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净界法师:《修行一开始就走入大乘最好》
[打印本页]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0-22 16:15
标题:
净界法师:《修行一开始就走入大乘最好》
那么我们看第二段,伪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伪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前面的邪正是比较纯的,这个人邪就是邪,这个人正就是正,但是这个伪,你说它邪它又带点正,你说它正它又带点邪,就是参杂了,这种人比例蛮多的。
我们看伪。
这个人他也曾经发好心来修行,他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的功课做得不多,他平常没有自我反省。
有罪不忏,也没好好持戒,有过失时他也不知道怎么去忏悔,去诃责,去改变,去调整。
有过不除,这个过失,比方说,他有不好的习惯,贪睡了、贪吃了等等不好的过失。
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内心污浊,但表面看起来很正常,刚开始还勇猛精进,但是福报现前以后就懈怠、放逸,这个人不持久,虽有好心,刚开始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名利现前又夹杂着名利心,所以有善法又夹杂着罪业,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善恶参杂,善恶参杂一般来说,罪业会先得果报,因为一般来说罪业的势力会造得比较重。
你看,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慈善事业做得很多,但临终的时候相貌不好看,那你说因果何在呢?他做那样多的慈善事业,你看他的相貌不是好的相貌。
你别紧张!他的善业可能第三世才出来,因为他强者先牵,你所做的每个业都跑不掉的,但是得果报的时候,他要排个次序。
就是说如果这个人造了很多善业而没表现出来,合理的推论就是他造的罪业比较重,这个人可能两个都造,罪业先表现出来,但是他所造的善业也没跑掉,以后再说了。
所以这个伪要注意,因为伪的情况,大部分罪业都会先出来。
那么真这个是难得,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他的心已经被佛法的思想慢慢的调整,慢慢的教育,已经是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地方跑,虽然他的行为偶尔还有一些过失,但是他的大方向已经是调整成上求下化了,那么剩下就是时间的问题,他已经慢慢慢慢在改变。
一个人思想在改变以后,至少他是在进步了,这个人是保持在increasing,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对他来说,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种人绝对不是只有一种行力而已,应该有智慧的层次在自我调整。这种人心里素质都非常好,他对经论的学习,他心中有很多法宝,自动随时在调整自己的心态。
当他沉闷的时候,他就颂《法华经》来启发他的心;当他攀缘的时候,他颂《楞严经》《金刚经》来调伏自己的攀缘,他用空假二观善调其心,所以他永远保持中道。
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这个人就是他的理想抱负已经成就了。
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一个人心态调整以后,他的行为可能不一定马上跟得上,他可能还有一些习惯性的行为,但至少这个人他有自我调整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很强,他做了错事,他在很短的时间会自我调整,他里面有一个系统,就是自我反省的系统会启动,他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
我们一般人造了罪业,造了就造了呗,他不是啊,他造了以后他很快就会检查出来,然后自我调整,他会找到适当的药让下一次的过失就降低了。
也就是说他的心中已经有一种自我调整的系统出现了,不简单!他已经安住菩提心,而且他也善调其心了。这种人,生命对他来说非常有益,这种人要活得长寿才好,因为他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天对他意义都重大。
这种人,我们一般来说修行上路了,上高速公路了!我们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
那么就是说,安住跟不安住。人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因为你安住菩提心以后,你就会自我调整了。当你还没有真正找到菩提心的时候,你的心就起伏很大。
一个人最怕没有安顿,因为他有时起恶念,有时起善念,这个人没有根,我说这个人只有善念没有善根,因为你不知道他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它好的时候有发心,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做,这个人用情绪化在修行的了。
用情绪化不好,因为你没有根,你的生命充满了变数,充满了变数啊!你还没有上高速公路,没有上路!
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因为后面小跟大有很多话要说了。小乘跟大乘,我们一般走向修行以后,如果你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入小乘。你走入小乘以后,你再走出来就会耽误很长时间啊。
所以这个大小要分清楚,当你发心觉得世间的痛苦,觉悟以后你最好一开始就走对啊,修行,一开始就走入大乘最好,你不要说我先在小乘修习一下,然后再回小向大,不要这样,不要这样!
你跟自己过不去,我们一定要直去大乘,你要修就一次走向正确的道路,什么东西一次把它做好,不要没有做好再修修补补的,不要这样。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2-3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0-27 08:39
南怀瑾
阿罗汉的灭尽定
我们把四禅八定给大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小乘阿罗汉境界的灭尽定。
罗汉进入涅槃时,会跳到虚空现十八变给你看,完了以后,自己用三昧真火,在空中引起定中的火大,把自己化掉,不用汽油或瓦斯。罗汉成就最后走的时候有四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所有的生命,到这一生已达到尽头,该做的事已经做了,人世间欠的帐该还的已经还了,不再回来了,证得灭尽定,一切智慧都不用了。
灭尽定是证得涅槃境界的一种现象,而涅槃是道体。以大乘菩萨、佛的境界来讲,罗汉境界是“有余涅槃”,并非佛菩萨境界的无余涅槃。所以,罗汉进入灭尽定涅槃境界,八万四千劫后非出定不可,出来以后重新修行,回心向大,走大乘路线,最后成佛,得无余涅槃。得了灭尽定还没有跳出三界外,以禅宗来讲,得了灭尽定是“担板汉”,走到了“空”的一边,还不能起妙有。
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只能让你避开八万四千劫,最后出定,重新走大乘路线才究竟。得到灭尽定的人,气脉当然已经通了,所以他可以调兵遣将一样,随意调动自己的四大,要想调动火大当然可以做到。罗汉分两种,一种兼修神通,一种不兼修神通,所以罗汉不一定有神通。
由此再回转来看那些密宗祖师们,大部分都是走四禅八定小乘的路线,最后,充其量不住灭尽定的涅槃,往生他方佛菩萨的国度去了。对于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都有点逃避的味道,因此都被禅宗祖师们列入半吊子的范围里了。
下文:
《四禅八定与四加行》。学佛修道不是一个药方就可治百病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法。
——《现代学佛者的修证对话》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0-27 08:58
具慧者,最初应入大乘,因为仅仅获得小乘涅槃,只断少分过失、只证少分功德、只是少分利他,而且由佛劝发最终仍须趣入大乘。
以下具体解释。
声缘道只证悟圆满人无我,所以仅断尽烦恼障,而未能断一切所知障。就证悟如所有智而言,大乘证悟的空性如太虚空,声缘证悟的空性如小虫所吃芥子里的空间。
就证悟尽所有智而言:小乘阿罗汉具有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
大乘甚深智慧是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能遍一切诸法,如虚空般广大,又通达共同五明、内明等三乘法。
就福德资粮而言:大乘所积福德,如大海般深广无量;
声缘乘所积福德,则像牛迹水一样微少。
就利他而言,大乘能在刹那间成办广如虚空的无边事业,这是小乘望尘莫及的。
由此可见,声缘乘的自利和他利都只是少分,远远未能圆满。
在《海慧请问经》、《宝积经》、《掌珍论》等经论中,以比喻显示了大、小乘的差别:
大乘与小乘相比,一者如国王,一者似乞丐;一者如转轮王,一者似国王;一者如帝释天,一者似普通天人;一者如梵天,一者似其他天人;一者如大海,一者似小湖;一者如须弥山王,一者似小山;一者如海水,一者似宝瓶中水;一者如天空大云倾降之雨水,一者似草尖露水;一者如月轮,一者似星星。
从成佛的角度来说,先入声缘乘求证阿罗汉果位,是迂曲、缓慢之道。
因为证果入灭尽定一万劫后,佛放光劝请回小向大,才趣入大乘,这样成佛所经历的时间,比最钝根菩萨还要慢四十九劫。
《妙法白莲经》说:“声缘阿罗汉入于无余灭尽定中,在一万劫的末尾,经如来劝请而再次出定,趣入大乘。”《大乘庄严经论》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菩萨安住地狱时,只有片刻之苦,不会长久障碍大菩提十力等广大功德;
然而,在声缘乘的道果中,为了自利而寻求安乐,虽然暂时获得了安乐,但究竟来看,却障碍了无上菩提的成就。
《宝性论》云:“于法嗔恨及我见,怖畏轮回之痛苦,舍离利乐众生事,是为四种障碍性。”
小乘人有两种现前如来藏的障碍,即:怖畏轮回痛苦而只求自己获得寂灭,以及舍离利乐有情的事业。如果具有这两种障碍,则不能积聚大乘的福慧资粮,具有恒沙自性功德的天真佛性也无法显露,无法现前佛的三身、四智、相好、净土以及任运自成、相续不断的利生事业。
图片附件:
EAFB61EB-ED8A-481F-A775-407E725DA874.jpeg
(2024-10-27 09:06, 72.03 KB) / 下载次数 31
http://www.zmxh.com/bbs/attachment.php?aid=11237&k=4cd0b0f86f25da47c8437979a3a0a561&t=1732267352&sid=qeZteE
图片附件:
25BDBA29-924A-479B-A967-19E94B7F249C.jpeg
(2024-10-27 09:06, 223.51 KB) / 下载次数 31
http://www.zmxh.com/bbs/attachment.php?aid=11238&k=03c67048f6328b731f3d0e242f19f376&t=1732267352&sid=qeZteE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0-27 09:24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佛遗教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0-28 07:45
念佛的目的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成佛的目的是要度众生,度众生不能离开众生,还得回来。释迦牟尼佛是尘点劫以前早已实成的古佛,他没有安住在常寂光享福,而是不断地来到这个五浊恶世、火宅里面度众生,《梵网经》说他已来娑婆世界八千返了。
图片附件:
C92BDEF4-1ED4-4D89-B6F4-A50C31C936C6.jpeg
(2024-10-28 07:45, 326.28 KB) / 下载次数 31
http://www.zmxh.com/bbs/attachment.php?aid=11239&k=9fa1c87b9b0c2c9cd7d3af9b52fbd05c&t=1732267352&sid=qeZteE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0-28 08:21
诸位看《菩萨戒》里面,佛陀是很严重的警告初心菩萨:你没有通达诸法实相,你不可以学外道法门,因为你先入为主。
一个人邪知邪见,那就糟糕,你永远没办法回头了,没有人可以导正你。
你有过失,你还会产生自觉,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最可贵的就是他自我反省,他随着他生命的成长,他不断的自我反省,自觉就会产生自审、然后自调。
一个人邪知邪见,他自我反省的功能丧失了,你看这个糟不糟糕!变成外道种性了。
~~ 净界法师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0-28 08:23
具慧者,最初应入大乘,因为仅仅获得小乘涅槃,只断少分过失、只证少分功德、只是少分利他,而且由佛劝发最终仍须趣入大乘。
以下具体解释。
声缘道只证悟圆满人无我,所以仅断尽烦恼障,而未能断一切所知障。就证悟如所有智而言,大乘证悟的空性如太虚空,声缘证悟的空性如小虫所吃芥子里的空间。
就证悟尽所有智而言:小乘阿罗汉具有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
大乘甚深智慧是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能遍一切诸法,如虚空般广大,又通达共同五明、内明等三乘法。
就福德资粮而言:大乘所积福德,如大海般深广无量;
声缘乘所积福德,则像牛迹水一样微少。
就利他而言,大乘能在刹那间成办广如虚空的无边事业,这是小乘望尘莫及的。
由此可见,声缘乘的自利和他利都只是少分,远远未能圆满。
在《海慧请问经》、《宝积经》、《掌珍论》等经论中,以比喻显示了大、小乘的差别:
大乘与小乘相比,一者如国王,一者似乞丐;一者如转轮王,一者似国王;一者如帝释天,一者似普通天人;一者如梵天,一者似其他天人;一者如大海,一者似小湖;一者如须弥山王,一者似小山;一者如海水,一者似宝瓶中水;一者如天空大云倾降之雨水,一者似草尖露水;一者如月轮,一者似星星。
从成佛的角度来说,先入声缘乘求证阿罗汉果位,是迂曲、缓慢之道。
因为证果入灭尽定一万劫后,佛放光劝请回小向大,才趣入大乘,这样成佛所经历的时间,比最钝根菩萨还要慢四十九劫。
《妙法白莲经》说:“声缘阿罗汉入于无余灭尽定中,在一万劫的末尾,经如来劝请而再次出定,趣入大乘。”《大乘庄严经论》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菩萨安住地狱时,只有片刻之苦,不会长久障碍大菩提十力等广大功德;
然而,在声缘乘的道果中,为了自利而寻求安乐,虽然暂时获得了安乐,但究竟来看,却障碍了无上菩提的成就。
《宝性论》云:“于法嗔恨及我见,怖畏轮回之痛苦,舍离利乐众生事,是为四种障碍性。”
小乘人有两种现前如来藏的障碍,即:怖畏轮回痛苦而只求自己获得寂灭,以及舍离利乐有情的事业。如果具有这两种障碍,则不能积聚大乘的福慧资粮,具有恒沙自性功德的天真佛性也无法显露,无法现前佛的三身、四智、相好、净土以及任运自成、相续不断的利生事业。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1-14 08:33
一念心性本来具足,但是要靠因缘来成就。有人问蕅益大师说:大师!你老人家开悟了(蕅益大师二十五岁开悟,他自己都承认了)。开悟以后你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开悟以后,你知道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你怎么想?蕅益大师讲四个字,叫做“炽然修福”。你想不到吧?他不是说你既然本来具足就等着,他不是。
一个开悟的人,那叫一个主动积极。他知道本自具足,但是要假借因缘来开显。所以天台宗叫做什么?叫做“性具缘成”。一念心性本来具足,但是要靠因缘来成就。
有些人说,那我开悟了以后,我怎么就不想炽然修福呢?有些人开悟以后说,我什么都不想做呀!那表示你没真开悟,你可能有点偏空了。就是说,你那个开悟,不是诸法实相的开悟。这个地方就是判断。
一个人回归到一念清净心的时候,你知道你有自家珍宝的时候,你会主动积极地、想尽一切的因缘把它开显出来。这个是真的开悟。所以,佛陀成就了甚深微妙法、成就一念心性以后,他是以什么样的力量来开显本具的功德?
你看甚深微妙法是“难见难可了”,一念心性是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他又能够用无量劫的时间来称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把这个功德开显出来。这个是真正的开悟。
~~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1-14 08:37
说有一类众生,他本身宿世的善根栽培减少,这个人善根少是什么意思啊?诸位知道什么叫善根少?如果你学佛法,你经常不看经典,只喜欢做慈善事业,只喜欢拜佛,你就变成善根少,你变成钝根菩萨!就是你的智慧--判断力很薄弱。我们所有的智慧来源,只有从经典上--闻、思、修,佛法的智慧,没有一个是可以从生命中去得来的,没有!
我们生命经验得来的东西,百分之九十九全部是错的,因为你的生命经验都是从感受来嘛,感受的刺激,产生想象,想象以后,产生执着,你怎么可能产生智慧呢?如果你生命经验可以产生智慧,佛陀不要出世了,我们也不可能一次一次在生命当中转,转这么久还转不出去。
你看经典,佛陀的智慧都是跟我们思考模式相反的,表示我们的生命给我们的经验的讯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错的,大部分都是错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看经典,才知道什么是生命的真相。
所以善根微小,就是这个人,他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不喜欢读经典;第二个读了以后,也不想思惟。这个人他怎么办呢?他没有智慧引导,只好跟着感觉走了,是吧? 〈诶,我感觉很好,我看到这个衣服很漂亮,就去买了,因为为什么?因为感觉好〉完全由感觉来主导你呀,这个人叫「善根减少」。
~~~ 净界法师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1-14 08:40
正念真如当中,古德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不迷,第二个、不取,第三个、不动,就是戒定慧。这个地方有两个方法,我们改变我们的心态,第一个,利根人,善根特别强的人,直接用智慧观照。你妄想起来的时候,第一个、觉察,第二个、告诉你自己,这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事情不是这样子的。你如果想要进步,我提醒大家,面对自己的想法,先多用否定的句子,不要太相信自己。一个人要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你才能彻底改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经常用肯定的,你就很糟糕,你就跟着妄想走。
所以在整个回光返照当中,第一个,不迷,就是观照力,正念真如。你要观想你自己本来没有这个想象,那都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刚开始多用否定的口气来面对你的想象,慢慢你就跟它脱离了。因为妄想要的是你的肯定嘛,你一肯定,它就很喜欢。
所以,首先你要能够用观照的力量来调伏妄想。不取,这个不取就是持咒,本经来说,理观下一个就是持咒。不动,就是持戒,四种清净明诲。利根人先从智慧下手,直接观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妄想就脱落了,利根人。
那我们不是利根人,怎么办呢?
先从不动下手,不要动。一般修《楞严经》的人有一个特点——反应不要太快。越重要的事情,当然小事情,比如说我要喝一杯开水,那就去喝呗,对不对?越重要的事情,越不要那么容易反应,因为你的感觉跟妄想会误导你。妄想有一个天敌,因为它没有实体,时间是它最大的敌人,因为它是生灭性的。
什么叫妄想?因为你的根、尘碰撞的时候,根境碰撞就把妄想创造出来。它是根境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是没有实体的。没有实体的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你等待,因为你一等待,它就糟糕了,它就消灭掉。因为你的外境不断地变,你的六根也不断地变,所以它产生的妄想也不断地变。
所以,一般来说,我现在产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是如理思惟、从真如的菩提心显现出来的,还是从我的妄想显现出来的,怎么判断?先不动。不动的时候,这个如果是真实的智慧,真金不怕火炼,时间不会改变,过去、现在、未来。如果时间过去了,这个会消失掉,这个就是妄想。妄想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我们现在很多的学问都告诉我们注重效率、知道马上去做,其实这个是违背《楞严经》的思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面临生命的抉择、到底该不该做的时候,慢一点。
~~~ 净界法师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2024-11-14 08:42
颠倒想我们也叫作妄想。《楞严经》的观念,它第一个要你“分别真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你要随时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妄想,还是安住在真心。怎么知道是真心还是妄想呢?《楞严经》给出一个判断的方法,说是这个颠倒想,“想”是没有错,人是应该有思想,但问题不能够落入颠倒。
就是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而我们的想法是跟着外在的感受而走——跟着感觉走的时候,这个就是颠倒想,因为这个就会引生烦恼。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到厨房去吃苦瓜。我们的舌头跟苦瓜接触的时候,有一个苦的感受,由这个“受”,我们就产生一个想法:这个苦瓜不好吃。这个就是颠倒想。我们今天去吃蜂蜜,我们的心跟蜂蜜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一个甜蜜的感受,我们说这个蜂蜜很好吃。这个也是颠倒想。也就是说,当你的想法是由感受来牵动的,这个就是颠倒想。
那什么是真实的想,真心出来的呢?比如说:诶,我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想法是从你内在对于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是从内心生起的,这个就是真实的想。所以我们判断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真实的想,你先要找到它的根源是从哪里来的。只要你这个想法是从外面来的,统统是妄想,统统是痛苦的根源,这个都是你要破的。
~~~ 净界法师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