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佛学基础] 部分佛教名词解释 [打印本页]

作者: 法成    时间: 2007-7-7 03:57     标题: 部分佛教名词解释

1.觉受与证解——觉受(Nyams)者,行人于修持止观中所得之亲验的境界也。觉受除泛指一切禅定或慧观之境界觉受外,此书所用此字则多指相似的证悟或境界;而证解(rTogs• Pa•)则为真正的证悟。修行人每易误认相似之悟境(觉受),为真实究竟的悟境(证解),所以会产生各种慢心及骄狂和误解;辨别觉受与证解为学密之要事。又觉受与证解非仅指大手印修法而言,乃通显密一切修法。如加行道四位,则是觉受,至初地才是证悟;而初地所悟之真如不动性又只能算是觉受,要至第八不动地才是真正地证解,如是类推。

2.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及十地——当行者获得此基本的功力,具足识精圆明之心,已然超越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也成就了四加行心,进入菩萨行之金刚十地了。在大乘始教(大乘初门之意)中,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位为资粮位;得须陀洹道前又要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然后才能入菩萨道金刚十地之位阶。   

    1.十信:有得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是已超越十信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住位。十信者为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信心;此十种信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
    十信者为
    (1)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道业。
    (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进心,闻思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4)定心,能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5)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6)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业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8)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9)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
    (10)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2.十住: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住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行位。十住位者指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一至第廿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
      十心住即:
      (1)初发心住,谓有善根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悟入空,住于空性之位。
      (2)持地住,谓常随空心,从八万四千法门中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持履为地,故称之。
      (3)修行住,谓发心、持地二住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4)生贵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5)方便具足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
      (6)正心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智,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智同。
      (7)不退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处,心常行空、无相、无愿三昧,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8)童真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9)法王子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10)灌顶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
      (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
      (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
      (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十住中灌顶住菩萨所成就十智为:
      (1)随心回转---悉能震动无量世界智,
      (2)晖光照觉---悉能照明无量世界智,
      (3)愿等住持---悉能住持无量世界智,
      (4)自在普入---悉能遍游无量世界智,
      (5)至处皆严---悉能严净无量世界智,
      (6)知心---悉知无量众生心行智,
      (7)知心所行之境----悉知众生随心所行智,
      (8)知根海---悉知无量众生诸根智,
      (9)授法之智---悉能方便度无量众生智,
      (10)灭惑成德---悉能调伏无量众生智。   

    3.十行: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行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回向位。十行位者指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
      十行为:
      (1)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
      (2)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3)无瞋恨行,修忍辱,离瞋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4)无尽行(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盘而无松懈。
      (5)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6)善现行,知无有法,身口意三业寂灭,无缚无着,而亦不舍教化众生。
      (7)无着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法无所著。
      (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自利与利他),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9)善法行,得四无碍智、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10)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4.十回向: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回向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四加行位。十回向者系指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系指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
      十回向者为: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事(随顺方便)),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2)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3)等三世一切佛所作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4)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5)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8)如相回向,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9)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
      (10)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5.四加行心: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四加行位之修证时,即能入菩萨金刚十地位。加行梵语 prayoga,旧译方便,即方便加行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再进而修四加行心,增加功力进修之位,此即在资粮位之第十回向之终,为住于真唯识性,得修习四寻思、四如实智后,所产生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此四加行心是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  

      暖位或称暖法: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圣谛及修十六观行,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盘。十六观行者即四圣谛苦、集、灭、道各有四种行相,合成十六行相。
      如观苦圣谛有四相,
      (1)非常,待缘而成故,缘灭法灭。
      (2)苦,逼迫性故,令受生苦。
      (3)空,违我所见故,能空则无碍。
      (4)非我,违我见故,诸法无我。

      集圣谛亦有四相,
      (1)因,其理如种子,有因必有果。
      (2)集,同于显现之理,无明所集。
      (3)生,能令续起,执取妄缘。
      (4)缘,能令成办,缘生业报。

      灭圣谛亦有四相,
      (1)灭,诸蕴尽故,自然性应缘。
      (2)静,三火息故,诸法不执。
      (3)妙,众患无故,空不黏着。
      (4)离,脱众灾故,远离生灭法。

      道圣谛亦有四相,
      (1)道,通行义故,无有烦忧。
      (2)如,契正理故,真性如如。
      (3)行,正趣向故,真如应缘。
      (4)出,能永超故,出三界。  

      顶位或称顶法: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圣谛、十六行相,得入顶位。修至此位,即使退堕至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忍位或称忍法:为确认四圣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落恶趣。
      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别:
      (1)下忍位,修四圣谛十六行相。
      (2)中忍位,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减缘减行),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而于二刹那间修观。该一行相,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而残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
      (3)上忍位,系于一刹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  

      至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即:
      (1)生不生,谓不生于卵生、湿生。
      (2)处不生,谓不生于无想天、大梵天处、北俱卢洲。
      (3)身不生,谓不生于扇搋(意黄门,即男无生殖器者)、半择迦(男根不完整者)、二形(即阴阳人)。
      (4)有不生,谓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得须陀洹果,七还人间及不再来),及色界第二生。
      (5)惑不生,谓不生见惑。
      (6)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于恶趣),
      则共为六种不生。  

      世第一法位或称世第一法: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  

      以上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智,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

      6.菩萨所行金刚十地: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四加行位之修证,得进入菩萨金刚干慧等位。则能得三乘共十地金刚菩萨地,此称为金刚干慧等十地。金刚干慧地,乃至佛之十地,即谓菩萨能依方便力修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同时顺次行四念处,乃至佛十八不共法,经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为菩萨所具者;所谓佛地在此非指佛地果,乃指菩萨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所得之智慧。  

      (1) 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净观地。干慧意指单有观真理之智慧,而尚未为禅定水所滋润。此位相当于声闻之三贤位,以及菩萨自初发心乃至得顺忍前之觉位。
      (2) 性地,又作种性地、种地。即声闻之四善根位与菩萨得顺忍之位,虽爱着诸法实相,但不起邪见,系智慧与禅定相伴之境地。
      (3) 八人地,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当于声闻见道十五心(已体认四圣谛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须陀洹向,与菩萨之无生法忍。
      (4) 见地,又作具见地。相当于声闻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果,与菩萨阿鞞跋致(不退转)之位。
      (5) 薄地,又作柔软地、微欲地。声闻已断欲界思惑(又称修惑)九种烦恼一分之位,九种烦恼为贪、瞋、慢及无明等四烦恼,对色、声、香、味、触等境,断欲界思惑即得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萨已断诸烦恼,犹存薄余习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后至未成佛间之觉位。
      (6) 离欲地,又作离贪地、灭淫怒痴地。声闻断尽欲界烦恼得阿那含果之位,与菩萨离欲得五神通之位。
      (7) 已作地,又作所作办地、已办地。即声闻得漏尽智、无生智证得阿罗汉果,或菩萨成就佛地之位。
      (8) 辟支佛地,即观十二因缘法而成道之缘觉圣众,十二因缘观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明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此十二因缘往前回观,则能灭无始无明得解脱。
      (9) 菩萨地,指从前述之干慧地乃至离欲地,或指菩萨十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初发心至金刚三昧),即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之觉位。十地者一为欢喜地,二为离垢地,三为发光地,四为焰慧地,五为难胜地,六为现前地,七为远行地,八为不动地,九为善慧地,十为法云地等十。
      (10) 佛地,指如来地十位阶,一切种智等诸佛之法完全具备之位,《大乘同性经》云,如来地有十,一为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二为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为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为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为火轮威藏明德地,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为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为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为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为毘卢遮那智海藏地。

3.四善根位——修行阶位之称。又称四善根、四加行位。即暖法(us!ma-gata)、顶法(mu^rdha^na)、忍法(ks!a^nti)、世第一法(laukika^gradhar-ma)四者。‘善’指见道之无漏智,此四者乃发无漏智之根本,故称‘善根’。此四善根系顺趣于见道之无漏决择智者,因此又称顺决择分。又与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位合称七加行,或称七方便。

    小乘认为,于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时,有此四种善根位。兹分述如下︰

    (1)暖法︰又称暖位,指能具观察四圣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之位。即观苦谛而修非常、苦、空、无我四行相,观集谛而修因、集、生、缘四行相,观灭谛而修灭、净、妙、离四行相,观道谛而修道、如、行、出四行相。盖暖系如火之前相,而此位之善根如火能烧烦恼薪,可比拟为无漏圣道火之前相,故称暖法。
    (2)顶法︰又称顶位,指前者暖善根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乃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即动善根)中最为殊胜者。恰如人之顶,故称顶法。此位亦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以上暖、顶二法,其善根可动,进则起入忍法、世第一法(此二法其善根不动,无退堕),退则虽造恶业烦恼,堕恶趣,然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3)忍法︰又称忍位,即顶善根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于忍可四谛理中最胜,又于此位能忍而不退堕恶趣,故称忍法。又,此忍法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同于前之顶位,具观察三界四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中品则渐次减略其行相与所缘(此称减缘减行),乃至仅存二念之作意,而思惟欲界苦谛之境。上品唯一行一刹那,即单修欲界苦谛之一行相。
    (4)世第一法︰又称世第一位,指生于上忍位之无间的善根,如忍法之上品,缘欲界苦谛而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于有漏世间系最胜,故称世第一法。从此位无间入见道,生无漏圣道。

    此四善根位皆以修慧为体,四静虑、未至及中间等六地为所依。《俱舍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9•120a)︰‘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唯等引地故。(中略)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

    然而关于四善根所依之界地,《大乘义章》卷十一谓小乘诸部间有异说。如︰
    (1)依尊者达摩多罗所说,暖等善根唯色界摄,以色界中有遍缘智,能观上下四圣谛故。而无色界中无遍缘智,不能观下四圣谛,故非无色界摄;欲界则一向无定,不得依之修习起善根,故亦非欲界摄。
    (2)尊者瞿沙之说,谓暖等是欲界及色界摄,非无色界。以欲界亦有六禅定,可依之修起,色界则如上记所述,故四善根摄于欲界及色界。
    (3)僧祇部谓是三界摄,认为欲界有禅定,色界有遍缘智,无色界能具观四谛,故为三界摄。

    大乘唯识家,则于菩萨十回向之满位立此四善根,谓于此位当修四寻思及四如实智之观,依此而观能、所取为空。盖凡所取之境虽多,但不出名、义、自性、差别等四者,观此四者假有实无,先空所取之境,称为四寻思。观能所遍非有,称为如实智;此智乃定力所发,有明得、明增、印顺、无间四定。其关系如下︰
    (1)暖位︰谓依菩萨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所取之名、义、自性、差别等四法为空无。此即见道无漏智火之前相,故称暖位。
    (2)顶位︰谓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即于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而有,实不可得。此为寻思位之极,故称顶。
    (3)忍位︰谓依印顺定,发下品如实智,于前无所取决定印持,更观能取为空无,于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此即发印可智,故称忍。
    (4)世第一法︰谓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可决定所取与能取二者为空无。此为异生有漏法中最胜者,故称世第一法。

作者: 法成    时间: 2007-7-7 04:17

4.金刚弟兄——一般讲即是密宗的同学或同道,严格讲是同时在一个金刚上师前领受同一灌顶之同学。

5.灌顶——密宗传法之仪式。在灌顶中,上师一面净除学人之业障使其再生(Second born),一面讲授密宗之修法和口诀。

6.密续喜金刚——密续就是密宗的经典。显教中佛所说法的典籍名之为经(Sutra),密教中佛所说法的典籍就名之为续(Tantra)。「续」之意义,说法很多,简言之,为师徒心心相传密法,不断之义。 ___Tantra之字根可能由梵文之Tan 而来 Tan 有相续、扩大、展延、开显诸义,亦即为由此续部之典籍,密法得由相 续、扩大、展延之义,但亦有学者不同意此说法。「喜金刚」:梵文Hevajra,为藏密中非常主要的一个本尊佛,其续部经典亦即此处之密续喜金刚,或喜金刚本续。

7.四灌顶——密宗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部(Anuttara•Tantra)之法要,可由四个不同的渐次灌顶而传授与弟子,此即瓶灌顶、密灌顶、慧灌顶和诠象灌顶,通常亦称之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灌顶,此四灌顶 所传之法摄尽密宗之一切法要,故欲说明之实非一简单注解 可办到,读者之此四灌顶为密宗之一切法要即可。

8.那诺六法——亦即那诺巴尊者所传出之六种成就法,包括拙火瑜伽,幻 化身瑜伽,光明瑜伽,中阴瑜伽,迁识瑜伽,和梦修瑜伽 法。

9.八风——又名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10.二种菩提心——通常指行菩提心和愿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有一真诚的愿 望去令自他一切众生达成菩提或佛果。行菩提心则是为了达成此目的,誓愿去实行六度和其他之一切善行。菩提心(Bodhicitta)一词,其含义及用法,极为广大复 杂,可以包括一切大乘之教法。大乘之因、道、果,亦皆依此心为依据握准绳。密宗对菩提心又有其他之用法 ,如红、白菩提心,乃指身体中之两极阴阳相反而又相成之精液及势能,或泛指身中所分泌与禅定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液体。

11.忿怒本尊观——密宗行人终生修持与自己因缘相应之某菩萨或佛(例如 观音或不动佛);依靠于彼,由佑于彼,念念不忘,一心依持,是为本尊。本尊观则是密法中修观之一种,观 想自己变成本尊,无二差别。此盖基于众生与佛陀本来无二见之见地而付诸于实际之修观方便也。密宗之佛菩萨,不是一味的显现和平及慈爱的相貌,亦有显现忿怒,威猛之像者;其理由是降伏一切诸魔障故,而有此种表法及示现。

12.如实通达——真真实实如其本性之通达。

13.四魔——病魔、中断魔、死魔、烦恼魔。

14.佛慢——作本尊观时,自己成为佛陀能降伏一切魔障,故曰「慢」。

15.意生身——即是胎、卵、湿、化四生中之化生,无血肉实质之身体,仅有心意业力所生之无实质体相,故名意生身。

16.异熟——今生之善恶业力能感受来生之苦乐各种果报。此异时、异地、异生而成之业果极为坚强,不易转变,如生而聋、哑、瞎、跛,乃至堕入恶趣之生,皆为异熟,见拙着佛学今诠之业力论篇。

17.殊胜菩提心——菩提心较一切殊胜,为世、出世间一切善乐之因故,故名殊胜菩提心。

18.法尔——自然如是的,本来就是如此的,不加造作使之成的。形容此状佛典中用“法尔”一词,取“法本来即尔故”之义而加以延伸者也。

19.地、道——地,指悟道之菩萨之种种阶段,普通谓有十地。道,指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地道指从初发菩提心学佛直至成佛中间所经过之重重阶段。

20.方便道——密乘以善巧方便之法要引导行者使之疾速悟道故名方便道。取其巧妙善巧之义,如种种气脉观,及六种成就观法即是,颇尽善巧方便也。

21.生、圆、二次第——全名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又简译为“定”、“正”分,生起次第或起分乃生起本尊佛或坛城观之修法以成就化身佛之因,同时训练基本禅定及密乘修持。圆满次第或正分,则是进一步的转变身心之修法,由调伏业气及烦恼,使之转变为光明及五智,包括证取法、报、化三身之修法,此二次第为无上密乘之根本教法。

22.洞见内脉……大千境界——悟道者由心气得自在,故知外境不但是唯心所现,且此肉体之气、脉,亦与自心及外境不可分,故外境亦是自身之气脉之所现。能于心气和气脉得自在,就能发出神通转变外境,盖外五尘(境),与内五尘(根)同源同根,不可分割,故内变则外亦变也,此佛教中神通成就之根本原理,显教言之不详耳。

23.消溶法性中——一切法由法性生,亦归摄消溶于法性中,心契本体摄归妄念于大手印定,则自然消溶于法性中矣。

24.会供——密乘行人常于吉日或庆典之时,如每月十五,或上师及佛菩萨诞辰时,举行祈祷供养之仪轨。上师、弟子、及所有金刚弟兄皆参加,(有时施主及来客亦参加),来供养赞颂,祈祷历代传承上师、本尊、护法、空行,及一切诸佛菩萨。天人佛神际会,故名会供,其种类及性质亦极不一样,颇为复杂。

25.心气自在——凡夫于自己的心识不能控制自主,对自己的身体及功能亦不能有全部的自在。根据密宗的一项原理,“心气无二”,于心分若得自在,则于气分亦必得自在。气分有粗细;外境山河土地,四大五尘皆是气分转变;极细之气分则已离形质,为一种电能,或即是“电”。“电”究竟是什么,亦极难言。总之,“气分”即是色法之元素的动能。心若能开悟自在,在气分上亦必得自在。因为心气在粗重之界次(Realms)中可有分别,似如不同之二物,但至细微之高度境界中则心即是气,气极是心;如空与色在凡夫界为截然之二物,而在高度境界中则空色不二矣。于“心”得自在即是于“空性”得自在;于“气分”得自在则是于“色法”得自在。故心气自在之修士,必能神通变化无碍也。

26.中阴;当前或当下中阴——中阴又称中有,就一般佛学而言,指死后尚未转世之阶段,普通谓四十九日。投生之后即为生有。所以生死轮回的程序是:死有滱中有滱生有。但进一步言,则吾人生活之世间,极当下生命之现实亦含有生死二种因素存在;今日即昨日之死果,或明日之生因;又念念生死,无有间断,此当下生命对从前面之死及未来之生而言,亦为一种中有(Interlude),故名当下中有或当前中有。对中阴之详细解说,载于那诺六法之中阴成就法及中阴救度法,又密勒歌集第三十篇亦详论中阴之重要性。

27.布衣——此为修密宗拙火道之瑜伽士之一贯宗风,因修脐间拙火而产生大热力,于极寒冷之天气亦仅着一单薄之布衣。布衣藏文曰“日巴”或“惹巴”,密勒日巴即是“着布衣的密勒”的意思。密宗之修士,古时皆不许着皮衣,以策励得拙火成就也。嘎居巴派于此点特别注意,故“日巴”甚多。

28.身内四大细称量——行者于修习禅定时,地水风火四大,时有偏胜,故需特别注意,时时纠正,不使偏颇,而保持平衡;或有特殊情况应加强某大,如火大、水大,或减少某大时,须仔细考察,以免错误,而坏禅定。

29.顿超能观与所观——印度佛教自发展到部派哲学之阶段后,不但成就之人渐少,甚至佛法本身亦变成极烦琐之“经院派”的诡辩之学;如唯识,中观二派之诤,学人每以终生之力献身于此,以至书籍汗牛充栋,越说越繁。我们翻开“佛学”中所谓高深的理论名著,那里有什么朴素简真的原始精神呢?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佛学家都把精力放在极次要的问题上去钻牛角尖,实在可惜,令人浩叹!但此亦历史所形成之不可避免的趋势,非仅佛法,其他宗教亦复如斯也。中观与唯识二大派对“空性”看法的不同处,据藏传佛学言则是:中观讲的是“无生空”或“自性空”及“实成空”;而唯识则讲“能所空”----无外境而有依他识。有名的二月之诤:月称与月官在那烂陀寺辩论八年之久,仍无确定之结论。其他诸师之争辩更多如恒沙,难以枚举矣。此问题,由现证空性之密勒日巴看来,则根本不成其问题,因二派之结果根本相同故。此偈:“当下一念显空性,少物微尘不可得,断超能观与所观,我得如是之见地。”前两句开示毕竟空,与中观派所主张者无二,第三句顿超能观与所观,则是万证万法唯心,与唯识派见解相同,而前两句则标示此心亦无自性,空无少物可得,会中观与唯识于一炉,此一偈即解决了中观,唯识间之主要问题。盖宗教首重体验,由体验才能有正确之理论,否则“白头穷经”岂不愚乎?我因多年来深受其痛,慨而言之,指出实例,以供学佛及研究佛学者作一参考。----澄基特志。

30.方分——方分者,即有形体,有性相,占有空天(方所),及有质量(分)者也。但广义言,即任何心识对任何境法所产生之任何形相及性质皆为方分所摄,亦即一切有为法也。

31.三种圆满——藏文:rJe•gSum•ITan•bLa•Ma;此处之(gsum•ITan•)具三,(或三种具足)不知确指何者。大概是指身、口、意三种功德圆满,又可解释为具足证量,传法及导引弟子之圆满条件者,才算合格的上师。

32.拙火——又译忿怒母,藏文:gTum•Mo•;梵文:Kundalini或是:Candali。或真大力--Candali之音译,此为密宗修气脉之最主要的瑜伽。即观脐下四指之拙火,或火苗,而引生俱生命气或阳气之发生而打开全身脉结,摄业气入中脉而悟道。此为方便道,或有相瑜伽道。空、有,若毕竟无二,则佛果能从“空门”入,则亦必能从“有门”入,二而一也;惟从有门入较繁杂多障耳。

33.二脉业气入中乐——指左右两脉之生死业气皆消溶于中脉而生大空乐,见六法广论。

34.渡亡消灾——西藏祖师特别告诫徒众不可轻易纳受供养以超度亡魂,普通受供养其责任尚不甚大,自己亦不受太多之牵累,但超度亡者则全不如是,有极多之故事说渡亡喇嘛之功力不足,而自受其损者。我曾亲自听见许多极有趣的故事,故喇嘛(好一点的)皆视渡亡受供为畏途,尤其是以密法之颇瓦来超度更是如此。

35.越量宫——或译作无量宫或天宫,喻其空间之大,超越限量,或不可测量也。

36.习气——此就佛学言,指多生多劫以来所累积于潜意识或阿赖耶识中之习气(梵文)(Vasana),尤其指俱生--或与生俱来之习气。就唯识学言可以说一切诸法及生死涅盘皆由习气所造成。心理学家论人格(Personality)时,亦着重由学习而形成人格及行为,唯缺乏宗教之意义耳。习气之重要性在修习定慧时更能亲切的体会到。

37.非人——藏文米马印(Me•Ma•Shin•)指一切精灵及天人、妖魔、善神皆可称为米马印(非人)。但米马印亦指一种专门的鬼神,西藏之神鬼名称都多得惊人,其名称及词藻之丰富恐怕是世界第一位,西藏之鬼魔学(Demonology)为一极复杂,极有趣味之学问。

38.三昧耶戒——梵文(Samaya)为“无越”,即不可超过此界限之义,此即密宗之戒律也。小乘戒律通称为毗奈耶(Vinaya),密宗戒则称为三昧耶,或三昧耶戒。

39.金刚持——藏文多杰羌(rTo•rJe•hChan•)直译为持金刚之义。一切密法之出生处为金刚持;即:金刚持为一切密乘之初祖,以此意义而延伸到弟子应视上师如金刚持佛,因上师乃密法之出生处故。

40.了义法——众生根器不同,所需之法亦不一,因此佛菩萨必须宣说高、低、权、实不同之法以适应众生之需要。因此,法之内容相差很大。权教:即权巧说的方便之法,亦名不了义教或不究竟教;实教:即真实流露如来境界之最高法教,又名了义教或究竟教。

41.具相——具足圆满的资格。

42.“合”、“转”、“消融”三口诀——此处之合、转、消融大概是指中阴时密乘行人修行之口诀。于中阴时外境所现之一切,观想为本尊坛城与自己和合为一体,自己亦成为本尊,则一面不为中阴业力所转,一面可以成为化身佛或往生本尊净土,这是“合”。“转”则是中阴时极怖畏及不悦意之恶境现前时,以心意转变之,使成净土或善妙之境,如梦修法之转梦然。“消”是令一切中阴所现,消融于法身性中归于空寂,此密乘断除生死之特殊方便也,此当然又要以生圆二次第及六种成就法为基础才行。

43.意身——即意生身或化身。

44.自甘露——自己身体之种种分泌,由习禅定故,口中会生出特殊分泌,可服之为食。

45.生起次第——此即初步之密乘修法,亦即本尊及坛城观,把自己凡夫身观想为佛身,把外境器世间观想为净土及坛城,口诵密咒,这样就能训练转染境之世间成为本尊净土。如是生起佛慢,次第建立坛城,故名生起次第。又作本尊观时,先观空,由空中生起一种子字;如观音之种子字为“啥”,由此“啥”字自身变成观音,再观外坛城;一切由空及种子字而生起建立,故名生起次第。生起次第,亦译作“起分”。

46.圆满次第——此为深一层的密乘修法,包括修气、脉、明点及拙火、幻化、中阴、梦修、转识及光明等六种成就法,此就嘎举派而言。其他各派修法之名称虽不同,但内容皆大同小异。圆满次第就另一意义言则适与上述次第相反,为“由有到无”之观法,即将外境坛城摄归自身,自身亦渐次消融于空性中,圆满次第亦译为“正分”。

47.见、行、修——依藏文原来之程序应为见、修、行;但因此三字在歌集中应用极广,非常普遍及重要故,改其秩序为见、行、修。因为如果照藏文原来之秩序见修行,则极易读为“见到修行”。“修”和“行”,原为二事,中文之“修行”则为一事,为避免误解起见,过去之译者皆译为见、行、修。这样义理上不易混淆,在词藻上亦好得多。下面略释见、行、修。

  见:藏文(lTa.Wa.)即见地或了解也。

  行:藏文(sPyob.Pa.)此指行为及修道上之种种活动,处世接物,弘法利生等一切行为皆为行也。

  修:藏文(sGom.Pa.)即是指定慧之实际修持。

  大手印:藏文(Phyag.rGya.Chen.Po)即密宗之修空性及心地之法门,亦即般若波罗蜜多之实际修法。又,此见、行、修,亦通一切显密之教法,不专拘于大手印也。

48.起、正双融——即是起分,正分或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合修之法。

49.逆增上缘——逆缘,或不顺意的,表面赏的善缘逆境,往往却是对修道有益处的;因为逢到逆境,人才能奋发,而增益其所不能,终得成功,故名逆增上缘。

50.金刚道——即密宗道,又名金刚真言乘道。

51.坚誓密戒——即密宗戒,或三昧耶戒。

52.莫与恶人作交往——修密乘人,严禁与破密宗戒之人交往。据云稍有接触,即能发生定障及其他障碍。此处恶人除指一般恶性重大之人外,尤指犯密戒之人。此就严格之修方便道及圆满次第之密乘行人而言,其戒、定与护法皆极严格,故有此种现象。

53.触依——由五根及五尘所接触而生种种识念,即是解脱根尘相依相触之导依。不必断根尘之相触,而即于根尘相触所生之识念或分别妄念,当下显现空性,此即不断轮回法而证取涅盘之密宗道也。

54.曼陀罗(Mandala)——古译坛城或中围,即密宗修法时本尊佛之『住所』。主尊之旁又围绕眷属各尊,装饰相貌各不相同。曼陀罗之形状亦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等不同。就究竟义言,曼陀罗即法界之缩影,代表庄严净土及一真法界。有相密宗,或生、圆次第之密宗,曼陀罗之意义尚为狭义的有形本尊坛城。

55.气、脉、明点——藏文:tTsa•Rlun•Thig•Le•此为修密方便道所必须修持者。此处之气,尊指身内之各种气,如上行气,下行气,平住气,遍行气,业气,命气等等;脉则是指气及明点所经行之道,类似脉络或神经,但亦不全是;明点则泛指身体中之各种精华之分泌物,不单指男性之精液也。凡人之气、脉、明点必须彻底转变成光明及大用,亦即转凡夫之气、脉、明点成报、化二身之方法。

56.脐拙火——为六种成就法之基本修法,为密宗禅定之基础。行者观脐下有如豆大之火焰(拙火),加以宝瓶气等助行使能生起俱生之忿怒母火,而产生暖乐,打开全身脉结而开显本具之法、报、化三身。

57.七胜宝——此又为印度之神话寓言,传说当成佛或转轮胜王出世时,当具足七宝。

58.依马火(唉玛吙)——音译,乃藏文经典中表示惊叹之口气。

59.六聚——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为六根所缘之外境;六识:由六根与六尘接触后所产生之识觉,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此六根、六尘、六识亦通称为十八界。

60.四种瑜伽——或大手印四瑜伽,即修大手印之人从入道起直至成佛所经过之四步境界。此亦即大手印之次第道阶也。此为一非常重要之专门问题,非专书讨论不能略尽其旨。兹将大手印四瑜伽之简要略述如下,为密师此处所说作一参考。

  第一步境界名为专一瑜伽:行者于得大手印见及口诀后,常契空明之自心勿使间断,渐次当得明空清晰显露之觉受。于明空自心现量证入,昼夜不散,产生各种殊胜美妙觉受,此心专一安住自心明空之体无有散乱,故名专一瑜伽;可配之于加行道之暖、顶、忍等位。但此时仍有能所二取之执,所见明空之心体,不但不透澈,且难免有俱生之能执之心。

  第二步境界名为离戏瑜伽:离戏者,澈见自心之无生空性,离一切有无、是非、对待之种种言诠戏论,超绝名言,入毕竟空之境界;断离能所二执,真正见道,故名离戏瑜伽。

  第三步境界名为一味瑜伽:行者至此境界则亲证一切法平等性;于空与有、生死与涅盘、佛陀与众生,皆视为一味。因即是果,事即是理,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前二瑜伽,行者着重在断执及摄有入空;至此则会空入有,起大功用,大神变,不但于空性得自在,于色法及根、尘亦皆得自在;已渐趋入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之境矣。

61.五毒——贪、嗔、痴、慢、嫉五种烦恼为五毒。

62.三门——乃密宗术语,即身、口、意,三处也。

63.临终光明——或曰“死光明”。据密宗之法诀,死、睡时六识寂灭不起现行,此时法身光明会自然显现,但若无般若定慧之力则因习气及业障故,凡人皆不能证取此法身光明,极为可惜,其详见中阴成就法。

64.持身要——依靠谨严正确的打坐姿势,时间久了自然能引生禅定,如大日如来之七支坐法,此七支坐法:
  1足金刚跏跌坐,
  2手等持印置于脐下,
  3脊椎直竖,
  4两肩平张,
  5曲颈含颔压喉结,
  6舌抵上颚,
  7适宜视量等。

65.仁波且——宝贝之义。

66.空行净土——密乘之净土亦称为空行净土,净土中人皆为空行种性故。男者又称勇父,女者称勇母或空行母。

67.二种成就——即共同成就及不共成就,又名世间成就及殊胜成就。世间成就即各种神通及成办息、增、怀、诛等法之能力。究竟成就即指佛果而言。

68.沉掉——即禅定之通病昏沉及掉举二者。

69.四喜——此即拙火成就法中,明点由中脉生降时,所生之四喜乐,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喜。或名:初喜、上喜、离喜及俱生喜。此四喜生时,极易配合四空之生起,故又常连称为:四空四喜。

70.耳传——即口授传承。

71.加行——密宗之准备性的初步修行,以为起、正分或大手印之修法作为前行准备基础之工作。普通有四种,所谓四加行是也:
  1.十万大礼拜。
  2.十万上师咒。
  3.十万金刚萨埵百字咒以忏罪。
  4.十万供养曼陀罗或曼达。

72.海螺——密宗仪轨中偶而亦用海螺。吹之发声,以为召唤山神,或作为音乐之一种,供养本尊佛之用。

73.四边——亦即中观般若所破之四边见:有见、无见、非有非无见、亦有亦无见。

74.奥明净土——又译作奥明天,为金刚持佛所居之净土。

75.第六金刚持——据密宗所云,密宗之坛城中东、西、南、北、中,有所谓五方五佛,即五烦恼之自性或五大智慧之表徵。其顺序为: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金刚萨埵佛,此为五方五佛。在中央金刚萨埵之上有金刚持佛为一切密法之出生处。故云第六金刚持。实际上金刚持乃自己的上师,为显其重要及崇高故置于金刚萨埵之上,使就了义而言。就传承而言则金刚持佛为一切密法之始祖,所有密法皆由渠而传下。桪护门博士。那诺巴为一大成就者,同时亦为一大学者,一度曾任阿烂陀寺北院之主座教授,故名为护门博士。

76.修传派——密勒日巴之传承以专重实际修持为其宗风,不尚玄谈或空言教理,故名修传派。但后期则此风渐失,亦大谈玄学及教理矣。

77.四力忏悔——普通四力指:
  一、自力,
  二、他力,
  三、因力,
  四、方便力。


发心:发菩提心。生起为利众生愿成无上菩提心。
方轮辐辋:太阳的异名。
三界:天世界、龙世界、人世界。
持女:大地的异名。
十力:佛之十种智力。


1、知觉处非处智力,“处”意为道理,即了知事物之理与非理的智力;
2、知三世业报智力,即了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知诸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即了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的智力;
4、知众生上下根智力,即了知众生能力和性质优劣的智力;
5、知种种愿望的智力,即了知众生种种愿望的智力;
6、知种种界智力,即了知世界众生种种境界的智力;
7、知一切圣处智力,即了知转生人、天和达到涅槃等因果的智力;
8、知天眼无碍智力,即以天眼见知众生的生死及善恶业缘的智力;
9、知宿命无漏智力,即了知众生宿命和无漏涅槃的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了知永断烦恼惑业不再流转生死的智力。

  
释迦狮:释迦狮子,释迦牟尼的别称。
  
持宝:大地的异名。
胜者:即佛祖释迦牟尼。
天路:天空的异名。
末劫:末日,世界坏灭的时际。
三域:天上、地上、地下。
二利:自利和他利。
  
三有:本有、当有、中有。三有者即三界之别名。谓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成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
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为欲有。
二色有,谓色界四掸诸天,由昔往修习有漏禅定而报生此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
三无色有,谓五色界四空诸天,由昔往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无色贡为碍而亦随其所作之因,受其果报,故名为无色有
噶丹:亦译成甘丹,即格鲁派的别名。意为喜足天。梵音译作睹史多天,旧译兜率天。六欲天之一。妙欲资具胜于以下诸天,身心安适,且喜具足大乘法乐,故名喜足。
  
  
莲花宗:太阳的异名。
教证:即教法与证法。教法指十二部契经,证法指戒、定、慧三学。
龙树:又译龙猛、龙胜。约公元二世纪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青年时为著名婆罗门学者。后皈依佛法,精通三藏,并大力弘扬佛法,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风靡全印度。主要著作有
《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回净论》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教义,就源于中观论。
止观交替:观即观察修,一种修习空性的法。以智慧分别观察无我性空,安住远离一切戏论境界之中。止即安住修,心不外散,刻意内向,安住修习。是观修止修辗转交替的修法。

噶当:即噶当派。意为了知佛语不遗一字,悉为修行要诀之教授,故名“噶当”。噶当派,是以其传教法之特征命名。“噶”者译为教,教即教言,指一切显密经。“当”者译为教诫或教授,意为对僧徒修习的指导、指示。该派源于阿底峡宗者,以经教为修学指示,故称“噶当”。其弟子仲敦巴于1057年创建热振寺,依此道场,成立噶当派,为十一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中兴期的一派。
别法:差别法。
增益:即捏造、虚构、以无为有。
昏:昏聩。指神志不清,心力涣散。旧译昏沉。
  
智:智者的省略。
圣:圣者的省略,亦译大法。指道德品质行为高尚者。佛教徒对受持戒律的出家人的敬称。佛书旧译为敦肃。
乐空:大乐与空性,即大乐的内心与空性的外境二者。  
定:禅定、等持。梵音译作三摩地,略作三昧。
于所观察事或于所缘一心安住稳定不移的心所有法。佛教以此作为取得正确认识,达到出世或成佛的修禅方法。此有两种:
一谓“坐定”,即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精神功能。
一谓“修定”指专为获得佛教智慧、功德或神通而修习所生者。
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
便智:方便与智慧的略称。
光幻:即光明幻身。由修习无上密乘圆满次第之力,所起虚空形色如圆光等。虽无行相而有种种现分;虽有现分而无自性,故名幻身。
双运:密乘五圆满次第之一。智慧空性与方便大悲双运,智慧光明空性与方便俱生大乐双运或指外境完美空性与内心永恒大乐双运。双运,谓两种事物同时存在,两两融合。
  
四大洲:四大部洲。佛书所说位于须弥山四方大海中的大陆,即东胜身洲、南
赡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
三信:三种信,即清净信、胜解信和现求信。
意条:或译为增上意乐和胜,即热忱、忠心和衷心的意思。
器三过:法器三过,即闻法弟子的三种缺点。
耳不闻,如器口下覆,不能注入;
心不记,器底穿漏,终归流失;
具烦恼,如容器不洁,终变污秽,不堪使用。
作意:思维、思索、思考。
意乐加行:思想与行动。
三门:身、语、意,即行动、语言和思想。
生死的根本:三有根本有六事,谓贪、嗔、慢、无明、染污见和疑。
  
  
内外道:内外教派。佛教徒自称为内道,称异于佛教的为外道。
基、道、果:大小乘的见、修、果三位。基位,指抉择正见;道位,指修习行持;果位,指现证菩提。
业集:指能招引后果的业。是业和烦恼二者之一。集,积集众生诸业习气,招聚天等六趣同类同形之果,故名为集。佛教把人们产生现世痛苦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体本能的欲望,是多方面原因集合而成,人生痛苦起源于此,故名“集”。
散动:纵心流散于诸妙欲,称为散动。此分六种:有自性散动、外散动、内散动、相散动、粗重散动和作意散动。
明处:即学科、学问。经过学习可以获得知识的科目。略作明。明有大五明和小五明共十科。大五明有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和佛学。旧译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小五明有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相学。
暇满:八有暇和十圆满。八有暇,意谓脱离八难,有修学佛道的余暇,世称为离八无暇,反之则为八无暇。八无暇,即地狱有情、畜性、长寿天、生于边地、诸根不全、执邪见和如来不出世。十圆满,即生为人、生于中土、诸根全具、未犯无间、净信三藏、值佛出世、值佛说法、佛法住世、信奉佛教和有缘修学。前五者为自圆满,后五者为他圆满。

至尊萨班:即萨迦班智达(1182—1251)。全名萨迦班智达·公哥监藏。是萨钦之孙;萨迦五祖之第四祖。幼从其伯父吃刺巴监藏广学显密教法。二十三岁起又从迦湿弥罗班钦等遍学大小五明,成为西藏获得“班智达”称号的第一人。1344年,应窝阔台次子阔端之请,携侄八思巴及恰纳相于凉洲,即今之甘肃武威县。于1247年商定在西藏设官,征收贡赋等条件,先后两次致书卫藏僧俗首领,说服卫藏归附蒙古,是为元代中央对西藏地方行政管理奠定基础之始。著有《三律仪论》、《正理藏论》、《智者入门》、《格言宝藏》等多种著作。
《五部大论》:藏传佛教格昔派格西必须修学的五部经典著作。包括《般若》、《中观》、《释量》、《律经)和《俱舍》等五论。
四续部: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
  
不败:不败法王,即弥勒佛的异名。
二圣六庄严:二圣指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律学的二位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大庄严指龙树、圣天、无著、世来、陈那和法称。
二成就:共通成就和殊胜成就。
无著等天竺之诸大班智达的经典《慈氏五论》、
《瑜伽师地论》等《五部地论》

  共乘与不共乘的《摄集二部》
  《中观理聚六论》
  及注释、《因明七论》
  《对法七论》
  和《大毗婆沙论》等,
  
  以及密宗下部密乘法类中佛密论师所著的《禅定后续释》、《妙臂》、《问经》;
无著:印度大乘佛教广行派的创始人。生于王族世家,年青时即谙熟五明,以后又学密宗法和大乘经典。中年于乌仗那《今阿富汗》和天竺南部弘扬佛法。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本》《阿毗达磨论集》等。其中大多于八世纪中叶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由译师香·益西德译成藏文。
  
《慈代五论》:弥勒为无著讲说的五部经典,有《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辨法性论》和《辨中边论》。
《五部地论》:即《瑜伽师地论》,此分五部,有《本地分》、《摄扶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和《摄释分》。藏译本署名无著著作,汉译本署名弥勒著作。玄奘汉译共一百卷。汉译本五分次第,《本地分》与《摄抉择分》之后,次《摄释分》、次《摄异门分》,次《摄事分》,与藏译本次第不同。
《摄集二部》:无著论师所著属于共通宗的《阿毗达磨集论》和属于不共乘的《摄大乘论》。
《中观理聚六论》:即《中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和《宝鬘论》,皆为龙树所著。
《因明七论》:又名《七部量理论》。古印度因明家法称发扬陈那所著《集量论》的七部注释,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和《净理论》。前三论解释因明的本体,后四论解释因明的组成部分,故有“三本四支”之称。
《对法七论》:即《发智论》与《六足论》。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以迦多衍尼子著《发智论》为总,为身,以世友著《品类论》、天寂著《识身论》、舍利于著《法蕴论》、日键连子著《施设论》、拘瑟耻罗著《集异门论》、满慈子著《界身论》等第六论为支,为足,故后诸论亦分别名为《品类论》乃至《界身论》。七论著者,称为七阿罗汉。
《大毗婆沙论》:即《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略名。佛圆寂后,优婆俱多等五百阿罗汉在北印度宾陀山名优寺中集体写成的一部论著。唐代玄奘由梵文译为汉文。近人法尊法师由汉文译成藏文。
下部密宗:密宗四部中的事部和行部。
佛密:亦译觉密。古印度一阿阇黎名。约公元八世纪末,应吐蕃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藏,对于在藏地传播佛教密法颇有贡献。
  
  
《苏悉地经释》:即《苏悉地经明咒毗奈耶品注释》的简名。
龙觉:即龙菩提,别名龙慧。古印度龙树论师的弟子。据称为龙树所传密法的
继承人,证得大手印成就者之一。
圣天:藏音译作帕巴拉。梵音译作阿离野提婆,亦作圣提婆,古印度一论师名,
为龙树有名的弟子。著有《中观四百论》等书,阐扬龙树意旨。
月称:古印度一位佛学家名。公元七世纪时出生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族。出家后学习龙树中观论等,后为那烂陀寺堪布。著有《中论释句》、《入中论》等。承佛之传,开中观应成派。
佛足:(994—1018),是后宏时期最大的译师。他的新译密法,由萨迦的祖师继承,后来形成萨迦派。
无上部:佛教密宗无上瑜伽部的略名。
  
刹土:世间、世界。佛门认为包括四大洲、须弥山和太阳、月亮等。
异生:凡夫。未证得正道者。
推理者:寻思者。佛学的法相学者未能如实现见事物本性,但依各派因理,略思详察,以进行推理者。
  
正量:真切认识自境。从新认识自境之心,如真现量及真比量等。有标准、真实之义。
所化三种姓:三种不同的根器,声闻种姓、独觉种姓和大乘种性。
三转法转:初转四谛法-轮、中转无相法-轮、三转分别法-轮。
  
外道:不皈依三宝,不承认四法印的教派,这里称之外道。
有、经二部:即有部和经部。有部,即分别说一切有部。梵音译作毗婆沙,信奉《大毗婆沙论》的古印度佛教派宗名。承认无为和有为三世的四宗派之一,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诸法,其体皆有,名为实有。经部,信从契经,固执承认内心、外境二者皆是实有的古印度小乘佛教的一派宗名。
  
  
中观、唯识二派:中观派,也称“大乘空乐”,与瑜伽行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两派约三世纪时为龙树、提婆所创,各分别为佛护、清辨所发展。中观主要讲缘起性空的道理。他们认为一切万有,都是相依相待的条件下而存在,叫做缘起,叫有。
其中没有一个超越条件而能独立自成、固定不变的实体,叫无自性,叫空。空有两方双融双成,叫做中道,即是中观。唯识派,此派说宇宙现象一切外境都只是识所变的,是内心世界的反应,外境没有实体,就叫唯识。是绝对的主观唯心主义。
  
三种喜:财、物、服侍。以此三种喜来承事上师。
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根本四宗:即指大小乘佛教的宗派,有部、经部、唯识派和中观派。
  
恶趣:恶途、三途。佛书所说多行上品恶业为因,往趋忍受单纯上品痛苦为果的三类有情之总名。
班禅·唐吉钦巴:唐吉钦巴是称号,义为一切智。本名洛桑却季坚赞,译为善慧法幢(1567—1662)。为四世达较和五世DL喇嘛近圆戒师,是札什伦布寺第一任座主和色拉、哲蚌寺座主。以后由他转世的活佛继承札什伦布寺法座。1645年,受固始汗封为“班禅博克多”称号。1647年,又受清顾治帝封为“金刚上师”名号,后被追认为第四世班禅额尔德尼。
堪布:是藏音,即亲教师。梵音邬波驮耶。即传授出家戒或近圆戒的和尚,故为亲教授师,略称亲教。藏地或称为剃度堪布、近圆堪布。
  
大觉沃:阿底峡的敬称,意为大尊者(982--1054)。出生于东印度萨霍尔王室,曾任那烂陀寺和超岩寺上座。吐蕃王室后裔降秋殷重礼聘,于1042年自尼泊尔来西藏传法收徒。他摄显密两宗的关要,合为修行次第,著有<菩提道炬论)等论著二十多种,对藏传佛教后宏期起过重大作用,成为噶当派的祖师。此外,还著有(医头术)等医学著作多种传世。他所传的医学八部,对于西藏医学流派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在阿里居住三年,卫藏九年,卒于聂塘。终年七十三岁。因其一生对古代与我国藏传佛教文化交流有重大的贡献,故藏族尊之为“大觉沃”,意为大尊者。
  
增上生:现高、胜生,即人天善趣的圆满福报。
决定胜:定胜、永久安乐。指解脱位和一切种智位。
无爱子;遍入天的异名。
五浊:五渣、五浑,即寿浊、烦恼浊、众生浊、劫浊和见浊。
七音:歌音七晶。古印度流行的六十四技艺之一类。谓六-合、仙曲、绕地、中令、五合、奋志和近闻等七品歌唱的声乐。六-合声如孔雀,所以表惊奇;仙曲声如黄牛,所以表神异;绕地声如山羊,所以表慈爱;中令声如鸣雁,所以表豪强;五合声如杜鹃,所以表欢娱;奋志如骏马,所以表战阵;近闻声如巨象,所以表亲和。
十方:东、南、西、北及其四隅,以及上、下,共为十方。
  
  
转轮王:转轮圣王,略作轮王。佛书说,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中,分别有金、银、铜、铁四轮王出世,征服四大部洲的一切众生。
如来十力:即佛的十种智力

持、才、定、通、变:持即总持。受持所闻法义不忘为总持;才即辨才,宣讲法义无穷无碍为辩才;定即禅定、等持;通即通慧、神通。佛书所说明白现见一切远时、远地、现前、不现前、极不现前等各种情况的一种神秘智力;变即神变。佛书说基础内慧不现的非常身形为神,现象外体引发的内心如意变化为通。
  
金刚座:菩提道场,坚固永恒的地方。中印度伽耶地方一佛教主要圣地名,是释迦牟尼等三世诸佛成道处。
报身:受用身、圆满受用身。佛身之一,亦为智度七十义之一。住法身中不动不起,但于化机菩萨圣众之前示现身形,成为化身之所依处,为诸相好庄严者。
金刚持:诸佛共主。梵音译作伐拆罗陀罗。佛书说为释迦牟尼讲演密乘所现身相。
十二宏化:十二相成道。化身佛示现一生经历的十二件大事。有兜率降世、入住母胎、圆满诞生、少年嬉戏、受用妃眷、从家出家、行苦难行、趋金刚座、调伏魔军、成正等觉、转妙法-轮和入大涅槃。
观现世心;一般凡夫所有的心识。
行境:所行处,语声及心识涉入之处或人们所享用的对象。即思想活动范围。
那由陀:梵音,亦译那庾多。一大数字,即千亿。
俱胝:梵音,即千万。
  
  
四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或第四条顶。
四身:佛所具备的自性身、智慧法身、受用报身和变化身。证得四身以此为果。
持明:修持密宗,证得成就者。明谓密宗本尊大乐智慧。深入修持此智慧者称为持明。
  
三昧耶:不可逾越的金刚誓词。
亲教师:即堪布。
轨范师:对自己的徒众,从法财上给予利益的善知识。梵音译作阿阇黎或阿遮利耶。
沙弥律仪:沙弥戒。沙弥所应受的戒律。即十戒,有谓三十六戒。
  
  
红黑怖三种大威德:是萨迦派的密法,红、黑、怖畏三种“阎曼德迦法”。
卢、那、直三种传规:是关于密法胜乐金刚修法的三种风规:1、卢伊巴派;2、那波巴或黑行派;3、直布派或铃派。
佛教内库:律学和毗奈耶经的异名。
七类别解脱律仪:别解脱戒之依报有七种,谓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或男居士、优婆夷或女居士;正学女,即介于具足比丘尼与沙弥尼二戒中间戒之女性。
  
比丘戒:比丘律仪。认可终身戒绝一切损他诸罪及罪因的别解脱戒。
雅砻朗杰寺:尊胜寺,在今山南。
噶希瓦•楚程仁钦:噶希瓦,意为四难论师,即精通《律本论》、《现观庄严论》、《因明论》和《中观论》四大论典,能以之立宗答辩人的称号,后来成为一种学位名称。楚程仁钦住持雅砻朗杰寺时,为宗喀巴授比丘戒。
  
吉增堪布•喜饶贡布:吉增是寺名在今尼木县内。喜饶贡布是1385年为宗喀巴授戒的羯摩师。
羯摩师:羯摩阿奢黎。授戒时宣读“羯摩文”的戒师。
屏教师:《毗奈耶经》所说五轨范师之一。授比丘戒时,私下询问受戒人是否具备堪当比丘条件的戒师。
  
十八明处:1、音乐:2、春方;3、生艺;4、数目;5、声学;6、察医方;7、礼仪;8、造作;9;射方、10、成语、正语;11、修习;12、闻;13、念;14、观星;15、占卜;16、幻术;17、历史;18、故事。
又称十八-大经,包括六论与八论和四吠陀。
  六论;
  1、式叉论,明六十四种之能法;
  毗伽论,释诸无常之法;
  柯刺波论、释诸天仙上古以来之因缘名字;
  坚底沙论,释天文、地理、算数等之法;
  阐陀论,释作首庐迦之法;
    6、尼鹿多论,释一切物之名之因缘。
八论:
肩亡婆论,简释诸法之是非;
那邪毗萨多论,明诸法之道理;
伊底迦婆论,明传记宿世之事;
僧法论,明二十五谛之义;
课伽论,明摄心之事(此之两论,皆释解脱之法);
陀菟论,释用兵杖之法;
键闼婆论,释音乐之法;
阿输陀,释医方(出自(百疏)上之下199•3)。
四吠陀:
耶柔吠陀,即祠祀吠陀;
黎俱吠陀,即禳灾明论;
阿达婆吠陀,即赞颂明论;
娑摩吠陀,即歌咏明论。
  
圣道三要: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等三者。
二次第:即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第八住心:即励力求得无功用住,是为专注一境。
佛母:本尊阴体。密宗本尊代表智慧的部分。。
沃卡扎栋:在乃东县西和津河谷口,原为宁玛派古庙。
总摄轮:即胜乐,无上密乘本尊咽噜迦的异名。
尼古六法:密乘尼古空行所传六种秘法;脐火暖乐自然、自身贪愤自解、梦境迷乱自净、光明愚钝自醒、往生不修自觉、中有如来报身。总为尼古空行所传六法
  
  
身远离:即身寂。三寂之一。修微细明点于下门,吸纳风息渗入中脉以生起俱生的融化乐。
语远离:即语寂。三寂之一。修三明点之心风于鼻、心及密处等三尖端,使风息内渗以生起四空。
所取行相:又名所了相。心识面向外境,生成所取外境之相状。如眼识等一切了别外境之识。
修所成力:长期修道所得殊胜工夫和力量。
  
无学:住无学道。各自证得究竟的补特伽罗。
有学:尚须修学道位者。
近因:亲因。迅即生起后果的种子。
心远离:心寂。三寂之一。凭依内外二边,使风息渗入心间以生起殊胜四空。
喻光明:譬喻光明。圆满次第法门之一。收摄心风入于心间,由此之力,睡眠、错乱所起二障,不复现行。
命力:如来金刚云:“由于脐处修细音韵阿利噶利加行瑜伽或于心处修习明点等瑜伽静处,能遮命向外转,故名命力。”
  
脉结:藏医所说人体血管扭结处。
常情器:凡常情器世间的简化。即平常的大地和动物。
深明无二瑜伽:空分和智慧无二无别的相应观行。
脐轮火:猛厉火或名绝地火。梵音译作旃陀离。密宗圆满次第根本法之—。集中坚守脉、风、明点,以使脐中针形(形如倒竖梵文字母短阿)燃起乐暖。功能猛励焚烧一切不净蕴界,尽灭一切烦恼寻思,迅速生起俱生妙智。  
  
上降下固四喜:无上密乘圆满次第所说摄气入窍,修脐轮火所生证境之一。菩提自顶下降为喜,降至喉轮为胜喜,降至心轮为离喜,降至脐轮为俱生喜。此为上降四喜。菩提自下逆行,由隐经脐、心、喉乃至顶轮四处,所生四喜。此为下固四喜。

三身金:如来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化身金刚。
不坏明点:或译不散明点。密乘所说永时不散的明点。此明点住于有情心莲之中。
随融:亦译随灭。是六加行的第五阶级。无上密乘生起次第修习时,在本尊无量宫融成光明后,自身亦随而融成光明的先后次第。
整持:是六加行的第四阶段。主要是修在光明中化粗身为细身的幻身修法。
  
基位心:是指与微细持命风并存不离之心而言。
三空:空、甚空、大空。
自入:自受灌顶。为他人灌顶之先,金刚阿阇黎自己进入智慧坛场之中,观自我与本尊身、语、意、德、业五者无二无别,按受灌顶,取得允许弟子进入坛场之资格。
圆满次第六支:即圆满次第修炼气息时,于所缘境上进行收摄、禅定、运风、随念和三摩地。
时轮独勇:指时轮金刚没有佛母的单身佛。
  
《九类融合》:噶举派的特殊修法之一。即热穷巴九种往生法:贪欲和合大乐脐轮火、嗔恨和合无实修幻身、愚痴和合无分别修光明、幻身和合脐轮火昼间修、光明和合梦境夜间修、中阴和合往生死时修、精勤者修脐火、懈怠者修梦境和短寿者修和合往生。
修供:修供仪轨。密乘为本尊而进行修习、供奉、颂赞的仪式。
四大:四大种,即地、水、火、风。
厄旺:厄字表示智慧空。旺字表示方便大乐。
  
  
溶乐:溶解种子所生的安乐感觉。
四喜妙智:由四种喜所生的四种智慧。
四空体性:由空、甚空、大空、一切空所生的四种空性妙智。
近取:略译为取,即近因、亲因。不断引生、继续维持自身者。
  
中阴:中有。前身已弃,后身未得。即死后未投生中间。
  
智尊:元始已有的,迎来融入三昧耶尊的出世间本尊。
三昧耶尊:誓言本尊。密乘行者心中观想起的自生本尊和前生本尊影像。
滤水袋:滤水器。滤去水中昆虫所用布袋。《律经》所说比丘用器之一。
  
解制:解夏、随意。毗奈耶十七事中净戒三事之一。比丘夏令安居时节,应当制止白念堕犯、惩治、分财及界外过夜等事,及至此日,即可解禁自恣,故名解制。此分为及时解制、非时解制和会众解制三种。
  
二十空性:十六空性上再加有法空、无法空、自法空和他法空四者,共为二十空
  
大神变定期法会:神变即神变月,是藏历正月。传说过去释迦牟尼在此月中曾显示神通变化,降伏六大外道,故有此称。104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大师为了纪念释迦佛,曾在拉萨大昭寺内兴创了一个发愿祈祷的大会,以后形成制度,便每年定期举行这样的宗教大活动一次,即俗说的传召大会。
  
却本:指主办法事的僧官。寺院内主持法事者。
布萨:说戒,长净。月中定期比丘、沙弥集众对说忏悔犯罪;在家徒众受行斋戒,住净戒中,长善净恶的一种宗教仪轨。
通人冠:佛教学者专用的一种帽型,帽顶尖长,左右有飘带。
法太子:补处。绍继如来讲演佛法者。
  
  
和合七支:如来报身自性所具七支:受用圆满支、和合支、大乐支、无自性支、大慧遍满支、利生无间支和永住无灭支。
兜率内院:弥勒菩萨讲经院。
法四依:学道时应当选取或依从的四事: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
  
色究竟天:四禅天之第八层即最上层,五净居天之一。生于此中诸天,己在色界最极胜处。自此以上再无有色,故为有色究竟之天。
  
大乘种姓:三种姓之一。不畏高深道理,以大梵心乐于承担利他事业的种姓。
增上定学:大乘说为首楞严等三摩地,小乘说为修不净观、四静虑及无色定。
增上慧学:大乘说为通达法无我和人无我的智慧,小乘说为通达人无我的智慧。
三藏:一切佛语,依所诠之义理分为三学,依能诠释之文字分为三藏,谓《经藏》、《律藏》和《论藏》。十二分教一切文义、色法乃至遍智之间的一切所知,总集于此三者之中,故名为藏。
证法:所证悟法。依何能离欲道谛法和依何所离欲灭谛法所摄之法。
观止:观察修和安住修。
  
世俗菩提心:由文字言说可以理解的粗分菩提心。
蕴:此有色、受、想、行、识等总名为五种。即蕴积事物一切差别于一处,故名为蕴。
界:六识、六根、六尘等共为十八界。
处:梵音译作阿耶怛那。内能取根,外所取境,均为心及心所诸识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长之处或其生长之门。
基、道、果三位:大小乘的见、修、果三位。基位,指抉择正见;道位,指修习行持;果位,指现证菩提。
  
大手印:旧密所说究竟果位或殊胜成就,极无变异之乐,与第一刹那所得印证此乐之一切种色,无亏无盈,体性如初,乃至虚空未尽,常住常静,斯之谓印;断、证、心德三大具备,斯之谓大,故大手印。
明空无执:见第45页注。
大印盒:是修空性与大乐二无分别,如盒函盖相合,从而现证光明的教授。这与达布噶举派所传的“大手印”同一旨趣。
俱生和合:“俱生”指一切相对事物如有与无,染与净,空与乐等都是同时一齐生起的。“和合”就是使对应的双方结合为一,即达到矛盾统一。
  
五俱:
应当先修菩提心;
应当观自身为本尊;
应当对上师修敬信或谓修上师为本尊;
应修分别正见;
应以发愿回向作印持。

唯一白法:白法,梵语名阿边陀药,是一种能治百病的万应灵丹。这用来比喻乐空双运的大印,它能息一切生死苦恼。
他空:即他空见。主要说胜义谛不空,空的唯是胜义谛中其它的世俗性。因为世俗谛是假有不实的,是自空,非胜义谛自体可空。可是,胜义谛若不空,则胜义谛成为有自性了,这与中观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皆是性空,就发生了矛盾。
香塘萨巴:香塘是寺名。他系巴曹四弟子之一,建香塘寺,广传《中观》。著有《四百论疏》、《中论疏宝鬘论疏》等。
  
四边:谛实实有为常边、名言亦无为断边、谛实实有名言亦无二者俱有为有边、谛实实无名言当有二者俱无为无边。即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和非有非无边四种。
  
  
根识:依存于有形诸根之识,如五门识。
  
未受损害心:指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的正常心理,就是不颠倒错乱的正确认识。
离一异:非一非异。抉择诸法实性,一异皆不存在之理。
  
常一自在空:古印度一教派所说,不灭故常,无方分故一,独立存在故是自在。
瑜伽行中观派:佛教中观自续派的一个派系名。
取色:即视物、看东西。视觉接触外境,以辨别物体形象。亦译眼识取色。
虚拟:就所论事物的两面,假定一面作为定论。
  
义:就是实义或事实。亦可译为外境。
五蕴:1、色蕴、2、受蕴、3、想蕴、4、行蕴、5、识蕴。佛书说五蕴为人的身心之五种组合成分。
  
相续:流。自体前前后后众多刹那所成的事物。如年、月、日、时等。
大:即大种,有地、水、火、风空等五类。
无所有;空的异名。一切事物,空无所有。
  
萨迦耶见:梵语,译为坏聚见或身见。即于无我之处执为有我,是一种我执无明。
所缘:就是意识活动的境界或对象。
空处:空性所依。据以论证抉择空性之处,即事物。
四种道理:世界一切事物所有的四种如实情况;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和法尔道理。
  
七相道理:以车喻我,由七种道理进行分析:车与零件,是一?是异?是零件依车?是车依零件?是车中有零件?是零件累积为车?是其总形为车?如是确定车无自性,人无我性亦复如是。
缘起因:五大因之一。证成诸法无实之正理王,大缘起因,即对立相违中之相违可得因。如云:“诸实有法,谛实不成,以是缘起故。”
观待法:对着父亲,自己才是儿子,才成立父亲。即相待论。
边执见:于五蕴我,执计常断。把我或五种取蕴,看成是恒常的或断灭的事物,能妨碍生起中观正见。
  
三相:三性。唯识派主张概括一切所知界为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三宗:声闻、独觉、菩萨三乘。
  
戏论群:指生、灭、常、断、去、来、一、异等八种偏见。
  
现分和空分:即方便与智慧。
  
四谛十六差别:即四谛十六行相。四谛分别各有四种行相:苦谛四行相、集谛四行相、灭谛四行相和道谛四行相,总为十六。
合理的犹豫:犹豫之一。犹豫之能引生合理认识自境之正确心识者。如思“声是常耶,抑无常耶?大概很可能是无常。”此一犹豫,能引生了知声是无常之心。
  
  
时间等起:受沙弥戒、比丘戒时,想顾缘中,时间等起为知得戒。谓从授戒仪轨中,行一启白三羯摩后,即自启、告业毕时,即得戒。
现空:即现分与空分。简略为相空。即方便和智慧。
地道:大乘菩萨十地和五道的简称。
  
  
安住分:心在定境上持续留住,不向别处流散的部分。
九种住心:就是修定后意念高度集中,精神逐渐处于极端宁静状态的九种情况:
从外境中内收其心,使住内境,是为内住;内住之心,不他散逸,是为续住;
数敛此心,使渐微细,是为近住;三摩地德,积而生喜,是为调伏;观散逸为过患,息灭不喜三摩地心,是为寂静;
息灭一切贪及不悦等心,是为最极寂静;励力求得无功用性,是为专住一境;此心任运,住平等舍,是为等持。
  
五种罪:即五堕,五犯聚,五种罪聚。指违犯比丘戒律的五种罪。即:他胜罪聚、众余罪聚、陨堕罪聚、别悔罪聚和恶作罪聚。
八行:八种断行。即:一住心、二欲求、三勤奋、四轻安、五正念、六正知、七作行思、八正住舍。在修定时应用这八种方法来断除妨碍修定的五种过失的出现。  六力:修止过程中能成九种住心的方法。有闻力、思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和串习力。
  
四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励力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和无功用运转作意。
  
粗重:身、语、意不堪能。
  
义共相:概念共相之一种,但存在于思维过程中之增益部分,即心中现起的外境形象。如思维中所现抽象之瓶。
  
净相:美丽的形象
二十随烦恼  二十随惑。五十—心所之二十:忿、恨、覆、恼、嫉、悭、诌、诳、桥、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和不正知。
  
性罪:不由佛制,本身即是罪恶。如杀生等。
  
陀罗尼:梵音。义为总持、执持。以持久不忘诸法词义的念力和神验不测的智力为其本性,以受持善法,遮止不善法为其功用。
  
三身:密宗所证光明为法身、幻化为报身、种种现分为化身。
  
四遍净:四一切行净,如来四种一切行净:身净、缘净、心净和智净。
  
无二续:以宣讲生圆双运光明次第为主的密宗续经。
  
  
质流:实质相续。物质本身刹那前后继承的系统。如青棵种出青绿苗的过程中,青棵本质继承不绝者,名为质流。
  
  
所净事:所净基。生存、死有和中有。
同位:异体的两种事物同时存在于一处。如说金瓶,此既是金,又是瓶,故说名同位。
能净:密宗生圆二次第中所摄之道。喻义光明,净不净幻身,有学双运身等瑜伽行。此种瑜伽,譬如能洗净污垢的水和洗涤剂等,故名能净道。
  
近得:近得相,隐没次第中,唯有深夜一片漆黑别无所见的微细意识景象。

八悉地:八种共通悉地或八种共通成就。有宝创、丸药、眼药、神行、金丹、飞游、隐身和上行。
  
原始身:基位身。微细持命风或心风无别之清净身。此身自轮回无始以来,直至尚未成佛之前,继续不断。
  
三轮:指能作的人、所作的事和事件的对境。
宗依:所立事。提出因法论式时,成立即论证所立事物之处或对境。如说:“有法之声,即所净事有法。”。
隐义:殊胜的见解和现证次第。
  
十二种幻喻:佛书所说十二种不真实的虚渺之物。即1、幻术;2、水中月形;3、双影(眼花时所见一物之二重象);4、阳焰(夏季日照沙滩,地面映成状如流水或火焰的幻景);5、梦幻、6、回声;7、海市蜃楼;8、魔术;9、彩虹;10、电光;11、水泡;12、镜中之花。
  
信度:信度河。孔雀河下游的古名。西藏古地方志说,玛那萨罗沃地南岸,有金色岩,形如鹏啄,流出五百小溪,携带金沙,有绕池周七匝,流入南海。
波罗:即波罗奈斯或婆罗泥斯。印度恒河流域罗河和奈斯河间一城市名。译义江绕城。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此城东北十余里之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四谛法-轮之处。
  
异熟生身:即异熟身。应净治处中有三身之一。生后未死之前,即生死中有,由于造积种种善恶之业,感受种种苦乐之报,故称异熟身。
根本四风:上遣风、上行风、平等风和周遍风。
五支分风:1、行风;2、全行风;3、正行风;4、极行风;5、定行风。
此五风名称,依次亦有称为龙、龟、蜥蜴、天授和胜弓。“风”,亦译为气、气息和风息等。
持命:持命风。人体五根本风之一。居于顶门脑腔之中,功能在于灵活智慧,明利器官,持续思维。
  
菩提:即精液的异名。
触:五遍行之一。根境识三者和合,从而触境察辨自境之心所。
五征:五守舍神守护五征:1、白牛;2、娘舅护法;3、鹞狼;4、妇女;5、鹿。
  
  
能遍:外延。概括众多部分概念的总体。如瓶,是概括金瓶、陶瓶等一切瓶类的能遍,亦是金瓶,陶瓶的总概念。
三现分:修行萨迦派道果预备位。显乘的共通三现分道:不净现分、瑜伽景象现分和清净现分。
相:此处指境界。即是将自身所有脉风摄入丹田,经过摄入、止住、融合三个阶段,就能够得到殊胜境界和感受。有外八相,内八相感受。
  
明相:隐没次第中,首先现似秋夜晴空,月光满天,唯白茫茫一片空明而别无所有的微细意识景象。
增相:密乘修习隐没次第中,唯见天空日光映射,一片空明红霞,别无所有的微细意识景象。
三相:明相、增相、得相。
  
见道:五道之一。往趋解脱历程之中,新见前所未见本性,登圣者地,现观诸法无我如所有性,随应了知一切有法尽所有性,修七觉支以根本断除一切见所断惑,离五怖畏,证得十二一百功德之道。
无间道:与解脱道合称二道。指开始断除所应断除的烦恼,不为此烦恼所障碍的修柯,由此可以无间地进入解脱。
二现:指承认内心和外境分别存在的感觉。
  
四种寻印:即四印。密宗瑜伽部所说的业印、三昧耶印、法印和大印。
二十四域:人体二十四域脉。
  
修道;五道之一。往趋解脱之门经。于见道位所证之理反复串习,由修八圣道支,根本断除诸修所断,增长无滑功德之道,
断穆双运;有学平常双运。依密乘道断尽烦恼障,证得正分清净幻身的双运。
证褥双运:清净幻身和胜义光明二者身意一体融合双运。是密宗殊胜有学双运。
  
相续后际:最后有际,物质和心识蝉联演变的最后边际。从此第二刹那必定证得成佛。
  
睡莲友:月亮的异名。

作者: 杨求悟    时间: 2007-10-13 18:37

忏悔


身贪逸乐及散乱,为物所迁为境缚,
迷行所集三途业,上师尊身前忏悔。

语贪多言成欺骗,鼓舌频频地狱因,
多食酒肉堕饿鬼,所言不直乏羞耻,
如是所作众口业,上师妙语前忏悔。

恶心之因在贪乐,为名之行多不净,
嗔恨所集诸罪业,上师智心前忏悔。

身游市镇系红尘,坛城修供尽毁却,
频作驱鬼降妖故,深密真言威力失。
众事牵缠心役劳,善妙三昧力尽减,
如是所作逆法行,坛城本尊前忏悔。

众垫从中而睡卧,分别自他极锐利,
不堪忍辱亏己事,金刚兄弟前忏悔。
作者: 大地修行者    时间: 2009-3-3 16:24

受教了!
佛法博大精深,对于上师这样的过来人而言,人与佛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但对我这样的凡夫而言,要走的路好长,在日常修行中,今天进一步,明天退三步,想要控制自己的习气和懒惰真的不易,更不敢妄谈自身井底之蛙般的一知半解.
今生幸遇伟大的上师,一定会努力跟随上师修行,不做嘴皮子功夫,努力克服懒惰,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气,做个清净\随和\塌实的佛弟子!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