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給企謙仁波切開示—上師瑜珈
編者按:這篇文章是究給企謙仁波切晚年,對弟子的開示。這篇文章可看出老仁波切對弟子的關愛,在圓寂前殷重懇切的對弟子叮嚀,一而再,再而三的把上師瑜珈的重要和弟子們開導。原文是究給企謙仁波切講藏文,之後藏翻英、英翻中,我們希望能夠盡量保持究給企謙仁波切的原汁原味,因之這篇開示和其它文章有些許不同,但願大家能從這篇文章了解到修行的精隨。
究給企謙仁波切簡介
一代宗師 ─ 究給企謙仁波切,於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六點四十五分於尼泊爾那瀾唐的閉關房示現圓寂。仁波切的一生不但是位持戒精嚴的修行者,也是一位通曉佛教哲理、文學、詩、歷史、天文學的學者,更在佛法的修持上,是位有高証悟的大師。
究給‧企謙出生於神聖的戒氏---夏魯‧庫香的家族。一九二八年,究給‧企千仁波切九歲時,第十三世DL喇嘛認證他是那爛陀寺的法座持有者。
究給仁波切自坐床直到圓寂為止,他始終精進的持守比丘具足戒,以及菩薩戒和密乘誓戒,他是圓滿持守三種戒律的殊勝上師之一。
究給‧企謙仁波切被視為無上的神聖上師。因為他的弟子包括法王DL喇嘛及薩迦法王,他傳授過不共道果等許多殊勝珍貴的教法給DL喇嘛,傳授密續總集給薩迦法王。
薩迦‧崔津法王曾如此讚歎究給‧企謙仁波切: 「有許多人因聽聞經典而證得智慧,有些人因思惟佛法而證得智慧,只有很少數人因修行而證得智慧。而究給‧企謙仁波切則證悟全部三種智慧。我們應深慶自己具足如此圓滿的因緣能見到究給‧企謙仁波切,這件事本身就是種偉大的加持。
上師瑜珈
每当一位伟大的上师往生,弟子们人人感到悲悽、心碎,其他的上师、喇嘛们也痛悼明师殒落。每当有大修行者往生,我个人总会深深惋惜。其实在一位大修行人往生前,总会有若干徵兆出现,而且往往透过占卜的方式可以得到证实。
当一位具德上师往生时,所幸总会有与他有关係亲密的其他上师可供弟子们依止。大家一起祈请、唸诵经咒,从而获得加持与法益。就我们的传承而言,每当有大修行者往生,通常都是举行金刚瑜珈母仪轨有关的法会。
事实上,上师往生只是迴入法界淨土,我们无须过度悲伤。上师既然已经示现回归淨土,所有的喇嘛及弟子们只须一心祈祷,上师的加持法雨必然遍洒一切具信弟子。我个人也会为弟子们祈福。
所以当我们的上师捨报之时,我们虽然难过,却应保持心情平静。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努力修上师瑜珈。只要我们在这种时刻精勤修持上师瑜珈,必然会得到上师的加持,感受到瑞相,因而信心增上,与上师的法缘更加紧密。如果在上师往生后及时儘速进行闭关修法,则必能获得更大的法益,吉祥圆满的觉受也会在修法过程中出现。
每当有大成就者往生时,弟子们必须一起祈请上师迅速倒驾慈航。例如,顶果钦哲仁波切若干年前往生,不久便又转世回来。同样地,乌金活佛以及其他许多喇嘛也在往生后又转世回来。弟子随侍上师的期间可以累积许多功德,当上师往生时,弟子可将所有的功德迴向并祈请上师乘愿再来,如此上师则可能迅速转世回来引领弟子。同样重要的,弟子们之间要保持良好友谊及和谐气氛,这样也能促使上师早日转世再来。
虽然上师已经往生,不要觉得他已离开你。你的上师现在在清淨法界,任何动静他全都知道,他也了解你的处境。不要觉得你的上师如今已离开你,上师仍如以前一般与你同在。他会庇佑你直至永远。
当上师已往生清淨法界,弟子如果修持上师瑜珈,将继续获得上师的加持,并且随着你的精进而加持力持续增加。
所有弟子们都十分精进,因之上师内心愉悦。我也将为你们祈福,并将你们的功德迴向。上师深深感念你们的精进,不愿弟子心怀沮丧。最重要的是,上师藉由持续的加持弟子,来示现与弟子同在的喜悦。因此,修持上师相应法功德最大。
上师与弟子的关係
根据密咒乘教法,上师与弟子的关係应情同父子,弟子视上师如父。传统上, 父母完全信任子女,子女也全然信赖父母。弟子对上师的信赖也如同亲生父亲一般。理论上,上师的学养与成就可以令弟子获益甚大,但是若能真正对上师生起铭心刻骨的敬爱,就必须以个人的体验为基石。
同样重要的是,弟子同侪之间应亲如兄弟姊妹,共享无与伦比、刻骨铭心的契合情谊。将上师与金刚兄弟视同父母及兄弟就是最佳的持守三昧耶戒方式。假如我们能开始专注于这些与上师相应相契的种种要诀,我们的信心必然增长。
维持上师与弟子关係有三种戒律:小乘、大乘、及金刚乘戒。护持戒律、保持戒律清淨,即是维护上师与弟子的关係, 这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诚敬持守戒律时,上师即父,弟子也成上师之子。
这三种戒律,小乘、大乘、金刚乘戒,就是上师与弟子间神圣的承诺。戒律代表弟子从上师所领受的纪律及训练, 这些承诺将护持彼此的关係。简而言之, 上师与弟子间若能随时维持正面态度,则一切契合,上师的悲愿及功德事业也会实现。
三种戒律的精髓就在于上师是慈祥的父亲而弟子则是虔敬的孩子。有了这种关係,弟子对上师的信心和敬爱将持续增长并且开花结果。
如同孩子的一切都来自父母,弟子必须经常想着自己拥有的任何特质─如出离心、清淨心、爱与慈悲、信心与虔诚、学识与智慧等等都是尊贵上师所赐予的。当你向上师祈请时,应如是祈祷:「我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上师。」我非常感激我的上师,因为我拥有的一切都来自祂的加持。密咒乘传统中,所有成就的根源就是上师。
上师瑜珈与破除我执
佛陀说痛苦的来源是无明,无明有许多种类,其中之一就是自我的执着,我执导致显现出一种骄傲,意味着自己比他人重要。
我们不断愈来愈看重关于自己的思维、情绪、观念和表象等,这就是我执。不论我们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或是很糟的人,我们都会在思维或感情上认为自己非常重要,因此这裡隐含了微妙的我慢。
这种我执与我慢会导致自私的行为。大乘佛法的驯心教法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慈、悲、喜、捨、自他交换以及菩提心的禅观。所有的这些禅观法门可以有利地帮助我们灭除私心,并且减少我执。
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观念本来就是个妄想,然而,我们可能在自己心中持有定见,牢牢抓住不肯放。这种执着自我,是执着一个「我」的观念。由于我执,我们不断历经循环不已的情绪,只因为一切都回归同样的参考点─我们的意念与自我表象。
这个参考点就像个磁铁,吸引我们所有的妄想和苦恼。它是个意念和表象,认为我们自己是个可下定义的身份,也就是独立的个体。为了开发内心的定慧,我们就必须转化这个自我的参考点。
如果我们想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骄慢的妄念─就是依止上师。我们修持上师瑜珈时,与上师合而为一,也就是当上师融入自己时,我们的身、语、意与上师融合一起,住于空性。在空性中,无自我也无个人的参考点。
只要我们一想到自我,马上就会显现其他与我们相关的他人以及现象。如同金刚瑜珈母仪轨中解释的,以父精母血结合而生起的本初无明为基础,我们接着便依恋某些事物而对其他一些事物感到嫌恶。从这一刻开始,我们的生老病死等等整个制约的生命在经验中展开。
其实,一旦没有自我,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说是「我的」。我们就不会依恋他人或其他事物。一旦我们并不执着任何人或事物,我们就也不再有任何令我们执迷的亲友或嫌恶的仇敌。反之,我们会体验到怨亲平等的境界,跳脱希望与恐惧的牢笼。这样,个人便挣脱一切的紧张,从一连串的忧虑和悲痛中解脱。一旦个人的自我是空的,其他一切也都是空的。能所皆空。
要跳脱执着自我的苦恼,只有依止上师。当你与上师合而为一且住于空性时,你惯常的自我执着就消失了。你与上师的身、语、意融合一起。你惯常的身、语、意消失于空性,你也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身、语、意,与诸上师及本尊无二无别。
我们观想上师以及自己为本尊的形相,目的即是为了要断除我执─也就是执着一个自我的意念。这样可以去除我们只注重自我惯常的身、语、意的邪见。修持上师瑜珈不但可以清淨我执的迷惑更可以去除对俗世及众生的执着。
信心与敬爱:上师淨观
三世一切诸佛都是经由依止上师而得证悟,透过修持上师瑜珈与上师融合为一。若不修持上师瑜珈则无三世诸佛。释迦牟尼佛肯定是依赖修持上师瑜珈,否则他也无法証悟。佛陀有自己的印度教师,但过去无量劫他生生世世是无量诸佛菩萨的弟子。上师瑜珈就是真正的证悟之道,修持上师相应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足信心与敬爱。
藏地伟大的上师不计其数,藏传佛教的每个教派都有开山五祖,如宁玛五祖、噶当五祖、萨迦五祖、噶举五祖、格鲁五祖等共二十五位。每一位大师都是经由修持上师瑜珈而得证悟。
这二十五位创建西藏佛教的大师都曾示现成就的瑞相,例如把普巴杵插进岩石,在坚实的岩石上留下掌印及脚印等等。科学家已经做出可以切割石块的机器,然而这些大成就者却是经由证悟空性而创造奇蹟,例如密勒日巴可以乘着太阳光飞上天再回到地面。
如果我们视上师为凡人,我们将只会获得凡夫的加持与福慧;假如我们视上师为已圆满证悟的佛陀,我们则得到无上正觉者的福慧。即使上师没有甚麽特殊的福德成就,只是个单纯的人,弟子观想上师为某一本尊也能得到本尊的加持。有个故事,曾有一妇人虔心向狗牙祈请─因为妇人相信它是佛陀的舍利,因之妇人得到佛牙的加持。要知道,修持能开花结果一定要靠信心。
假如我们希望提升及增长修持上师瑜珈的成果,加强信心与敬爱是绝对必要的。信心与敬爱再加上如何觉察清淨明光的教法,就能悟入真正的法性,体察到万象的本质。能否开悟就在于信心是否具足,因为信心正是所有修行证果的种子。种子熟了就会发芽、成长、最后结成果实。
反之,如果没有信心,不论你如何在见地上努力观想与上师的心融合一体,你仍然接收不到上师智慧的加持。信心是上师瑜珈修持成就的根本,可以直接导向证悟法身。信心与敬爱就像沃土中的种子,有一天终会开出智慧的果实,也就是即身亲证道果。
如果我们希望增长及提升信心,我们就不能将上师视为凡夫,而要视上师为已证悟的觉者或本尊。这是一种修持真实观照的法门。一般而言,僧众都会把上师想成尊贵的寺院住持或阿罗汉的形相;修持菩萨道的大乘行者通常则观想上师为某尊菩萨;密教行者则观想上师为已证悟的觉者或本尊。我们可以观想上师为本尊以法身或报身的形相示现,如金刚持。
修持金刚瑜珈母时,我们要观想上师为金刚法佛,或勇父金刚法佛,或胜乐金刚,或金刚瑜珈母。喜金刚传承中我们则观想上师为金刚总持或喜金刚。就这样,我们从真实观照开始,以完全的清淨心观想上师及其週遭境界。如此,信心的根本就是上师─以圆满正觉之形相示现─的清淨见。
以清淨见观想上师,我们的信心与敬爱自然增盛。合格的上师会恆常以本尊的身、语、意示现自己;上师的身即本尊,语即咒语,心则明空不二。
就这样,上师一直保有本尊的清淨观,并且具体示现本尊的特质。上师同时以加持和开示的方式将本尊的特质传授给弟子。假如上师已经圆满本尊的修持,并且将教法教授予弟子,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係就是一种清淨的观照。
为何吾人常说最重要的是清淨的信心与敬爱?因为佛法中所有一切禅修的成就全都依赖上师。无论我们研读佛教经典(闻)、思惟佛理(思)或修习禅定(修),没有信心与敬爱就无法证悟佛果。我们应视信心为一扇通往佛法证悟的大门,而清淨见则是信心的根本。
即使上师是个很单纯的凡夫,没有杰出的福慧,只要是弟子视之如本尊,透过信心,弟子也会得到本尊的加持。就像孩子的特质都是来自父母,不是吗?而修行者的特质也是来自上师。在密教修持过程中能有任何成就都是透过上师的加持,而加持则来自弟子严格持守神圣的戒律,也就是与上师间的三昧耶誓言。
大体而言,本尊修持可分自生本尊和对生本尊两种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观想上师,为何如此说呢?对修行者来说,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资粮都体现于弟子的导师,也就是我们慈悲的根本上师。如果没有根本上师,我们无法听闻到佛陀的名字,更无法真正了解佛陀的教理。每一位伟大且尊贵的开悟者都曾依止上师。因此,吾人常言,想要开悟证果,最为重要的关键就是上师。
我们的根本上师本身即融涵所有的伟大上师、诸佛,以及开悟的圣贤。一切佛法的根源集于上师一身。不论我们想的是佛陀或本尊,都不该将他们与根本上师区分开来。或许祂们示现千万种不同形相,基本上祂们都是一体的,也就是慈悲的根本上师。我们一定要将上师视为光体,祂可以化光融入弟子心中。这样,弟子的心与上师的心结合一体,无二无别。
信心
佛陀教法提到三种信心。首先是真诚的信心。某些人刚刚遇见一位上师,或与上师相处不久,就由于前世因缘而油然生起了信心。密勒日巴第一次只是听到玛尔巴的名字时就生起了自然的信心。
大体说来,很多西藏人都有这种真诚的信心,也获得许多法益。虽然他们可能并不了解上师的福德智慧或佛法的细节,却深信这一切是存在的,信心自然而然生起。因为週遭的亲友了解佛法的特质,他们自然对上师及教法心生讚叹。因此他们能够获得许多的加持。
反之,有些人没有信心,如同烤焦的种子,以后结不了果实。如果你种下烤焦的种子,或许会生根长枝,终究结不了果。同样的,如果没有信心,吾人生命中灵性的种子则无法现前,也无能结果。
真诚的信心并不等同于迷信或盲信。那澜陀寺开山祖师隆顿(Rongton)大师在其大作《般若智禅修次第》中提到有些人相信乳牛是个宝石。事实上,乳牛祇会产乳而已,但是这些人看到乳牛却相信它是个珍贵的宝石,这就意味着这些人只有盲信,完全不了解信心真正的特质。
因此,为了培养信心,我们就必须对于能让我们产生信心的福德智慧真正加以瞭解。如果我们的信心没有知识作为基础,可能一听到旁人说乳牛是个珍贵的宝石,就信以为真。
渴仰的信心是由真诚的信心发展出来的。先有了真诚的信心,我们讚叹上师及三宝,也渴望了解并且获得这些福德智慧。当渴望更强烈时,渴仰的信心便油然而生。我们细细思惟上师的福德智慧,渴望能浸润其中,并打从心底见贤思齐,渴望自己也能亦步亦趋。这就是渴仰的信心。渴仰的信心对吾人助益甚大,特别是接受来自上师及传承祖师的灌顶加持。
经由认知了解及渴仰的信心,对开悟者的福德智慧更具信心,我们则获得第三种信心,有把握的信心,也称为知道根源的信心。我们已鑽研上师及三宝的福德智慧,且经由渴仰而得到加持,我们自己也因此获得一些经验与觉受。我们发现,原来信心多是来自我们的经验。在上师身上看到的福德智慧,透过上师的加持以及吾人的精进勤修,我们也能在自身找到些许。
这时候信心自然而然生起,不需要靠禅修而激发出来。这种自然产生的信心正是抵达「有把握的信心」阶段的徵兆。此时不再需要经由研读高僧传记或学习开悟者的行谊来思惟上师的福德智慧。透过修持,这种信心会一直与你同在。
有些教法中,最后的这种信心也称为不退转的信心,也就是当我们经验并体会到上师的福德智慧就存在自身中,不假外求,此时吾人自自然然能够视上师为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透过上师与三宝的加持而得到证悟,于是就产生了不退转信心。
上师瑜珈
灌顶其实是接受上师与传承祖师加持的一种仪式。不论我们修持的某种特别上师瑜珈,上师瑜珈仍然是接受上师、传承祖师、本尊等等加持的一个简要、不繁的方式。和修持上师瑜珈相较之下,灌顶时,透过降临俱生智而领受加持的过程是繁複许多的仪式,虽然意义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把上师瑜珈修得很好,领受加持的经验与接受灌顶并无分别。
从上师的传示心性、加持及教法得到法益时,我们更加对上师恩情感激与孺慕,上师相应于焉如花盛开。于是我们就亲身体悟到上师加持的法益。
领受到加持与否端赖爱敬与信心。刚开始,我们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且独一无二的觉受,内心生起一种崭新的感动或情操。所谓加持其中的一个意义就是感受到启发,内心充满喜悦与启迪。
藏文的信心 (mogu)包含两个字mopa 意为感到爱慕,而gupa则是敬仰。因此信心的意思是景仰爱慕。
祖师传记中经常提到这些大师对其上师的渴仰与敬爱。他们常提及领受上师加持时热泪盈眶、毛髮直立、全身颤抖等等。
修持上师瑜珈不是只诵念祈请文,唸诵时如果能够生起渴仰与敬爱,便可做为增长信心的媒介,更可获得法益。尤其应该切记,透过传承的加持力,行者才能得证悟。如果没有体验到加持力的流注,就无法领受修持的真正法益。
一但在灌顶或自修时开始接受到这些加持,我们即应忆念起根本上师对我们心性本质的开示。自修时,先以虔敬渴仰之心向上师祈请,接着领受灌顶并将上师融入自身,我们将感受到同样的加持。
即使一个人觉得他自己只是一介凡夫,只要他能从可以真正开示圆满正觉本性的上师处领受到真实心性本质的传授, 即使是凡夫也必能体验到法益。由于已领受到清淨俱生智的开示,瑜珈行者便更加热切地会更精进修持,并且对教法的内涵更具信心。有了这样的切身体验,我们便更加明白上师福德智慧的真义,也更深切感激上师以其不可思议的慈悲心开发了弟子的佛性。
这些只是行者从真实的心性开示得到无限法益的几个举例而已。一但从自己的体验中了解上师的福德智慧,我们就会对上师生起大敬慕。当我自己每次听到我的根本上师─丹巴先遍宁波仁波切─的名字,立刻热泪盈眶,内心充满敬爱。我亲身体验了解上师的福德智慧,因为我修持他的教法,得到他的加持,而体悟到他的慈悲心。
加持:俱生智降临
心性有各种不同的诠释,萨迦派主张轮涅不二,噶举派是主修大手印,而宁玛则教授大圆满,不过这些都是同一本质。
萨迦班智达曾解释,在萨迦传承中,「大手印」指的是具德上师灌顶时, 弟子体认俱生智降临的当下。这就是我们传承「大手印」的根源,也就是俱德上师的启发。
而当我的根本上师─丹巴先遍宁波仁波切─给予灌顶时,通常会产生一些迹象来显现他的祈福加持。具德大师如丹巴仁波切灌顶时,在俱生智降临的当下,许多人会身体摇晃、跃起或哭泣,有些则到处走动或喃喃自语,总之灌顶时会发生很多特别的迹象。
当弟子经历这些迹象时,丹巴仁波切则会指示他们体认心性。丹巴仁波切就是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导弟子直指心性。透过降临俱生智确实是传授内在智慧明觉很了不起的一种方法。正如萨加班智达所说:「我所传的『大手印』就是在灌顶的当下,对俱生智的体悟。」
上师灌顶时可能发生的迹象不胜枚举,就像我经常在丹巴仁波切灌顶时看到的,许多人感受到极大的加持力。领受灌顶时,有人哭泣、有人唱诵、有人摇晃或甚至手舞足蹈,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表情。既然有如此多种不同类型的人,个个依循不同的修行方式,因此弟子们体认的加持力也个个不同。
不管大众表达体验的方式千差万别,丹巴仁波切都会接着给予开示心性的本质。此时,丹巴仁波切通常会说: 「Rigpa rang ngo toh!」意即「留神,体认心性!」他可能接着说:「就安住在这当下。」
杰贝喇嘛带着他的外甥和我们一起领受丹巴仁波切传授空续总集大灌顶。杰贝喇嘛的外甥是位堪布,且为哦巴寺院住持。每次丹巴仁波切给予灌顶,当传授至降临俱生智时,杰贝喇嘛的外甥都会哭喊或摇晃,显现许多不同的加持迹象。
杰贝喇嘛不免要苛责他、戳戳他或敲打他,告诉他别在人前演戏。杰贝喇嘛会斥责他的外甥,动手摇晃他,然而丹巴仁波切都会说:「不要骂他,不要打他,他不是在演戏,他正在领受心性的开示,接受灌顶的加持。」
丹巴仁波切通常会接着说:「不要管他,他正在领受俱生智的加持,我们现在必须告诉他要体认明觉智。」或说:「他正在体悟俱生智,让他安住在明觉智的体认之中。」
丹巴仁波切灌顶时,弟子们有许多特殊的方式来领受加持。有些人会摇晃,有些则从座上升起,飘浮空中。丹巴仁波切有位出家的独眼龙侍者,每次灌顶时都会从地上飘浮至空中。有人会把他的坐垫来回移动以显示他离开了地面。其他人也会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灌顶中由地上升起。
有些弟子在加持力下降时会飘至空中约十八英吋,开悟更高者则上升至两约三呎或更高处。我也有过这些经验,虽然我不知道我到底离地多高。对我而言,所有的平常觉知都止息了,在那当下,我只体验到上师的开示,并且有无限的加持。
只要一有弟子发生这些迹象,丹巴仁波切立刻会说:「现在要看清楚你自己体悟的本质,这是你自己的智慧明觉,看清楚了!」弟子接受加持时,丹巴仁波切真的能够适切的传示心性。
如果有人问起,当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或蒋贡洛德旺波灌顶时,是否也发生同样的现象,答桉当然是肯定的,否则传承从何而来?
有人可能会问,灌顶时加持的本质为何?在灌顶仪式中,俱生智或者降临加持的当下,吾人会终止凡夫的思维,且清楚地意识到正在领受加持。当下显示俱生智,透过上师的直指心性,弟子得以体悟。接着上师会解说要弟子从此刻起安住在那样的境界。
弟子从丹巴仁波切处获得俱生智降临的加持时,仁波切都会说:「要内观心性!」他其实是说:「不向外求,而是要观照心性本源。」弟子领受加持,同时俱生智的体悟也呈现。然而,除非弟子依照上师指示内观自心,否则可能无法证悟。光是呈现智慧是不够的,弟子还必须体悟才行,因此,我们必须依止上师的指示。
有时候丹巴仁波切会透过手势或眼神来传示甚深见地。仁波切灌顶时,到了俱生智降临的时刻,有人会不由自主地大叫,这是俱生智降临的迹象之一,也就是加持的徵兆。
俱生智降临时,平常的觉知终止,平常的观念思维也暂停。这时,丹巴仁波切通常会一再地明示心性,重複几个简单的词语,安住当下!安住在心性本质中!
我自己经常有这些体验,每次的体验之后,会生起更深刻对上师的渴慕与敬仰。在维持见地的同时,真的会生起更深刻的信心与爱敬。感受加持力的同时,并不会阻碍对见地的观照,观照见地时也不会阻碍对加持力的感受,两者互不妨碍,而且相得益彰。
以上这些现象在具德上师如丹巴仁波切、息哦仁波切灌顶时都发生过,我曾亲眼目睹。虽然我不是才德兼备,却拥有这些传承,其加持力对我们每个具信弟子都非常的有效。
领受加持时,我们会对上师感到极大的信心与爱敬,不自觉地流下泪来。有人可能体验到空与乐,并且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即使在我们的时代,加持力的体验也确定会发生。能在当下领受加持的人当可体悟心性并且安住其中。
我已从许多伟大且神圣的上师处得到许多教法,然而,即使我们已领受这些加持和口传,大家仍需各自在自修时将其内化,转化入自身。
·
上师瑜珈:加持降临
高僧大德传记中经常提及,弟子祈请上师往往会感动热泪盈眶或者汗毛直竖,这些都是渴仰与敬爱的迹象,也因此产生极大的信心。要获得加持,莫过于信心。就像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狗牙也能成舍利。
不论课诵皈依祈请文或上师相应法,虔敬的信心比观想殊胜或唱诵优美重要许多。当你们祈请昇起慈心、悲心及菩提心时也是一样。
藉由深思、体会众生的痛苦而生起慈悲心,泪水也会如溃堤般。泪水不是说来就来,而是真正体悟慈悲心且愿意救助受苦的有情大众,同体大悲之心油然而生。应知经历强烈的虔诚爱敬之时、灌顶时体悟俱生智降临之时、修持上师瑜珈而进入加持之时、抑或内心悲悯满怀之时,都会产生十分类似的感受,缘起虽不同,伴随而生起的确是相同的觉受,也就是觉受到加持的降临。想到母亲的慈爱,如果她正在受苦,我们当会生起慈悲心且渴望救助她,这正是发慈悲心的初机。了解一切有情都曾为吾母,就是发慈悲心的缘起。
当你感到慈悲满怀的这一刻,正是大悲心加持降临的迹象,也正是诸佛菩萨正在加持你。当你对身陷苦楚的如母有情众生起慈爱悲悯心时,你将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这种加持的体悟将会铭记于心。有些人因为之前修持空性而感动得泪盈满眶,或者看到下三道的痛苦而异常不忍。由于我们对众生昇起悲心,诸佛菩萨的加持便能遍及一切有情。如同其它的课诵仪轨,吾人代表一切众生祈请诸佛菩萨加持。如果真正生起大悲心,毫无疑问的,一切有情众皆得利益。
举例而言,我们修持上师瑜珈时,会修古沙力(施身法),就是向上师及皈依境供养自身肉体。在此同时我们也施捨供养给慈悲的食客,亦即渴仰加持及各种利益的众生。这是修持信心与爱敬,同时也是修持慈悲与喜捨的法门。这是一种强而有力的修持法门,行者不但可得加持,更可利益有情众。信心、爱敬和慈悲心,使我们获得加持,也因此利益众生。
举例而言,领受加持时的迹象,可能是不由自主地哭泣,或汗毛直竖,或全身上下打寒颤等等。我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强烈的出离心、信心、虔敬心和慈悲心,这些都是弟子领受上师、传承祖师及诸佛菩萨加持的迹象,也是我们体悟信心与爱敬及对一切有情生起同体大悲的迹象。吾人内心深深感动,也因而激发出各式各样不同的体悟。在这种时刻,最重要的是切记上师直指心性的开示,体认并安住于正见。心性直接透过加持力来传示,了悟心性将可得成就自身利益。领受加持可得两种利益:自己的利益及他人的利益。
上师瑜珈:降临俱生智
如果要问,吾人自修时是否获得同样的加持以及心性的体悟,答桉是肯定的,特别是修持上师瑜珈时。当上师融入自心,你的心与上师合而为一时,安住在空性中,这其实是一种比灌顶仪式简洁、较不繁複的相同形式的体验,藉此可以领受加持并且体认心性。
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想要更充分而完整地修持上师瑜珈,则在我们祈请上师时应当忆想一切诸佛如来的无上福德智慧。心中再三思量,上师所有的殊胜功德与慈悲最能强而有力地激发起弟子的虔敬。我们会想起上师殊胜的福德及个人亲身见証的场合,我们也会对上师无穷的福慧功德心生欢喜,庆幸得以亲近上师,成为其弟子,追随其教法。
这样会帮助我们修行者对自己建立正面的心态,同时对上师产生信心与爱敬。我们欣喜自己的幸运,努力向上师尊贵的福慧看齐,并且利益有情众。当我们将上师融入己身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对上师有绝对的信心和爱敬。我们不只是依着仪轨观想并唱诵经文,我们必须从内心真正感到这是上师和传承祖师融入我们,并且正在赐予加持。
一旦我们逐渐习惯这样的修持,内心对加持的体验并不会因为认知了空性而消失。事实上,随着认知空性内化于心,反而生起更多的加持,同时,我们对空性的认知也会越来越持续不变。安住于空性时,信心与爱敬持续增长,我们也持续得到加持,空性的认知也更加安住于心。
这是修持上师相应法非常重要的一点。藏语有言,当加持由上而下降临,开悟则由下往上放光。「开悟由下往上放光」意指当信心与爱敬增长时,我们对空性的认知会更宽广、更持续不变。不只是信心与爱敬增长,我们的心也与上师的心融合为一,无二无别,我们也就直接面对无误的正见,也就是证得不变的空性证觉。
这二者彼此互利,相得益彰:加持往下降临越多,信心与爱敬以及空性的认知更加往上光辉灿烂;信心与爱敬以及空性的认知更加往上光辉灿烂,加持往下降临越多,这个过程引领行者迈向开悟证果的大道。
上师瑜珈的意涵:与上师之身、口、意融合为一
让我再次重複上师瑜珈的重点,以便你们学得更完整。修持上师瑜珈亦即与上师融合为一时,首先要观想,并向上师祈请,接着观想宇宙万象全都融入上师的形相,然后上师融入我心。我们的心与上师的心于是融为一体,无二无别。身口意自然安住于空性中。
我们举目所见,一切唯心造,所有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心的显现,除了心以外别无其他。我们所见的宇宙万象都要想成是上师,这是我们日夜都可以修持的观想。宇宙万象都是本尊的本性,与上师无二无别。理解这一点并生起信心,宇宙万象皆融入上师,上师融入自己。万象融入空性,我们终于了解,上师原本就与我们的心性无差无别。
一旦我们能明瞭心性的本质是空,我们向上师祈请将上师融入我心,也就是将加持融入自己。
将上师融入你的心,你的心完全与上师无二无别,因此你与上师无二无别。安住在空性中,不要执着,也就让身口意自然安住,这就是上师瑜珈的要点,你们要牢牢记住。
身语意不造作
上师瑜珈的教法要我们的身口意自然安住,这是什麽意思呢?金刚密咒乘传承的禅修基本就是身口意三要点,身就是姿势合宜,语是适度的凝神,意是心放宽而专注,不起念头。这样的禅修就是简单地让身口意三门自然安住,也就是说不需改变或增删身口意的本性。
大体而言,身口意的任何起心动念都是枉费时间,从无始以来我们有过的起心动念与言语造作已不计其数,到今天我们已蹉跎掉无数的良机,因为我们仍是凡夫,在世俗的汲汲营营中了无成就。
让我们的身口意耽游于欲界中不会产生任何利益,然而,如果我们捨弃这些无意义的行为,则能真正获得开悟与大乐,因此,我们所有的苦恼,诸如五蕴、六根之缠缚与障蔽、七情六慾都能获得止息。
密咒乘禅修的传承都有教法指导弟子如何安住身语意。身语意安住的意思就是让三门持续独处于空性中。修持三寂静(threesolitudes),我们全然捨弃身口意的活动,而让三门安住于空性。
就身而言,我们不但停止身体的动作,以禅修的姿势静坐,并且捨弃相关活动的念头,如「我该做这个,不该做那个…」,躯体完全摆脱任何活动。就语而言,我们维持自然呼吸,适度凝神,不发一语,包括想到要说什麽或不该说什麽。
就意而言,我们让心挣脱任何的活动,什麽也不想,把心安住于前念方止后念未生之间的空档。
我们放下身口意所有的活动,只是以禅修的姿势静坐而不做其他。身躯挺直,脉自然直,心当然安定,这样我们就能让躯体静止不造作。
呼吸鬆柔,自然不造作,眼睛则保持适度的凝神状态,适度凝神对于袪除地水火风的内在不协调具有强效。如果我们的目光游移、眼神闪烁不定,可能打断禅座。
眼睛随着眼神的方向凝望虚空,直直向前,而且稍稍往上。这就是修持语的不造作。
我们修练眼神的同时,心既不能专注于太远处的虚空,也不能固定于太接近身体处。教法中提及距离约为一把弓的长度,也就是四至六英呎。我们只是正常地凝视,丝毫不勉强,也不费力,仅仅随顺眼神往前凝视。
我们的心安住于空性,在前念已止,后念未生的空档之中,没有其他,心性的要点就是心中空无一物。
当我们努力维持心神专一时,不要太过于用力专注,也不要让心过于鬆弛而掉入昏沉。
心无执着点,意味着心无住于任何地方,也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就是说心无造作,但是并不是一片空白,我们是全然在场,完全灵明,清楚知道週遭发生的一切。
上师瑜珈:持守见地
教法中有言,白天要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上,夜晚则在心中。白天观想上师坐在顶上莲座中,夜晚入睡时则可观想上师融入自己,以光体安住在心间,这是入睡前的一种修持方法,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心间然后入睡。
透过这样的禅修,可以得到加持,而且在观修「持守见地」时也容易更上层楼。藉由传承的加持,你自然会被引导迈向「持守见地」的康庄大道。
重点就是将上师融入于心,然后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真正融合,时时安住于上师所传示的心性所在。日以继夜,每一次上师溶入己心,我们就安住其中并且体悟其空性。
在这样的加持之下,我们就能体验到空性。
我们必须让自己持续体验透过上师的加持而产生的空性觉受。在体认空性的某个时刻,清淨明光、自性本觉必然生起,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适时体悟。只要你能尽力修持,就能淨化许多罪业与障碍,更能因此而得到许多的加持。这个重点就是,心愈能安住于空性,则愈能有效地领受上师的加持。藉由领受的加持,我们集聚福德资粮,藉由安住于空性,我们集聚智慧资粮。
修持上师瑜珈,我们观想上师现于面前,上师是观想的对象,以自己传法上师的形象象徵上师,然而,胜义上师则是指人人自身的本觉智慧,或本觉俱生智。
上师瑜珈:体悟心性
一般的情况下, 不必很直接地谈到见地,因此许多的法本及教诲通常也只给予间接的解说。当一位上师为一大群弟子灌顶时,通常他针对四灌顶的见地观修只会给予一般性而且简略的解说。然而,因为这些教法是针对亲近的弟子,所以我要做更深入的解说,使大家得到更大的利益。如果上师特别慈悲,对于亲近的弟子,尤其是对领受教法深具信心者,是可以清楚解说、倾囊相授的。
如果上师清晰地解说教法,弟子是有可能对自己的心性获得实际的体验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则吾人对空性的修持就会像虚空般的一片空白,什麽觉受也没有。本觉俱生智真正的意涵无法用知识来领悟。我们必须要透过领受上师的加持和口传,并且一定要实修,才能体悟心性。虽然学术论着对心性概念的理解是有帮助的,然而心性的本质根本超乎世间的语言文字。心性只能靠各人经由实修,各自体悟。由言铨进而实修,透过实修逐渐对心性的见地获致实际的体验。
这些教法隶属于实修传承,也就是亲身体悟的传承。事实必须如此,因为真正的心性不受任何言语造作及抽象知识概念束缚。也就是说,只能在毫无妄念的境界中体悟
觉性只能透过上师的教导并依照口诀传授之修持而体会,如果修持得好,就会得到加持。透过加持和上师对心性的口传教授,弟子方能体悟觉性,也才能安住于见地。
不同的上师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传示心性,或用眼神,或用手势,有些上师可能会巧用吓人的如雷贯耳声响来传示心性。一旦毫无妄念的状态生起,上师便会指导弟子安住其中。
对那些能安住妄念不起的弟子,上师会给予觉性的传授。上师会告诉我们,心性虽空,自性本觉却一向存在空性的体悟中。正如我们一开始能体悟到空性,同理我们的本觉在空性中也能自我体认。
第四灌顶,空性的意涵很难用文字解释、或举例来说明,因为它实在非常深妙。不过,基于需要,通常还是须用象徵性的方式介绍心性。各种教法中曾经使用许多例子,不过都仅是针对须要被体认的要点遥遥指引而已。例如,教法中说,觉性如金刚杵或金刚鑽,其利可断万物。觉性可断妄念,正如今刚鑽可切割任何物体,却不为他物所断。同样的,觉性无可断裂,无可摧毁,也不被妄念所动。
另有一个例子:空性觉知被说成如同虚空的中间。亦即,空性觉知虽然虚空如空间,却不是一片空白,不是没有觉知的虚空。觉性其实具有明晰的特质,亦即它在空性之中具有知觉,而不像物质世界的空间那样无知无识。我们说觉性如处虚空之中,是因为根本无法指出它的位置,当你想要确立觉性的所在,它就消失不见。因此,空性觉知也被说成像是空中回音。然而,虽然无法指出它的所在,吾人却有方法体认出它的存在。当这种体认透过修持逐渐坚固,觉知就会越来越宽广开扩,如虚空般。用虚空做比喻是传示法性─或万象的本质─的最好的方式。
我特别喜欢用萨迦班智达的一句简单开示来直指心性: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间,清淨明光不断持续展现。
当上一个念头已经过去,而下一个念头尚未生起,此时便有一个空隙,一个无念的状态。不过,虽然是无念,它却并不是一种完全空洞、无知的状态。事实上有一个能知的面相能体悟一切,这个意念上能知的特性通常仅是刹那的意识,也就是说它在瞬间不停地改变,然而,当我们体悟到这特性,事实上它就是不断持续展现的明光。
一旦被觉察到,明光就会很快地消逝无踪,虽然它一直恆常存在。当我们一旦离开无念的状态而再次昇起妄想时,明光就不见了。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思维萨迦班智达那句开示的意义。我们必须回到念灭与念起之间,体悟心识的空性。必须进入无念的状态,对于空性没有丝毫的贪求或执着。
在无念状态中,维持能知而不执着的状态,这就是须要証悟的津要。我们应时时维持这样的体悟,不让任何念头分心。一旦我们被念头扰乱时,要立刻想起萨迦班智达那句开示的意义。不论任何思绪或感觉升起,都须再度往内观心,并体悟空性。在体悟中妄念自然消逝。
这就是持续禅修的要诀。这就是学习去体悟并且开始禅修「持守见地」的方法。这就是萨迦传承修持见地的要旨,也是大圆满和大手印的要旨。
观修「持守见地」需要某种特殊的精进。刚开始时,体悟空性无法持续很久,因为我们很容易分心而陷入二元论思惟。如果没有觉察这一点,将无法回到见地。因此,我们必须在专注中精进,不这样特别的精进则无法维持见地。
专注结合「专」与「注」,「专」意即记住你的心性,也就是空性。除了记得体悟空性,我们心中明晰之特质持续起作用,清清楚楚觉知週遭及内心发生的事。
由于明晰特质的作用,「注」会注意週遭发生的事,因此会觉察我们何时分了心,或者妄念纷飞。一旦觉察迷失「专」的本性,「专」会再一次带我们回到心性。能够了解专注的意义对「持守见地」是必要的,也是精进持守明空不二心性见地的要诀。
回到念起念灭间的空隙,去领悟吾人心识的空性本质,这就牵涉到「定」的修持。
另一方面,为了要証悟清淨明光,体验到那种无念、空性之中无所不知、却又无所执的境界,则势须勤修「慧」。人们喜欢吃甘露丸接受加持。甘露丸很重要,但也只是外在的加持药丸,可以帮助人们圆满积聚福德,而真正的加持是个人自己的本觉智慧。要圆满积聚智慧,我们须要去体悟觉性。
修持上师瑜珈,必须观想上师与我们的心合一。直到我们的心完全与上师的心合一,上师与我们的觉性无二无别。当上师与我们的觉性合于一味,这就是所谓的胜义的上师瑜珈。自然安住于上师与自性无二无别的状态,就像水与湿气会一直在一起,无法分开;同样地,我们安住在与上师的心无二无别的状态中。
上师瑜珈:四灌顶
当弟子们更加努力修持上师相应法时,便会从上师处依序领受到四灌顶。透过加持与实修,你自己便会体验到宝瓶灌顶的一些智慧,即「显空的智慧」;或者开始体认秘密灌顶的智慧,即「明空的智慧」;同样地,你会体认智慧灌顶的智慧,即「乐空的智慧」;最后,你会了解名词灌顶的意涵,就是 「本觉空性的智慧」。
这麽一来,你的信心与热诚会大幅增长。有一说是在灌顶时你便能体验四灌顶的意义;而修持与每一个灌顶相关的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就能了解每个灌顶的意义,并生起相关的智慧。另一说是,透过修持上师瑜珈,你便能体认四灌顶的意义。
如果有人能圆满接受灌顶的加持,在宝瓶灌顶时就能体认显空不二,若能领悟这样的体认,就是显空不二慧。领受秘密灌顶加持,可体认明空不二,若能自观内心、领悟这样的体认,就是明空不二慧。
领受智慧灌顶加持,可体认乐空不二,若能领悟这体认的本质,这样的领悟就是乐空不二慧。
最后,名词灌顶的加持给予我们觉空不二的体认。当自观本心、领悟觉空不二的体认,就是觉空不二慧。
第四灌顶是透过语词传递,因此称为名词灌顶。在传授第四灌顶时,涉及许多语词的解说,例如,上师会告知,我们自己就是本身究竟自性的父亲或母亲。一但我们自己觉察到它的存在,即等于我们把它生了出来。一旦能够寻获此一天赋,且领悟觉空,我们将会对上师生起无上的虔敬心,因为上师解答了我们的疑惑。究竟而言,疑惑并非我们凭藉知识能解决的。我们唯有透过自身的修行及上师的加持才能体悟自性。
上师会说我们的本觉智慧如同金刚鑽。金刚鑽可以切割万物而不为它物所损,同样地,我们的思惟或情绪不会伤害到本觉自性,但是一旦我们証悟了本觉自性,它就有能力斩断一切妄念、情绪、以及一切干扰我们心识的疑惑及痛苦。
上师灌顶时开示心性的话语或许很简短,却在我们的心裡种下了悟正见的种子。根据灌顶的经验,上师准许我们领受口传教授,以体悟心性及安住正见。在金刚瑜珈母的传承,这些口传教授涵盖于直指法性的教法中,可以用于生起及圆满次第的禅定修持。
如果我们领受这些教法,铭记于心且获得若干觉受,我们将油然对上师生起热诚真心的虔敬及感恩。
四灌顶所显示的四种智慧层次,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加微妙也更加深奥,因为四灌顶的每一个灌顶的经验,会唤起空性中更微妙的明觉层次。为了精确地体验这些明觉层次,我们一定要心无妄念。事实上,所有生起及圆满次第的禅修经验都需奠基于心无妄念的状态。
宝瓶灌顶淨化我们的身体,也淨化我们的心识的某一层面─即透过感官来觉知一切外在相貌的心识层面。首先,明觉最粗糙的层次以外相来显现,因此,宝瓶灌顶的体验被称之为显空不二。这个了解外相的心识也就被称为第六识,亦即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识」。但是当它在妄念不生的状态被认証出来时,就成为显空的智慧。
更微细的空性显现为我们的内在心识。历经秘密灌顶,我们在空性中生起内在的明觉,这样的体悟即称为明空不二。这个心识称为第七识或烦恼识(末那识),牵涉到自我思维。也就是在微细的意识流中,一切总是归回自我概念。当它在无妄念状态被辨识时,这个明觉即称为明空的智慧。
然而,更微细的是,我们的明觉在空性中以大乐的经验展现,大乐境界中没有痛苦存在。密续中,称之为不变的大乐,因为是智慧,不受制于能所二元心念的起伏。这也就是第三灌顶─智慧灌顶─的意涵,也就是乐空不二! 的体悟。此一微妙大乐来自藏识(阿赖耶识)的粗分,也就是第八识。它的特性即是能所二元的思维。在无妄念中被証得时,此一明觉的显相即被称为乐空的智慧。
最后,最微细的明觉就是觉性的本身。当这个最微细的明觉在空性中生起时,也就是被视为藏识的细分的显现。此一藏识的细分就是空性,在空性中我们的习性会存留变成潜伏的印象。开悟时,就是我们基本的佛性。也就是说,这个最微细的明觉被称之为真如,或是自觉俱生智。
这就是第四灌顶的智慧,觉空的智慧。因此,透过灌顶,三种微细意识─心意识、烦恼识、以及藏识都一一剥除,而令赤裸的真如显现。历经一个个灌顶,无明的障蔽一一去除。这种过程有时被称为「破茧而出」,也就是把清淨明光从二元思维的桎梏窠臼中解脱出来。
同样地,宝瓶灌顶的加持去除我们业报无明的障蔽;秘密灌顶去除烦恼障;智慧灌顶去除所知障;而名词灌顶去除串习障。障碍去除,随即各种智慧一一显现,安住其中直至赤裸明觉、真如法身现出,也就是第四灌顶的智慧。淨化无明与証悟智慧就是灌顶的目的。
修持上师瑜珈时,我们也同时领受四灌顶,或一个接一个地,或简化些,经由上师的融入同时领受四个灌顶,与上师的心合一。我们经由修持上师相应法,一再重複这个步骤、经验,这样我们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智慧,学习如何体悟它并且安住于这种领悟中。当我们提及累积福德与智慧二资粮时,这种修持就是累积智慧资粮的意涵。
以上对于四灌顶的解说是根据实修教法的金刚瑜珈母传承而开示的见地。而在道果的教法中,宝瓶灌顶的见地也称为轮涅不二。你如是禅修则如是証果,这就是轮涅不二的见地,也就是宝瓶灌顶的见地。
秘密灌顶的智慧在道果的教法中也称为三根本自性,就是三个层次的微妙,即「微妙」、「极微妙」、「极极微妙」,也就是显的自性、空的自性、及显空不二。只有第三种显空不二被视为圆满的见地。
道果教法中,智慧灌顶获得的见地通常称为大空乐智,第二灌顶─或称为秘密灌顶─获得的见地窄而有限,这是相较于第三灌顶的宽广无限,因此,第三灌顶被称为大空乐智。
第四灌顶所获的见地,在道果教法中称为觉空不二或觉空的智慧。虽然名称不同,每一个灌顶所获得智慧的自性是同样的。灌顶时,如果你有信心,你就可以领受到加持并且体悟心性。即使上师只是位凡夫,只要你深具信心,你就会得到诸佛菩萨及传承上师的加持,也能体验心性的本质。透过加持而体验心性即被称为降临俱生智。我们在修持上师瑜珈时,透过自己的修持来领受灌顶,便能一次又一次持续不断地获得这种体验。
当我们的修持与领受的加持合一,我们自然而然对上师生起崇高的敬意、深切的感恩以及无比的信心。一旦証悟上师揭示的见地,我们才会体验到上师是何等的慈悲,为我们揭开迷惑与妄想的面纱,斩断了我们痛苦的根源。
我非常幸运能获得许多上师传授心性。我从丹巴仁波切、瞻遍宁波、蒋扬钦哲秋吉罗卓、以及其他上师获得这些宝贵教法。每当忆及上师的慈悲,我都会立刻热泪盈眶。我不能不对他们生起最上的感恩、信心以及虔敬。透过他们的慈悲,我领受了无上教法及最殊胜传承的加持。
一但体悟觉空不二,我们则已看到自己的佛性。我们虽尚未証悟佛性,然而我们却绝对已经发觉到佛性。如果我们信赖上师,而且信赖上师指出的智慧,我们必然会很快地获得信心、証得佛果。我们的见地将开始坚固,内心终能生起証悟。一旦觉性的体悟能持续不坠,并且全然地坚固,你就已经开悟了。
(下期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