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宝瓶》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
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 著释
缘宗 节译
在此,解释无著贤菩萨(1295-1369)著作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全文共分三部分:
1、供赞及誓愿造论;2、论著的正文;3、结尾总结。
初者,分二:
1-1、供赞;1-2、誓愿造论。
初者,分二:
1-1-1、略示;1-1-2、详说。
初者,颂文中曰:“南无洛格夏热雅。”
其义为:顶礼世间自在(观世音菩萨)!
1-1-2、详说,根本颂曰:
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上师观自在尊前,恒以三业恭敬礼。
对于自己开示大乘道的引导者——最胜上师,以及一切诸佛悲心的本体、无怙众生的依怙观自在,尽管用妙智如实地观见一切所知法的真如实相——远离来去、常断、生灭、一异等八种戏论边,虽则如是,然由大悲心的缘故,仍唯一精勤地利乐众生。在此无二无别的二者面前,恒时以三门恭敬地顶礼!
1-2、誓愿造论,根本颂曰:
正等觉佛利乐源,从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复依明行要,故当宣说佛子行。
暂时利益与究竟安乐的源泉,是正等正觉的诸佛。诸佛从何因而生起的呢?唯从有学位时,如理地修习大乘妙法而出生。
其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修法复唯依赖于明了如下的行持:最初,发起以大悲为根本的菩提心,然后积集六度所摄的二种资粮:布施等方便分与通达诸法无自性的智慧分。
因此,为了利益那些为了成佛而意欲学修大乘的人士,依据大乘菩萨藏及其释论,解说诸佛子意乐加行上学修的行持情况。此为誓愿造论。
如《大日如来经》中说:“秘密主!一切智智,从悲心之根中发生,从菩提心之因中发生,以方便而达到究竟。”
《宝鬘论》中说:
“欲自及世间,得无上菩提,
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这位大菩萨有能力向他人宣说佛子行的原因者,正像这位菩萨的传记中所说,他依止了众多善知识、娴熟贯通浩如烟海的大乘经论、亲见本尊等,具备了著作如是论典的一切因缘,特别是自己如理地实践着诸佛子大行等。
2、论著的正文,分二:
2-1、趣入前行法的情况;2-2、正行开示三士道。
初者,分七:
2-1-1、当令难得的暇满之身具有意义,根本颂曰:
此生幸得暇满船,自他须度生死海,
故于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佛子行。
不生于八种无闲暇之处,为八有暇。修法的顺缘,从自己方面应具备的,有五自圆满;从他方面应具备的,有五他圆满,共有如是十圆满。犹如大船一般的暇满身体,从喻、数量、因三方面,都是无比难得的。若获得后,想要成就解脱、一切智的任何大义,都能成办。在这样侥幸获得暇身的此时,切不可毫无意义地虚度光阴,或者只是为了蝇头小利而浪掷人身——当为了救度自他一切有情出离生死大海,于昼夜一切时,毫无散乱、恒时地于大乘善知识前,听闻甚深教授;以四种正理观察、思惟其中深义;如理作意而修持。此即是诸佛子于暇满身受取心要之理的行持。
另外,如《华严经》中说:“得人身困难,得清净圆满的暇身更为困难,……。”
《入行论》中说:
“暇满极难得,既得能成利,
倘若利未办,后世岂复得?”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亲友书》中说:
“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
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根本颂文中,“暇满”说明了暇满的体性;“船”、“度生死海”说明了暇满义大,因为无论人天果报的增上生,抑或解脱、一切智的决定胜,都能依此人身成就。“幸得”(难得),从喻、数量、因等方面说明难得。“故于昼夜不空过(不散乱),闻思修”,说明为受取心要,需精进于正法。
另,阿底峡尊者也说:
“圆满暇满身,极难得既得,
后亦极难获,勤修令有义!”
仲敦巴说:“此暇满身极为难得,值遇尊贵的佛法较彼更为稀有,汝不要浪费难得的暇满。”
京俄瓦亦于每次观修之前,必诵一遍《入中论》中的颂文:
“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
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
然后再进入观修。
普琼瓦说:“获得暇满之身后,却未积善业而死去,则如找到无价的摩尼珍宝,却未加利用即随手丢弃一般;若依之造孽,则如同用摩尼宝购买了一团掺毒的食物。”
博多瓦说:“难得易坏的暇满身,不可浪费,这次须令其具足意义、创造价值!”
卡热巴说:“暇满人身宝,难得获得已,不可轻舍弃,当营永久计!”
善知识夏吾岗巴说:“我等今偶得暇满人身,又值善知识,复遇大乘法,当有作为,竭力打造来世的休养处,尽力地奠定解脱与一切智的根基。”
另如,无著贤菩萨说:
“是故莫自欺,住戒闻思修,
如理习正法,获得暇满身,
诸慧令有义!”
2-1-2、舍离三毒之源的家乡,根本颂曰:
贪爱亲方如水动,嗔憎怨方似火燃,
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
在修法的时候,若住在自己的家乡,则会缘自己无比慈祥的双亲、至爱的亲友等方面,心生贪爱,就如大水流动般,漂冲到三有的生死洪流中。若缘相互间憎厌的怨敌方面,则心发嗔恚,如火炽燃般,焚烧自他心续上的一切善法聚。
并且,令能如理取舍善恶的正知正念衰退、忘失的愚痴,正笼罩着内心,如黑暗般浓重。
舍离有着如是等过患的家乡,即是诸佛子舍离贪嗔的根本——恶境——的行持。
另外,如《劝发增上意乐》中说:“何处有戏论(喧嚣)斗-争,最好远离它百由旬之遥;何处有烦恼,则应须臾也不住在那些地方。”其义是说,若住在如家乡一般贪嗔斗-争戏论等过患之源,则心随烦恼摆布,法不得成,故需舍离。
特别是作为出家人,其义就是,舍离令生贪恋的亲友等、及令起嗔恚的怨敌等一切尘缘,追随本师释迦佛的足迹。
如《劝发增上意乐》中说:
“何故发生此戏论,汝无田产农商业,
亦无妻室及子女,家园亲朋亦非有,
无男女仆无权势,既出家已莫争斗!”
如是需舍离亲友等,如《入行论》中说:
“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
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
《本生论》中说:
“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
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
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
其中说了众多居家的过患以及出家的功德。
因此,出家者,即是对于家乡、亲友、住所、生活资具等,没有任何的执著贪恋,如飞鸟走兽般,自由逍遥地游于天地间。如《月灯经》中说:
“恒时无我所,执持悉皆无,
如麟住世间,似风游太虚。”
如果舍离家乡,住于人世间,却随贪嗔自在而转,也是相违于正法。
阿底峡尊者说:
“捣毁家乡魔狱,斩断俗世业系,
亲友怨敌恶业,贪嗔之境逃离!”
还说:
“远离伤心之境,常住增善之地。”
另如博多瓦说:
“舍离家乡远离亲友。……。”
“如日月般到处游走,不恋一处不住一地。”
卡热巴说:“舍离三法:舍离出生之地,舍离家庭厨灶,舍离尘劳俗务。”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
“断贪恶源境,居住增善所。”
并且引用《入行论》,详细地开示了,修习大乘道需舍离令起贪嗔之境的道理,而且一如所说,付诸实践。
2-1-3、依止功德的生源——寂静处,根本颂曰:
远恶境故惑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因此,须远离如家乡等的恶劣住处,栖居于寂静地,因为由依止静地,贪嗔等诸烦恼就会渐渐地衰减下来,变得越来越淡薄,戒律才会清净;在那样的地方,不用为了亲朋好友等自他的琐事,而经营商贾、农业,也就没有这般喧嚣散乱的过患,由此,方能精进于专注一境的三摩地瑜伽,三门的善行自然而然地就会得以增长。证得住心之后,心得堪能,并且心智澄清明利,以智慧观察正法奥义,从而生起决定的见解。因此,依止寂静地,增长三学修持等众多功德,是诸佛子依止随顺静地的行持。
另如《经庄严论》中说:
“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
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功德)具。”
其义是说,需住在这样的地方:容易获得衣食等;没有盗贼等,为贤善处;水土等不会导致疾病,为善地;有如法的同参道友;没有禅定之刺(噪音),即是具有瑜伽安乐的功德。
《亲友书》中说:“住于随顺境。”
《入行论》中说:
“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
如是等文是说,对于喧闹、散乱等过患,我们需心生厌倦,远远地躲开,在具足功德的寂静地,修习妙法。
修习什么法呢?
《入行论》中说:
“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
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
是说需修习慈心悲心,以及自他相换的菩提心。
如是《宝云经》、《勇猛长者请问经》等中,也说需住于静地,唯精进于善法。
住于静地之功德,如《月灯经》中说:
“住兰若功德,有为恒厌离,
世间无所求,诸漏不得增。
……。”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
“未得坚固之间,喧嚣有害,
故依寂静林间。”
还说:“非依止眷属、仆从之时,是依止寂静地之时。”
“栖身静地后,舍离今世尘劳、贪恋,唯习正法,死时需无忧悔。”
仲敦巴说:“如今浊世,并非凡夫不去静地修心于慈悲菩提心,而直接利益有情之时。”
博多瓦说:“住于静地,是增长三摩地之因,亦是戒律清净之因。”
内苏瓦说:“妥善地进行善恶取舍,由依止静地、少事少恼而成。”
善知识南巴瓦说:“若未修炼内心,则增上意乐(纯善利他之心)不能长久,故当于静地净修菩提心。”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
“是故亲仇及财富,断除贪著于静处,
为置等空有情乐,恒常修习菩提心。”
2-1-4、忆念无常,舍弃今世(贪恋),根本颂曰:
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
识客且遗身舍去,舍现世心佛子行。
如从生至死之间,长时相伴的父母等亲人,以及情投意合的挚友等,不管怎样多,在临终之际,他们也会舍弃自己,而自己也会舍弃他们,相互间决定冥阳远隔,各各分道扬镳;平生不顾罪苦等,辛辛苦苦努力积聚的一切财物,在临终之际,丝毫也携带不去,它们也不会跟随前往,虽然万般割舍不下,还是会无奈地遗弃下来,如抽毛出酥油般,孑然而行;不仅如此,即便对于与生俱来、骨肉聚合联系而成的身体这座旅舍,心识的旅客也会遗弃不顾,孤独无伴地前往茫然无所知的境地。思及此情此景,我们现在就要舍弃利微患多的今世尘劳——护亲灭仇、务农稼穑等一切俗事,生起希求来世之心,趣入正法,即是诸佛子舍弃今世的行持。
另外,如《大游戏经》说:
“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
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
其中用众多比喻来说明内外一切情器世间的无常变幻。
《本生论》中说:
“初自入胎夜,即未迷它道,
世人一路行,渐近死主前。”
(从最初入胎的夜晚起,从那之后,这些世间人就上路了,不会误入其它道路,只会越来越走近死主(阎王)的面前。)
《入行论》中说: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
必入生死狱,终至死神口?”
如其所言,最初一切的生,终不出死亡,是故当修习随念无常。
修习之理,虽多有不同,然此处则从三根本、九种理因、三种决断方面修习。
三根本者: 1、决定死;
2、何时死不知;
3、死时任何非法亦不能利益。
其中初者,又有三种理由:
①、没有过去未死而长久幸存下来的人物;
②、身乃有为法;
③、寿量由刹那刹那损减殆尽。
次者亦有三种理由:
①、寿无决定;
②、身无精华;
③、死缘众多。
末者亦有三种理由:
①、亲友无益;
②、食财无益;
③、自己的身体亦无益。
由这些理由证成三种根本。在根本颂文中没有详细说明,只是直接开示了后三种理由。
因此,由于决定要死,故决断须修习能于临终时定有利益的法;由于死时不定,故决断须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如《入行论》中说:
“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
故为亲与仇,造作诸罪业。”
其中宣说了未修无常的过患。
《大般涅槃经》中说:
“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
一切迹中,象迹第一;
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
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如是宣说了修习的多种胜利。
若杂有今世的贪著,则任作何善,皆唯影像而已,并不能成为清净的出世佛法,故不可掺杂;而斩断今生贪著的不共亲因,便是修习死无常。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由于舍弃一切而行,任何皆无用处,故于何物,亦莫贪著!”
仲敦巴也说:“寿命无常如天边的闪电,它从一生下来,即是坏灭之法。”
还说:“若放不下此世,则任作何事,皆不入法,不出世间八法。若舍此世,则不杂八法,而入解脱道。”
善知识扎嘉巴:“任为此世如何勤劳,死唯赤身空手而去。故欲迎死,当不杂此世分别修习正法。”
叶伟香尊说:“断除此世的贪恋,对治法即是恒时修无常为要。若上午未生无常,则中午变成今世,若中午未生,则晚上变成今世,若成今世,则任作何事,不成为法。”
京俄瓦说:“今晨未修一座无常,则其昼成为今世。”
卡热巴说:
“不死住地无,定死复何速,
死时皆无益,当生无闲矣!”
扎嘉巴说:“由此世发起,任如何辛苦勤劳,于死之晨,亦需赤身空拳而行。故需枕向死亡,不杂今世妄虑,修一正法。”
迦摩巴说:“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
内苏瓦说:“一者心生随念死之心,二者舍弃今生,三者修习正法,此三者齐头并进;一者念不死之心,二者死抓今世不放,三者造恶,此三者并驾齐驱。”此中讲了修不修死亡的胜利过患。
诸多大德还说,由忆念无常,初作入法之因,中作精进助伴,后作证得光明法身之友,故极为重要。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若生真实无常,则任何非法,亦不作意。生起此清净觉受的行者,寥寥无几也!”
还说:
“死来决定期无定,死时能益唯正法。
……。”
如是此菩萨宣说众多,并且把它作为观修的重点。
2-1-5、远离违缘恶友,根本颂曰:
伴彼若使三毒长,并坏闻思修作业,
能转慈悲令丧失,远恶友是佛子行。
若与某知识、友朋相伴,便会增长三毒烦恼等,截断解脱的命根;并且将使成办解脱的主因——闻思修等一切正法业自然而然地衰退;还令大乘道的根本——慈悲菩提心等白法,昔曾生起者荡然无存,如是一切不善知识及诸恶友,我们当视其如凶残猛兽般远离,此即诸佛子远离恶友的行持。
另如《亲友集》中说:
“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
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
恶名亦增长。”
“近劣人衰颓”。其中是说,若近不善知识,则增长一切过恶,衰替一切功德,故需远离。
《念住经》中说:“为贪瞋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
《涅槃经》中说:“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惟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
《入行论》中说: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总之,若伴恶知识恶友,则自己会沾染上他的缺点,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衰退等,有如是众多过患。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远离令起惑之友,亲近令增善之友,如是持心。”
在《父法问答录》中,尊者问:“怨敌之中谁最恶?”
仲敦巴说:“祸种恶友!”
尊者问:“戒之违缘中谁最大?”
仲敦巴说:“妇女等,故当远离!”
善知识仲敦巴还说:“令起贪嗔的恶友,应设法远离!”
“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博多瓦说:“我们自己不仅没有能耐,还要听恶友之言,顺其行,则今生来世长远的大计决策就要失误了。”
还说:“若接近犬,就离受伤不远了,同样,我们作为修行者,特别是作为出家人,若接近女子,则今生离恶名就不远了,来世离恶趣就不远了。”
夏日瓦说:“女为烦恼之本,故处处莫近。”
夏吾瓦(自我遣责)说:“你这个人,未能理解貌似慈祥的恶友实际上会引生祸端;未能理解貌似嗔恨的善友实际上在作饶益。”
牛融巴说:“于罪友,当生宿敌想;于恶友,当生瘟疫想。”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若依恶友,则增罪孽,障碍善法。”还说:“若欲一切生快乐,汝当远离恶友。”
2-1-6、依止顺缘善知识,根本颂曰:
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
则较自身尤爱重,依善知识佛子行。
若亲近、依止某位知识或朋友,自心续中的过恶——贪嗔等将会消尽;闻思修、慈悲菩提心等一切功德,则如上弦的初月般,辗转增上。对于如是的大德善知识、善友,我们应比自己的身命还要爱重,意乐加行两方面如理地亲近依止,即是诸佛子依止善知识的行持。
另外,如《华严经》中说:“瞻仰善知识当无厌足!何以故?诸善知识,难见难出。”
其中亦说有多种胜利:若由善知识摄受,不堕恶趣;不为恶友摆布;惑业难胜等。
《本生论》中说:
“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
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
而且我们需依止较自胜者,如《亲友集》中说:
“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
律典中说,全圆的梵行赖于善知识。
《亲友书》中说:
“佛言近善友,全梵行是亲。”
如何依止之理有二:
1、意乐依止之理;
2、加行依止之理。
初者分二:
①、修根本之信;
②、随念深恩。
佛说信心为一切白法的前行及根本,如《宝炬陀罗尼经》中说:“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随念深恩者,如《华严经》中说:“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依如是所说而思惟。
2、加行依止之理:
如《经庄严论》中说:
“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
如其所说,需从成办三种欢喜之事而依止。
《入行论》中也说: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此及馀学处,阅经即能知。”
若如是如理依止,则自心续中的一切罪过都将消除,一切功德都会增上,……,胜利众多;反之,则是未善加依止的过患。
此外,阿底峡尊者亦说:“诸友!未证菩提之间,需要上师,故当依大德善知识!”
“大乘功德,生多生少,
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有于尊者发大声说:“阿底峡!请教授。”
如其答云:“哈哈!我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心!”
据说,仲敦巴问尊者说:“梵行需依赖其他道友吗?”
答:“依赖梵行道友。”
仲敦巴也说:“昼夜依止外缘善知识,与良友善法之杖相伴。”
博多瓦说:“若与善友相伴,我们自己虽无能耐,但他是不会让我们自己随便漂泊的,而会加以守护,一切善行,他会带领着赶上来。”
“初业行人,不明白任何法的含义,而欲辗转增上圆满其功德,尽其一切皆赖于大乘上师,是故,心未获坚固之前,没法与上师须臾分离,故需殷重依止上师。”
“若不恭敬上师,虽依止佛陀亦无利益。”
卡热巴说:“当依止如是的大德善知识:具有学识渊博、持戒精严的功德,并且舍弃世间!”
还说:“无信之人,不会发生任何功德之相,故当亲近善知识、阅读经典!”
牛融巴说:“于善知识,当生如意宝想!于善友,当生坚固城堡想!”
夏域瓦说:“由于是解脱、一切智的引路人,故当常时依止善知识!”
这位大德有着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稀有行传。
对于较自己功德超胜的大德,我们需仰望效法,亦如普琼瓦说:
“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
(听到诸位大德的传记,令我无比景仰。)
塔乙说:“我于热振诸耆宿所,而作目标。”(热振寺的古德们,是我效法的榜样。)
另如无著贤菩萨说:“善法依于善知识而得以增长!”
“如依头颅般,依止开示证悟无生最胜方便的正士!”
这位菩萨亦如是付诸实践,依止无比的总持经师大堪布——索南扎巴(福称)、喜布巴(般若十万颂者)仁波卿等四十余位善知识。
2-1-7、佛教入门——皈依,根本颂曰:
自身犹陷生死狱,世间天等能谁救?
故于救度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他们自己犹陷入极难解脱的生死轮回牢狱中,被惑业之集的铁索,紧紧地捆绑,没有自由,这样的世间大力天神等,任其有怎样大的威力,又有谁能把那些希求上界善趣及解脱的人们,从恶趣、轮回之苦中救护出来呢?谁也救护不了谁!
因此,堪能提供救护的殊胜境,唯有三宝。三宝才具有能力,能决定救护自他一切有情脱离有寂之怖,任何时候没有虚诳!为此,全心仰赖托付三宝的皈依,即是诸佛子学修皈依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
“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
力能除众惧,故我今归依。”
其中“众怙主”是说,大悲普运、无亲疏之别;“勤护生”是说,于己曾经利益抑或没利益过,皆作饶益;“力”是说,自己解脱了罪障等一切怖畏;“除众惧”是说,善巧方便救度他人出离恐怖。具有如是四种特法,方宜皈依。佛陀则具备,而其他如大自在天等就不具备,由此证成:唯佛是最胜皈依处。从而也成立佛所说之法、随行之僧,亦宜皈依。
是故,《皈依七十颂》中说:
“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佛、法和圣僧伽,是希求解脱者的依怙。)
皈依的胜利有众多,如入内道佛弟子数等,总如《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
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如若皈依的福德有其色相,则以三界为称量的器皿,也犹嫌狭窄,如大海中的水量,非以一握而能测量。)
若未至心信赖三宝,则难出生如是的胜利。未皈依的过患,胜利的反面即是。皈依三宝——佛法僧,其各别、共通的好处,亦极重要,需从余处了知。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
“胜护上师及三宝,救护之境善依止,
依止善法大地基,清净、现欲、深忍信。”
阿底峡尊者看到皈依乃正法之根本,故于聂唐等地,安置一切僧俗于皈依之中,由此被称为“皈依上师”。
仲敦巴说:
“生死海难渡,诸苦复难忍,
需救父母众,乞寻它要地,
无过三宝者。”
“无似佛导师,无同法救护,
无如僧福田,是故我皈依!”
博多瓦说:“我们恐惧轮回恶趣之苦,需皈依救护处的至尊——佛世尊,其他如世间占卜家、大自在天等,及诸大力天龙,都不可作我们的救护处,因为彼等自己还未超越轮回。”
“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
还说:“在雍瓦(地名),善知识康隆巴心依三宝,因此在那个地方,没有比他更快乐幸福的。京俄瓦也是这样,在垅肖(地名,意为河谷下流一带),数他最快乐幸福,名声最大。其他一切修行人皆是这样。若我们也心依三宝,则一定会快乐、幸福、声名远播。”
卡热巴说:“若心生仰赖,无欺唯三宝,恒常皈依矣!”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
“世间人天类,自怖犹未度,
无能救他人,知非永胜怙;
现前及究竟,一切乐定赐,
心善依三宝,敬意励皈依!”
还说:“皈依是一切道之正行、前行、除障法中最胜者!”
2-2、正行开示三士道,分三:
2-2-1、下士道,由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
故虽遭遇命难缘,终不造罪佛子行。
仅仅是听到它的声音,也会生起怖畏;若是亲自感受其煎熬,更是绝难忍受!这样的三恶趣诸苦,并非是从无因或不顺因中生起的,具有遍知种种业果智力的能仁一切智说,它是十不善等恶业之果。
是故,纵然遭遇到生命的厄难,亦永不造作不善罪业,乃是诸佛子取舍黑白业的行持。
另外,如《宝鬘论》中说:
“日日恒应念,极寒、热地狱,
亦应念饥渴,憔悴诸饿鬼,
应观念(观看、随念)极多,
愚苦诸旁生。”
地狱有十八类,饿鬼有三大类,畜生有两大类,它们的寒热、饥渴、互相吞啖等苦,这一切决定皆是不善之果,如前论所说:
“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
《入行论》中说:
“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
故我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如其所言,思惟业果至关重要!
从总的方面看,业的特质分四:业决定、业增长、不造不遇、造而不失。从细的方面思惟,业的体性大致摄为十不善业道,其反面则是十善。
每一种的果报中,又分为三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对于其中互不混杂、各各领受的道理一再思维,此后生起业果的深忍信心,这是极为重要的。
若思三有之苦,则会生起出离心、悲心等;若思业果,则由深信之心趣入取舍——以上结果即是思惟彼等的胜利。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
“智者毕竟不行恶,恶果出生恶趣苦。”
“唯业果最为深奥,若获得对于业因果的坚固深信,则比起亲见本尊,更为殊胜!”
并且以喻显示业果说:“譬如草木,若根是毒,则其枝叶也是毒;若根是药,则其枝叶也是药。同样,由根本贪嗔痴三毒发起所作的任何业,唯是恶不善业。”
在阿里时,阿底峡尊者唯讲说业果,被称为“业果上师”。
仲敦巴说:
“若堕恶趣,则唯苦无乐!”
“生平所造的任何善恶,其果报在后世都将发生。”
“现在若不努力于善业,后世将感受痛苦。”
“觉沃瓦(大德)!心莫粗大,此缘起微细。”
博多瓦说:“如果我们现在断除十不善,行持十善,即便我们寻找三恶趣也是找不到的;若断除十善,肆无忌惮地造十不善,即便我们寻找上界善趣及解脱,也是找不到的。”
“最为深奥者乃是业果,空性犹可以通过正理得以明了。”
普琼瓦说:
“我至老时,依附贤愚。”
(此处“贤愚”指开示业果之《贤愚经》。)
康隆巴谓普琼瓦说:“善知识说惟有业果,是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念惟此极难修持。”
普琼瓦亦云:“实尔。”
朗塘巴向京俄瓦祈请教授,京俄瓦说:“大德!我想思惟业果本身即是窍诀!”
卡热巴说:“应当断除发生恶趣痛苦之因——恶业罪障啊!”
夏日瓦说:“未娴熟业果而欢喜高高之法,则如于冰层上建造城堡。”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
“寒热饥渴互吞啖,众苦侵害恶趣者。”
“善恶趣之诸苦乐,善不善业引圆满,
故为命缘不造罪,常时励力于善法。”
2-2-2、中士道,不恋慕三有之乐,希求解脱:
三有乐如草头露,是须臾顷坏灭法,
故于无转解脱位 ,起希求是佛子行。
欲界、色界、无色界,如是三界或三有之处,尽所有的有漏之乐,一切均犹如草头的露水滴一般,是于刹那、须臾顷之间,就要坏灭衰败之法。因此,不宜为贪恋之处;任于何时亦不转变,恒常坚固、亘古不变,住于如是体性的最胜解脱位,度脱一切二障的束缚,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在希求彼胜位殊胜出离心的摄持下,趣入大乘道,即是诸佛子生起希求解脱之心的行持。
另外,如《四百论》中说:
“若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入行论》中说:“无苦无出离。”
其义是说,若未了知一切三有即是苦性,未生起厌倦之心,则不会对寂灭痛苦的解脱,生起希求的恭敬之心。
因此,还需不贪恋上界善趣之乐,若生贪著,则不能超越三有,经云:
“意贪生死者,常处流转。”
是故,生起希求解脱的出离心,需了知苦谛的轮回过患、集谛的流转次第。
前者复有总的三有过患、别别之苦两种。总的过患又有六苦、八苦、三苦之别。六苦者,分别为:亲仇不定、不知餍足、数数舍身、再再受生、高低变化、独自无伴。
别别之苦中,不仅前面所说的三恶趣是苦,上界三善趣亦是苦的自性,如弥勒菩萨说:
“犹如不净无香味,五趣之中无安乐。”
《四百论》中说:
“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狱,
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
在此处,如下士阶段,仅思惟恶趣过患是不行的,还需了知一切三界,犹如炽燃火宅般,纯为痛苦的发生地。若如是了知,则生希求解脱之心,从而证得涅槃。如《亲友集》中说:
“如是达过患,速疾得涅槃。”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者,一切有苦,皆由业集而生;彼复由惑(烦恼)集生起;而一切烦恼的根本则是我执。若能遮止彼,则能现证寂灭痛苦的灭谛或解脱。
所言“解脱”,是解脱惑业的束缚。能解脱之道即是三学的行持。其中直接能遮止有根——我执者,是通达无我之慧。无我之慧依于三摩地。而要证得三摩地乃至断除我执,此中一切功德的根本则是戒律。故于最初,戒律至为关要。
因此,如《亲友书》中说:“故当策励断受生”、“故当策励断后有”。其义是说,现在未投生于八无暇之处,在获得殊胜所依身的时候,需励力学修能证得不复受生、无诸后有的解脱之道。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诸位朋友!在此轮回泥淖中,没有快乐可言,需励力学修能证得解脱之道。”
“若住三戒、并且清净,但若未能厌离三界轮回,则依然作轮回之因。”
仲敦巴也说:“昼夜修习轮回之苦,若了知已心生怖畏,则希望向上逃脱出去。”
博多瓦说:“只要我们还把轮回观为无量宫,在此期间,就会漂泊其中,无法证得解脱。”
“即便从恶趣中逃脱,获得人天之果,亦无安乐;若未把持住永固要地,需知一切轮回皆是痛苦。”
姜查多才祈请教授,博多瓦说:“汝修习轮回过患!则轮回不难断除!解脱不难成办!”
卡执巴说:“(我)明白了,需由修习任生何处,皆无快乐,心厌一切轮回。”
牛融巴说:“欲证决定胜的菩提,于轮回当生牢狱想。”
众生怙主说:“若生起一种真实厌离轮回之心,则如锋利的火刀与干燥的艾绒相遇,不需费力即能解脱,速得解脱三有。”
为了遮止轮回,现需励力,如博朵瓦《喻法》中说:“昔流尔久未能自还,今亦不能自然还灭,故须断除。断除时者,即是现得暇满之时。”
《蓝色手册》中亦作是说。
大瑜伽师也说:“现是从畜分出之时。”
另如无著贤菩萨说:
“了知轮回为苦性,断除其因烦恼业,
为当证得涅槃故,发大精勤解脱道!”
并且如是付诸实践!
如是中士道即是解脱道的根本,故极为重要!
2-2-3、上士道,修习空悲双运,解脱有寂二边,分三:
2-2-3-1、意乐发心最胜菩提;
2-2-3-2、加行修习两种菩提心;
2-2-3-3、学习彼等学处。
初者,根本颂曰:
无始时来悯我者,母等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有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
从无始生死以来,于我怀着无量无边的悲悯,比爱惜自己的生命更加珍爱呵护,以大恩德数数养育……像这样的深恩母亲、六道有情,现正为漫长无际的轮回、特别是恶趣之苦深深煎熬逼恼!倘若对此无动于衷,唯求一己善趣的安乐,甚至于获得了声缘阿罗汉果位的解脱,它又有什么用呢?不精进于诸慈母安乐的方便,只是追求个人的寂静安乐,是极为可耻的,也是诸位大士呵斥之处、是大乘道的最下劣歧途。因此,为了救度无边一切有情,而当成佛,一如往昔诸佛菩萨发心般,我亦当发心最胜菩提。如是以慈悲心为前行的发心,即是诸佛子发心大菩提的行持。
另外,如《经庄严论》中说: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是说为了所为之事——利益他,希求所得——圆满菩提,此乃大乘发心的体性。
其中分类,如《入行论》中说: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是说有愿、行菩提心两种。二者的差别,亦如其中说: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大乘显密道的入门皆是菩提心。进未进入大乘之数,皆随有无此心而进退。
如《入行论》中说:
“生死狱中囚,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人天应礼敬。”
“今生吾获福,幸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喜成如来子。”
若有菩提心的摄持,即便施与畜生一抟食物,亦列入菩萨行之数。若未被其摄持,那么,即便布施珍宝充盈的三千界,亦不算菩萨行。戒律等也可由此例知。
这些说明了有无菩提心及由彼摄持的胜利、未由彼摄持的过患。同样,《华严经》、《入行论》等中详细地宣说了菩提心的胜利。《勇施请问经》中说:
“菩提心福德,若彼有形色,
遍满虚空界,较其犹多余。”
能令证得二种果身的大乘道体,主要的方便是大悲、菩提心;主要的智慧是证空慧等——方便智慧圆满具足。如《中观心要论》中说:
“慈心及悲心,大慧所庄严,
佛种菩提心,故智莫舍弃。”
菩提心的修习有二:
1、修习利他之希求心;
2、修习菩提之希求心。
1、前面的修法,若依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则需依次修习知母、念恩等七种窍诀。若依寂天菩萨的窍诀,则说是通过自他相换而修心。
在这两种传承之中,都很重要地强调通过慈心、悲心修习的道理。在此,便予以解说。
一般的慈心,是缘任何一位不具有安乐的有情,希望其具有安乐。希望一切有情具有安乐及其因——善法,则是大慈。同样,缘一位为某类痛苦逼迫的有情,希望其远离痛苦,是悲心。希望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及其因——不善法,则是大悲。此乃思惟诸有情为痛苦逼迫的情形。如若于自身思惟,则生起厌离心;似此思惟他人受苦情形,则生起悲心。
大悲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欲成佛道,彼于初中后三阶段都很重要。
若念:“我当令诸有情具足安乐、远离痛苦!”发起承担利他的责任心,即是增上意乐。依此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2、修习菩提之希求心:
由观见欲成办他利,需大菩提,从而生起至心希求欲证彼之心。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当修习慈心悲心!当坚固菩提心!”
“极力赞叹与大悲相系属的菩提心。”
阿底峡尊者在绕金刚座经行时,度母化身的老少两位妇女作问答状,说:“想要快速成佛,当修习慈悲、菩提心。”由此尊者心生决定解等。如是的情况在传记中多有出现。
瑜伽士夏赤却三十岁时,朝见尊者并请求教授,尊者说:“从今之后,不要作意名!不要作意姓!不要作意家乡!唯修习慈悲、菩提心!”他也依教奉行,三十五岁时证得殊胜悉地。
仲敦巴说:“多修慈悲心!坚固菩提心!”
“慈悲菩提心是成就自他大利之因!”
曾对大瑜伽士说:“汝之修持纵能耳边击鼓不可破坏,若无慈悲及菩提心,犹当生于昼夜应悔之地。”
善知识贡巴瓦说:“一切智的根本在于二资;二资的根本在于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于慈悲心。”
博多瓦《喻法》中说:“三门的一切所作所行,皆由慈悲、菩提心来造作及净化。”
有位老婆婆问博多瓦:“尊者的慈心修法是怎样的呢?”
博多瓦说:“就像疼爱、看重你的儿子妥雷扎那样,对一切都能那样!”
她说:“哎呀!修一百天也不会那样!”
博多瓦说:“她明白了!”
老婆婆说:“这主要是怜惜的心。”
博多瓦说:“她明白了!”
想来这主要是开示了悦意慈。
在悲心阶段,仲敦巴对跛脚的康巴嘉华说:“现在你的老母亲,在白那东,正被一群凶猛的狗咬着,又没有别的人帮助,你一定会连自己的腿脚有毛病也想不起,说‘可怜的老母亲在那里干什么?’就急匆匆地前往。同样,若生起有情为慈母的真实心来,则乍见到有情之苦,自会现起非常不忍的悲悯心来。”
在发心阶段,香毛切哲问:“尊者的发心是怎样的呢?”
博多瓦说:“就是把一切有情从轮回苦中解救出来,安置于佛地。”
他说:“哎呀呀!那需要多么大的气魄。”
博多瓦说:“他明白了!我们发心最胜菩提,利益有情,就需要有气魄。”
朗日塘巴说:“说实话,做什么都依赖于气魄。”
夏吾瓦说:“奠定一切智的基础,需要于内心修习菩提心。”
夏域瓦说:“由于是解脱、一切智道的命柱,故修习菩提心。”
仁青岗巴说:“若离利他之心,则不会生起愿行菩提心戒,不会自在于大乘法,是故慈悲心非常重要。”
2-2-3-2、加行修习两种菩提心,分二:
2-2-3-2-1、修习世俗菩提心;
2-2-3-2-2、修习胜义菩提心。
初者,分二:
2-2-3-2-1-1、于根本位修自他相换;
2-2-3-2-1-2、于后得位,恶缘转道用。
初者,根本颂曰:
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
故于自乐他诸苦,修正换是佛子行。
在此轮回之处,尽所有的大小痛苦,一切都是从希望自己安乐的我爱执中生起。圆觉佛地的究竟乐等,尽所有世间出世间的利乐,一切都是从执爱他人的利他心之中生起。是故,执爱他人胜过自己,把自己拥有的所有善乐施舍给有情;舍弃自己,把其他有情心续上的所有罪苦,取过来给自己,如是苦乐二者互换,或者我爱执与舍弃他之心二者正相交换,即是诸佛子修习自他相换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
“若人欲速疾 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开示了若欲从有寂怖畏中救护自他,需自他相换。
其中还开示了执爱自己的过失及执爱他人的功德,如云: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自他未相换的过失者,如云: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此中间接也开示了自他换的胜利。
《入行论》中还宣说了扫除自他相换的障碍等众多正理之门。
自他换的意思,主要是把执爱自我与舍弃他人之心,将此二者换作执爱他人与舍弃自己之心:从而如像以前对待自己一般,去执爱他人,如像以前对待他人一般,来舍弃自己。
如《宝鬘论》中说:
“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
《入行论》中说:
“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
另如《修心》中说:
“我为恶业根,乃是远弃法;
他为菩提源,乃是紧握法。”
阿底峡尊者说:“发生的一切幸福安乐都施与他人,发生的一切痛苦都取为己受。胜利施与他人,祸损自己取受。”
京俄瓦说:“世间人执爱自己胜过他人,我们应执爱他人胜过自己。”他还详细地解说了执爱自己的过患、执爱他人的功德。
朗日塘巴说:“无论直接或间接,愿献利乐于慈母,如母有情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我翻阅多少甚深的法,皆言一切过失是自己的、一切功德是至尊有情的,由此要点,除了明白‘胜利施与他人、祸损自己取受’之外,没有明白其它东西。”
还说:“夏吾瓦(霞婆瓦)与我,有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人方便者,谓发大菩提心,随作何事悉学利益有情。马方便者,谓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长者,为我爱执。故特仇视于彼(我爱执)尽力违害,而正对有情尽力利益。”
夏吾瓦说:“只要未视自己为怨敌,在此期间,上师等也不能利益。若视己为怨敌,那么,一切皆有利益。”
“在这段寿命短促的时光里,请竭尽全力地调伏此魔。”
“视我执为怨敌而断除的甚深法,称之为‘遣魔法’。”
善知识那摩瓦,在打茶时,说:“于我执之头,喀嚓!”
伽喀巴说:
“众过归于一,修众皆有恩。
取舍间杂修,取次从己起,
彼二御风修。”
详细的修法请从《大耳传》等中了知。
2-2-3-2-1-2、于后得位,恶缘转道用,分四:
⑴四种不欲(厌恶)之法转为道用;
⑵两种难忍转为道用;
⑶盛衰二者转为道用;
⑷贪嗔二者转为道用。
初者,分四:
①未得之衰转为道用;
②痛苦转为道用;
③毁谤(不现前)转为道用;
④讥讽转为道用。
初者,根本颂曰:
彼纵因贪亲盗取,或令他夺一切财,
犹将身财三时善,回向于彼佛子行。
不管哪一位有情,由于极度的贪著,亲自掠夺一切的财宝受用,或者唆使他人巧取豪夺,不但于彼不怀着嗔恚心以怨报怨,还会怀着饶益之心,把自己珍爱的身体、财物、三世的善根,尽所有的一切回向施舍给那位伤害自己的人,即是诸佛子把未得之衰转为道用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
“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
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
苟安纵久住,终必遭死苦。”
“吾唯求解脱,无须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瞋?”
如其所言,利敬是众多罪恶的发源地,因此,得到它也不应该高兴。障碍利敬等、掠夺财宝等,实令心的束缚自然而然地得以解放。他人抢劫财物等,也是自己于往世如是伤害他人的报应。当如是思惟,不于他生嗔!下面,于令自己受苦者等,亦当如是了知。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不要嗔恨作伤害者,若怀嗔恨,怎么修忍辱?”
“利养恭敬是应断除的,并且还要恒常地断除骄傲自满。”
“利养恭敬是魔的绳索,因此应像路边的石头一般扫除。”
卡热巴说:“利养恭敬是束缚的绳索,福气是善行的障碍。”
博多瓦说:“我们不把任何东西执为己有,也就没有怨敌,不需挟恨积怨,对于琐碎之事物,自然也能安忍。没有财宝,盗贼不会来;没有背包行李,劫匪不会来。”是说,财物等招来怨敌,过在自己,不应嗔恨他人。
善知识京俄瓦说:“比如,不立靶子,不会无的放矢。中箭是由于立靶子的原故。同样,由于自己的过去恶业立下了靶子,这世,就会中他人伤害的箭,因此不应嗔恨他人。”
另如无著贤菩萨说:“有人由于贪著财宝,或是嗔恨于我,夺取我一切的所有,甚至连一天的生活饮食都不能维持,这时,我应当忆念起这个誓言。”是说要忆念起以德报怨的誓言。
②痛苦转为道用,根本颂曰:
我身虽无少过咎,他人竟来断我头,
于彼还生难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我没有任何少许过咎,如作伤害对方的事等,然而却被他人不仅无端地砍断我身体的手足等,更要砍断肢分中最重要的头颅,即便如此,我也不要怀着嗔恚作打杀等报复的行为,同时,当想到对方由于造下这般重大的罪恶,未来将会感受极大痛苦,犹会怀着希望对方远离罪苦的悲心,把他心续上的罪因苦果取过来,让自己代受。此即是诸佛子将痛苦转为道用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其中在甘受苦忍时,宣说了不可爱著安乐、不可怯弱痛苦,平等观待苦乐的道理。
另于对待作伤害者,当有无所谓的安忍,说:
“自惜性命者,因惑尚自尽;
况于他人身,丝毫不伤损?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
慈悲纵不起,生瞋亦非当。”
其中是说,那些被烦恼自在的有情,如疯子一般,自杀等行为都能作得出来,更何况伤害他人?因此,对于伤害我们的人,应想到他为烦恼魔所蛊惑,是多么的可怜!如是理应修习悲心,不应发嗔。
其中还说:
“敌器与我身,二皆致苦因;
双出器与身,于谁该当瞋?”
是说身体受到伤害时,需忆念是由于执著自身的过失。
另外《修心》中说,自身受到伤害,是过去伤害他身恶业利器的报应。
阿底峡尊者也说:“身体发生伤害时,当观为过去的业感。”
仲敦巴说:“我身碎千段,终不起恼乱,现披忍辱铠。”
京俄瓦说:“世间人执爱快乐胜过痛苦。我们应反过来,执爱痛苦胜过快乐。”其原因者,后又详细地解说了贪恋有漏乐的过患、甘愿受苦的胜利。
还说:“由慈悲之理修习安忍者,比如一个疯子伤害他人,其他一切正常的人都不会与他计较,反而会说‘好苦命的人啊!好可怜!’不会报复。同样,于我作伤害者,乃是由猛烈烦恼魔蛊惑的大疯子,当思‘好苦命的人啊!’修习慈悲心!不应嗔恨!”
卡热巴说:“如今诸苦乐,皆依宿业起,汝无选择权,何现转道伴!”
夏吾瓦说:“此未解伤害痛苦为法之顺缘者。”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
“或由嗔傲慢,伤残于我身,
生命垂危际,忆念此誓言。”
“那些砍断我肢节者的烦恼痛苦,愿由我砍断。”
其中是说,此以德报怨的誓言是释迦益西的四大行传之一,也是法王古仓瓦十二修法之一。
无著贤菩萨也是如是修持的,有着取受虱疫者身上虱子等的希有传记。
③毁谤(不现前)转为道用,根本颂曰:
纵人百般中伤我,丑闻谣传遍三千,
吾犹深怀悲悯心,赞他德是佛子行。
纵然有些人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到处宣传,各种毁谤、丑闻遍布三千界,我也不会怀着嗔心,作出毁谤对方等的报复行为,不仅如此,而且还会满怀慈悯之心,希望作伤害的那个人心生欢喜,并向别人赞叹、宣扬他的功德,此即是诸佛子把毁谤转为道用的行持。
另外,如《宝鬘论》中说:“粗语闻恶声。”是说自己受到毁谤,是自己过去说粗恶语的果报。同样,还说是离间等恶业的利器报应到自己身上。因此,不应生嗔!
不仅如此,《入行论》中说:
“谓谤令他疑,故我瞋谤者;
如是何不瞋,诽谤他人者?”
如是等是说,若观察所说诽谤,亦无嗔恚的理由,故不应生嗔!
彼中还说: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增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此等是说,名闻等没有任何值得贪恋的心要价值。
还说:
“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是说由贪著名闻,反生诸多过患!故不应爱乐于彼!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听诸诽谤时,观如空谷声。”
有谓慧金刚瑜伽师说:“人说我等为伏后者(轻浮、不稳重,到处游荡)。”
答云:“人不于人作言说事(人们谈论的内容若不是他人),又于何事?”
次云:“速断离间。”
若对馨敦说某人说了如是这般的话。
答曰:“暗中亦有诃骂国王,汝犯离间,应当忏悔。”
夏日瓦说:“若于康垅巴、内邬苏巴、照巴三人,任说何语,与向土石全无差别,故得安乐。后时诸人耳根薄弱,故无安乐。”
不应贪著名闻等,亦如阿底峡尊者说:“赞誉奉承之词有欺诳性,当如唾涕一般舍弃。”
卡热巴说:“名闻是魔的粉饰。”
牛融巴说:“于名闻当生空谷回音想!”
无著贤菩萨总是宣扬他人的功德,从来不会说他人的过失,由此缘起,当时的诸位上师等一切人士亦唯赞叹、恭敬此大士。其传记中多有说明。
④讥讽(现前)转为道用:
纵人于众集会中,攻吾隐私出恶言,
于彼还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在很多人集会的地方,有人当面攻击自己在法与世间方面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说出各种各样极为恶毒的语言,加以打击侮辱。即使这样,自己不仅不会于彼怀着嗔心作出挖苦、揭短的报复行为,反而还会生起彼即是有着大恩德的善知识的想法,倍加恭敬。此即是诸佛子将讥讽转为道用的行持。
另外,《入行论》中说:
“若有人毁我,赞誉何足喜?
若有人赞我,讥毁何足忧?”
是说于赞毁,不应欢喜或嗔恚。”
其中还说:
“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
“既依极瞋心,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此等是说即便对方怀着嗔恨作出揭短、诋毁等极难忍耐的事,我们也应观为尊贵的师长及最胜的教授,恭敬感恩,不应生嗔!
又说: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其中说了贪著赞誉等的过失。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其中则开示了障碍赞誉自己者,实是帮助自己破除了恶趣。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最胜的善知识是抗击罪过;最胜的教授是直落于罪过之上;最胜的励志劝勉是障敌、病苦。”
夏吾瓦对来到跟前的弟子们说:“我只会揭短。那时,若你气量不狭隘,就住下来,不然就离开。”
博多瓦说:“他人会说我们的过失,揭发短处,这一切都是在提醒我们。因此,不需嗔恨他,还要报恩。”
京俄瓦说:“以师徒的方式修习忍辱:因为如果没有加害的怨敌,则没有忍辱,所以,当他人谩骂自己等,对于这样的人,自己当知彼为施予忍辱的师长,于其修习欢喜心、感恩心;观修自己为接受忍辱的弟子,不应生嗔!”
朗日塘巴说:
“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
粗恶秽言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另如无著贤菩萨说:“有些人怒眉紧皱,在众人集会之中,当面对我说出许多恶毒的语言,直刺要害缺点。我看到这种情形,当思:这位慈悲的人斩断了我的我慢毒树,因而利益了我。亦愿由我的智慧、大悲、善巧方便的利器斩断他痛苦的毒树!”
如是于嗔打报弄等皆不以怨报怨的法门,在大小乘中,都是需要修习的。特别是大乘,还需怀着把那些作伤害者安置于圆满菩提的意乐,摄受不舍。经中也说,愿那些谩骂我者、令我痛苦者等等皆成无上菩提。
《入行论》中也说:
“惟愿毁我者、及馀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长菩提缘!”
前面的这些是从世俗方面,说明八法平等的道理。从胜义方面平等者,则如《入行论》中说: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
是说于空性中,利养得失等是平等一味的。
⑵两种难忍转为道用,分二:
①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②欺侮转为道用。
初者,根本颂曰:
我以如子爱护人,彼若视我如寇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我从法及财物方面,恒常地爱护对方就像儿子一样。然而这个人却视我如寇仇,从三门方面无所不用其极地加以伤害。即便如此,我不仅于彼不会怀恨报复,还会犹如疯儿之母一般——病魔缠身的疯儿虽作出种种伤害母亲的行为,而母亲更为可怜自己的儿子、希望其尽快痊愈。我应想到:这个人由于为烦恼所控制,才作出这般恩将仇报的颠倒行为,若能远离烦恼,该多好啊!于其修习更为强烈的悲悯心。此即是诸佛子把他人恩将仇报转为道用的行持。
另外,如《经庄严论》中说,由于烦恼的摆布,没有自在的愚夫虽作出颠倒的行为,有智慧的菩萨不但不会于其执为罪过,而且还会更加地悲悯那样的人。
《四百论》中说:
“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
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入行论》中说: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
慈悲纵不起,生瞋亦非当。”
是说利益对方,却遭到嗔恨、伤害,乃是烦恼控制下愚夫的本色,见到这种情况,应更加悲悯他们。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当遇到殊胜的忍辱境时,不要说:‘不令忍辱!如是(修习忍辱)甚难!’”
《修心》中也说:“如今,利益对方,却遭受恶报,是自己过去恩将仇报的恶业利器回报到自己身上。”
仲敦巴说:“心地无惭无愧、翻脸无情;利益彼却反过来加害此,向彼说法却反过来于此积集罪恶;此即恩将仇报者很多的原故,……。”
朗日塘巴说:
“吾昔饶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彼为善知识!”
还说,如行为颠倒的人,心地邪恶,造集重大罪业,被强烈的痛苦逼恼着,对于这样的人,需视为难得的悲悯对象,加以珍爱呵护,如云:
“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
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
伽喀巴说:
“利益彼等反回难,亦应还彼修大悲,
南瞻部洲胜大士,能以善妙待恶报。”
还说:“常修诸特境。”是说,对于恩将仇报者、怨敌、障害、对手等难以修心的境,需特别抽出来,用力修习慈悲心。
无著贤菩萨说,对于寄厚望于彼却被其欺骗、利益于彼却前来加害者,若生不起悲心、利益心,则不成修心,因此需缘彼等特别地加以修习!
②欺侮转为道用,根本颂曰:
同等或诸寒微士,虽怀傲慢屡欺凌,
吾亦敬彼如上师,恒顶戴是佛子行。
在种性、形貌、财产、功德方面,与自己相等或较低劣的一些人,虽怀着傲慢,作出种种欺凌、侮辱我的事情,我非但不会嗔恨他,还会如恩师一般,三门恭敬顶戴。此即是诸佛子把他人欺侮转为道用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如是等说,不管高贵、低贱或是什么样的人加害,都需视如佛陀般地恭敬;作伤害的人虽然势单力薄,我们也不应轻视;若以怨报怨,对方反而嗔心更盛,自己也会退失沙门行,双方都有过失;若能不加报复,则将成为远离过失、具有忍德的人士。
特别是安忍低贱者所作的大伤害,是安忍中最为稀有的,如《经庄严论》中说:“安忍诸低贱。”
总之,需视诸有情犹如上师、如意宝等般,如龙树说:“随顺菩提品的诸法之因,是诸有情,因此,欲求圆满菩提者,当视诸有情犹如上师。”
《集学论》中说:“这些有情就像如意宝、妙宝瓶、如意牛、上师天,因此当恭敬这些有情。”
《入行论》中说,需如恭敬佛那样,恭敬诸有情。
另外,京俄瓦说:“世间人执爱佛胜过有情,我们应反过来,需执爱有情胜过佛。”
还详细地说明了理由:由不成不恭敬佛、诸有情是父母等四因,需执爱有情。
朗日塘巴说:
“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
依彼能成究竟利,愿常心怀珍爱情。”
夏日瓦说:“慈悲不舍诸有情,恭敬一切有情等佛无别。”
“(他人)加害(自己),能净化过去伤害他人的罪业;并且是成就忍辱之因,是故当特别地了知彼有大恩,心不舍弃。”
无著贤菩萨说,若有以德报怨之心,其中则包括了修心大多数的学处、誓言。
⑶盛衰二者转为道用,分二:
①衰败转为道用;
②昌盛转为道用。
初者,根本颂曰:
虽乏资财为人贱,复遭重病及魔侵,
众生罪苦仍取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本来便没有什么资财,或者曾经富有,却被怨敌等毁坏殆尽,连仅能维持活命的衣食资产,亦无比匮乏,不仅如此,还经常成为众人轻贱、侮蔑的对象,复遭受麻疯等重病、罗睺等恶魔的侵袭,倍受痛苦。虽则如是,由自己受苦,推己及人,想到他人受苦时,又该如何忍受呢?悲心之力,还要把一切众生的罪苦,取受到自己身上。根本没有怯弱畏缩之心:“如何忍受这般衰败贫困?”而是具足大心力。此即是诸佛子把衰败转为道用的行持。
另外,《入行论》中说: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是说应思惟痛苦本身的功德。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为欲曾千返 ,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此等是说,在成办大事之时所受的苦行难行,理应安忍。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
是说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痛苦、不欲之事,都不要怯弱,应发起强大的心力,转为道用。
《宝鬘论》中说:
“穷困如饿鬼,亦不应怯弱。”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
“怯弱心生际,赞叹令心扬。”
博多瓦说:“对于商人,若下雪,则说利于马蹄;若晚上下雨,则说不会来贼。同样,贫病辱骂,乃至梦中之苦,都应取为道用,由此,罪恶之事等有众多功德。”
卡热巴说:“如今微细的痛苦也能消尽宿业的痛苦,在以后的时间里,就会得到安乐,因此对于痛苦,要修习欢喜心啊!恶缘是善知识,障碍可以催促善行,痛苦是罪业的扫帚,因此不要视为厌恶的祸患啊!”
伽喀巴说:“常怀喜悦心。”“若苦担众苦。”此等是说把苦乐转为修道的增上缘。
如所说:“若知如是苦转道用之理,则是痛苦的大结局。”一切过失引发功德,痛苦现为安乐,任何障碍无机可乘。
因此,古德们说,苦乐皆是虚假的,关键在于,是否知道了改变自己的心态。还说,需想到此苦是开示轮回过患的善知识;是安忍、悲心的亲因;可以由此分辨出真假修行人;可以净化罪障。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苦缘成为善行的助伴,是好修行人的行传。”
大德朗日塘巴说,昨晚身体极不舒服,因而善行得以增长。法王古仓巴说,由缘分辨真假法。他本人把成堆的虱子取到自己身上,虽然经过很长时间,然由转为道用,没有受任何痛苦的侵害。
②昌盛转为道用,根本颂曰:
虽富盛名众人敬,财富量齐多闻天,
犹观荣华无实义,离骄傲是佛子行。
自己在种性、形色、权势、财富等方面,都是无比地圆满;声名远播、到处传颂;得到众多人的恭敬承事,顶戴膜拜;拥有等同财宝天王——多闻天的珍宝、受用。虽然如此,仍然观察到三有一切的荣华富贵就像闪电般动荡不定,似草尖露珠般不坚固,如水泡般没有实义,如蛇皮般终为舍弃之法,从而心无高举骄傲,即是诸佛子把昌盛转为道用的行持。
如《劝发增上意乐会》中说:“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骄是诸放逸本。”
《亲友书》中说:“由种族、形色、多闻、年少、权势广大导致的骄慢,当视其如怨敌一般。”
《入行论》中说:
“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
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
……。”
其中是说,若自己健康无病、财物富足、种族高贵、形貌庄严、善巧尊严等功德圆满、身心愉悦,由此骄横傲物,轻视他人,作出种种非法之举,随贪欲等自在,则于今生造集放逸等罪苦,后世则堕入恶趣,或生为种性低劣等中,一切生世都会衰败不堪!
因此,《宝鬘论》中说:
“虽具天圆满,亦不应骄傲。”
《入行论》中说:
“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此等是说,不管拥有什么样的法及世间的圆满,皆使之成为法的顺缘,而且自己也发愿他人能够得到这般的富贵,现阶段也应尽力地利益他人,调伏骄慢等,就像是众人最低下的仆人,顶戴一切胜劣之士。
阿底峡尊者说:“当高举的心发生时,就应摧毁我慢。”
“降低一切骄矜傲慢之心,寂静调伏它;对于低贱者,当发悲心,断除轻蔑侮辱之心。”
仲敦巴也说:“不管自己有着怎样的功德,都要减少对于他人的轻蔑侮辱。”
博多瓦说:“菩萨应放下我慢,谦冲自牧,怀大悲愍,恭敬一切。”
阿底峡尊者说:“虽无大功德,然不会欺凌甚至包括狗在内的生灵。”
“他以我为悲悯处,我若欢喜常安住,彼中有法否则无。”
卡热巴说:“不要摆高高的官架子,要居恶劣的低位。”
“骄慢之人,不会发生任何种的功德,因此要低下头,谦虚谨慎。”
朗日塘巴说:“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人卑,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
同样,古德们也是这样甘居低位、衣披百纳地修习佛法。我们应随行这样的修行。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我们修行人,不管有着怎样的善巧、尊严、贤善功德,但若由此执己为最胜,怀着慢心,轻蔑较己低者,竞争相等者,嫉妒高尚者,则法未达到关键所在。”
还说:“是故,不管在哪里与谁相伴,对于胜、劣、一般的人士,皆顶戴尊敬。”
总之,不管遭遇到怎样的贫富苦乐等境界,都能了知犹如幻化一般,快乐的话,需能忍耐,痛苦的话,也需能忍耐;否则,稍微有些幸福,就会生起骄慢,稍微受些痛苦,就会成为怯弱畏缩之因,如是不能忍耐、左右摆动是不行的。
如博多瓦说:“即便绕了十座城市,没化到斋饭,也不要怯弱;即便利养恭敬如雨般不可阻挡,也不要得意忘形、心生贪恋!”
伽喀巴说:“二境皆安忍。”
《庄严论》中说:“在富足及衰败的时候,都没有烦恼痛苦导致的怖畏。”
⑷贪嗔二者转为道用,分二:
①嗔境转为道用;
②贪境转为道用。
初者,根本颂曰:
倘若未伏内嗔敌,外敌虽伏旋增盛,
故应速兴慈悲军,降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怨敌之中,最难调伏的是自心续中的嗔等烦恼敌。若能调伏这些可恶的敌人,则如熄灭的火不会再冒烟一样,外在的一切怨敌、恶鬼自然而然地就会寂灭下来。若未能调伏烦恼,任如何调伏外在多少的普通怨敌,不仅不会穷尽,还会越来越多,此乃法尔如是。是故,发起愿一切怨亲得乐的慈心、离苦的悲心大军等,以如是压伏、根除的对治法,降伏自心的烦恼。此即是诸佛子把嗔境转为道用的行持。
《入行论》中说: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瞋心,则同灭众敌。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是说若未调伏自心之敌,亦不能调伏外敌。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馀?”
是说若调伏自心续,则等同调伏一切怨敌。
《百颂》中说:“只要有伤害、杀戮,敌人就不会穷尽;但若杀了自己的嗔心,则是杀光了一切怨敌。”
调心方法虽有众多,但此处开示了修习慈悲心。彼二者是大乘道的栋梁,是菩提心的根本。如《经庄严论》中说:“许其根本是悲心。”
《宝鬘论》中说:“先具大悲行。”
《入中论》中说: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若调伏了内心,则此外敌不能加害。”
“若无慈悲心,就不是菩萨。”
“不知修习慈悲心的菩萨,只有藏人中才有。”
有问:“那么,怎么办呢?”
尊者说:“需从最初依次学习!”
仲敦巴说:“不离慈悲菩提心,就不会生于三恶趣,可以说即从现在起不复退转。”
博多瓦说:“若还具有恩怨情仇的分别,便不能成佛,须于等虚空边的一切有情,生起无偏颇的慈悲心。”
卡热巴说:“对于作为往世父母的三界具恩有情,应断除一切的恼害心及伤害,修习慈悲心啊!”
京俄瓦在讲说慈悲重要的诸多原因的时候,朗日塘巴顶礼后,禀告说:“我从今之后,专修慈悲心!” 京俄瓦脱下帽子,合掌于顶,说:“这样做就太好了!”
有位三昆仲、康隆巴的弟子来朝见仲敦巴时,谈论了博多瓦等在作什么之后,问:“康隆巴他在作什么呢?”
禀道:“他只是坐在蚂蚁穴边,裹着头哭泣!”
仲敦巴摘下帽子,双手合掌,流下眼泪,叹为稀有,大赞康隆巴修习悲心的行持,
还说:“若能生起那样真实的慈悲心,则能直接相换自他的苦乐,亦能不顾身命,成办他利!”
②贪境转为道用,根本颂曰:
五妙品质如盐卤,任几受用渴转增,
于诸能生贪著物,顿时舍是佛子行。
天王的受用——色声香味触等欲境,具有美丽悦耳、芳香甜润、柔软舒爽等功德。即便得到如是的欲境,亦如饮用盐水一样,任如何地享受,也不会心满意足,反而更增贪爱、痛苦。因此,凡能令我们生起贪心的一切三有荣华,都能顿时舍弃。此即是诸佛子把贪境转为道用的行持。
另如《广大游戏经》中说:
“妙欲功德多忧害,怖畏烦恼常为敌,
犹如剑芒毒树叶,圣者弃舍如痰盂。”
“喜著妙欲诸功德,似饮盐水不满足。”
其中宣说了很多五欲的过患。
《亲友集》中说:
“虽降银币雨,贪者不满足。
少利多害欲,智者当心明。”
《无爱之子请问经》中说,需舍弃那个令生起贪著、不令生起舍心的事物。
《亲友书》中说:“诸欲引灾祸。……。”
《入行论》中说:
“现世及来生,诸欲引灾祸。
……。”
这些经论总的开示了贪著五欲的过患,特别对于利养恭敬、酒及女人、财宝资具等的贪著,也一一开示了众多过患,此处则不广说了。
若稍微戒除贪著之心,依于少欲知足,亦得到胜赞。如《亲友书》中说:“人天之师说,一切财宝之中,知足是最殊胜的。”
《入行论》中也说:
“所有知足受用乐,虽南面王未易有。”
(王侯亦难享,如足闲居欢。)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其中胜赞当下舍弃令生贪著之物。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
“断除任何贪,当以无贪住,
贪不获善趣,亦斩解脱命。”
“各位朋友!于诸欲,如饮盐水般,不会厌足!要知足!”
“成就的最好证相即是贪著越来越小!”
普琼瓦也说:“比起享受贪欲的快乐,断除贪欲的快乐更为强烈。”
博多瓦说:“如是无厌足地享用五欲,由此原因,没有未曾领受过的某种轮回恶趣之苦。”
卡热巴说:“不令超越轮回者,厥为贪欲。若不观贪欲过患,就大错特错了!”
南白瓦说:“若不强制断除贪著,则不断妙欲的缠缚,因此,拥有的东西应如唾沫星子一样舍弃。”
牛融巴说:“于妙欲,当生火炭灰想!”
夏吾巴说:“若心未厌欲境,则无法找到今生来世的安乐;若厌欲境,则不需寻找安乐。”
“在可以遮止多种贪欲的思绪时,也就开始了幸福的头。”
另如无著贤菩萨说:“若贪著宝物亲友、眷属仆从等,就如大象陷进了淤泥。”
“若有随得知足之心,则身心安详闲静,闻思修得以增长,没有积集、守护、失坏的痛苦。一位知足的人,虽贫亦是一位富贵的人。”
2-2-3-2-2、修习胜义菩提心,分二:
2-2-3-2-2-1、于根本定修离戏无执;
2-2-3-2-2-2、于后得位,对于贪嗔境,断除谛实贪著。
初者,根本颂曰:
诸所显现唯自心,心体本离戏论边,
知已当于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这些情器内外所显现的一切法,皆唯是自心安立的,就其自体并不存在,是空的。能立的心性也是从本以来,远离有无、常断等一切戏论边。如是了知了境与有境所摄一切法的究竟实相真如,不作意任何的各种戏论相——执著“外在所取境与内在能取心为谛实成就”,修习离戏空性,即是诸佛子修习根本如虚空空性的行持。
另如《般若经》中说:“善知诸法无生空性之理,此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最胜行。”
“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不修任何法。”
“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此即修虚空。”
如其所言,外境所摄的一切法皆唯是心的安立,并非实有。能立的心性也远离生灭住三法。由此,显现为能取所取的一切法,住于离戏空性。瑜伽士修道之时,这样抉择实相后,所取之境于任何体性中都不成立。能取之心亦于有事、无事法,没有任何执著,任何也不分别,任何也不作意,于如是境界中,不散而安住,即是根本如虚空空性的修法。
如是亦如《释菩提心论》中说:
“离所缘之心,住虚空性相,
此修习虚空,许为修空性。”
《入行论》中说: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何不齐受持:一切似虚空?”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
“法性离戏论。识亦住离戏。”
“以无分别的方式通达,即假名为能达胜义。”
博多瓦说:“于根本定,以任何不作意的方式,如虚空中,修习一切法空无我。”
夏吾瓦说:“一切事物,如虚空般,任何体性亦不成立,远离一切戏论,如是决定已,于彼境界中,任何亦不分别,任何亦不执著,断除一切忆念作意,一心安住于空性境界中。”
朗日塘巴说: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
是说,诸法不为执著八边随一成立的分别污垢所沾染,如是修习离戏论。
伽喀巴说:
“思诸法如梦,观心亦无生,
对治自然解,道体住赖耶。”
是说,抉择外境、内心以及作为对治法的心为空性后,于彼境界中,等持而住,修习胜义菩提心。
2-2-3-2-2-2、于后得位,对于贪嗔境,断除谛实贪著,分:
⑴于贪境,断除谛实贪著;
⑵于嗔境,断除谛实贪著。
初者,根本颂曰:
设若会遇悦意境,应观犹如夏时虹,
虽现美丽然无实,离贪著是佛子行。
如果值遇悦意境——自己的亲朋好友等,或者自己相貌俊逸、声音和雅、幸福美满及其因缘等,应观这一切犹如夏季的彩虹一般,虽显得那样美丽光彩,然并非如显现的那般存在,同样,对于悦意美好的那些事物,不可执为真实,当观为不真实,如是断除“此是亲友!此美不胜收”的谛实贪著与贪心——认为就其自体谛实存在。此即是诸佛子于贪境断除谛实贪著的行持。
⑵于嗔境,断除谛实贪著,根本颂曰:
妄执实有起忧恼,诸苦犹如梦子死,
故于违缘会遇时,观为虚妄佛子行。
如果心中显现厌恶的怨敌、鬼祟等;不悦之色、不悦耳之声等;以及痛苦、苦因等不欲之种种境界,当知犹如于梦中,梦见儿子夭折一般,只是徒自悲痛而已。由于对于苦等虚妄的现象,执著实有,从而导致辛苦劳累,痛苦不堪,因此,当会遇厌烦的不顺缘时,不要妄执他们为实有,认为:“这是仇人”、“可恶。”当观那些仅是虚妄的显现而已,就其自身而言,并非真实成就。如是观照,即是诸佛子于嗔境断除谛实贪著的行持。
此与前面的偈颂开示了,在后得阶段,于生起贪嗔之境,断除谛实贪著后,修习如空中虹、梦幻般的道理。
如《三摩地王经》中说:
“如诸幻师化诸色,象马车乘种种事,
如所显现悉皆无,当知一切法如是。
犹如幼女于梦中,自见子生寻即死,
生时欢喜死不乐,当知一切法如是。”
其中是说,色等诸法虽无谛实,然各各显现,犹如幻化的象马、梦中的景象一样。
《入行论》中也说:
“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
“如人梦子死,梦中知无子,
能遮有子想;彼遮亦是假。”
如果在根本定时,修习空性的力量强烈,则于后得时,一切的现象自然而然地现为梦幻一般。但如果根本定的证悟低,则需于后得时,要着意地依靠念持,观想修习:“任何的一切现象如幻化等般没有谛实。”不仅如此,由于在根本定修习空性,在后得时,悲悯有情,深信业果,自然会趣入福德资粮。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
“贪嗔境生时,观如幻化般。”
博多瓦也说:“在后得时,于自心错乱的分别前,所显现的一切法,当如幻师不贪著梦幻一般而行。”
夏日瓦说:“从定中起后,成办大悲慧摄持下的施等一切善,即为主要学习福德资粮。”
卡热巴说:
“诸法如梦幻,实物无所有,
虽无所现物,贪著莫要大!
真实实非有,如梦时因果,
业果不欺诳,断恶励行善!”
朗日塘巴说:
“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仁青岗巴说:“在实执的系缚下,二资粮的进程不会发生,显现而无贪著之法,如幻化一般是至关重要的。”
伽喀巴说:“座间如幻夫。”
是说在后得时,作何威仪,皆不离定中的觉受,须知如幻化的士夫一样,没有谛实。
这些内容开示了后得如幻化的修习方法。
2-2-3-3、学习彼等学处,分五:
2-2-3-3-1、学习六度;
2-2-3-3-2、学习经中所说四法;
2-2-3-3-3、学习断惑之理;
2-2-3-3-4、学习具足念知,成办他利;
2-2-3-3-5、学习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初者,分六:
2-2-3-3-1-1、学习布施,根本颂曰:
为觉尚需舍自身,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于身财尽舍却,不望报是佛子行。
想要证得大菩提圆觉果位,则如世尊本生传中所说,为了利他,需无数次地舍弃整个身体,或者头目肢节等,更何况身外的财物、妻子等。因此,我们需学习布施的行持,而且,并不寄望于今生获得食物财宝等的回报,也不希求来世出生广大的异熟受用等,如是不望自利,怀着稀有的舍心,向他人布施三种布施,及其善根果报。此即是诸佛子学习布施度的行持。
另如《入中论》中说:“施度谓能舍。”
《入行论》中说:
“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
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施舍的善法思心所,及其发起的身语业是布施的体性。它又分三种:如理地布施内外之物,是财施;救护有情脱离人、非人、四大种的怖畏,是无畏施;正确地开示妙法,以及教学各种世间的无罪事业,是法施。
修习大行的所依——菩提心,及发愿菩提,说为一切施舍的根本,是最殊胜的。其它波罗蜜多也是这样。
执持的过失及施舍的功德者,如《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由舍不起染污执,悭非圣道生烦恼,
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
所言“不望报及异熟”,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无望之施”,是成办殊胜布施的道理。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此动荡的财物没有心要,应以布施的功德庄严它。”
“最胜的布施即是不贪著。”
贡巴瓦说:“布施的根本在于没有贪执。”
博多瓦说:“从针线等细微物开始学习布施,串习熟了以后,对于任何东西,都能没有贪恋地进行施舍。”
“如谚语所说‘割了耳朵补屁股’般,我们也不要割下戒律的大腿肉进行布施。”
夏日瓦说:“我不给你说布施的功德,而说执持的过患!”其用意如前。若(布施一举)不损失自己的善法,并且(所施物)不费辛苦就能获得,则即便出家,亦说需行财施。
2-2-3-3-1-2、学习戒律,根本颂曰: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岂可能,
故于三有不希求,勤护戒是佛子行。
如果没有清净地守护所承许的戒律,那么,在自利方面,连上界的果报也不会得到,还会堕入恶趣,若再反而希望利他,欲证圆满菩提,岂不成了可笑之处。
因此,不要掺杂丝毫三有的贪恋,也不要希求人天等上界之身,怀着为了利他而愿成办圆满菩提的心愿,善为守护三种戒律,即是诸佛子学习戒律波罗蜜多的行持。
另外,如《宝鬘论》中说:“由戒施利他。”
《入行论》中说:
“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心从害他之意及事中厌离,如是断心即是戒的体性,分有三种:断除一切或相应制罪、性罪的律仪是律仪戒;六度等善法,于自心续上未生者生,生已不退,复令辗转增长者,是摄善法戒;随其类别,成办有情今后世的无罪利益,即是饶益有情戒。
把戒的体性安立为断心,是就律仪戒而言。它主要是断除各种自性罪,亦即断除十不善。因此,需于彼等,清净防护,连一点动机之心都不起。还须识别愿行菩提心的学处、根本支分的堕罪等,于此不再多叙。
戒律衰退的过失者,如《佛母经》中说,恶戒不能成自利,何况利他?恶戒异熟为:有情地狱、旁生处、阎摩世界。
《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毁戒无能办自利,岂有势力而利他?
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
守护的胜利功德者,如《亲友书》中说:
“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所说“三有不希求”,即是如《经庄严论》中所说“不希后有戒”之义,开示了成办殊胜戒之理,使之转成解脱与一切智之因。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为了此世的美妙与来世的安乐,故当恒常清净守护戒律!”
“出生无余功德基,希求取舍守戒律。”
“最胜的戒律,即是内心寂静,要守护!”
贡巴瓦也说:“戒律的根本,在于亲近善友。”
博多瓦说:“一切功德的基础,是律仪戒及誓言。若不具彼等,或者不清净的话,则成为一切功德、悉地的障碍。”
“要清净戒律,需不贪著三世的妙欲。”
卡热巴说:“获得暇满人身的因,厥为大宝戒学,故当于自心续上,尽力清净无垢地守护啊!”
夏域瓦说:“由于是解脱与一切智道的根本基础,故当严净毗尼!”
康隆巴说:“若年饥荒,一切事情皆至粮麦,如是一切皆绕于戒,当勤学此。又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
夏日瓦也说:“总有祸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开始即正确,后不必重新从头学起),内心清净,堪忍观察(令他生信),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这些言教开示了,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为了戒律清净,需亲近善友、断除贪欲、思惟业果,于微细取舍处,如律而行。
2-2-3-3-1-3、学习安忍,根本颂曰:
欲享福善诸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
于诸众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一切难行之中最殊胜的是修习安忍。欲享受如是广大福善受用的诸佛子,不管发生什么样痛苦或怨敌等的伤害,都应观为家中突然冒出的难得如意宝无尽藏般,因此,对于这一切伤害,没有丝毫的怨恨心,如是修习三种安忍,即是诸佛子学习安忍波罗蜜多的行持。
另如《经庄严论》中说:“堪忍无所思。”《宝鬘论》中说:“安忍谓断嗔。”
是说,耐怨害忍(于伤害,怀着无所谓的态度);安受苦忍(甘受痛苦);思择法忍(于法生决定心,胜解而住),是安忍的体性。于能伤害者,心不扰动,即是耐怨害忍;若发生痛苦,不能令心扰乱、怯弱,即是安受苦忍;三宝功德、无我义等,如实获得决定,再再思惟,无有不顺,即是思择法忍。
嗔恨的过失中,不为人现见的过患者,如《菩萨藏》中说:“所言嗔恚,能摧毁百千劫所积善根。”
《入行论》中也说:
“一瞋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现法过患者,如彼中说:
“若心执灼瞋,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是说在今生,内心不会感受到寂静等。
安忍胜利者,如前论中说: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如是等说,今后一切世都会安乐,不堕恶趣,证得上界、解脱等现前究竟的众多胜利功德。
在此处颂文中,如主要直接开示的那样,不仅不要嗔恨作伤害者,还应如获得宝藏般欢喜。如《入行论》中说:
“若不外施怨,必无为害者。
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前面所说恶缘转道用的一切道理,都摄入此处安忍的修持中。
所说“于诸众生舍怨心”,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安忍一切”之义,是成办殊胜安忍的方法,安忍一切的伤害痛苦等。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浊世之时,嗔恚炽盛,故当披无嗔安忍甲!”
“最殊胜的安忍,是谦冲自牧、自处低位!”
贡巴瓦也说:“安忍的根本,在于自处低位!”
京俄瓦说:“若无安忍,以怨报怨,害不能遮,且无利益。因此,欲得法益,需行安忍!”
博朵瓦说:“佛圣教者谓不作恶,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骂为:‘此从根本破坏圣教。’由此即是自舍律仪。圣教根本由此破坏,虽总圣教非我等有,自失律仪是灭自者。”
卡热巴说:“从本摧毁善根者,即是嗔恨。若未观嗔恨过失,就错了。”
伽喀巴说:
“不可依长远,不候险要路。”
是说,于他伤害,不要怀恨不舍;不要伺机报复、落井下石。
无著贤佛子说:“若调伏自己粗硬的心续,即是最强的勇士;若降伏嗔恨的怨敌,即是最终的胜利。”
2-2-3-3-1-4、学习精进,根本颂曰:
唯求自利二乘人,犹见勤如救头燃,
为利众生启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只是为了独自一人的利益,仅希望成办寂静安乐的声缘行者,在学道之时,还见到他们发起强有力的精进,犹如快速扑灭头或衣服上的火焰一般。更何况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发心最胜菩提之后,学习伟大的佛子行众多难行,需发起一切功德的生源——大精进,何复待言?是故,为了成办圆满菩提,学习三种精进,是诸佛子学习精进波罗蜜多的行持。
另如,《宝鬘论》中说:“进谓勇于善。”《入行论》中说:“进即勇于善。”是说,所缘为缘于善法,行相为好乐欢喜。若发精进,好乐欢喜为前行,披大心力铠甲,谓披甲精进;为了好好地成就六度等善法,而修习彼等,谓摄善法精进;随缘相应地成就有情的无罪义利,谓饶益有情精进。《经经庄严》、《集论》中则说了五种分类。
不精进的过失者,如《念住经》中说:
“诸烦恼所依,独一谓懈怠,
谁有一懈怠,彼便无诸法。”
是说,若无精进,则随懈怠而去,从而白法贫乏,今后一切利益都会衰竭下来。
精进胜利者,如《经庄严论》中说:“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精进现得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
《入中论》中说:
“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入行论》中说:“精进证菩提。”
如果仅成办二利的二乘人,都需发起强烈的精进,那么,菩萨更应发起百倍的精进。
如《经庄严论》中说:“顶负有情重担的胜士菩萨,缓慢而行是不妙的;由于自他为种种束缚捆绑,理应发起百倍的精进!”
所说“德源”,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德源精进”之义,是成办殊胜精进的方法,出生世出世间的功德。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由于懈怠的原因,依然被遗留下来,故发修行的精进,如火炽然!”
“怨敌不能伤害勇士;障碍不会留难精进者!”
“最胜的精进是舍离尘劳!”
贡巴瓦也说:“精进的根本在于修习死亡!”
博多瓦说:“我们凡夫要成佛,在未成佛之间,需长时精进!猛厉精进!不间断的精进修行!”
还说,若心生无常,则能作最初发起披甲精进之因,……。
卡热巴说:“若无精进,则不会发生任何的功德;故当修无常,断除懈怠!”
这些言教异口同声地说,需发起精进,舍弃今世尘劳,随念无常等!
2-2-3-3-1-5、学习禅定,根本颂曰:
甚深禅定生慧观,能尽除灭诸烦恼,
知已应离四无色,修静虑是佛子行。
依于专注善所缘的最胜具相寂止,通达空性的胜观,彻底摧毁轮回的根本——无明等诸烦恼。了知了如是道理后,超越寂止成份过多如四无色的世间定,以胜观遮止有边;以大悲遮止寂边,修习有着如是殊胜助伴的禅定等,学习三种静虑所摄的一切禅定,即是诸佛子学习静虑波罗蜜多的行持!
另如《经庄严论》中说:“心住内所缘。”《入中论》中说:“静虑相能摄。”住于所缘,不向它散,善心专一,是静虑的体性。
从作用方面分三类:若于何法,等引而住,生起身心轻安的静虑,是现法乐住静虑;成就神通、解脱等共通功德的静虑,是成办功德静虑;以静虑的力量,随类成办有情的无罪义利,是饶益有情静虑。
未修静虑的过失者,如《入行论》中说:
“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亲友书》中说:“无定慧非有。”
是说若无静虑,则不生通达无我的胜观,若无胜观,则无任何的三菩提 。
修习静虑的胜利者,如《集学论》中说:“能仁说,由等持将会如实了知真实。”
《入行论》中说: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是说,依于等持静虑,生起正见真如的胜观,由其断除烦恼。此文开示了止观二者的次第与胜利。
所说“离四无色”,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静虑除无色”之义,是说诸菩萨成就功德的主要所依,是静虑地所摄的三摩地,特别是住分与明分相等的第四静虑定。此中说明了修行殊胜三摩地的情况。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优哉游哉,人生就尽了,现应该修习等持!”
“最胜的静虑是心不造作。”
贡巴瓦说:“静虑的根本在于依止寂静地。”
博多瓦说:“大众人群中,喜乐、事情太多,不会有善行,其中不会有定!”
“修定需对于外在的一切事物少欲知足!”
“不具誓言律仪,心不清净,修习三摩地也不会生起。”
卡热巴说:“初业者的分别中,有明分,然无坚固分,不要随于分别风,以正念之绳束缚啊!”
这些言教开示了理应修习三摩地;心不造作是最胜的三摩地;还需依靠寂止的资粮——依止寂静地、舍弃事务、少欲知足、戒律清净等;正行之时,正知正念非常重要。
无著贤菩萨还说:
“一切现象为自心,心性本离戏论边,
能所取相不散乱,专一安住即正定。”
2-2-3-3-1-6、学习智慧,根本颂曰:
无慧善导前五度,正等觉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佛子行。
若无向导般证空慧的摄持,仅学习如群盲般的前五度实践,是不能证得圆满菩提的,不能到达一切种智之城,是故具有大悲与菩提心等广大方便分,不分别修习何法、何人修习、如何修习三轮真实的智慧修习,是证得一切智不可或缺之因。因此,修习具有方便分的证空慧,学习三种智慧,是诸佛子学习智慧波罗蜜多的行持。
另如《经庄严论》中说:“慧正极抉择。”《集论》中说:“何谓慧?最极抉择法。”是说,对于所观察之法,正确地分别、抉择,是智慧的体性。它分有三种:善巧五明的智慧,是通达世俗慧;由总相(义总)或现前的方式通达无我胜义,是通达胜义慧;通达能成办有情今后世的无罪义利,是通达饶益有情慧。
无慧过失者,总的说来,若无智慧,不能成办今后世的任何功德,特别若无无我慧,则布施等五度如无眼睛一般,如《摄颂》中说:
“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
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
智慧的胜利者,则与前相反,能成就今后世的一切功德等。
如《摄颂》中说:
“若时为慧所摄持,尔时获眼得此名,
如画事毕若无眼,未画眼来不得值。”
《宝性论》、《入行论》等宣说了二障的对治法证空性的重要性,有着现前与究竟的众多胜利。
所说“具方便”,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智慧具方便”之义,开示了单靠空性不能到达任何的大乘道,需修习具备布施等一切方便分的一切相最胜空性,是成办殊胜智慧的方法。《经庄严论》中所说这些成办六度功德之理,即是《迦叶请问经》中的意思。
另外,如阿底峡尊者说:“最胜的智慧是无所执。”还说,如果善达空性,其中则含摄了六度的修习。博多瓦也作是说,还引用《摄颂》中的经文:
“学习慧度者,说摄一切度。”
贡巴瓦说:“智慧的根本在于观照自心。”
这些言教开示了需修习空性,通达无谛实是最胜的智慧,需具备方便智慧两者等。
其中闻慧是至关重要的,如阿底峡尊者说:“未通达真实之间,需听闻,当听上师教授!”
普琼瓦说:“把经书打开放在枕上,是我们应学习的。即便没看成,也要心生渴慕。若说‘不知法’,又该怎么办呢?”
夏日瓦说:“未成佛之间,学习就没结束。成佛了,也就结束了。”
2-2-3-3-2、学习经中所说四法,分四:
2-2-3-3-2-1、反观己过而断除;
2-2-3-3-2-2、断说菩萨过;
2-2-3-3-2-3、断贪施主家;
2-2-3-3-2-4、断说粗恶语。
初者,如根本颂曰:
若不细察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
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
如果进入大乘的人士等,没有恒常时时地反观自己的过错,则自己不仅不会有善巧、尊严等的任何功德,而且即便自己有须弥山这么大的过失,也视而不见,虽然感觉自己是修行人,或者很多人也认为“这是位修行人”,而实际上可能只是以假修行人的样子,道貌岸然地做着非法的事情,为了今世,党同伐异,因而,不观察己过有着极大的过失。是故,恒常细察自己三门的过错,然后能断除,即是诸佛子识别己过而断除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
“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
细察自己的过失而断除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进入大乘,防护他人不信的方便,就需反观自己的错误而断除。如《海慧请问经》中说:“一法摄大乘,即为观察自己的过错,随护一切有情。”《正摄法》中说:“守护他不信者,即守护戒律。”《菩萨别别解脱经》中说:“观察不令世间信者而祛除!”《入行论》中也说:“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世间所不信,随俗避讥嫌。”
《集学论》中说:“断除无果行,……。”其中宣说了,没有利益他人的事及果,以及令他不信的因缘,都应断除的众多情况。
如果菩萨没有守护好自己的身语恶行,令他人不信并起诽谤,则由此使对方堕落恶趣,这样自己也会有过失。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不观他过观己过,己过应除如坏血。”“当宣扬自己的过失!”
仲敦巴说:“挖出自己的过错才是智者。”
博多瓦说:“凡夫位时,利益有情,主要就是断除自己的过错。”
夏吾瓦自我呵斥说:“自己重大过失也不觉察,他人微细过失也能觉察的此人。”
无著贤菩萨也这样指责自己说:“没有善巧、尊严、贤善的任何功德,反而希望自己为最好的骄矜者;自己的过失如须弥山般也没看见,却观察他人尘许般的过失;心挟私利,却言利他;假装为修行人,唯行今世尘务的汝,过去不观察自己的过失而自我欺骗。……。”
2-2-3-3-2-2、断说菩萨过,如根本颂曰:
因惑说他佛子过,徒然减损自功德,
故契大乘诸行者,不道人过佛子行。
如果进入大乘的人,由于烦恼,特别是嫉妒的原因,观察其他佛子的行为,并讲说其过失,则使自己被罪堕所沾染,从大乘道中衰落下来,因此,对于所有有情,特别是大小乘中,进入大乘的人士的过失,丝毫也不讲说,严守语业,是诸佛子不观、不说他过的行持。
另外,如《集学论》中引经说:
“昼夜各三次,顶礼诸菩萨,
若常随欲行,不寻彼等过。”
是说于其他一切有情,特别是大乘人士的过错,丝毫也不可寻找。
彼中还说:“如来如实观见此后,说补特伽罗不能把握补特伽罗的量,我与如我者方能把握补特伽罗的量”。其中还说不可妄加评论他人,说此人像什么什么等。
《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设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闭十方一切有情于黑暗狱。若有忿恚背菩萨住,云不瞻视,此暴恶者,较前生罪极无数量。又较劫夺南赡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财物,若有轻毁随一菩萨,亦如前说。又较焚毁殑伽沙数诸佛塔庙,若于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嗔恚,说诸恶称,亦如前说。”
如是《能入定不定契印经》、《极善寂静决定神变经》等经中,说诸菩萨是极为大力的善不善田。
《入行论》中也说: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久如心数劫。”
如果对于发心菩萨,嗔心诽谤毁誉,就会成为黑法。作为其对治的白法,即是于一切菩萨,生起大师想,并于十方如实地宣传其功德。
因此,《迦叶请问经》中说:“我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何以故?何者根熟?何者未熟,不了知故。”
如其所言,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修习净相,是非常重要的。
《亲友书》中也说,人有四类,如菴摩罗果,特别是依于内熟外未熟者,易积集罪业,是看不见的大悬崖,如被灰覆盖的火坑一般,需加以注意。
另外,如阿底峡尊者说:
“不寻他人过,宣扬他人德。”
“于具法眼的人士及初业有情,当生大师想;见到一切有情时,当生父母子侄想!”
仲敦巴说:“闲置他人之过即是善!”
博多瓦说:“有情就具有各种过失,不要认为不合理。”
“由于对菩萨等何等贤善的境积集罪业,从而扫荡了一切善法,特别是远弃了菩提心。菩萨在何处?我们是不知道的。”
“因此,不要观察一切有情的过错,特别是不要观察上师的过错!”
卡热巴说:“开示大乘法上师的外在威仪虽不美观,但由于不知道其内在的本地风光,所以不要分别上师的过错啊!”
朗日塘巴说:“补特伽罗不能把握补特伽罗的量,所以不要诽谤任何人!”
伽喀巴说:“勿说缺支节,勿思他人非。”是说不要说他人破戒等过,不可思惟一切有情,特别是进入法门者的过失。
无著贤菩萨还说:“总的说来,闲言碎语没有意义,增长不善,特别是由于诋毁他人,自己本来不高的功德上面,又落罪障,增长贪嗔,尤其划分法与人为三六九等,加以诋毁,是很可怕的。”
“由于嫉妒,诋毁法与人,自善衰落,又扰乱他人心。因此,除了决定利益他人外,不可说他人过失。”
2-2-3-3-2-3、断贪施主家,根本颂曰:
贪图利敬互争执,闻思修业将退失,
故于亲友施主家,离贪著是佛子行。
由于贪著那些给与自己利养恭敬的亲友及施主,进入大乘的人士之间,相互间为了利养等事争斗不休,闻思修等诸法务也将会退失,因此,断除亲友家与施主家的贪恋,是诸佛子断贪施主家的行持。
另外,如《劝发增上意乐》中说:“当观察,利养恭敬,生贪欲;当观察,利养恭敬,摧正念;……。”
“菩萨当如是观察利养恭敬过患。观已少欲,不可摄持。”
“少欲者无如是法,彼之诸佛法无障碍。”
《入行论》中说:
“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
若持此骄慢,殁后定生惧。”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
“出家之束缚,谓利养恭敬,
若从中解脱,堪比火中莲。”
夏吾瓦自我呵斥说:“看到承事恭敬其他修行人,不能容忍的这个人。”
为了利养恭敬,自赞毁他,罪过极大。
牛融巴说:“于利养恭敬,当生网罗想!”
无著贤菩萨还说:“知足是最好的财富,无贪是最究竟的幸福。”
2-2-3-3-2-4、断说粗恶语,根本颂曰:
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
由于不观察自己的口过,讲说粗言恶语,就会恼乱其他人的内心,还会有违诸佛子讲话的优良风格。诸佛子说话,应当柔和适中,婉然动听等。粗恶语有着很大的过失。是故,若与他人说话,观察后并断绝令对方不悦的恶语,即是诸佛子断绝粗恶语的行持。
粗恶语,对于令自己生起嗔恨心的有情,由三毒随一发起,讲说不好听的话。
讲说的情况者,对方随真实不真实,三门或戒律等的过错,于现前或背后,自己亲说,或令他说等方式,令彼境明白。其中不管是柔和的方式,还是粗暴的方式,唯除饶益心外,皆成粗恶语。
《集学论》中引经说,任何菩萨,不可对有情说伤害语、热恼语、不安语、刺耳语。
续部中说,菩萨利益有情的事情,最初即是悦耳语。
《入行论》中说: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瞋,柔和调适中。”
《亲友书》中说:
“佛说三种语,人美实虚言,
犹如蜜花粪,弃后可行前。”
佛说有三种士夫语:美语、实语、虚语。美语如蜂蜜,令人欢喜;实语如花,漂亮并值得赞叹;虚语如粪,应当呵责。三者之中,应依前两者,舍弃后者。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他不称意语,智者当远离!”
“常以笑脸慈心,说无嗔正直语!”
卡热巴说:“不要放恶语毒箭,断除恶心嗔恚啊!”
伽喀巴说:“莫发粗恶言,莫刺激要害。”
他人恶言相向的时候,不要发粗恶语报复;不要说刺激对方要害的话,如揭人之短、诵非人的命咒等。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言语过多,就会生起不善!”
还说,我们对谁都不能说粗恶语,对于什么样的人,都要加上尊称才说,不要直呼其名。
前面经中所说四法,出自《劝发增上意乐经》中。
2-2-3-3-3、学习断惑之理,根本颂曰:
烦恼串习则难治,勇士明持正念器,
贪等烦恼初生时,即摧坏是佛子行。
如果随生贪等任何的烦恼,不依对治,任其滋生,逐渐地串习熟了,那么,到了后来,很难再以对治法遮止断除它。因此,具有不忘取舍的正念、时时观察三门是何状态的正知的人士,手持强力锋利的对治利器,在贪等烦恼将要生起或刚生起露头之时,立即加以铲除,即是诸佛子依对治法断除烦恼的行持。
另如《经庄严论》中说:
“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
斗诤恶名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入行论》中说:
“嗔爱等怨敌,全无手足等,
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
安住我心中,欢乐反损我,
于此忍不愤,忍非处应呵。
……。”
诸烦恼于今后一切生中,唯令生起罪恶、痛苦、忧恼,损害自他等,过患极大。
因此,我们应努力断除有着如是过患的烦恼,如《入行论》中说:
“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之?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断除的方式者,正念正知保持警觉,烦恼乍一出现,即以察觉,执为怨敌,刺以对治的短矛。否则,最初发生时,甘心接纳,等到它力量大时,就难断了。
与烦恼敌作斗-争的情况,在《入行论精进品》中说得很详细。
如其中说:
“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是说就像沙场老将,善于和敌人作斗-争一样,我们也要善于依靠烦恼的对治法。
“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是说,就像战斗时,如果剑从手中滑落,就会快速拾起一样。同样,如果丢失依止对治法的正念利器,则需畏惧堕落恶趣,立即提起正念。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是说如被毒箭射伤,应立即割去伤口并丢弃,同样,烦恼生已无间就需遮止。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是说与烦恼敌作斗-争时,需非常谨慎地依止正知正念。
“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是说当烦恼生起无间,就应当头棒喝、迎面遮止。其中还有许多的比喻,恐繁不述。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烦恼何时发生,就需忆念对治法。若随烦恼放任自流,法还有什么用?”
“以对治法摧毁烦恼的胜士,才是勇士。”
仲敦巴说:“若成为烦恼的对治,才是法;不成则是非法。”
贡巴瓦(阿兰若师)说:“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如《经庄严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
又说:“知烦恼相者,亦须听对法,下至当听《五蕴差别论》,了知根本及随烦恼于心相续。若贪、嗔念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
普琼瓦说:“我虽忽被烦恼压伏,后我从下而为切齿。”
博多瓦说:“恒常具有正知正念,殷重而行,观察自心,断除守护内在一切烦恼。”
奔公甲说:“在自己内心的城堡门口,执持正念的锋利短刀,如果它大军压境,我则严阵以待,如果它投表称降,我则解甲归田。”
朗日塘巴也说:
“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
即将恼害自他时,愿疾呵斥令消除。”
“移动住处,劲举项颈,
亦能折伏。”
牛融巴(女绒巴)说:“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
无著贤菩萨也说:“最初生起烦恼,即能认识;中间生起对治的力量断除;最后为了后不复生而努力。”
2-2-3-3-4、学习具足念知,成办他利,根本颂曰:
随于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何相状,
恒系正念与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如前所说诸佛子的行持次第,其中一切的要义总结起来,即是不管在何时何处,作四种威仪中的哪一种,都应时时观察自心处于善或不善的哪种状态,常时地保持正知正念,不令退失,还应具有利他的殊胜善意乐,利益有情,即是诸佛子修习二利行持的根本,极应珍重!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是说守护学处的方便,需守护内心。
以何护心呢?彼中说: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护心的方便,即是依止正知正念,至关重要!
正念者,不忘取舍的所缘行相。此极重要,如《亲友书》中说:
“故当励力勤守念,失念则坏一切法。”
《入行论》中说: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栓未失否?”
正知者,观察三门的一切作为,并识别趣入的是非善恶。
如是《入行论》中说: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情状;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一切显密的修持,都依赖于正知正念,故尔重要!
如经中说:“尽所说的一切善法,一切的根本即此不放逸。”
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其体性者,即是止恶行善。
总之,诸菩萨于一切威仪,由正知正念不放逸摄持,依《行境清净经》中所说而学习,在利他意乐的摄持下,学习把一切转为直接或间接利他与菩提之因。《教诫国王经》中说,只要不退失为利他而希求菩提的愿心,一切的菩萨学处都摄于其中。《集学论》中也说:“一切威仪,修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前行。”“菩萨的学处如此而已,即全面修心。”
若舍弃为利他而希求大觉之心,则将会舍弃愿行菩提心。因此,不管现阶段能不能切实利益他人,都需竭尽己力不令利他的意乐退失。《菩提心释论》中说:“虽然没有能力作利他的事业,但应当常时修利他的意乐。若谁有了这样的意乐,实际上,他就在利益他人。”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
“念知不放逸,常时护根门,
于昼夜三时,再再观心续。”
“最胜的功德是强大的利乐心;最胜的教授,除了恒时观照自心外,别无它事。”
博多瓦说:“于四种威仪,由正念正知摄持,行走也要由慈悲菩提心行走;如是,坐卧饮食等作何三门事,一切皆由慈悲菩提心来造作净化。”
朗日塘巴说:“大乘者所作之事,除利有情外,别无它事,利他的铠甲不可狭小!”
夏日瓦说:“一切时中,当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摄持;作何身语意三事,皆以菩提心为前行。”
善知识扎嘉巴说:“常时需正念一再地瞭望,正知一再地侦察,不放逸一再地警惕。”
另如无著贤菩萨说:“由于是大乘的特法,于众生当生利益心;由于是佛子的行仪,三门当修利他行。”
2-2-3-3-5、学习善根回向圆满菩提,根本颂曰:
为除众生无边苦,勤修诸行所生善,
咸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如前所说,以欢喜趣入诸佛子行持的大精进,努力学习、修习所生的所有善法,以其代表的自他三时所积的洁白善业,为了祛除无边众生的所有痛苦,咸以三轮体空、实执垢染清净的空慧摄持下,为了利他,回向圆满菩提之因,即是诸佛子不令善聚失坏、复令辗转增长的善巧方便行持。
另外,经中说,积集的善根,自己回向什么,就会得到那般的果报。《入行论》中说: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为了利他,回向愿证得圆满菩提,这样善根不但不会失坏,还会辗转增长,是最胜的回向。《无尽慧请问经》中说:“善根回向菩提,则于未坐菩提藏之间,中间不会消耗。”
其他,如不回向、邪回向、低劣地回向轮回之因、仅回向解脱等,其果则不会何时亦不耗散。
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则不耗散,不回向等则会耗散,经中以水滴倒入大海与放置岸上的比喻加以说明。
《入行论》以如意树、芭蕉生果作比喻。
如何回向呢?如经说:“如果作相,则彼非回向;如果无相,则是回向菩提。”
有着缘所回向、能回向、回向事三轮的实执回向,非清净回向;以了知三轮唯是名言安立而成,并非自体实有的智慧摄持下的回向,即是清净回向。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昼夜三门虽勤于善法,若不知回向圆满菩提,则由某些颠倒分别使之耗尽。”
“于一切善,以种种方式精勤,并随时回向一切智。如是而作,则福德转成智慧,智慧转成福德资粮。”
仲敦巴说:“以三轮不可得摄持一切法,一切善根,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圆满菩提。”
博多瓦说:“一切善根,以发愿统驭,随积何善,其后发愿,至关重要。”
夏日瓦说:“随行何善,一切以为利他愿成佛之心,成就六度,则是广大善巧方便;以通达无实之慧摄持,则是清净善巧方便;回向无上菩提,乃至菩提藏间,不会耗散,则是无尽善巧方便。”
无著贤菩萨随作何善之后,即以“文殊师利勇猛智”等作广大回向。
3、结尾总结,分五:
3-1、为利益谁,如何造论;
3-2、说明此佛子行没有错误;
3-3、谦逊并祈宽恕;
3-4、所著之善回向菩提;
3-5、具有四种圆满的尾跋。
初者,如根本颂曰:
我依经续诸论典,及众圣贤所说义,
为欲修学佛道者,撰佛子行卅七颂。
随行菩萨藏等佛所说的显密经典,以及释论中所开示的要义,还有往昔的古德,特别是阿底峡尊者师徒等噶当派的诸位善知识,及自己诸位上师的语录,摄集成三十七颂,开示诸佛子如何学习菩萨学处的行持。此论全是为了欲修学佛子道的善缘之士而著作。
3-2、说明此佛子行没有错误,根本颂曰:
才浅学疏文不精,硕学阅之难生喜,
然依经教圣者语,佛子行颂应无误。
由于作者本人俱生的智慧低劣、修得的智慧也很平庸的原故,因此没有优美的文句词藻,令那些智慧广博、精通佛典的智者们心生欢喜,然就著作的内容本身而言,皆非臆造杜撰,而是如前所说,依靠经典及大德的言教编辑而成,因此,想来此佛子行或修持的次第应没有错误。
3-3、谦逊并祈宽恕,根本颂曰:
然佛子行诸巨浪,愚钝如我难尽测,
故祈智者慈宽恕,违理无关诸过失。
如刚才所说,自己虽感觉前面所示佛子修持的次第没有错误,然而诸佛子的行门广大无边,深广如大海,愚钝如我这样的人是难以测量其深度的,因此所说的内容,如有前后相违、词不达义等的过失,这一切都祈请那些正直之士予以宽恕!
3-4、所著之善回向菩提,根本颂曰:
吾以此善愿众生,皆发真俗菩提心,
不住有寂得自在,咸成怙主观世音!
由讲说佛子学处所生的一切善根,愿一切众生心续中速疾生起胜义菩提心——现证胜义空性之智,以及世俗菩提心——大悲所引为利他希求圆满菩提之心,由胜慧不住轮回有边,由大悲及大乘发心之力不住寂边,如此现证不住二边的圆满菩提,以无缘大悲及善巧方便的殊胜行之门,尽三有际,利益有情,愿这般的众生悉皆等同于三世间的怙主——无比的胜圣观世音菩萨。
3-5、具有四种圆满的尾跋,原文曰:
此文乃讲解教理之无著尊者为自利利他造于俄曲仁钦铺。
具四圆满的尾跋:所著的内容、为何而造、何人造论、于何处造论。
吉祥圆满!!
(农历2008-12-19——2009-3-11之间,初译于青海隆务大寺,后圆满译于山东终兴,复请杨玫居士悉心校润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