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禅定点奥义书
[打印本页]
作者:
宝莲定觉
时间:
2013-10-6 12:56
标题:
禅定点奥义书
禅定点奥义书
引 言
《静虑点奥义书》(Dhyanabindu-Up.)一卷,诸目中皆著录;在古波斯译集中为第十五书;那罗衍那集中居第二十,科尔集中同;《解脱集》中居第三十九,《百二十集》中为第四十一书,此译所据也。
观此书德文译本,仅有二十三颂,其发端二颂,于《瑜伽真性奥义书》初二颂同文,或系取自该书者,因其在此本中无之。此本都百又五颂,而自第九十三颂以下,又挟散文一大篇,未分节。颂制皆四、八音体(anus tubh),间以二首为四、十九音体,(atidhrti),殊为特出。而同此一本,前后有两半颂同文,余文亦无异。论于诸颂次第,雅与德文译本所据者不同。——何哉?此辑本也。
Dhyāna,音翻“禅定”,义译“静虑”,此亦佛法中“禅宗”一名之由来。“静虑瑜伽”即修禅定也。其所静虑者,则为“唵”声上之一点,因以书名,故吾人毋妨假定原书内容原止于此,则德文译本所据之原梵文本,乃为古制。
虽然,既作静虑,寻“唵”声一点于杳冥,则息心制气之术皆附属焉,此盖修为之必有,于是瑜伽六支——犹未言及八支,可知其时代颇古,先于瑜伽诸派之各自独立,——之说皆可涉入。既附以六支,则“赫他”瑜伽中之诸轮,及其所观之形相,颜色,字母,大种等,又当一并说及,引蔓愈长,牵涉愈广,此二十余颂竟可辑增为百余颂之故。或者成书之际犹系力从简约,多有所弃者。
顾此书亦非无新义者,即观心莲为八瓣以配八方,后世乃设相为金红而为十二瓣;且有画三圆圈之说。观作者之意,在使此止观法门,直接《“唵”声奥义书》所说之四境,使其间有可通之桥梁。于是而“赫他”瑜伽之本旨,可以不失;否则专致力于物理或生理上之成就,至极傥可腾空,果何为哉?所重者在与“超上自我”合契,由是而成其解脱,其原意固有所在也。其分类列入韦陀多学之瑜伽汇,恰合。
书中亦颇多晦奥处,无妨存之而不作强解。译述尽其可能以求忠实,精当,圆明,然非以此俾人由是起修者。实修在个人之禀赋,传承,用力,初不可依乎书本,此盖尽人而知者;倘或实遇明师,精修有得,则此书所云,乃可供参考,而其疑滞,亦易了然;西方学者于文字研摩极深,常解丝纷而理滞义,斐然可观;然未作实修,终为未达一间,结论常为一“或然”而已。
书本为颂制与散文兼收,译时似仍宜有此区别,故颂制一律以五言出之,间或叶韵,以免过于朴陋而已;非五字唱,犹非五言古诗。使自成此一体,稍见操觚之次,未尝不一再推敲,艰难出之,非率尔从事者。
禅定点奥义书
译者 徐梵澄
若罪如山积, 蟺衍多由寻①,
静虑瑜伽修, 破除得消泯,
更无其他术, 灭之在何辰②(一)
种子音之上, 是为字上点,
妙响居其上, 其音与声敛,
终然寂无声, 无上境斯掩③。(二)
是声为心声, 更超此声上,
得彼超上者, 修士断疑网④。(三)
发端十万分, 分之取其一,
一分居其半, 无尘此中实。⑤(四)
有如花中香, 有如麻中油,
有如乳中酥, 有如矿中鏐。(五)
众生亦如是, 摩尼珠贯绳,
一贯于“自我”, 志坚意无慒,
“大梵”内中立, 大梵明者能。(六)
如麻油自出, 如花香所依,
彼依在人身, 内外同所归。(七)
如树有阴影, 枝分影无分;
有分又全是, “自我”漫无垠⑥。(八)
唯彼一声“唵”, “大梵”即是此,
凡求解脱人, 皆宜静观止。(九)
土地与火神, 并《黎倶韦陀》,
“补”界及大父⑦,
皆入其中定。
若圣声初分, “阿”音得销凝。(十)
空间与风神, 并《夜珠韦陀》,
“补洼”,维师鲁, 及瞻蓝闼罗
皆入其中定,
若圣声次分, “乌”音得销凝。(十一)
上天与太阳, 并《三曼韦陀》,
又唯“娑婆”界, 摩醯湿伐罗,
皆入其中定,
若声第三分, “门”音得销凝。(十二)
“阿”音颜色黄, 说属刺阇性,
“乌”音颜色白, 说属萨埵性,
“门”音颜色黑, 说属答摩性,
八支,与四足, 三位,五神尊,
“唵”声而未知, 彼非婆罗门。(十三)
“圣声”说为弓, “自我”为羽箭,
“大梵”为鹄的, (十四)
当谨慎注之, 如箭与合一。
其中睹至真, 是业皆转轶⑧。(十五)
“唵”为诸天源, “唵”为诸声本,
三界动静物, 源自“唵”声远。(十六)
罪恶短音梵, 福乐长音赐,
无灭长无终,
半音联等平, 解脱兹声施。(十七)
不断如油流, 久响余钟声,
声端知寂默, 此士《韦陀》明⑨。(十八)
心莲之蒂中, 泰定发光明,
其大如拇指, 焰艳安无倾,
此是自在主, 静虑为“唵”声。(十九)
以“伊荼”吸气, 吸已藏满腹,
当静虑“唵”声,
在此体中安, 周绕明光熠。(二十)
大梵名吸气, 维师鲁持气,
楼达罗吐气,
导引之神明, 由来有斯谓。(二十一)
“自我”为下燧, “唵”声为上木,
“静虑”勤研摩, 天神见隐伏⑩。(二十二)
念诵一“唵”声, 制气至极止,
如其力所能, 平等持不已,
正定念声逝。 (二十三)
常在去、来中, 而空行动等,
“唵”声一焰辉! 千万日光炯。
众生内中居, “飞鸿”为自体,
士有得见之, 清净无尘已。 (二十四)
心思为三界, 成、住、坏作者;
此心入定去,
乃往维师鲁, 至上步履处。(二十五)
心莲开八叶, 三十二丝蕊,
其中太阳居, 月居太阳里;(二十六)
月中又出火, 火中更辉光,
光中有宝座, 众宝周庄严;(二十七)
涡苏提婆尊, 皎然坐中间,
胸前黑痣印□11, 珠串珍花鬟。(二十八)
明净水晶光, 千万月辉聚,
如是当静虑, 摩诃维师鲁;
或者念依矩: (二十九)
形如胡麻花, 脐处是其位,
摩诃维师鲁, 一神四手臂,
方其吸气时, 当作此念思□12。(三十)
方其止气时, 念在心胸部,
有一莲花座,
大梵绯红色, 四面,为大父。□13(三十一)
方其吐气时, 眉间静思摄,
三眼湿婆尊, 明净晶光晔,
是为大金神, 消除罪恶业。(三十二)
莲花叶低垂, 萼柄由上委,
俯面向下开, 芭蕉花相似,
诸《韦陀》所成, 即是为乐喜。□14(三十三)
百萼百花叶, 莲丰蒂圆舒,
此中日,月,火, 层叠当静虑。(三十四)
启开此莲花, 日,月,火舒明,
挈其心种去, “自我” 安导行。(三十五)
三位,与三孟□15, 三言,三大梵;
三音及半音,
有人得知此, 《韦陀》义明深。(三十六)
不断由油流, 久响余钟声,
超上,点,声分,
有人得知此, 彼已《韦陀》明□16(三十七)
如以莲花茎, 饮水上升注,
吸风亦如是,
修士行导引, 安履瑜伽路□17。(三十八)
莲花似心苞, 半音此为调,
茎通三脉络, 导气行上超,
至两眉中央, 遂于此凝销。(三十九)
两眉之中间, 额前交鼻根,
当知此处是, 永生甘露源,
大全为大梵, 至上安寓存□18。(四十)
练体,与制气, 敛识,与持意,
静虑,三摩地, 瑜伽六支是。(四十一)
体式数之多, 有如众生类,
其间无比别, 大自在乃识。(四十二)
成就,吉祥式, 狮子,莲花式,
四体式可记。
“根持”第一轮, “良位”为第二□19。(四十三)
居此二者间, 说为情欲形,
尚有“胎藏”位。
“根持”在会阴, 莲花瓣开四。(四十四)
说名为情欲, 是中乃其藏,
成就仙所敬;
生殖根居中, 其面乃西向。(四十五)
其顶乃破分, 有如末尼宝,
修士得知此, 是知瑜伽道,
炽明黄金色, 辉如电纹缟。(四十六)
四方形在斯, 火上根之下。
生气自有声, 依“良位”而舍,(四十七)
由是“良位轮”, 名亦阳根藉。
有如末尼珠, 以线穿可数,
生气贯透身, (四十八)
次乃脐圆轮, 说为“末尼浦”。
一轮十二辐□20, 功罪业推转, (四十九)
若犹未见真, 耆婆乃回旋。
脐下阳根上, 自有一“根柢”,□21
其大如鸟卵, (五十)
诸脉起于此, 七万二千别,
此万千脉中, 七十二常说。(五十一)
其间主脉十, 生气行必谙,
“伊荼”,“频伽罗”, “苏寿门那”三;□22(五十二)
余为“乾闼黎”, “赫斯底吉洼”,
“颇般”与第七, “耶舍斯永尼,”,
“阿蓝播萨”脉, “矩怙”,“商庆尼”,□23
凡此为十脉, 修士行当知。(五十三)
诸脉聚为轮, 修士常当知,
恒导生气行,
三脉三神明, 日、月、阿祇尼。(五十四)
伊荼,频伽罗, 与苏寿门那,
三脉世所称;
伊荼居于左, 频伽罗在右,(五十五)
苏寿门那脉, 所处在中间,
生命气息流, 三道行周还。
上气,与下气, 平气,与元气,
以及充周气, (五十六)
呻气,与瞬气, 生饥,欠伸气,
“檀难遮耶”气。
五上气名气, 呻气等五风□24(五十七)
乃现耆婆形, 运行千脉中。
上下耆婆行, 上下气力通。(五十八)
流行左右道, 耆婆不可见,
如以手拍球, 击下必跃转。(五十九)
上气与下气, 耆婆遭等击,□25
无时或安息。
上气引下气, 下气牵上气,(六十)
有如鸟系絷。 人而得知此,
乃是瑜伽士。
与“汉”音外吐, 与“萨”音复入,(六十一)
耆婆常诵咒: “汉萨”又“汉萨”,
日夜持不辍, 二万千六百,(六十二)
此数之咒语, 耆婆诵无歇。
是谓“阿遮般, 伽耶特黎”咒。
恒常使修士, 得其大解脱。(六十三)
人唯起此思, 亦解诸罪恶。
无有如此明, 无有如此咒,(六十四)
无如此功德, 未有、将无有,
纯净大梵境, 行道由斯就。(六十五)
波罗蔑首黎□26, 熟眠以头格,
入此路之门,
由火、心,气迫, 女神乃觉醒,(六十六)
化为针相似, 上穿居中脉。
用力启此扉, 当用瑜伽钥。(六十七)
以“孔荼里尼”, 臻至解脱门,
修士应破却□27。 (六十八)
双手紧握拳, 安坐莲花式,
下颌按压胸, 静虑心思息;
渐导行下气, 上引渐满吸,
更散舒上气, 兴起潜伏力,
明人久修为, 无等智可得。□28(六十九)
安坐莲花式, 修士调气息,
充周诸脉管, 更能久持抑,
彼为解脱人, 于此无疑惑。(七十)
疲劳身汗出, 净乾拭诸肢,
弃辛、酸、咸味, 甘饮牛乳,滋□29。(七十一)
居常守贞洁, 节量进饮食,
瑜伽士修持, 专意斯道极;
渐至一年余, 可为成就人,
于兹必有果, 毋庸更寻因。(七十二)
孔荼里尼力, 若自根柢出,
然后瑜伽师, 堪为成就器;
上下气合一, 便溺减分泌。(七十三)
虽老尤少年, 由常作“根结”;□30
足踵抵会阴, 更敛收其 ,(七十四)
下气引上行, 是名作“根结”。
作“乌纪衍拿”□31, 是由如大鸟,
高飞未中辍, (七十五)
于是做体结, 即“乌纪衍拿”。
运腹之后部, 推移至脐上,□32(七十六)
此亦“乌纪”结, 食死亡象狮。
结束自上生, 下注空中水□33,(七十七)
是“瞻蓝驮罗”, 此结能灭除,
业、苦双流弥。
“瞻蓝驮罗”结, 意在塞其耳,□34(七十八)
甘露使降澍, 不堕入火中,
气亦不泄逸。
卷舌塞颅空, (七十九)
凝视眉中间, 此“契者利”印。
无病,死亡除, 无睡,饥渴忍。(八十)
且亦无昏眩, 倘知此空印;
业力无由染, 疾病何由躏?(八十一)
时间无由拘, 倘习此空印;
心思游入空,(khe) 故以舌塞空(khe)□35。(八十二)
故名“契(khe)者利”, 成就仙敬崇。
以此印而塞 软颚上喉空,□36(八十三)
虽在情女抱, 精力不流漏;
精力葆在身, 何忧不长寿。□37(八十四)
时结此空印, 精力不流宕,
时若竟漏出, 流至会阴藏,(八十五)
则亦转而上; 以结阴藏印,□38
强力阻其丧。
“宾朵”唯二中, 色白与色赤,(八十六)
白名“铄克拉”, 赤名大“刺阇”;
“刺阇”居阴藏, 有似珊瑚树。(八十七)
“宾朵”居月中, 二者难合一,
“宾朵”为福乐, “刺阇”是能力,
“宾朵”是为月, “刺阇”是为日。(八十八)
二者倘得合, 乃成无上体。
气鼓动能力, 力激刺阇起,(八十九)
在空与日合, 乃臻神圣体。
“铄克拉”合月, “刺阇”备于日,(九十)
知二真等性, 是知瑜伽术。
清除污垢积, 结合月与日,(九十一)
全乾“罗萨”液, 此名“摩诃印”。□39(九十二)
下颔按胸前, 左踵抵肛门,
右足直前伸, 乃以双手扳;
吸气满下腹, 舒缓更呼出,
二者双作结, 此名大体印,
“摩诃姥达罗”, 能灭人罪恶。□40(九十三)
(此下散文)
于是,我将说“自我”决定义:
在心中处,有一莲花而八叶,作一圆圈,是“耆婆自我”相,为光明相,唯是极微,其中万事万物咸备焉;知一切,行一切,为此一切事,(自思)“我为作者,我为享受者,为苦,为乐,为独眼,为跛足,为聋,为哑,为瘦瘠,为壮大……”,若此一皆归于其自我之能为。
若其依倚正东一瓣,————此正东一瓣白色,————时则起敬爱之心,念归正法。
若其依倚东南一瓣,————此东南一瓣色赤,————时则意在睡眠,怠惰。
若其依倚正南一瓣,————此正南一瓣色黑,————时则起嗔怒之意。
若其依倚西南一瓣,————此西南一瓣色青,————时则起罪业为害之意。
若其依倚正西一瓣,————此正西一瓣色如水晶,————时则起嬉戏,娱乐之意。
若其依倚西北一瓣,————此西北一瓣色如红宝石,————时则起游行,动作,无贪执之意。
若其依倚正北一瓣,————此正北一瓣色黄,————时则起欢喜,亲爱之意。
若其依倚东北一瓣,————此东北一瓣色如碧琉璃,————时则起布施等慈悲之意。
若其意在凡两瓣之间,时则由风、火、痰大病所生之怒皆起。
时若其安寓中央矣,时则知一切,且歌吟,舞蹈,诵述,而为乐焉。
时若眼倦矣,为解除此疲劳故,则作第一圆圈,而沈入其中央。此第一圆圈色如“般豆迦”(Bandhūka)花,时则为睡眠境。
在睡眠境中乃有梦境。在梦境中,则有见,闻,推度,生产,艺能等种种意相,时则增其疲劳。为祛除此疲劳故,则作第二圆圈而沈入其中央。此第二圆圈色如赤甲虫□41,时则为熟眠境。
在熟眠境中,唯有与“超上自在主”联系之智,以恒常明觉为其自相,此后乃得“超上自在主”之自性。于是作第三圆圈而沈入其中央。此在第三圆圈色如红宝石,时则为第四境。
在第四境中,唯独与“超上自我”相联系,以恒常明觉为其自相;时则当缓缓以智止于寂静,摄以安定。
安置意念于“自我”中,当了无所思惟,使上、下二气合一,当以见持宇宙万物无非“自我”之自相为极。
时若超上第四境,时则万事万物皆乐之自相,超出对待,时间若保持此身,则犹住世。过此以往,得臻“超上自我”之自相,以此方而得其解脱。————唯此为证会“自我”之方便法门矣。
四道合达处, 气入其大门,
更透入三角, 并位其处者,
气始得半入, 已见“无灭者”。(九十四)
前所说三角形,当于此位之上,观地等五,及其五色;
上气等五气, 种子,色,位置。
“耶”字(ya)上气种, 颜色如青云。
“罗”字(ra)火之种, 下气如太阳。(九十五)
“勒”(la)地相,周气, 如“般豆迦”花。
“洼”字(va)生命种, 元气,色如螺。(九十六)
“贺”字(ha)空自相□42, 平气,水晶光。
心、脐,鼻与耳, 足,手指等处(九十七)
七万二千脉, 生气行其间,
二十八倶胝□43, 毛孔中安立。(九十八)
生命之气息, 漫遍等为一,
是即为“耆婆”, “耆婆”本是一。
吐气等三者, 专意当静习,(九十九)
缓缓尽敛摄, 当束上、下气,
合于心莲空, 兼持圣声“唵。(一百)
既已敛耳根, 亦敛生殖根。
自“持根”上起, “苏寿门那”脉,
如莲茎丝抽, 美丽光芒射。(百0一)
无质之妙音,□44 琵琶柱□45中寄,
中间发轻响, 有如螺等吹。(百0二)
若声入空窍, 有如鸣孔翠。
头颅空穴中, 四门之中央,(百0三)
“自我”明此处, 丽天如太阳。
两弓干中藏, 大梵穷中坐,
尽力当能见, (百0四)
“神我”已“自我”, 心思逝于此。
珍宝,与月光, 妙音,与“宾朵”,
摩醯首罗座; 有人如是知,
享受独离果。 (百0五)
————此《奥义书》也。
①一“由旬”即一“逾善那”(yojanam),约当八、九英里。
②此第一颂在德文译本为第三颂。
③此颂谓发“唵”声时,合口收声为m声,在字上则以一点表之,而精神之声,nāda,兹译“妙响”乃居其上。及至凡此俱寂,斯为至上境矣。
④第一句“心”声,anāhatam,此乃六中枢之一,恰当心房处。字义为“非击发者”;故句又可译为“是声非击发。”然作“心声”者是。——“此声”谓上颂之“妙响”。
⑤“无尘”谓“无尘者”;义即“大梵”。另解:谓微妙之响。有如发端十万分之一之半,并此亦泯灭(ksaye),则修士可臻至于“无尘者”即“大梵”矣。——其说甚曲。
⑥此为德文译本之第十颂。
⑦“大父”即“大梵”。
⑧此本第十四颂至此第十五颂上半,为德文译本之第十九颂。
⑨“声端”谓“唵”声之端,即半拍也。此颂在德文译本为第十八颂。
⑩德文译本此为第二十颂。
□11“黑痣印”,唐人翻“室利靺瑳”。
□12此在德文译本为第十一颂。
□13参《黎倶》十,八一,三。
□14据德文译本,第一句当作“八叶莲花开”。参《羯书》六,一。
□15“三位”说为脐,心,顶。
“三孟”,原文为tripātram,若为trimātram,则与下半颂重复,似属不合。德文译为dreiweghaft.而引《白书》一,四。为说。义甚不定。即以“三位”释之为是。
□16此与前第十八颂,仅有下半颂之初半不同,余皆同文,义自无别。
□17此在德文译本为第二十一颂。
□18德文译本此为第二十三颂,而其全书止此。
□19第一式“成就”,作siddha者是。“根持”ādhāram即mulādhāram。“良位”svādhisthanam 。
□20另说为十辐。
□21此一“轮”或“根柢”kanda,疑即道家所谓“下丹田”。
□22此皆音翻:一)Idā 二) Pingalā 三) Susumnā
□23四)Gāndhāri 五)Hastijihvā 六)Pūpā 七)Yaśaavinī 八)
Alambusā 九)Kuhùh 十)Śańkhinī。
□24原文是“上气等五,名气、呻气等五(名)风”。
□25“等击”,谓“普遍平等遭受打击”。“牵”“引”同义。
□26波罗蔑首黎(Parameśvarī),义为“至上自在女神”即“孔荼里尼”能力也。觉醒之后,乃化为针似一缕而上贯入“苏寿门那”脉。
□27原文此颂仅半;似非有缺。而下颂则为四节而每节十九音者,为特出。其缀集之痕,于此可见。
□28此颂译时增加数字,使出义稍显而已。“潜伏力”即“孔荼里尼”。
□29“滋”谓“菁华”,植物之元汁,作rasah者,是。
□30“根结”mūlabandha,亦体式也。
□31Uddiyāna babdha——“乌纪衍拿结”,字有“高飞”义,故曰“是由”云云。
□32参《瑜伽真性书》一一九,注。
□33第二句义为“死亡”如象,更有扑杀此象之狮子。——谓行之则长生也。
□34参《瑜伽真性书》,一一八。
□35“空”为kha,“所于声”为khe;此谓以舌反转塞喉上颅下之“空”,同一空云。
□36参《瑜伽真性书》一一七。
□37此颂至下第九十二颂,译时本应删削;因其义过晦,或者原文亦有误处。要其所谓“日,月,空”,皆专门术语。而调和一身中之阴阳,使化为一神圣躯体,义固有在,读者存而不沦可也。
□38“阴藏印”参《瑜伽真性书》一二O。
□39此颂仅半;下颂与前第六十九颂同一体制。
□40参《瑜伽真性书》一一二,三。
□41indrakopa,甲虫,色赤,或色白。
□42“相”义亦“种子”。“生命种”即“风种子”。
□43倶胝(Kotih),即“一千万”
□44 “妙音”即nāda。
□45 “琵琶柱”,(vinādanda)指脊骨。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