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论》 - 简介
一、《十住毘婆沙论》相传为龙树菩萨所作,是《华严经》〈十地品〉偈颂的广释,为阐扬广大菩萨行的论书全书凡三十五品,第一品〈序品〉乃全书之总论,叙述菩萨、十地的意义及三乘的区别,第二品〈入初地品〉至第二十七品〈略行品〉为初地之注释,说明初地的内容及菩萨的行愿果等;第二十八品〈分别二地业道品〉以下八品论述第二地,力陈十方便心之重要性,并阐释大乘菩萨的十善业道。
关于本书的传译,法藏在《华严经传记》卷一谓(大正51·156b)︰
‘十住毗婆沙论一十六卷,龙树所造,释十地品义。后秦·耶舍三藏口诵其文,共罗什法师译出。释十地品内至第二地余文,以耶舍不诵,遂阙解释。相传其论是大不思议论中一分也。’
关于本书是否为龙树所造之一事,目前尚无定论。学界在将本书与《大智度论》的内容作比较研究后,发现二者在思想背景、宗教实践等方面,特别是对戒律的理解上,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还有再作研究之必要。
二、《十住毘婆沙论》现仅存汉译本,为姚秦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一说350~409年)所译,仅译出十地中的前二地(欢喜地、离垢地)。
三、华严十地
大乘之修行阶位:(参见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97~418)
1. ──── 十信(十善菩萨)修习大乘信心(菩提心)不退,入于大乘道。
2.胜解行地┬ 十住 重于空性胜解的修习成就,安住胜义──┐
(资粮位)├ 十行 重于观即空的假名有,以大悲心利众生─┤初阿僧祇劫
└ 十回向 重于空假平等的观慧─────────┘
3.十地:
初地欢喜地─布施胜,以大乘心行,修共五乘的布施─┐
二地离垢地─持戒胜,以大乘心行,修共五乘的十善─┤
三地发光地─忍辱胜,以大乘心行,修共五乘的禅定─┤
四地焰慧地─精进胜,以大乘心行,修共三乘的道品─┤二阿僧祇劫
五地难胜地─禅定胜,以大乘心行,修共三乘的四谛─┤
六地现前地─般若胜,以大乘心行,修共三乘的缘起─┤
七地远行地─方便胜───────────────┘
八地不动地─愿 胜───────────────┐
九地善慧地─力 胜───────────────┤三阿僧祇劫
十地法云地─智 胜───────────────┘
4.妙觉地──佛 地
四、贤首法藏《华严经传记》卷1,大正51,156b20~24:
「十住毘婆沙论一十六卷,龙树所造,释十地品义。后秦耶舍三藏,口诵其文,共罗什法师译出,释十地品内,至第二地,余文以耶舍不诵,遂阙解释。相传其论,是大不思议论中一分也。」
※贤首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大正35,122b25~29:
「龙树既将下本出,因造大不思议论,亦十万颂,以释此经。今时十住毘婆沙论是彼一分,秦朝耶舍三藏颂出译之,十六卷文纔至第二地,余皆不足。」
《十住毗婆沙论》 - 品名及各品概要
1 序品(第一卷):全论之总说,叙述造论之宗旨,注解归敬偈。
2 入初地品:十地之名称及其意义,云何入初地?为何名为「欢喜地」?
3 地相品(第二卷):初地菩萨之相貌(特征),心多欢喜、无诸怖畏。
4 净地品:净治初地二十七法。
5 释愿品:菩萨十大愿,净土庄严十相。云何有众生见佛身、闻佛名而得入必定?
6 发菩提心品(第三卷):发菩提心七因缘。
7 调伏心品(第四卷):失菩提心之种种因缘。
8 阿惟越致相品:败坏菩萨,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相貌。
9 易行品(第五卷):以易行道得至阿惟越致地:忆念、称名、礼敬诸佛菩萨。
10 除业品:以易行道得至阿惟越致地: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11 分别功德品(第六卷):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之福德果报,因忏悔而重罪轻受。
12 分别布施品:布施果报,净施、不净施。
13 分别法施品(第七卷):法施胜于财施,说法者之要件,法施时处狮子座十六法。
14 归命相品:如何皈依佛、法、僧?如何念佛、念法、念僧?
15 五戒品:明自利利他行,示在家五戒之法。
16 知家过患品:在家菩萨应知家过患,常行布施、持戒等六度。
17 入寺品(第八卷):在家菩萨入塔寺之行法,受持八关斋戒,比较在家与出家。
18 共行品: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共行之法,三十二大人相。
19 四法品(第九卷):修三十二相以慧为本,明得慧四法与失慧四法等多种四法。
20 念佛品:如何得般舟三昧?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观诸佛(色身)。
21 四十不共法品(第十卷):应以四十不共法念佛(法身)。何谓四十不共法?
22 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外人质疑佛非一切智人,论主一一破解。
23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十一卷):续注释四十不共法,另有四十四不共法。
24 赞偈品(第十二卷):以四十不共法念佛之外,更应「以偈赞佛」成就念佛三昧。
25 助念佛三昧品:在家菩萨、出家菩萨得般舟三昧之法,般舟三昧果报。
26 譬喻品:以种种譬喻明善知菩萨道。
27 略行品(第十三卷):略解菩萨所行诸法,「名字菩萨」与「真实菩萨」。
28 分别二地业道品:欲得第二地当生十种心,重释「十善道」与「十不善道」。
29 分别声闻辟支佛品(第十四卷):十善道能令何等众生得至声闻地、辟支佛地?
30 大乘品(第十五卷):十善道能令何等众生得至佛地?菩萨修十善道胜过二乘人。
31 护戒品(第十六卷):十善道总相果报与别相果报,六十五种尸罗波罗蜜分。
32 解头陀品:十二头陀行法及其利益。以何因缘可舍阿兰若法?
33 助尸罗果品(第十七卷):何等法能令尸罗清净?四种沙门。
34 赞戒品:清净持戒能摄种种功德利益。
35 戒报品:住第二地常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以十善道教化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