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论蒙藏佛教的金刚驱魔神舞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孜NILU    时间: 2006-8-14 12:01     标题: 论蒙藏佛教的金刚驱魔神舞

    论蒙藏佛教的金刚驱魔神舞

     起源与艺术风格
   — 北京雍和宫、承德普宁寺为中心

                嘉木扬.凯朝     

引言

  金刚驱魔神舞正式名称《密咒续部大海之舞蹈》(gSang chen rgyub sde rgya mtshor bstan pahi hcham),系蒙藏佛教寺院年初法会中占重要地位的活动之一。在《时轮空行海》(Dus hkhor mkhah hgro rgya mtsho) 《金刚帐》(rDo rje gur)《瑜伽续》(Yo gahi rgyud)等文献里也有关于金刚神舞情况的记载。藏传佛教的金刚驱魔神舞始自8世纪西藏吐蕃王朝时代(775~787),是为庆贺西藏桑耶永固天成大寺(bSa yas gtsug lag khang 简称桑耶寺)落成所办的神舞,它的历史渊源,还可溯到古印度的乌仗那和尼泊尔等地,后与藏传密宗金刚乘坛城仪式里举行的地舞和供养舞结合。金刚驱魔神舞是藏传密宗特殊的修行方法之一(1)。

  在蒙古地区不仅举行金刚驱魔神舞,而且与神舞仪式同时举行的盛大物资交易大市场,作为庙会而流传至今。

  创办这种神舞的本怀,是要求舞者身与本尊、护法神德相相应,结手印而执法器;口诵真言,相续不断;心想本尊、护法神威仪,且化灵光融入己身,以息灾、调伏的密法制伏诸魔及自己之我执和他人之我执,一切悉皆摄收己身,最后摄收的一切我执投入火中燃烧,使其达到圆融无碍的大自在境地,以保护佛教事业的兴旺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雍和宫和普宁寺概说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北京雍和宫和承德普宁寺的历史。可以说文化大革命以后,此二寺是中国北方现存最大的二座蒙藏佛教寺院。据资料记载,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北京地区有蒙藏佛教寺院38所,“文革”后幸存的唯独雍和宫。雍和宫的幸存也与周恩来总理的关怀是分不开的。1966年,当时红卫兵巳经打入雍和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住持高全寿法师及时打电话报告了周恩来总理,总理立刻派遣部下韩念龙同志前往雍和宫说服了红卫兵,这才使雍和宫得以幸存(2)。

  ① 雍和宫是北京市最大的蒙藏佛教寺院。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为亡父雍正帝追善,而改宫殿为蒙藏佛教寺院。

  据《蒙古佛教史》记载:藏历木鼠年(1744年)乾隆皇帝向章嘉·罗赖毕多尔吉呼图克图(Zang skya Rol pahi rdo rje Qutugtu 1716-1786)活佛请教过有关佛教发展情况。在元朝时代就有藏传佛教萨迦派的高僧萨迦班智达(Sa skya Pandita 1182-1251)和八思巴·洛追坚赞(hPhags pa blo gros rgyal mtshan 1235-1280)帝师,在北京建寺弘法。在乾隆皇帝的旨意下,章嘉·罗赖毕多尔吉呼图克图和勒钦布鲁古仁布钦(Khri chen sphrul sku rin po che)主持,把北京雍和宫改建为佛殿、法-轮殿等,并左右建有护法殿、显宗殿、密宗殿、声明殿、医学殿,又备有僧舍等,规模宏大的蒙藏佛教大寺院,寺名藏语甘丹敬恰林(dGah ldan byin chags lging)即雍和宫(3)。

  同年(1744年),从内蒙49旗和外蒙7部以及藏区征集500名青年学僧来雍和宫修学佛法、成立僧团。其中,300人在显宗学院修学,100人在密宗学院修学,50人在医学学院修学,50人在声明(文化)学院修学。寺院制度一切以佛教清规而定。皇帝也每年视察雍和宫,一切费用由国库支付。

  之后,皇帝下令,雍和宫各学院的上师,都由藏地招聘。

  即在清朝乾隆年间,由西藏拉萨哲蚌寺(hbras spung spungs dgon pa)的哈东热绛巴阿旺却培(Ha sdong rab hyams pa nag dbang chos hphel)担任显教学院的上师,官却丹达(mGon mchog bstan dar)担任密教学院的上师,摩巴夏茸(rMog ljog pa shabs drung)担任声明(文化)学院的上师,彭措赞林(Phun tshogs hdsam gling)担任医学学院的上师。其它又从西藏拉萨三大寺招聘了18名高僧担任雍和宫的经师,举办过各种佛学辩论会。

  从藏历火虎年(1746年)二月初一开始,在雍和宫首次举办了大愿祈祷法会(sMon lam chen mo朗钦摩),乾隆皇帝亲临雍和宫。同时章嘉·罗赖毕多尔吉呼图克图与其它许多高僧进行了各种佛学辩论活动(4)。

  从此以后,每年二月初一都要举办大愿祈祷法会(金刚驱魔神舞包括在内),一直沿续到1958年。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1966~1976),雍和宫的一切法事活动停止。

文化大革命终结,落实宗教政策,1981年雍和宫法事活动重新开始,1984年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瑞应寺(Gayihamsig jokiragulugci süm -e) ,聘请到金刚驱魔神舞高僧高尼根加布师给学僧传授了此神舞,1987年1月23日(旧历)雍和宫举行大愿祈祷法会等,同时也恢复了金刚驱魔神舞(5)。

  ② 普宁寺(dPal chen nor bu glingn)位于承德市,距离首都北京东北180公里。承德过去也称热河省,是中国最大的皇帝避暑地“避暑山庄”所在地。清朝时建寺十二所,但民众俗称“承德外八庙”。据普宁寺资料,1949年以前普宁寺有僧侣948名。

  文化大革命后的1985年普宁寺恢复了佛事活动。1987年在普宁寺成立承德市佛教协会。1961年指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普宁寺创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占地33000平方米。据说是模仿西藏桑耶寺(bSam yas gtsug lag khang)和北京雍和宫创建的(6)。

  普宁寺的地理位置恰好居于“承德外八庙”的中央,西南有避暑山庄。普宁寺的大愿祈祷法会(金刚驱魔神舞包括在内)是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沿续到1947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断了44年,1991年得以恢复。

1. 金刚驱魔神舞的起源和意义
  本文从金刚驱魔神舞的语义、种类、起源、出场顺序、人数等来阐述。

(1)金刚驱魔神舞的起源

  金刚驱魔神舞应称《密咒续部大海之舞蹈》。起源于藏传佛教莲花生大师(梵语 Pad masambhava 藏语 Pna ma hyung gnas  8世纪、印度出身)(7)的时代。莲花生大师是西藏吐蕃王朝时代的“师君三尊”中的轨范师。此为以藏传佛教的旧密和新密之传承仪式。

  金刚驱魔神舞本意与藏传佛教密宗所举行的金刚乘坛城仪式舞蹈即地舞和供养舞有关。一切智布敦大师(Bu ston rin chen grub 布敦仁钦竹 1290-1364)等藏传佛教新密咒派也推祟金刚驱魔神舞仪轨。

  金刚驱魔神舞中的“跳”主要是以足上动作为主,它盛行于旧密咒经典的修行者当中,自有其传承起源之说。旧宁玛派(ring ma pa)之九乘次第中的藏文《内无上乘经》(Nang bla med kyi rgyud)里有以下记载:
gdod mahi mgon po chos sku kun tu bzang lhun grub longs spyod rdsogs pahi skur bshengs pas dag sa la gnas pahi gdul bya la rtsol med lhun grub tu rgya chad phyogs lhung dang bral bar dus bshir dus med du ston par byed cing //(8)
元始怙主法身普贤起现顿成圆满报身,为住清净地菩萨化机,为无有方所时分(即四时之中),不论何时何地,无作任运而宣说(9)。
此经还记载说此舞法门广大、遍布虚空、不可胜数,其中仅少部分传到天龙夜叉之界。特别与金刚乘有缘的加布桑(rGyal po dsas)等三个智者阐述说: 金刚驱魔神舞,此乃胜喜金刚(dGah rab rdo rje)等传于莲花生大师,无垢友(Bāi ma la)、婆罗门阿阇梨、尸曼殊、那九鸠摩(童智)、妙狮子(ri sengha)、慧经(dSanā na sāutar)等诸位巳证殊胜成就“持明位者”传到乌丈那(orgyan)、印度、尼泊尔,藏王赤松德赞(Khri srong lde btsan 742-797)时代传到藏地。
金刚驱魔神舞的法系是莲花生大师之系统。今孟加拉国出身的静命(梵语 anta raksita 藏语 Shi ba hsho)大师在藏地说: “十善法”和“十八界法”,给各地僧俗传授“八关斋戒”等法,因此引起本地的恶神厉鬼不悦,西藏本土的宗教青塘古拉山(thang lhas dmar po ri)的山神(yar klung)念恶咒雷击红山宫,亚拉波山(yar lha am po)的山神水淹旁塘(pang thang),十二丹玛(bstan ma)女神对人畜施放瘟疫。当此灾难降临之际,应藏王赤松德赞(西纪775年)所请,静命大师推荐派遣使节前往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以降藏地诸恶毒天龙。 莲花生大师以神通感知从藏地派来使节,所以事前从印度启程而来,遇使节于路途中,遂偕入藏,收伏恶毒天魔,于虚空中作金刚舞,加持地基修建桑耶永固天成大寺(bSa yas gtsug lag khang 略称桑耶寺)(10)。

  藏文《续部智能勇猛闪电经》(rGyud ye es rnam glog las)中有这样的记载:
    chos kun mam pahi nang rtog nas/ bskul shing bskyod pa thams cad kun/ phyag rgya yin par dpah bos gsungs/ rang gi lha yi ting hdsin gyis/ stangs stabs hdi la gang gnas pa/ sangs rgas id kyang skrag hgyur na/ dregs pahi tshogs lta smos ci dgos//(11)
通达诸法平等性,劝请作舞降魔祟,持咒结印现本尊,舞动显示威严相,皆令赞叹谓怖畏,诸魔恶众皆制伏。 

  金刚驱魔神舞必须要具备密乘续部之传承和诸仪轨相符合。
复次: 旧密的《八大法行》(sGrub chen bkah brgyad)《持明上师曼荼罗》(Rig hdsin bla mahi dkyl hkhor)《守教护法》(bsTan bsrung chos skyong)等圣典中也可见金刚驱魔神舞仪轨有关记载。
西藏高僧却季旺秋(Chos kyi dbang pyug)在入定时,来到铜色具德山拜谒莲花生大师,当时正是十日跳金刚驱魔神舞的期间,却季旺秋看见金刚驱魔神舞的舞姿,千姿百态,叹为希有。

  金刚驱魔神舞即《大威德金刚橛法》中所说的生起次第手印之金刚驱魔神舞,是指《修部八教》其中之一。《大威德金刚橛法》是由莲花生大师传给王妃及哲·阿梨萨蕾,后由哲·阿梨萨蕾等传给款·鲁益旺波而弘传下来的。年复一年遍布藏地和蒙古族地区。萨迦派及格鲁派即五世DL阿旺·罗桑嘉措(nag dbang blo bzang rgya mtsho 1617-1682 语王善慧海)所创法门仪轨以此为依据而举行金刚驱魔神舞。然萨迦派和格鲁派各以模仿其派的本尊、护法者、土地神、住神、施主、四大天王及明妃、布袋和尚等形象而编出的金刚驱魔神舞,来弘扬其本教派教法。

  复次,其艺术特点是:“舞”以手势为主,“蹈”以脚动作为主,合称为舞蹈。手足二方皆为主为跳舞,也叫全身舞。其主要意义在《胜乐金刚续》中云:
特为调伏诸恶魔而制作,以六声调圆满六义,舞动六势度六众。

  又云: 上求成就菩提支舞,下化诸障收支舞(12)。
就是说金刚驱魔神舞之舞蹈,要求舞者达到 “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提行。其所二种意义,一说有十三种以上,然而犹为重要者,㈠体态威严,㈡舞蹈动作与手印善巧教授相应,㈢口诵真言相续不断,㈣心与其本尊所具足之威义相应。并且皆应以㈤明空无执(gsal stong hsin med)加以印证。

  金刚驱魔神舞之舞蹈身态与九种舞姿相应。阿梨桑达拉(tSan thar)云:
上身犹狮子,腰部如盘绕,关节像幻轮,肌肉当放松,血脉似沸腾,举止应尊严,作舞亦缓慢,膝盖要弯曲,骨胳现安乐,皆勇显威猛(13)。
跳怖畏之舞时,不应挥舞过重;作尊严柔和之舞时,不宜双目紧闭; 作快乐之舞时,不应显露急促; 作轻松曼舞时,不宜动作过于懈怠; 作妩媚之舞时,动作不宜变化过重等等,取舍教授应通达,而舞蹈者依本尊之仪轨犹为重要,当勤习而力求精益求精。

(2)金刚驱魔神舞根本利益

  金刚驱魔神舞的最大目的是,调伏诸恶魔包括舞者自己的贪,嗔,痴等恶习。修行者成就一切智慧时应驱除“内·外·密”等障魔,调伏恶魔军,以显佛教的胜义法界,故依佛教方便法门的世俗谛破除幻惑,因而建立金刚驱魔神舞法门。

  跳金刚驱魔神舞时,要求舞者应观想本尊、护法神化入舞者之色身,并将自己的我执之敌及其它众生的一切我执摄与为一体,圆融无碍、即成为无缘法界之境界中作为一种游戏事业之舞。DL五世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在《普贤菩萨金刚金刚驱魔神舞备忘录游戏经》(dPal kun tu bzang pohi hham gyi brjed byang lhahi rol gar)里也阐述了金刚驱魔神舞的缘起与其主要意义(14)。

  蒙藏地区各大小寺院均举办金刚驱魔神舞,其中有米拉日巴的金刚帐舞、帽舞以及表现法王、吉祥天母与眷属、马头明王、姊妹护法神(大红可命主)、五身护法神、以阎魔护法神、永保护法神·五明王护法神等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舞蹈来表演神舞。这种佛教艺术舞蹈在蒙藏佛教寺院的不同地区,其表演艺术风格和场次多寡等方面,亦各有千秋,各地寺院举办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3)金刚驱魔神舞与正月十五日的关系

  一般旧历正月十五日蒙古地区佛教寺院里都要举行金刚驱魔神舞仪式,西藏地区则一般采用藏历,而在内地蒙藏佛教寺院则一般采用农历。蒙古传统文化认为月十五日也是吉祥的日子需做善事为积德。北京雍和宫即在农历正月二十三日至二月一日或二十四日至二月一日之间举行为期八天的《大愿祈祷法会》,在正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举行金刚驱魔神舞和放咒抛魔; 二月初一抬弥勒佛像绕寺一周,于寺之四方跳神舞,所有仪轨均依传统而举办。

  根据藏传佛教记载,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间时,有一次于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期间,示现了种种神通变化,以制调伏众多恶魔外道。后来,以此为理由,藏传佛教将其定为大神变节,藏历正月称神变月,因而蒙藏佛教各大小寺院都要举行大愿祈祷法会附加金刚驱魔神舞,同寺进行大型佛事活动。

  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日至十五日,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tSong kha pa 1357-1419)为纪念释迦牟尼佛神变伏魔,以西藏佛教圣地拉萨大召寺为道场,举办了第一次讲述辩论佛法、发愿祈祷的佛事活动,藏传佛教称这次法会曾叫朗钦摩(smon lam chen mo)即大愿祈祷法会,俗称传召法会。其后年年相沿。宗喀巴示寂后十九年中断,其大弟子二世DL根敦嘉措(dGe hdun rgya mtsho 1475-1542)再次复兴大愿祈祷法会,后每年惯例正月在格鲁派寺院举行大愿祈祷法会。五世DL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 将大愿祈祷法会延长为藏历正月初三日至二十四日,使其规模更宏伟,内容更丰富。藏传佛教所谓的格西(dge bes 善知识)即佛教博士就是在西藏大愿祈祷法会里以辩论佛法的形式而选出,并定为制度而一直流传到20世纪50年代末(15)。

  举行金刚驱魔神舞仪式也是为纪念释尊调伏恶魔外道和贝吉多吉(Lha lung dpal rdo rje 吉祥金刚)刺杀朗达玛(gLangn dar ma 836-842)保护佛法消灭怨魔。再者正月又是一年之始,亦有以求“岁岁平安,法-轮常转”、年年和平,佛法永住世间之意。

  最后二日即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和二月初一日在北京雍和宫举行表演金刚驱魔神舞,一般的北京人称金刚驱魔神舞叫跳布札、打鬼。

  二月初一下午,开始举行大愿祈祷送鬼(smon lam gtor rgyag)仪式。此大愿祈祷送鬼仪式与日本佛教的“节分”仪式十分相似。通过法会驱出一切恶魔鬼神使这一年能过幸福圆满的日子。这与佛教徒修行正法使其达到消除“内·外·密”三方面的邪见和逆缘是十分相似的。

  正月十五日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上元节”也称“元宵节”或“灯节”。上元节据说也与佛教有关,早在二千年以前,汉文帝(公元前199~164在位)平定“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称帝这一天恰巧正是正月十五日。从此以后,汉文帝在每年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夜,都要出宫殿游玩,“与民同乐”。在我国因正月为“元月”,“夜”也称“宵”因此汉文帝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而称“上元节”则是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把“元宵节”叫作“上元节”。据传说,公元67年,我国佛教人士蔡,从西域求得佛法归回内地,汉明帝(58~75在位)为了弘扬提倡佛法,敕令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这便是“元宵节张灯”“元宵节观灯”的起源,一般老百姓把这一天又称其为“老佛下神日”。

  一般人家都要在佛堂点灯,烧香,并用肉类、酒类、饭等来供佛,同时,还要组织举行龙灯、狮子灯、茶灯、鱼灯、马灯等“灯戏”“灯舞”游戏庆祝。从此这个节日又演变成以供灯敬佛的祝日,其形式也基本上得以固定下来。在这样吉祥的日子里“伏魔驱祟以示护法”,则是对佛尊更好的祭礼(16)。

 2. 金刚驱魔神舞语义和种类 

  一般北京人称金刚驱魔神舞叫“打鬼”、“跳鬼”; “跳布扎”则是汉语和蒙语(büig)的合成语,又“跳恰穆”是汉语和藏语(hcham)的合成语。“布扎”是蒙语里的舞蹈之意,日本人称“舞踊”(17)。金刚驱魔神舞是蒙藏佛教独特的密宗金刚乘里的佛教艺术舞蹈。
  其金刚驱魔神舞种类有以下四种:

(1)供养舞(mChod gar hcham)

  金刚驱魔神舞之一供养舞是,为供养佛、菩萨、护法神等天女,将种种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八瑞相等作为供养的法具而献舞。演奏法螺、螺杵、铙拨、唢呐、长号角、胫骨号筒、长柄鼓、双面鼓、神鼓等乐器。

(2)地舞(Sa gar hcham)

  地舞是建立开设密宗方面有关的殿堂佛像时为镇地而舞,其中主要有密集金刚(gSang ba hdus pa)、大威德金刚(hJigs byed)、胜乐金刚(bDe mchog 梵语heruka)、时轮金刚法门神舞(Dus kyi hkhor lo riā 梵语 kalatsākra)等。

(3)米拉查玛舞(Mi la hcham)

  米拉查玛舞是藏传佛教的金刚帐舞,为纪念藏传佛教著名的即身成佛的修行者米拉热巴(Mi la ras pa 1040-1123)(18)的传道说法而推出。

  米拉查玛舞,是佛教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以米拉热巴传道为中心,以二个狩猎的白头老人和头老人寻找自己的狗为线索,通过狗、鹿以及白头老人和头老人被米拉热巴的“道歌”所感,反映了佛教所提倡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真理。在蒙藏各地佛教寺院传承下来的米拉查玛舞,据说有600以上种类之多,流传甚广。近年在英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上演。

  米拉查玛舞,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舞蹈; 而是在“唱、念、作、打”的过程中,念诵经典和结佛手印等来体现综合的佛教艺术。米拉查玛舞里具备了藏传佛教的诸佛、菩萨的手印。舞蹈强烈体现出佛教的艺术风格,将佛教的庄严肃穆与神秘色彩融为一体。“道歌”中的对白更是精彩,既诙谐幽默,又富于深刻佛理,引人发笑,笑中藏真,于笑中现艺术真情; 可与我国传统相声媲美(19)。
  
(4)帽度母舞(Shva hcham)

  一名帽度母、五人阎摩护法(Chos rgyal)、永保护法(mGon po lha mo)、吉祥天女(吉祥天母)、姊妹护法(大红可命主)、五明王护法。有四人阿杂拉(A tsa ra 游方僧)、四人骷髅、四名怙主罗叉、五人眷属、吉祥天女和四季天女(Thus bshi lha mo)、二面舞者、七人眷属、四人尸陀林主(Dur bdag bshi)、二头鹿、一头小鹿、一头大鹿与大鹏金翅鸟、四大天王、还有布袋和尚等舞者登场表演,金刚驱魔神舞里包含了多种多样形式的佛教艺术舞蹈。

  金刚驱魔神舞在蒙藏佛教各教派、各寺院、各地域也有各自的表演艺术形式。有场面盛大的寺院,也有小范围举行的寺院;时间上也有所不同。金刚驱魔神舞舞蹈人数以大中小三种来区分。大的有三百人以上,中的七十人不等,小的或十人或一人舞蹈。
 
3. 金刚驱魔神舞的构成 

  现将举办金刚驱魔神舞程序介绍如下:
  金刚驱魔神舞的整个场面气势恢宏,波澜壮阔,舞姿强健优美,引人入胜。

  金刚驱魔神舞开幕之前,在寺院住持或高僧的主持下,众僧集体走出佛殿,走向金刚驱魔神舞的舞台。在法会主持人(执金刚杵和金刚铃)身后,有一僧人执“黄罗伞盖”紧随之,有二小僧手执香炉前面开道,随后手执幢、幡的二僧及吹奏乐队的法螺手、镶翅法螺手、螺杵手、铙拨手、唢呐手、长号角手、胫骨号筒手、长柄鼓手、神鼓手等的庞大仪仗队,神气十足地来到金刚驱魔神舞舞蹈现场。

  走在队列最前头的是二位抬朵玛(gtor zor)的僧人,此朵玛呈三角形,高有1.5米左右,顶上方有髑髅装饰,三侧有风、火图案装饰,放置于三角形木盘内,僧人将把这朵玛放置于舞场之正方桌上,等金刚驱魔神舞舞蹈结束,向诸恶魔抛掷朵玛咒时应用。接着,法会主持人以及高僧大德众僧在舞场后部就坐(一般座北朝南),神舞舞蹈开始。

①首先,激扬的乐器声中,四大天王(藏语 rGyal chen bshi, Catur 梵语 Mahārāikā)持国(Yul hkhor srung)、胜身(长 Nags skyes po) (20)、广目(sPyan mi bzang)、多闻(rNam thos sras)登场,各执法器守护四方而立。又有布袋和尚带六名小童缓缓出场,礼佛,在场地前部面对众而坐(一般座南朝北); 这便是舞蹈的开始。

②二十一尊使者献神饮舞,也称帽舞(Shva hcham)。神饮,是以茶水、牛奶、酒、等适当比率的配料与金粉混合,施与经咒加持而成,成为一种特殊甘露。故称为神饮(21)或甘露。藏语叫(bDud rtsi)梵语叫(amrta)。瑜伽行者为启请上师、本尊、四续部的佛以及护法神等以此种殊胜神饮作为供养。

  二十一尊使者各自手执盛满神饮的容器,作敬献于上师,本尊、佛、菩萨、空行母、护法神和当方地之舞,以此神饮供养,祈求佛、菩萨赐福人间,满足众生所愿,并祈祷金刚驱魔神舞之法会圆满成就。

  关于帽舞(Shva hcham),也有另说(22)。

  一种是帽咒师的舞蹈,一出场,众僧要烧香、诵经,他们做出各种念咒驱邪的动作,表示这场舞蹈是十分神圣的。一种说法是,唐朝时期,宁玛派模仿内地汉僧入吐蕃之装束穿灰缨衣而舞的。有关唐朝帽的由来,土观·达玛班杂(Thuhu bkvan darma badsar)著的《摩尼净水珠洁净论》(Nor bu ke ta kahi byi dor laad)里亦有详细记载。

  北京雍和宫的帽舞,主要依神饮仪轨而建立;或称为帽二十一尊使者,然而通称为帽舞。雍和宫的帽舞者也称之谓首领,与其它舞共舞。

  ③吉祥天母(Lha mo)同其四位部众春天母、夏天母、秋天母、冬天母一齐登场。吉祥天母青面三目,头饰五髑髅冠,口中横咬罗叉,赤发上指,发上是半月,在月之上有孔雀的伞盖。天母右边耳环上饰有狮子,左边耳环上是蛇。右手执金刚短杖,左手执盛血的人头骸,狰狩可怖,好一幅降魔祟之相(23)。

  ④四位阿杂拉(A tsa ra 游方僧)起舞,是感谢佛教最初从印度尼泊尔传到西藏期间,有许多译师、高僧、游行僧、行脚僧、瑜伽咒师的幸劳之意。

  阿杂拉们从印度不光带来佛法,也带来了贵重的商品,阿杂拉们为回报当时来藏传播佛法的诸师和使节的相助之恩德而跳各种形象之舞,故此阿杂拉们在金刚驱魔神舞中模仿各种舞姿发人嬉笑者甚多,随着各种舞的舞伴出现,侍象征着民族团结和友谊。

  ⑤接下来是永保护法(mGon po)同其四位待从眷属起舞,“永保护法”藏语称“贡波”,谓观世音菩萨(sPyan ras gzigs)的化现,永保护法,以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一面六臂和四面四臂多种形相出现,一般一面六臂为多见。永保护法青面三目圆睁,头戴五骷髅冠、张口卷舌,发向上,右手执月形弯刀,左手持盛血骨头顾器,颈上挂条长蛇,表明他降服龙王和其它一切妖魔。

  ⑥四人尸陀林主 (Thur bthag bshi 骸骨)作舞。尸陀林主又称尸林主即尸林之神。尸陀林主是胜乐金刚(藏语 bde mchog 梵语 heruka)的男女之神变,也是胜乐金刚的护法。尸陀林主为三目骷髅面,头戴五骷髅冠,头二侧有扇形蝶翅状饰物,故一般僧俗误称为蝴蝶舞之说。

  ⑦五位阎摩护法神(Chos rgyal)作舞。鼓乐激昂,舞者佼健,五位阎摩护法神威风凛凛地登场。阎摩护法神,又称地狱主; 水牛面、三目张牙、头饰五髑髅冠,发上指、右手持髑髅头连脊梁的人骨杖,左手持绢索。

  法王因降服了阎摩王,并以阎摩王的形象出现。阎摩王是分别一切善恶的首领,凡对做恶者,法王即用以左手的色绢索缚其颈,用右手的骨杖可令其做恶者粉身碎骨。手中法器即显示其意。

  法王地狱主是文殊菩萨(藏语 hJam pi dbyangs 梵语 Majurī)的护法,是智慧之神。相传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1357-1419)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因此法王地狱主也是宗喀巴的护法。所以这就不难想象其在格鲁派寺院的地位是极高的(24)。
⑧鹿面神和牛面神作舞。接下来是鹿面神和牛面神双舞,据说这二神是阎摩护法的眷属,今为驱除怨魔之事业而尽兴狂舞,鹿牛二神一边起舞,一边将放置于魔场地中心木盘中象征恶魔的人形物碎尸万段抛洒净尽。

  ⑨四位戴髑髅面具者(Thod skam bshi)之舞。四位戴髑髅面具者手持拘牌翩翩起舞,十分优美,他们也是阎摩王的使者,记录众生的善恶果报于阎摩王。骷髅舞,也表示人身难得、生死无常、解脱轮回、离苦得乐。

  ⑩ 诸护法神之舞。除四位骷髅面使者外的如上护法神众的集体舞蹈,以示扫尽恶魔,佛法弘扬,人天欢喜。

  大鹏金翅鸟(Ga ru da)之舞,最后一场是大鹏金翅鸟舞,大鹏金翅鸟口叨长蛇,手执十种法器,雄猛无比,大有摧毁一切魔军,所向披靡之势。舞大鹏金翅鸟,又寓意鹏程万里,终不得解脱,破除无明障,方离轮回苦。

  朵玛(藏语 gtor zor 蒙古语 sor qayaqu 汉语称放咒)仪式。金刚驱魔神舞结束后便是“抛掷除祟朵玛咒仪式”,也称放咒仪式。北京人叫“送祟” (25)。前文所述在金刚驱魔神舞开始前,放置于舞台前方之高大三角形木盘上的人形物朵玛,其寓意为将布满十地之一切怨魔的血肉骨胳等,堆积得如须弥山,通过法力经咒加持,将其化为无上甘露,奉献于上师、本尊、佛、菩萨、空行母、护法众,此时三角人形物成为朵玛供。

  又念诵经咒于其上,将其化为阎摩护法神之骨杖,成为击碎一切怨魔生命的有锐武器,这时它便是朵玛咒。

  抛掷除祟朵玛咒仪式有三种方法。
  第一柔软方法有甘露法门。
  第二调伏方法中有锐利武器之法门。
  第三制方法之中有如须弥山生起之法门。

  以上所说皆显示金刚驱魔神舞之身、语、意的工巧明具足。一切智五世DL阿旺罗桑嘉措所着的藏文《天界舞》(Lhahi rol gar las)中有以下记载:
Lus ni lha yi rnam hgyur rol gar can/ nag ni gsang snags dbyar na lta bur sgrog/ yid ni bsked rdsogs zung hsin can, tshad ldan rig snags hchang ba hdi rmad byung //(26)
身与本尊德相相应起,口诵真言如狮吼雷鸣,心念生圆双运入等持,具足明咒行者称希奇。

  抛掷除祟朵玛咒仪式时,最先二名僧人抬着朵玛,其后是法会主持高僧、僧人仪仗、乐队、金刚驱魔神舞全体人员,寺院僧侣成二行走出山门。于寺院外的空地上,法会主持高僧带领众僧诵经念咒,然后主持高僧将三角人形物朵玛顶(尖)端对外,投向点燃的熊熊烈火之中,表示一切恶魔悉皆清除。

4.金刚驱魔神舞起源诸说

   (1)原始佛教时代释迦牟尼佛之说
  相传原始佛教时代,佛教开祖释尊给世间遗留下来的“乐舞剧”,其表演风格与胜乐王佛和欢喜佛有关。金刚驱魔神舞蒙古语俗称跳布札,汉语叫散祟,俗称“打鬼”。梵语里“跳布札”没有恰当的文字。据考证,佛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没有“跳布札”或“杀鬼”等词语,可以说与原始佛教的“乐舞剧”无关(27)。

  (2)格鲁派(俗称黄教)祖师宗喀巴之说
  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他要求僧侣严格遵守佛教所定的戒律,所谓“鬼”指的就是“酒、色、贪、嗔、妄、杀”等六毒必须要消灭。所以一般僧俗称“金刚驱魔神舞”叫“打鬼”、“杀鬼”、“驱除魔祟”等等不同叫法。

  (3)北京八旗老人之说
  一般北京民间八旗老人则认为,“金刚驱魔神舞”是创自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蒙古准噶尔(Jungalu)部的噶尔丹以后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派遣他的第十四子(yun tai)入西藏杀败噶尔丹,拥护DL六世仓央嘉措(tSangs dbyangs rgya mtso  1683-1706)恢复西藏政教合一最高领袖地位时,举行所谓“魔祟舞蹈”。其中所指的“魔祟”是指准噶尔部兵将,驱除“魔鬼”就指剿灭噶尔丹。是故称金刚驱魔神舞始于清朝之说(28)。

(4)藏王朗达玛(gLang dar ma 836-842)之说
  一般藏传佛教发展史可分为“前弘期”、“灭法期”、“后弘期”三个阶段。“前弘期”是指佛教传入西藏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在藏区广范流传。“灭法期”是指藏王朗达玛灭法时期。“后弘期”是指朗达玛被刺杀后佛教再度兴盛。与金刚驱魔神舞有关的主要是藏王朗达玛之说。

  据传说藏王朗达玛是印度牛的转生。在古老的印度建立过佛教寺院。当时,牛为建寺搬运所需材料尽心尽力,付出了皮肉之苦,没有怨言。但在寺院落成仪式上,表彰了其它所有的施主、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唯独没有提到牛的幸劳,牛非常寒心,感到世道不公平,对佛教极大不满;三日后牛就死了。9世纪初期,可以说佛教在西藏是非常盛行,所以印度的牛转生为西藏藏王身份来消灭佛法成为广泛流传的话题(29)。

  朗达玛在838年杀了亲弟,登上了藏王宝座。朗达玛执政以后就采取了一系列禁佛的强硬措施,破坏佛教寺院,停止修建寺院,焚经毁佛像,镇压佛教僧侣,致使佛教佛、法、僧三宝彻底被毁,致使从此以后约一百年,佛教在西藏中心地卫藏几乎绝迹。藏王朗达玛的灭法受到佛教僧侣和民众的强烈抵抗。

  据《王统世系明鉴》中记载:
  藏传佛教修行僧拉龙贝吉多吉(Lha lung dpal rdo rje 吉祥金刚),当时在西藏拉龙地方的叶尔巴(Ye er ba 现在西藏自治区洛扎县一带)山洞中修行时,夜半有拉萨大召寺(gtSug lag khang)的护法神吉祥天母前来示现,对拉龙贝吉多吉说:

    “今日藏土能在佛教中表现功德者,舍汝莫属,朗达玛王破坏佛法,汝当诛杀此危险王,我今助汝,汝不可畏惧” (30)。

  次日,拉龙贝吉多吉问了自己弟子,才知道藏王朗达玛灭法事实。于是不顾生命危险,决定杀死藏王朗达玛,以此勇猛心重新弘扬佛法。他设了种种方案,首先准备了一匹全白色的快马。他将此白马涂上黑炭,自己头戴帽,脸涂炭油,穿上一件面白里的大袍子,袖里暗藏弓-箭,骑上这匹快马,口中称“我是不祥魔”,从山南来到拉萨,在布达拉宫附近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喜爱舞蹈的藏王朗达玛得知以后,令其进宫表演。

  据说当时是唐会昌二年(842年)(31)的日子,藏王朗达玛正在布达拉宫前,阅读《甥舅联盟碑》的石碑文,拉龙贝吉多吉且舞且行,低首为礼,行近藏王面前,他一共低首三次,初次礼拜时搭箭上弓,二次张弓待发,三次低首时,口诵:
“风环地、地环水、水灭火、金翅鸟胜水龙、金刚石穿宝石、天神制阿修罗、佛陀胜狮子王、我亦如期杀非法之王”(32)。

  言毕对准王胸,猛射一箭,王大声而呼,二手抱箭,倒地而亡。拉龙贝吉多吉乘王宫乱作一团之际,立即将黑袍反穿过来,变成了白袍,又乘上快马,猛抽几鞭,渡过了拉萨河,使涂成黑色的马经过河水浸洗恢复了白色马,口称:“吾是白魔天神”。这样,白袍白马过了官兵的追赶,逃到安全地带去了。

  大臣们各处派遣人马追捕刺客,有人怀疑刺杀藏王的杀手,绝对是在叶尔巴山洞修行的高僧拉龙贝吉多吉所为。于是,派人到叶尔巴山洞中去探寻,此时拉龙贝吉多吉在岩洞里假作入定之相,捕来山鸟掩饰岩洞内尘土飞扬之势,使得众人看到此景,认为他本人并未走动,藏王定非他所杀,于是返回拉萨去了。后有贤者来到岩洞中,把手放在拉龙贝吉多吉的胸口上,对他说:“原本严密,不可久留”。说完就走了。于是拉龙贝吉多吉才感危险不可停留,立即转移到康地(现青海省西宁一带)去了(33)。

结束语

  金刚驱魔神舞为什么在蒙藏地区作为一种宗教艺术流传至今,是因为这种宗教艺术将佛教传统艺术,成功地加以融合与本民族固有的艺术风格。

  佛教传来蒙古族地区以前,在蒙古地区本土固有的萨满教(蒙古语称 Bogeyin asin)里也有类似佛教密宗金刚驱魔神舞的舞蹈表演。蒙古人通过萨满教的舞蹈,祈求一年太平安的幸福生活。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金刚驱魔神舞也取代了本有的萨满教的舞蹈。

  很多学者认为金刚驱魔神舞起源于,藏传佛教的修行僧拉龙贝吉多吉为护佛法杀死藏王朗达玛的838年。笔者认为拉龙贝吉多吉本是藏传佛教的修行高僧,正因为他是修行有成就的密宗行者,所以通过密宗舞蹈(金刚驱魔神舞)来表现消除法魔,杀死藏王朗达玛是理所当然的事。

  金刚驱魔神舞是藏蒙佛教寺院里年初法会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为8世纪,追溯到吐蕃王朝藏王赤松德赞(742-797)时代,为修建桑耶永固天成大寺(简称桑耶寺)时,775年由莲花生大师传到藏土。又与藏传密乘之金刚乘和坛城仪式的地舞、供养舞有关。而金刚驱魔神舞传入蒙古地区可以追循到13世纪元朝时代,以藏传佛教萨迦派的教法为契机,此舞也随其被蒙古人所接受,后世在蒙古地区藏传佛格鲁派的教法代替萨迦派的教法后,金刚驱魔神舞也随其潮流普遍弘扬于蒙古地区的各大小佛教寺院里(34)。

  举办其金刚驱魔神舞的主要目的是,以弘扬佛教止恶行善为宗旨,制伏诸恶魔,给民众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世俗娱乐中,包含佛教的慈悲喜舍的菩提行。
  
(原名《蒙古族佛教与“金刚驱魔”神舞》,日文,2000年3月
    发表于日本宗教学会学报《宗教研究》第73卷323号)

注释:
(1) 丹迥·冉纳班杂、李德成《名刹双黄寺  清代DL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201~208页。
(2) 杨时英、杨本芳《外八庙大观》(地质出版社,1992年)1~26页。承德普宁寺的幸存可能与1961年指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
(3) 久明柔白多杰《蒙古佛教源流》(hJigs med rig pahi rdo rje, Hor gyi chos hbyung)青海民族出版社,藏文,1993年235~238页。
(4) 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著 陈庆英 乌力吉译著《蒙古佛教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93~94页。据长尾雅人《蒙古学问寺》(日本中公文库,1992年)57~60页,蒙古教寺院一般有四学部成为综合大学。四学部的名称一般叫: ①显教学部(chos grva tshang)或法相学部(mtshan id grva tshang)、②密教学部(rgyud pa grva tshang)、③时轮学部(dus hkhor grva tshang)、④医学部(sman pa grva tshang)其中①显教学部是有关显教学,哲学的学科。显教学部是进入密教学的预备阶段。②密教学部,梵语叫 tantra (真言、陀罗尼)有“续”之意。此学部主要修学密教的灌顶法、成就法等。③时轮学部,梵语叫 kāacakra,密教最高的经典《时轮经》为中心,修学时轮本尊等特殊秘密法。时轮学部也叫天文学部和数学部之称。④医学部,梵语叫 bhaisajya,此学部修学有关药师佛的经典及修学医学,藏蒙医学。
(5) 据丹迥·冉纳班杂、李德成《名刹双黄寺  清代DL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203页,北京西黄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最早将金刚驱魔神舞传来的则以五世DL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日期为1653年1月14日。又雍和宫管理处编《走近雍和宫》李立祥著“雍和宫的跳布札”(民族出版社、1999年)97页中,则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这一舞蹈流传到北京,起初在黄寺跳,后得到朝廷的许可,每年在雍和宫也举办大愿法会,并跳布札。北京雍和宫在大愿祈祷法会期间,主要念诵的经典有:日常念诵经典以外有《悲愿诵》《释迦牟尼佛赞》《献沐浴诵》《供养曼荼罗》《缘起赞》《礼赞启请能人十六阿罗汉仪轨》《妙吉祥三根本》《菩提道次第摄论》《总忏悔文》《三十五佛忏悔文》《普贤菩萨行愿偈》《往生极乐净土愿》《大威德金刚祈愿文》《吉祥天母回供》《永保护法》《财宝天王》《地狱主》《正道启门品》《入菩萨行愿·回向品》《初中后善愿》等经典。《释迦牟尼佛赞》《献沐浴诵》《供养曼荼罗》《总忏悔经》《三十五佛忏悔经》《往生极乐净土愿》《御译衍教典》等在大愿祈祷法会期间是每日必诵之经典。北京雍和宫一般由住持和副住持每日交替担任阿阇梨(ācārya),主持全寺僧侣举行法会。普宁寺的大愿祈祷法会也同样。期日则不同,普宁寺是在农历正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三日举行。
(6) 杨时英、杨本芳《外八庙大观》(中国地质出版社,1992年)1~26页。
(7) 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中(Krang dbyi sun, Bod rgya tshig mdsod chen mo)民族出版社,1986年1611~1612页。
(8) 图官·洛桑却吉尼玛《宗教源流史》(Thuhu bkban blo bzang chos kyi i ma,  Thuhu bkban grub mthang)甘肃民族出版社,藏文,1984年61页。
(9) 图官·洛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译注“讲述一切宗派源流和教义善说晶镜史”(西藏民族出版社,1984年)34页参照。清净地是菩萨十地的最后三地,即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
(10) 图官·洛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译注“讲述一切宗派源流和教义善说晶镜史”(西藏民族出版社,1984年)34~36页。
(11) 嘉木扬·图布丹著、嘉木扬·凯朝译《金刚驱魔神舞缘起》(hJam dbyangs thub bstan, hCham gyi lo rgyus sna hyur snags hchang bshad pahi zlos gar shes bya ba bshugs so)北京雍和宫内部资料,藏文汉文对照本1~6页参照。
(12) 同上1~6页参照。
(13) 同上1~6页。
(14) 丹迥·冉纳班杂、李德成《名刹双黄寺 清代DL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204~205页。
(15) 同上204页。
(16) 同上204~205页。
(17) 桥本光宝《蒙古的喇嘛教》(日本佛教公论社,昭和17年)266~274页。
(18) 张澄基译注《密勒日巴大师全集》(歌集上)(中国上海佛学书局)。
(19) 周恒晶、杨本芳编《米拉查玛》“普宁寺大型佛教舞蹈剧”(河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普宁寺的米拉查玛,是年农历正月13日举行的盛大的金刚驱魔神舞。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到1947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断了44年间,1991年重新回复。第一回是山神舞。二个山神舞在音乐中登场表演,大小山神高兴地欢迎米拉热巴到来。第二回是阿杂尔舞。
第三回是办经舞。修行僧登场后,一方提问,一方回答。
第四回是米拉热巴登场表演。
第五回是鹿舞。
第六回是犬舞。
第七回是白老头舞。
第八回是鹿舞。
(20) 曹都编《宗教词典》(Sodobilig,  asin u toli)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380页。
(21) 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中(Krang dbyi sun, Bod rgya tshig mdsod chen mo)民族出版社,1986年1362页。甘露、也叫天酒和不死药。在藏医学里降魔药物,伏魔药物之用。据藏学,人被邪魔(恶魔)等引起恶病有时会失去生命的危险。如果人能享受到神饮的话,可以消除病苦,带来福德。
(22) 丹迥·冉纳班杂、李德成《名刹双黄寺 清代DL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206页。
(23) 嘉木扬图布丹著、嘉木扬·凯朝译《金刚驱魔神舞缘起》(hJam dbyangs thub bstan, hCham gyi lo rgyus sna hyur snags hchang bshad pahi zlos gar shes bya ba bshugs so)北京雍和宫内部资料,藏文汉文对照本。
(24) 丹迥·冉纳班杂、李德成《名刹双黄寺 清代DL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206~207页。
(25) 同上206~207页。
(26) 嘉木扬图布丹著、嘉木扬·凯朝译《金刚驱魔神舞缘起》(hJam dbyangs thub bstan, hCham gyi lo rgyus sna hyur snags hchang bshad pahi zlos gar shes bya ba bshugs so)北京雍和宫内部资料,藏文汉文对照本本8~9页。
(27) 金梁编纂《雍和宫志略》(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395~397页。
(28) 金梁编纂《雍和宫志略》(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395~397页。
(29) 桥本光宝《蒙古的喇嘛教》(日本佛教公论社,昭和17年)269~270页。
(30) 周恒晶、杨本芳编《米拉查玛》“普宁寺大型佛教舞蹈剧”(河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
(31) 丹迥·冉纳班杂、李德成《名刹双黄寺  清代DL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202页。
(32) 弘学《藏传佛学》(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37页。
(33) 周恒晶、杨本芳编《米拉查玛》“普宁寺大型佛教舞蹈剧”(河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18~22页,详见《王统世系明》第26章。
(34) 据额尔德尼《蒙古查玛》(Erdeni,  Monggol cam)中国民族出版社,1997年,蒙古文,8页记述说:“Monggol ündütan nu domda cam ün delgeregsen ni yege dülub 1207 un n-u üye i-n kereg yom.(金刚驱魔神舞传入蒙古地区为1207年)”,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没有根据,在1207年的13世纪初,成吉思汗(Cinggis Han 1162-1227)还没有正式与西藏建立关系,更谈不上佛教正式传入蒙古地区。又陶克通嘎等编《瑞应寺》(Togtongga,  Gayihamsig jokiragulugci süm-e) 中国内蒙古文化出版社,蒙古文,1984年),一书记载介绍有关金刚驱魔神舞在号称“东藏”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瑞应寺的发展情况和它的表演艺术风格。佛寺瑞应寺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据《瑞应寺》一书记载,过去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蒙古佛教寺院。传说瑞应寺有“有名的喇嘛三千六,无名的喇嘛如牛毛”的俗传。

作者: 邬扎拉拓    时间: 2011-1-10 22:58

最上三宝我皈依 一切罪业皆忏悔
眾生善根盡隨喜 正覺菩提意中持

正覺妙法及僧伽 直至菩提我皈依
所為利益自他故 我今即發菩提心

既發最上菩提心 饒益一切諸有情
菩提妙行皆修作 為利眾生願成佛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