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人之“觉”
FORIQINGLIANG
我们这几天大家晚上在学习《佛说八大人觉经》,这个“觉”就是“大人”,“大人”就是觉,“小人”就是不觉。不觉的“小人”里面又分人和非人。遵守人类的轨则,人类的理性,人类的情怀,可以称“人”。虽未觉悟,但“人者仁也”,有情怀、有理性。
人是动物,又不名动物,因为人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人有自身的一套逻辑系统和道德修养,这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文化。就像“白马非马”一样,这个能听懂吧?这个能听懂很重要。
人之所以为人,宗教属性是其最基本的一个底色,现代文明人的重要标志,就是宗教信仰。因为宗教是需要信仰的,“信仰”本身就超越了动物属性,从考古学上来说,人是社会型群居动物,而且要有宗教的文化,才会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
我师父给我们念过一段孙中山先生的话,他说:“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的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实际上这个思想并非孙中山先生发明创造的,在他之前已有思想家把宗教、人文归入到作为人所特有的、伟大的一种自然力。
尤其现在二十一世纪,就有人反省、认知到自然科学和人文是不能划分开的,自然科学就是人文的一部分,人文就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这时候,我们人又回过头来了,发现宗教是我们人类最灿烂的一种文明,它不仅不会过时、落后,而且它还是现代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标志。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能明白这个道理的,一个人生下来首先是一个本能的、生物学意义的人,正因为人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生物)的一种文明特质,所以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自我生命成熟的过程,和一个对人类文明学习、思考、认识、反省的一个过程。
02
教育的神圣性
FORIQINGLIANG
儒家说,父母生养孩子,这是人和其他动物所共同的。但是父母养育孩子的这个“育”是有含义的,父母要把孩子教养成一个能识别善恶、戒恶行善的人,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学“文”。
“文”是什么?“文”是文明的精华,它记载着先人的智慧精华。这样的人学文的能力才会很强,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他可以帮助社会成长,可以拥有公权力去维持人类社会的秩序。
孔孟之道就是建立了这样一个教化的次序。人是要教化的,而且教化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所以才有孟母这样的模范,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首先孟母心里要有一个准则,让孟子选择远离什么、靠近什么。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探讨了几千年啊?就是让我们去认识性善,还是性恶,当你认真地深入去研究了,才会发现善和恶是不定的,善有善的因缘,恶有恶的因缘。
人性里都有善,人性里都有恶,教育的神圣性就从这里出来了,“教育”才是重要的因缘。人是可以“教”的,蕴育出他人性中本具的善的品行来,还要把这种“善”固化,变成一种理性和道德品质。
所以,孔孟之道不随时代变迁而淘汰的,人不分南北、古今,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成长都是这样一个内在的规律。
孔孟讲了我们人类共同的成长法则,不管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实际上都有一个善恶认知的过程,去恶、戒恶,止恶、修善的过程。而佛法则是讲了比人类更大范围的四生六道的一个共同性法则,更具有普遍的真理性。
我们二十一世纪学佛,依然是站在智慧的高山上,站在智者的肩膀上。不会因为现在二十一世纪了,人类就不需要佛法的智慧了,无论什么时候,人类的成长都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过程,都需要智慧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