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陈坤:我为什么一再推荐《西藏生死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3-12-22 09:30     标题: 陈坤:我为什么一再推荐《西藏生死书》

不了解死亡的人,不懂的敬畏生命。
关于死亡,
听听陈坤怎么说。
以下是陈坤的自述文。




《西藏生死书》我读了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都没读完。

尽管每年我都会重读,但一本好书就如同人生,无论怎样反复阅读,只要生命还在,谁也不能说真正读完了它。

我会一直读下去,它也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陈坤




在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占据我青春大部分时间的事情是思考一个严肃的命题:我怎么才能不惧怕死亡.....

我一再推荐《西藏生死书》这本书,对于一些朋友来讲,已经听厌了。

又是西藏,又是生死,坤哥你能不能聊点别的?也许朋友们更关心有趣的话题,很欣赏你们轻松的态度。

不过,在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占据我青春大部分时间的事情是思考一个严肃的命题:我怎么才能不惧怕死亡。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3-12-22 09:31

01
认识死亡

我人生的第一课,是从认识死亡开始。

那年我七岁,第一次面对了死亡,外公因直肠癌去世了。  

在外公最后的时刻,家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大人们的焦虑让人不敢大声说话,连平时爱吵闹的弟弟也被这气氛影响变得安静。我却自始至终记住了,当“死亡”从身边冷冷地掠过的那种感受。我清楚地记得,外公躺在火葬场的铁板上。当火化炉打开门时,熊熊的火苗从炉中猛然蹿出。
伴随着家人惨烈的哭声,外公的铁板越来越接近炉门。我眼睁睁地看着火苗扑向外公,听见炉门关上后的撞击声,接着我就听不见了,也忘记了是怎样回家的。
之后连续十多天我不能讲话,也不怎么吃东西。
我被死亡的恐惧包围了,只记得我坐在家门口的槐树下,想着我们什么时候会死,被烧时痛不痛。还有妈妈的哭声。
从七岁时的悲伤中,慢慢浮现出一种深沉的接受,从此,这个七岁的男孩就开始被生命中最大的命题所困扰。
这个命题叫“死亡”。
小时候总是侥幸地认为死亡不会来,觉得外公死了好可怜,我可不可以不死?因为寄希望于自己不死,所以对死亡的恐惧越来越大。
那个时候我并不明白,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不管你是伟大还是卑微,
富有还是贫穷,在那个时刻,
我们都是一样的,
都是**了衣服,死掉。

在死亡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这本就是世上最公平的一件事。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3-12-22 09:32

02
理解生命

我从这本书里学会正视死亡,从对死亡的敬畏里重新理解生命。


我有一次濒临死亡的经验,那是我七八岁的时候,外婆住的房子下面是嘉陵江,我经常跟小伙伴去那儿玩。

有一次岸边的大石头太滑了,我不小心滑倒掉进了水里,不会游泳,感觉自己快死了。

迷糊间感觉有人来救我,我完全不知道那个人是从哪个方向游过来的,等他游到我身边,我一伸手就紧紧地抓住了他。这就是直觉,也是求生的本能。

很恐惧。之后很长时间不能碰水,也不能看水。
多年以后回头看,应该感谢幼年时经历的那几次触摸死亡的经验。

那种恐惧和面对死亡的无力感,教会我升起另一种内心的力量:我应该怎样去面对死亡的恐惧!

后来人生的行走,无不是在面对和克服由死亡而产生的对生命的恐惧。


多年之后,我看了一本书——《西藏生死书》。它里面讲到一个小故事。

一个妇人的儿子病逝了,她伤心欲绝,求佛陀让她的儿子复活。
佛陀说:“你到城里去,问一户没有亲人过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给我。”妇人很高兴地去了,但沮丧地回来。
佛陀问她:“你带回芥菜子了吗?”
妇人说:“我问了很多家,可是每户人家都有亲人过世了。”


这个故事给我的触动很大。它告诉我,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谁也逃不过,所以你必须去接受它。

很感恩能在年轻的时候遇见这本书,《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与哲人之一。


这本书教会我三件事:

死亡不知何时会来;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如何从“死亡”这面镜子里看见人生。
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谁也逃不过,所以你必须去接受它。我从这本书里学会正视死亡,并且从对死亡的敬畏里重新理解生命。

对于一个演员来讲,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实相,是格外有意义的,能让我在浮躁的环境中保持清醒。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3-12-22 11:40

03
思考死亡

思考死亡,是对生命的敬畏。

我想说,思考死亡并不会让人生变得消极,当我开始接受死亡,知道它必然要来的时候,我的心比以前放开了。

没有什么可避讳的。有趣的是,我们的文化里很少提到死亡,偶有提到,也是很晦涩的,认为是不吉利的。

但是,正因为我尊重死亡,尊重一个所有人都不能逃避的现实,我反倒能坦然地去面对它。

当你知道死亡是一个一定会到达的站台时,你在走向这个站台的过程中就会珍惜。

你就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因为失恋就想死,因为被侮辱了就想死。

你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因为每一刻都是完全不可能重复的。

我们的脚步不会蹚过同一条河流,我们不会再营造出同一个场景,就算你刻意营造,也不是这个时间,不是这个天气,不是这个心情。一切都是不可重复的。

所以,当我了解了死,我更珍惜生。于是不再逃避,坦然地向前走。

曾经有人问我,你连死亡都不恐惧了,你还恐惧什么?

我说,不不不,我不是不恐惧,我是接受这个事实。我依然恐惧很多东西。

依然恐惧面对死亡的那一刻;
依然恐惧有一天大家不再给我机会,我该如何面对;
依然恐惧回到最贫穷的时候;
依然恐惧我衰老时的样子;
依然恐惧生重病;
依然恐惧我最爱的亲人离去。

但我不觉得这是一种软弱。我认为,那是对生命的敬畏。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3-12-22 11:41

04
超越死亡
那一刻,我悟出了:善念可以超越死亡。

很多年后,我再次遇到死亡。

前年,我的外婆去世,我用最平静的心态来面对。

我请家里的人不要哭泣,因为哭泣不能表达你对外婆的爱,你把心声深深留在心里,更好地活着,才是表达我们爱外婆的最好方式。

那一天,我凌晨赶回重庆,守在外婆的灵柩旁边,为她读经。

我告诉外婆,我觉得她没有死,她一直活在我心里。

我常常说一句话,只要记住一个人,这个人就不会死。如果另一个人记住了我,也就是记住了所有我记住的人。

所以,灵魂不灭。

那一刻,我又悟出了生命的另一层哲理:善念可以超越死亡。

善心,爱心,关怀心。


当你怀着一颗正面的心,
把正面的能量传给他人,
你就不会“死”。

因为爱,
生生不息,永不消逝。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3-12-22 11:42

05
西藏生死书,用生命去读

很多人以为死亡是很老的时候才发生的,不是!死亡随时会来,你真正面对它在面前的时候你才知道,那一刻才是真的。

尽管从原则上我是一个佛教徒,我更相信轮回,但是这不足以支撑我对死亡的不惧怕,因为它是一个理论。

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死亡这样的重大课题时,绝对是因为恐惧而产生的兴趣,当然有些人是逃避。

《西藏生死书》这本书让我知道:死亡无法逃避,必须面对,而真正面对时这一切就变得非常地鲜活。

所以我开始学会珍惜我现在拥有的东西,同时害怕浪费时间。

当有人问我,你怕死吗?

我不怕,我觉得我不是逃避,也不是很勇敢,我只是说我在准备着,死亡它早晚会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西藏生死书》我读了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都没读完。

尽管每年我都会重读,但一本好书就如同人生,无论怎样反复阅读,只要生命还在,谁也不能说真正读完了它。

我会一直读下去,它也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3-12-22 11:44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英文名为: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1992年出版。该书是索甲仁波切广受赞誉的精神经典之作,被誉为藏传佛教最完整、最权威的教义之一。《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关于生死的手册,它来源于西藏传统的核心灵感;明晰地介绍了冥想的实践、心灵的本质、业力和重生、对临终者的慈悲关怀,以及精神道路上的考验和回报。该书以34种语言印刷了300多万册,并在80个国家发行。它已被医学和宗教院校、团体和机构采用,并被护士、医生和保健专业人员广泛使用。以上是我查阅网上资料对该书的评介。下面引用作者本人的介绍:May this book be a guide to liberation, ready by the living, to the dying, and for the dead. 愿此书能成为生者、濒临死亡者与死亡者的解脱指南。May it help all who read it and spur them on the journey to enlightment.愿此书能对所有读者有所助益,并引领他们迈向证悟的旅程。“What is it I hope for from this book? To inspire a quiet revolution in the whole way we look at death and care for the dying and the whole way we look at life, and care for the living.”“我希望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 激发一场无声的革命,改变我们看待死亡、关心临终者的整个方式,改变我们看待生命、关心生者的整个方式。”谁是索甲仁波切?索甲仁波切1947年出生于西藏东部,由20世纪最受尊敬的大师蒋杨钦哲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ökyi Lodrö)养育成人,后被认出是著名神秘主义者、圣人、他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修比较宗教,1974年开始红叶佛法。他洞察力敏锐,使教义适应现代生活,传法深受信众欢迎,被誉为“参透佛法精髓的上师”,成为许多国家佛教中心和佛教团体的负责人或指导者。他2019年在泰国圆寂,享年72岁。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