻,则偏着于空,幻而成空,幻从何来?空而又生幻,空何所据?尚应了解离言的道理,正如《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空华虽灭,空性不坏”(经46)。又说“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净明现”(经70)。这空性不灭,非幻不灭,这些不灭的是什么,它就是幻所依处,即此体,离此体,即此用,离此用,以其不可言说,故名离言。所以成幻为空,不仅依缘起道理悟空分,还要离言之门悟到有分,此空有双运,始名为明空双运之见。

  再进而观察此离言法性,不仅是非空非有,而且是不生不灭的,它从最初就未曾生,因此其生因空;中间而无所住,因此其住性空;最后又不灭,因此其灭果空。即此虽无自性可得之时,然自现之各种妙用又不灭而明现,即现之时,又无任何自性可得。从本以来则未曾“有”过,从本以来未曾“空”过,从本以来未曾离过之性相明现,此三从本以来未曾分离过,此即不生亦不灭之义。自显而明朗,自空而寂然,自觉而赤露。此情,仅为各个自证智(116)之所觉受,在胜义上无实体可得,不能以心思量,不能以言语表达,为除世间迷昧,故就世俗名言上立名离戏,或名为不二、双运、无修等等,这就是自心本相。如此实相,遍于轮回涅磐一切诸法。自己的本体自己不能认识,则名为轮回,若能认识则名为涅磐,轮回涅磐仅是就悟不悟之上而个别安名,实相本面,轮回虽恶,又别无可断,涅磐虽善,亦别无可成,若能善自通达即名为轮回涅磐无别见。总之,此觉性明空无执,永远未曾散乱(117),亦无可修习,不须功用,自然而住。

  此因位时之法身,心性无修本分天真;道位时之法身,心性无作任运保任;果位时之法身,即明现赤露无修之心性,此即安名为佛。实际,除心以外别无佛可成,息灭戏论之相所显妙智,则名为佛。就胜义言实无佛可得,一切见、修、行只是随着行人的根器不同而个别安立之名言而已。综上所述:决定一切境相为心,心亦是仅现故如幻,幻亦是由缘起而生,缘起无自性,故是空,空非完事,断空顽空,空而又能幻现,幻成空,空而又幻,此幻又以本元心而为依据,本元心既不可认知,又离言说,说空说有皆不成,皆是边执(118),故名离言,此唯有凭佛语师教可以得知。

 又萨迦认为密宗还有不共之见,即由灌顶和修生圆二次第所生无过妙智,方能拨出无始以鼓动妄想之业风,此则名为道位上之明空无别见,认为此见是最高、最超越之见,实即指引生乐空俱生智(119)之见,显教之见未拔无明种子之毒,故为有毒之见。据萨迦派看法,乐空之见才是拨毒之见,彻底解决生死流转(120)的问题。

  三、萨迦派的特点

  萨迦派是最早的新译密咒派,它的创立正是阿底峡入藏噶当派的兴盛时期。萨迦的衮乔杰布就依止阿底峡的大弟子桂•枯巴拉孜学习显教。他的儿子衮噶宁布依止噶当派僧丈底•达玛宁布等学习龙树的中观和慈氏的诸论,所以受噶当派的影响很大。后来住持萨迦教法的高僧如雅楚•桑结白和绒敦•玛畏僧格都是游学阿底峡及门俄敦•桑浦之门(121)。所以萨迦教法的特点,就是融有噶当的教授从显入密,本派有名要门《道果》就是以显教打基础,以密法为究竟的法门。根据众生的根器说法,极重修道的次第。在见上先以小乘的出离,大乘的唯识中观之见,然后再导入密乘的最高之见--轮回涅磐无别见;在修法上也是先修显教的修心和止观法门,然后是入密法的生圆二次第。在行持上极重律戒也是从小到大。《三律仪辨别论》就是萨班提出来的。

  关于萨迦之见,他们也承认格鲁派的应成派见,认为一切诸法皆是缘起性空,但他们又同觉囊派一样,不承认只是毕竟空,认为胜义世俗均应有根,作为依据,所以承认胜义有即如来藏作为万有之依。承认如来藏是胜义有,则属承认有真常本性。这一点他们与格鲁派的应成见完全相反,与噶举派、宁玛派则颇为相合。

  他们和觉囊派见也接近,但不完全相同,萨迦、觉囊都是从唯识上发展起来的,但他们都否定唯识派认为“识”不是胜义有,“识”是杂染是世俗有,轮回法有生灭的;认为如来藏是“智”,是清净的,是涅磐法,无生灭的才是胜义有。但不管世俗和胜义、轮回和涅磐、识和智,都是一个根,是一体的两面,故轮回涅磐无别,世俗胜义无别,则是二谛双融之见,但觉囊派承认胜义他空,本身不空,世俗自空(122),这样就把世俗和胜义隔为两截,又觉囊派说如来藏是胜义有,偏着一边则着相。萨迦说如来藏是离戏,既不说它是有,又不能说它是空,其体不可认知,不可以心想,不可以言表,是非空非有,远离有、无、断、常诸边,故名离戏。此见与宁玛等派相同。

  本来说真性是非空非有,这种说法不好理解,用《神会语录》上的话来解说“体空无相,不可为有,用之不废,不可谓无”。真性体空是本无一物是“毕竟空”,然而真性非如一块木石,其用为明,能有照用,又是“胜义有”,空是体,有是用,空有二者结为一体,这是自然规律,也即是法尔如是。

  同时,萨迦派同宁玛、噶举一样,承认众生有佛性,此性即离戏,即是轮涅无别。不过萨迦派认为现在众生只是有佛因,是凡夫,佛性被烦恼荫蔽很深。故现在的心是识,还不名为智,要从凡夫因位起修,通过许多修心方便,先小后大,先显后密,逐步通过各种方便才能转识为智。所以他们认为识转为智要渐修,不主顿悟,这是他们与宁玛、噶举的不同之处。

  又萨迦特别强调乐空双运之见,认为是一切见中最高之见,此见是修  生圆二次第、修风脉明点,求见本性光明,现证三身。这颇与噶举派、觉囊派相同,但与宁玛派则异。宁玛派认为最高见为大圆满,顿悟本元,是全无功用法门,属无上瑜伽中之阿底瑜伽。走方便道的路子是有功用法门,易出偏差,只相当于宁玛派之麻哈瑜伽和阿鲁瑜伽(123)。

  以上将萨迦派之见总括起来,如同《密乘要集》中所说“偏计,依他皆非有(空),园成实性本非无(有),分别有无离断常,善演上师恭敬礼”(原书159页)。所以萨迦派的最高之见--轮涅无别见,仍然是属于真常本性论(124)。

  藏传佛教萨迦派注释

  (1)旧派:即宁玛派,或称前译密咒派。

  (2)莫古隆:在后藏拉孜县芒喀河谷内。莫古隆寺系卓弥•释迦耶协1043年建。

  (3)卓弥•释迦耶协:卓弥,地名,释迦耶协生于993年,他是受阿里王扎西孜巴首批派遣留学印度的青年之一,学成回藏翻译大量密乘典籍,称为新译密咒派,萨迦的《道果》法门便是由他传出。终年八十二岁(公元1074年)。

  (4) 桂•枯巴拉孜:桂,家族名,他是阿底峡的大弟子。公元11世纪时人,属噶当派法系。

  (5)《道果语教宝法》:即萨迦派主要密乘不共法门,为印度成就大德毗瓦巴所传,他依经《喜金刚续》作了《金刚偈句》等教授要门。

  (6)奔波日山:在日喀则专区西南萨迦县境内。

  (7)萨钦•衮噶宁布:萨钦,意为萨迦大师,是尊号。衮噶宁布是萨迦教派的创始者和法座的住持者。最初住持萨迦法座的有五祖,认他为初祖。

  (8)白衣:萨迦住持法座的最早有五祖,前三祖都是在家俗人,衣白衣,后二祖即出家沙门,衣红衣。合称为萨迦的三白二红。

  (9)八日译师:他与噶举派的米拉日巴约同时代,早年游学印度,博通显教,曾为萨迦衮噶宁布之师,时衮噶宁布年幼,他曾担任过萨迦寺座主。

  (10)仗底•达玛宁布:为饶•赤桑拔弟子,噶当派僧,公元10世纪时人。

  (11)琼•仁钦扎:噶当派僧,为俄•罗敦四大弟子之一。

  (12)朗•卡乌巴:他是宁译师的弟子,属萨迦派的前辈。

  (13)向敦•却八:为卓弥译师大弟子。

  (14)瓦巴:译言法护,印度僧,萨迦派的《道果》法门和十四种不出寺围之金法皆是由他传出的。

  (15)康巴•阿森:朵康人,噶玛•都松钦巴曾从之学《时论》和《道果》的讲解,道果笔记《阿森玛》即是他所作。

  (16)降森•达瓦坚赞:公元12世纪时人,噶当派僧。

  (17)班智达:印度语,博通五明人的尊号。

  (18)克什米尔班钦:即班钦释迦室利,公元1204年应古格王拉德之请来藏传授戒律。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又得重光。他的传戒系统,称为班钦律传。

  (19)西凉阔端王:西凉,今甘肃武威地区,为蒙古皇子阔端王的领地。公元1244年曾迎萨班到该地区议定西藏地区归入祖国版图事宜。

  (20)十三万户:元朝在卫藏地区划分了十三个万户,南北拉堆二万户,曲米•甲措二万户,霞鲁、香二万户,以上为藏六万户;亚桑•帕笔二万户,甲玛•蔡巴二万户,止贡•达隆二万户,以上为卫六万户;加上卫、藏之间羊卓万户共为十三万户。

  (21)雅楚•桑结白:公元14世纪时人,他博通显教,曾住持萨迦寺任法座。

  (22)绒敦•马畏僧格:四川嘉绒地区人,继承萨迦法座。公元1435年他在前藏澎波地区建那烂陀寺,并开办讲学院。

  (23)绛钦•然绛巴:绛钦指日喀则专区仁邦县一带。然绛巴是博通经教人的尊号。

  (24)吐丹朗杰寺:在日喀则专区南木林县的达那河谷内,郭让巴1473年建。

  (25)班钦•邦查松巴:班钦见前注,邦查松巴亦是尊号,传说他一月中能熟读《般若十万颂》故有此称号。其所建寺在萨迦的西南。

  (26)德顿巴•丹巴绕赛:德顿巴亦是尊号,意为通七部经论之法师。其所建寺在前藏贡噶县境内多吉扎寺之西,寺建于公元15世纪。

  (27)却柯伦布寺:在热瓦麦寺之东,朗饶河谷内,属贡噶县境。

  (28)释迦乔丹:此人学识渊博有“班钦”之称,早年信奉萨迦派法,后改信觉囊派。其所建寺在西藏日喀则南,建于1469年。

  (29)孟推鲁珠:为桑结培的再传弟子亦曾参拜过刹钦之门。他得刹钦的《道果》,对徒说极密要门的传授。据说刹钦只传两人,一人为孟推,一人为降仰钦则旺布,称为一对日月。

  (30)中观应成派:中观论中一个派别。主张“从色法到佛陀皆是缘起无自性,假名安立,名下无实义可得”,否定自性有,常用应成如何的论式以破敌方,故名应成派,或名随应破派。

  (31)艾旺却丹寺:在日喀则专区的纳塘和霞鲁之间。鄂曾任萨迦寺座主,后建鄂寺,自成系统,称为鄂派。鄂寺内分十八个扎仓,五个拉章,寺宇规模极大,为萨迦派最大的密宗道场。

  (32)具足戒:即此丘戒。

  (33)沫钦•衮乔坚赞:沫是部落名兼地名,在后藏昂仁县境,他是鄂钦的大弟子,得到绛曲森巴(大菩萨)的称号,继承鄂寺法座,后自建桑登寺和达摩林卡寺,弘传鄂钦所有教授。

  (34)宗穹巴•安羌:宗为地名,安羌是一种尊号,意为掌密乘教主,他是喇嘛当巴的弟子白丹楚逞的及门。

  (35)大乘法王衮噶扎西:明史作昆泽思巴,封大乘法王,属萨迦拉康拉章系统。

  (36)吐敦•衮噶南杰:生于拉萨市尼木县的吞地方。依止宗巴得萨迦嫡传教授,三十二岁时(1464)在前藏贡噶县境内建多吉丹寺,成为萨迦教法在前藏弘传之大道场,由于他系宗巴法统,故称宗巴系,或称贡噶系。

  (37)刹钦•罗赛嘉措:刹,地名,在萨迦的芒喀隆巴西。初信仰格鲁派,在札什伦布寺出家,后依止多仁巴,改信萨迦派,获得各种不同教授,建芒喀吐丹根培寺,弘传萨迦教法,自称一系,称为刹系。

  (38)五世DL:名洛桑嘉措,格鲁派僧,又是过去西藏地方政府的创建人。1643年蒙古固始汗消灭了藏巴汗,扶持他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

  (39)《三律仪论》:即《三律仪辨别论》为萨班所作。三律仪: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

  (40)新译密咒派:公元11世纪佛教后弘期由仁钦桑布译师和其后的译师所译密乘典籍称为新译。

  (41)噶当派:译言教诫派,公元11世纪时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来藏将所有教授传与仲敦巴,由他弘广,成一派系,名噶当派。

  (42)俱舍论:全名《阿毗达磨俱舍论》,公元5世纪时世亲菩萨所作,通常列为入佛门必修之课。

  (43)龙树的中观诸论:龙树为公元3世纪时印度人,为中观学派的开创人,中观学中主要讲诸法缘起性空之理。他的著作有《大智度论》、《七十空性论》、《中论根本颂》、《菩提资粮论》、《六十正理论》、《十二门论》、《回诤论》、《空行王正论》、《法界赞》等。

  (44)慈化诸论:慈氏又称弥勒菩萨,主世俗空,胜义有论。相传他传与无著菩萨的诸论有:《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宝性论》、《辩法性论》、《辩中边论》和《瑜伽师地论》等。

  (45)律论:梵名毗奈耶,为专讲持戒授戒之典籍。

  (46)量论:讲因明或逻辑之典籍。

  (47)四续部: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续。无上续中又分父续、母续、不二续等皆密乘经典。

  (48)根器或根机:指众生的资质、秉赋和对佛法之堪能性。根分上、中、下三等。

  (49)人天福报:下根人,只求今生来世,享福生天界,不求解脱,故只修善去恶,培植福德而已。

  (50)修心法门:显教修心法门很多,如噶当派有七义修心、修心八座等。大意是修四厌离心、厌离世间、心向佛法;法入正道,不走旁门;道中断错,勿入迷途;错乱归道,转为道用,逆缘转为顺缘等,如此则能渐渐实执。生死轮回之根,就是实执。

  (51)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指贪嗔烦恼,障复涅磐,不得解脱;所知障指由种种邪见妄知,障复菩提,不能了悟。密乘所说:“所知障”指业气。

  (52)三乘人:声闻乘、独觉乘此二为小乘,菩萨乘则为大乘。

  (53)历劫:显教说菩萨修六度行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还要在百大劫之间修三十二相始能成佛。阿僧祗,梵语译作无数,即言时间很长。

  (54)中阴:又名中有,佛教说人死后尚未投生的中间阶段名为中有,即俗所说之阴魂。

  (55)忽然垢障:或译客尘,指暂时出现的非心固有之垢污。

  (56)身垢:密教认为身心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心之所积一切习气垢污皆熟于身,身所具者皆存于心,身心互相连系的,心解脱,身亦要解脱,修密法中无上瑜伽圆满次第大多是为净身垢而解脱的。

  (57)见、行、行:见,就是见地、观点;修,就是实际修法;行,就是行为,指一切时中的行持。

  (58)六波罗蜜:译言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以此六行则可度脱生死,到达涅磐彼岸。

  (59)四耽着:耽着今生,非佛教徒,故于世事应收其心;耽着轮回,即非出离,故观苦海轮回过失而收其心;耽着自利,非菩提心,故观大慈悲和掊提心,则于小乘而收其心;耽着实执则非正见,故念诸法空,则于一切实执而收其心。此又名四收心。

  (60)厌离心:即厌恶尘世。

  (61)出离心:离三界苦,求涅磐乐。

  (62)人身难得:以下皆有修心的教授,不赘。

  (63)瑜伽:义为“相应”,即修某种观修达到与某种事理相应。

  (64)菩提心:为欲利他,求证菩提发殊胜之大乘心。

  (65)菩提心戒:修菩萨行所持之律仪,主要以不损他而成办他利为因之戒律。

  (66)深道法门:指无上瑜伽之圆满次第。

  (67)三摩地:即入定,心定于一处而不动的境界。

  (68)净治相续:相续指心,治心垢污成为清净。

  (69)金刚乘:即密乘,喻教法之坚利如金刚。

  (70)四大灌顶:无上续之瓶、密、智、句四大灌。

  (71)生圆二次第:即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72)佛的身智:佛身有四身,法、报、化、体性四身;智有五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或又总为二智,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其它如五眼六通均为佛之智慧德相。

  (73)五蕴四大: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为物质和精神元素。物质元素中亦蕴藏有精神因素之烦恼种子,即密教中所说之“风”。

  (74)五身:法身、报身、化身、体性身和不变金刚身。

  (75)耳传:历代上师将极为秘密之窍诀,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弟子。

  (76)灌河:灌顶加持之力喻如江河,滔滔不绝。

  (77)坛场:又名坛城,梵语曼荼罗,即本尊佛神所居之宫殿。

  (78)三昧耶戒:密乘戒名。

  (79)开示见宗: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萨迦派之直指之见为轮回涅磐无别见,或明空无别见。

  (80)授教敕:灌后之随赐修法等。

  (81)真俗无别:真指胜义,俗指世俗,即胜义世俗二谛无别,或名二谛双融。

  (82)含藏因续:含藏包容、因续、因位相续心为一切染净之所依,这因位相续心中就包容有凡夫的无明业恼,也包括修瑜伽者之脉、字、界、风,作为修密依据,也包括有佛的法、报、化三身。换言之轮回涅磐(字库无此字)和身心都包含在此如来藏的心中。

  (83)脉、字、风、界:脉,即圆满次第中所说之三脉四轮;字,即六道轮回种子字及涅磐般若母字,俱在脉中故又称字脉;界,即甘露明点等;风,即全身之风息和命风,诸法皆心体性具,也是生命的根据。

  (84)三界集:修圆满次第,风脉收摄分为初、中、后三阶段,出生三种情况。

  (85)拙火燃熵:即圆满次第中之燃脐火、化菩提液、生四喜等。

  (86)命勤(字库无此字):操纵生命之法。

  (87)乐空双运:大乐与空性融通。

  (88)四际:即四个阶段。

  (89)事相:指未灌顶前之前行,如设供结印等。

  (90)择师:即事前应选择上师,要以学行兼优而确有修证之经验者为依止。

  (91)道相:指修道已得某位次之征相,如菩萨从初地以至十地均有不同的证境。

  (92)风回:风逆行,由修力而打破生理常规。

  (93)外界粗境:指能透视或远视他方凡尘世界,非能视佛的殊胜世界。

  (94)四坛城:指法、报、化、体性四身所居之坛城。

  (95)有漏神通:神通指天眼、天耳等特异功能。有漏者即虽有其神力仍不出轮回;无漏者则为之智慧德相和一切神力,皆离烦恼。

  (96)增益损减:就是不需要与不足者添加,多余者减除,即俗说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正确。

  (97)亲近因:指修风脉。

  (98)万法唯心:萨迦修密三要中有“成境为心”,不许外境是有,这颇类似唯识的观点。

  (99)我法二执:我执,执五蕴为我;法执,执一切诸法是实有。以空性正理破二种我执,即证我空法空二种无我。

  (100)实执戏论:执实有生、灭、去之本性等等之偏见。

  (101)二取:能取和所取,即心和境,或精神物质。

  (102)胜义有:就是在终结意义上来说,它都是存在的、实有的。唯识承认阿赖耶为实有,萨迦承认如来藏为胜义有,即承认有真常本性。

  (103)因位时之智慧勇识:此指明空赤露之平常心。因位即指众生位本具。

  (104)俱生无明:与生俱来之无明,如我执、法执二执,所知障、烦恼障二障等皆属之。

  (105)法界:万法所依之处,或名实际,或名实相等。

  (106)加行四位:加行,在正行之前添加之行,大乘显教修菩萨行有四加行,暖(字库无此字)、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差别。

  (107)明、增、得:密乘指风息归脉出现的三种境界。

  (108)见道:为菩萨五道之一。

  (109)十地:密乘许菩萨成佛要经历十三地,称为大菩提道。前十地同显教,后十一、十二、十三,三地为金刚乘之地道。

  (110)本分天真:指此觉性非由造作,自然而成。

  (112)智慧之相:指佛土庄之清净世界,此为佛智所生故。

  (113)本元俱生智:即本有觉性,或不待师教自然而有之智。

  (114)真如:离诸法之体性虚妄,故名真;常住而不变改故名如。

  (115)本元俱生心:即本有真心。

  (116)自证智:非由他得,自己证悟之智。俗语中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此自知便类似是自证。

  (117)散乱:即跑失。

  (118)边执:“边”就是偏于一面,边执即执断、常、有、无等之偏面。

  (119)乐空俱生智:乐是心,空是境,心境是统一的,故名俱生,由迷致沦为二分(二取)。若用甚深方便,则能引发引此智。&127;此智能断隐藏在身心深处之八十种自性分别业风,彻断生死之根,故说乐空见为拔毒之见。

  (120)生死流转:即轮回,谓众生在六道中此死彼生,轮转不息。

  (121)桑浦之门:桑浦在拉萨市西拉萨河南岸,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和其师弟俄•勒必喜饶在1073年修建内邬陀寺,后由罗敦俄•勒必之侄俄•罗敦喜饶继续住持,设立中观、般若、量论等学讲研之经院。来此求学者颇多,后来发展成上下两院,培育了不少的显教经论人才。凡游学于此院者则称为桑浦门人。

  (122)他空、自空:此为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法语。说诸法真性自体不空,加在真性上的东西则名为他空,若诸法本身是因缘生法,自体本空者则名为自空。

  (123)三瑜伽:宁玛派把无上瑜伽分为三瑜伽。一、麻哈瑜伽,约当新派之生起次第;二、阿鲁瑜伽,约相当新派之圆满次第;三、阿底瑜伽,即为大圆满属于见性法门。

  (124)真常本性论:承认万法有个真实本性,是永远存而不生不灭的。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