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药师定修持要点 [打印本页]

作者: 金刚竹    时间: 2011-9-18 19:07     标题: 药师定修持要点

药师定的数息法

      一、上座

     推开尾闾(色法),以舒适为度。其余参照七支坐法(如手结定印等)。念药师咒全咒一遍,小咒(心咒)七遍。鼻吸口呼数分钟(三、五分钟)(息法)。

      二、数息

     安那般那(持出入息)(息法),数息时用鼻呼鼻吸,通常数入息,不数出息。

     吸气数1,呼气;再吸气数2,呼气;吸气数3,……如此直数到10,再回过头来,数1,2,3,……10。这样循环往复数下去。做的时间至少得一刻钟,通常半小时左右,长短自己掌握。呼吸要匀静,细长,逐渐心息相依。如每天都能坚持,慢慢能够随息,止息。

     注意吸转呼(或呼转吸)中间的停顿。到了净息、还息的阶段,吸进来的气可以停留时间久不呼出去(住息)。

     数息过程当中,应当目视鼻端白(心法),即用神照顾鼻头(内视)。

     要防止:

     (一)攀缘心:散乱。

     (二)昏沉:困倦。

     (三)无记:失念。

      三、下座

     鼻吸口呼数分钟(三、五分钟,与上座时相等)。

   

     上述修法每天应坚持做,最好早晚各一次。这样,快则一至三个月,慢则半年,行者可发八触①,得十眷属②,进入欲界定③。



     附:药师咒全咒(从唵字以下即是心咒):

     南谟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薜琉璃钵喇婆,曷啰阇也,怛他揭多也,阿啰喝帝,三藐三勃陀也,怛姪他,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莎诃。



    【注】

     ①八触:谓将得初禅定时,身中所生之八种感触。即:

      (一)动触,坐禅时,俄而身起动乱之象。

      (二)痒触,俄而身痒,如无置身处。

      (三)轻触,俄而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

      (四)重触,俄而身重如大石,不能稍动。

      (五)冷触,俄而身如水冷。

      (六)暖触,俄而身热如火。

      (七)涩触,俄而身涩如木皮。

      (八)滑触,俄而身滑如乳。

      此八触发生之原因,以欲得初禅定时,上界之极微入于欲界之极微,二者交替,地水火风狂乱发动。不明此法相之人,骤起惊惧,以为发病,驰回不已,遂乱血道,真为狂气。[摩诃止观卷八、卷九]

     ②十眷属:由八触所产生的十种功德,即: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按:八触是先后发生,十功德则是同时发生,先发八触,后有十功德。这八触、十功德,唯在初禅才有,二禅以上就没有了,因为欲界四大已转换成了色界四大,四大转换已了,所以二禅以上就没有了,这是初禅的特相)。

     ③欲界定:欲界所属之禅定也。然欲界为散地不当有禅定,谓欲界定乃未至定之异名,是一义也。或谓欲界虽为多分散心,亦非无少分之定心,取其少分之定,故名欲界定。其定心不永续,灭去甚速,故又谓之电光定,是一义也。见七帖见闻三末。若依成实之义,则欲界有确然之禅定,能发无动智。见止观九之一。



    【编按】此修法由编者之唐密药师法门传承上师吴信如阿阇黎所传(吴信如阿阇黎已入灭),现整理出普传,以飨有缘,凡正信佛弟子皆可修习。药师定的基础修法,详见吴信如阿阇黎所著《药师经法研究》一书。


   
    “推开尾闾”是修习如来禅的三个基本要点之一,也是修习如来禅第一步调身的修法。
   
    佛家如来禅的修定,一般都是坐禅,与祖师禅的参禅不尽相同。其正式坐法是,单盘膝坐,右腿在上;若推开尾闾(尾骨端),则全身自然端正,经脉亦必自然通畅。若能双盘瑜伽坐,当然更好。即使不能双盘单盘,甚至交叉坐者,能正襟危坐,或日常自然坐亦可,坐姿不必更多讲究,但一定要掌握好推开尾闾。这是因为,“推开尾闾”在修习禅定中有着如下几点重要作用:
                  
    一、人体背部由顶至颈椎沿背部而下,大略是上小下大的 S 型,胸腔即系于背脊两侧,督脉循背脊而上,督脉即源于尾闾旁边之会阴穴。尾闾(向后)推开,背脊自然正直,胸腔内的肺活量将是最大的。这是推开尾闾作用之一。
   
    二、按中医学说,任督二脉皆是起源于会阴穴。任脉沿腹上行而止于下腭,主人一身之血;督脉沿背脊过顶而下,止于上腭,主人一身之气。要使任督二脉相交,气血旋转流通,就要用舌抵上腭,使任督在上部相交,道家谓之搭“上鹊桥”;而推开尾闾,则便于任督在会阴下部相交,这就是搭“下鹊桥”。这是推开尾闾作用之二。
   
    更深层次地讲,呼吸中枢之一息,有处所,有实质变化,有机能应因之作用。大抵口呼吸在舌,心之苗也;鼻呼吸在天心,巴甫洛夫所谓“呼吸神经中枢”之所在也。就实质言,则舌之作用为大要,即道家所说搭桥,有以搭桥吸入、撤桥呼出者,口呼吸时用之;有一桥横空接引不动者,鼻呼吸时用之,应因变化,惟在不执。道家言窍即指其处所,言妙即指其实质,言功法即指其作用。佛家修定则以空为处所,以性为实质,其作用唯有慈慈而已。
   
    三、尾闾推开之后,人体就掌握了重心,身体自然就稳定不动了。这是作用之三。
   
    四、人体掌握了重心,则地心引力对人体的影响将是最小的。这是作用之四。
   
    五、更为重要的是,推开尾闾,如道家所说,任督交通,河车运转,这只是气通,如按藏密气脉明点说,则海底轮、脐轮之间有股业劫气,如蛇一样盘踞在会阴穴上,使中脉不通。而这股业劫气所踞之处,正是第七末那识,也即意根的物质基础所在,必须修宝瓶气、拙火定,用极大热能驱使这股业劫气上冲而逐出,使之转化为智慧气,才便于通中脉,这就必须推开尾闾。这是作用之五,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有人提出,藏密修大手印、大圆满,修脉气明点,最要紧的修身法是七支坐,没有提推开尾闾,是否错了,或不如七支坐法圆满具足呢?不然,推开尾闾正是七支坐法的核心关键,一般只口授,未特别标出来罢了。
   
    怎样推开尾闾呢?这是人体很自然的一个动作,纯然无为,只是坐时把尾闾微微向外(后)排(翘)开而已。排开并不要用力用意,顺其自然,以自感舒适为度。千万不要故意用力推开,使身体前倾,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发挥其自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人体人为地产生一些偏差,这是千万千万要注意的。


“观鼻端白”——修习禅定的调心之法



    “观鼻端白”是修习如来禅的三个基本要点之一,也是修习如来禅第二步调心的修法。
   
    “观鼻端白”,语出《楞严经》,乃佛家禅定功法原则。道家丹功,亦以为炼丹要诀,如《黄庭经》曰:“观志流神三奇灵”,“随鼻上下知肥香”。儒家气功,特别是宋儒讲“静坐”、“宴息”、“养气”、“调息”,亦以之为正法,如《朱子全集》所云:“鼻端有白,我其视之”。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无不讲究修身养性。儒家是气功系统,如《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不动心也有道,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道家是丹功系统,如《老子》曰:“有欲以观其窍,无欲以观其妙”。庄子曰:“缘督以为经”,“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佛家则是定功系统,戒定慧三无漏学,如《圆觉经》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饮食、呼吸、睡眠为人之生活三大要素,儒家归之为“食、息、眠”三事,道家纳之为“精、气、神”三宝,佛家统之为“色、息、心”三法,藏传密教则析之为“脉、气、明点”三大秘藏。无论是儒家气功、道家丹功、儒家定功,在养气、炼丹、调息方法上都极端重视“观鼻端白”这一休养原则。现就佛家禅定方面对此作一释要。
   
    先从“观鼻端白”这句话的出处《楞严经》说起。《楞严经》卷五曰:“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善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希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为了便于理解鼻息调气的修法,再将上段经文译成白话如下:
   
    孙陀罗难陀(译名艳喜)起立自述说:“我从前出家,跟着佛学道。虽然受过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始终不能够达到正定的三昧境界。心里经常散乱浮动,没有获得烦恼漏尽的无漏果地。因此佛就教我与俱希罗(大膝氏)二人,先制心一处,专守一点。我制念在鼻端上,开始仔细观想注视。用这种修法,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就看见了鼻子里呼吸的气息,一出一入,犹如烟雾一样(能达到这个程度,身心的感觉,就由轻安二渐至于空无感觉)。因此身心就由内在自然发出光明的境界。再扩而充之,光明渐渐地圆满,遍满所有的空间。整个世界,都普遍成为净裸裸的清虚境界,好像一个整体的玻璃体。再进一步烟雾的现象也渐渐消散,鼻子的出入气息,完全变成一片纯白的光相。由此心开意解,一切烦恼习漏净尽。所有出入的气息,化作一片光明,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就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佛就预计我将来会得证自性的正觉。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位,我认为从消融气息,达到气住脉停,使气息止伏久住以后,发出心性的光明,最后使光明净裸圆满,灭尽一切烦恼的习漏,才是第一妙法。”
   
    看了上段经文和译释,就可了解“观鼻端白”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了。“观鼻端白”这句话,是佛家修习禅定种种止观的极则。
   
    佛家有一部很重要的专门讲修禅定的经书,名《安般守意经》。“安般”是梵语“安那般那”的音译的略称。“安那”指入息,“般那”指出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安那般那”就是持出入息。“安那般那经”上常说:“有时鼻头止”,“有时心中止”,就是讲在修习息法(修习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净息、还息,这叫“六妙门”,指六种息法)作止观时,要“观鼻端白”,道家谓之“团神”,即指此事。
   
    何谓“观鼻端白”,观者,视也;鼻端者,鼻之尖头也;白者,呼吸出入之气也。

    “观鼻端白”亦即“视鼻端白”,此处说“观”说“视”,均指“内视”、“内观”。盖“观”(视)为心法,“鼻端”为色法,“白”为息法,统色、息、心法于此一句中,故名为“要诀”,或称为“极则”也。佛法之根本在般若,般若即“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观鼻端白”实际就是观(般若)空之法。
   
    一般气功,都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而佛家禅定,则是在一呼一吸之一息的转折上做功夫,即在呼转而为吸、吸又转为呼的中间一停上做功夫,所以叫做息道。真气便是息,清心即是道,心住般若(空性),真气从之,这就是息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不调息,呼吸往往是喘息,就是“出入之气不尽”,意念往往是散乱的,就是攀缘不止、杂念甚多,因而精神状态(包括思想意识在内)经常是处于“散位”;白天劳作一天,晚上做梦,叫做“梦位”;喝醉了酒,叫做“醉位”;有精神病患,叫做“狂位”。总是难得“定位”。其原因就是呼吸与意念两相脱节,息息不断,念念不停,而心息总不相依,所以得不到定力,到不了“定位”。

    《安般守意经》以一意之注为息,出入不尽为喘息。出入不尽者,意不在息,即安般不守意也。若意在息,则安般守意也。一语之微,涵盖全经要旨。
   
    用现代话来说,呼吸是由呼吸神经中枢指挥的,而念(心)是由思惟神经中枢统领的,两个神经不协调一致,就会喘息不尽,杂念丛生;心息互不相依,就难制心一处,身病心病,均由此生。佛家定功教人修定要调好呼吸,持出入息,制心一处,其方法就是“观鼻端白”,使心依于息,息依于心,心息相依,把两个神经中枢协调为一个统一的司令部,那就是大脑皮层最好休息的时候,既不是兴奋态,也不是压抑态,而是最佳休息态,这时身体内部的各种内分泌、激素、腺素,就自然而然地会自我调整到最佳状态,道家所谓“还精补脑”,实际指此。功夫做到这一点,身体器官功能的各种疾病也就不药而愈、自我治疗了。
   
    对制心一处,儒家气功,道家丹功,一般总是教人守住一窍或止住一处,佛家定功则叫人观(般若)空,因出入之气,经过鼻孔,两个鼻孔本身就是地水火风空五轮,就是空性,出入之气是因缘,观其空性则易心息相依,而不执著,自然而然入定。
   
    印度各种瑜伽著作,天台《六妙门》、《摩诃止观》、《释禅波萝蜜》等书,无不提示“观鼻端白”。在敦煌莫高窟中,除壁画雕塑外,还有大量遗书,在巴黎P.3810中,就载有《呼吸静功养身诀》一书,其法就有“观鼻端白”、“瞑目观脐”之说。可说“观鼻端白”是人类修养传统功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正定正法,何来迷信之有?!不仅如此,“观鼻端白”亦为密教金刚界微细会曼荼罗入观察微细金刚法性三摩地之观法也。
“安那般那”——修习禅定的调息之法

    “安那般那”是修习如来禅的三个基本要点之一,也是修习如来禅第三步调息的修法。
   
    这里首先要弄清“气”与“息”的联系与区别。
   
    气与息都是我们的呼吸,呼出吸入都是气。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这是指呼吸的全过程。吸入之气谓之入息,呼出之气谓之出息。呼吸之间之一息谓之息,这是指呼吸的转折点,由呼到吸和由吸到呼中间之停顿。人们呼吸时,由吸转而为呼,或由呼转为吸,中间必有一个停顿的转折,经过这个停顿的转折,呼才能变为吸,吸才能变为呼,气也因之转换交流,这个停顿的转折,才真正叫做息。从气的停顿说,它就是住息;从气的转折说,它就是息住。
   
    其次要弄清“气功”、“息道”、“定功”的联系与区别。
在呼气吸气的时候用功的方法谓之气功。在呼吸中间一息时用功的方法谓之息道。修息道时虽也免不了呼吸,但以中间之息为主。做气功时虽也免不了一息,但以出入之气为主。这气与息的联系与区别,也是气功与息道的联系与区别。儒家的气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而道家的丹功与佛家的定功却是在息道上做功夫的。气功是在十二经络、在后天气、在生活力上做功夫;息道则在奇经八脉、在先天气(本源气)、在生命力上下功夫。
   
    修息道时,无论什么法门,总以自然两个字为最要紧,因为息道本身是无为的、自然的。而做气功,则不妨用点力量,因为气功本身是有为的、作意的。气功的大作用在治病健体。而息道的大作用在调养身心。气功真正做到好处也就是息道。息道的“原始要终”皆不离气功的基础,所以修禅定是以修好气功为前行法的。气功的功夫,是在呼出吸入的气上,这只是炼水谷之精气,调气或治病,所以它只是修息道的初步功夫。息道的功夫是做在呼出吸入和呼吸转换的中间一息上,它是气息的全面修养方法。气功调气治病,把身体锻炼得安康了,才能进一步做这息道的修养。这个道比不得功,功是有作为的,道全是顺其自然的,这种顺其自然也不是任其自流而是自有其规律的。做好了气功,才能谈息道,做好了息道才能学禅定。这三种如不首先分析清楚,脑筋里糊糊涂涂,从开始做功夫学习起,便是乱七八糟,加以指导的人先自模糊不清,即不辨是气还是息,是功是道还是定,学习的人就更难做功入道,从道修定,这是我反复强调的原因。
   
    佛家所说修定,多从息道说起,对于气功很少说到。至于藏传密教说说的修息气功,那也是从息道上修,不是单纯的气功。道家丹功也注重修定,但对于下手的气功,却很祥明,《黄庭内经》就是一部最好的气功书。为了深入了解“安那般那”调气的功法,有必要将前行的气功法说得透一点,以打好修息道和修定功的基础,下面再就气与息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气:无论气功、息道、禅定,首先都要了解这个“气”字。
   
    第一,气是活的。在母胎中的婴儿已是活人,胎儿生活的气,古人叫做“胎息”。我们从“哇”一声婴儿出世了说起,这是婴儿的口鼻接触着大自然的空气,吸进空中的氧气,呼出身中的碳气,于是就这样一呼一吸地活到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直到一百岁,总是一个活人。哪一天呼吸一断,便成为死人了。这难道还不懂吗?懂是懂的,但不少做气功的人,也是对于这些懂得不少的人,到了他们学气功时,便把这口气的生死、来去的根本作用,就不自觉地抛开了,学动功的姿势或学静功的坐卧,便只是在姿势和坐卧上考究,也不追究他所学的那些姿势和坐卧究竟有些什么作用影响到他生活的那一口气来治疗他的病气或保养他的生气了。不联系气是活的来做气功,必然偏差百出,功效全无。所以讲气功,一开口,必须强调地说“气是活的”。学气功必须首先了解气是活的,而且要永远记着。
   
    第二,再说“生活这口‘气’是多种多样而又变化多端的”。这口气的呼出吸入,吐故纳新,是身内身外之气的变动。有动必有静,呼后必有一息,吸后必有一息,是呼吸气之息息相关的生死融合。这一呼一吸,一动一静,可分析为气息相关的一类。又内气的运行,中医以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络之转化作说明;外气之消纳,医书以水谷精气与天真运气之交变以说明。道书也说:“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佛经也说,风喘气息和觉息知息的同异。于是又可分析这是内外真呼吸一类。再加以各宗各派的说明,真是种类多得很。光是中医《内经》,就说了七十二种气。这都必须分析辨明清楚,认明那些异名同实或者同名异实的说法,将来做功时,才免得牵强附会,胡乱猜疑。仅仅认明了种类还不够,对某一类的气或息,在随时随人随所做功夫的阶段上,又必定表现出来不同的样子,还要进一步地加以理解,才能对症用功,相机施治。
   
    第三,无论分析如何细密,“总要归结到你生活的‘这一口气’上来体认”。例如一壶冷水,只要壶下有火,壶中冷水便蓬蓬勃勃地发生蒸气,向上飞腾,向四方扩散。这是比方说,我们身中的水、津液、精,借着我们自己的热肠本能的生命之火,化作我们视听动作行为的气;壶里上升的蒸气,碰着周围的冷空气,又变为点点滴滴如雾如露如云如雨的水了;这又是比方说,我们身中温度比周围环境的空气气温高,吸入空气时,虽在夏天,总感觉到有些清凉的意味。我们是全靠吸入天空清净空气,来调节淋巴系统的循环,配合循环系统有秩序的节奏,才得心平气和地活下去。
   
    水的气的本体,气是水的变相,而气和水的转变,是神妙的作用。配合我们生活来说,水比方是精,气比方是气息,而那变化无穷的妙用便是神。把人身分着体、相、用三部分来讲,便是精、气、神;气生于精,神依于息。单提一个“气”字,而这一气中自具体用之精与神,联系着精气神来讲,就叫“这一口气”。为此,按上段所说,把这一口气分析得越细密越好,了解得越清楚越好;按这段所说,又必须把分析开的再联系起来,体认总归是这一口气,便好掌握这口气做气功了。
   
    功:其次,要了解气功的“功”字,以便具体了解学气功的真正门径。
   
    第一,功是“功法”,也就是在这一口气上所做的一些规律法则。这些功法都是依据我们这口呼吸气的自然规律,经过我们祖宗先人的研究、试验,抉择出来的治病调养有效的方法,是留给子孙的宝贵遗产。子孙不必见到祖宗,就从这口气上接受遗产。用这些遗产来治疗疾病、保持健康时,都在这口气上施为。先来谈谈呼吸这口气的一些规律和这些遗产如何分别应用。
   
    1、口吸口呼的规律
   
    用口吸气,气入不得深,可以增加肺活量,强压横膈膜下降,有加强横隔膜运动的能力;口呼出气时,力量则散漫微弱。口吸口呼的这种规律,以外气为主力,要带点勉强,太勉强又会出毛病,而内息的反应呼出也难掌握平稳。病人既不能做带勉强性的功法,平常人也不愿在粗浅的功法上费力,因此气功老师都不肯运用这种规律来救人。其实,我们所得的遗产内,是有一种运用口呼吸的规律作气功锻炼的。我们先人依据口呼吸的自然规律发明这种气功的方法,是有用处的,也是能治病的。
   
    这个口呼吸的规律,诸如今人所说的肺呼吸、横隔膜呼吸,都是这种规律的一个体系。遗产内的宝贝,属于这种体系的,保存在武术家的外功和拳术家、技击家各种方法内的也不少。
   
    2、鼻吸鼻呼的规律
   
    鼻吸气自鼻端入,上达大脑皮层,影响呼吸神经中枢,立即注全身,归还腹部,这就是常说的深呼吸。

    深呼吸经过腹部的集散,通利十二经脉,谓之腹呼吸。依据腹呼吸的规律,先人们留给我们很多的导引、吐纳、按跷养生的宝贵遗产,道家也有些嘘吸炉间出入丹田的方法,佛家的止观禅那、安般守意等等,也是依据这腹呼吸的规律而形成的。那依据脐呼吸规律形成的法宝更具有改造身心的妙用。只要仔细研究,去掉那些宗教的外衣,择取其中的精要,对于做气功的用处是很大的。
   
    这腹呼吸和脐呼吸许多方法,都属鼻呼吸一个体系,与口呼吸体系气功的方法,其运行的经络、气血的交变以及学习的次第,都是不同的。
   
    3、鼻吸口呼的规律
   
    这种规律的呼吸,用处最多,作用最大。做口呼吸功,不懂这个规律,便得不到调和的方法,也不可能有血气归宿,必致多吃辛苦,多生敌害;做鼻呼吸功不懂这个规律,也便得不到起手的方法和入静出定的节奏。不仅做口呼吸功或鼻呼吸功时都离不了它,虽针灸、按跷等等治病或保健的方法,无非凭这个规律来完成它的作用。气功老师教做气功,多半是这种体系的方法。这以体系的遗产很多,不少“土产物”被包裹着神秘、迷信的外衣,需要认真发掘那些锻炼精神、改造身心的实在东西,破除迷信,揭露神秘。例如道士所说:“仙家传药不传火”。这句神话就要打破,揭穿了“药”就是气,“火”就是意,没有什么神秘。
   
    善无畏《三藏禅要》所说的鼻吸口呼规律一样、运行道路及证验,便是这一体系气功的最好说明,值得很好地学习和研究。


4、鼻呼口吸的规律
   
    这种规律和上面所讲的鼻吸口呼规律一样,不过方向相反,作用不同而已。善无畏《三藏禅要》,唐时学密宗的人多行之,失传久矣。
   
    先师依生理学及呼吸神经中枢学说,体会其反射作用于坐中得之,曾著有《四种呼吸发微》,我依所传概略表之于下:
   
    口呼吸:吸入空气中氧气,呼出身中碳气。(生活其中)
   
    鼻呼吸:入息则我身阳交于阴,出息则我身阴交于阳。(正定于一)
   
    鼻吸口呼:液腺之阴外透,血脉之阳内渗。(一气为药,对治为用,是疗治之法)
   
    鼻呼口吸:血脉之阴外透,液腺之阳内渗。(阳平阴秘,一气行功,是调养之法)
   
    呼吸中间相关之一息,最为生活之重要所在,实生死之关头也。于此枢纽,呼转为吸,吸转为呼,我息自转,或气血交融,或心血交互,皆在此中成其作用,一切功法亦惟在此中行持之也。此中之久暂曰“息时”,此中之方位曰“息处”。时时三世,处处十方,十方三世之世界尽此一息,一切功法、法门亦惟尽此一息中。
   
    第二,功是功夫。

    我们说话常会把“功夫”二字作为时间用,时间就是功夫。积日累月地做久了,才可说有功夫。高兴时做几天,没见什么好处便不做了,是做不好功夫的。气功是能治慢性病的,慢性病不比感冒风寒,而是受病日久,滞损气血,一天天加深起来,用气功作治疗,无非是在生活中矫正它的病机,一天天地长养他的正气来袪除他的病气,若不加以功夫练习,实难获得功效。有肯在气功上花功夫的人,做了多年气功,但慢性病不见好,那是功法不对头的缘故,改正方法,病痛就会治好。因此,应把此段所说“功是功夫”和上段所说“功是功法”的话联系起来研究,才能了解到虽学到功法而不加功夫去做,功法虽好,也是没有用的。同时也可了解到虽花了功夫,万一功法不正确,对症也是有问题的。
   
    将“功”字分三段来讲,为的是揭示学气功、息道有多方面的研究,应把三段话所讲“功”字联系着研究才好。下面是第三段话。
   
    第三,功是功能。

    中医师研究千百种药物,各有各的功能,又配成了三、五味以上的药制成方剂,有无量无数的方剂各方又各有其配合而生的功能。这是中医师很繁重的一种研究,研究准确,才能适应种种疾病的治疗或身体的调养。气功、息道也是这样,它是以当人本身的精气神做药物,作当人本身的自我疗养。教气功、息道的老师也应该研究精气神这三种药物的不同功能。配合精气神而成的所做的各种动静功,又各个化生各个不同的功能,必须研究准确,才能适应学者真实需要。学人也应先懂些这类常识,以便修时才好准确掌握功夫,学有头绪。
   
    以上所说几种呼吸方法,其中:属于口呼吸体系的功法,是纯粹的气功,掌握这种功法,纯粹在呼出吸入与动作的相应,它的功能主要是调养,也有治病的作用。
   
    属于鼻呼吸体系的功法,是纯粹的息道修养,掌握这种功法,纯粹在呼吸中间之一息与静定相应,它的功能主要是调养,也有治病的作用。
   
    属于鼻吸口呼体系的功法,是改造身心一切气功息道的根本行持,掌握这种功夫,在随时随境的因应变易,不可一执,它的功能主要在增强生命的活力,而附带产生的作用是很多的。
   
    明了以上基本道理,再来谈“安那般那”的功法,就较易了解了。很明显,“安那般那”是属于鼻呼吸一类体系的。
   
    这里所要说的,人们的呼吸是一时也不能停的,所以息息不断;而人们的念头也是一时不能住的,所以念念不停。这个息属呼吸神经中枢管辖,而这个念又属思惟神经中枢统领,两个司令部不统一,息与念就不能一致,所以息是乱的,念是杂的,总是处于散位、梦位、醉位、狂位。而不能入定,住于定位。只有把息与念统一起来,或念随息走,或息随念行,两个神经中枢才能协调一致。如前所说,这是大脑皮层最佳的休息状态,即不兴奋,也不压抑,阳平阴秘,身心的各种激素、腺体……就会自然调整。


   “安那般那”的持出入息,就是数息法。入息出息皆以鼻端白为准,或照顾入息,或照顾出息,一般以照顾入息为好,因为入多出少,增益寿命。这也不能执一,当遵师教,证诸经论,以适应自身现状,勿著。
   
    具体做法,就是一呼一吸时,默数一,再呼再吸,数二(通常数入息,不数出息),……以至数到十后,再从一数起,如此循环往复。如果产生杂念,忘却数数,可以另从一起计算。所谓数,就是意念而数,使念随息走,久久自然,不数而数,逐步就会做到心息相依。
   
    佛教最早翻译的一部禅定专著,就是《安般守意经》,若意不随息,即念不随息,就是安般不守意;若意在息,即念能随息,就是安般守意也。所以调息的最好方法,也是上乘功夫,就是“安那般那”,也就是安般守意也。
  
                                        ——摘自吴信如著《禅定述要》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