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巴利圣典所陈述的,圆满修习「戒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心清净」,圆满修习「心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见清净」,圆满修习「见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度疑清净」,圆满修习「度疑清净」之後,才可以观「无常、苦、无我」,这样的修行次第是指,想要在今生中迅速成就道与果。然而,对於那些无法激起此种努力,只能累积波罗蜜种子的人,只须把握当下,因而不能说在圆满「戒清净」之前,不能修习心清净。甚至,在猎人、渔夫的例子中,也不应该要求他们放弃原本的职业,否则便不能修习禅定与直观。有人会说,如此一来便会败坏「法」。因此,这些猎人与渔夫应该忆念佛、法、僧的神圣特质,并且尽可能忆念身不净的特质,默想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终究会死亡。我曾经遇见一位渔夫,经过这样的努力修行之後,在他从事渔夫的职业期间,就可以流畅背诵巴利圣典,《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 Sangaha)的注疏以及《发趣论》的〈缘起章〉(Paccaya Niddesa Of the Patthana)。这些成就便构成了「明」的基本要求。
在这个世界上,心智散乱的人,就像丧失心神的疯子,直到他接触到禅定与直观为止。就像疯子虽然想用餐,仅仅吃了五、六口就推倒餐盘走开一样;这些心智散乱的人,发现他们的心念四处飘荡,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控制住。每当他向佛陀礼敬,忆念佛陀殊胜的特质时,就是无法把心念集中在这些神圣的特质上,反而逃到思想的其他对象上,所以甚至无法诵完“iti pi so……」(世尊的确是……)的偈颂(译按:见《长部》、《梵网经》、《沙门果经》)。
要是没有开发出「五根」,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蕴」,就像一个国家没有领导人或国王;就像由原始部落居住的山林,没有政府存在。一个没有领导人或国王的国家,就没有法律,在那里,人是不受规约的。就像动物一样,强者掠夺弱者。同样的,一位没有开发出「五根」的人,他的内心是迷惑的,会受到污染的骚动。就像一位充斥恶灵的人;不可能听到诸如「iti pi so ……(世尊的确是……)」或「因缘」的偈颂。当一位没有开发由「五根」的人,听闻到有关缘起或修习心灵的开示,他们会迅速生起相反的批评。对他们而言,想在「禅定」与「直观」的功课中全心投入的欲望从未生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