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正藏中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
[打印本页]
作者:
佛陀的莲花
时间:
2010-6-23 13:56
标题:
大正藏中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
一、说 法 因 缘
经名
出处
佛以二十九出家。以三十五得道。從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樹下為一年。…七年拘耶尼國為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舟經。
佛說十二遊經
本缘部\第四卷
次第二時十二年中唯說有教者。覺愛難云。成道五年說大般若正明實相。又第七年為八菩薩說般舟三昧經。正明眾生五陰本空。
妙法蓮華經玄贊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成道五年說大般若正明實相。又第七年為八菩薩說般舟三昧經。正明眾生五蘊本空。又第九年說抰掘摩羅經。第十年中說如來藏經。皆明涅槃佛性深理。
大乘法苑義林章
诸宗部\第四十五部
又依結集。初年說大集寶幢陀羅尼及楞伽海龍王經等。九年說鴦掘摩羅。十年說如來藏。
八大乘者。般若·般舟三昧·鴦掘摩羅·如來藏·維摩·思益·楞伽·普曜等經也
中論疏記卷
续律疏部·续论疏部\第六十五卷
二、殊 胜 难 遇
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
佛說法滅盡經
宝积部·涅槃部\第十二卷
是法王子。為眾行者夢中恒說過去未來三世佛法。說首楞嚴三昧般舟三昧。亦說觀佛三昧。以為瓔珞。
為此賢劫諸大菩薩說般舟甚深三昧。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经集部\第十五部
得菩薩真行果是名菩薩道果。是時得般舟三昧。於眾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羅蜜門。爾時諸佛便受其號。
坐禪三昧經
经集部\第十五部
複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于一切眾生悲心徹骨入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
大智度論初品中菩薩釋論第八(卷第四)
出家他方亦如是。問曰。善守菩薩有何殊勝。最在前說。若最大在前。應說遍吉觀世音得大勢菩薩等。若最小在前。應說肉身初發意菩薩等。答曰。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薩是王舍城舊人。白衣菩薩中最大。佛在王舍城。欲說般若波羅蜜。以是故最在前說。複次是善守菩薩。無量種種功德。如般舟三昧中。佛自現前贊其功德。
大智度論初品中佛土願釋論第十三(卷第七)
故般舟經云。眾生問佛。何因緣得生此國。彌陀佛答。以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國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经疏部\第三十七卷
三、何 谓 般 舟
般舟此云佛立。即常行三昧。一行者即常坐三昧。
維摩經略疏垂裕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此菩薩名在般舟經中。亦名賢護。善即賢也。善巧將護令其不退。
法華文句記卷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般舟翻佛立。此舉除睡中最。以九十日常行故也。
若有惡心惱發菩提心人。此過過是。癡眷屬者。具如般舟須離癡人及鄉里等。
二者心一境性及三昧名此二次寬。雖通欲界。不通一向散亂心中。以般舟三昧或欲界繫九種心住。心一境性亦通欲界方便心故。
金剛三昧經論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云何修精進門。所謂修諸善行。心不懈退。當念過去無數劫來。為求世間貪欲境界。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畢竟無有少分滋味。為令未來遠離此苦。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眾生。修諸善行者。通則六度四攝。別則四種三昧。所謂常行三昧。如般舟等。常坐三昧。如一行等。半行半坐三昧。如法華等。非行非坐三昧。如覺意等也。心不懈退者。總明三種精進也。當念過去等者。被甲精進也。為令未來等者。攝善精進也。大悲利益等者。利樂精進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律疏部·论疏部\第四十四卷
如行者內修般舟三昧者。天台止觀第二云。常行三昧者此法出般舟三昧經。翻名佛立。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諸佛其前立如明眼人暗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文)或云。疏第十云。淨菩薩提心歟念佛三昧相應(文)念佛三昧般舟三昧是一也。故知真言行者至淨菩提心得除蓋障三昧時逮見無盡莊嚴藏。故云佛立三昧歟。
觀經疏傳通記考例
续经疏部\第五十七卷
又問曰。般舟三昧樂者是何義也。答曰。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三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為定。由前三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為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應知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第五依般舟經云。時有跋陀和菩薩。於此國土聞有阿彌陀佛。數數係念。因是念故見阿彌陀佛。既見佛已即從啟問。當行何法得生彼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當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
安樂集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法非佛不悟。念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華三昧起矣。一仙兩稱。俱得仙名。念佛法華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則不輕般舟。
念佛三昧寶王論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般舟之義。義在何耶。對曰。梵云般舟。此云現前。謂思惟不已。佛現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緣。非正釋其義也。
言事門者。夫佛生於心。般舟無念而已。至境出於我。法華不速而自來。無所念心者。絕諸亂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
何故妙宗引般舟三昧經三力為證。一佛力。二三昧力。此二非事用耶。三者本功德力。此非理具耶。然末代行人而欲立行造修。須揀入理之門起觀之處。以眾生在迷未悟理故。故至第七正修章中。方論陰等十境的揀所觀。今亦如是如前所辯。良由於此不見此意豈不惑哉。問唯心淨土之唯心與本性彌陀。及十不二門唯色唯心之唯心同異如何。答唯心淨土。是所觀陰境。本性彌陀。是所顯法門亦是能觀觀法。各舉一邊意在互顯。若十不二門約三諦。妙色妙心而論唯心。故云非色非心空也。而色而心假也。唯色唯心中也。此乃直約中道絕待而論。名為妙色妙心。豈與唯心淨土所觀陰心同日而語。
淨土境觀要門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幻喻非有非無。響喻非合非散。又如般舟經。教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其略云。常念彼佛。譬如夢見金寶親屬相與娛樂等。永明曰。此喻惟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礙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惟心自見。
淨土或問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故祕藏記云。約法者。以觀心為因。以三密為緣。所現普門海會即所生法。以由緣生法擬三諦。所現前普門海會有以四不生推求。斯有了不可得是即空。本有三密即中(乃至)則此義意也。疏如行者至了了無障者。是明行者自善根力。與佛加持力故。得見因緣所成影像曼荼羅莊嚴云也。此般舟三昧者。准此疏第十一具文云。如是觀之時以不外緣安住不動不分別一切法想而不生妄相。爾時與觀佛三昧等相應(乃至)是此般舟三昧義歟。摩訶止觀第二云。般舟翻為佛立。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乃至)疏然此境界至被故生耶者。是責問此行者所緣曼荼羅境界是若行者為因獨生耶。若為佛緣獨生耶。
大日經疏演奧鈔刊行序
续经疏部\第五十九卷
明結釋中。如是毘盧遮那等者。且付如來加持身作一往釋。若付一一諸尊作細往釋不可有邊際。如各具五智無際智可思之。如胡麻中者。譬如胡麻殼中油遍無空隙處。如此等諸尊各遍法界無空隙之處也。故云如是毘盧遮那乃至無空隙處也。如來若捨加持等者。譬如幻師若息咒術。所現幻事隨滅。如來金剛幻亦如是。佛若捨加持即不能現前。如是境界非自心推求推度而所應得。故云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也。行者內等者。此云常行三昧是指三平等妙行云般舟三昧也。以行者三平等妙行為內因。以諸佛護持為外緣。以此因緣諦見曼荼本佛。而聽聞三世常恒自受法樂之法音。故云如行者乃至了了無礙也。然此境界等者。如此行者見聞不思議境界時。四句推見或以幻夢等十喻諦觀察。都無從來無所去。隱顯不思議。畢竟平等平等而不出字門。故云然此境界乃至不可得也。非從毘盧遮那等者。為遮迷者伏疑故。今所現相似始生故。毘盧遮那本來三部聖眾。而非今始出生。故云爾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续经疏部\第五十八卷
尋時即得諸佛現前三昧。三七日後合得此三昧。是佛立三昧也。止觀云。般舟翻為佛立。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晴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記云。由三力故三昧見佛。是故此經(般舟三昧法也)亦名現在佛立定經今案件文合今經也。故指諸佛現前三昧為佛立。
妙印鈔
续经疏部\第五十八卷
經。於阿闍梨所下至分別惡想。釋曰。二明應敬善人也。文亦為二。初明莫見愆過。次舉有過以況無過。此即初也。於阿闍梨而有凡聖。若伺惡者。於佛世尊尚見愆過。若求善者於一闡提而見有善。故於阿闍梨不令見愆過。愆字去連反。過也失也。故般舟三昧經云。於所聞三昧處如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又智論四十九云。菩薩因師得菩提。云何不敬。豈有上智高明。於師不敬。若不敬師。則失大利。如井無綆水無由得。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序
续经疏部\第五十六卷
又般舟三昧。以應身三十二相為境。依之而修三觀。是知。三觀所顯即是圓融三法也。
重刻四明十義書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遠問曰。念佛三昧。般舟經念佛章中說。多引夢為喻。夢是凡夫之境。惑之與解皆自厓已還理了。而經說念佛三昧見佛。則問云。則答云。則決其疑網。若佛同夢中之所見。則是我相之所矚想相。專則成定。定則見佛。所見之佛。不自外來。我亦不往。直是想專理會大聞。於夢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來。而云何有解。解其安從乎。若真茲外應。則不得以夢為喻。神通之會。自非實相。則有往來。往則是經表之談。非三昧意。後何以為通。又般若經云。有三事得定。一謂持戒無犯。二謂大功德。三謂佛威神。為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於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聖人。然則成會之表。不專在內。不得令聞於夢明矣。念佛三昧法法為爾不。二三之說。竟何所從也
什答。見佛三昧有三種。一者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二者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三者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三種定。皆名念佛三昧。其實不同。者得神通見十方佛。餘者最下。統名念佛三昧。復次若人常觀世間厭離相者。於眾生中。行慈為難。是以為未離欲諸菩薩故。種種稱讚般舟三昧。而是定力。雖未離。亦能攝心一處能見諸佛。則是求佛道之根本也。又學般舟三昧者。離言憶想分別。而非虛妄。所以者何。釋迦文佛所說眾經。明阿彌陀佛身相具足。是如來之至言。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為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為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為喻。又夢是不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又諸佛身有決定相者。憶想分別。當是虛妄。而經說諸佛身皆從眾緣生。無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若然者。如說行見諸佛身。不應獨以虛妄也。若虛妄者。悉應虛妄。若不虛妄。皆不虛妄。所以者何。普令眾生。各得其利。種諸善根故。如般舟經中見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羅漠。阿惟越致。是故當知。如來之身。無非是實。又憶想分別。亦有時有。若當隨經所說。常應憶想分別者。便能通達實事。譬如常習灯燭日月之明。念復障物。便得天眼。通達實事。又下者持戒清淨。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三昧力。眾緣和合。即得見佛。如人對見鏡像。又一凡夫。無始以來曾見。皆應離欲得天眼天耳。還復輪轉五道。而般舟三昧。無始生死以來。二乘之人。尚不能得。況於凡夫。是故不應以此三昧所見。謂為虛妄。又諸菩薩得此三昧見佛。則問解釋疑網。從三昧起。住麁心中。深樂斯定。生貪著意。是故佛教行者。應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來。而得見佛聞法者。但心憶分別。了三界之物。皆從憶想分別而有。或是先世憶想果報。或是今世憶想所成。聞是教已。心厭三界。倍增信敬。佛善說如是微妙理也。行者即時得離三界欲。深入於定。成般舟三昧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诸宗部\第四十五部
然智者所立行儀。總有四種。何等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問經一行三昧也。二曰常行。即般舟經佛立三昧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法華二經。袒持普賢二三昧也。四曰非行非坐。即有依諸經行法。及歷善惡無記修觀。總名隨自意三昧也。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常行出般舟。諸佛倚立現前。睹法界佛也。常坐出文殊問般若。繫緣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半行半坐。出方等法華。如是作已。卻坐思惟諸佛實法。法華云。當成就四法。一為諸佛護念(云云)。此語初心行人久行道者。如安樂行。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作是懺悔。名大懺悔(云云)。非行非坐通四法一通眾經。二通諸善。三通諸惡。如賢者軍戎家業等不妨用心。四通無記。行住坐臥語默。皆是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四念處卷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即已發菩提心。若欲行菩提道。應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大乘經典。出世行人若欲疾得入十信位。具六根清淨。宜起精進。不惜身命。應當加修四種三昧。四種三昧者。一常坐三昧。如文殊般若經說。二常行三昧。如般舟經說。三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經法華經說。四非行非坐三昧。即是諸大乘經所說種種行法。
四教義卷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故般舟云。我所念者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乃至云。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止觀約此而立中觀。中觀若立。任運即三也。
四明尊者教行錄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又復應知一心三觀修有多門。若直於三道顯理。此如一行。若託觀佛顯理。此如般舟等。若兼持咒顯理。如方等等。若兼誦經顯理。如法華等。若於數息顯理。如請觀音。若於善惡無記顯理。如歷事覺意。
夫諸大乘經所詮行法。約身儀判。不出四種。攝一切行。罄無不盡。一曰常坐。即一行三昧。二曰常行。即般舟三昧。並九十日為一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三昧。七日為一期。又法華三昧。三七日為一期。四曰非行非坐。即請觀音三昧。四十九日為一期。又大悲三昧。三七日為一期。
知識有三種。一外護。二同行。三教授。若深山絕域無所資待。不假外護。若修三種三昧應仰勝緣。夫外護者不簡白黑。但能營理所須。莫見過。莫觸惱。莫稱歎。莫汎舉而致損壞。如母養兒。如虎銜子。調和得所。舊行道人乃能為耳。是名外護。二同行者。行隨自意及安樂行未必須伴。方等般舟行法決須好伴。更相策發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齊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視世尊。是名同行。三教授者。能說般若示道非道。內外方便通塞妨障。皆能決了。善巧說法示教利喜。轉破人心。於諸方便自能決了。可得獨行。妨難未諳不宜捨也。經言。隨順善師學得見恒沙佛。是名教授。觀心知識者。
謂四種三昧遍攝眾行。若無勝行勝果難階。一常坐出文殊問文殊說兩般若經。亦名一行三昧。唯專念法界故也。以九十日為一期。二常行出般舟三昧經。亦名佛立三昧。成時見十方佛在室中立。亦以九十日為一期。三半行半坐出法華方等二經。法華三七日為一期。方等不限時節。四非行非坐亦名隨自意。意起即觀故也。方法出請觀音等諸大乘經。通於四儀及諸作務公私忽遽。亦可修也。是四三昧行異理同。是故同用十乘之法。
摩訶止觀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三以心為禪門者。若用智慧反觀心性。則能通行心。至法華。念佛般舟。覺意。首楞嚴諸大三昧。及自性禪。乃至清淨淨禪等。是出世間上上禪門。亦名非出非滅法攝心。此一往據菩薩禪門。以此義故。約三法為門。
止觀大意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四、难 思 法 益
般舟三昧離欲人未離欲人俱得。天眼但是離欲人得。般舟三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眼修神通得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五卷
復次此諸大眾。但以佛威神力故。得見如是不思議境界。如來若捨加持。即不現前。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如行者內修般舟三昧。外蒙神力護持。能以父母生身見十方佛。如晴夜光無雲仰覩眾星。聽聞法音了了無礙。然此境界。由行者心淨故生耶。由佛加護故生耶。若由內心。即是從自性生。若由佛力。即是從他性生。悉皆不異外道論義。以自他無故。和合亦無。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問。析羅漢經云。七地不退。故阿鞞跋致明七地事。般舟三昧明八地事。首楞嚴三昧明十地事。今云何言八地不退。答。七地得無生忍名不退。八地得無功用故名不退。故第八名不動地也
法華義疏卷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問。拆羅漢經云。七地以上不退故。阿鞞跋致明七地事。般舟三昧明八地事。首楞嚴三昧明十地事。今云何言八地不退。答。法花疏云。七地得無生忍名不退。八地得無功用故名不退。故名不動地。(基取此意。)
校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引
续经疏部\第五十六卷
複次菩薩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緣故。複次菩薩智慧入二法中故勝。一者大悲。二者般若波羅蜜。複有二法。一者般舟三昧。二者方便。複有二法。一者常住禪定。二者能通達法性。複有二法。一者能代一切眾生受苦。二者自舍一切樂。複有二法。一者慈心無怨無恚。二者乃至諸佛功德心亦不著。
大智度論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一
释经论部
複次是四禪處有四等心。五神通背舍勝處。一切處無諍三昧。願智頂禪自在定練禪。十四變化心般舟般。諸菩薩三昧首楞嚴等。略說則百二十。諸佛三昧不動等。略說則百八。
大智度論初品中禪波羅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
释经论部
今一切人雲何能見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答曰。是佛神力令彼得見。非眾生力也。設阿羅漢及辟支佛等。亦以佛力故所見無限。譬如轉輪聖王飛行。一切營從及諸象馬眾畜皆亦隨去。今佛神力故。眾生雖在遠處亦得相見。又如般舟三昧力故。雖不得天眼而見十方。佛眼耳無礙。亦如劫盡燒時一切眾生自然皆得禪定得天眼天耳。佛以神力故。令一切眾生皆得遠見亦複如是。
大智度論初品中放光釋論之餘(卷第九)
释经论部
【經】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論】菩薩位者。無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觀一切世間空心無所著。住諸法實相中。不復染世間。複次般舟般三昧是菩薩位。得是般舟般三昧。悉見現在十方諸佛。從諸佛聞法斷諸疑網。是時菩薩心不動搖。是名菩薩位。複次菩薩位者。具足六波羅蜜生方便智。于諸法實相亦不住。自知自證不隨他語。若魔作佛形來心亦不惑。複次入菩薩法位力故。得名阿鞞跋致菩薩。
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四十二(卷二十七)
释经论部
佛将护故说不应生声闻辟支佛心。菩萨深念众生故。大悲心故。知一切诸法毕竟空故。施时无所惜。见有求者不瞋不忧。布施之后心亦不悔。福德大故信力亦大。深清净信敬诸佛。具足六波罗蜜。虽未得方便。无生法忍般舟三昧。于深法中亦无所疑。作是念。一切论议皆有过罪。唯佛智慧灭诸戏论。无有阙失故。而能以方便修诸善法。是故不疑(六地竟)
大智度论释发趣品第二十(卷四十九)
释经论部
得入一切諸佛現前者。謂入念佛三昧也。十住婆沙第十二(十二)云。般舟三昧名見諸佛現前。菩薩得此大寶三昧。雖不得天眼天耳。能得見十方諸佛(文)亦名佛立三昧。此有淺深差別。今此科對次普現色身。明初地已上深祕念佛三昧。故其所見佛即實相法身內心所現。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
续经疏部\第六十一卷
復次下。為釋非從毘盧遮那已下文。先明此加持相從因緣生也。然釋顯文似明佛威神力。而佛護念和由行者三昧力。故次明般舟三昧。明由感應因緣而有此義也。內修般舟等者。明內外感應相也。與止觀文大同。止觀二之一(十七)云。常行三昧者。乃至此法出般舟三昧經。翻為佛立三昧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前眼人睛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文)智度第四(七)釋阿靳跋致中云。復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於一切眾生。悲心徹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見現在諸佛。是名阿靳跋致(文)般舟即念佛三昧也。華嚴毘盧遮那品云。爾時大威光童子。見彼如來成等正覺。現神通力。即得入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大疏第十一(二十六)云。智度論云。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般舟三昧為父。般舟即念佛。此翻為佛立三昧。良以念佛即真涉事。與方便同。故得稱父。又念佛成佛是親種故(文)念佛三昧有地前地上兩義。此中所明。是地前相。即第二無畏。本尊三昧眾相現前位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续经疏部\第六十卷
【經】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欲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欲知諸佛心。當學般若波羅蜜。【論】天眼法所見不過三千大千世界。今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見十方恒河沙等國中諸佛。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中。無近無遠無所罣礙故。問曰。如般舟經說。以般舟三昧力故雖未得天眼而能見十方現在諸佛。此菩薩以天眼故見十方諸佛有何等異。答曰。此天眼不隱沒無記。般舟三昧離欲人未離欲人俱得。天眼但是離欲人得。般舟三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邊得遍明相是為差別。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見色不難。三昧功難如夜然燈見色不易。天耳亦如是。知諸佛心者。
大智度論初品中到彼岸義第五十(卷三十三)
释经论部
複次菩薩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緣故。所生常值諸佛。如般舟三昧中說。菩薩入是三昧。即見阿彌陀佛。便問其佛何業因緣故得生彼國。佛即答言。善男子。以常修念佛三昧憶念不廢故得生我國。問曰。何者是念佛三昧得生彼國。答曰。念佛者。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金色身。身出光明遍滿十方。如融閻浮檀金其色明淨。又如須彌山王在大海中。日光照時其色發明。行者是時都無餘色想。所謂山地樹木等。但見虛空中諸佛身相。如真琉璃中赤金外現。亦如比丘入不淨觀。但見身體[月*逢]脹爛壞。乃至但見骨人。是骨人無有作者亦無來去。以憶想故見。菩薩摩訶薩入念佛三昧。悉見諸佛亦複如是。以攝心故。心清淨故。譬如人莊嚴其身。照淨水鏡無不悉見。此水鏡中亦無形相。以明淨故見其身像。諸法從本以來常自清淨。菩薩以善修淨心。隨意悉見諸佛問其所疑。佛答所問。聞佛所說心大歡喜。從三昧起作是念言。佛從何所來。我身亦不去。即時便知諸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去。複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若取心相悉皆無智。心亦虛誑皆從無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所謂常空。得如是三昧智慧已。二行力故隨意所願不離諸佛。如金翅鳥王。二翅具足故于虛空中自在所至。菩薩得是三昧智慧力故。或今身隨意供養諸佛。命終亦複值遇諸佛。以是故說菩薩常不離諸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初品中回向釋論第四十五
释经论部
復次此諸大眾。但以佛威神力故。得見如是不思議境界。如來捨加持即不現前。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如行者內修般舟三昧。外蒙諸佛護持。能以父母生身見十方佛。如晴夜無雲仰觀眾星。聽聞法音了了無礙(文)以加持故。見自心所不及者也。加持義上已廣明之。如華嚴大疏明三種加持。若神力加持草木等作象馬軍眾。是草木等能為耶唯神變之所致而已。又當段釋云。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文)第二十(三十一)云。是等(帝釋梵天)世間以少福願。尚有如是不思議用。何況如來法身而不能成就如是自在神力加持神變耶。然常途說法或云法性。或云法身。寂靜如空。無所動作。都不說具足如是力用。以為凡起神變皆是有為之心。三昧之力。而不言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文)如是等義故。與常所談他受用應身不同耳。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
续经疏部\第六十一卷
問曰。如般舟經說。以般舟三昧力故。雖未得天眼。而能見十方現在諸佛。此菩薩以天眼故。見十方諸佛有何等異。答曰。此天眼不隱沒無記。般舟三昧離欲人。未離欲人俱得。天眼但是離欲人得。般舟三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邊得遍明相。是為差別。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見色不難。三昧功難如夜然燈見色不易。天耳亦如是。
如行者內修般舟三昧。外蒙神力護持能以父母生身見十方佛。已下釋行者得益相。初釋見佛義。次舉聞法益。後約四不生作釋也△般舟三昧者此翻佛立三昧也。真言行者得除蓋障三昧時逮見無盡莊嚴曼荼。胎藏四重法界曼荼聖眾現前。佛立三昧得意也。智論第二十七云。復次般舟般三昧是菩薩位。得是般舟般三昧。悉見現在十方諸佛。從諸佛聞法斷諸疑網。是時菩薩身不動搖。是名菩薩位(文)又論第四云。得般舟般三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文)。又天台止觀第二。常座常行半行半座非行非座四種三昧之中第二常行三昧義釋。常行三昧者。先明方法。次勸修。方法者。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此法出般舟三昧經。翻為佛立。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晴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文)昧雖顯密事殊。釋義之姿相似者也。
五、般舟为父 般若为母
故智論云。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般舟三昧為父故。依佛方成餘勝行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经疏部\第三十五卷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母。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
十住毘婆沙論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六卷
十住毘婆沙云。般舟三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如來從此二法生。學無作四聖諦行法華般舟等四種三昧。
法華私記緣
经疏部\第三十三卷
即智論文。論云。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般舟三昧為父。般舟即念佛。此翻為佛立三昧。良以念佛即真涉事。與方便同故得稱父。又念佛成佛是親種故。言乃至十地不離念佛者。十地之中皆云一切所作不離念佛念法念僧等。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
经疏部\第三十六卷
問。若以般若為母。方便為父。何故云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又云般若為母五度為父。答。般舟翻為現前。現前者現前見佛。此是有行。故屬方便。名之為父。
淨名玄論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問若以波若為母方便為父。何故論云波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又云波若母五度為父。答般舟翻為現前。
大乘玄論
诸宗部\第四十五部
現前者。現前見佛。此是有行。故屬方便名之為父。五度有行。亦屬方便也。又成道五年。說十萬偈波若。備明二空。七年為大菩薩說般舟三昧經。明色心皆空。十年說如來藏經。顯本有佛性。
欲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問曰。上欲得諸功德及諸所願。是諸事皆是眾行和合所成。何以故。但說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是經名般若波羅蜜。佛欲解說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贊般若波羅蜜。複次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三昧唯能攝持亂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觀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能遍觀諸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為母
大智度論初品中信持無三毒義第五十二
释经论部
問。大論第三十六云。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今何故方便為父耶。答。疏主判云。般舟翻為現前。現前見佛是有行。故屬方便。名之為父。既方屬方便。故不相違。
大日經疏
续经疏部\第六十卷
智論第四云。復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於一切眾生。悲心徹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
智論三十四云。復次般若波羅密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三昧能攝持亂心。
大日經疏指心鈔
续经疏部\第五十九卷
六、如法而行 三力成就
就淨業中復有多種。諸經所示行法各殊。觀經三福妙觀。大本一日一夜懸繒幡蓋...般舟經中一日若過繫念現前。九十日中恒不坐臥。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
经疏部\第三十七卷
天台云。懺悔法有三。一者戒門。依律法懺。是二功德門。謂禮佛誦經般舟方等道場法。是三無生門。令悟罪性空。若達罪性與福無異是也。今淨名示此無生懺也。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敘
续诸宗部\第七十一卷
故般舟三昧經中偈云。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清淨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學此者成大道
誓願所行者須除三障五蓋。如或不除雖勤用功終無所益。
修習止觀坐禪法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顯諸佛體。若此觀門及般舟三昧。託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託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一毫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為大乘觀也。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
经疏部\第三十七卷
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故般舟見佛而論三力。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凡欲修者。勿生疑怖自謂無分。彼佛有宿願力。令修此三昧者皆得成就般舟。依三力成就。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己功德力。
往生淨土懺願儀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大乘中亦有作法。或八百日。虛空藏塗廁是也。或九十日。般舟是也。或四十九日。大悲懺是也。或二十一日。法華是也。或七日。方等是也。
金光明經文句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真如之用現佛身相大有三品。一如華嚴談相好數有十蓮華藏世界微塵。二如觀無量壽佛經。明八萬四千相好光明。三如此經及法華般舟等。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三品相既是真如全體之用。若多若少皆無邊際。故悉稱海無非尊特。
金光明經文句記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又般舟三昧經云。我心如佛心如。佛心如我心如。不見我心為佛心。不見佛心為我心。而見阿彌陀佛。如瑠璃中見像。如饑夢食如夢婬從事。如觀骨光等喻。皆是證即空即假即中之文。
金光明經玄義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障中無明未破故也。彼人全迷般舟觀法。佛身為境空等為觀。一念之內難易淺深。而却妄斥此作眼見金像釋之。相似開失觀行俱見。謂之顛亂。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別中文有四對。意含通別。謂通顯唯心。喻無來往。別喻唯心。兼明不出入等。一如夢對。般舟三昧經云。如夢見七寶親屬歡樂。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云。如舍衛國有女。名曰須門。聞之心喜夜夢從事。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宛然。當如是念佛。此正喻體無來往。但隨心變。二水影對中。若月滿秋空隨水而現澄潭。皎淨則月影圓明。水濁波騰則光昏影散。有水月現曾何入來。無水影空未曾出去。雖水中見月誰能執持。心之定散準喻思擇。三如幻對。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正喻空有無礙故。即無來去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四如響對。以心為緣而佛響應。佛無分別以佛為緣。而心見佛心何去來。此但總喻緣成之義。後結成唯心故。無量壽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般舟三昧經結云。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上方攝境歸心。下又拂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無想即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設有念亦了無所有空耳。此即喻中意已具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经疏部\第三十五卷
初中見在山頂者表茲住位不退之際。靜思經行者明修般舟三昧等故。亦是一行三昧故。又靜思修止。經行成觀。
華嚴經探玄記
经疏部\第三十五卷
五明觀心即是經者。經由觀心得成聖也。故般舟經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無垢名清淨。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
維摩經玄疏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若得一心即名王三昧。何者若根本觀練薰修並俗諦三昧。觀諦緣三空是真諦三昧。自性等力及般舟一行首楞嚴等百八三昧。皆中道一心三昧。名王三昧。
維摩經略疏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第二常行三昧者。亦為三。一事相。二觀法。三勸修。初事相者。行者欲觀一念自生之心。依常行三昧者。此法出般舟三昧經。名為佛立三昧。佛立有三事。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前而立。如明眼人夜仰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行此法時須避惡知識及癡人。亦避親屬離鄉里。常獨處止不得希望他方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別請。嚴治道場。備須具辦眾餚膳甘果香華。又盥沐清淨。出入左右改換衣服如常法。唯行旋無三威儀。須好明師善能開導。解內外律除諸妨障。於所聞三昧處。敬師如世尊。若見師短。求是三昧終不可得。當割肌肉供養。何況餘耶。又須外護人晝夜調養精勤忍辱。如母護兒。又須好同行嚴相課策。如共涉嶮。須發要期。誓願運牢強精進心。使我筋骨枯朽。學是三昧終不懈退。起大正信無能壞者。精進無能逮者。所入智慧無能及者。常與善師從事。行是四事疾得三昧。又一終竟三月。不得思念世間想欲如彈指傾。二終竟三月。不得困出如彈指傾。三終竟三月。經行不得住息不得坐。除食左右。四為人說經。不得望衣食。行是四法者。疾得三昧也。二明觀意者。彼經云。何因致是三昧。持戒浣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剎。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三月常念。云何念。念彼佛一一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乃至無見頂相。我當逮是相。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佛。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故。不用是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盡乃至佛識已盡。佛所說盡者。癡人不見不知。智者曉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可得故。自索我了不可得。亦無所見。一切法本無有壞本絕本。譬如夢見七寶及親識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當知是念佛。又如舍衛有婬女。名須門。聞之歡喜夜夢從事。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宛然。亦如是念佛。如人行大澤飢渴夢得美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當如是念。數數莫得休息。用是念當生阿彌陀佛國。是名相空。如以七寶倚琉璃上影現其中。亦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此光無持來者。亦無是骨是意作耳。如鏡中像不外來不內出。以鏡淨故自見其形。行人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得見見即問。聞經大歡喜。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起想則癡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示。皆念所為。設有念亦了無所有為空耳。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即癡無想即泥洹。是法不堅固常住在我心。以解見空故。一切無想念。諸法不可獲。知實觀察示佛道無歸趣黠慧菩薩常了是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三勸修者。行人若欲得智慧如大海。今無能為我作師者。於此坐不運神通。悉見諸佛。悉聞所說。聞悉受持。欲得如是功德者。常行三昧。於諸功德最為第一。如是三昧是諸佛母。諸佛眼。十住毘婆沙云。般舟三昧父。無生大悲母。一切諸如來。從此二法生。又云。是三昧果報於無上道得不退轉。碎大千地草木諸物。皆如微塵。一塵為一佛世界。滿爾世界中寶用布施福甚多。不如聞此三昧。不驚不怖福德無量。何況信心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此又勝聞而不畏者。又何況定心修習。如□牛乳頃。此復勝信解者。況能成是三昧者故無量。無量經云。行是三昧須臾聞。功德不可稱說。現世安樂即入菩薩位。婆沙云。劫火官賊怨毒獸眾疾。侵是人者無有是處。此人常為天龍八部諸佛皆共護念稱讚。皆共欲見共來其所。若人聞此三昧如上四種皆隨喜。三世諸佛菩薩行是三昧。我亦隨喜迴向菩提。所未聞經即能得聞此經。隨喜福復勝上譬喻。若不修如是真法失無量重寶。人天為之憂悲。如把栴檀不視不嗅。反呼為臭。如田家子。以摩尼珠欲博一牛。行者已得聞此三昧可不努力勤修者也。
禪波羅蜜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若眾生諸佛為外境。則觀眾生陰入色心。成真淨色心也。諸佛雖離陰入。行人所觀。須將應身色心為境。
故輔行云。聖人變化所造。亦令眾生變心所見。此文雖屬心法變造。今引因證果也。又般舟云。約三十二相為境。修乎三觀。顯乎三諦。故應佛色心。既為行者所觀。乃是感應共造。故約感邊。亦得是外陰入法也。豈非觀妄顯真耶。是故等覺猶見他佛。唯至妙覺。更無彼此色相迭相見故。
觀心論疏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問曰。念佛三昧所見之佛。三身之中為見何身也
釋曰通論念佛。三身俱念。得無相念佛三昧。念法身佛。得有相念佛三昧。念報化身佛。然准依華嚴經.賢護.般舟.觀佛三昧海.觀經.鼓音聲王.文殊般若等。多明觀佛色身。名念佛三昧。又准賢護經第一卷。念阿彌陀佛。既得見已。阿彌陀佛為其廣說諸法實相。謂一切法本來不壞。亦無壞者。以不壞色乃至不壞識等。如是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彼作如是念如來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善男子。是名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也。以此准知。前見阿彌陀佛色身。即是觀報化色身念佛三昧也。後得空三昧。即是觀法身念佛三昧也。又即以此義。諸修觀者。從麁至細。先作色身觀。後作法身觀。修學次第也
問曰。何因得念佛三昧者。所得境界各各不同。或見淨土不得見佛。或得見佛不見淨土。或見淨土得見佛。或見佛及土。并見種種眾生業相一生已來所造善惡。於念佛三昧中悉皆得見。此所見相為真為偽。復如何見。請陳其教
釋曰。一切行道之人無簡道俗。所修業行若不依聖教而修學者並非佛弟子。是魔眷屬。何但誑惑百姓。亦是王法罪人。現在生中。即是為求名利。偽行佛法。誑誘愚夫。於當來生。墮於十方無間地獄。自損損他。毀滅佛法。如有聖教。依之修學。此即自利利人。功德殊勝。此生他生永得解脫也。謹按華嚴經第六十卷。或看第四十五。善財童子於文殊師利所。發菩提心。文殊師利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雲。汝詣彼問。云何菩薩行等。善財童子向可樂國。登和合山。見功德雲比丘。問菩薩行。功德雲比丘為說念佛三昧法門。略說二十五種言。得淨心念佛三昧門。得嚴淨剎念佛三昧門。起一切佛剎。無能壞者。得淨業念佛三昧門。見一切諸業。如鏡中像。得圓滿普照念佛三昧門。悉能覩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剎。今日眾生雖言得念佛三昧。以根行淺。未能具足得一切念佛三昧。有得一者。有得二三者。故所見境界寬狹不同。有見種種業相者。此即是其念佛三昧也。既有聖教。即行無虛偽。若有毀呰。便是謗法人。請尋聖教。以除疑惑也
釋淨土群疑論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又依般舟經。見佛略有四喻。一夢喻。如夢所見從分別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二水影喻。水喻心性。則佛之月影皆是眾生真心中物。心佛交徹唯真心也。三幻喻。自心猶如幻術。一切佛如幻所作。謂有能幻法方成幻事。無能念心無所見佛。四響喻。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上之四喻。一正喻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又夢喻不來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無。響喻非合非散。如經頌云。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是法不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釋云。若心自見心。先心為能見。佛為所見。刀不自割。指不自觸。云何自心還見自心。能所不分。見相斯絕。故經云。心有想則癡。若無想則心冥性佛永絕思求矣。如上是眾生自心感現。次諸佛菩薩因地願力。示現化門無有斷絕。
宗鑑錄
诸宗部\第四十八部
七、道 场 仪 式
般舟三昧經請問品明七日七夜入道場念佛
欲入三昧道場時。一依佛教方法。先須料理道場。安置尊像。香湯掃灑。若無佛堂。有淨房亦得。掃灑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行者等從月一日至八日。或從八日至十五日。或從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從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別四時佳。行者等自量家業輕重。於此時中入淨行道。若一日乃至七日。盡須淨衣。鞋靺亦須新淨。七日之中皆須一食長齋。軟餅麁飯隨時醬菜儉素節量。於道場中晝夜束心相續。專心念阿彌陀佛。心與聲相續。唯坐唯立。七日之間不得睡眠。亦不須依時禮佛誦經。數珠亦不須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佛言。想念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時。若立即立念一萬二萬。若坐即坐念一萬二萬。於道場內不得交頭竊語。晝夜或三時六時。表白諸佛一切賢聖天曹地府一切業道。發露懺悔一生已來身口意業所造眾罪。事依實懺悔。竟還依法念佛。所見境界不得輒說。善者自知。惡者懺悔。酒肉五辛誓發願。手不捉口不喫。若違此語。即願身口俱著惡瘡。或願誦阿彌陀經滿十萬遍。日別念佛一萬遍。誦經日別十五遍。或誦二十遍三十遍。任力多少。誓生淨土。願佛攝受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終時。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當身心。迴面向西。心亦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聲聲莫絕。決定作往生想華臺聖眾來迎接想。病人若見前境。即向看病人說。既聞說已。即依說錄記。又病人若不能語者。看病人必須數數問病人見何境界。若說罪相。傍人即為念佛。助同懺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臺聖眾應念現前。準前鈔記。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三惡道。願行者等好自謹慎奉持佛教。同作見佛因緣。已前是入道場及看病人法用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八、历 代 祖 师
跋陀和菩薩 羅隣那竭菩薩 憍目[自/兒]菩薩 那羅達菩薩 須深彌菩薩 摩訶須薩和菩薩 因[土*互]達菩薩 和倫調菩薩
是八菩薩從般舟中出。是八人求道以來無央數劫。於今未取佛。願言。彼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有急疾皆呼我八人名字。即得解脫。壽命終時。我八人便當飛往迎逆之。誦禮八菩薩者得現世福。命終八人迎接將往極樂國土。化生蓮華中作無生菩薩。舍利弗.目揵連.大迦葉.須菩提。此四聲聞。念禮者令人得現世福
觀虛空藏菩薩經
大集部\第十三卷
(三祖南嶽慧思)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告眾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行是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相利益。如無。吾當遠離。苦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屏眾歛念。泯然命盡。
重刻四明十義書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天竺慈雲懺主
師諱遵式。字知白。姓葉台州臨海縣人也。號慈雲懺主。其母乞靈於古觀音遂生法師。初住東掖山師義全。十八祝髮。先於禪林寺習律。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燃指誓習台教。學高行苦名冠二浙。博習教觀專志安養。甞要期般舟三昧九十日。素苦學嘔血。處道場兩足皮裂師以死自誓。忽一日恍若夢寐見白衣觀音。垂手指口中引出數虫。又指間出甘露注其口。身心清涼自此宿疾頓愈。出懺頂相高寸餘。雙手下垂過膝。聲如鳴鐘皆與舊異眾皆歎仰之。師建下天竺寺數百間。三經賊難每爇而火自滅。乃願力堅固所致。師當化之日山中人見大星殞于靈鷲峯。度弟子百人。學徒千數。臨終界炷香瞻像而祝之曰。十方諸佛同住實際。願住此實際受我一炷之香。諸佛證明往生安養。或問其所歸者以淨土寂光對之。至其夕坐終當天聖年間也。壽六十九臘五十。著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及淨土懺法。金光明觀音諸本懺儀行於世。天台風教益盛于吳越者。實資夫天竺慈雲之德也。觀決疑行願二門。經曰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斯之謂歟。懺主悟本性之常寂光。履唯心之佛土淨自利利他。事理無礙著述數百篇。每發言皆以淨土為歸向之宗。大闡諸經教理普化一切。自懺文傳流于世。往生淨土者不知其幾千萬人。繼天台之道。贊淨土之化。世未有也
蓮宗寶鑑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唐京師僧善導)出即為眾說淨土法門。無暫時不為利益。三十餘年不暫睡眠。般舟行道禮佛方等專為己任。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龍舒淨土文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唐德美法師。於會昌寺西院。造懺堂行般舟三昧。終夏不坐臥。或止口過三年不言。或行不輕。七眾通禮節衣減食。斷絕世想。專念西方。口誦彌陀。終其身不輟。後一時入室稱佛。倏然而化。
天台九祖傳
史传部\第五十一卷
(慈雲懺主)宋遵式。台州臨海縣人。學行高古。名冠兩浙。專志安養。嘗行般舟三昧。九十日苦學嘔血。入道場兩足皮裂。以死自誓。忽如夢中。見觀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數虫。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覺身心清涼。疾遂愈。著淨土決疑行願。及淨土懺法。行於世天聖間。將化之日。炷香禮佛。願諸佛證明。往生安養。至晚坐脫。人見大星隕於靈鷲峰。時號慈雲懺主云。
往生集序
史传部\第五十一卷
六百年初。南天國中有一梵士種。洞達四韋陀五明大義十八異經。名馳五天獨步諸國。名曰龍樹。捨邪歸正。出家具戒。九十日中議誦三藏既求深法無有得處。遂入雪山塔中。比丘以此經梵本授與龍樹。受誦愛樂。頗知實義。周遊諸國廣求余經。於閻浮提遍求。不能具得。獨在靜室。水精房中思惟此事。大海龍王見而愍之。接八大海。於宮殿中發七寶函。以華嚴法華諸摩訶衍雲經太雲華手般舟諸方等深奧經無量妙法授之。龍樹受誦九十日。其心深入體得實利。
□薩羅國大愛道故精舍側。有沙門稱摩訶衍提婆。秦云大乘天。披讀法華等大乘典。時有大阿羅漢。三明六通清徹。是大乘天昔親友也。阿羅漢曰。我見舍衛城門外上。虛空中有一餓鬼。身極長大。其狀醜惡。忽有十二枚熱鐵丸。從口中入直下過云。既下過已還入口中。舉體火燃。苦痛宛轉。絕倒復起。起後還倒。即問。汝有何罪苦痛如斯。答吾前世曾為沙彌。給仕大乘天。時世極儉。麥餅為食。爾時為眾僧行食。偏重大乘天。留十二分擬後食。以是罪故。受餓鬼身。苦毒如斯。汝憶知不。答其事實。受苦何疑。大乘天問。以何方便救之。答依汝起業。汝轉讀摩訶衍經。即依羅漢教。讀般若法華般舟等各十遍。迴向救苦。後時問阿羅漢。前沙彌苦何。答入定觀知。依汝讀經力。命終生第二天(同傳)
法華傳
史传部\第五十一卷
又扶風釋道冏者。為師入河南霍山採鍾乳。四人入穴。數里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素誦法花憑誠乞濟。有頃見螢火追之。遂得出穴。頻作普賢行道。並見感應。或見胡僧入坐。或見騎馬人至。未及言次倏忽不見。後遊宋都以般舟為業。中夜入禪見四人御車呼冏上乘。不覺自身已在大路。見一人坐胡床侍衛數百人。見冏驚起曰。向令知處而已。何忽勞屈。法師遂拜別。令送還寺。扣門方開。房門亦閉。眾咸敬服焉。
宋孝武時。江陵長沙寺沙門慧遠。本名黃遷。即禪師慧印之弟子也。印每入定。見遠是印之先師。雖應為蒼頭故度為弟子。常寄江陵楊家行般舟。勤苦歲餘頗有感變。一日十會。通見遠身而般舟之處。行道如故。自剋終日至期果卒。久之現形多寶寺。謂僧曇珣曰。明年二月二十三日。當與天人相迎。言已不見。珣於是日設大法會建捨身齋。其日苦氣自知必盡。三更中聞空中樂磬聲香煙甚異。珣曰。遠公之契至矣。尋爾神逝。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史传部\第五十一卷
善道法師。臨淄人。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觀無量壽佛經。乃專心念佛以修十六妙觀。及住廬山觀遠公遺躅。豁然增思。後遁跡終南修般舟三昧數載。睹寶閣瑤池宛然在目。復往晉陽從綽禪師授無量壽經。入定七日。綽請觀所生處。道報曰。師當懺悔三罪方可往生。師嘗安佛像在簷牖下。自處深房此一罪也。當於佛前懺。又常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當於四方僧前懺。又因造屋多損蟲命此三罪也。當於一切眾生前懺。綽靜思往咎洗心悔謝。久之道因定出謂綽曰。師罪滅矣。後有白光來照之時。是往生相也。道行化京師歸者如巿。忽微疾即掩室怡然念佛而逝。異香天樂向西而隱。
(釋慧隆)然其自少精苦老而逾篤。般舟密行之法。蘭若思惟之儀。亟展修行。瑞相常擾。
御製神僧傳
史传部\第五十卷
(釋靈潤)聞泰岳皇靈巖寺僧德肅清四方是則。乃杖策尋焉。既睹副師遂從諮訓。乃習般舟行定。無替晨昏初經三七情事略疲。自斯已後頓忘眠倦。身心業精勵遂經夏末。于時同侶五百餘人。各奉行之互相敦勵。至於解坐同行無幾。惟潤獨節秀出情事莫移。皆不謀同詞敬稱徽績。
續高僧傳
史传部\第五十卷
(釋惠成)開眼坐禪。經十有五年。思令入方等觀音法華般舟道場。歷銷障三年依行。魔業禪鬼頗因散絕。乃示以正法。專思玄寂。久遂解眾生語言三昧。精思通爽靜亂齊焉。
(釋普明)專求禪法兼行方等般舟觀音懺悔。
(釋曇榮)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秋冬各興坐禪念誦。
史传部\第五十卷
(釋道綽)綽般舟方等歲序常弘。九品十觀分時紹務。
(釋德美)或行般舟。一夏不坐。或學止過。三年不言。或效不輕通禮七眾。或同節食。四分之一。如斯雜行其相紛綸。即目略舒差難備舉。生常輟想專固西方。口誦彌陀。終于命盡。以貞觀十一年十月二二十六日。合掌稱佛卒于寺院。春秋六十三矣。
(釋法韻)又聞泰岳靈巖。因往追蹤。般舟苦行特立志梗潔不希名聞。
(釋道宣)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支樓迦讖。亦直云支讖。本月支人。操行純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懃著稱。諷誦群經志存宣法。漢靈帝時遊于雒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三經。又有阿闍世王寶積等十餘部經。歲久無錄。安公校定古今。精尋文體云。似讖所出。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後不知所終。時有天竺沙門竺佛朔。亦以漢靈之時。齎道行經。來適雒陽。即轉梵為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棄文存質深得經意。朔又以光和二年。於雒陽出般舟三昧。讖為傅言。河南雒陽孟福張蓮筆受。時又有優婆塞安玄。安息國人。性貞白。深沈有理致。博誦群經多所通習。亦以漢靈之末。遊賈雒陽。以功號曰騎都尉。性虛靖溫恭。常以法事為己任。漸解漢言。志宣經典。常與沙門講論道義。世所謂都尉者也。玄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述後代。調本臨淮人。綺年穎悟。敏而好學。世稱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號為難繼。調又撰十慧。亦傳於世。安公稱佛調出經。省而不煩。全本巧妙。又有沙門支曜。康巨。康孟詳等。並以漢靈獻之間有慧學之譽。馳於京雒。曜譯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譯問地獄事經。並言直理旨不加潤飾。孟詳譯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門曇果。於迦維羅衛國得梵本。孟詳共竺大力譯為漢文。安公云。孟詳所出。奕奕流便足騰玄趣也。
時江陵長沙寺又有釋慧遠者。本沙門慧印之蒼頭也。印見其有信因為出家。仍行般舟之業數歲勤苦遂有神異。能分身赴請。及預記興亡等。
進高僧傳
史传部\第五十卷
(東漢)(庚寅)改和平。是年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亦云支讖。至洛陽。少時習語大通華言。遂譯經。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永興元年桓帝於宮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覆以百寶華蓋。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嚮化。事佛彌盛。
(丁未)改永康 大教至東夏一百年矣
(七癸丑)是年天竺沙門竺佛朔至洛陽。譯道行般若經。棄文存質深得經意。至光和中同支讖譯般舟三昧經共三卷。
凡南方人顓念佛三昧者。必由於是。命曰般舟臺焉。
有弟子曰景秀。嗣居法會。欲廣其師之德延于罔極。故申明陳辭俾刊之茲碑。銘曰。像教南被。及津而尊。威儀有嚴。載闢其門。吾師是嗣。增濬道源。度眾逾廣。大明群昏。乃興毘尼。微密是論。八萬總結。彰於一言。聲聞熙熙。遐邇來奔。如木既拔。有植其根。乃法般舟。奧妙斯存。百億冥會。觀于化元。同道祈祈。功庸以敦。如水期壅。流之無垠。帝求人師。登我先覺。赫矣明命。表茲靈嶽。于彼南阜。齋宮爰作。負揭致貨。時靡要約。袒奮程力。不呼而諾。是刈是鑿。既塗既斲。層架孔碩。以延後學。出不牛馬。服不絮帛。匪安其躬。亦菲其食。勤而不勞。在用恒寂。縱而不傲。在捨恒得。洪融混合。孰究其跡。懿茲遺光。式是嘉則。容貌往矣。軌儀無極。其徒追思。黂薦茲石。
高僧傳
史传部\第五十卷
九、经 本 译 传
周(甲午)莊王他(十年二月八日。釋迦如來降神託生中天竺國迦毘羅城淨飯王宮。是時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大明。即魯春秋左傳云。恒星不現夜明時是也)
(己巳)二十五(第七年在拘耶尼園。為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舟經也)
(壬子)嘉平元
(庚申)三(聶道真錄云。支婁迦讖十月八日於洛陽譯般舟三昧經二卷寶積經一卷)
般舟三昧經二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譯初出。見聶道錄吳錄及三藏記舊錄云大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二卷(舊錄云。大般舟三昧經。或一卷。第二出。見高僧傳)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門佛朔。靈帝之世齎道行經來適洛陽。轉梵為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其音句棄文存質。深得經意。後光和中更譯般舟。讖為傳語。孟福張蓮筆受文少勝前。
佛祖歷代通載
史传部\第四十九卷
十年(己丑)佛於拘耶尼國。為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舟經明苦行事(十二遊經)
(山家教典志)般舟行法 雜觀行
(法師承遠)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
建和元年。月氏國沙門支讖雒陽。譯般舟三昧阿閦佛經等二十一部。
(宋沙門釋道璟)見璟驚曰。行般舟道人精心遠詣旨。欲知其處耳。
漢沙門竺曇蓋。秦郡人也。真確有苦行。提缽振錫行化四輩。居于蔣山常行般舟。尤善神咒。多有應驗。
歷代三寶紀卷
史传部\第四十九卷
(新集經論錄)般舟般三昧經一卷(舊錄云大般舟三昧經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
(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般舟三昧念佛章經一卷、小安般舟三昧經一卷(舊錄所載)、異出般舟三昧經一卷
(出三藏記集序卷)般舟三昧經記第八 未詳
般舟三昧經。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薩竺朔佛。於洛陽出。菩薩法護。時傳言者。月支菩薩支讖授與。河南洛陽孟福字元士。隨侍菩薩。張蓮字少安筆受。令後普著在。建安十三年。於佛寺中挍定悉具足。後有寫者。皆得南無佛。又言。建安三年歲在戊子八月八日於許昌寺挍定。
行般舟三昧念佛緣記第六(出般舟經)
法苑珠林
史传部\第四十九卷
(隋朝傳譯佛經錄)般舟證相行法
出三藏記集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三昧行法一卷(智者說)
大唐內典錄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三昧經疏一卷元曉述
天台宗章疏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三昧經略記一卷元曉撰
新編教藏總錄流衍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十四.今此觀門唯指方立相等者。問。縱是法身。何妨指方立相之義。方即無方。相即無相。三身三土體一故也。故天台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今若以言指方立相即謂非是真如法者。豈非理事隔異。性相不融。自墮他宗所判之權門乎。
答。今能破釋乘所破宗義來也。彼宗義唯識法身自性清淨佛性等觀門。偏約無相離念而為今文意故。違指方立相文咎付也。彼天台等宗義。不當今所破。法界身體許法身也。觀門是許應身觀也故。仍今所破人非淨影天台等。若彼古師。如上釋可引諸師言也。今只引或有行者。是則和尚在世諸宗末學。立偏空宗用破相觀故。破非經意也。般舟讚中。不得信受他人語但令心淨此皆淨云。或口說自空心行怨如此之人不可近等云。皆此意也。
二十四.經然彼如來宿願力故等者。問。四十八願中。是何願力乎。
答。一義云。別非云有億想成就願。凡彼佛本願者。念佛往生為宗。乘念佛往生願力。憶想行又可成故。如此說也。般舟讚中。或想或觀除罪障皆是彌陀本願力云。又此意也。一義云。若別尋憶想成就願。可第二十願。願中聞我名號係念我國乃至不果遂者不取正覺云故。係念果遂即憶想成就義也。而其果遂時分。或平生或臨終或花開。凡見佛位。皆彼願力故也(云云)
注進法相宗章疏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引般舟讚文34处)
淨土疑端卷
续经疏部\第五十七卷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跋陂經。並與般舟同本異譯。專說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九十日中觀想稱誦彌陀。摩訶止觀常行三昧所準之經也
般舟經 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
佛言。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四眾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去是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彼佛。譬如夢中。見金寶親屬。相與娛樂。覺已說之。若人念彼佛一日晝夜。若過七日七夜。阿彌陀佛。於覺不見。夢中見之。心作念時。諸佛國土。大山須彌。幽冥之處。悉為開闢。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便於是間。坐見彼佛。聞所說經。譬如舍衛有三婬女。時羅閱國有三男子。本未曾見。聞之婬意即動。夢到其所。與共棲宿。婬事宛然。用是念故。見佛當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端正無比。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又如夢中食甘美飲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也。佛於三昧中。立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持。用是三事故得見佛。作是念。佛從何所來去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恒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東視百千佛百萬佛百億佛。如是十方悉見諸佛
止觀云。常行三昧出般舟經。般舟翻為佛立。佛立有三義(如經)此三昧成。能於定中。見十方佛在前立。明此三昧有三。一身開遮。身開常行。避惡知識。常獨處止。常行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盥沐其身。改換衣服。唯專行旋。九十日為一期。要期誓願。使我筋骨枯朽。學是三昧不得。終不休息。二口說默。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彌陀為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彌陀。三意止觀。三月常念彌陀三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緣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智者曉了。本無所有。壞本絕末(空)如夢見七寶親屬。覺已不知在何處。又如婬女夜夢從事。覺已念之。不來不往。樂事宛然。又如夢食美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夢。是名如相念(假)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設有念亦了無所有(中)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於此坐不運神通。悉見諸佛者。當修是三昧。是三昧於諸功德。最為第一。此三昧是諸佛父母。一切如來從是法生
輔行釋曰。意止觀中。先念三十二相。以為觀境。又念我當下。正明於境。以修三觀。我所念諸句中佛字。一自心三昧所見佛。二西方從因感果佛。今具二義。共為一境。為順理故。從初義釋。三昧既成。隨念即見。見是心性名心作佛。佛既心作故。見佛時名見自心。若見自心。即見佛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故此中意。但觀自心及所見佛。不出法性故。見佛心即見己心。己心佛心即是中道。四明融心解曰。止觀判般舟文。心佛叵得為空。夢事宛然為假。心不見心為中。說則三相歷然。修則一念備(矣)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
佛告賢護。若欲成就諸佛現前三昧。隨所念處即見如來。如取清油淨水水晶明鏡。用是四物觀己而像。善惡好醜影現分明。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菩薩亦爾。即復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處。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所思既滅。能想亦空。當知。菩薩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此經與前般舟經。同本異譯。此中所明中道觀法。文相顯著。故更重錄
樂邦文類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辨般舟念佛心有想則癡
會宗問曰。般舟經中。令念念想阿彌陀佛。此則心有想也。而經後乃云。心有想則癡。無想即涅槃。前後相違何耶。答曰。彼經初明觀想彌陀。不可無念。後約三昧功成見十方佛住立空中。此時當了我心佛心同一真性不可思議。故云。有想則癡。無想即涅槃。非謂從初不得觀想也。又復無念無生之智佛地方成。今人未入觀行之門。便說無生無念。豈知馬鳴所教從念至於無念從說至於無說。文殊般若經云。如人學射。久習即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專稱名字。念念相續。即於念中見十方佛。是知以念止念。以言遣言。皆佛祖修行之正轍也
樂邦遺稿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五會念佛(梁漢沙門法照。大曆元年夏四月中起。自南岳彌陀臺般舟道場。依無量壽經作)
般舟三昧讚(依般舟三昧經)慈慜和尚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一卷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古逸部·疑似部\第八十五卷
作者:
贝嘛埵吉
时间:
2010-6-25 17:49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