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轮回中,“我”既要又要还要……苦苦追求 [打印本页]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前天 09:50     标题: 轮回中,“我”既要又要还要……苦苦追求

轮回痛苦之因


  轮回细微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讲的“我执”,包括人我执和法我执,我执是轮回的主要根源。所有没有证悟空性的凡夫人都有我执, 有了我执,我们就会造下很多轮回的业,才会显现出这样一个轮回。
  什么是我执呢?固执地、习惯性地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 说话、做事和心里所想的都以这个“我”为中心,这种内心深处的观念就是我执。凡夫每天都想着“我”不要痛苦、“我”要快乐、“我” 要发财、“我”要健康等等,天天都在讲“我”要怎样怎样,做任何事情都不离开一个“我”字,说任何话的前面都要加上这个“我”字,这些都是我执的表现。
  我执是不是老师教给我们的呢?不是的。是不是父母教给我们的?也不是的。这是我们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的,是先天带下来的这样一个我执。有了我执以后,我们就开始有了分别执著。

  那么,我执好不好呢?有些人觉得需要有我执,否则就做不了事了,但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讲我执是非常不好的,有了我执以后就有了执著,有了执著以后人就开始有了痛苦和轮回。
  比如说我有一部手机,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的”手机,这部手机怎么样好,价格怎么样高等等,对它非常执著。当心里有了执著,我们就认为这东西是“我的”,而且“永远”都是我的。其实,外在的世界也好,内在的众生也好,所有东西的本体都是无常的,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永久性的,这个手机早晚也会没用会消失。但是,因为有了执著,如果有一天手机丢了或者被人偷走了,我们心里就会因此非常难受。
  现在想一想,如果自己钱包里有一千块钱,心里是不是就认为这是“我的”钱?如果一直这样认定,对“我的”钱非常执著的话,假如哪天钱包被人偷了或者丢了,我们肯定会觉得是“我的”钱被人偷了或者丢了,这个时候我们心里会不会因此非常难受呢?肯定会,特别是心眼比较小、特别喜欢钱的人,这个时候说不定会伤心得连眼泪都会掉下来。
  但是,如果有一天瑞士银行发生火灾被烧掉了,我们会不会为它哭?会不会因此难受不已呢?不会的。按钱的数量多少来讲,瑞士银行里的钱肯定是多得不得了,但是就算它全部被烧掉了,我们心里也不会有一点点的难受和痛苦。而我们的钱包里虽然只有一千块,比起银行来说这点钱实在是少得可怜,但是一旦它丢了,我们却会痛苦难受得不行。所以,我们的痛苦难受其实和钱的多少关系不大,虽然从钱数来讲是银行的钱多,但是从难受来讲,却是丢了我们那很少的钱更加令我们难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这一千块非常执著,而对银行的钱没有执著,认为银行的钱不是“我的”钱,所以同样是钱没了, 但我们只会对其中一个非常难受,而对另外一个却完全没有感觉,无动于衷。这就是执著带来的痛苦。
  我们每天都很执著,认为这是“我的”父母,那是“我的”家, 这是“我的”子女,那是“我的”东西……如果我们的父母或者子女等亲人去世了,我们心里会难受吗?非常非常难受。但是,日本海啸、汶川地震中死了那么多人,我们心里真诚地为他们难受过吗?很多人也许并没什么感觉,或者虽然有一点但一下子就好了,也许只有当我们看到电视上播放的悲惨景象时才会有一点点的难受而已,而且看完之后这一点点的难受也很快就没了。
  学佛以后,我们慢慢有了一点慈悲心,可以说和不学佛的人会有些不一样,这是学佛和不学佛的一个区别,不过很多人认为学佛是学神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曾经非常明确地开示说学佛以后我们应该努力生起的是慈悲心和菩提心,并没有说学佛就是要学神通,也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我们学佛以后和原来不一样的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心怀慈悲。那是什么样的慈悲呢?理解他人,明白众生的痛苦,然后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脱离痛苦,是这样的慈悲。不学佛的人认为只要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好就行,不会去管别人痛苦不痛苦、快乐不快乐。这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和不学佛人之间的主要不同, 这种不同并不在神通上,不是说佛弟子会天上飞地下走,不学佛的人就不会,佛法历来不讲神通,佛陀和成就者们最多只是偶尔显现神通作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前天 16:23

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首先要认识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很多高僧大德在讲述这个问题时,都会通过大量的教证理证来让大家产生信解,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所以大家在没有生起定解之前,一定要反复观修,到一定的时候,相信大家看到任何众生都会作母亲想,而没有认真修学过这样殊胜法门的人,就很难做到这样了。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前天 16:28

依止善知识
我们要解脱,就必然寻觅指示解脱道的士夫,天人、恶魔、世间君主、梵天都不会为我们指路,慈爱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等也不会为我们指出正道。那么到底谁能指引这样的道呢?只有上师善知识才能为我指引出解脱之道。善知识是利益我们的人,所以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和善友。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和善友,我们不会懂得修行解脱与遍知的果位。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善知识和善友而依靠自我造就及有胆有识就得以解脱和成就佛果的历史。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昨天 08:42

累积福德或是帮助别人,重点满足对方的希望。虽然助人有很多种,包括捐钱、帮对方做事等,但简单说,就是满足对方的欲求。
一旦造下很强的助他人满愿的业,未来自己的愿望能被满足的能力也会很强。

这种福德很大的人,在他身上经常会发生这种事,他只要想“我要这个”,就会在没有特别努力的情况下,就遇到能让他满愿的因缘。
虽然有大小之别,但这种经验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只要有福德,心里想要某件事发生,事情很容易朝着他想要的结果发展。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昨天 08:53

人人都想开智慧,能否得到,要看你怎样做。你照着佛菩萨教导、经论所说如法修行,那很快就能得到。随便你修哪一门,一天付出了几个小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能随时随地观心,做梦还在用心修行,睡觉时都在念佛,绵密不断,日夜相续,那绝对成就了。

~~ 梦参老和尚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昨天 10:08

《贤愚经》

虽微小罪恶,勿轻谓无伤,余烬虽云小,能烧草山积。

壹|关键要看你发心

很多人都认为,作为在家人,

是很难突破世间重围而专心致志修行的,

所以也很难获得解脱。

但在如今这个社会里,

我们是有办法修行、

有办法成就、也有办法解脱的,

关键就要看你发心,

是否真切、正见是否具足。  

贰|在家人中也有成就者

虽然经典里讲,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本来就是相违,

本来就是矛盾的,

因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间的事情去修行,

这种机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但是如果能将菩提心,

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修大乘的佛法跟处理一些家务事,

或其他世间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

如果不用处理这些事,

当然很好,但往往在家居士难以做到。

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可是,在家人里面同样也有很多成就者。

不仅以前有,现在也有。  

叁|将世间事变成利益众生的事

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做呢?

比如说,虽然平时要上班、要工作,

但是同时你可以发慈悲心、出离心,

这两个是一点儿都不矛盾的。

平时做一些世间的事情,

虽然不是为了利益众生,

但我们也有办法将它变成是利益众生的事。  

肆|发心不同

比如说,吃一顿饭究竟是善,是恶,

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法呢?

如果在不伤害众生生命的前提下,

吃饭本身是无记法。

但是在《俱舍论》里面讲得很清楚:

如果一个人吃完这顿饭,

将肚子填饱了以后,

是为了去杀生、去行骗等,

以这样的目的而吃饭,

那吃这顿饭就是造作恶业;

如果一个人吃饭的目的,

是为了吃饱以后去听法、去放生、去行善,

那这个吃饭就是行善;

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摄持,

那么吃这顿饭就成了大乘的修法;

如果他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

没有去想吃完饭以后去杀生、去放生等,

那这样的吃饭就是不善不恶,所以叫做无记。  

再比如说工作挣钱。

为什么要挣钱?

如果挣钱是为了利用在修行上,

那工作就是出世间法。

如果是要拿这些钱去干一些坏事,

即使现在还没做,

这样的上班天天都是在造恶业。

如果没什么其他的想法,

只是为了吃饭、生存,

这是不善不恶,是无记法。

所以,虽然行为相同,

却因为当前的发心不同而有善、恶业之区别。

伍|行持善法并不难

如果自己愿意做的话,

行持善法还是很容易的,

怎么做都可以。

自己不愿意做的话,

即使天天给你讲大圆满等最最高深的法,

你今天听,明天也听,

永远都不去实修,是没有用的,

讲了也没有太大意义。  

闻法很有意义,通过闻法可以明白道理,

如果不明白就不知道如何修持。

但是如果听了很多却不去实践,

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能得到一些闻法的功德而已,

其他的功德是没有的,

在法的实修上也没有什么收获,

今年是这个样子,明年还是这样,

乃至死亡的时候也是这样空手而去。

如果你自己想做、能做的话,

仅仅吃一顿饭,都能成为解脱之因。

其他类似的修法都是一样,

所以,务必要发菩提心。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昨天 10:36

真正的“心地善良”是什么?

《入行论》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壹|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
然而我们总是认为,
我们只和少数众生有所关系。
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
我们总是喜爱一些人,
厌恶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 
这种对其他众生存有的偏颇和有限的见解,
持续使我们生起执著和嗔恨,
因而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如果我们能一瞥过去无尽的生生世世,
我们将了解到,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
而且不只是一次,
他们曾是我们许多生世的父母。  
为了回报他们的爱与大慈,
我们应该像证悟者一般,
对所有众生生起爱与慈悲。
最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
生起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
不遗弃任何一个众生。
贰|受到善心的启发
发起这个誓愿所累积的功德,
和这个誓愿所涵盖的众生数量成正比。
因此希望救度无数众生的愿望,
将能产生无量功德。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是达成这个愿望的基础。  
如同佛陀对波斯匿王所说的:
“喔,伟大的国王,
你的事业是如此的广大无量。
无论你是在行、住、坐、卧,
愿你所有的行为、
法规和判断都受到善心的启发。
如此一来,
你将为你的臣民带来无限的利益,
并为自己累积无量功德。”  
叁|真正的心地善良
“心地善良”是什么?
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
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证明。
然而,父母只不过是,
无量众生里面的两个众生。  
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众生,
不只是我们的朋友,
也包括敌人和陌生人,
当做我们的父母,
并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个你最敌视的人,
并视他为你心中最亲爱的人。
如果你对某一个亲近的人生起贪爱之心,
那么把他视为一个梦中遇到的人,
一个缺乏任何真实存在的幻象。  
肆|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地利益他人来展现,
然而,什么是利益他人?
毫无疑问的,
布施食物、衣服、住所,
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现,
但这种仁慈仍然有限。  
我们应该努力用一种,
无限的方法来利益众生,
而佛法则是唯一的途径。
我们应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众生,
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
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蚁冢、
养鱼塘或鸟禽养殖场念诵诸佛菩萨的名号,
心中生起慈悲,
并祈愿:“愿这些动物不再投生轮回恶趣之中。”  
诸如此类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行为有很多很多。
当你持续受到利益众生的动机的激励,
菩提心,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证悟的愿望,
将在你心中渐渐开展。
伍|菩提心有两个层面
我们不能用表象来评判行为,
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内在的态度。
惊人的利他行为,
可能出自于自我本位的动机,
例如期望被人感谢,
在来世享受业果,
完全和心地善良无关,
如此的动机贬损了行为的功德。  
记住,誓愿带领一切众生解脱的爱与慈悲,
乃大乘之正道。
菩提心有两个层面:
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
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
它将随着时间慢慢地在心中成熟。  
相对菩提心则是,
根植于爱与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为。
深刻地修持相对菩提心一段长时间之后,
这种修持将自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
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显现。
陆|慈悲是空性散发出来的光辉
彻底了悟空性的菩萨成佛之后,
他展现的悲心,
不会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头。
他不会想:
“这个众生向我祈求,我必须帮助他。”  
或“这个众生没有祈愿。”
他的慈悲和空性是无所不在且含摄一切的,
如此这般的慈悲,
是离于偏爱分别、执著或嗔恨的。  
它如同太阳,
平等地映照在每一个水面之上,
无论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浊。
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辉,
离于概念,超越形述。  
这是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
能够如此无边无际的原因,
如果你了解这一点,
你将明白,
即便是吹拂一个发烧病人脸庞的凉爽微风,
也都是诸佛的加持和慈悲。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昨天 17:35

“我用真心待你,但不执着于你,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一切世间变化无常,依心而建立,懂得随缘,你就不苦。”
“当你不再执着任何人和事,你认为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伤害,都会成为泡影。”
“你来到世界上、只为自己负责,何必去改造别人,你只选择你认为正确的去做,就对了。”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昨天 17:38

一位困惑的青年告诉我“有钱人讲话此较大声”,如果他拥有更多金钱,就等于拥有更大的机会或力量,可以帮助他去实现理想,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因此,他觉得自己应该积极追求金钱,但在积极追求的过程中,又很容易陷入一种迷失和欲求不满的心态。他问我:如何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保持积极而不执著、不迷失的心态?追求金钱的过程,是会上瘾的。通常刚关始,一切看似都还很正常,还能怀抱理想,保持正确的心态。但在追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对金钱上瘾。这就像赌博一样,刚开始只是觉得好玩,觉得“反正只玩一点点,。一旦赢了一点钱,嚐到一些甜头之后,赌博就会成为一种刺激,让玩家在赢钱的时候想赢得更多,在输钱的畤候想把本钱捞回来。于是便杀红了眼,越玩越大,深陷其中不能自找。时间一久,损失也跟著越来越大,原本应该只是游戏的事情被僈慢当真了。很多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落入金钱成瘾的问题,欲望也因此变得更强,进而引发执著、负面情绪,关于这点,我们必须要很小心。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昨天 17:41

01
心地正直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正直,在此污浊不堪的末法时代,就会像乞丐的猴子一般被人戏弄。因此,把握好正直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02
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虽然也不错,但如果何时何地都口无遮拦,滔滔不绝地夸夸其谈,则自己内在的一切,都会被别人一览无遗。因此,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是我的忠告。
03
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保持缄默,任谁都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智慧,就会像暗暗涌动、却不为人知的甘泉一般不起作用。因此,把握好外显与内敛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04
虽然世人都说嫉恶如仇很好,但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起强烈的无名之火,就会像看门狗一样与所有人结仇。因此,不要轻易发怒,是我的忠告。
05
嘴甜心善固然很好,但在这个好人不受待见、坏人称王称霸的时代,过分善良软弱却会被人蔑视与欺辱。因此,掌握好软弱与强硬的分寸,是我的忠告。
06
不贪钱财固然很好,但在这个不名一文的乞丐会遭到所有人唾弃、大户人家的走狗却会被奉为上宾的时代,适当地积攒一些财物,是我的忠告。
07
短斤少两、不讲诚信的奸商行为,会搅得整个国家都不得安宁。摈弃贪求暴利、实则无义之不良经营方式,君子积财,取之以道,是我的忠告。
08
善于理财固然很好,但如果一毛不拔、吝啬成性,就会众叛亲离、于己不利,像守护宝藏的恶鬼一般孤立无援。因此,掌握好积财与施舍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09
朋友众多、交际广泛固然很好,但秉性恶劣的朋友却会把自己引向邪路,最终毁坏自他,以致双双坠入江河般的险境。因此,交往的朋友不要搞错,是我的忠告。
10
无喜无忧、心态如如不动的人虽然很少,但若过于喜怒无常,就会遭人轻视、唾弃,以致失却友伴。因此,保持心境的相对稳定,是我的忠告。
11
如果对信任、投靠自己的亲友,都暗中算计,毫无怜悯之心,像野狗一样不知好歹,这种对投靠者都敢欺哄吓诈的人,就是所谓的无愧者。因此,知耻有愧、值得信赖,是我的忠告。
12
当面吹捧赞叹、阿谀奉承,背后说三道四、指责过失,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张嘴巴吐出两根舌头,就像毒蛇一样可恶。因此,人前人后都不要说得太多,是我的忠告。
13
凡事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事后也出言必行的人十分罕见。答应得越爽快,就越容易弃之脑后或拒不执行。所以,不要随便相信那些轻易承诺的人,是我的忠告。
14
心思太多,琐事也会随之增多;琐事一多,最后大多不能善始善终;若不能善始善终,则不但于己有害,也会招致别人的嘲笑。所以,不要让心思和琐事太多,是我的忠告。
15
受到众人恭敬时,要把握住自己;遭到众人排挤时,也要奋发自强。独立自主,是我的忠告。
作者: 格力琼寺    时间: 昨天 17:46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可以试着提醒自己,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不仅伤害自己,也会影响他人。带着一份悔意,意识到这种情绪的负面影响,并真心渴望改变这种习惯。这是一种声闻乘的修行方法,你可以花30秒来进行这样的练习。
接下来的30秒是大乘显教的修持:愿所有众生的怒气由我一人承担,我将一切众生的愤怒带到自己身上,将无限的慈悲遍及一切众生。。这是第二种修持一一大乘显教的修持方法。接下来的30秒,是密续的修持:只需静静观照自己的怒气,不评判它是好是坏,也不去思索为何生气,不问任何问题。只是纯粹地观照怒气的存在,不带任何评判。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治嫉妒等其他情绪烦恼,这就是结合不同法乘的修持方式。以上是较为概括的讲法。对于某些有断见倾向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第一种修持方式,他们往往有自责的习惯,容易产生“这真的不好”“我不该有这样的想法”的心态。这是非常个性化的选择。对于这样的人,大乘显教的修心方式可能更为适合,比如思考“愤怒有害”、“他人愤怒也不应受苦,让我来承担所有的愤怒”。喜欢自我批判的人通常较难进行第三种密续方式的修持,因为密续修持更适合那些能够接受“无需特别劳作,就可以获得一切”的人。然而这样的人非常少见,因为大多数人都有着深厚的“因”之习气。对于法道上的修行者来说,佛教中有超过八万四千种烦恼,因此也有各种各样的修行方法和行者来应对这些烦恼。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