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西藏佛教萨迦派“道果教授” [打印本页]

作者: 誓言三昧耶    时间: 2006-6-3 01:41     标题: 西藏佛教萨迦派“道果教授”

西藏佛教萨迦派“道果教授”

道果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源流:

    作为代表萨迦派密教义的道果教授,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认为是由毗卢婆(virupa)创立和传播的。但是洛桑•却吉尼玛的《善说诸宗源流及教义晶镜史》(简称《宗派源流》)对此却有自己的说法,它认为,道果法起源于龙树的弟子释迦善友(shvky bshes gnyen),它的传承关系如下:

    释迦善友--拔畏左沃(vbar bvi gtso bo,然首)--护法(寂后名为毗尔瓦巴)--卓米黑鲁迦(dro mi he ril ka)--米图达瓦(mi thub zla ba,无敌月,或名般罗诺罗因陀流支)--卓弥(vbrog mi)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护法,即毗尔瓦巴(Birwapa),《西藏佛教宗义研究》第一卷中说,"毗卢婆(virupa)或称毗尔瓦巴(Birwapa)"。但是多罗那它则认为护法(Dharmapala)和毗卢婆不是一个人,他说:"达鲁玛帕(Dharmapala,护法)担任那烂陀寺住持之后,甲雅第瓦(Jayadeva)的后继者。这个甲雅第瓦的弟子是桑梯第瓦(Santideva)和毗卢婆(virupa)。"护法的年代,由于他与玄奘的关系,推算在公元6世纪中叶(560年左右),桑梯第瓦的年代通常认为是在7世纪。因此,推测毗卢婆也是7世纪的人。

但是《宗派源流》关于道果传承的说法,也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在西藏佛教萨派的《道果传记全书》(lam vbras rnam thar)中所收录的《毗卢婆传记》(Birwapavi rnam thar)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传承说法。可是,笔者认为,这个尔玛帕拉(Dharmapala)和《成唯识论》的作者护法(达尔玛帕拉)大概不是同一个人。不过,唯识论者的护法和瑜伽行者的毗卢婆在传承上是一个的说法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毗卢婆也重视唯识思想,因此,人们考虑两人都重视唯识思想百把他和护法说成一个人。

从萨迦派的看法上,也看出毗卢婆和护法不是同一个人。萨迦派认为,"毗卢婆不只是(瑜伽)行者,也不仅是唯识思想家,还是全大乘佛教传统的继承者。由萨迦派传下来的,可以说是曼陀罗理论集大成的《怛特罗集成》(rgyud sde kun btus)把一直受尊崇的毗卢婆作为萨迦派教义的创始者和中观传统与唯识传统兼备的人物置于如下的位置上:

    "师(霞卡)逝世后经过1020年,瑜伽的师主(毗卢婆)出生,师霞卡逝世后经400年,那迦鲁吉那出生,他活了600年。帕当巴(pha dam pa)的希解(shi byed)论书中说,他的弟子是阿鲁雅第瓦,可鲁雅第瓦的北子是瑜伽毗卢婆。《十地经》的听经谱系中说,霞卡去世之后经过900年,阿桑迦出生,他活了850年。他的弟子是大德(毗卢婆)"

    由此可见多罗那它认为毗卢婆和护法非同一是可信的。
    那么毗卢婆应该是什么时代的人呢?从道果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看,可以认人他大约是10或11世纪的人。而不是7世纪的人。

    印度密教开始于公元7世纪。到8世纪以后,性质逐渐同印度教相接近,愈益离开了佛教的面貌,一般称之为"左道"。以后的发展更加不纯,特别是主张男女双修的瑜伽,一般也称为"左道瑜伽"。四于他们也讲般若、苦等教理,主张空性,并说此空性锋如金刚,是不变的,坚不可摧的,为了与大乘、小乘相区别,又称之为"金刚乘"(vajranaya)。

在婆罗王朝于11世纪建立超行寺以后,金刚乘密教更有一番变化。它逐渐泛滥于民间,而不再集中于寺院了,教理也更为通俗化,更加没有什么规律,简单易行,所以人闪称之这为"易行乘"。所谓易行,就是区别于一般佛教难行的实践而言的。他们认为一般的佛教方法比较难,民众不易接受,行不大通,因此要采用易行的办法。其实,金刚乘密教的成佛办法就比较容易了,主张"即身成佛",而易行乘的方法更简单,主张"立地成佛"。

金刚乘有自己的经典,名"怛特罗",里百有种种仪轨。到了"易行乘",则不尊经,而是尊师,尊重他们的导师、上师;认为只要照恃师的指导做就行了。导师教的是一些歌诀之类,或谓之"金刚曲"。这就是11世纪时期印度密教流行的情况。"道果法"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吕 先生指出:"萨迦主要之学说曰'道果'(lam vbras),而为其根本之典据者,即今所辑印之第一种道果金刚句也。当时印度密教既历经变迁,由真言乘(mantrayano)而秘密乘(Guhyayan),而金刚乘(vajranaya),而俱生乘(Sahalanya),籍显教学说以自饿其宗,已全非佛教原来之面目。道果说即从俱生乘而以为乐空双融得俱生喜,始达究竟。征诸实际,则用手印母同修而共证耳。此种教学,创自密哩斡巴(virvapa)即毗卢婆(virupa)。"由此也可推断毗卢婆可能是10或11世纪的人。

    据传毗卢婆系根据《喜金刚》(hevajratantra)后分,及《三菩提》(Samputatantra)等本黄,经无我母之指授,乃成其说。"卓弥驻锡朗迦波(gnam dkar po )时,闻迦耶多罗(Ghayadhara)论师进藏,遂至贡塘迎候。随论师驾,于途中又广学教授,迎论师于麦古城,五年之中请学完足之亲口宝敕(道果法)。供养黄金五百两。"可见卓弥•释迦意希译师不仅从米图达瓦(无敌月)在印度学习过道果法,而且主要是从迦耶多罗学习的。进藏传授道果法的第一个印度论师是迦耶多罗。

    卓弥以口敕宝全部及道果传北子拉准伽里(lha btsun ka li )、仲多巴敦琼(vbrom do ba ston chung)、色敦衮热(se ston kun rig )三人。其中一部分教授则传吉贡色保(gyer sgom se po )等三男弟子和堆摩多杰错(stod mo rdo rje mtsho)等四女弟子。卓弥口敕全部道果虽传北子三人,但其中二人未将教授宏布,唯色敦衮热将道果法传与玛基霞玛(ma cig zham ma )和昆浦巴法王姜森(vkhom phupa chos kyi rgyal po lcam srid ),二人广为宏传 。有人说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布曾从卓弥学道果法,其实不然。

贡却杰布仅人卓弥学主要之帐续二观罕续诸香旨,而没有学道果法。萨迦派首先学到道果法的是萨钦贡噶宁布。萨钦前往色敦衮热处欲学道果,但尚未从学,色敦即去世,萨钦遂访问何人有色敦诸教授,人们告诉他香衮巴瓦(dgon pa ba )弟兄处有色敦诸教授。萨钦乃就其前,衮巴瓦即将道果全部教授传与萨钦贡噶宁布。后经萨迦派的传播与发展,道果法才形成了该部主要不共法门。

萨迦派对道果法的发展和传播

    毗卢婆把道果说记录《金刚句倡》(rdo rje tshig rkang)传授给弟子那波巴(nag po pa)。《恒特罗集成》把这个记录称作《呼金刚恒特罗》的非常简洁的注释。这个恒特罗,即《呼金刚恒特罗》,是萨加派的一般传承。《金刚句偈》和萨加派最尊崇的恒特罗--《呼金刚恒特罗》有着直接的联系,后者是根据前者制成的。这个暂且不说,从仅五页多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毗卢婆时代,在《金刚句偈》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理论大系。这个纲要在传播时是与注释一起传播的。《金刚句偈》本文及注释,是大约11世纪由迦耶多罗带到西藏,传给卓弥译师的。日本东洋文库《西藏佛教宗义研究》说迦耶多罗是10世纪进藏的,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卓弥译师生于994年,卒于1078年,此事不可能发生在10世纪。

    由师徒秘密传授的道果说,在卓弥迦耶多罗讲经的时代称作《大宝[鬓]广说》(gsung ngag rin po che[Phreng ba])。卓弥把《广说》的全部只传给了三个弟子,而传给三男四女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帕库萨姆教桑》(Psjz)说:“卓弥所传的道国传统有三种,萨加派的道国有九种。”《宗派源流》说:“总之其道国传承,系由卓弥大师次地宏传,据云有18种不同教法,然主要领得敕旨者唯萨加派大德。”可见萨加派对卓弥所传道果法是有所发展的,而不是如《西藏佛教宗义研究》所说萨加派的昆氏所传的道果只是其中一种。

    萨加派对道果法的发展还表现在,萨钦贡噶宁布写了《金刚句偈》和同时传下来的道果说体系的九种传承的注释书,这才第一次把道果说的体系用文字写下来,确立了萨加派的代表学说。在此之前,道果法仅口耳相承,不著文字。后来萨钦又“随学者之所请,别作讲疏,得十一种。其提举纲要之作,有《摄义颂》(lam vbras don bsdus ma);其穷极精微之作有《示子疏》(rnam vgrel sras don ma)。自后四世(即福顶、名称幢 、庆喜幢 、八思巴)各有阐扬,《金刚句》之奥蕴乃罄无不尽矣”。

    道果说有贡噶宁布之子扎巴坚赞(grags pa rgyal mtshan,1147-1216)进一步加深渗透进萨加派内部。虽然萨加派把关于道果的书编辑成《道果弟子教授全书》(lam vbras slob bsad),但是,扎巴坚赞关于道果的书不只这部全书,在一般全书《萨加全书》中就收录相当多。“道果行者”(lam vbras pa)或称作“瑜伽自在主”(rnal vbyor gyi dbang phyang)的扎巴坚赞,将其原来行者倾向很强的父亲贡噶宁布的道果说,在某些方面更进一步发展了。萨加派的宗教运动是在原来宁玛派的古恒特罗佛教中产生的,就连生萨加派鼻祖贡却杰布的昆氏,以前也只修古密教。萨加派是重视恒特罗(即《呼金刚恒特罗》、特鲁盖恒特罗》)等性实践色彩很浓的教派。扎巴坚赞所确立的道果的理论大系及实践形态,被认为是建立在古密教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直到扎巴坚赞的道果的历史称作“初期道果说的时代”。

    然而,不仅道果说,整个萨加派由于扎巴坚赞之后的领导者萨班贡噶坚赞起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第一是加强了显教,第二是与蒙古王朝相结合,使政治、经济权力急剧增长起来。

    萨班同他以前的萨加派领导如贡噶宁布和扎巴坚赞相比较,则更具显教特点。虽然扎巴坚赞的侄子萨班是从伯父那里学的道果法,但萨班自己对道果法并不关心。在萨班之后的关于道果的诸论述中,虽然频繁出现扎巴坚赞及其弟子们的名字,可是,萨班的名字几乎没有出现过。人们认为,这和他拜喀且班禅释迦师利跋陀罗为师有关。喀且班禅是1204年为逃避穆斯林由印度来到西藏的。

    西藏的伦理学分为3个学派:由玛盖维罗追(rma dge bavi blo gros)开始的是旧伦理学派;由罗丹希绕(bloldan shes rab,1059--1109)和萨班及其弟子乌由巴(vu yus pa)开创的是新论理学派;第三个学派是喀且班禅所传的学派。喀且班禅是显教倾向很强的学者,受他的影响后来发展成为称作“新萨迦派”(sa skya gsar ma)的学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tsong kha pa,1357--1419)也受他的影响。宗喀巴对具足戒和《释量》(Pramanavarttika)的注释的传统是从喀且班禅那里来的。《宗派源流》所列举的雅楚桑结贝(g.yag phrug Sangs rgyas dpal,雅楚佛祥)和绒敦玛微僧格(rong ston smra bavi seng ge,绒敦说法狮子)是在萨迦派内部住持和继承显教的重要人物。

    萨班自己几乎不关心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以后的萨迦派对道果失去热忱。萨班之后,萨迦派的领导者八思巴(vphags pa,1235--1280)和扎巴坚赞一样,也被称作“道果行者”,在《萨迦全书》中,虽然差不多没留下他的关于道果的著作,但在《道果弟子教授全书》中却有许多他著的关于道果的书。萨班积极争取同蒙古人建立联系,八思巴也继承他伯父的遗志,并成为第一代帝师,从此,西藏归顺蒙古王朝,萨班也取得了对西藏的统治权。萨班、八思巴奠定了14世纪前半期萨迦全盛时代的基础。这个时期的道果说可以称作“中期的道果说”。

    从14世纪后半期开始,以俄巴庆喜贤为代表的俄尔派(ngor)和以仲巴庆喜为代表的仲派(rdsong)代替了以衰退了的萨迦派本家而活跃起来。他们是萨迦派后期主持密教的大德。这两派都继承了新萨迦派重要人物喇嘛当巴锁南坚赞(bla ma dam pa bsod nams rgyal mtshan)的传统。由扎巴坚赞所创立的、从“中期”显教气氛中潜逃出来的道果说由“俄尔派”和“仲派”重新发展起来。

    特别重要的是俄尔派的创始者俄尔钦.贡噶桑波(ngor chen kun dgav bzang po,1382--1457),他于1429年建俄尔寺,83次传授道果,主张“遵守清净的律和戒”。在这个时代,与萨迦派的初期时代不同,“在表面上丝毫也没有表现出性的实践,被称作‘密教继承者'的俄尔派学僧们也没有妻子了”。道果传授方法也有组织地准备,形成了把向众生解说的“会众说”和向杰出的弟子们解说的“弟子说”区别开来的习惯。从俄尔派和仲派的时代之后,称作“道果说初期”。

    从以上所述的道果法在萨迦派发展的三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出,萨迦派发展了道果说法,其主要表现是加强了显教成分,对密教中性的成分,即无上瑜迦密的男女双身修法有所克制,是道果法成为修“明空无执”或“生死涅磐无别”的,有显密之分的萨迦不共之见。

道果法及其修习次第

    《道果金刚句》原名《道果指示》(lam vbras bu dang bcas pavi gdam ngag),录家乃谓之《根本金刚句》(rtsa ba rdo rjevi tshig rkang),并说系瑜迦自在者毗卢婆(密哩斡巴)所作。今各种刻版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bstan vgyur)中均有收录,所在卷帙如次:

北京版,rgyud tsi,PP.152a--155b。
奈塘版,rgyud tsi,PP.140b--144a。
德格版,rgyud tsi,PP.139a--142b。

各版刻本均不载作者,亦无译者名字,这可能是萨迦口传的本子,由后人笔述的。
    《大乘要道密集》所收《道果金刚句》记集三种,皆展转解释萨钦贡噶宁布之疏。疏义不尽,则另取义章以为补充。《金刚句》虽无专译,而句文即散牒于章疏中,汇而录之,亦自徵成片段,可惜今存章疏多有残缺。可喜的是,吕征先生以藏文本《金刚句》为主,搜辑散牒之译本,循次排比,略得其概,成为我们研究《金刚句》的范本。现吧《金刚句》之纲领录列如下:

金刚句大文分二:
初道,有三:
一、共同道,七:
1 . 三相道(不净相、觉受相、清净相)。
2 . 三续道(总位因本续、身方便续、大手印果续)。
3 . 四量道(觉受量、师决量、圣教量、传记量)。
4 . 六要道(出定毒、受甘露、决断;除见毒、受甘露、决断)。
5 . 四耳承道(主戒、摄受、师要、敬信)。
6 . 五缘生道(外、内、密、真性、究竟)。
7 . 三十偏滞方智拥护道(偏方便边护仪八,偏智慧边护仪八,共同护仪十四)。
二、世间道,三:
1 . 出界集时(资粮位、修四神足)。
2 . 中界集时(加行为、前三,修四念处)。
3 . 后界集时(加行为、世第一法、修四正断)。
三、出世道、四:
1 . 初地至六地(见道位及修道位,修七觉支)。
2 . 七地至十地(修道位、修五根)。
3 . 十一、二地(修道位、修五力)。
4 . 十二地半(究竟道位、修八道支)。
后果:十三地(金刚持地)。

    以上列纲领中可以看到,共同道是“道”的理论基础;世间道是通向出世道的理论准备。在共同道目次中,又分为7项,其中第一的“三相道”(snang ba gsum)和第二的“三续道”(rgyud gsum)两项是《金刚句偈》中最重要的部分。

《宗派源流》说,“三相道”代表了萨迦派显教修习的过程,而“三续道”则代表了密教修习的过程。在世间道中,根据共同道的基础理论说明瑜伽的精神生理学,显示出将要到悟道的实质性的第一阶段“见道位”(初地或第一地)的过程。在出世道中,分为四项,又称“四宗义”,说明了从第一地开始到达作为密教悟道的最终阶段的第十三地金刚持地(rdo rje vdsin pavi sa)的各个阶段。从初道到后果,体现了《金刚句偈》揭示的整个修习的理论和实践,故称“道果法”或“道果教授”。

    进而释之,《金刚句偈》揭示出,以“无明”即悟之“因”开始,经过修行即“道”而达到悟道即“果”,是佛教中对修道论的一般理解。在这种理解的情况下,认为“因”是“俗”之极,“果”是“圣”之极,“道”是“因”与“果”之间亦即“俗”与“圣”之间的居间者。

修行中的人还处于无明状态的时候,“道”是属于“俗”的一极;而当修行者一开始走向悟道世界的时候,“道”则属于“圣”的一极。“俗”和“圣”这两极通过“道”结合起来,更直接地利用这种结合的大乘佛教徒,特别是密教修行者,把“果”作为活动可变的,即在“道”中已经包含着“果”了。修行过程本身就是悟道,经过长期严格的修行,即使得到了最后所体念的东西,也不能产生全然异质的什么“果”。这样,把目的“果”引进原来的居间者“道”中去的方法,就称为“道果”(lam vbras)法,所谓“道果”即是“有果之道”(lam vbras bu dang ldan pa)的略称。

    萨迦派所传承的道果说是作为对《金刚句偈》的注释发展起来的。《金刚句偈》仅占〈道果弟子教授全书〉(lam vbras slob bshad[vol.Ta])中的约五页,但其内容有宏大的规模和精致的结构。《金刚句偈》的开头是对上师的礼敬之,然后用十分之九叙述“道”(lam),最后涉及到“果”(vbras)。在说明道和果的时候,实际上只说明了道,这里可窥知道果说性质的一斑。

    另外还需指出,道果说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基础之上的。吕徽先生也指出:“今观道果组织植基于阿赖耶识,又籍五位三十七菩提分以判修次,皆融摄显教而成其说。”因篇幅所限在此不作赘述。

    关于道果说的修习次第,与黄教一样也是强调“先显后密的”。修显宗阶段又有三个次第,即“初修生死过患,暇圆难得,业果、慈悲等法而破之;中破我执;最后破一切见”。按佛教的说法就是:“首应破非福,次则破我执,后除一切见,知此则为智。”

    “首应破非福”,要求修行者“止恶扬善”,舍掉“非福恶业”;“次则破我执”,要求修行者把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从思想上断除掉;“后除一切见”是要求修行者树立“诸法无我”的“正见”,除掉佛教认为不正确的“断见”(此见认为“宇宙万物皆非实有”)和“常见”(此见认为“诸行有常”)。修行者通过修行达到了上述三次第的要求,也就是完成了道果显教修习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修密宗的道果法了。

    修道果密法的第一步是择师,即根据十个条件(十种功德)选择自己修密法的上师(金刚阿奢梨),并由上师考察其是否具有修密的“根器”。而后由上师作一次入密门灌顶仪式,方可入密宗道修行的步骤和次第。学密开始是所谓“四加行”修法,密宗行者视此为入密门的前导。所谓“四加行”即:1 .强调皈依发心;2 .大顶礼法;3 .供曼陀罗;4 .念金刚萨陲百字咒或三十五佛忏悔文。密宗以“四加行”为根基,按仪轨规定各应修满十万遍,然后才能进修本尊大法,道果法即为修“三座”(gdan gsum)。这里所说的“座”是指在曼陀罗中神佛、菩萨等“产生”的场所。贡噶宁布指出的“三座”,是如下各个座:

1 . 佛和菩萨的座。
2 . 密宗修行的女伴(rig ma)和天女神(lha mo)的座。
3 . 忿努男尊(khro bo)和忿怒女尊(khro mo)的座。

修“三座”前,要依次“四灌顶”,然后修“四除垢”、“四种曼陀罗”,最后才能修“三座”。修成“三座”也就是“即身成佛”了。
    现把修“三座”和“四灌”、“四除垢”、“四曼”的关系列表如下:
    道果密法修行仪轨,决第等非常复杂,限于篇幅仅作一大概介绍。
    道果法起源于印度,但在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该法也一并灭亡,唯有西藏佛教萨迦派保留和发展了该法。因此,了解道果法,不仅对研究藏密而且对研究印度佛教密宗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