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七日持诵 第六期 菩提道次第甚深教授修法-甘露藏 [打印本页]

作者: 班匝咕汝    时间: 2010-1-8 10:34     标题: 七日持诵 第六期 菩提道次第甚深教授修法-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甚深教授修法-甘露藏》(注195)

移喜津珠  造论
丹增卓津  汉译

前行
稽首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无别根本上师历代传承师
祈于现后一切生中得摄护 为令具缘所化有情能修习
菩提道轨次第甚深正教授 今以偈颂依次略说彼规理
(注196)

「皈依次第」(注197):
面前美妙无边供云海 雪山八大狮子所担承
殊妙宽广庄严大宝座 上有莲花与及日月轮
其上安坐无别根本师 无谬道体能仁薄伽梵
尊身安住明耀光网中 显赫犹如郁金妙高峰

相好圆满身披三法衣 右手触地左手禅定印
捧持钵盂满载妙甘露 观无厌足庄严应化身
三大传承一切上师众 围绕无等能仁佛世尊
犹如众星拱月而安坐 于彼亲疏诸师四方隅

本尊天众十方一切佛 菩萨佛子声闻与缘觉
空行护法圣众周匝绕 从右至左诸师经桌上
排列各自所说正法典 文字别别宣唱妙法音
由从皈境放光遍十方 一一光端化现无数身

成熟一切众生诸有情 大悲顾视于我作是言
堕于轮回苦海善男子 欲求解脱吾当作引导
面露微笑于我作庆慰 父母六趣苦恼诸有情
彼等悉皆周匝绕吾身 四处徘徊观望求救护

嚎啕痛哭呼号极可悯 悲哉无始流转六趣中
长时身受猛厉众苦迫 未曾一刹远离苦恼缘
暇满难得人身今已得 复能值遇正法善知识
惜难断除无始烦恼习 难望臻登恒常安乐境

今日或将身死无决定 受生何处亦复无自主
倘若堕入恶道深渊中 纵一刹那其苦恐难忍
虽曾得获人天增上生 仍为无量生老病死苦
无间侵损终还堕恶趣 善趣福乐危脆难保信

今已得获有暇圆满身 复蒙胜道善知识摄受
了知轮涅过患与功德 应速脱离可畏生死轮
唯独自求解脱实不足 一切昔为我母有情众
今仍飘流生死轮回中 故当救度彼等出轮回

唯有三宝能解脱自他 令出无边广大轮回海
离此别无救护皈依处


是尔:
我与一切等虚空有情 乃至证得菩提正觉间
皈依亲疏传承诸上师 皈依诸佛世尊薄伽梵
皈依教正法与证正法 皈依一切贤圣僧伽众
如是念诵三遍,七遍不等

作皈依已皈境生欢喜 从彼身中降澍妙甘露
自他一切有情之罪障 病患魔碍灾祸违缘等
别于违悖三宝诸罪行 彼等一切尽皆得净除
福寿教证功德广增长 自他有情得三宝救怙


「发菩提心」:
业惑烦恼绳索缚己身 令困生死轮回牢狱中
曾为我母具恩诸有情 亦如己身长受众苦迫
故应荷担度彼之大任 然己何去何从尚难知
遑论希求度脱他有情 纵能证得二乘杀贼位

自利未竟利他唯少分 为能究竟成办自他利
定须圆满证得佛果位 倘己堪能证此殊胜位
诸障尽断圆具一切德 如是即能无难作救度
遍满虚空如母有情众 是尔誓不退转速求证

殊胜圆满正觉佛果位 次第修学施等广大行
缘此发起殊胜觉心力 上师诸佛菩萨极欣悦
佛身化出一身入己身 净除自身一切诸罪障
顷间转成世尊佛身相 发放光明遍照十方界
净治不净情器诸过染 令彼转成究竟极清净


「四无量」:
嗟乎历世一切有情众 虽曾多次彼此为父母
由不了知遂缘贪嗔念 积集恶业唯感受苦恼
倘能远离贪爱与嗔恚 当下安住平等何善哉
愿彼安住我当令安住 祈请加持我能令如是

嗟乎一切众生诸有情 虽唯希求受用恒常乐
由不了知善法为乐因 又或知而不行离安乐
倘能具乐乐因何善哉 愿彼具足我当令具足
祈请加持我能令如是 嗟乎一切众生诸有情

纵于微小苦恼亦难忍 然由愚痴起颠倒取舍
造诸不善罪业为苦迫 倘能离苦苦因何善哉
愿彼远离我当令远离 祈请加持我能令如是
一切有情总于轮回苦 别于恶趣诸苦皆远离

于彼增上生与决定胜 倘能次第成办复不离
无漏殊妙安乐何善哉 愿彼不离我当令不离
祈请加持我能令如是


「殊胜发心」:
为利等空如母有情众 定须速疾成就佛果故
趣修菩提道次深教授


「观修资粮田」:
为方便修习故,有谓此处仅唯忆念前时未作收摄之皈依境。此时应如下文作迎请献浴。
「迎请皈依境作献浴」:
周遍安住虚空法界中 一切亲疏传承诸上师
本尊天众诸佛与菩萨 声闻缘觉空行护法众
祈请诸尊于我作慈鉴 无数劫中为饶益我等
发胜觉心愿不忘本誓 犹如天界鸟王神变力
资粮海众慈悲请降临
(注198)

如是迎请。
芬芳馥毓异香妙浴堂 琉璃地阶闪耀极光亮
耀目宝石梁柱极悦意 炽燃珍珠帘幕帐幔中
犹如世尊佛陀降生时 诸天神众于彼献沐浴
我以净妙天水作献浴 诸佛身语心意离烦恼

然为涤净众生三门垢 以此净水沐浴诸佛身
愿诸有情三门得清净 宝瓶满盛悦意妙香水
复以种种和雅伎乐音 于诸善逝诸佛我献浴
胜妙大悲净水无等伦 以是智慧加持功德水

祈请赐予所愿得成就 复以无等洁净熏香巾
拭擦诸佛菩萨圣众身

嗡 吽 彰 啥 啊 嘎雅 毘苏达纳耶 娑哈

绚丽如虹精巧妙天衣 触即生乐以此作供养
愿得安忍衣饰作庄严 佛具相好自性妙严饰
何劳假诸余饰作庄严 然为群生呈献宝严饰
愿彼得获庄严相好身 悲心轮围名称幢飘扬

正定宝盖雄辩光明炽 以诸胜缘资具作供养
愿诸有情咸得清净智 祈愿尊以广大威神力
悲悯我与一切有情众 乃至于我呈献供养时
世尊安住于此不舍离
  

作者: 班匝咕汝    时间: 2010-1-8 10:54

如是作献浴已,
次修净罪积资扼要之七支修法。

「七支修法」:
过去诸佛未调诸有情 发愿于此诤时作救度
三密游戏示现于此土 上师能仁我稽首敬礼
吾溺无边生死苦海中 善巧开示深广经续教
引领攀登三身宝阶梯 亲疏传承上师我敬礼

纵历多劫艰苦勤修习 所难获得和合双运位
于一刹那即能速赐予 四续本尊天众我敬礼
(注199)
经无量劫串习二资粮 尽断诸过圆具一切德
事业任运相续无间断 一切诸佛大师我敬礼

如理依止能净诸过染 成满增上生与决定胜
殊胜教证二法我敬礼 纵于梦寐不杂自利想
宁舍身命勤勇行利他 诸佛最胜佛子我敬礼
了知轮回六趣如火宅 依止三学臻登涅盘城

声闻缘觉圣众我敬礼 最胜二十四处圣境中
恒时慈悲护念修行者 神通游戏示现应化身
勇父空行母众我敬礼 立誓尽摧魔军成微尘
成满如法行者诸希愿 护法守者大众我敬礼

身化量等一切尘刹身 具足最上恭敬不坏信
如海无量赞颂胜功德 总于一切堪敬我敬礼
善设大器满载众珍宝 无死甘露满盈徐流注
清凉濯足八德净水池 美妙悦意莲花池畔严

邬波罗花郡陀莲花等 种种可爱妙花遍大地
种种上药调配妙熏香 如云密布妙香遍空际
日月宝珠灯烛光明耀 旃檀龙脑凉沁涂香水
犹如波涛涟漪微荡漾 色香百味具足人天馔

种种弦琴簘鼓钹器乐 各出微妙音声遍三地
色声香味触等妙欲尘 转轮圣王七种最胜宝
八种吉祥标记覆大地 悦意园林奇花湖泊等
所有一切无主之供物 乃至自他身财及受用

于诸佛说经续口授海 闻思修习所生诸善根
悉皆远离悭吝与贪著 为令欢喜悦意作献供
(注200)
以此信愿定力所化现 犹如大海无量供养云
一心呈献祈大悲纳受 复于我等一切诸有情
加持满愿普降悉地雨
(注201)

此处可随愿修习三十五佛堕忏。复次:
无量无边苦恼唯一因 一切往昔自作与教他
自性禁戒三门不善业 至心追悔忏除誓防护
(注202)
亲疏最胜传承诸上师 无量诸佛与及佛子众
尽其所有三世胜妙行 最极殷重恭敬作随喜
(注203)

堕入生死轮回陡峭崖 身陷漆黑苦迫大深渊
我等众生不识何所从 祈示解脱正道法光明
(注2040
祈于我等遍虚空有情 方便大悲示现行调伏
乃至有情未得菩提间 长久住世恒作依怙主
(注205)

以此修行所集诸善根 回向速证无上正等觉
安置流浪生死轮回道 疲惫如母有情于乐道
(注206)
此处应献曼达供。
复次,下文应依口诀教授而作启请。(注207)

「启请」:
吉祥大宝根本上师尊 安住自顶莲花月轮上
由大恩门哀恳作摄受 赐予三门身语意悉地
(注208)
总于贤劫刹土千佛中 别于诤时有情施大悲
世尊上师能仁金刚持 祈请加持我之心相续

引领奉行续部天瑜伽 具缘一生成就双运位
一切实修加持传承师 祈请加持我之心相续
大悲起动教导诸有情 般若隐义广大行心要
一切广大行派传承师 祈请加持我之心相续

安置愚迷流浪诸有情 住于离妄甚深安乐道
一切甚深见派传承师 祈请加持我之心相续
传持甚深广大二教规 广大弘扬胜乘于雪域
一切噶当传承诸上师 祈请加持我之心相续

开示总摄经续胜教授 为一补特迦罗成佛道
一切甘丹噶当传承师 祈请加持我之心相续
无量诸佛大悲所示现 自在道轨殊胜知识身
一切具恩根本上师众 祈请加持我之心相续

此处可诵《诸功德根本颂》,乐广修者当如下文而修(注209)

一切开演无谬正道胜师长 纵一刹那不起庸常妄寻思
任随所作一切悉见为妙善 愿能念恩如教奉行求加持
(注210)
令使暇满妙身唐捐乏义利 懈怠放逸心念速疾当断除
至心殷重忆念具义极难得 愿能取得心要大义求加持

纵能了知死殁之期无定准 坚执百载常住心念当断除
寿缘速将罄尽死期难决定 愿能至心殷重忆念求加持
于彼极难堪忍渊深三苦崖 尘许轻弃意乐加行当断除
唯缘忆念目睹耳闻恶趣相 愿能生起猛厉怖畏求加持

纵能见彼过患不求救护处 如斯衰损心意尽悉得远离
于彼唯一无诳能救胜三宝 愿能一心至诚皈依求加持
百次闻思业果理趣乏定解 如斯颠倒惑乱心念当断除
于彼黑白二业招感果报理 愿能具足无伪信解求加持
(注211)

一切轮回蕴处受用计为乐 如斯泥着攀缘贪念当断除
了知轮回三有犹如大火宅 愿能生起解脱勇心求加持
令缚无始生死轮回牢狱中 如斯实有我执大敌当断除
究竟圆满无有讹谬解脱道 愿能善巧修习三学求加持

唯求成就自利涅盘寂灭乐 弃舍有情下劣意乐当断除
荷担利他大任无上胜意乐 愿能最极快速生起求加持
泥着生死滞于自寂唯一因 乃是珍爱我执沉疴当断除
成办自他二利唯一不二门 愿能遍满珍爱他众求加持

趣入佛子如海广大菩萨行 无畏勇猛纵一刹那不匮乏
犹如登地菩萨大士胜威仪 愿能修学六度万行求加持
成就清净静虑正定二大障 沉没掉举及彼随顺当断除
随欲安住所缘寂止奢摩他 愿能轻易无难生起求加持

违越胜者所说圣教真实义 恒常断灭二边邪见当断除
显空互为助伴法尔真实性 愿能无谬速疾通达求加持
(注212)
畏惧辛勤苦行妄求速捷道 如斯欺诳冒滥心念当断除
具足速速度脱有情胜意乐 愿能趣入密咒大乘求加持

违越灌顶所得根本支分戒 一切恶作罪堕垢染当断除
了达严持誓句律仪为道基 愿能如命珍爱守护求加持
(注213)
招感长夜生死轮回众苦恼 庸常生死中有怖畏当断除
情器二界现为三金刚化身 愿能自在二级次第求加持
(注214)

愿能生生具足有暇圆满身 有缘值遇开演正道善知识
藉由闻思修习速履诸地道 成就一切遍智度脱诸有情
(注215)
此处可依《开胜道门》之启请加持观修口诀而作祈请,亦可随自所愿,如《乐道》所说收摄资粮田,或如《妙音口授》不予收摄。

作者: 班匝咕汝    时间: 2010-1-8 10:54


正行
共下士道次第教授
「依止善知识之功德」:
开演圆满无错谬 菩提胜道善知识
意乐加行如理依 功德最极难思议
如海多劫虽勤修 仍极难得大双运
有谓若依上师力 浊世短寿亦易成

如理依止善知识 此时速疾离三有
犹如母见子受益 无余佛陀至心喜
如理依师纵未请 诸佛欢喜入师身
受供加持彼相续 净信心扉开启时

诸佛加持由彼入 魔障烦恼莫能侵
地道证德即生长 于彼恒敬依止者
诸惑恶业自息灭 善法辗转自增上
现后生中得大乐 今生如理令师喜

生生所得等流果 得值殊胜善知识
(注216)
听闻圆满无谬法 总之依师于现前
得离无暇人天身 究竟能尽三有苦
终得决定胜妙位


「不依善知识之过患」:
如理依止善知识 功德利益难思议
非理依止或不依 过患亦复难思议
佛说一切善知识 诸佛事业现师身
不敬师即轻诸佛 有何异熟重于此

时轮续中如是说 若嗔师长一刹那
即坏一劫所积善 同等数量大劫中
生于地狱受大苦 佛说纵犯五无间
但依续道尚堪能 即生得获胜成就

倘由恶心谤师长 多劫勤修无成就
续云于说正道师 恣意恶心轻毁者
纵舍昏沉嚣闹眠 勤修诸续无上法
如同勤习地狱因 若于师长失恭敬

功德未生不出生 已生功德当衰损
现世招感病魔碍 非时横死诸果报
后生恶趣长流转 虽百返获善趣身
由彼不敬等流果 生于无暇不得闻

下至正法善士名 总之非理依师者
总于轮回长流转 别于恶趣唯受苦
生善解脱了无期 功德过患极难量
现见此即福根源 宁不当下断寻过
净信恭敬勤依止


「根本修信」:
经云演道善知识 犹如明月朗秋空
俱时无作尽映现 大地一切江河上
诸佛妙慧亦如是 任运无作现色身
报身凡夫知识等 随缘应化种种相

调伏净不净所化 别于续典如是云
(注217)
末劫遍主金刚持 自现凡夫知识相
引导浊世诸有情 随缘示现行事业
是为十方一切佛 引领我等趣脱道

现身调伏决无疑 纵彼现似有过失
亦如天授善星等 外道诸师极相似
(注218)
唯见德圆过尽佛 身如众多过失聚
如彼罹患胆病者 见彼白螺为黄色

自身亦为罪障覆 遍计无过为过失
实则过染何曾有 经云为利有情故
胜者化现魔等相 缘此义故现有过
乃至未离恶业障 无量诸佛纵亲临

除此现前所见相 无缘得见相好身
是尔总持师事业 外相虽似具过失
或自恶业之妄相 或师应机随缘现
故尔随彼所现身 尽离过失德圆满
彼与无量刹土佛 体性一如无异别


「念恩起敬」:
诸佛自性总持师 恩德尤胜一切佛
以彼普施法甘露 恒于我辈作长养
如人入狱受大苦 有付赎金令出者
置彼受用圆满处 当称彼为大恩人

如是诸师于我等 开示解脱恶趣法
暂令随欲而受用 人天富乐施大恩
复次善说无上法 能灭轮回诸衰损
引趣三身妙果位 此等恩德宁不大

佛说若传一句偈 量等偈字大劫中
兴供尚难报师恩 遑论开示全圆道
如斯恩德谁能量 由仗师尊大恩德
出离犹如火宅家 效仙人行住兰若

得尝正法甘露味 由仗经师大恩德
得遇妙音怙主教 百千亿劫亦难得
于彼教法生净信 当知自身诸师长
是脱恶趣之依怙 渡越有海之商主

善趣解脱之向导 治惑痼疾之良医
熄灭苦焰之河水 遣除痴暗之明炬
示解脱道之旭日 出轮回狱之救主
降正法雨之大云 令离侵损之亲友
恒常慈护之父母


「由加行依止令师欢喜」:
世出世间诸利乐 一切唯仗师恩生
如此深恩永难报 务令师喜励力行
如农播种于良田 于师最胜福田中
宁不精勤事利敬 由此速满福资粮

供养教授无谬道 上师身中一毛孔
佛说由此所生福 胜于称供一切佛
菩萨声缘诸圣众 那洛密勒仲敦巴
萨迦班禅渣宇哇 众多成就瑜伽士

宁舍身命财受用 供养师长善功德
是尔当由身语业 精勤称赞敬承事
摩搓洗浴起立礼 以自珍爱作供养
师极欢喜胜三门 昼夜不懈精勤修

圆满无谬道次第 是尔当如教奉行
以法供养令师喜 愿能成办求加持

作者: 班匝咕汝    时间: 2010-1-8 11:04

「明暇满」:
无始以来生世中 三界轮回长流转
受生地狱饿鬼身 或得畜身数无量
纵得离苦善趣身 生逢暗劫无佛法
时或流落边地中 时或黯哑慧下劣

时或坚执诸邪见 或为邪师所引转
或由邪命度时日 或为无明愚顽者
今仗师长大恩德 得离可畏三恶趣
复得南洲妙善身 值遇吉祥明灯劫

复能受生于中国 吉祥正法广弘扬
诸根圆满慧力足 于基藏教具净信
亲近如佛胜师长 得闻圆满无谬教
内智锐利知取舍 心于正法极爱乐

衣食资财顺缘具 由藉往昔所积集
广大如海福德力 十八暇满悉圆具
妙善人生今已得


「思维义大」:
众宝充满三千界 义大难胜暇满身
由此现前易获得 上界人天诸圆满
随所欲求悉如愿 欲得轮回增上生
或求异熟八功德 修证吉祥决定胜

依此无难易成就 不净器界与情界
依此即能得远离 复能随愿得往生
兜率天等净乐土 生老病死轮回苦
(注220)
依此如愿永尽除 复能成就解脱乐

二种障碍并习气 依此修习皆尽断
三身一切诸功德 任运无作自成办
依此六界具足身 修持无上续密行
于此寿短一生中 能得二身双运位

故当思此暇满身 现前究竟大义利
以其利益极大故 诸大上师咸称许
此身尤胜如意宝 应思此身今已得
若泥现世无义事 不修善趣解脱道

岂非颠倒极愚痴 既能如愿办二利
若不当下起修习 如入宝洲空手回
故当舍弃现世事 昼夜勤修究竟法
菩提道轨诸次第 令此所得暇满身
堪能具足大义利


「思维难得」:
犹如盲子落驴背 暇满人身今已得(注221)
如斯胜缘难复得 总于能得善趣生
定须具诸贤善因 然生善念极艰难
是故生善极稀少 别于能得暇满身
十八因相当具足 以彼因支极难得

岂易圆具暇满果 纵经多生能具足
成办一切暇满因 仍为相续嗔恚念
邪见谤法等违缘 令彼因相尽坏灭
纵未为彼因缘摧 由诸烦恼罪力盛

善念善行力微弱 何果先熟难决定
世尊圣教出世间 稀有如同白昼星
如是暇满善妙身 当思稀有极难得
堕恶趣如大地土 生善趣若爪上尘

本师无诳实语者 岂未如是作宣说
佛说若以地狱趣 饿鬼畜道众生量
比诸善趣有情数 天趣人身极稀少
纵于咫尺田土下 愚痴众生数无量

纵于城邑大聚落 人数不过百万千
复于人道有情中 具不具足暇满者
趣未趣入法门者 修不修持正法者
孰多孰寡应思维 犹如盲鳖值牛轭

犹如豆黏琉璃壁 犹如白昼见明星
犹如芥子住针尖 胜者善设诸譬喻
显明暇满难得义 由彼因果譬喻门
宣说难得暇满身 有缘一次能获得

岂能不取心要义 今已远离八无暇
得获有暇圆满身 倘仍随诸外境转
终复落入恶趣中 如入宝洲空手返
岂有愚蒙胜于此 岂有衰损大于此

总于有暇圆满身 最极稀有难得遇
别于妙音怙主教 最极稀有难得遇
具相堪依善知识 最极稀有难得遇
圆满无谬佛正法 最极稀有难得遇

如理取舍思择慧 最极稀有难得遇
如理实修正法教 最极稀有难得遇
希求解脱善友伴 最极稀有难得遇
如法获得诸顺缘 最极稀有难得遇

稀有因缘会遇时 倘不舍弃缘现世
一切意乐与加行 如教修习增上生
乃至决定胜道轨 岂有衰损大于此
为利于我屡护念 大恩如母诸有情
自当断除犹豫想 圆满修习甚深道
愿能成办求加持


「思维必死」:
真实具义善妙生 极难获取纵得遇
犹如叶端朝露水 无常迅速急坏灭
无边三界轮回中 纵得乐道善趣身
毕竟一死难幸免 纵居虚空有顶界

地上大海山岩间 亦难逃避死主敌
(注222)
过去诸劫灭尽时 现今五浊炽盛世
乃至未来生世中 仍难免受死主侵
大梵遍入自在天 转轮圣王雄师力

仙人谛力与神变 明咒幻术诸方便
悉皆无力遮死亡 纵以充满三千界
无量资财难赎命 药师如来亲救治
仍难遣除死主敌 细察往昔诸有情

或为尊贵或卑下 留存后世唯虚名
现今住世诸有情 他朝无一得幸存
寿量无增数数损 犹如燃灯生光焰
焉能长明不熄灭 受生母胎初刹那

即如飞瀑水奔流 无间趣向死主前
计执常住何虚妄 如押死囚赴刑场
途中奉以五欲尘 焉能欣然乐受用
如是无间趣命终 面前纵设五欲事

何能缘此生欢喜 现前权位与住处
亲友资具或身躯 终必消逝不久住
岂能泥著如梦事 年月昼夜一切时
犹如光影急流逝 以彼刹那变灭故

云何死殁不速临 生而为人数十载
平生放逸昏睡事 焉得闲暇修正法
倘一昼夜自观察 如理修法抑散乱
何者居多不待言 无暇之理极明显

死缘不能回遮故 大限将至极决定
倘无暇修速命终 何不当下作决定
精进励力修正法


「思维死期无定」:
决定终归必死故 复次死期无定准
定当丧身弃尸林 心识漂流中有境
初时人寿无量数 往后不出十载龄
现今老少无生后 岂谓此世寿决定
(注223)

午前在世暮已亡 昼间一睡竟不起
前刹存活后刹殁 人寿无常实可畏
非时横死极寻常 堕崖覆舟溺洪水
火灾堕马房屋塌 肢体断折利器戮

人与非人怨敌侵 病患四百零四种
外魔内障共八万 内外死缘不胜数
时值五浊混世中 延寿方便难成办
丹药效用难奏功 活命因缘极稀少

食不能消转成毒 药不对症反招病
活缘亦能成死缘 活命因缘何堪信
住于种种死缘中 性命犹如风中烛
倘自意乐与加行 尚存恒常久住想

定为常执魔所制 身命危脆如水泡
微小因缘即能毁 执久住想极错谬
大地须弥四部洲 乃至海等坚实法
终必尽悉趣坏灭 此身危脆若瓦器

当下破灭岂难定 现虽安乐无病患
死主大敌骤临门 犹如晴空现云霞
此时何能掉轻心 翌日晨曦曙光现
来世中有意生身 何者先至难决定
岂能不勤修正法


「思维死时除法外余皆无益」:
若为死敌侵夺时 纵使三界诸有情
亲属友伴簇拥护 无有一者能伴随
纵具遍满三千界 广大无量七宝聚
即使小如芥子许 无能携同赴后世

即此与生俱来身 尚须遗弃床榻上
任随善恶业风驱 无主飘荡六趣中
是尔身财与亲友 死时悉皆无助益
唯有无诳佛正法 能作救怙具实义

现世俗务若梦境 毫无实义应舍离
修持道次第法要 现证无上正觉位
愿能成办求加持

作者: 班匝咕汝    时间: 2010-1-8 11:05

「思维热地狱苦」:
悲哉义大难得身 无常迅速急坏灭
死后受生无自主 唯随宿业所决定
不善业力极强盛 善业势力极衰颓
若堕恶趣可畏渊 如斯大苦何堪忍

地下过众逾缮那 住有地狱诸众生
炽燃炙铁为地基 四围铁墙极炽热
熊熊烈火遍上空 炙铁所成各地狱
铁墙围绕具四门 于彼等活地狱中

有情彼此互嗔恚 以业所生利兵器
相残闷绝昏倒地 复于虚空出音声
告汝有情还等活 次复救起若先前
屡屡身受如是苦 黑绳地狱诸有情

为诸可畏守狱吏 投于炙铁地基上
强猛牵扯身手足 黑绳交错拼纹画
如其所拼作斫割 令彼身受极大苦
于彼众合地狱中 内有相如狮虎等

兽形头面大铁山 二山双合压有情
血流涌注若河川 复投极大铁槽中
挤压身躯如甘蔗 或为天降大山砸
血肉模糊如齑粉 号叫地狱诸有情
(注224)

惶恐奔走求宅舍 即便趣入铁屋中
层匝为一或为二 入已烈火炽燃烧
门户瞬间紧关闭 欲求逃生无门路
身为火焚浓烟呛 昼夜啕叫惨呼号

于彼烧热地狱中 有情犹如炙鱼鲜
身置炽热大铁釜 炽燃铁丳贯谷道
穿透脏腑从顶出 身中诸窍出火焰
复掷炽燃铁地上 以热铁椎作打筑

于彼极热地狱中 以极炙热三尖丳
贯穿彼狱有情身 或以极炽热铁鍱
遍里彼等有情身 或投烊铜大铁锅
骨肉销烂各分离 骨锁漉出置地上

待其皮肉重生已 如前还掷铁锅烹
于彼无间地狱中 四方腾焰乱飞窜
焚烧血肉筋骨皮 直彻骨髓火炽烈
状如燃烧灯烛芯 唯由痛苦哀号声

方知彼等是有情 又或驱彼以二手
入于极热铁灰中 或令行走烧炭上
或令登下热铁山 或从口中拔其舌
以百铁钉紧钉张 或为狱卒令仰卧
以热铁钳张其口 灌以烊铜热铁丸


「思维近边地狱之苦」:
八热地狱城门外 复有可畏近边狱
于彼煨坑地狱中 有情下足齐膝没
皮肤血肉皆销烂 举足旋即重复生
如是无间受彼苦 尸粪臭泥地狱中

倒栽其中首足没 利觜蛆虫噉骨髓
复有满布利刃道 下足皮肉尽戮碎
举足旋即重复生 如是无间受彼苦
达至剑叶林地狱 有情疲坐树荫下

众多剑叶从树堕 斫截其身诸支节
伤痛昏厥身倒地 复为牦犬撕噉噬
次入拉末梨林中 有情遂欲登其上
利刺登时朝下戮 下时被刺复回上

由是贯刺诸支节 且有铁觜大鸦禽
落于头顶啄眼瞳 复至广大无极河
沸热灰水满其中 烹煮堕河有情众
血肉皮等尽靡烂 河畔排列狱卒众

挥舞棒杖不令出 或以铁钩强牵拽
令出仰置诘所欲 倘谓我今甚饥渴
即灌烊铜热铁丸 堕大地狱诸有情
所受大苦极难忍 历无数劫非短暂

乃至恶业未报尽 当于彼处长受苦
倘闻此说不生畏 自心愚顽岂如石


「思维寒地狱之苦」:
离此八大热地狱 过去一万逾缮那
复有八大寒地狱 冰雪遍覆彼地基
暴雪乱飞狂风卷 八方雪岭重重绕
幽暗漆黑寒风凛 众生身有御寒衣

裸体赤露身颤抖 遍身支分皆卷缩
风触生疱无量数 疱裂脓血潺潺流
口出苦声虎虎波 牙关震颤互扣抵
严寒所触身青瘀 次转瘀红尽破裂

所受如斯大苦寒 非数昼夜即报尽
喻载胡麻八十斛 每过百年取其一
待彼胡麻取尽时 即等寒疱狱寿量
后后七狱寿数量 等同前前倍二十
难保不堕彼狱中 倘生彼处何堪忍


「思维饿鬼之苦」:
从此世界地下处 过去五百逾缮那
有贪吝生饿鬼众 地基色赤如烧铜
如为酷烈日光炙 荒芜辽阔极凄苦
一切乐境皆匮乏 咽喉枯躁肚腹大

四肢瘦瘪形枯槁 相如烧焦黑杌木
外障饿鬼见果林 或净水等急趋近
然如追逐阳焰水 举凡所见皆隐没
或成脓血粪溺等 可厌秽物或灰烬

或为手执兵刃者 守护遮挡不令得
内障肚腹大如山 口头狭窄若针孔
或出火焰为瘿障 虽获饮食口难容
纵能入口为火烧 颈瘿阻隔难吞咽

设能入腹无饱足 有饿鬼名猛焰鬘
于诸饮食自作障 若饮若食于瞬间
化为烈火自焚身 食秽难得净饮食
唯食粪溺痰涎涕 呕吐秽物脓血等

腐臭可厌不净物 彼身庞大肢瘦瘪
奔走求食极疲累 夏季月光觉炽热
冬节日光感严寒 略瞻大海即干涸
有为喉结所障碍 大饥身心极苦恼

遂即割食自身肉 恒时无间非短暂
身受猛厉饥渴苦 纵饮食名亦不闻
世尊有说人一月 等同饿鬼一昼夜
寿五百岁得不死 或为五千甚万年
倘生此趣何所从


「思维畜生之苦」:
一切愚痴畜生众 彼等根本所住处
谓由海面至海底 形相色泽身量等
各有异别无固定 其数无量无穷尽
犹如地上谷米聚 群集挤压难移动

蛰居阴暗洞穴中 畜生杂居天人界
有为饥渴苦所侵 或为狂风烈日苦
有于暗处经生死 有住岩石淤泥中
有于粪泥载浮沉 大者噉小反亦然

有由皮肉遭杀戳 负重驱驰受鞭挞
为得毛骨剖其身 或令耕耘构乳等
昼夜六时无间断 恒受难忍大苦恼
寿量有或经劫长 彼寿短者无决定

业力感生苦各别 总之畜生极愚痴
所应取舍难了知 倘若得此苦难身
纵一刹那何堪忍

作者: 班匝咕汝    时间: 2010-1-8 11:06

「修皈依」
皈依余处非三宝 无力救脱令远离
地狱饿鬼与畜生 难忍猛厉大苦恼
三宝能作救护理 令离怖畏是正法
正法导师为诸佛 修法妙善为僧伽

无诳三宝胜依处 若未一心求救怙
总于可畏恶趣渊 别于生死诸过患
悉皆不能得出离 故应当下诚皈依
倘若堕落三恶趣 纵然数数苦哀求

彼时于彼难救怙 是尔我与诸有情
今当皈依佛本师 皈依佛所说正法


皈依奉行僧伽众正修皈依时,「是尔我与诸有情,今当皈依佛本师…」等颂应念三遍或七次不等。
皈依佛竟不皈依 外道诸师诸天众(注225)
身像亦作真佛想 呈献供养断不敬
皈依法竟不皈依 外道邪说非法行
远离损恼诸有情 一切意乐与加行

纵于一字正妙法 当极恭敬不跨越
皈依僧竟不皈依 外道邪众为助伴
举凡受持袈裟者 悉应恭敬如僧宝
远离朋党爱憎想 三宝功德与差别

知已数数作皈依 常念大恩勤供养
一分饮食先作供 随念大悲于他众
当令皈依三宝尊 舍弃一切余方便
一切时中缘三宝 恭敬献供诚启请

由知皈依大利益 昼夜三时如是行
纵遇命难或戏谑 顶戴三宝勿舍离
皈依能入圣教门 三种净戒所依处
能消业障福增广 非人难害离恶趣

所愿成就速成佛 佛说功德难思议
故当至心正皈依 永不违越彼学处


「修习深信业果之方便」:
倘若畏惧恶趣苦 于自三门所作业
应当殷重勤观察 正念正知不放逸
白业虽小亦勤修 黑业纵微誓断除
(注227)
一切难忍猛厉苦 唯是所积业果报

余者不令受果故 应勤修善断恶行
喻如肥沃良田中 播以参稞豆谷种
随种生芽无错乱 总之苦乐从业生
纵极微细乐与苦 唯从善与不善生

因果决定无错谬 因不具足或不顺
(注228)
如是果报不能生 种细亦能感大果
善恶二因纵微细 别别能于无数生
招感无边苦乐果 如未下种不得果

业不造作不受故 善不善业未积集
不生一切苦乐果 种子植已无违缘
果实无疑决定生 如是所集诸善业
未为嗔等违缘摧 定感乐果不失坏
(注229)

如是所集诸不善 未由忏悔等净治(注230)
定招苦果不失坏 是尔业各别决定
复能辗转广增长 所未造业不会遇
凡所作业不失坏 当如贪财无厌者

励力唯修善业聚 虽极微小勤积聚
往昔所集当殷重 勿为嗔等所摧坏
(注231)
愿能成办求加持 永不染犯诸不善
纵极微小亦断除 视如毒蛇入衣裙

往昔所集当决定 依止四力令清净
菩提正觉妙成就 广大胜出增上生
故勿仅此而自足 当自精进勤修学
成办八异熟功德 妙善人生一切因

作者: 班匝咕汝    时间: 2010-1-8 11:07

共中士道次第教授。(注232)
「思维人道之苦」:
倘能断恶勤修善 决定成就增上生
然于生死苦尽灭 解脱涅盘若未得
还堕恶趣无安乐 纵生善趣非唯乐
以彼自性本是苦 人趣母胎满脓血

诸虫恶臭极污秽 狭暗可厌不自在
身为胎缚紧卷曲 随母行走躺卧等
长时忍受众苦恼 随自异熟业所生
(注233)
风吹令身颠倒置 从彼极狭二骨轮

最极臭秽疮门中 周遍逼迫诸粗猛
难忍苦受而出生 不悦诸苦如雨降
如斯生苦实可畏 少壮转老身如弓
色衰发白步颤危 筋骨衰退皮皱皱

贪求美食齿零落 语言迟钝忘念重
眼翳耳聋难听闻 坐立难安人毁訾
饮食不消难受用 众人见之皆生嫌
惶恐终日畏衰损 念死速至心苦恼

如斯老苦实可悲 四大不调病患侵
(注234)
久病缠身难动弹 呻吟不止苦难当
昼夜无间长哀号 虽欲享受不自在
不悦饮食药石等 纵非所欲强服用

身为病苦屡侵损 复于火炙刀割等
疗治苦事须习近 容颜枯槁声微弱
站立乏力难如愿 住处身财眷受用
为病所缠如怨敌 昼夜惶惑极忧苦

惟恐不治而命终 如斯病苦实严厉
或缘身病或余缘 牵引趣向死主口
倘为不治重病侵 倒卧病榻待大限
群医束手无良策 经忏修法难回遮

自他愿望尽幻灭 亲友齐集病榻前
悲凄饮泣泪湿面 嘱咐后事丧葬仪
鼻塌口干眼上翻 出入呼吸转粗猛
尔时岂知何所从 于自亲友身受用

贪恋不舍极忧苦 于自恶行悔莫及
身力败坏苦猛厉 抓胸顿足诸惨状
(注235)
如斯死苦实可畏 生老病死四大敌
转动苦轮作损恼 复具众苦难得乐

遭逢可畏怨敌侵 盗贼猛兽非人害
乃至水患火灾等 自心如入苦狱中
深切悲痛徒悔恨 亲友受用定分离
念此心生大忧苦 哭泣泪流猛捶胸

抓发默言拒不食 务农耕种失收成
牧养六畜不兴旺 买卖营商无利润
乞讨借贷难遂愿 自所欲求诸顺境
历尽艰苦空手回 霜雹干旱诤讼等

不欲灾殃接踵至 贫者形役如奴仆
守护财富求增长 富者缘此常忧恼
复有寒热与饥渴 贫穷毁訾斗争等
纵于人趣之苦恼 数量众多若恶趣


「思维阿修罗之苦」:
阿修罗为妒火烧 如为荆棘戮心脾
观觑天人诸受用 缘贪与天兴战斗
蒙受难忍大苦楚 由诸异熟果报障
(注236)
徒具慧力乏善缘 奉行涅盘解脱道

「思维欲天之苦」:
欲界诸天所住处 身财受用极殊胜
然身威光突散失 不乐本座花冠萎
衣生臭秽体汗流 彼等死相现前时
亦如人为死苦侵 宫殿宝饰甘露馔
(注237)

诸所珍爱尽舍离 由知来世之生处
将与美事永别离 恒受难忍大苦侵
(注238)
复与修罗军战斗 肢体斫裂身命丧
于彼广财天众前 福薄天人极畏怯

弱者复为大力天 驱槟逐离自居住
总之彼会极炽盛 犹如长饮盐湖水
永无厌足常忧苦 缘何堪能得安乐
彼等犹如颠狂象 心为贪爱水迷醉
纵以灭苦正妙法 锋利铁钩难调伏


「思维上界二天之苦」(注239):
上二天趣之苦相 唯是隐伏非现前
由具惑障苦根因 于诸死缘无自主
彼性长受行苦迫 复当堕落难保信
(注240)
总之一切人天身 皆如飞鸟翱长空

善业福力报尽时 还堕地狱饿鬼趣
畜生三涂受众苦 悲哉上趣纵圆满
其性欺诳非恒常


「思维六苦」(注241):
宿生一一骨肉聚 量等须弥妙高峰
历世一一脓血聚 其量深广如海洋
或曾生为梵天身 或成帝释转轮王
或得天人凡夫身 其数难量所得身

数数舍弃何堪信 前生怨敌今为友
前生亲友今成敌 今生敌友及损益
年前年后月日间 数数转变何堪信
梵释轮王威显赫 后堕下贱奴仆身

虽得日月自身光 普照一切四部洲
(注242)
后则死堕阴间窟 畅饮天人妙甘露
后吞脓血烊铜汁 身居天宫众宝严
后困铁室烈火烧 昔得天女献妙欲

后为暴恶狱卒侵 半生财势自骄矜
半生贫贱无温饱 身披绸缎宝饰严
死时赤身两手空 嗟乎轮回诸圆满
彼中一切何堪信 法侣亲友眷属等

交情深厚终别离 如从酥油捡毛发
孑然一身赴他世 孤独无伴陌路行
亲眷友伴何堪信 前生住于妙天宫
美园林中尝甘露 人间锦衣饮食足

亲朋友伴聚一堂 往昔受用五欲尘
其量众多若微尘 缘彼受用贪增上
更令招感大苦恼 无饱足苦实可悲
昔于地狱饮烊铜 虫身吞噉污泥粪

犬豕身啖臭秽物 佛说其量满世间
苦恼忧悲所流泪 其量犹胜大海水
倘未于彼生忧恼 心生厌离起怖畏
自心岂非铁铸造 取地为丸如柏子

数母边际难穷尽 以彼无有初边际
轮回受生何有尽 故当殷重善思维


「恩维三苦」(注243):
身心不仅为苦侵 佛说三有轮回中
一切有漏之乐受 唯似安乐苦暂灭
(注244)
然彼体性无安乐 常为行苦紧缠缚
总之如斯大重担 定须荷负无安乐

乃至取彼有漏蕴 如是安乐不可得
(注245)
诸蕴悉从业惑生 相续无间恒执持
未来生苦烦恼种 彼等能引未来生
复为生老病死等 现世一切苦所依

苦苦坏苦即如是 犹如水中出泡沫
(注246)
诸蕴本为业惑驱 其性唯苦无安乐
是尔倘若未证得 一切蕴苦皆灭尽
无上最胜涅盘位 纵生三界六趣中

亦如身处荆棘丛 以彼三苦性无乐
今当矢志求解脱 远离轮回大牢狱
(注247)

「思维流转生死次第及修习趣向解脱方便」:
六道一切有情众 恒为三苦所侵迫
如水车轮长流转 当于彼因细思维
无始坚执我我想 缘此可畏执我魔
(注248)
分别自他起贪嗔 复缘贪嗔而造业

随业流转生死轮 若于我执不对治
生死轮回难出离 能除彼执无我慧
增上慧学当勤修 若缘沉掉心驰散
(注249)
不见无我真实性 是故散乱息灭已

应缘甚深真实性 专注一趣修定学
正念正知不放逸 若不具足难得定
当以坚固正念知 严厉守护自三门
增上戒学当勤行 不动定穗苗芽端

结聚累累慧学果 彼等悉从戒田生
是尔佛说别解脱 乃是圣教之根本
三学根基别解脱 相属教授应听闻
恭敬大师敬戒律 具正念知不放逸

别别对治诸烦恼 生堕四门当紧闭
无比大悲佛本师 所制戒律不违越
圣教根本令成立 愿能成办求加持

作者: 班匝咕汝    时间: 2010-1-8 11:09

上士道次第教授
「思维应入大乘之理」:
精勤修习三学处 决定能出生死海
唯求自脱轻弃舍 为生死迫诸有情
即如罔顾狱中母 唯求自身脱笼牢
无耻何有胜于彼 故当救脱有情众


「修平等」:
现前一切诸有情 或现敌友或中庸
缘于彼境起计执 于敌生嗔友起贪
于彼中庸心淡漠 今为怨敌诸有情
宿生多次为我母 哺乳养育慈呵护

令离侵损勤饶益 今为友伴诸有情
宿生曾为己怨敌 生吞活剥复捶打
断自性命无数次 今为中庸诸有情
前生亦曾无数次 或成怨敌或友伴

或缘嗔恚作损恼 或曾悲悯作饶益
是尔于彼诸有情 何者应贪或该嗔
当舍贪嗔妄分别 遍观彼等为亲友
若谓敌友本无定 当于彼等离损益

唯住淡漠即错谬 应知前生为敌者
颠倒愚痴不识母 于我嗔害实错谬
宿生为我助伴者 岂能不报彼恩惠


「修知母」:
云何一切有情众 皆曾其实为我母
盖从无始生以来 所取身躯无量数
倘谓有情无限量 皆曾为母不应理
以己受生之数量 亦如有情不胜数

曾为我母实应理 心识起始何时处
以初边际不可得 故尔往昔所取身
其数亦复无限量 除于化生湿生位
受取胎生卵生时 定当具足父与母
(注250)

是尔一切诸有情 曾为我母实应理
复于数量已成立 一切有情为我母
遍智佛陀无诳故 彼云流转生死中
未见有情于宿生 未曾投生于此处
未曾受取如是身 未曾互为父母眷

是尔纵使难相认 流转生死诸有情
悉如今生吾父母 即使死后不相识
然彼皆曾为我母 大恩护念慈养育


「修念恩」:
如何思念被大恩 应思今生吾慈母
怀胎九月九日间 犹同手持珍宝器
一切行住坐卧事 如履薄冰极呵护
唯恐于我生伤害 自身所乐诸饮食

为利胎儿尽弃舍 后于临盆分娩时
不念所受大苦楚 爱子尤胜如意珠
初即于我极慈爱 婴儿初生发蓬松
粪秽流泄不自知 利害纵微难辨别

唯仗彼恩勤抚育 哺乳暖身拥怀中
软褥裹身背负行 坐置膝间舌喂食
手除残粪口啜涕 拥抱逗弄唤爱儿
温柔呵护慈瞻视 轻呼乳名笑面迎

水火险崖作救护 甘愿代儿受病苦
宁舍身命无悔憾 养育恩情如海深
母亲荫护渐成长 教导饮食行坐仪
饥予饮食寒添衣 不迟劳苦行不善

省俭难舍财资具 尽予爱儿无吝惜
现世宿生恩泽被 慈母恩惠极无边
如是五趣诸有情 往昔身为人趣时
数数施恩若此生 纵非生于人趣中

或从卵生或胎生 彼等克尽己所能
于我饶益除衰损 恩深浩荡难估量


「修报恩」:
有情于我具大恩 若于彼恩不酬报
如斯劣行极无耻 是尔焉能不报恩
举凡具有心识处 即为烦恼魔所惑
不见涅盘解脱道 不遇正士善知识

恶行羁绊步蹒跚 堕落恶趣深渊中
于彼焉能轻舍弃 一切如母有情众
多次得获轮回乐 然彼安乐欺诳故
不能以此报大恩 是尔应当令彼等
趣证解脱涅盘乐


「修慈心」:
如母一切诸有情 皆欲得乐然不识
善法乃是安乐因 纵能了知不实行
或为烦恼惑所驱 纵欲实行难究竟
业未造作不遇果 故诸恶趣有情众

恒常受苦无安乐 反之善趣诸有情
即彼安乐非其实 仍见彼苦为安乐
倘若一切诸有情 咸具遍智佛妙乐
与彼乐因正道轨 若尔此实何善哉
愿令如是求加持


「修悲心」:
如母一切诸有情 皆欲离苦然不识
不善乃是苦恼因 纵能了知不断除
纵欲断除难成办 已所作业不失坏
作恶当如地狱趣 身受极热苦寒迫

或如饿鬼常饥渴 或如畜生极愚痴
身受劳役杀戮苦 或如人道有情众
感受生老病死苦 或如非天修罗众
身受嫉妒诤斗苦 或如欲界诸天众

感受死殁变异苦 或如色界无色界
彼等身为行苦缚 倘若一切诸有情
咸皆远离一切苦 与诸烦恼众苦因
若尔此实何善哉 愿令如是求加持


「修增上意乐」:
唯愿一切有情众 离苦得乐非圆足
应当励力令成办 故当遣除众生苦
咸令彼等得安乐 犹于现世之慈母
为彼除苦令得乐 一切含识诸有情

均欲得乐永离苦 彼等皆曾为我母
于我咸皆具大恩 是尔众生皆平等
故尔自当荷大任 度脱一切诸有情
尽离着有滞灭障 令入一切智胜位


「修菩提心」:
自身为业烦恼驱 受生何处无自在
何堪担荷度生任 救诸有情出生死
达证无上大菩提 然今无力办此事
声缘果位尚未证 决难引导诸有情

达至一切智境位 小乘二种杀贼果
唯能断除烦恼障 所知障垢仍未断
唯能净除一分过 且唯成就一分德
自利尚且未究竟 遑论成办利他事

谁能度脱诸有情 出离轮回生死海
当知唯佛别无余 自利利他断证德
究竟圆满唯有佛 为求成办二利事
定须证得最胜位 倘能成就佛身德

相好庄严恒不变 随顺一一诸有情
任运示现种种身 复次佛语功德者
能于一时以一音 别别释除众疑难
随自语言各得解 身中支分俱时现

复次佛意功德者 现证诸法真实性
如睹掌中庵摩罗 明见一切所知境
佛陀大悲功德者 有谓慈母爱子情
于佛慈悲有情众 纵极小分难等伦

佛陀事业功德者 安住不动法界中
随缘示现行调伏 若如意树摩尼宝
(注251)
任运成满一切愿 复彼事业离边际
乃至众生未穷尽 恒常相续无间断

妙哉倘能得胜位 具足彼等佛功德
即能究竟普饶益 一切如母有情众
故当孜孜求成就 二利究竟最胜位
愿能成办求加持


   复次,当如下文所说修习六波罗密多(注252)。依自他更换等方便修菩提心,先修平等、知母、念恩如前。

「修自他更换」:
以彼一切有情众 皆曾为我慈父母
自身一切苦恼因 当知乃是爱我执
爱他则为利乐因 佛说世出世安乐
悉从利他意乐生 一切着有滞灭过

悉由自利意乐生 总之愚童缘自珍
漂流苦海瀑流中 诸佛如来唯爱他
却能成就极乐果 是尔欲求苦尽断
应当舍弃爱我执 倘若希求无尽乐

则于爱他当精勤 愿诸如母有情众
一切苦恼与苦因 普皆成熟于己身
苦与苦因悉远离 一切现前与究竟
所有安乐及善根 悉皆成熟于彼身
成皆具足胜妙乐
(注253)

作者: 班匝咕汝    时间: 2010-1-8 11:10

如是由舍修慈,由取修悲。
次修增上意乐、发菩提心如前。
复如下文修习六波罗密多。
「修学六度」:
徒具欲得之意乐 难成殊胜佛果位
故当受持菩萨戒 趣修菩萨佛子行


(布施度)
何时演说佛正法 不着利养恭敬等
如是即为法布施 救护有情得远离
人非人害四大侵 如是即为无畏施
凡有所求普施予 异熟果报不希求

如是即为财布施 从今于此三种施
当自精进勤修学 愿能成办求加持


(持戒度)
于己所得三种戒 一切学处不违越
如是即为律仪戒 六度一切诸善根
相续未生令出生 所已出生令增长
此即摄善法戒是 利生方便有十一

由彼成办利生事 此即饶益有情戒
从今于此三种戒 当自精进勤修学
愿能成办求加持


(安忍度)
纵诸有情皆为敌 毁訾轻侮加己身
以慧观察不生嗔 以德报怨作助护
此即耐怨害忍是 为正法事忘己身
纵乏衣食与卧具 身染病患逢逆境

从容忍受彼苦恼 此即安受苦忍是
于三宝等堪赞境 一心敬信虔称颂
此即定解法忍是 从今于此三种忍
当自精进勤修学 愿能成办求加持


(精进度)
为利一切诸有情 纵经久劫入恶趣
长住轮回圆佛德 悦意欢喜无疲厌
此即披甲精进是 于己自心相续中
勤集六度诸善法 此即摄善法精进

勤修利生十一法 饶益有情精进是
从今于此三精进 当自精进勤修学
愿能成办求加持


(禅定度)
静虑约自性分二 世间与及出世间(注254)
静虑约品则有三 寂止胜观与双运
静虑若就作业分 身心现法乐住定
引发功德静虑定 饶益有情静虑定
从今于此三静虑 当自精进勤修学
愿能成办求加持


(智慧度)
通达真实胜义谛 通达五明世俗谛
通达饶益有情慧 无谬成办二标的
从今于此三种慧 当自精进勤修学
愿能成办求加持


「修学四摄」:
引导弟子方便者 施财爱语说正法
策励弟子如教行 自于所教同事修
从今于此四摄法 当自精进勤修学
愿能成办求加持


「修奢摩他」:
虽善修习菩萨行 倘不通达真实性
纵极精进勤修学 终难出离生死海
故当勤求净正见 心缘沉掉上驰散
(注255)
难见甚深真实义 为除沉没与掉举(注256)

专注一趣静虑定 当勤修习令成就
能障静虑有五过 懈怠不乐修静虑
失所缘境及沉掉 作行与及不作行
对治懈怠过失者 见止功德之信心

希求静虑之乐欲 彼欲所发之精勤
勤果轻安与寂止 正念对治失所缘
沉掉对治为正知 沉掉对治不作行
(注257)
对治乃是作行思 离沉掉时之作行

不作行之平等舍 乃是彼之对治法
为求断除五过失 八断行法当依止
听闻思维正念知 精进串习为六力
有励力及有间缺 无间缺及无功用

运转作意有四种 内续安住与近住
调伏寂静最寂静 专注一趣与等持
由修六力四作意 与及住心九次第
引生身心轻安乐 成就寂止奢摩他
(注258)
愿能成办求加持

「修毘钵舍那」:
如是成就寂止已 复应专注善思择
殷重观察无我义 断除无明邪执根
缘何我与诸有情 无始流转生死海
大苦驱迫无自在 自他心性本无记
(注259)

然于自他有情众 生起独一实有想
缘此自他实有执 遂起爱己嗔他等
种种一切烦恼惑 造业流转六趣中
旋转犹如水车轮 苦海波澜从此生

于彼现似自性有 有寂诸法起实执
不知唯分别安立 此即究竟生死根
是尔当知所破境 是计实有自性我
(注260)
非依身心之聚合 假名安立之自我

倘若彼我为实有 则彼自我与身心
定必是一或是异 离此以外更无余
我与身心若是一 由彼身心是二故
我亦为二异相续 又以自我唯一故

身心即应不可分 我与身心若为一
应成一体无异别 若尔我身与我心
别别立名不应理 故许我身心为一
当知过失极众多 是尔自我与身心

彼等体性非同一 若许我与身心异
彼等则为相异体 如是应许彼是身
彼是心识彼是我 未见是事故非异
是尔自我与身心 既非是一亦非异

我如幻化离谛实 唯依身心聚合生
(注261)
身亦现似有自性 非唯观待骨肉聚
所成五肢假安立 彼实有境亦应破
倘若彼身为实有 是则身与身支分

定必是一或是异 离此以外更无余
身与支分若是一 身具头等众支分
如是应成众多身 又以身躯是一故
身中支分不可分 身与支分若是异

遣除手足支分已 应许余者即是身
然而彼实无所有 是尔彼身唯观待
支分和合及安立 心识之理亦如是
喻如天授之心识 彼心现似有自性

非唯观待天授心 前分后分假安立
此即所破显现理 天授心若有自性
彼心与彼前后分 定必是一或是异
离此以外更无余 心与支分若是一

心具众多前后分 如是应成众多心
又若彼心是一故 彼前后分不可分
心与支分若是异 遣除前后刹那心
彼心定当明了现 然而彼心实非有

是尔彼心唯观待 前后支分假安立
若依四要作观察 我与身心本非有
(注262)
复次如是遍观察 有为无为一切法
即见彼等如虚空 总之有寂一切法
(注263)

唯依名言分别立 是尔自性成就法
纵一尘许亦无有 诸法若非自成就
则彼诸法云何有 诸法无实如梦幻
犹如谷响水中月 诸法纵非自成就

缘具即生如谷响 虽经观察无所得
然彼非是毕竟无 一切万法亦如是
于彼因缘具足时 若以抉择胜义理
观察彼法与显现 虽见一切无所有

然彼非是毕竟无 若于一法作观察
知无乃是无实有 而非毕竟无所有
唯施设有若谷响 仅彼自性非实有
是尔于彼一切法 若以正理作观察

抉择彼等甚深义 即见彼等如虚空
复得广大决定解 缘起业果极成立
此即见中最究竟 熏修后得如幻者
幻牛象马若现前 定解彼境非有故

达彼显现如幻化 如是认知一切法
悉皆安立无错谬 由达显现无自性
后得所显诸境相 任还见彼如幻化
是为修幻不二门 犹如虚空根本定

后得显现皆如幻 应当结合齐修习
得证专缘甚深义 甚深止观双运道
(注264)
愿能成办求加持

「趋修金刚乘」:
出离菩提心正见 三种共道善修已
于彼具相金刚师 当以三喜令欣悦
得获领受四灌顶 植下四身佛种子
(注265)
勤修深道二次第 速疾证得双运位
愿能成办求加持

作者: 班匝咕汝    时间: 2010-1-8 11:12

结行
先诵愿文:
愿以经久精进勤修习 所积广如虚空二资粮
成就世尊薄伽大导主 引导一切愚蒙有情众


次诵结行愿文:
嗟乎昔于生死海 流转犹如水车轮
长时流浪无暇处 无缘值过胜妙道
暇满难得今已得 复为善知识摄受
得闻无上胜道轨 放逸空过极愚蒙

是故当如蛇脱皮 舍弃一切现世事
昼夜精勤修正道 务令此生具大义
以此所集善根力 生生与法不相离
祈愿一切有情众 依此妙道得解脱
  


「跋」:
    此《菩提道次第甚深教授修法-甘露藏》舍弃广繁造论次第,唯以偈颂示诸扼要,以便自作检察修法,复愿利益同具善缘之行者。下劣释教沙门梵名尊那毘梨耶(注266)造于工县(注267)兜率禅定洲(注268)。愿圣教心要能如尊胜宝幢久住不衰。
  吉祥圆满

法海渊深非我境 文义误失当悔除
福施无边诸有情 挈友善慧法炬等
生生不离菩提道 速证无上大菩提

丹增卓津译于公元2007月12日

注释
(195)藏名Lam rim bdud rtzi’i snying po,这是本论的简称。
(196)此颂是随顺造论规矩包先作皈敬师长,积集福德资粮,成办一切道地证德。祈求造于不生逆缘,顺利圆满。
(197)此处所观的皈依境,请参见书首的菩提道次第资粮田。安住皈依境中央的是现为世尊释迦牟尼佛相的根本上师。上师释迦牟尼佛心间有金刚持父母。这位合修的主尊是称为「上师能仁金刚持」。主尊手捧的钵盂,内载能净贪、嗔、痴三毒的甘露。其所载法衣,绝不触及光明佛身。身旁围绕直接及间接各传承的上师。此处所观的传承有三派。
第一派是位于主尊后方的「续部加持传承」;
第二派是位于主尊右方的「菩萨广大行传承」;
第三派是位于主尊左方的「续甚深见传承」。
主尊前方是行者的根本上师。在此三大传承的上师的前方,各有嘎当及甘丹嘎当两派的上师,因为他们的传承皆是源自此三派。「上师能仁金刚持」的下方依止列有七聚圣众,犹如树相。由上至下依次为:续部诸尊天众、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勇父空行、护法。

一切皈依境圣众的顶、喉、心三处各有白色「嗡」字、红色「啊」字及蓝色「吽」字为严。由此三字放光照触一切有情,成熟一切有情的证悟。在行者的四周有六趣有情围绕,但一切皆现人相,此为未来能摄受众生的缘起。行者的左方为今生的母亲及女性亲眷;行者的右方为今生的父亲及男性亲眷。行者处于一切有情中央,带领他们皈依。

作皈依后,观皈依境放出光明甘露经由自身及一切有情的顶门进入身中。把自他一切有情的罪障逆缘清净,应观一切罪障逆缘现为浓稠黑水及蛇虫毒蝎之相,为甘露驱逐,经由下门排出体外下方地洞裂缝之中,为洞中大口圆张的死主鲸吞净尽,欢喜饱足。自他一切有情身中充满甘露,得获一切诸佛功德加持。

(198)观想无量无数各自具足一切皈依境的相同资粮田显现,然后如雪片落入江河一般,融入原来的资粮田中。应胜解此资粮田是一切皈依境的总集,其大智、大悲、大力等庄严功德悉得广大增长。
(199)单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等六种波罗密多,须能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达证佛果。但是若能如法修持续部,却能即生成就双运佛果熟。若与三大阿僧祇劫相比,一期生命就像是一刹那。
(200)八种传统的外供养是饮水、浴水、鲜花、熏香、光明、涂香、馔食、音乐。
其馀的外供包括: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供;各种资财受用;为自他所拥有的资具;山、水、树、石、良辰美景等无主的事物。
内供养是自身一切善根等。我们可以随力供养实物并意想供献其馀物品,
又应观想供物的数量遍满虚空。
在献八供时,应可依以下的方法把他们视作内供养的表征:
饮水及洛水的甘露大湖表征闻思修学经续教法:
散发戒香的功德妙花在湖中生长;
灯明表征通达一切诸法的智慧;
涂香表征三种信心;
馔食表征禅定静虑;
妙乐表征赞颂皈依境的殊胜功德。
又在前行修持次第不必呈献空性真如供养及密供养。
(201)声闻、缘觉的自利涅盘与菩萨的利他佛果,皆是行者希求成就的菩提道。譬如,
下士可祈请脱离恶趣;
中士可祈请透过戒、定、慧三学达成自利解脱涅盘;
上士可祈请圆满六种波罗密多,守持菩萨律仪,由此达证佛果。
所以,行者应祈请现时所修的法门能得成就。
(202)必须忏除过往所犯的不善恶行,才能令苦恼恶果不会成熟现行。
忏悔罪业必须具足四力。此即:
(一)依止力---皈依三宝,发菩提心。
(二)追悔力---深思造因感果之理痛切追悔。
(三)誓愿力---坚决发誓,永不复作。
(四)对治力---如修习安忍以对治嗔恚;修习布施以对治俚吝;
修习七支供养;念诵《三十五佛忏》、《金光明忏》、《三蕴经》;
持诵金刚萨埵百字明、三昧耶净戒金刚等真言密咒,但最胜的对治方便是观修空性。
(203)随喜是最方便有效的积福方法。随喜所得的功德是依「能随喜者」及「所随喜境」而有别。譬如,凡夫随喜菩萨利他行的功德大于较随喜凡夫善行。若菩萨与凡夫随喜同一所缘,前者所得功德胜于后者。
又行者既可以随喜别人的善行,也可以由随喜自己的善行而获利益。
(204)弟子若不启请,师长便不会说法,这样弟子便无缘听闻历代祖师传续末断的口诀教授,修行即如无手臂而欲攀高崖。所以必须请师说法,转动法-轮。为成立吉祥缘起,此处可观想以黄金法-轮献予皈依境。这种修法的典故是出自佛陀成正觉后,大梵天及帝释天各自献上千辐黄金法-轮及白色右旋法螺,请佛陀转动法-轮。
(205)世人若缺乏学佛的意愿,诸佛便不会出现世间,引导有缘行者修道证果。这种修法不但能令上师久住于世,亦能令行者的寿量增长。
(206)只要生起一念嗔心或其他烦恼便能摧毁过往行善所得的福德资粮,所必须把功德回向无上菩提,这些功德便不会毁于一旦。假如把福德回向于其他标的,终必消磨净尽,反之,若把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即使在成佛之后,这些福德的善果仍会透过佛的利生事业不断增长。
(207)献曼达是象征以一切清净世间献予皈依境。献曼达的仪轨有多种。最简短的是七供曼达,其法如下:
香涂地基鲜花列
须弥四洲日月严
意缘供献净佛刹
愿诸众生同受用
依登 咕噜 惹纳 曼达啦 康 呢雅打也弥
在念诵以后七颂时,于每颂之后必须重复祈请。即是除第一颂外,在这些颂文之后必须重复念诵:「祈请加持我之心相续」。
行者应观想根本上师住于顶上,与己一同向资粮田主尊上师能仁金刚持启请。第一次祈请时,应想主尊与一切皈依境身中流出杂色光明甘露,经由自顶进入身中,把一切以暗冥为相的恶业、烦恼、病障等刹那驱除,犹如一灯照破千年暗冥,当下转为光明。
再次祈请时,观光明智慧甘露充满自身,获得佛身功德及佛意功德,寿命顺缘皆得增长。
行者在进行此处及前面的修法时,必须具足坚定信心,胜解所观之境真实现前,敢应允所请。
譬如,行者于此处应坚定胜解自身已得师长的加持转成佛身。虽然行者现时尚未真实达证此位,但透过这种观修,便能在自心相续之中植下殊胜习气种子,再透过上师的加持大力,这些种子便会成熟,令行者证得究竟果位。
(208)此颂是祈请证得续部所说身语意达至圆满的佛果双运境位,具足根本上师与一切诸佛的功德。
(209)道次第的加行修法至此修毕。以后各颂是启请成就各次第的修持。
第一颂是「依止上师」;第二颂至第五颂是「共下士道」;第六至第八颂是「共中士道」;第九颂及第十颂是「发愿菩提心」;第十一是「发行菩提心,总修六波罗密多」;第十二颂是「别修禅定波罗密多」;第十三颂是「别修般若波罗密多」。当完成祈请后,即开始观修这些次第的教授。
(210)修持此法之前必须依止具相上师。小、大、密三乘的上师德相各有不同。此论所说的是由殷重观察,寻求具相大乘善知识。弥勒菩萨于《大乘经庄严论》Mahayanasutralankara说大乘善知识须具十德: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
  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2ll)白业是唯招感乐果的善业。黑业是唯招感苦果的不善业。
(212)行者最初是分别通达「胜义谛」(无自性空)及「世
俗谛」(缘起显现)。然后,行者由轮替修习二谛令证德增上。于达成佛果时,即能俱时现证二谛。

(213)未得灌顶决不能成就密续修行。
于灌顶时必须守持律仪担句,倘有违越且未如法对治,即能招感堕入恶趣的重大过患,纵经对治仍当感生重大苦报。
又传授灌顶的金刚阿阇黎必须传承清净,从未中断;
已圆满修习本尊的承事闭关及护摩火供。
此外于授灌前必须观察受灌者是否具相法器。
了知修道次第及灌顶本性是接受灌顶者的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能具备以上各种因素才算是如法的灌顶。
(214)当行者圆满成就续部的「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便能达证「双运位」。
生圆二次第不共所断的障碍有两种:「庸常显」及「庸常执」。
所以,在续部的修持中,器世间是观为本尊净土,情世间是观为本尊天众。
(215)菩提道一般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自求涅盘的声闻五道。
第二种也是自求涅盘的独觉五道。
第三种是成就一切智佛果的大乘五道。
从大乘菩萨初次现证胜义谛至将近证得佛果之间,又可细分为十地。
(216)任何一种业皆会引生四种果报,此即: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譬如,行者由依止师长即能感得四种果报:
(一)异熟果---成就决定胜果;
(二)等流果---生生得遇善知识;
(三)士用果---犹如前生,如理依止;
(四)增上果---生于有善知识演说正法之地。
(217)诸佛对机示现不同身相,教化有情众生。于圣位菩萨则示现报身,于凡夫异生则示现善知识、比丘、国王、仆侍、树木、桥梁等相。对于一类具足善缘的有情,才会示现释迦牟尼佛或弥勒佛等世间导师之相。
(218)梵名Devadatta,又作提婆达兜、提婆达多、地婆达多。或作调达。意译作天热、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

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修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供养。由是,提婆达多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达多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盘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所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
《十诵律》说五法为尽形寿受着衲衣、尽形寿受乞食之法、尽形寿受一食之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向法。
提婆达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拥有独立教团,受阿阇世之礼遇,势力渐大,佛陀会屡次告诫比丘众,勿贪提婆达多之利养。后提婆达多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会图谋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
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毘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
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
其时,舍利弗及目键连劝谕提婆达多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达多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达多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善星梵名Sunakatra。音译作须那呵多、须那刹多罗。又作善宿。
是释尊为太子时所生之子。出家后,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后因亲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认为无涅盘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见,且对佛陀起恶心,声称佛身除有光环围绕外,仅具众多过失。
(219)「出离」一般是指出家为比丘或比丘尼。但不管出家在家,行者的发心、修行及成就才是真正的出离证量。因为心不耽着轮回之乐,不随外境所转才是出离世间。
(220)人道有情能造作往生净土所需的净业。有许多大瑜伽士更能不舍人身趣生净土。
(221)从前有一瘸子名为楚古Gru gu。一天当他坐在山崖旁边的时候,由于打瞌睡而堕崖,但却恰巧落在一头野驴的背上,所以他喜不自胜,骑在驴子的背上唱起歌来。附近一名牧人看见他的模样便过来问他发生何事。楚古得意地说:
「今天可谓吉星高照,我不但堕崖不死,更能骑在野驴背上。这种事情真的旷世难逢,倘不开怀高歌更待何时?」
(222)死主或死魔绝不是外在的力量,今我们无自主地受生死亡的乃是自己的烦恼及业力。
(223)在劫初时,人道有情的寿量无尽,但逐次递减至十年。之后,平均年龄又再逐渐递增。现在这个时代的平均年龄约在一百岁以下,但是过百岁者亦偶有见之。又此间世人或华发而终年,或怀妊而逢灾,故不决定。
(224)叫唤地狱是八热地狱之第四狱。叫唤,梵语raurava。又译作啼哭地狱、号叫地狱。堕于此地狱受苦之人,痛苦不堪,号泣叫唤,故称叫唤地狱。《长阿含经》谓此地狱之狱卒逮捕狱中罪人,掷入大镬烹煮,令彼罪人苦痛辛酸,万毒并至,号叫尤甚。虽经如是惩治折磨,然馀罪未毕,故不令骤死,须再三历经黑沙等十六小地狱,别别受苦。又此地狱众生之寿量极其长久。
《瑜伽师地论》说此地狱之一昼夜,相等喜足天(兜率天)之四千岁,可见其时量之长久难堪。生时若作密室以火杀人,或以熏逐蚊蚋者,或偷盗、邪淫、饮酒等恶行,于命终后即堕此狱。此外,八热地狱之第五狱,称为大叫唤地狱maharaurava。其狱中状况、受苦情形等,与前叫唤地狱相似,惟程度上更甚一筹。此二地狱常并称作「叫唤大叫唤」。
(225)虽然别人可以帮助我们达成世间的事情,但只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
(226)定解是一种建基于明确理解的上品坚固信心。所以行者应对业果或因果的关系有所了解。
(227)「正念」具有两种功能:长养善心所及善业;远离烦恼及烦恼之因。「正知」能守护自心不失善所缘境。「不放逸」令心不随散乱境而转的能力。
(228)譬如,若无豆种或只有瓜种便不能长出豆苗。盖没有豆种便是因不具,只有瓜种便是因不顺。
(229)业不作不受,业一作必受。只要业未报尽,纵使经历百千大劫,一旦因缘具足,便会成熟生果。
(230)见注202。
(231)一念嗔心能摧毁巨大福德资粮。若菩萨于有情生起嗔心,一刹那间便能摧毁百劫所积福德。至于「拨无因果」等邪见更能割断善根。相反,修习安忍,远离嗔心、于业果引生定解,具足正念正知,则能积集巨大福德。
(232)之前的教授是为上、中、下三种士夫的共学。本节则为中士及上士的共同教授。随后才是上士的不共教授。以犬、马、象三者为例,大者能载负小者,反之则不能。行者所修之法及所求之果必须与自己的根器相应,所以才有上、中、下三种士夫之分。
(233)母亲若作奔跑、跳跃、行淫;食用过冷、过热、辛辣之物,腹中胎儿亦会感受相应的痛苦,为时长达十月之久。
(234)按照西藏医学的说法,身体的疾病是由于身中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而起。四大种与心理因素亦有相互关系。
(235)死时身中四大消融,今身体的功能丧失。这时,临终者会经验各种痛苦可怖的幻象,像掉下悬崖,被狂风吹刮,洪水冲击,烈火焚身或沉入地下等。
(236)阿修罗由夙业的异熟果,感得资财受用,可是他们由于耽着欲乐,难生出离输回之愿,因此不能发心修持正法。
(237)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天人,于寿尽前七日间,出现五种异相,名为「天人五衰」,其分大小二类。大五衰相为:
(一)衣服垢秽,谓诸天衣服光洁常鲜,于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
(二)头上华萎,谓诸天众宝冠珠翠彩色鲜明,于福尽寿终之时,头上冠华自然萎悴。
(三)腋下汗流,谓诸天众胜体微妙,轻清洁净,于福尽寿终之时,两腋自然流汗。
(四)身体臭秽,谓诸天众妙身殊异,香洁自然,于福尽寿终之时,忽生臭秽。
(五)不乐本座,谓诸天众最胜最乐,非世所有,于福尽寿终之时,自然厌居本座。以上五种大衰相显现时,天人将死亡。
小五衰相为:
(一)乐声不起,谓诸天音乐不鼓自鸣,于衰相现时,其声自然不起。
(二)身光忽灭,谓诸天众身光赫弈,昼夜昭然,于衰相现时,其光不现。
(三)浴水着身,谓诸天众肌肤香腻,妙若莲花,不染于水,但衰相现时,浴水沾身,停住不干。
(四)着境不舍,谓诸天众欲境殊胜,自然无有耽恋,于衰相现时,取着不舍。
(五)眼目数瞬,谓诸天众天眼无碍,普观大千,于衰相现时,其目数瞬。
(238)死相现前时,天人再不能受用以前的欲乐,且为其馀天众所弃,孤立无援,束手待毙。由具业通,能见未来生处,愁苦不乐。此苦时量极长,盖欲界天人之七日等于人道三百五十年。
(239)轮回三有便是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在欲界最上层、
色界及无色界均有天人居住,所以欲界是六趣有情杂居之地。色界及无色界唯是高级天人所居之地。
(240)有情为烦恼及恶业所驱,无自主地受生便是为行苦所制。这种普遍的痛苦就所像掌上的一根头发难以察觉。但是,对于另一类感觉较为敏锐的人来说,这种痛苦却像头发人眼一般明显。
(241)六道的别苦至此说毕。以下继续解说六道的总苦:
(一)数数舍身。
(二)亲仇不定。
(三)身财不定。
(四)亲属友伴皆无真实助益。
(五)无安乐厌足。
(六)数数取身不定。
(242)佛教的形上学把日、月、星辰视为有情。它们的运行轨道则被视为这些有情的住处。
(243)一切痛苦皆可分为三类:
(一)苦苦---一切不悦意的感受。
(二)坏苦---由于世间的乐受皆是有漏,所以最终必会结束。
(三)行苦---参见注241。
(244)有漏的意思是指一切由烦恼业力所产生的事物皆不离于三苦。
(245)即是色、受、想、行、识五蕴。
(246)有漏五蕴如水,苦恼则好像必定从水中冒起的水泡。两者外相虽然有别,但彼此的体性相同。
(247)这些中士的调心方便就像能治生死大病的灵药。宗喀巴大士曾说,行者若不殷重思维轮回的过患,决难生起出离轮回之愿;若不了知及断除生死根本,决难令苦恼息灭。
(248)我执便是凡夫妄计自他一切诸法为独一自主。这种错见是一切不善恶念、恶行及恶果的根因。
(249)通达无我的智慧便是现证胜义谛或人、法二无我。
(250)有情出生的方式可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
(251)法界即是空性。但是只有佛陀才能俱时通达胜义谛空性及世俗谛。
(252)以上的修法称为「七重因果教授」。这种法门是由弥勒菩萨传予无着,再辗转传至阿底峡尊者。前六支是第七支菩提心的生因。下文的修法名为「自他更换」。这种法门是由文殊师利菩萨传予龙树、寂天,再辗转传至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士把这两种传承结合传授,成为一种极有效的发心方便。
(253)发愿受取他人的恶果,令他们不受苦果是一种大悲心的表现。愿他人能受用自己的乐果便是慈心的表现。前面的修法便是要引发这种意乐。
(254)依中观派所说,出世间定是指已现观无我空性者的三摩地。在其他佛教宗派是指已出离轮回者的三摩地。没有上述这些成就便是世间定。
(255)佛教的正见可分为四种:
(一)诸行无常。
(二)有漏皆苦。
(三)涅盘寂静。
(四)诸法无我。此颂所指的正见便是第四种,也是最高的一种。
(256)行者可以任何对象作为修定所缘,但选定之后便不能随便更换,否则便难以引生寂止。
(257)「正知」并不是沉没、掉举两种定障的正对治。正知就像守卫一样,在沉掉出现时发出警告。能对治各品粗细沉掉的不共方便及成办寂止的教授,应从具量上师处求知。
(258)成就寂止的过程共有九次第,名为「九住心」。行者
必须透由「六力」成办「四作意」令专注力增长。达至「第九住心」时便会生起「身轻安」及「心轻安」,从而成就具相的「寂止奢摩他」。
(259)心意的自性本是无记。所以其性质遇善时即为善;遇恶时即为恶,暂不决定。
(260)凡是为正理所速破的自性有境,皆可作为「所破境」
或「所遮境」。
(261)「离谛实」意指诸法并非像凡夫所见般真实存在。
(262)「四要」又名「四种扼要」是
(一)所破决定扼要。
(二)周遍决定扼要。
(三)离谛实一品扼要。
(四)离谛实异品扼要。
(263)「虚空」的自性既非一亦非异,「虚空」仅是依名言安立而存在。同样,「我」、「身」、「心」及一切诸法亦是依名言安立而有。故以离障虚空为譬喻来说明「我」、「身」、「心」、「一切诸法」皆是无自性。
(264)只有佛陀才能等观胜义谛及世俗谛,俱时通达空性及缘起。一般行者只能轮替合修此法。
(265)显经所安立的道轨不但互不相违,与密续修法亦毫不违悖。一切修法彼此互为助伴。趣修续部之前,应于依止善知识至观修空性,别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三主要道等一切道轨次第,必须修学。然后领受允许行者修学续法的四种能熟灌顶,于相续中植下成熟佛果四身种子。
(266)梵名Jnanavirya。藏名移喜津珠Yeshe tsondru。意即智慧精进。
(267)藏名Kong yul。兜率禅定洲是位于工布县 Kong po境内。
(268)藏名Ganden samten ling。
  (部份注释内容出自格鲁派罗桑塔钦仁波切的著作---译按。)

常用辞汇
《诸功德根本续》---是格鲁行者常念的简略启请文。内容包含整体道次第的扼要。
转轮圣王---简称轮王。梵语cakra-varti-rajan。音译作斫迦罗伐辣底遏罗阇、遮迦罗跋帝、遮加越。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
轮王拥有七宝,具足四德,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大毘婆沙论》称转轮圣王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分别有其轮王。
《仁王般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依此说配于菩萨行位:铁轮王为十信位;铜轮王为十住位;银轮王为十行位;金轮王为十回向位。
《法苑珠林》举轮王有军轮王、财轮王、法-轮王。阿育王等为军轮王;金轮至铁轮四王为财轮王;如来为法-轮王。
八功德水---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的净水。
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诸佛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
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欲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种优良特质。

别解脱戒---能令七众别别弃舍身口七支诸恶的戒律。
又作波罗提木叉律仪、依别解脱戒、别解脱律仪、别解脱法、别解脱调伏、护从解脱、戒律仪、律仪戒、木叉戒。为三种律仪之一。与「静虑律仪」、「无漏律仪」相对。是于欲界受戒法而发得之戒体,故称为欲缠戒,属有漏戒。《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云:
「言别解脱者,由依别解脱经如说修行,于下下等九品诸惑,渐次断除,永不退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名别解脱。又见修烦恼其类各多,于别别品而能舍离,名别解脱。」
此律仪共有八聚,即夜苾刍律仪、苾刍尼律仪、正学律仪、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近事律仪、近事女律仪、近住律仪等:亦即七众持受之戒,包括比丘比丘尼具足戒、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优婆塞优婆夷五戒、邬波婆沙八斋戒。上述八种律仪,除近住男、女之八斋戒外,馀七种必须尽形寿护持。
胜义谛---亦即空性、自性空、本来实相、真如、无我、法界、真实。
世俗谛---即世间的缘起法。
遍入天---又作毘瑟笯天、毘湿无天、毘搜纽天。意译遍人天、遍净天等。是印度教三主神之一。
此天肤色深蓝,四手,分持法螺、轮宝、仙杖与莲花,脐上出莲花一朵,上坐梵天。骑乘金翅鸟迦楼罗,妻为吉祥天女。
胜者---又译作大雄。佛陀的别号。
药师如来---《药师经》中所说八佛之一。
毕竟无---指任何事物皆不存在。「毕竟无」不能与「毕竟空」混为一谈,毕竟空是指一切诸法悉皆空无自性,并非否认万法之存在。
上趣---又作善趣、乐趣。即是天、人阿修罗三道。
喧闹---即是外散乱及内散乱。
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
自他二利究竟---即是具足大悲、大智、寂灭的佛果位。简称二利。
二种杀贼---声闻涅盘;独觉涅盘。
二种胜身---色身及法身。「色身」包括「受用身」(又作报身)及「应化身」。「法身」包括「智慧法身」及「自性法性」。
二次第---无上瑜伽密续的「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二障---即是能障解脱的烦恼障,与及能障---切种智佛果的所知障。
上二界---色界及无色界。
二资粮---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
兜率---是补处慈氏弥勒菩萨现时所居的净土。兜率又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兜师陀天、睹史多天、兜驶多天。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与夜摩天合称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于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
《立世阿毘昙论》谓此天欢乐饱满,于其资具满足,于八圣道不生知足,故称为兜率陀天。
《佛地经论》谓,最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称为喜足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者(即补处菩萨)之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弥勒现亦为补处菩萨,于此宣说佛法,若住此天满四千岁,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释迦如来身为菩萨时,亦从此天下生人间而成佛。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之所居,享受欲乐。
般若---可分为:
(一)文字般若即是《般若波罗密多经》,为诠释般若之方便,能生起般若,故称文字般若。
(二)观照般若,即是能现证实相之有境智慧,其体为般若故名观照般若。
(三)实相般若,指观照般若之所知境---境空性,其体虽非般若,然能生起般若,故称实相般若。
涅盘---又作泥洹、泥日、涅盘那、涅隶盘那、抳缚南。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盘、大般涅盘。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盘寂静」。
外道虽然亦有涅盘之说,但含义有别。涅盘有大乘及小乘之分。声闻阿罗汉及独觉辟支佛的无馀涅盘为小乘涅盘。无上正觉佛陀的无住涅盘为大乘涅盘。

贤劫---音译陀劫、陂陀劫、波陀劫。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bhadra又译作善;劫,kalpa,又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全称现在贤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
《悲华经》对贤劫一语有所解释:「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中略)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多有贪欲、嗔恚、愚痴、侨慢众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
《贤劫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千佛因缘经》谓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弥勒以下,直至楼至等千佛,于贤劫中次第出现。
明灯劫---于人寿渐减,苦难增盛,有利正法修持的减劫时代,常感得诸佛出现于世,故称灯明时。
暗劫---又名黑暗劫,亦即无佛出世之劫。
浊世---又名五浊混世。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悲华经》《法苑珠林》说五浊为:
(一)劫浊-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间众生无一幸免。
(二)见浊-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三)烦恼浊-众生多诸爱欲,仅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四)众生浊-又作有情浊。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
(五)命浊-又作寿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
三律仪---又作三戒。即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及密乘三昧耶戒。
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及增上慧学。三者是于皈依三宝的基础上次第增上,故又名为「增上三学」。
三信---净信、诚信、不坏信。又作三种净信。信是一种明显确定的认同态度,与盲目迷信不能混淆。
三处---又作三地。地面、地上(空中)、地下。
三种传承---
(一)菩萨广大行传承是由释迦牟尼佛、弥勒、无着、金洲、阿底峡、宗喀巴等历代大师弘传。
(二)空性甚深见传承是由释迦牟尼佛、文殊、龙树、月称、阿底峡、宗喀巴等历代大师弘传。
(三)密续加持传承是由世尊金刚持及历代大师弘传的续部灌顶教授。
三喜---三种合师长欢喜的方法。
胜乘---泛指波罗密多大乘,别指的秘密真言大乘或金刚乘。
普贤供养---即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普贤菩萨供养。
双运位---密续所说的究竟佛位。显经所说的十一地、密续所说的十三佛果乃至十六地佛果,只是开合不同,两者并无胜劣之别。
独觉---又作缘觉或辟支佛。音谓译贝支迦、辟支。三乘圣者之一。是无师而自悟之圣者,其慧力胜于声闻。
《大智度论》说有二义:
(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其时佛法已减,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
(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
六大---又作「六界」。是修持无上瑜伽密续的必须条件。
心一境性---是修止次第之一,能于善所缘境,一念专住的静虑力,为定名之一,亦是定之自性。以止住心于一境之状态为定,故又称心一境性。与等持之体相同。

检察修---是格鲁派修观的三种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把所修境依次序快速浏览一遍。其馀二者是「观察修」及「安住修」。
净土---以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作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刹、佛国。对此而言,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净土是大乘经的不共说。诸佛于其净土教化众生,故凡有佛处即为净土。
《放光般若经》、《无量寿经》等,均以净土为诸佛于因位行菩萨道时,发愿成就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以无量数劫所积功德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
《维摩经》佛国品有心净国土净,娑婆即常寂光净土之说。若众生心不清净,此土即秽恶不净;佛所见清净,即成无量功德庄严。
《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华严经》之华藏世界、《大乘密严经》之密严净土等,即以「心净土净说」 为本。
《无量寿经》说娑婆世界以外另有净土,亦有于未来当其成佛时所成就之净土;二者均是菩萨依本愿,经修行而成佛时所完成之国土。能作众生发愿求生之处。
遍智---又作一切种智。是佛陀的别号。
皈依境---佛教的皈依境便是佛、法、僧、上师、本尊、空行、护法。
妄念---禅定的障碍。
断见---即是虚无主义。又称断灭论。二见之一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万法因果各别亦复相续,非常非断,执断见者拨无因果,执世间及我仅限于一期生命,人死犹如灯灭。
常见---常邪见、常论。二见之一。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执着此见解,即称常见。
邪见---指恒常、断灭、自性有、拨无因果、不信修道解脱等见解。
烦恼---音译吉隶舍。又作惑。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有碍觉悟的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烦恼又名随眠、缠、盖、结、缚、漏、取、系、使、垢、瀑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中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的根源。
不放逸---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的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
萨迦班禅---即名闻西藏的萨迦派第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
出离心---又名决出心。即是不贪著轮回之乐,志求脱离的心念。
证悟---主要是指戒、定、慧三学的成就。
神舞---描述佛教人物本尊的舞剧。
口诀---由历代祖师口传耳承的教授。
遮罪---指违越佛陀所制的戒律。
性罪---又作自性恶、自性不善、十不善。由烦恼发起的十种不善恶业。
根本罪---又作堕罪、根本堕。能令堕落恶趣的恶行。乃戒律中之根本极恶戒。
又作波罗阇已迦、波罗市迦。意译为他胜、极恶、重禁、堕、堕不如、断头、无馀、弃。
修行人若犯此戒即生以下三过:
(一)失其比丘、比丘尼资格,道果无分。
(二)自教团中放逐,不得与僧同住。
(三)死后必堕地狱。此罪如同断首之刑,不可复生,永被弃于佛门之外,故称极恶。
又此罪能破沙门戒体,令被堕落,魔必得胜,故亦称他胜;善法名自,恶法名他,以恶法胜善法,故犯者称他胜罪。比丘之四波罗夷指杀、盗、淫、妄等四罪;比丘尼除此四罪外,尚加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戒等四种,总为八波罗夷。比丘戒之四波罗夷罪与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合称为四重八重。
相好---即佛身的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
懈怠---又作怠。心所之一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指不积极修善行。
《成唯识论):「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
《堕忏》---用于忏除恶业的仪轨,如《三十五佛忏悔文》。
《妙音口授》---菩提道次第八大教授之一,第五世DL喇嘛造。
《加行法》---是菩提道次第的修持仪轨,达波罗桑蒋贝隆竹编纂。
《开胜道门》---见《加行法》启请一节。
《乐道》---菩提道次第八大教授之一,班禅罗桑卓之坚赞造。
禅定---又名静虑。若为菩提心摄持,即成禅定波罗密多。若为世间意乐摄持即成受生色界天或无色界天之因。
三摩地---又作等持。三摩地可分为世间三摩地及出世间三摩地。
渣宇哇---著名的嘎当派大师。
内障---指有碍修持正法的烦恼及疾病。
外障---指贪穷、饥渴等不利修法的逆缘。
勇父空行---是修密者的助伴。有居于世间、有居于净土。资粮田中的勇父空行皆是佛陀的化身。

轻安---心所之一。即身心轻利安道,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唯识宗立为善心所之一。这精神作用,主要在禅定中生起,使修习能持续进行。
轻安又分为「身轻安」及「心轻安」二种,心堪忍之性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轻安;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轻安。
掉举---分粗细二品。「粗掉举」是修时内心散失所缘境。「细掉举」是于修时虽未散失所缘,然而暗生粗动。
沉没---分粗细二品。
「粗沉没」是于专缘所修境时,有住分而无明分(虽能保持所缘,然不明显清晰)。
「细沉没」是住分明分俱存,但明分无力(虽能明显保持所缘,但明显仍不足够)。
格鲁派极强调修定者必须善能分辨昏昧、粗沉没、细沉没的性质,否则便难以察觉「细沉没」,误认已经成就定境。
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平等无量。
四要---通达空性的四种观察方法。
生堕四门---不知是理非理;于意乐加行无殷重心;烦恼炽盛;于佛圣教无恭敬心。
五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内明。此外还有小五明。
五体---指头、二手、二足。
胜观---又名「观」或「毘钵舍那J。

十一种利生方便---平息苦恼、遣除愚痴、酬报恩德、普施无畏、消除悲忧、灭除贫穷、扶助孤寡无依、应机设教、舍弃邪道、策励修习正道、由福德通力而作救护。

增上生---指上三善趣。
决定胜---指解脱成佛。
施设---亦即「安立」或「立名」。即是由名言分别,假名安立。

菩萨行---即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等六种波罗密多,及爱语、布施、利行、同事等四摄法。

萨戒---受持行「菩提心」后所要守护的十八重戒及四十六轻戒。

异熟八功德---长寿、形体端严、种性高贵、具大权势、言辞威肃、声誉卓著、男身、身心健壮。亦名为「八种异熟功德」。

五过---懈怠、忘失所缘境、沉没、掉举、不作行、作行。

对治五过的方法为「八断行」:
(1)认识修止功德之信;
(2)希求静虑之欲;
(3)由欲生之勤;
(4)勤修之果轻安与寂止。以上四行能对治懈怠。
(5)对治忘失所缘之正念;
(6)对治沉没及掉举对治之正知;
(7)对治不作行之作行之思,
(8)对治作行之不作行等舍。

六力---听闻力、思维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串习力。
四作意---有励力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无功用运转作意。
九住心---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
不作行---于修定时应作对治的过失置之不理。
作行---能离种种过失安住定境时,仍然多此一举,不停寻求过失欲行对治。



可分段持诵中间加念文殊咒,也可以念修护法,若为除障可念护法经咒击鼓或旋转震动金刚钺刀持咒不断。
护法黑六臂玛哈嘎拉咒:
嗡  班杂日  玛哈嘎拉  庆切札  比嘎喃  比那呀嘎  吽吽  呸呸  梭哈
礼赞偈:
    法界本性虽不动 为调恶暴显怒相
    降伏破坏正法者 大黑尊前敬礼赞
  

  http://www.zmxh.com/bbs/viewthre ... &extra=page%3D1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