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未曾修德
35.发愿欲促成 自他众功德 成此一一德 须修一劫海
36.然我终未生 应修功德分 无义耗此生 莫名太希奇
【讲解】最初,我也曾经如此发心:「我要努力促成自他解脱和成佛的众多功德!」而修成其中每一种功德,都必须修习一大海劫的时间。可是从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始终未曾培养出丝毫应该修成的功德;我毫无意义地虚耗了这难得的一生,真是莫名其妙!
我们仔细地回忆我们这一生。
o 从懂事一直到现在,在座的多已经是成年(少年)或是中、老年人了。
o 我们在这个世间活了多少年了呢?
o 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
o 其中十二小时花在睡觉和吃饭。
o 另外十二小时我们用在工作赚钱、休闲娱乐...
o 除此之外,还剩几个小时可以用来闻思佛法、持咒或念诵仪轨..等修行呢?
o 将这些用以修行的时间累计起来,修行能占我们这一生多少成分呢?
o 仔细算起来,真的是没多少。
-->思未曾修法
37.吾昔未供佛 未施喜宴乐 未曾依教行 未满贫者愿
38.未除怖者惧 未与苦者乐 故唯得胎苦 及老病死苦
【讲解】
从前,
o 我不曾「广大地供养过」诸佛如来。
o 不曾「以衣食等四事」广大地布施僧众。
o 不曾「遵行如来断恶修善」的教法。
o 也不曾「以财物满足「贫穷者的心愿。
o 我不曾「消除畏怯者」心中的恐惧。
o 也不曾「使痛苦的人」获得法乐。
藏传佛教的特色是除了正面教义的传达之外,还会有很多的辩论,下面是有关智慧的一些疑问和解释:
【问】了解空性一定要修行布施、持戒...等累积福报吗?小乘佛教也了解空性啊!但,他们为什么不需要发菩提心来累积广阔的福德资粮呢?
【答】是的。就因果、无常等「理论的了解」和「坚定信念」而言,我们要了解空性之前,我们必需要累积广阔的福德资粮。
但,它也不是绝对必须的!譬如:阿罗汉们并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做广阔的布施,可是他们修持不净观而产生出离心,依靠出离心和禅定的力量在了解「人无我」之后,就可以消除烦恼障从二元对立中解脱,达到阿罗汉的境界。所以就小乘而言并不需要累积广阔的福德资粮。
【问】 那么,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为了使众生了解空性,而要讲解前面的五度呢?
【答】佛有二身--> 「智慧身」和「色身」。而「空性的智慧」就是得到智慧身的「近取因」,犹如酥油是由牛奶中提炼而成的,所以牛奶是酥油的「近取因」一样。而福德资粮是得到「色身的助缘」。
【问】为什么「累积福德资粮,是为了理解空性的智慧而说的」呢?为什么不说「空性的智慧,是为了累积福德资粮而说的」?
【答】佛教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断除轮回的根-->「我执烦恼」而宣说的。但,只有空慧能直接断除这个烦恼,而其他的法门都只有间接的效果而已。
智慧可以直接对治「人我执」和「法我执」,我们解脱轮回或成就佛果都不可或缺智慧,所以智慧是最重要的。譬如:国王的手下有骑兵、步兵、射手...而他们为谁打战呢?当然是为了国王,因此前面所讲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都是为了理解空性而说的。
你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有些人做大礼拜、有些人持咒、有些人念诵仪轨、看书、打坐....种种修持,但,佛法的重点是「空性」和「慈悲」,所以这些修持的目的都是为了明白「空性」和「慈悲」而做的。如果你明白了「空性」和「慈悲」的道理,那么你还做前面那些修持做什么呢?
我前面说过:「最难做的修行,就是什么都不做的修行!」
o 因此当你对万法都能透彻了解时,就不需要什么都做了。
o 「什么都不做的修行」并不是叫你懒惰、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说「最高的境界就是这样子」。空正见的智慧非常重要!
宗喀巴大师说:
不管你对出离心、菩提心有多么地熟悉,
但它无法「砍断你轮回的根」,
要「砍断轮回的根」
必须要具足「缘起的智慧」。
o 具足福德资粮可以让你长寿、平安、美丽或富有...但这些果报耗尽之后,你还是必须回到痛苦的原点。要离开痛苦就必须证悟空性。
o 因此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获得断除二障的智慧而说的。
另外打个比喻说:
o 如果监狱里有一群人,身强体健、孔武有力、四肢发达,但都是瞎子。
o 那么不论他们有再好的体能,也无法逃出这个牢笼。
o 这时如果能进来一位明眼人的话,那么不管这里有几个人,他都有办法带他们离开这个困境。
o 而这个能带领众人脱离牢狱的就是「智慧」。
六度的「度」是什么意思呢?
o 到彼岸!到哪个彼岸呢?轮回的彼岸!
o 要如何才能到达轮回的彼岸呢?要有智慧!
o 所以如果没有智慧的话,那么做再大的布施也不能称为布施度,只能称之为布施而已。
o 其他持戒度、忍辱度...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管是小乘的阿罗汉、大乘的行菩萨道都需要「空性的智慧」。
空性的智慧如同「圣者的母亲」一般。
--> 不管是讲中观论,或者现观庄严论...都离不开空性。没有空性就没有三乘菩提。就如同没有母亲就不会有小孩一样。
--> 没有空性的智慧,哪里有「阿罗汉」「独觉」「菩萨」「佛」这四种果位呢?他们全是了解空性而获得这四种果位的。
换句现在的话说,「外在物质世界」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堆叠所成。他们认为外在三千世界都是由这种基本粒子累积的,包括我们的身体,而构成内在心识的因素是「不可再分割的极微片段」,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十万年、亿万年,甚至无量劫都是由这些极微片段接续而成。
我们要信仰一个教义之前,必须先去质疑它的论点是否正确。质疑过后,假如我们认为它的理论是合理的、我们无法反驳,那么我们就是有部的教徒了。
「论破这个理论」是很有趣的,这么说呢?
A 所谓「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它有没有边呢?它有没有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呢?假如有的话,那么它就是可以再分割的了!假如这些粒子没有边的话,那么它如何堆叠成物呢?
B 心识由「不可再分割的极微片段」接续而成,那么我们要认识「Om、Ah、Hum」的意识,在「Om」和「Ah」之间有没有接续的时间呢?假如没有连接的话,那么这中间的意识就断掉了,那么意识就成为一个没有前后、独立、恒常不变的个体;假如「Om」和「Ah」之间有连接的话,那么也有下列的过患:
(i)认识「Om」的前缘(前边界)和「Ah」的前缘没有连接的片段
(b)「Ah」的前缘和「Ah」的后缘加上「Ah」的前缘和「Ah」的后缘就形成四边,那么所谓没有分隔的极微片段是有分隔的!所以这些质疑就破了「有部」的理论。
* 「所有万物的本质!」
* 不要害怕了解空性之后,会失去慈悲心。
* 「了解空性」和「产生真正的慈悲心」是同时俱得的!
* 有人说「了解空性之后,就不会有慈悲心」。这种见解是很浅薄的,完全不了解佛法!
o 发菩提心很重要,但产生真正的菩提心更重要。
o 现在我们故意地、造作地发菩提心是不稳定的、是有限的。
o 只有我们每天自然而然地升起这样的菩提心,才是真切的发心。
* 「唯识」的观点「我们能回忆是因为有念头存在的原故」。
* 「中观」的观点「不需要这个念头也可以回忆」。
--> 他比喻说「冬季被鼠咬」并没有会中毒的念头。
o 但一旦春天毒发马上就能回忆「冬季被鼠咬」的经验。
o 所以他主张没有自证分也可以回忆。
--> 就好像:我们现在吃了被别人下过毒的食物,
o 吃的时候,并没有食物已被别人下过毒的念头。
o 等到毒发时,我们马上就能回忆起「当时吃东西」的情形,
o 所以没有念头,一样也能回忆。
* 「佛像」是「佛身」的象征。
* 「经书」是「佛语」的象征。
* 「佛塔」是「佛意」的象征。
* 为什么「舍利塔」是「佛意」的象征呢?
o 因为它里面安置了舍利。什么是舍利呢?
o 它是由骨髓形成的。
o 我们身体的「精华」是骨头。
o 它最贴近心,而骨头的精华是骨髓。
o 所以骨髓是身体的精华。
o 这个身体的精华和我们的心有密切的关系。
o 它因为受到心的影响而使它在我们往生之后成为舍利。
o 它是最接近心的物体!
o 所以我们视「佛的舍利」犹如「亲见佛陀」一般地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