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修心法要] 噶当派祖师嘉言选录 [打印本页]

作者: 金刚瑜    时间: 2008-7-14 08:54     标题: 噶当派祖师嘉言选录

噶当派祖师嘉言选录

杰贡西饶多吉大师编撰
  才多堪布恭译
  
  顶礼无缘大悲藏大恩根本上师足莲!
  顶礼诸位殊胜上师!
  
  依止上师
  
  阿底峡尊者住于涅塘时,扬•那琼敦巴、居热敦巴、拉仓敦巴等三位弟子,问及因明宗派的有关法义。
  尊者答道:“外道与内道有许多宗派,但这些宗派都是分别念的产物。无边的分别念是毫无必要的,因为人生是短暂和有限的,现在是归纳佛法精华的时候了。”
  扬•那琼敦巴问:“怎样归纳佛法的精华呢?”
  尊者答道:“为了利益普天众生而修持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为了利益彼等而精勤积累二种资粮,由此所生的所有善根,回向于一切有情共同成就无上菩提。同时对这一切都不贪着,应该了知为自性空性的胜义谛,法相于世俗中亦如梦如幻。”
  尊者最初降临阿里地区时,在阿里安住两年后,对向秋沃国王为主的弟子们作了许多教诫,而后打算返回印度,临行时,向秋沃国王请求尊者再作一教诲。
  尊者道:“以前的教言已经足够了。”
  在国王再三请求下,作了如是教言:
  “稀有哉!
  智慧高超、相续极其明智的诸位道友!
  能力低下、智慧陋劣的我,虽然没有资格作开示,我如同心脏般珍爱的好友一再劝请我的缘故,根器下劣的凡夫我就在此作一番忠告吧。
  诸位道友,在没有获得菩提之前须要上师的引导,故应当依止具德善知识。
  在没有证悟法性之间须要闻法,故应当谛听上师教言。
  仅仅了知法义不能成佛,故不但须要了知且须实修。
  应当远离损害相续的对境,恒常安住在善法增长的地方。
  在修行还没有得到稳固之间,散乱会影响(修行),故应当依止寂静森林。
  应当舍弃产生烦恼的恶友,依止增善之友并随顺他们的心意。
  琐事什么时候也没有尽头,故应当放下一切寂然而住。
  昼夜恒常回向善根,时常观察自相续。
  若不进行修持,纵然具有窍诀又有什么用呢?
  遵照上师的言教并以极大信心来修持,就会迅速成就果位。
  诚心地依法而行,衣食二者自然能获得。
  诸位道友,欲乐就像饮用盐水一样没有满足的时候,故应当知足。
  应调伏高慢狂妄的心,使相续寂静调柔。
  追求所谓的福德也是散乱,为正法的障碍,应当断除。
  安于他人对己利养及恭敬是魔的束缚,应当把它们像路边的石头一样清除掉。
  他人对赞叹及荣誉的言辞乃是诱惑,故应当像唾沫一样唾弃。
  虽然今生幸福安乐,亲友环聚一堂,但这些是瞬息而逝的,故应当抛在脑后。
  来世比今生更为长久,故应为来世准备好盘缠。
  我们终将抛弃一切而远行,故今生的所作所为都是毫无意义的,对任何法也无须贪执。
  对下劣众生发起悲心,尤其应对畜生道众生断除杀害和凌辱。
  不憎恶怨敌,也不及贪爱、偏袒一切亲友部族。
  对具有功德者不生嫉妒,并生起信心学习他们的功德。
  不应观察他人的过失而应观察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过失像污血一样铲除掉。
  不思维自己的善根应思维他人的善根,像仆人一样对所有的人生起恭敬心。
  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如同儿子一样慈心以待。
  出语温和,恒常笑容满面,心中不起嗔恨而常怀慈爱。
  讲许多无关紧要的语言,会让人进入迷乱之中,应当有所节制。
  做许多无意义的事情会中断善行,当放弃不如法的行为。
  对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精勤地去做,那是徒劳无益的。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而是由前世的业力所决定的,善于放下就能获得安乐。
  若为正士所不齿,还不如死去,所以应该正直而不狡诈。
  今生的幸福和痛苦,都是由前世的业力所致,所以不要埋怨他人,更不要归咎于他人。
  一切的安乐都是来自于上师的加持,所以应当报恩。
  如果自己的内心还没有调伏,是不可能调伏他人的,所以首先应该调伏自相续。
  没有神通不能成熟他人的相续,首先应当自己精进修行。
  命终撒手而去时,所积的财富也带不走,所以不要为了追求财富而造恶业。
  为了获得财富而散乱是没有丝毫意义的,所以应当作布施并作回向。
  今生的庄严和来世的安乐,都来自于清净的戒律,所以应当严谨地守持戒律。
  在浊世中,众生的嗔心炽盛,所以应当披上无嗔忍辱的铠甲。
  因为懈怠,我们如今仍然漂流在轮回当中,所以应当燃烧起精进修行的火焰。
  在散乱中,人生将被虚耗,所以从现在起应当修持禅定。
  如果持有邪见,就不能证悟本性,所以应当思维真理。
  诸位道友,轮回的泥潭中没有幸福可言,请趋入解脱的干地,如实地修持上师的教言,从而脱离轮回的浊流而上解脱之岸。
  以上所述你们应当铭记于心,此非口头禅。如果你们视此为教诲,便去如是行持,自他都能获得安乐,我阿底峡也欢喜。愚痴者如我者也信奉它们为珍贵教诲,你们又有什么了不起的理由不谛听呢?”
  此为阿底峡尊者对后来出家的菩提光尊者当时的国王向秋沃之教言。
  
   空性之义
  
  阿底峡尊者亲临藏土卫藏地区时,科、沃、仲三大弟子向尊者请教道:“尊者,对于一个要获得解脱与遍知果位的修行者来说,佛经及论典的教理和上师的窍诀二者中哪一个更重要呢?”
  尊者答道:“窍诀比教理更为重要。”
  问:“为什么呢?”
  师答:“固然,精通诸法法相之教理很重要,能演说三藏也是菩提之行,但是在实修的过程中,若没有上师所传的窍诀经验,则法的教授和接受与有情众生的实际情况就会脱节。”
  问:“上师的窍诀经验是否可归纳为:护持三戒,身语意三门勤修之善法?”
  尊者答道:“如果从外表上严守清净的三戒,但是对三界轮回没有厌离心的话,也会变成流转轮回的种子因。虽然三门不分昼夜地精进行持善法,但却不懂得将善根回向于正觉菩提,就会被某些颠倒的分别念所摧毁。
  哪怕一个严谨持戒具足智慧外相的修行者,即便能够为他人讲经说法,如果不舍弃世间八法的话,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的利益,而找不到来世之道。”
  科、沃、仲三大弟子又问:“尊者,在一切道法中什么是最殊胜的法?”
  尊者答道:“证悟无我之义的人即是最殊胜的智者。
  最殊胜的持戒即是心相续调柔;
  最殊胜的功德即是具有饶益之心;
  最殊胜的教言即是经常观察自心;
  最殊胜的对治力即是了知一切法皆无自性;
  最殊胜的行为即是与世俗人相违;
  最殊胜的悉地即是烦恼得以减少;
  最殊胜的神通即是欲望减弱;
  最殊胜的布施即是没有贪执;
  最殊胜的戒律即是内心寂静;
  最殊胜的忍辱即是处于低位;
  最殊胜的精进即是放下一切琐事;
  最殊胜的禅定即是心不造作;
  最殊胜的智慧即是对任何法都没有二种我执;
  最殊胜的善知识即是指出求知者的缺点;
  最殊胜的教言即是对症下药;
  最殊胜的好友即是正知正念;
  最殊胜的激励即是怨敌、魔害、疾病等苦难;
  最殊胜的方便即是顺其自然;
  最殊胜的恩德即是引进佛门;
  最殊胜的受益即是心向善法。”
  仲敦巴问:“在一切法之中,最究竟的是什么呢?”
  尊者答道:“最究竟的法就是无缘大悲藏。譬如,世间有一种叫作‘化沃求托’的神药,能够治疗百病;而证悟法界空性的智慧,能够对治一切烦恼,其妙用如同此药一般。”
  问:“如今所谓已证悟空性的人,其相续中的贪心和嗔心却一点也没有减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这些人都是大言不惭的人啊!如果一个修行者真实地证悟了空性的法义,则身、语、意三门就会像脚踩在棉花上一样柔软调顺,或者像糌粑汤中放进了酥油一样寂静平伏。正如圣天论师所说‘诸法的本性是不是空性呢?仅仅是生起这样的合理怀疑也能摧毁三界轮回的根本。’因此,如实证悟空性之义则如服食圣药一般,一通百通,亲证了一切道法蕴涵其中的道理。”
  问:“证悟空性为何能涵摄一切道法呢?”
  尊者答道:“一切道法可归摄于六度之中。
  真实证悟了空性之义,则对内外一切诸法无有欲望贪执,所以恒常具足布施度;
  没有欲望和贪执,就不会被恶业所垢染,所以恒常具足戒律度;
  无有我执及我所执所引起的嗔心,所以恒常具足忍辱度;
  对证悟空性具有欢喜心,所以恒常具足精进度;
  远离了执着于有法的散乱,所以恒常具足禅定度;
  对任何法远离了三轮作意,所以恒常具足智慧度。”
  问:“对于一个证悟者来说,仅仅依靠空性的见解和修持,就能成佛吗?”
  答:“如是一切显现和所有音声,没有不是从自心产生的,心体就是明空觉性。证悟觉空无二,就是见解;无有散乱,以正念不断护持,就是修持;状态之中犹如幻化般积累二种资粮,就是行为。现在若能对自己的见、修、行有所觉受,则在梦中也能够行持;若梦中能够行持,则临终时能够行持;若临终时能够行持,则中阴时也能够行持;在中阴时也能够行持,便决定能获得殊胜悉地。”
  
  
   菩提心
  
  一个康区的敦巴对仲敦巴问道:怎样理解二种无我的含义呢?
  仲敦巴答:从上方的头顶到下方的脚跟,用心观察却寻找不到一个所谓我的法,这就叫人无我;正在寻找的意识其本身也无有自性,能如是证悟,这就叫法无我。
  盘雨地区的施主仲萨•罗措供养热振寺四十驮青稞,她的哥哥仲初巴对仲敦巴大师问道:大善知识,在这里安住的所有僧人,都是为了获得遍知佛陀的果位而聚集在这里的,我们兄妹二人也是为了获得佛陀果位而来此地作供养的。大善知识,因为这里拥有阿底峡尊者所传的如满瓶倾泄般的教言,故今天特请求宣讲获得佛陀果位的殊胜教言!
  格西仲敦巴回答:最初,应该反复思维人生无常、因果不虚的道理,严守自己所承诺的一切戒律与誓言,再三修习慈爱与悲心,为了坚定自己的菩提心,千方百计地积累二种资粮,以各种善巧方便净除业障,以证悟一切法三轮体空,摄受一切善根共同回向于一切有情获得圆满大菩提果位。如果能这样的话,就不用为没有见到阿底峡尊者而伤心。若要成就佛位,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法可修,后学者也不用因没有见到仲老汉而沮丧。
  一位居士问仲敦巴:如果不离慈悲及菩提心,这是不是直接或间接产生利他之因呢?
  仲敦巴回答:这不但是产生圆满利他之因,也是自然而然产生自利之因。如果不离慈悲及菩提心,绝对不可能堕入三恶趣当中,此人现在就可以说是不退转菩萨,如果前世造了极其深重的罪业,或者今生遇见特殊的恶缘,虽然也有堕入恶趣的可能性,然而仅仅忆念一刹那慈悲及菩提心便可当即解脱彼恶趣,并获得善趣人天殊胜果报。因此,慈悲及菩提心乃成办自他二利之因也。
  
  
   出离心
  
  内热瓦格西说道:若有对怨敌仇恨之心,不能成佛故,对一切有情当观父母想,平常之分别念不能成佛故,对一切有情当观本尊想,对相的执着不能成佛故,应当了知一切有情皆为平等法界空性。
  朗日塘巴格西说道:他人的相续他别人不能揣测,故对任何人也不能作诽谤,佛陀宣讲的一切佛法都具有必要故,对佛法不要有贤劣之分别。大乘行者所作除利益有情外无有他法,故对利他发起坚固的誓愿。在自己没有成就之前,不能度化他人故依止静处精勤修行。
  夏热瓦格西说道:女人乃一切烦恼之根本故不依止妻房;饮酒乃一切烦恼之根本故,纵然遇到命难也不要饮用;频繁来往乃一切烦恼之根本故,请不要四处行走;积累财富乃一切烦恼之根本故,请断除贪念。
  夏玉巴格西说道:为解脱及遍知道之根本故,应严守戒律,为解脱及遍知道之核心故,应修持菩提心。为解脱及遍知道之阶梯故,应恒常精勤积累二资。为解脱及遍知道之向导故,应恒常依止善知识。
  夏玉巴格西又说道:能取与所取就像旃檀与旃檀的香味一样,轮回与涅磐就像水与冰一样,现空二者就像虚空与云一样,分别念与法性就像波浪与大海一样。
  多隆巴格西说道:对假立的显现不要执着;对有为法不要有常执;如幻一样的法坏灭内心不要产生痛苦;对欲望和烦恼不要减退对治力;不要接受世间八法;不要至诚对待恶友;不要眷恋亲朋好友;对上师三宝不要减退信心;对身体和财富不要过于贪求;对闻思修行不要失去信心;对利养散乱不要赞叹;对修持苦行不要减退忍辱;对他利不要减退悲心。
  语隆巴格西说:如真正地寻求解脱道,守持戒律比智慧更重要;跟随实修者比跟随传法者更重要;谦和待人比虚张声势更重要;具有信心的道友比具有智慧的道友更重要;不知法的困难可以克服,跟随不如法者却有大过患。
  朗巴瓦格西说道:对三界轮回不生厌离心,不能趣入解脱,当观想一切轮回的过患。如不强制断除贪恋,将所拥有的资具如同唾液般舍弃,不能除掉欲妙的诱惑,自心没有信心则得不到善知识的加持,故对上师应观佛陀想。如不观想无常,则会成为追求今生者,故相续中应依止无有闲暇。内心若没有真实的修证,利他之心不能持久,故于寂静处观修菩提心为要。
  一位密咒师向钦普瓦格西请求作一教言,尊者答:此显现为幻化对它不要执实;身躯乃血肉不要执我;财富为前世福报不要强求;所作皆痛苦不要繁忙于琐事;轮回乃痛苦不应向往,还有殊胜教言在以后可以奉上。
  夏沃冈巴格西说道:我等如今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善知识,得闻大乘佛法,此时应抓住机会,尽力为来世铺好道路,为解脱和遍知作好一切准备工作。
  怎样为来世铺好道路呢?首先应断除十不善,奉行十善,以此对治贪求今生利益。要获得解脱必须要对所有轮回生起厌离心,要获得遍知果位必须要生起菩提心。为了生起以上三(二?)种心,应当积累资粮,若不积累资粮不能了知法义,即使能知道一点,相续中也不能生定解,虽然生起一点定解,也会消失,不能饶益。因此往昔漂流在轮回中没有积累资粮,反而积累了很多非资粮。今生中许多事情不能如愿以偿,都是没有积累资粮,没有断除恶业所致。因此一切法的根本可以归纳为积累资粮清净罪障二者之中。
  夏沃巴格西说道:我等今生的一切痛苦之因,为贪求今生故,应当放弃对今生的追求。如果对今生的利益有极强烈的追求,在内心惶惶不安,罪业、痛苦和恶名就三者相随。
  追求的欲望若能节制,便是幸福与安乐之开端。因此我们成办今生与来世的一切安乐,其表现应该在于心中对任何法也无有所求,不积累任何财物。不贪求利养就是最殊胜的利养,不贪求美名便是殊胜的美名,不贪求荣誉便是殊胜的荣誉,不贪求眷属便是殊胜的眷属。若欲真实修行,心应向往贫穷,最终于贫穷身能往生。若生起这样的决心,天魔人三者皆不会让他受到匮乏。如果抓住今生的利益死死不放,则是自作自受,自欺欺人,自取衰亡,来世堕入三恶趣当中。因此不要责备他人,谦和待人,减退欲望,舍弃一切不如法琐事,进行修持正法,便会自己快乐他人也羡慕。来世能获得菩提果位。总而言之,我等所做一切、所知一切、所言一切,若不脱离今生就不能真实获得今生和来世的安乐。若对所有欲望能断除贪心,则一切安乐不用寻求自然可得。
  

   正法与非法
  
  在热振寺,有一次有位行者在绕行。仲敦巴格西对他说:行者,转绕自然是很好的,但去作修行难道不是更好吗?
  这位行者想:读诵大乘经典比转绕更殊胜。便坐在大经堂内讽诵经典。
  仲敦巴又对他说:讽诵经典自然是很好的,但去作修行难道不是更好吗?
  他又想:修禅定比诵经更殊胜。便放弃了诵经,在床塌上双眼微闭而安住。
  尊者又对他说:修禅定自然是很好的,但去作修行难道不是更好吗?
  行者感到十分迷惘,便问尊者:那我应该怎样去修行呢?
  尊者对他说:行者,应放弃今生!应放弃今生!因此,如果没有放弃今生,无论修任何法都不是正法,都没有超越世间八法。如果能放弃对今生的执着,不贪染世间八法,便可趋入解脱道。
  博朵巴大师对仲敦巴格西问道:正法与非法的界限是什么呢?
  仲敦巴格西回答:如果能对治烦恼则是正法,不能对治烦恼则是非法。
  与世俗人相违则是正法,不相违则是非法。
  与经教相应则是正法,不相应则是非法。
  果报善妙则是正法,果报不善妙则是非法。
  贡巴瓦格西言:获得遍知的根本在于积累二种资粮,积累二种资粮的根本在于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根本在于慈爱与悲心,彼等学处之根本都在于行持六度。布施的根本在于无有贪执,戒律的根本在于依止善友,忍辱的根本在于谦卑待人,精进的根本在于修持人身无常,禅定的根本在于依止静处,智慧的根本在于观照自心。加持的根本在于自己的信心,悉地的根本在于守持戒律与誓言,功德的根本在于闻思修行,利他的根本在于远离私欲,自他二利的根本在于实修。
  叶碧扬振大师言:我等如果由衷地寻求解脱,要时常忆念人身无常,并安住于圣者四种姓。圣者四种姓即:知足于法衣弊陋,知足于饮食粗劣,知足于卧具简单,知足于药物等资具鲜少。或者少欲、知足、善养、善足。所谓少欲即是对存活的资具无须量多与珍贵之贪求,并把所有财物都作舍弃;所谓知足即是以少量和鄙陋的资具而满足;所谓善养即是以微弱、简易之法衣、卧具、食物而生存;所谓善足以少量菲薄的饮食、供养、恭敬而心满意足。如是具有圣者四种姓的修行者他的相续中具足一切菩提支分法,因此可称为拥有圣者种姓者。相反,内心具有对今生的贪求,不具足圣者四种姓者,彼相续中具有大量的轮回及恶趣之因的罪业,此可称为具有魔种姓者。因此我等如果对今生不断除贪爱,在其它生世中,也会被爱欲束缚,故当断除一切今生的贪恋,安住圣者四种姓,若要断除今生的贪爱,其对治力是时常观修无常最为重要。在每一天中,如果一上午没有观修无常,那么过了午后就会成为贪恋今生的人。
  叶碧扬振大师又说:若要获得遍知佛陀果位,须要具备三种不混淆:所做的善法不要与今生的念头混淆,身语的行为不要与烦恼混淆,修行不要与缘觉的修行混淆,总而言之,须要具有殊胜见解之行为。
  若问什么是殊胜的见解呢?该广阔的地方就应广阔,故见解广阔;
  该狭窄的地方应狭窄,故行为细密;
  该无畏的地方应无畏,故对治烦恼着力,该畏惧的地方应畏惧,故面对他人非难应以忍辱相待。
  一位居士问博朵瓦格西:最最重要的一个法是什么呢?
  博朵瓦回答:最重要的一个法就是观修无常。如果观修无常,最初能成为趋入正法之因,中间能成为鞭策修法之缘,最终成为证悟法性平等之缘。
  其次,观修无常,最初成为断除今生的眷恋之因,中间成为对所有轮回远离爱执之缘,最终成为趋入涅磐道的顺缘。
  再者,若观修无常,最初成为产生信心之因,中间成为发起精进之缘,最终成为生起智慧之顺缘。
  还有,若观修无常,其相续中有所觉受,最初成为寻求正法之因,中间成为修持正法之缘,最初成为修法圆满之顺缘。同理,观修无常,若内心中生起真实的无常观,最初成为发起铠甲精进之因,中间成为发起加行精进之缘,最终成为发起不退转信心之顺缘。
  加恰多珠请求博朵瓦格西赐一教言。博朵瓦言:你反复思维人身无常,如果内心产生定死无疑之念头,此时对断除恶业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对修持善法也不觉得有什么困难。
  
   
   清修正法
  
  阿底峡尊者安住在叶巴山崖时,对沃郭巴•益西巴瓦的教言:
  “顶礼出有坏圣度母!顶礼诸位具德上师!
  善男子,你应当对我说的这些教言认真思维!从总体上来说,浊世的人们寿命短促,所知法又是无限的,自己能存活多长时间无有决定,所以应当迅速精勤地寻求自己想获得的正法。
  对资具的营求与在家人毫无差别,而口头上却承认自己是比丘,请不要这样。
  虽然住在静处,却忧心于世间琐事的成败并为之痛苦,却说我是寂静者,请不要这样说。
  内心不离对今生的贪欲和嗔恨,却说我是静修比丘,请不要这样说。
  虽然身居静处,但不断除与世俗之人的来往,与自己共处的人谈论世间话题,虚度光阴,绮语造业,口头上却说我是静修比丘,请不要这样说。
  他人对自己微小的损害也不能忍受,对他人连微小的利益也不愿成办,口头上却说我是菩萨比丘,请不要这样说。
  如果这样打着比丘的愰子而如此行事,就是对世间人宣讲了大妄语。虽然这样去宣讲可以欺瞒世间人,但终不抵事,首先,具有无碍慧眼的诸佛菩萨是绝对欺瞒不了的;其次,因果报应是如影随形的,最后,对具有正法眼的修行者们,也能一目了然地看透。
  此外,应当时常忆念你在上师面前是如何立下誓愿的。在遇到忍辱的对境时,不要说修忍辱很困难而放弃,在最初还没有承诺、发誓之前,对于难行道或易行道有选择的余地,但如今已不能不修难行道。如果失坏了承诺与誓愿,就是欺骗上师和本尊,故应知必须修行。
  再者,安住在静处的目的是断除与世间人来往,断除对亲友的贪爱,如果能断除那些,就可以清除爱欲等分别念及各种散乱的因缘,从而趋入观修菩提心之道,如是对世间琐事的患得患失,一刹那也不会生起。
  如果往昔没有进行如实的修持,自心的串习对治力薄弱,那么世间的分别念就会纷至沓来。对此,如果不依止殊胜的对治力,那么我们安住在静处又所为何事呢?那样和深居山林的野兽又有何差别可言呢?因烟现今很多修法难于行持,就想推延到将来,不应这样懈怠而作这般思维——盲人手中的如意宝珠,一旦丢失了,以后是找不回来的。
  在实修中,不要以时日来衡量修证的高低,而应当观察自心的修行串习力的深浅,观察烦恼是否减退,恒常忆念自心,不要自讨苦吃,不要自欺欺人,不要欺骗本尊和上师,不要毁坏自他。今生的琐事虽然遭到失败,但这是败不足惜的
  比如,前方有一堆不净物的话,自己尚且应当从速清扫,若有他人相助,则何乐而不为呢?同样,今生的一切分别念是要依靠自己的全部对治力来断除的,如果上师与善友从旁协力,你对此为什么不感到高兴呢?
  在本尊与上师面前,承诺了普度众生以后,不要对布施的对境作选择。对境虽然有所差别,但从自己修炼菩提心的角度而言,是不应该有什么分别的。
  对危害者不要起嗔恨心,如果对怨敌生起嗔恨心,那么什么时候才能修忍辱呢?
  烦恼无论在何时生起,都要忆念对治力,如果任烦恼自然蔓延,修法又有什么用处呢?因此,你在观修菩提心时,刹那也不应该走失正念。如果正念出现失坏的漏洞,烦恼之魔就会乘虚而入,对修持菩提心造成障碍,中断利他行为,自身也必堕恶趣。这样的话,虽然自以为是修行者,但却没有实际意义。
  善男子,在临终时不要让上师与善友感到悲痛和遗憾,也不要让世间信众产生疑虑和遗憾。如果自心不去对照经教二者再三反省,那么虽然自以为是修行者,但是实际上与教化大众背道而驰,在临终时不但没有任何具有菩提心的迹象,反而出现一些堕入恶趣的迹象的话,就不能不悲痛和遗憾了。因此,自以为一生中以修持佛法度日,却不舍弃我慢心,虚度一生光阴,临终时自然一无所获。
  总而言之,虽然安住在静处,但如果不放弃今生的琐事,自心不远离爱欲的话,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想要做到今生和来世二者都不受损害,那么修法就变成了附带的,这样附带的修法也只能称为口头上、形相上的佛法。因此,应当依止殊胜的善友,不要跟随恶友,安住在不定的居所。在固定的住处不要积累烦恼,无论做任何事都应遵照佛法而行,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成为烦恼的对治,这样做的话便是真正的佛法,应当如是精勤。如果自己的相续中产生功德,请不要生起我慢心,会被魔束缚故。
  住在旷野静处自己应寂静调柔,应少欲知足,不要忆念自己的功德,不要观察他人的过失,应无所畏惧,无有顾虑而安住;
  不要让分别念炽盛,时常发善心,永远不要在散乱与颠倒之中思维法义;
  与人相处当随和,承受衰败,不作长远的算计,放弃筹划,发起慈爱之心,做任何事也应当把握分寸,容易满足,容易生存;
  像山兽一样逃离世间俗人,若不断除世间世俗法,便不是修行者;
  如果不断除四种生计,便不是出家人;
  如果不断除爱欲便不是比丘;
  如果不具有慈悲心便不是菩萨;
  如果不放弃浊世便不是大瑜伽士。不要被欲望驾御。总而言之,住在静处不要忙碌烦杂事务,应清修正法,争取在临终时做到心中无悔。
  尊者又言:现今身处浊世,不是散乱之时,而是勇猛精勤之刻;
  不是狂妄自大之时,而是该谦和待人之刻;
  不是拥有眷属之时,而是依止静处之刻;
  不是教诫弟子之时,而是教诲自己之刻;
  不是记忆词句之时,而是思考法义之刻;
  不是相互来往之时,而是身居一处之刻。
  
    
   双运之道
  
  三大弟子向请求仲敦巴格西请求归纳获得遍知果位的一切道法,仲敦巴开示:
  一个修行者要获得遍知佛陀果位,虽然有不可思议的学处法门,但相续中要生起的法只有一个,这就是空性大悲藏。
  具体详细地来讲,无缘就是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一切法的本性或法性本来无生,悲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就是对没有如实证悟的一切有情发起大悲心,因此,修持大乘道者首先为了相续中生起二种菩提心,而应当精进,中间应不断使相续中已生的二种菩提心得到增长,最终现量获得究竟法身与色身果位。虽然令相续中生起二种菩提心有多种方法,总的归纳有三大方便根本,九种分支分。三根本者乃修心、积资、寻求禅定。三根本各有三种分支,共为九种分支。
  修心虽有多种,可归纳在观修无常、观修慈悲、观修二种无我等三者中。
  积资也有多种分类,但可归纳为供养上师、供养三宝、供养僧众三者中。
  寻求禅定同样有多种方法,然归纳也不出严守清净戒律、祈祷传承上师、身心依止静处三大要点。
  在寻求寂止胜观等持的方便中,此三项乃最为重要,如是归纳为九种分支而修持,则相续中二种菩提心油然而生。胜义菩提心生起的时候,证悟内外一切法空性、无生、离戏,此时自心能获得极大安慰。世俗菩提心生起的时候,对没有如是证悟的一切有情产生特殊的悲心,此时唯一利益众生而绝对不作损害众生的事情。
  彼二种菩提心双运之时,对诸有情生起极大悲心,在生起悲心的当下,也不见我及众生之相,犹如幻化之显现,其本体证悟空性,证悟显空双运之时,即趋入无有颠倒之大乘道也。修习此义获得究竟之时,即可获得任运法身色身。胜义菩提心空性中获法身,世俗菩提心大悲心中获得色身,修持二者无二无分别,即可获得法身与色身无别果位。
  三大弟子请教仲敦巴,如果要圆满自他二利,是见解重要呢还是行为重要?仲敦巴回答:
  一个修行者趋入大乘道之后,欲圆满自他二利,必须要清净的见解和清净的行为二者双运,如果分离了就不行。
  问:什么是清净的见解和行为呢?
  仲敦巴答:所谓清净的见解,就是在胜义谛当中,一切法无所成立,故证悟有无常断等一切边戏,在世俗谛当中,了知内外一切法皆如梦如幻,并证悟彼等皆由自性所显。对任何法也不专注,不随行任何法。清净的行为就是,在世俗谛当中了知善恶业报如梦如幻但决不虚诳,对因果取舍极其谨慎,对没有如是证悟的诸有情发起广大悲心,而利益一切众生。如是清净的见解和行为,对一个相续中具有二种菩提心的行者来说,就会自然产生。
  问:如果见解与行为相违,有什么过失呢?
  答:虽然具有清净的见解,但如果行为不清净,对因果报应不谨慎取舍,行为放逸,就不能利益自他,其见解也会迷乱。因此,见解与行为如果不双运,就会堕入邪道,故应当学修双运之道。
  三大弟子又问仲敦巴:在静处专心修持,以传法利益有情,二者哪一个更重要呢?
  仲敦巴答:自相续中没有任何觉受和证悟的初学者,虽然对众生传法,但却不能利益他们,他的加持就像空气中倒不出液体一样,没有加持可得,其教言就像没有酿造好的酒一样,味道不会甘醇。
  获得暖位但不稳定地意乐行的修行者也利益不了众生,加持犹如满器倒空,充盈了他人却耗尽了自身,其教言犹如油灯辗转,照亮了别人自己却没入黑暗。得地以后才能真正地利益有情,加持犹如妙宝瓶之悉地一样,虽然利益了众多有情,但自己无增无减,其教言犹如根本的油灯,既照亮了别人,自己也没有变更。
  因此,现今浊世凡夫应当安住在静处,自心修炼慈悲与菩提心,如今不是凡夫利益有情的时候,是自相续中严守烦恼的时候。就如同生长妙药的大树,在树苗阶段,不应摘叶取枝应当保护一样。
  
  
  
  
  
   不净观
  
  博朵瓦对众眷属作此教言:正等觉出有坏佛陀根据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或者种姓,为对治彼等而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彼等若作总的归纳,如果以能讲言辞来安立可归纳到三藏之中,如果以所讲内容来安立,可归纳到三学之中。
  彼三学者,初由戒学而产生定学,由彼定学而产生慧学,此能断除一切烦恼而成就佛果,因此三学之中戒学乃一切学处之根本,初学者以严守清净的戒律为要。
  戒律的违品是贪爱故,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贪爱,依靠贪爱而产生所有烦恼故,由贪爱造恶业,漂流于轮回当中,若要断除贪爱其对治力应观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有五种方法。
  第一,观为母亲与兄妹――当遇到生起贪心的对境即女人时,比自己年长的妇女观修为自己的母亲,年龄与自己相当者观想为自己的姐妹,比自己年少者观修为自己的女儿,这样可断除贪心。
  第二,观想为自惭自愧者――我若非理作意,具有无碍慧眼的诸佛菩萨会对此了如指掌,彼等会蔑视自己而不救度,我若作非理行为,土地神及天神会将此事公之于众,今生会臭名远扬,来世也会堕入恶趣中,如是对上下左右自生惭愧也可以断除贪心。
  第三,观想为不净、腐臭――初观修女人之身乃三十六种不净物之皮囊,八万身虫之寄居处,就像夏季腐烂的狗尸,布满蛆虫,意中如是观想;次观女身瘀红、脓肿,继观破损发展为腐烂,再观布满蛆虫直至蛆虫咬噬,最终观想为骷髅,便可断除贪心。
  第四,观为怨敌和凶手者:女人乃摧毁我修法意乐之怨敌,断绝解脱命根之凶手,毁灭善法庄稼之冰雹,夺取一切圆满之盗贼,障碍一切善法之魔女,令轮回痛苦不能解脱之狱卒,产生一切烦恼之根本,如是观想能断除贪心。
  第五,观想如幻欺诳者:譬如,幻化师幻化男人、女人、大象、马匹等形形色色而诱惑众多观众,同样,一切法都是虚假无有自性如同幻化一般,若对此贪恋使一切有情再轮回中遭受痛苦,尤其是对不真实虚诳无益过患极大的女人的身体,在往昔也曾无数次使我迷乱,如今若不谨慎也当迷乱,如是观想能断除贪心。
  如果以上的这些方法都不能断除贪心的话,则此人已经着魔了。应当亲近善知识,请求传给殊胜方便法门。
  
    
   忍辱法
  
  显阿瓦格西对所有徒众作此教言:就总体而言一切法可归纳为二谛。对他人断除恶行,利益他人,此中包含三藏及大小乘一切法。要修持此二种法,最为重要的是修持忍辱,如果没有忍辱,对损害自己的人会进行报复,如此则不能断除害他,如是则不能利他,因此修法圆满必须要有忍辱。
  修忍辱有四种方法:如有的放矢地观修,慈悲心的观修,如师徒般作观修,观修法性。第一,如果无的放矢,则不能中靶,只有射靶才能命中,同样,有前世造业的靶子,今生才可能中他人作害之箭,因此在今生遇到他人的危害,乃自己前世造恶业的果报,对此不应生起嗔恨心。不仅如此,在今生中上半辈子对他人制造损害,在后半生中会遭受报应,乃至数年、数月、数日之中,甚或当下恶业就会遭受现报。因此,当了知一切损害都是由自己恶业所造,如树立靶子招惹来箭,故对他人不应生起嗔恨之心。观修慈悲心的方法是以此类推,比如,正常人不仅不会去计较精神病患者的言行举止,反而会对他生起悲心,同样,对我制造损害的人,也是被强烈的烦恼之魔所掌握控制的大疯子,应以悲悯心相待。被魔作祟的一般的精神病患者,他的病情并不是很严重的,因他只对自他的生命作危害,故危害的程度也不大。在时间上也只是数年、数月、数日的短暂。若与精神病患者比,所谓的正常人在无始无终的轮回中对众生的损害无有停息,故损害的时间更长久;其身语意三门放逸行持恶业,遭受三恶趣果报,故自身所受的痛苦更为深重。后者比前者更为可怜,因此对损害自己的人观修慈爱和悲心,而不应生起嗔恨心。师徒观修――比如,如果没有传戒的上师就得不到戒体,如果没有传法的上师就不能获得智慧,同样,如果没有制造损害的怨敌就不能修持忍辱,故恶待我之彼等都是令我修持忍辱的大善知识,应对他生起欢喜心和报恩心,将自己观为修持忍辱的弟子,而不生嗔恨心。
  观修法性者――在胜义谛当中,受危害的我,作危害的他,所作的危害,皆为法界空性,现在所显现的对我作危害等,皆由自心迷乱所现,如梦如幻,故不应当生起嗔恨心。《入菩萨行论》云****
  比如睡醒的人了知梦中的怨敌无有自性,故不对他生嗔心一样,现在的怨敌在胜义谛中也无有自性,故与梦中的怨敌无有任何差别。对他不能生起嗔恨心,而应修忍辱。
  显阿瓦格西还曾说过:要获得解脱与遍知的果位,必须要做到和一切世间法相违,世间的凡夫俗子较众生更珍爱佛陀,我等恰恰要与此相反。珍爱众生超过珍爱佛陀,这是为什么呢?虽然对佛陀应该具有信心,更应该以四种原因珍爱众生――轮回中的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故应当珍爱;诸父母在轮回中遭受痛苦,我当饶益他们,故应当珍爱;利益众生自然能成办自利,故应当珍爱;饶益有情是对诸佛菩萨作供养,能令彼等欢喜,故应当珍爱。
  又,世间人比他人更珍爱自己,我等也应与其相反,珍爱他人胜过珍爱自己,何以故?从无始以来,我遭受各种痛苦都由自己造业所成,绝非他人让我受苦,现在受苦是由烦恼而产生,但烦恼与我二者,并非他体,因此从无始轮回以来,制造各种痛苦的怨敌就是我自己,对此怨敌应当尽力抵制。而依靠其他有情而积累资粮才能获得世间一切安乐,故应当珍爱,依靠有情修持二种菩提心,能获得涅磐的一切功德,故应当珍爱。又,世间人珍爱对自己饶益的人胜过对自己作害的人,我等应与此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在世间对我们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父母赐予我们庄园、田地、房屋、金银财宝、牛马、妻子、仆人等,但从修法的角度来讲,没有比这些更大的危害,通过这些欲妙造业而增长烦恼,最终堕入地狱。虽然从目前看好象得到了暂时的利益,但造就了最终的痛苦,因此除了今生的父母以外,没有更大的怨敌。因此我们要珍爱制造危害者,为什么呢?依靠怨敌所制造的危害,修持忍辱而获得无量福德,通过恶魔的危害发起精进而增上道次第,获得一切悉地,因此应当珍爱。
  又,世间的人较痛苦更贪爱快乐,我等应与此相反,应珍爱痛苦胜过珍爱快乐。这是为什么呢?世间人虽然贪爱睡眠的安乐、不净行的安乐、散乱的安乐、锦衣美食的安乐,但这一切都是痛苦之因,我等应以相反的角度看待之。为什么呢?承事上师和僧众的痛苦,严守净戒的苦行的痛苦,三门行持善法的痛苦,能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获得大乐果位,故应当珍爱。通过对身体的疾病和内心的痛苦,而对轮回产生出离心,故应当珍爱痛苦。如是,具有与世间人相违的四种法,就像买了保险一样,可以高枕无忧了,若不具足这四种法,则就像没有买保险一样,心中不安。
  显阿瓦格西又说道:现在自以为修行较好的人,无一不将修法与今生的利益相混淆。最初顾虑饮食缺少而与某个部落紧密联系,担心被恶魔所害修持某一忿怒本尊的心咒,担心有饥荒来临而积累财富,担心自己的名誉受到危害而诈现威仪,如果从这些行为中欲获得佛陀果位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杀了一只羊既想得到能盛水的羊皮囊,又想得到一张丝毫无损的羊皮是绝对不可能的一样,那么应该怎样才好呢?他人对我们作危害时,我们不作报复而修忍辱,故谁也不能对我们侵害。因此若想他人不侵害自己,就要修忍辱,用不着投靠某一部落作为后盾。恶魔虽然对我等寻找作害的机会,但我等已了知我者就像兔角一样在世俗谛中也不存在,已将身体供养了恶魔,所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恶魔集中在一起也无法对我作损害。所以,最主要的威力在于证悟无我,而无须持诵忿怒本尊的心咒。
  我们修行人衣食生活虽然贫穷,然心已依止正法,正法依止贫穷,贫穷依止死亡,故是一切具有信心者的供养福田。因此一切财富中最重要的是无贪,无须积累财富,他人对我们虽然作不恭敬的行为,但我们自心无有狡诈,故最终我们会获得他人的尊敬。因此,得到美名的根本是无有过失的意乐和行为,无须诈现威仪。
  显阿瓦格西还说:依靠人我和法我二者增长一切烦恼与颠倒,尤其是人我执对我们作害深重,通过闻思修行的智慧所要摧毁的对境就是人我执。如果我们越闻思修行,我执越增大,相续中的嫉妒心比藏赞鬼还要大,忍辱心比夏额虫还要小,这就是闻思修行的智慧颠倒的象征。外在的显现虽然一无所有,但对内在的我执却丝毫无损,就像靶子放在面前而把箭射向远处,小偷逃向森林却到草地上捉拿一样,魔鬼在东门却把食子扔向西门一样。
  
   
   恒观死亡
  
  普琼瓦格西说:我们获得了极为难得的暇满人身,虽然得到但此人身无法长久永驻,必然要死亡。在命终的时候,今生的一切分别念及财富,就连布萨拉花大小的财物也无法带走。智慧广大或渺小,身份高贵或低贱,谋略深远或短浅,在临终时便可明晓,自己在死亡的时候,如果满心欢喜,坦然对待,就可以说智慧广大,出身高贵,谋略深远,自利圆满,如果在彼时阎王出现降临,恶趣等显现,便是谋略不深远,自利未圆满。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长期以来筹划今生计谋而趣入邪道中,正等觉佛陀绝对不会宣讲颠倒法,龙猛菩萨等诸大论师也不会宣讲颠倒法,诸位善知识也不会宣讲颠倒法,那么是谁将我们引入歧途之中呢?贪恋今生将我们引入歧途之中,因此,当恒常思维无常,忆念死亡而对今生无有贪求,观想所有轮回之过患而发起厌离心,对一切轮回盛事都不要生起贪恋;观修慈悲菩提心,忆念有情而不要贪求自利,观修一切法之本性空性,忆念无我对有法和相法不要贪执。
  普琼瓦格西又说:就像盔甲上的鳞片脱落下来后,再也无法缀补上去一样,修行人跟世间人也无法融合在一起。如果过于随顺他人,则会被恶魔转化。他人对我不满意则正合我意,他人不欢喜则随其自便,他人对我毁谤也不予理睬。此时,即便是只有少量食物,也应该在此期间满心欢喜地修持善法。善法增长则功德自然显现,彼时利他事业也会任运无勤而生。
  普琼瓦格西还说道:断除爱欲的快乐比依止爱欲的快乐更为殊胜,精通很多词句不如相续中对一法要生起定解,以很多财富利益不如以正法利益,今生痛苦的畏惧远远比不上来世痛苦的畏惧,断除外在名言上的疑惑不如断除内在自心上存在的疑惑。
  纽让巴格西说道:愿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菩提果位的人,对轮回应当生起监狱之想,对生命应当生起水泡之想,对恶友应当生起仇敌之想,对善知识应当生起如意宝之想,对烦恼应当生起毒蛇之想,对恶业应当生起巨毒之想,对欲妙应当生起火炭之想,对荣誉和名声应当生起空谷之想,对利养和恭敬应当生起网罟之想,对恶友应当生起传染病患者之想,对善友应当生起严守的城堡之想,对一切有情应当生起父母之想,对布施应当生起如意牛之想,对戒律应当生起宝饰之想,对忍辱应当生起坚固铠甲之想,对精进应当生起骏马宝之想,对禅定应当生起大宝藏之想,对闻思修行之智慧应当生起明灯之想。
  抗龙瓦格西言:暇满人身极其难得,故当像保护眼目一样严守净戒,如幻的身体何时湮灭无有定期,身语应当精勤修法,一切有为的善法都是无记故,应当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发广大愿,任何法也无常,就像幻化一样,故对任何法也不要执实,应放弃。
  班嘉巴格西对自己教诲:行者,即使今天的寿命也无法确保,故不要作长远的打算。行者,对幻化般的肉身不要产生我执。行者,不要对无二的法界自性产生二取执着。行者,对没有如实证悟的有情,应观修慈悲心。行者,在短暂的今生中,应为生生世世打好基础,应发起精进的决心。
  卡热贡琼格西亲临显阿地区,解冬巴•益西松请求传一修持法门。格西答道:修持法行可分成三个次第,下品法行就是对有情不作损害,中品法行是饶益一切有情,上品法行是修持我与一切有情都无生无缘之法义。
  卡热巴格西说道:没有信心的人得不到任何功德,故应当依止善知识阅览大乘经典。没有精进的人得不到任何功德,故应发起精进断除散乱。具有高慢的人得不到任何功德,故不要抬高自己应当谦和待人。若具备此善法,也可以说是声闻乘法器,也可以说是菩萨乘法器,也可以说是密乘法器,此人可以获得一切功德。
  卡热巴格西又说道:从轮回中得不到解脱的原因在于具有贪心,故若不观贪心的过患则是迷乱;
  嗔心摧毁一切善根,故不观嗔心的过患则是迷乱;
  高慢令功德不能增上,压服善根,故不观我慢的过患则是迷乱;
  获得人天一切财富的因是布施,诽谤布施则是迷乱;
  能获得善趣之因是持戒,故诽谤戒律则是迷乱;
  一切大乘法的根本是悲心,故诽谤悲心则是迷乱;
  成就遍知佛陀果位的方便乃是护持菩萨戒,故诽谤菩萨戒则是迷乱;
  迅速获得殊胜、共同悉地之因为密乘,故诽谤密乘誓言则是迷乱。
  卡热巴格西还说道:究竟的见乃远离一切承认,究竟的修持乃是远离一切作意,究竟的行为乃是远离一切取舍,究竟的修法乃是远离一切觉受。
  扎嘉巴格西说道:我们如果从内心深处愿意修法,应当时常观修人身无常,应当将今生的追求抛于脑后,我等今生虽然具有安乐、幸福、美名,但若自心与法不相应,则这一切都是欺诳之法。这些法与我等之间应当没有任何联系,应当尽快断除。最终必然要舍弃,故当下舍弃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放弃今生,虽然拥有智者、持戒者、修行者的名称,只作今生的利益,就会招来不誉之辞,与正法越来越相违。
  自以为有恒常的寿命,最终只有贪恋今生而死亡,也必然堕入恶趣之中。相续中生起人身无常,并能放弃今生的话,以前虽然没有智者和持戒者的美名,不知不觉中会圆满一切事宜。这样的人无论何时死亡,他已提前作好死亡的准备,在临终时不贪执任何法,能欣然、坦然地面对死亡。
  因此,我们应当把人身无常放在心上,观察自己过去所作,未来将作,现在正作的一切善事,是否以今生之利益相混淆。如果与今生混淆,则与烦恼混淆故,应该断除烦恼与不善法,若要断除彼等,恒常应以正念作护持,以正知作观照,以不放逸再三守护。以今生的发心无论怎样精勤,但在死亡的时候,必将裸身空手地走向来世。因此,我们应把死亡摆在面前,修持不与今生混淆之正法。
  在实修时,明年与来世谁先来到不能确定,从现在起应当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都用于积累资粮,对此内心有何后悔呢?应当尽力忏悔业障,尽力修持所缘,尽力修持自己所学的法。为利益有情而发广大愿,应力所能及地广做一切善事。
  下一个月和来世谁先到不能确定,从现在起乃至到下个月之间也应当发起精进而修持善法。
  不仅如此明日与来世谁先来到不能确定故,从现在起到明日之间也应当发起精进而修持善法。
  甚至今晚之间的寿命也无有恒常故,在今日中也应当将自己的受用变为资粮,内心忏悔业障,发广大愿,修持禅定等应发起精进。
  自从出世就决定必然会死亡,死亡也何时来临无有定期,故应恒常观想死亡今夜就会到来一样,精进修持善法。
  
  
   观察自相续
  
  夏沃巴格西说道:如果自己不能把握自己,却想主宰他人,是行不通的;
  自己相续中没有任何功德却想做他人的上师,是行不通的;
  欢喜空性,却我执深重也非正道;
  智慧广大却不能分辨正法与非法,也不能成立;
  天资聪慧,却不了知法义,也无意义;
  防范细微的罪业,却对深重的罪业不屑一顾,是不行的;
  虽有饶益之愿却具害他之心,也是不可以;
  不能独处也不会随顺他人者,也是不行;
  要想持戒但不能忍辱,也是行不通的;
  暂时能布施一切但究竟吝啬不能放下一切,也是不行的;
  所修之法很高深但自相续低劣,也是不行的;
  上师高明但自己的行为很低劣,也不行;
  喜欢学法但不喜欢修法,也是不行的;
  愿住在静处,又舍弃不下热闹场所,这样也不好;
  贪心多种道法成就也不好;
  愿获得解脱但所作皆为世间八法也行不通。
  夏沃巴格西又言:自相续低劣却愿修高法,是为迷乱;
  看重他人所修之法,视为重要而自己却不修行,是为迷乱;
  讥讽他人在造恶业,自己却不断造业者,是为迷乱;
  不知自己有巨大的过失,观察他人细微的过患,是为迷乱;
  没有回报便不利益他人者,是为迷乱;
  见恭敬他人自己内心容纳不下,也是迷乱;
  对高贵者的慈爱嗔恨为下贱的人是为迷乱;
  提到来世就心里不高兴也是迷乱;
  令他人忏悔过患却自心狭隘也是迷乱;
  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造罪,愿意让人知道自己所作善法,也为迷乱;
  只要外在的行为好看,不在乎内在相续的低劣,即为迷乱;
  把追求外在的财富当作幸福,就是迷乱;
  不从内心上寻求安乐,而从外境寻求安乐,乃是迷乱;
  立誓跟随佛陀学却习世间学问是为迷乱;身体财富及三世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却放不下我执即是迷乱;
  不知亲近恶友乃一切罪业之根本即是迷乱;
  不知善友对自己的不满是在利益自己,即是迷乱;
  因为增长贪爱的缘故,内心妄想就会不断,便会整日繁忙于琐事,以至延误善法。所以要不要妄想。如是,应该扪心自问详细观察自相续。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