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声点奥义书 [打印本页]

作者: 宝莲定觉    时间: 2013-10-6 18:04     标题: 声点奥义书


声点奥义书
徐梵澄 译

引      言
    《声点奥义书》一卷,不分章,凡五十六颂。
    此书诸集中多收,波斯文译本中无有。德文译本仅二十颂,则此书之初二十颂也。似其所据原本与此译本所据“百二十集”本,文字颇有异同。自来杜森译本精密,超出诸家而上,而其发凡提要及注释,皆极详明也,故不疑于误译。
    且何谓“声点”也?“点”“ 滴”之说,在《大梵点奥义书》小引中,已曾说及,兹不赘言。“声”,则指“唵”声。为阿(a),乌(u),门(m),三音,及第四半音,则鼻音之收声也。此收声在字母上作一圆点,则为“声点”,原义为此而更无余说。此三半音(或迳曰四音)又各为三分(Kala),姑谓之三调。初以发音器官之上部分发出者,声锐(udatta);次以发音器官之下部分发出者,声沈(anudatta),末为前二者之交合,声平( svarita);盖伊古《韦陀》诵读法而衍出者。于是此一“唵”声之变,似可尽矣。
    今先观此二十颂,据杜森则析为五分而各有标题:
    颂一至六(上半)——“自我”乌喻分。
    颂六(下半)至七——三音半“唵”分。
    颂八至十一——十二音调分。
    颂十二至十七——去世定想分。
    颂十八至二十——瑜伽与果分。
    此五分诚颇古奥,乌喻,七界,及持咒诸说,似直承《阿他婆韦陀》传统;分析至凡人逝世时所持十二音之一,则继“黑、白半月,祖灵,天乘”之后,见解愈加幽深,立说更为细密,不失其为韦檀多学中期之一作品,精神仍是一贯也。
    更观其余三十六颂——如实仅三十五颂半,——则亦可分别标以七题:
    颂二十一至三十——销出宿业分。
    颂三十一至三十二——静坐习听分。
    颂三十三至三十五——声音区别分。
    颂三十六至三十九——凝虑抉择分。
    颂四十至四十五——制念归寂分。
    颂四十六至五十(上半)——“唵”声大梵分。
    颂五十(下半)至五十六——修士得果分。
    如是,可知此三十六颂,自体固为完整,内容亦殊充实。倘假定原书出自一手而经剪截,毋宁谓原书二十颂而经后人扩大。盖前部于一“唵”声分析虽微,而义实有未尽。分别后三十六颂独立,则又不成格局,可知非两书合成。其事颇类吾华古书之内外篇;兹两出之,而厘定为上下二卷;颂之次第则仍其旧,未始非合法处置也。
    据下卷观之,则知所谓“点声”,又不止“唵”字上之一圆点矣。然则谓“声有千俱胝,点有百俱胝”,——一“俱胝”为一千万,见颂五十,——则必后起推广之说也。两卷主旨皆在闻声入道。其事始于持“唵”,中间习听,听入无声,终得“唵”之内中声音相。是则与宇宙创造之原始合契,个人心灵返乎至上心灵本原,谓之为入“涅槃”则不然,谓之为见“顽空”更不可;要之非语言思虑所行境界矣。——以此书列入《瑜伽奥义书》一类,固宜。
    诸颂分别,多在不当处,然如连环串结,正见其妙。兹皆以五言出之,大多不求合韵,句数多寡不定,分别悉依原文,以便稽考。


声点奥义书
徐梵澄 译
               卷          上

(“唵”声入乌①。)
唵!
“阿”字母右翼,         “乌”字母左翼,
“门”字母尾羽,          半拍名为头。  (一)

足等为功德,            诸谛名为躯②,
谓“法”为左目,         “非法”为右目。(二)

“颇诃”界在足,         “颇婆”界在膝,
“娑婆”界在腰,         “摩诃”界在脐③。(三)

“瞻那”界在心,         “多婆”界在喉,
“萨梯阿”世界,          居额两眉间④。(四)

“彼”上千光辉,          此咒当解说;
瑜伽明辨士,            乘此飞鸿起⑤。(五)

业行不能牵,            虽百千万恶。(六)
初音奉火神,            次音敬风神,

三音以次起,            辉辉明月轮,
超上又半音,            敬水知智人。(七)

凡此诸音节,            亦又分三调,
此之谓“唵”声,          存持始知妙⑥,(八)

初声调已喧,            次声入电掣,
其三如乌逝,            第四如风烈⑦,(九)

第五为有名,            六属因陀罗,
七属维师鲁,            八名依湿婆⑧。(十)

第九名为大,            第十为坚定,
十一属玄微,            十二归大梵⑨。(十一)

定念在初音,            生命舍以逝,
则生婆罗多,            兹土为君王。⑩(十二)

若逝在次音,            则生为夜叉,
而为巨神灵;            若逝在三音,
毗提夜陀罗;            四音乾闼婆□11。(十三)

若在第五音,            离生溘然蜕,
乃居月光界,            群神等尊大。(十四)

在六音陀罗,            合契谐相俱,
第七逍遥游,            维师鲁高都,
八往楼达罗,            百兽主□12所居。(十五)

九游摩诃界,            十往瞻那界,
十一多波界,            十二永梵界□13。(十六)

于是臻无上,            清净,遍在者,
地垢,褔乐者,          永恒当前者,
超级之大梵,            一切光明源□14(十七)

超功德,诸根,          意念此消入,
褔、乐,无可喻,        瑜伽用常习□15。(十八)

此合且此成,            于身渐解缚,
安处瑜伽行,            世情尽无着。(十九)

于是解缠网,            皇华如富神,
以此成大梵,            享受极乐真□16。(二十)

              卷   下

大慧!当常知,          自我”度岁月,
过去宿业全,            迅宜使销竭。(二十一)

虽起实谛知,            宿业不销溶,□17
唯超此知上,            宿业斯无从。(二十二)

身等实无实,            当知如梦中,
醒觉梦非真,            始知梦身空。

前生所作业,            是名为宿业。
人觉生前空,            宿业何由接?(二十三)

梦中身妄加,            此身亦如是,
妄加焉有生?            无生住奚止?(二十四)


宇宙显了因,            如泥埴瓶器,
韦檀多所云,            兹因是“无智” □18。(二十五)

时若此因灭,            宇宙何由存?
唯由视妄倒,            麻绳幻蛇蚖。(二十六)

愚者不识真,            见世为实有,
似此知为绳,            蛇相自无取。(二十七)

若知此非实,            万有入于空;
宿业又安在?            宇宙、身性同。(二十八)

觉醒无智人,            故为宿业说;
于是唯以时,            宿业自消灭。(二十九)

以“唵”合大梵,          光明成此声,
褔乐自辉赫,            云散还天青□19。(三十)

瑜伽师静坐,            当作“成就式”,
结“维师鲁印”。          更当在右耳。□20
常闻内中声。             (三十一)

习此大梵声,            他声尽皆掩,
困难全克除,            修之半月后,
可入第四境。             (三十二)

闻之在初修,            声音种种大,
修习倘精进,            所闻愈微妙。(三十三)

初声如起自              海洋与云雷,
大鼓与悬瀑。
中声如细鼓,            铜钟与吹角。(三十四)

末声如轻铃,            吹管与琵琶,
蜜蜂及无声。
种种声得闻,            微妙愈微妙。(三十五)

然闻巨声时,            适如大鼓等,
其中当返寻,            愈妙愈微者。(三十六)

细声中弃大,            大中或弃细,
意注虽转移,            不可驰他处。(三十七)

其初心意著,            无论声何处,
便当专是处,            与俱得凝虑。(三十八)

外物若全忘,            意与声音合,
如水乳交融;            遂尔归于一,
心空顿然入。            □21        (三十九)

高居离二边,            链士常自饬,
专持唯听声,            心思迅归寂。(四十)

一切念皆捐,            有为尽无执,
专注唯在声,            心思自融入。(四十一)


如蜂饮蜜汁,            不复顾芬芳,
心常与声合,            物境遂已忘。(四十二)

声音所约束,            顿捐诸躁扰,
内心譬如蛇,            闻声静然好。(四十三)

万物皆已忘,            定止在专一,
摄心不散乱,            任处无奔轶。
心如狂象王,            游豫物欲园,(四十四)
声音乃制之,            有如利钩援。

心鹿止飞奔,            有声如絷樊,(四十五)
或如堤岸立,            心海波涛反。

大梵是“唵”声,          声音密相敦,
其中复何有,            自性光明存。□22(四十六)

心思此中逝,            此是维师鲁,
至上之居所。
时若有声起,            时犹有空想。(四十七)

乃至更无声,            此为超上梵,
无上之“自我”,          是为同一者。

时若有声音,            时犹有心意,
时若声响寂,            乃至定心位。(四十八)

有人入“无灭”,          无声至上道。□23
常时与声合,            熏习遂灭没,(四十九)

心思与气息,            消逝入湿婆□24;
于此故无疑。
声有千俱胝,            点有百俱胝,(五十)

一切此中逝,            入大梵“唵”声,
一切位解脱,            一切思弃捐。(五十一)

修士如尸居,            彼为解脱者,
于此亦无疑。
螺、鼓之声喧,          无时而或闻。(五十二)

心思恒定止,            其身如槁木,
不复知寒、暑,          焉知苦与乐。(五十三)

无荣亦无辱,            一切皆除弃,
修士之心思,            以入三摩地,
常不居三位,             (五十四)

醒、眠俱解除,          自相位斯至□25。(五十五)

其见为凝定,            无有同见者;
气息亦静定,            无有勤勇处□26;
心思亦坚定,            无有其所缘;
彼为大梵“唵”,          内中声音相。(五十六)

此《奥义书》也。


①“乌”取义于“鸿”,即“汉萨”。
      ②另本似原作“刺阇”“答摩”为双足;“萨”为身躯。此作pādādikam gunāstasya  śarīram  tattvamucyate
③参《泰书》一,五。

④参《蒙书》一,二,三。
⑤此咒出《阿他婆韦陀》13,3,14.其他句为sahasrānyamvyatām……。
⑥“存持”dhārana,即集中意念于每一声调上也。
⑦此颂“百二十集”疑有误字,据译本推之,“电掣”作vidyā,疑当作vidyut。
“风烈”作cāyuvegini;作vāyuvegini较佳。

⑧此“依”“属”在梵文不过首末微变。
六为aindrī,属因陀罗或奉之为主者。
七为vaisnavī,属维师鲁或奉之为主者。
八为 属商羯罗即湿婆神。
“有名”即始有名谓。
⑨“玄微”谓“精神”,nārī不作“妇女”解。而德文译作die schweigsame,原文异字。
分三音为十二事,凡此名谓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注家谓此皆属“存持”之事。初声Ghosinī(义译“有哗声者”)起智;次如电,乃以此而入“电光界”者Vidyunmālī;第三P ,谓持此音节,使人得升空,如飞鸟也;第四Vāyuveginī,则使人行空如风也。“有名”则始有称名,可入乎“祖灵界”也。六、七、八使人能入此三神之世界也。“大”,“坚定”皆“界”或“世界”名。Maharloka,Dhruvaloka,能入者谓为mahatī与dhrtī。“玄微”
nārī,原文作maunī(寂然)者,较胜,即德文译本。;义为能入“牟尼”界,此界亦称Janaloka,“归大梵”brāhmī既入“大梵界”Brahmaloka也。
⑩Bhāratavarsa即婆罗多国;印度也。

□11夜叉yaksa,属天仙道。毗提夜陀罗vidyādhara,乾闼婆gāndharva,皆天仙名,后者为天仙中歌伎。
□12 “兽主”(paśupati),遵唐译。如实义为“家畜之主者”,在游牧时代为极尊之神也。
□13 “界”即世界。此四者为Maharloka,Jana(r)loka,Tapoloka,Brahma
(loka),皆见前。

□14超凡此诸界而上,更无时分可言,故为永恒之现在。sadoditam(sakrdvibhātam,《唱书》八,四,二)。
自第十二至第十七颂,参《六问书》五。
“光明源”参《羯书》五,一五。
□15此颂下半似原本各有不同。       
□16德文译本重此颂末一句遂完。兹厘为上卷。

□17tattvajñāna,此译“实谛知”,盖谓数论哲学也。字义亦可谓“真性知”。——换言之,此颂说是“断所知障”。

□18 “无智”(ajñāna),在佛法则谓之“无明”。
□19此喻声入太阳,宿业如浮云,祛之尔。

□20 “成就式”(siddhāsana),为体式之一。“维师鲁印”(vaisnavimudrā),为结印之一。

□21 “心空”(cidākāśa),姑译“心空”,实义是唯有知觉性或智弥漫之空间。

□22 “其中”五字凑成填颂。

□23 “无灭”即“无灭者”,谓宇宙心灵,亦个人心灵。
□24 “湿婆”(Nirañjaña),字义为“无尘者”,亦指“无上有体”。

□25 “自相位”谓第四。——此颂原文存半。下颂则每节十一音,格变则亦无混淆。
□26 “勤勇”遵唐译。此句俗言“不费气力”。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