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打印本页]
作者:
法成
时间:
2007-7-23 06:56
标题: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佛法主要分为大乘及小乘的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大乘的佛法,能学习大乘佛法是非常殊胜的,为什么殊胜?大、小乘的分别又在哪里呢?小乘的法主要是追求自我的解脱,而大乘的修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以其他一切的有情众生为所缘,这二者最大的分别即在于自利与利他的心。这种利他的心就是菩提心,也是我们学习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基础,这是小乘的修行人所没有的心态,所以请大家现在就发起「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我要成佛」的菩提心。
当我们发起菩提心来听闻佛法时,在听法的态度上又该如何呢? 如同将茶杯的杯盖打开,才能将水注入杯中一般。首先要集中注意力非常专心地倾听,如此佛法才能入心,接下来要以一个清净的心来听法,若心中充斥着贪、瞋、痴、慢、嫉五毒烦恼的染污,则所听闻的佛法其效益也等于是浪费掉了,就如同在一盘美食中放入了一滴毒药,整盘的食物都会变成致命的东西,所以在听法时,一定先要去除内心的我执,以清净的心来听法。而闻法的功德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如果将一切世间的财富都供养给佛,这将是非常大的功德,但是闻法的功德却远远超胜于如此供养的功德。所以我们知道听闻佛法的功德是这么大且殊胜,因此我们在听闻佛法时,一定要谨守自己的身、口、意,专心一意地听法。
我们要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已进入大乘之门呢?就是要去检查自己的心中是否具有「菩提心」的发心?何谓菩提心?首先让我们来想想看,我们在生生世世的轮回当中,所接触的一切有情众生,数量多得如同是无量无边的虚空一般,虚空有多大,就有遍满虚空这么多的有情众生,而这一切的有情众生其本身都具有贪、瞋、痴、慢、嫉五毒所形成的烦恼,当他们以这样的烦恼又去造作一些业时,因此而产生许多的痛苦,这些具有痛苦的众生,并非与我们毫无关系,在无尽流转的轮回中,几乎每一位都曾经当过我们的父亲或母亲。在浩浩的三千大千世界中,如果我们去计算这些生命体的数量,终究还是可以数得尽,但是如果我们要去计算众生的父亲、母亲的数量时,则很难算得完。从累世至今,我们不断地转换生命的型态,也曾得到各种不同的身体,如果我们将所有曾获得的身体堆积起来,可以堆得像须弥山那样的高了;而生生世世所流下的泪水,更是超过了四大海水的容量了。虽然我们历经了这么多次的生死流转,却对于什么是善业不了解。因此一直在造做贪、瞋、痴这三种的业,就因为我们造做的这些业,所产生业力的驱动,使得我们不断地再受生而轮回,究其根本则是来自我们内心中的无明。如果我们能够去除无明,也就不会再痛苦与轮回了,而真正能令我们净除贪、瞋、痴…等无明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就是佛陀所宣扬的佛法。
我们在了解佛法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佛?我们从佛的身、语、意三方面来解释,佛的身功德是具足了三十二相及八十随形好,佛的语则是具足六十种语功德,佛的意方面,已经清净了烦恼障与所知障二障,并且得到圆满的福德与智慧二功德。
佛法又可分成世俗谛与胜义谛,我们从这两方面来解释什么是佛,以世俗谛而言,就是指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成长、苦修、转法-轮、涅盘…等十二个事迹的显现。从世俗谛中我们看到的是佛所成就的过程,但是从胜义谛来说,佛是本自清净,在佛的密严剎土中早就已经成就佛果了,但是胜义谛中的佛,其身、口、意种种的功德,是我们一般由贪、瞋、痴、慢、嫉五毒所形成的烦恼众生,无法了知的境界。我们现在只能非常简单、约略地介绍,对于胜义谛中的佛要能有所了解,则一直要等到我们渐次修行去除了五毒烦恼,成就了登地菩萨的果位时,才能对什么是佛的功德及内涵有些微地了解?
关于佛的功德是不可尽知的,即使用尽我们一生一世的时间来说明,也说不完、说不清的,为什么呢?因为佛在未成佛之前,曾历经菩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是非常地长,一般我们常说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历经五道、十地的阶段而成佛(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从五道中的资粮道开始修行,所谓资粮道就是要去累积「有所缘的福德资粮」及「无所缘的智慧资粮」,并且要积得像大海一样非常广、非常深,还要历经非常长的时间,这样多的功德,如此般的成就,当然是用尽一生一世,也说不完、说不清的。
何谓圆满成佛呢?圆满成佛有几个重要的原因,一开始时一定要依止一位上师,当然最重要的基础还是要发起菩提心,一旦发起菩提心时即种下成佛的种子,因此没有菩提心是无法成佛的。而菩提心又是从何而来呢?菩提心是由慈心及悲心这两者双运而产生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修行而成佛的,世尊发起菩提心以后,就进入了资粮道,再经过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修持而成就佛果,当修持达到了圣者位之见道位,也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时,会有「百数十二功德」,就是以百为数的十二种功德,比如说,可以同时见到一百尊佛,同时去到一百个佛国净土,同时摄受一百位弟子…等,十二个以百为数的功德。进入菩萨道后,可分成十地菩萨的果位。所以十地菩萨就是对应修持十般若波罗蜜(十般若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波罗蜜)的功德而成就的。初地菩萨即欢喜地的菩萨,主要是修持「布施波罗蜜」而成就,在初地菩萨进入了空性之后,此时圣者行布施的层次,到达了能够将自己身体的头、手、脚、四肢…等,完全没有任何障碍而布施给其他一切的有情众生。
从进入初地到十地的果位之间我们皆称为菩萨,菩萨在初地的阶段时,已将烦恼障完全断除了,二地的菩萨到十地之间的修持,所要断除的就是所知障。何谓所知障?就是对一切事物,无法完全透彻了知的障碍,这样的所知障会随着修学的过程中而逐渐地减少。就如同我们看到天空的月亮,从月初到满月之间,会不断地增长而愈来愈清明,最后成为一轮满月,这段期间的修行是以断除所知障为要。而成就十地菩萨以后,最后一剎那在「金刚喻定」中就转为佛了,其最后的关键点是建立在先前修行的成果上,必须已经断尽烦恼障及所知障,清净了二障而得以成就佛果。
以修习大乘的佛法而言,学习佛法要有成就,必须于一开始修学时就要发菩提心,然后依大乘次第来修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历经五道中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而后成佛,如果在一开始时没有生起菩提心,是无法进入这些修持的过程,所以菩提心才是我们进入大乘之门的钥匙。
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的修行,我们可依下面的方法展开一日的修行:第一是皈依、第二是发心、第三是观想本尊、第四是回向。平常每天都要如此修法,并且时时刻刻保持「布施」的心,我们一定要时时存有想要利益他人,不伤害他人的心,如果能常常具有这样的心,则如同是在修法中一般。
第一个首先要皈依:所谓的皈依,就是承认佛、法、僧三宝为自己唯一的依靠处,在未达到菩提佛果前,我都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学习所有的法,都要先从皈依开始做起。「我从今天开始直到成佛之前,一定要依止佛、法、僧三宝」,发起这样的誓言就是皈依。
每天一早起床要先皈依,可以一边念诵:「我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同时行大礼拜三次,皈依时观想莲花生大士或释迦牟尼佛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这是皈依的修法。
第二个是发菩提心:皈依之后接着就是发心,要如何来发起菩提心呢?首先透过刚刚所说的内容来思维,心中观想一切六道轮回的众生,因俱生的妄念、因果、业缘、五欲…而承受许多的痛苦,因此心中对一切的有情生起大悲心,并发愿为帮助他们而行持一切的善行,愿一切有情也能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获得究竟的安乐。也就是当我们了解了,虚空有多大,一切有情众生的数量就有多少,并且在这么多众生的心中都充满着烦恼,这些烦恼又会产生种种的痛苦,这样无量无边的痛苦,分别存在于六道每一个众生的身心之中,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等六道中,各自都有其不同的痛苦,而这一切的有情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亲,我们是何其不忍他们现在所承受这样无量无边的痛苦啊!这种不忍的心就是慈心,当我们觉得他们非常可怜,下定决心发誓一定要帮助他们,为了要帮助他们,而尽力行持善业并愿意成佛,这样一个确定且坚决的善心就是菩提心。
第三个是观修本尊:发心之后,我们接着要观修本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尊(个人修持的主尊,是我们修行成就的根本),在观修时可依照自己的业或因缘,各自观修自己所要观修的本尊,比如说:莲花生大士、白度母、绿度母、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若不知道自己的本尊也没有关系,这时心中一定要确定,有一个本尊在自己头顶上方的虚空中,这样的观修有很大的功德,而本尊的影像如同夏天彩虹的虹光身一样,非常地清晰明亮,但触碰时则没有任何的实体,因为其本质是空性的。观修本尊,其像能显,其性为空,如此显空双运。以究竟胜义谛而言,所谓的「空」并非是像「龟毛、兔角」这种纯然没有的空,而是本质是空,性质却能显现出来,如同作梦或彩虹的方式,这样空的性质。当我们观想莲花生大士或任何一位本尊时,事实上,这一位本尊已经总摄了所有十方三世一切的诸佛与菩萨,我们此时观想的莲花生大士是具足一切诸佛的总集体,这种「以一替百」的观修方式会有一种很特别的加持力。
实际上,当我们观修本尊时,不可将佛观成石头、纸绘或木头制成的佛像。应观想本尊穿着化身三法衣,或圆满报身佛的衣服,并具足多么的相好,佛的眼睛、皮肤、鼻子、嘴巴、头发…等,都要观想得如同是亲眼所见一般非常清楚与明显的情况,当触碰时,摸的时候却是空的,其本质是空性,以这样「显空双运」的方式来观想,当我们观想本尊时可以同时诵念心咒:
莲花生大士:「嗡阿吽 班杂 咕噜 贝玛 悉地 吽」
释迦牟尼佛:「得雅他 嗡 牟尼 牟尼 玛哈 牟尼耶 梭哈」
绿度母:「嗡 达瑞 度达瑞 度瑞 梭哈」
阿弥陀佛:「嗡 阿弥德瓦 世」
像这样每一位本尊都有其心咒,如是观想并同时持诵心咒,这是本尊观修时的一个要诀。
当我们按照以上的方式,以信心及恭敬心观想有一尊佛,即本尊在前方,这将会有非常殊胜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这样观想时,事实上本尊真正就在那儿。那么为何我们却无法看到或接触到本尊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还有无明业障的关系。因为这些无明障垢的遮蔽,障碍了我们亲见本尊的能力,所以其实本尊就在我们的前方,各处遍满的。由于佛有无量无边的慈心及悲心,并且其悲悯众生的密意是自然而然任运而转,永不停息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佛都会在众生的前方,但是由于众生自己的无明障碍了自己,因此造成我们无法与佛产生很好的连系,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净信心去观修本尊真真实实的就在前方,如此对于我们一切的修行及成就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以悲心著称,观音菩萨总集了一切诸佛的悲心,是诸佛悲心的代表,金刚手菩萨则是诸佛菩萨威势的表征,文殊菩萨是聪明智慧的总集…。当我们观修其中一位本尊时,比如我们观想观音菩萨,因为诸佛菩萨之悲心以观音菩萨为总摄,所以十方诸佛菩萨即透过观音菩萨而全部加持于我们,所以虽然我们只观修一位本尊,事实上是可以得到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
第四个就是回向:回向是什么?为什么要回向?「所谓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若我们累积了许多善根福报,但是只要瞋心「火」一起,一下子就会将所有的功德燃尽了。但是我们如果懂得运用…,将我们的善根福报与功德,为了成就无上菩提的缘故,因而回向、布施给一切的有情众生。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一切如母的有情众生,是我们自己发誓要帮助他们的,所以我们回向、布施给他们,这样的一个善行,不但不会使我们的福报及功德减损,反而让此功德变成无量无边永远都不会枯竭,亦不会止尽。为什么呢?我们的善根与福报如同是一杯水般的渺小,当我们将其回向给法界一切的有情众生时,就如同将我们的一杯水倒入诸佛菩萨广大的功德海之中,只要此海水一天不干枯,我们所回向的功德也永远不会枯竭,此功德大海相较于一杯水而言,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是所谓的「懂得运用…」,就是我们将自己所积聚有限的善根福报,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让它成为将来成就佛果的因素,如此这些功德则如新月一样,将会不断地增长广大而无量无边了。
【七支供养】另外我们也可以于皈依、发心之后来修七支供养,若常常修持七支供养,亦会有很大的利益。
(一)礼敬诸佛:礼拜可从身、语、意三门来做,身方面行持大礼拜或汉地的礼佛方式,以自己的两膝、手脚、额头着地触碰,此为身的礼敬,语的礼敬是念诵皈依等礼赞文,意方面我们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有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后面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和我一起礼拜,自身亦化成无数身来礼佛。
(二)广修供养:我们从身、语、意三方面来供养,身的供养就是实际去准备一些供品来献供,语的供养可以念诵佛经、供养文等偈颂,意方面首要清净自己的心,所谓「清净」的供养心,就是内心没有一丝悭贪及吝啬的想法,因为当我们的心中具备了虔诚清净的献供心时,就会有相应的佛菩萨取走我们的供品,若心里面残存悭吝的心,我们所修持的供养法门将徒然流于表面的形式,对内心的改变一点帮助也没有,因此如果经济情况许可,我们可以尽量将最好的东西献供给诸佛菩萨,如果没什么财富,我们也可以用一朵花,或在内心观想许多善妙的供品来献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意,如果具足虔诚清净的心,这样做会有很大的功效。
(三)忏悔业障:所谓忏悔支,就是我们时常要去反省是否因为自己的烦恼心而有伤害他人的情况,当觉察此种情形时,应下定决心不再如此去做,这就是忏悔。我们好好地想一想…,在这一生当中,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曾经因为自己的无明,作了许多不好的事,乃至于我们的前世…的前世…,生生世世以来,都曾造作许多伤害他人或不应为的恶业,当我们觉察之后,要以一种勇敢的心,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来到三宝的面前忏悔,并发誓以后不再如此做了,我们可以依恃四种力量来帮助自己:
第一力为依止对治力:我们心中观想金刚萨埵佛或三十五佛为皈依境,或看着佛堂上的佛像,来作为我们忏悔所依恃的对象。
第二力为厌患对治力:对于往昔所造一切不好的思想、言语及行为,生起强烈的追悔及厌患的心,「发露忏悔,不覆不藏」,可以对着三宝面前,或大众面前讲出自己以前曾经造作的恶业。
第三力为防护对治力:思及往昔恶行的过患,发愿从今尔后即使遇到生命有危险的情况,也不破犯戒律,再造恶业,若无此防护之心,我们的忏悔如同儿戏与空言,一犯再犯,天空中都布满了我们的忏悔。故金刚萨埵忏悔文云:「纵遇命难永防护」。
第四力为现行对治力:忏悔完毕之后,心已经干干净净,因此忏悔之后要好好的修行正法,对于佛法的义理要切实地修行,尤其应修持皈依及发菩提心等,以实际的行动力落实佛法的修持。
(四)随喜功德:所谓随喜就是当他人很努力很精进的学习、修持或做善行时,我们心中很高兴,生起欢喜心,并且对于别人精进的行为,就如同是我们自己的精进行为一样,替他高兴就好像替自己高兴一般。随喜功德的力量是很大的,以前曾有一位国王,发大心常常广修供养佛陀,有一位老妇人在皇宫门口,看见国王对佛的供养,心中生起很大的欢喜心而随喜,她非常赞叹国王的善行。当国王询问佛陀,如此行持供养有何功德时,佛陀回答说:「你供养佛有很大的功德与福报,这儿有一位老妇人,因为真诚地随喜你的善行,她的功德与福报和你一样大!」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要常常修持随喜的功德。
(五)请转法-轮:以前曾有些佛来此世间并不说法,为了促请佛说法,所以我们要请佛常转法-轮。对于一位懂得修行的成就者,可能很会修行,但不见得会告诉别人修行的方法,若没有其他人来促请他转法,可能因此而失去了接受法教的机会,所以对于上师及一些修行很好的人,为了能够让大家了解修行的方法,我们要促请成就者转法-轮。如同今天的讲法,如果没有人请法,大家也就无法得到法义了。
(六)请佛住世:祈请上师、善知识及成佛的大成就者们,为了众生不要圆寂,继续住世教化众生,这样祈求对大家都有很大的利益,曾经仁增塔钦仁波切的上师阿藏珠巴法王,有一次说即将要圆寂了,当时在场有许多的弟子在他的身旁,因为舍不得上师而哭泣,并殷切的祈请他继续住世,结果阿藏珠巴法王当场答应大家:「好!我就再待一年。」果然在他答应的一年后圆寂了。
(七)普皆回向:所谓回向就是将自己所累积的一切功德、福报及善根总集回向给所有的有情众生,这就是回向。
以上是关于七支供养的修持。无论我们修持任何的善业,一定要配合前、中、后三个步骤来修持,这就是修法的重点。
前行--即我们在修法前要先修皈依及发心。
正行--在修法时要观一切万法为空性。
结行--于修法后要记得回向发愿。
总之一切的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心存善念」,存着善心,时时想着「利他」,对一切的有情众生,即使再微小的生命,也不对它有任何伤害及不利的行为,心里完全不存有伤害众生的想法。
仁波切说自己对佛法没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对大家没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仁波切祈愿大家都能好好的学习佛法,平安吉祥,希望大家能成就佛果的心愿永不改变。
作者:
走进佛法
时间:
2008-10-9 17:36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居士,也就是比小乘高一点,离大乘还很远。《入菩萨行》里所说的一条,要想在现实社会中做到都是非常难的。
作者:
圣建
时间:
2009-4-17 08:43
说心里话,我觉得现在离小乘还差得远,大乘是建立在小乘基础之上的,现在的人一不持戒,二不实修,动辄就自称大乘。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自己心里很惭愧。
作者:
子泽
时间:
2011-12-18 12:49
勇猛文殊如實了諸法 大行普賢菩薩亦如是
為能隨從彼等清淨學 我將此等善根皆迴向
札如一切三時善逝佛 所讚種種迴向中最勝
為行普賢行我亦如是 將此善根各各皆迴向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