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卷六十 入法界品之一
本会•序分
【语译】
那时,世尊在舍卫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与五百名菩萨在一起聚会。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菩萨,还有
光焰幢菩萨、
须弥幢菩萨、
宝幢菩萨、
无碍幢菩萨、
华幢菩萨、
离垢幢菩萨、
日幢菩萨、
妙幢菩萨、
离尘幢菩萨、
普光幢菩萨、
地威力菩萨、
宝威力菩萨、
大威力菩萨、
金刚智威力菩萨、
离尘垢威力菩萨、
正法日威力菩萨、
功德山威力菩萨、
智光影威力菩萨、
普吉祥威力菩萨、
地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
莲华藏菩萨、
宝藏菩萨、
日藏菩萨、
净德藏菩萨、
法印藏菩萨、
光明藏菩萨、
脐藏菩萨、
莲华德藏菩萨、
善眼菩萨、
净眼菩萨、
离垢眼菩萨、
无碍眼菩萨、
普见眼菩萨、
善观眼菩萨、
青莲华眼菩萨、
金刚眼菩萨、
宝眼菩萨、
虚空眼菩萨、
喜眼菩萨、
普眼菩萨、
天冠菩萨、
普照法界智慧冠菩萨、
道场冠菩萨、
普照十方冠菩萨、
一切佛藏冠菩萨、
超出一切世间冠菩萨、
普照冠菩萨、
不可坏冠菩萨、
持一切如来师子座冠菩萨、
普照法界虚空冠菩萨、
梵王髻菩萨、
龙王髻菩萨、
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萨、
道场髻菩萨、
一切愿海音宝王髻菩萨、
一切佛光明摩尼髻菩萨、
示现一切虚空平等相摩尼王庄严髻菩萨、
示现一切如来神变摩尼王幢网垂覆髻菩萨、
出一切佛转法轮音髻菩萨、
说三世一切名字音髻菩萨、
大光菩萨、
离垢光菩萨、
宝光菩萨、
离尘光菩萨、
焰光菩萨、
法光菩萨、
寂静光菩萨、
日光菩萨、
自在光菩萨、
天光菩萨、
福德幢菩萨、
智慧幢菩萨、
法幢菩萨、
神通幢菩萨、
光幢菩萨、
华幢菩萨、
摩尼幢菩萨、
菩提幢菩萨、
梵幢菩萨、
普光幢菩萨、
梵音菩萨、
海音菩萨、
大地音菩萨、
世主音菩萨、
山相击音菩萨、
遍一切法界音菩萨、
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萨、
降魔音菩萨、
大悲方便云雷音菩萨、
息一切世间苦安慰音菩萨、
法上菩萨、
胜上菩萨、
智上菩萨、
福德须弥上菩萨、
功德珊瑚上菩萨、
名称上菩萨、
普光上菩萨、
大慈上菩萨、
智海上菩萨、
佛种上菩萨、
光胜菩萨、
德胜菩萨、
上胜菩萨、
普明胜菩萨、
法胜菩萨、
月胜菩萨、
虚空胜菩萨、
宝胜菩萨、
幢胜菩萨、
智胜菩萨、
娑罗自在王菩萨、
法自在王菩萨、
象自在王菩萨、
梵自在王菩萨、
山自在王菩萨、
众自在王菩萨、
速疾自在王菩萨、
寂静自在王菩萨、
不动自在王菩萨、
势力自在王菩萨、
最胜自在王菩萨、
寂静音菩萨、
无碍音菩萨、
地震音菩萨、
海震音菩萨、
云音菩萨、
法光音菩萨、
虚空音菩萨、
说一切众生善根音菩萨、
示一切大愿音菩萨、
道场音菩萨、
须弥光觉菩萨、
虚空觉菩萨、
离染觉菩萨、
无碍觉菩萨、
善觉菩萨、
普照三世觉菩萨、
广大觉菩萨、
普明觉菩萨、
法界光明觉菩萨等等菩萨在座。
这些菩萨都成就了普贤行愿,达到了境界无碍的境地,能够普遍一切诸佛国土;
他们显现出无量之身,能够亲近一切诸如来;
他们证得无障之净眼,见到过一切佛之神变事迹;
他们到达过无限多的地方,拜访了一切成正觉的如来;
他们具有无边无际的光明,能够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真实的法海;
他们宣讲了无穷无尽的法理,其所具的清净辩才在无边无际劫中永无穷尽;
他们之身弥漫虚空界,以其智慧所做一切的事情都是清净行为;
他们没有固定的依止,随着众生之心意显现出不同的色身;
他们去除了无明的遮蔽,了悟众生界并没有众生;
他们凭借虚空智,以大光网遍照法界。
这五百菩萨与五百声闻众都知晓觉悟真谛,都现证得实际,深入法性,永远出离了生死之大海;
依靠佛之功德远离诸烦恼,住于无碍处;
他们的心寂静犹如虚空,永远断绝了对于佛土的疑惑,虔诚地相信佛之智慧并且发心趣入。
这五百菩萨、五百声闻众与无量诸世主都曾供养无量诸佛,
常能利益一切众生,为那些并未要求菩萨守护家口的人永恒、勤谨的守护,发出永不舍弃的誓愿;
他们入于世间殊胜智门,尊从佛的教诲而生存,
护佛正法,发起大愿,使成佛之种子不中断,誓生于如来之家,求证一切智。
「序分」至此结束。
【注释】
①室罗筏国:即古印度舍卫国之京城,又称「舍卫城」。
②逝多林给孤独园:即「祗园精舍」。
原是祗陀太子之园林,后被给孤独长者购买,赠送给释迦牟尼佛作为讲法之场所。
因当时太子只卖园,没有卖园中之树,当给孤独长者把所购之园赠送给释迦牟尼佛时,祗陀太子亦把树赠送给释迦牟尼佛。
于是,两人合力在园中建筑精舍供释迦牟尼佛说法之用。此后,此园成为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重要道埸。
③摩诃萨:「摩诃萨埵」的简称,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即「大有情」、「大众生」。
谓此大众生为「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具体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
④普贤菩萨:汉译有「普贤」、「遍吉」等名,意为具足无量行愿、普现于一切佛剎的大乘圣者。在娑婆世界,他与文殊菩萨并为释迦牟尼的两大胁侍。
文殊象征「智」、「慧」、「证」三德,普贤则显示「理」、「定」、「行」三德。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贤则重在一切三昧。
两位菩萨德行的配合,象征着大乘精神最究竟的完成。在我国,普贤菩萨则是四大菩萨之一。
⑤文殊师利菩萨:又称「文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法王子」,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⑥光焰幢菩萨:以下所列菩萨名号共计一百四十一名,乃大有深意之文。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四说:「数中欲显五位同证入故,位各十度,一一相融成五百故。」
此中「五位」指菩萨修道之五等阶位,
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依澄观的说法,前四十一人总体表征前四位,后「天冠」下十位百人专门表征「十地」、「十度」。
此十四位一般为十,其间略有增减。
第一以「幢」命名的菩萨十位,表征「行」、「德」高出。
第二以「威力」命名的菩萨九位,表征能精进修行。
第三以「藏」命名的菩萨十位,表征德备含摄。
第四以「眼」命名的菩萨十二位,表征「解能照法」。
上述四位以总体观之,欲表圆融之位无前后故。
后十位分别表征十地十度:
第一以「冠」命名的菩萨十位,「初地冠于诸地之首,檀冠众行之先故;
又一一位中各具十者,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诸地功德故,一度之中具足十度,为庄严故。」
第二以「髻」命名的菩萨十位,「持戒无垢检束尊高故」。
第三以「光」命名的菩萨十位,「发闻持光照法忍故」。
第四又以「幢」命名的菩萨十位,「焰慧精进超世高出故,又道品伏惑精进伏慢故」。
第五以「音」命名的菩萨十位,「禅定发生难胜悦机故」。
第六以「上」命名的菩萨十位,「般若现前最尊上故」。
第七以「胜」命名的菩萨十位,「远行方便有殊胜行故」。
第八以「自在王」命名的菩萨十一位,「相用不动大愿无碍故」。
第九又以「音」命名的菩萨十位,「善慧演法自力生故」。
第十以「觉」命名的菩萨九位,「法云受职堕佛数故,智觉诸法无所遗故」。
⑦地藏菩萨:别称「持地菩萨」、「无边心菩萨」、「地藏王菩萨」,是我国佛教界所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
依经典所载,地藏菩萨受释尊付嘱,出现于释尊入灭后至弥勒佛出世的无佛时代,
誓愿济度教化六道一切众生后始愿成佛,且又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愿,故被称为「大愿菩萨」。
⑧成就:
为「得」的一种。未曾得到或得到之后已经失去但今日又得到,称为「获」;
已经获得而至今相续不失,则称为「成就」。
⑨普贤行愿:广义指三世诸佛同有的因位行愿,要义就是本经所列举的「十大行愿」,法界缘起要由修十种广大行愿才能证入,成就佛的功德也要从修习十种广大行愿开始。
其「十大行愿」是: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
广修供养,忏悔业障,
随喜功德,请转法轮,
请佛住世,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因为普贤菩萨劝人广修十大行愿,并且以此十愿为众生成就如来功德的主要法门,
因此,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之行愿的象征,也是大乘佛教徒实践菩萨道时的行为典范。
⑩神变:为教化众生,佛、菩萨等以超人间之不可思议的神通力变现出各种外在的形状与动作。
狭义而言,一般指以身来表现,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
广义而言,则包括身、语、意三类之变。
11辩才:巧于辩述,善巧讲说佛法之才能。
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12虚空界: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广大无边无际的空间、场所。
13虚空智:菩萨所具之智慧,因为真如离诸相犹如虚空,故云「」虚空」。
14实际:「真实际极」之意。极真实之理,至于其穷极,称之为「实际」。
具体而言,是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15法性:诸法之真实体性,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
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16有海: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如无边之大海,众生沈没于生死迷界中,而不得出离,犹如船舶漂泊于大海中,不能到达彼岸。
17结使:烦恼之异称。
结,为系缚之义,诸烦恼缠缚众生,不使出离生死,故称「结」;
驱役而恼乱众生,故称「使」。
「结」有九种,「使」有十种,称为「九结十使」。
18缚:拘束之义,为烦恼之异名,由于贪等烦恼束缚众生,令不自在,故称为「缚」。
19无碍处:无有障碍之处。
无碍,又作「无阂」、「无障碍」、「无罣碍」、「无所罣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的区别。
本经卷五十六载,如相回向位(十回向之第八)之菩萨有众生无碍用乃至力无碍用等十种自在作用(十无碍用);
卷四十六说诸佛具十种无障碍住。
20佛种:有二义。
一指佛之种族、佛之系统;
二指成佛之种子,即佛性,为得佛果之因。此处为第二义。
21一切智:三智之一,音译为「萨婆若」,指通达一切法相的智慧。
在佛典中,有时为区别声闻的一切智与佛的一切智,而将佛的一切智称为「一切智智」,得此智的佛称「一切智人」;
有时「一切智」也是「一切智人」即佛的`略称。
请佛说法分
【语译】
这时,诸位菩萨、声闻、世间诸王并其眷属都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如来之境界、
如来之智慧与修行、
如来对于众生的加持、
如来之力、
如来之无畏、
如来的定力、
如来所住、
如来的自由自在、
如来身、
如来智,
一切世间诸天及人之中没有能够通达者、
没有能够能趣入者、
没有能够信仰理解者、
没有能够了悟者、
没有能够忍受者、
没有能够观察者、
没有能够鉴别选择者、
没有能够开示者、
没有能够明畅宣讲者、
没有能够使众生理解了悟者,
只有凭借诸佛加被之力、
佛神通力、
佛威德力、
佛本愿力,
及其宿世善根之力、
诸善知识摄受之力、
深净信力、
大明解力、
趣向菩提清净心力、
求一切智广大愿力,才有可能达到。
唯愿世尊随顺我们这些众生的种种欲望、
种种理解、
种种智力、
种种语言、
种种自在、
种种住地、
种种根清净、
种种意识方便、
种种心境界、
种种依止于如来所得的功德、
种种听受诸所说法,
为我们显示出如来往昔趣求一切智之心、
往昔所起的菩萨大愿、
往昔所净的六波罗蜜、
往昔所入的菩萨诸地、
往昔圆满的诸菩萨行、
往昔的成就方便、
往昔所修行的诸道、
往昔所得的出离法、
往昔所作的神通事、
往昔所有本事因缘,以及如何成佛、
转法轮、
清净佛国土、
调伏众生、
开一切智法城、
示一切众生道、
入一切众生所住、
接受一切众生所施舍、
为一切众生说布施功德、
为一切众生现诸佛影像。
如此这些法,我们都愿意世尊为我们宣说!」
【注释】
①大德:在印度佛教中,是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中国佛教中特以「大德」称呼高僧,统领僧尼之僧官,亦称「大德」。
近代以来,「大德」成为佛教界一般性之礼称,举凡有德有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称之。
②声闻:因声闻法而悟道,特指因听闻佛说法而悟道者,在佛教属于小乘信众。
③眷属:亲近的顺从者。眷,亲爱。属,隶属。
此经中的「眷属」大多指佛、菩萨、天王等等的随从。
「眷属」又可指随附无漏净慧必起的心所及四相的涵义。此处指第一义项。
④如来加持:佛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加持,又译作「所持」、「护念」,互相加入,彼此摄持。
⑤如来力:指佛所具有的能力、力用,或指众生求悟的能力,有时也指烦恼力、魔力等。
⑥如来无畏:指佛所具有的四种无畏(无所畏)。
无畏,意为无所怖畏。佛具十力之智,于大众中说法,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
第一为「正等觉无畏」,又称「一切智无所畏」,即佛于一切法等皆觉知,即使面对因不知诸法而施种种问难的众生也无有怖畏。
第二为「漏永尽无畏」,又称「漏尽无所畏」,即佛自宣言,我诸漏已尽,更不怖畏外难。
第三为「说障法无畏」,又称「说障道无所畏」,即佛能够无畏地宣说「染法能障碍圣道」。
第四为「说出道无畏」,又称「说尽苦道无所畏」,即佛说能出离之道,修道必能出离苦果;
佛无畏地宣说能尽灭诸苦的道法。
⑦三昧:又作「三摩」、「三摩提」,意译为「正定」,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
⑧如来自在:又作「无碍」、「纵任」,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
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被称为「自在人」。
⑨一切世间:指一切有为有漏之秽土,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之总称。
世,世俗;凡俗。
世界,指被烦恼缠缚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等一切现象。
五蕴世间,指世间之众生能成之法,其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各各差别。
众生世间,指五蕴所成之假名之众生各各差别。
国土世间,此世间之众生所依之住处国土各各差别。
⑩观察:为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系念内、外境,以智慧照察,以正念观此境,并且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说,「观察」有内心照察与举目眄视二义,前者言内境,后者言外境。
11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
反之,引导众生进入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从《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记述的善财童子参访的五十五位善知识看,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
凡是能够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
佛陀跋陀罗所译《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则举了十种「善知识」:
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
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
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
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
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
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
能令不着一切生死善知识、
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
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
12摄受:又作「摄取」,佛以慈心摄入感化众生,而以平和之言语解说佛法以达到感化使其摄住于善法。
与此相反的是「折伏」,即严厉斥责对方,并仔细分析道理使其理解,而令其破迷得悟。
对无智者或意念上犯罪者,适用摄受法;
对邪智者、谤法者或犯五逆之重罪者,则须使用折伏法。
13菩提:意译为「妙智」,指能断除世间烦恼、证成道果之智慧。
菩提有佛与缘觉、声闻之分,佛之菩提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即「无上菩提」。
14种种解:指思维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是与「信」、「证」相对的用语。
作领知之义,称为「领解」;
作信知之义,称为「信解」;
作心意开悟之义,称为「悟解」、「了解」、「开解」;
作印持审决之义者,称为「胜解」、「慧解」;
作义推之义者,则称「义解」。
15方便:十波罗蜜之一,又作「善权」、「变谋」,指随方因便、以利导人的种种安排以及种种方法。
16依止: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
17波罗蜜:即波罗蜜多,即到彼岸之意。生死境界,叫「此岸」;
涅槃境界,叫「彼岸」;
「罗蜜多」,意为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
波罗蜜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又称「六度」。
18菩萨行:即佛教修行者为了成佛道而须修的六度之行。
如释迦牟尼在成道前所修的种种苦行,在过去世现种种身所修的布施、忍辱等行,即称之为菩萨行。
19得: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去,称为「得」。
「得」有「获」与「成就」两种。
「获」是指未曾得到或得到之后已经失去但现今又重新得到,「成就」是指已经得而至今相续不失。
20出离法:出离苦海之方法。
21等正觉:梵语音译为「三藐三菩提」,意译为「等正觉」,即「无上菩提」,即真正平等的觉悟。
22转妙法轮:指佛为众生宣说佛法。
23调伏: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其目的在于使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24法城:佛教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
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处,故亦称法城。
25众生道:即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因为此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所以又名「六趣」。
26布施:以自己的财物等等方面,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
一为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二为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
三为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布施为大乘六度之一。
三昧现相分
【语译】
这时,世尊知晓诸位菩萨心中的想法。
世尊以大悲为身,
大悲为门,
大悲为首,
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满虚空,进入师子嚬申三昧。
世尊一进入此三昧,一切世间都普遍严整干净。此时,此大庄严楼阁忽然变得广博,没有边际。
此楼阁以金刚为地,最上等的珠宝覆盖其上,无量宝华及诸摩尼到处都是,处处盈满。此楼阁以琉璃为柱,
以许多珠宝合成,并且以大光摩尼作为庄严具,
以阎浮檀金制作的如意珠环绕其上作为美丽的装饰。
危楼迥带,阁道傍出,栋宇相承,窗闼交映,阶墀、轩槛种种备足,所有一切都用美妙的珍宝作装饰。
这些装饰都呈现人、天形像,坚固而美妙,为世间第一,摩尼宝珠完全覆盖于这些人、天形象之上。
在楼阁的各个门的侧面都悬挂着幢幡,整个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都熠熠发光,照耀到法界道场之外。
台、栏干的数量根本没有办法称说,无不用摩尼珠制成。
这时,又因佛之神力的缘故,此逝多林忽然变得广博,它与不能估计数量的佛国土、无数的诸佛国土同样广大。
一切美妙的珍宝交错辉映,不可言说的珍宝遍布其地,以无量无数的珍宝制作垣墙,多罗树矗立于大路两旁。
此逝多林中又有无数的香河,其香水盈满,激流湍旋;
无数珍贵的花朵随着流水右转,自然演奏出佛法音声;
不可思议的白莲花争奇斗艳,弥漫于河水之上;
河水两岸种植了许许多多的花树;
种种楼台在岸上次第排列,摩尼宝网弥覆于这些楼台之上。
无数的珍宝大放光明,无数的珍宝庄严着此逝多林的地面。
逝多林中供奉着许多美妙之香,香气氛氲。
在此林中,又制作了无数的宝幢,计有:
宝香幢、
宝衣幢、
宝幡幢、
宝缯幢、
宝华幢、
宝璎珞幢、
宝鬘幢、
宝铃幢、
摩尼宝盖幢、
大摩尼宝幢、
光明遍照摩尼宝幢、
出一切如来名号音声摩尼王幢、
师子摩尼王幢、
说一切如来本事海摩尼王幢、
现一切法界影像摩尼王幢,这些宝幢充满十方,行列庄严。
这时,在逝多林之上的虚空之中,
有不可思议天宫殿云、
无数香树云、
不可说须弥山云、
不可说妓乐云、
出美妙音歌赞如来不可说宝莲华云、
不可说宝座云、
敷以天衣菩萨坐上叹佛功德不可说诸天王形像摩尼宝云、
不可说白真珠云、
不可说赤珠楼阁庄严具云、
不可说雨金刚坚固珠云,都停留在虚空中,周匝遍满,装饰着逝多林的上空。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如来善根不可思议,
如来所说的佛法不可思议,
如来威力不可思议,
如来能够不可思议地以一身自在变化充满一切世界,
如来能以神力不可思议地使一切佛及佛国之庄严都进入其身,
如来能不可思议地在一微尘内普现一切法界影像,
如来能不可思议地于一毛孔中示现过去一切诸佛,
如来不可思议地随便放出一束束光明就能够遍照一切世界,
如来能不可思议地于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剎微尘数变化云充满一切诸佛国土,
如来不可思议地能于一毛孔中普现一切十方世界成、住、坏、空的生成、存在、变化与毁灭的过程。
比如,在此逝多林给孤独园中看见佛国土清净庄严,
从十方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之中观看也是如此结果。
这就是:
看见如来身住于逝多林,菩萨众会都遍满;
看见普雨一切庄严云,
看见普雨一切宝光明照曜云,
看见普雨一切摩尼宝云,
看见普雨一切庄严盖弥覆佛剎云,
看见普雨一切天身云,
看见普雨一切华树云,
看见普雨一切衣树云,
看见普雨一切宝鬘、
璎珞相续不绝周遍一切大地云,
看见普雨一切庄严具云,
看见普雨一切如众生形种种香云,
看见普雨一切微妙宝花网相续不断云,
看见普雨一切诸天女持宝幢幡于虚空中周旋来去云,
看见普雨一切众宝莲华于花朵、枝叶之间自然而出种种乐音云,
看见普雨一切师子座宝网璎珞而为庄严云。
【注释】
①大悲: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被称为「大悲」。
此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之痛苦而生的悲愍心。悲,拔苦。
②师子嚬申三昧:又称「师子威三昧」、「师子奋迅三昧」,略称「奋迅三昧」,
于所依之定中,如狮子王之奋迅勇猛,现佛之大威神力,故称为师子奋迅三昧。
③摩尼:又作「末尼」,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
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以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
④阎浮檀金如意宝王:以阎浮檀金制作的最上乘的如意宝珠。
印度传说,在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
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
⑤危楼迥带:形容楼阁高耸的样子。迥,高。
⑥窗闼交映:从门窗射入的光线交相辉映。闼,门。暎,映照;光影。
⑦阶墀:台阶;阶面,台阶上的空地。
⑧轩槛:栏板。轩,楼板;栏槛。槛,栏杆。
⑨幢幡: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
一般而言,「幢幡」、「幡」,没有多大区别。
也有人认为,二者的形状有所不同,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⑩栏楯:栏杆。
11佛剎:有二义:其一指佛所住之国土,即佛国土、净土。
其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剎、伽蓝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12阿僧祇: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
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等,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
13多罗树:又作岸树、高竦树。
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
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
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
14香水:指含有香气之净水,是混和诸种香而成,用于身体之灌沐或诸物之洒净。
15湍激洄澓:形容河水激荡回旋。
湍,水势急而旋;急流的水;
冲刷。洄澓,湍急回旋的流水。
16芬陀利华:又作「芬陁利」、「分陀利」,白莲花。
17菡萏:荷花。
18缯:丝织品的总称;厚帛。
19如来本事:佛陀及佛弟子在过去世之因缘事迹。
20成住坏劫:劫,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
加上「空劫」为四劫。
这是佛教对于宇宙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之连续过程的一种描述,即成、住、坏、空四时期。
成劫,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
住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
坏劫,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
空劫,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21宝鬘璎珞:宝鬘,花鬘,即以香草结成的花鬘。
璎珞,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
22师子座:又作「师子床」、「狮子座」。
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之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
后来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明集新众分
【语译】
那时,东方过不可说佛剎无数世界海之外有一个名叫金灯云幢的世界,
此世界中有毗卢遮那胜德王佛,这位佛的信众中有一位名叫毗卢遮那愿光明的菩萨。
这位菩萨与不可说佛剎无数菩萨一同来到佛所在的大庄严重阁。
他们都以神力兴起许许多多云彩。这些云彩有:
天华云、
天香云、
天末香云、
天鬘云、
天宝云、
天庄严具云、
天宝盖云、
天微妙衣云、
天宝幢幡云、
天一切妙宝诸庄严云,如此等等云彩充满虚空。
他们到达佛所在的东方,顶礼佛足,
随即在东方化出宝庄严楼阁及普照十方宝莲华藏师子之座,以如意宝网覆盖自己的身体,与其眷属结跏趺而坐。
南方过不可说佛剎无数世界海之外有一个名叫金刚藏的世界,
此世界中有普光明无胜藏王佛,这位佛的信众中有一位名叫不可坏精进王的菩萨。
这位菩萨与不可说佛剎无数菩萨一起来到佛所在的大庄严重阁,
手持一切宝香网,
手持一切宝璎珞,
手持一切宝华带,
手持一切宝鬘带,
手持一切金刚璎珞,
手持一切摩尼宝网,
手持一切宝衣带,
手持一切宝璎珞带,
手持一切最胜光明摩尼带,
手持一切师子摩尼宝璎珞,
都以神力使这些充满了一切诸世界海。
这些菩萨到达佛所在的地方之后,顶礼佛足,
随即就在南方化出遍照世间摩尼宝庄严楼阁及普照十方宝莲华藏师子之座,
以一切宝华网覆盖自己的身体,与其眷属结跏趺而坐。
西方过不可说佛剎无数世界海之外有一个名叫摩尼宝灯须弥山幢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法界智灯佛。
这位佛的信众中有一位名叫普胜无上威德王的菩萨。这位菩萨与世界海无数的菩萨一同来到佛所,
都以神力兴起不可说佛剎无数种种涂香烧香须弥山云、
不可说佛剎微尘数种种色香水须弥山云、
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一切大地微尘等光明摩尼宝王须弥山云、
不可说佛剎微尘数种种光焰轮庄严幢须弥山云、
不可说佛剎微尘数种种色金刚藏摩尼王庄严须弥山云、
不可说佛剎微尘数普照一切世界阎浮檀摩尼宝幢须弥山云、
不可说佛剎微尘数现一切法界摩尼宝须弥山云、
不可说佛剎微尘数现一切诸佛相好摩尼宝王须弥山云、
不可说佛剎微尘数现一切如来本事因缘说诸菩萨所行之行摩尼宝王须弥山云、
不可说佛剎微尘数现一切佛坐菩提场摩尼宝王须弥山云,这些云彩充满法界。
如此等等菩萨到达佛所在的地方,顶礼佛足,
随即在西方化出一切香王楼阁并且用真珠宝网完全覆盖了此楼阁;
他们还化出帝释影幢宝莲华藏师子之座,
以妙色摩尼网罗覆盖自己的身体,以心王宝冠装饰自己的头,与其眷属结跏趺而坐。
北方过不可说佛剎无数世界海外有一个名叫宝衣光明幢的世界,此世界中有照虚空法界大光明佛。
这位佛的信众中有一位名叫无碍胜藏王的菩萨。
这位菩萨与世界海无数菩萨一同来到佛所在的大庄严重阁,都以神力兴起一切宝衣云。
这些云彩有:
黄色宝光明衣云、
种种香所熏衣云、
日幢摩尼王衣云、
金色炽然摩尼衣云、
一切宝光焰衣云、
一切星辰像上妙摩尼衣云、
白玉光摩尼衣云、
光明遍照殊胜赫奕摩尼衣云、
光明遍照威势炽盛摩尼衣云、
庄严海摩尼衣云,如此等等云彩充满虚空。
他们到达佛所在的地方,顶礼佛足,
随即在北方化出摩尼宝海庄严楼阁及毗琉璃宝莲华藏师子之座,
以师子威德摩尼王网罗覆盖自己的身体,以清净宝王作为装饰于发髻上的明珠,与其眷属结跏趺而坐。
【注释】
①世界海:指十佛摄化的诸种世界,为「国土海」的对称。
华严宗约因、果而分佛土为二类,
以「果分不可说土」为国土海,即圆融自在不可言说的佛境界;
以「因分可说土」为世界海,即因位菩萨所居以及佛所教化之世界。
②毗卢遮那:原为太阳之意,象征佛智之广大无边,乃历经无量劫海的修习功德而得到之正觉。
③顶礼佛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
以我所高者为顶,彼所卑者为足;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为礼节的极至。
④结跏趺坐:又作「结加趺坐」、「结跏跗坐」、「跏趺坐」等,其坐法即互交二足,双膝弯曲,两足掌向上。
诸坐法中,结伽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⑤涂香:又作涂身香、涂妙香。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
密教言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
⑥烧香:指用于在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的各种香。
「烧」或作动词理解,又称拈香、捻香、焚香、炷香。
⑦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
⑧帝释:即天帝释、忉利天天主,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其城称善见城。
【语译】
东北方过不可说佛剎无数世界海之外有一个名叫一切欢喜清净光明网的世界,此世界中有一位无碍眼佛。
这位佛的信众中有一位名叫化现法界愿月王的菩萨。
这位菩萨与世界海无数菩萨都来到佛所在的大庄严重阁,
都以神力兴起宝楼阁云、
香楼阁云、
烧香楼阁云、
华楼阁云、
栴檀楼阁云、
金刚楼阁云、
摩尼楼阁云、
金楼阁云、
衣楼阁云、
莲华楼阁云,
这些云彩完全覆盖了十方一切世界。
他们到达佛所在的地方,顶礼佛足,
随即在东北方化出一切法界门大摩尼楼阁以及无等香王莲华藏师子之座,
以摩尼华网覆盖自己的身体,戴着妙宝藏摩尼王冠,与其眷属结跏趺而坐。
东南方过不可说佛剎无数世界海之外有一个名叫香云庄严幢的世界,此世界中有龙自在王佛。
这位佛的信众中有一位名叫法慧光焰王的菩萨。这位菩萨与世界海无数菩萨一同来到佛所在的地方,
都以神力兴起金色圆满光明云、
无量宝色圆满光明云、
如来毫相圆满光明云、
种种宝色圆满光明云、
莲华藏圆满光明云、
众宝树枝圆满光明云、
如来顶髻圆满光明云、
阎浮檀金色圆满光明云、
日色圆满光明云、
星月色圆满光明云,这些云彩完全充满了虚空。
他们到达佛所在的地方,顶礼佛足,
随即在东南方化出毗卢遮那最上宝光明楼阁以及金刚摩尼莲华藏师子之座,
以众宝光焰摩尼王网覆盖自己的身体,与其眷属结跏趺而坐。
西南方过不可说佛剎无数世界海之外有一个名叫日光摩尼藏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普照诸法智月王佛。
这位佛的信众中有一位名叫摧破一切魔军智幢王的菩萨。
这位菩萨与世界海无数菩萨一起来到佛所在的大庄严重阁,
并且从一切毛孔中生出等虚空界华焰云、
香焰云、
宝焰云、
金刚焰云、
烧香焰云、
电光焰云、
毗卢遮那摩尼宝焰云、
一切金光焰云、
胜藏摩尼王光焰云、等三世如来海光焰云。
这些云彩每个都是从毛孔中出来的,云彩完全充满了虚空界。
他们到达佛所在的地方,顶礼佛足,
随即在西南方化出普现十方法界光明网大摩尼宝楼阁以及香灯焰宝莲华藏师子之座,
以离垢藏摩尼网覆盖自己的身体,头戴出一切众生发趣音摩尼王严饰冠,与其眷属结跏趺而坐。
西北方过不可说佛剎无数世界海之外有一个名叫毗卢遮那愿摩尼王藏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普光明最胜须弥王佛。
这位佛的信众中有一位名叫愿智光明幢的菩萨。
这位菩萨与世界海无数菩萨一同来到佛所在的大庄严重阁,在其念念之中,
一切相好、
一切毛孔、身体的一切部分都生出三世一切如来形像云、
一切菩萨形像云、
一切如来众会形像云、
一切如来变化身形像云、
一切如来本生身形像云、
一切声闻辟支佛形像云、
一切如来菩提场形像云、
一切如来神变形像云、
一切世间主形像云、
一切清净国土形像云,
这些云彩完全充满了虚空。他们到达佛所在的地方,顶礼佛足,
随即在西北方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宝庄严楼阁以及普照世间宝莲华藏师子之座,
以无能胜光明真珠网覆盖自己的身体,头戴普光明摩尼宝冠,与其眷属结跏趺而坐。
【注释】
①相:即「三十二相」,也就是「三十二大人相」、「四八相」,本指释迦牟尼佛所具有的与常人不同的三十二种最为显著的特征,在此则指菩萨。
依照三十二相的描绘,释迦佛的形像一般是顶有肉髻,螺发特征明显,双耳垂肩,眉目修长,双眼微睁,眉间有白毫,背有身光和头光。
三十二相有十二、三个「相」可以在塑像中得到了体现。
②好:即「八十种好」,也就是「八十随形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
本指释迦容貌的八十种微细隐秘、难于一眼看出而须待指明的特征,
主要涉及头、面、鼻、口、眼、耳、手、足各处的奇特长相,其中在造像上可以得到体现的有十多项。
在此则指菩萨。
③身分:指身体之一部分或身体全部。
【语译】
下方过不可说佛剎无数世界海之外有一个名叫「一切如来圆满光普照」的世界,此世界中有虚空无碍相智幢王佛。
这位佛的信众中有一位名叫破一切障勇猛智王的菩萨。
这位菩萨与世界海无数菩萨一同来到佛所在的大庄严重阁,
菩萨从一切毛孔中发出「说一切众生语言海音声云」,
发出「说一切三世菩萨修行方便海音声云」,
发出「说一切菩萨所起愿方便海音声云」,
发出「说一切菩萨成满清净波罗蜜方便海音声云」,
发出「说一切菩萨圆满行遍一切剎音声云」,
发出「说一切菩萨成就自在用音声云」,
发出「说一切如来往诣道场破魔军众成等正觉自在用音声云」,
发出「说一切如来转法轮契经门名号海音声云」,
发出「说一切随应教化调伏众生法方便海音声云」,
发出「说一切随时、随善根、随愿力普令众生证得智慧方便海音声云」。
他们到达佛所在的地方,顶礼佛足,
随即在下方化出显现一切如来宫殿形像众宝庄严楼阁及一切宝莲华藏师子之座,头戴普现道场影摩尼宝冠,与其眷属结跏趺而坐。
上方过不可说佛剎无数世界海之外有一个名说佛种性无有尽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普智轮光明音佛。
在这位佛的信众中有一位名叫法界差别愿的菩萨。
这位菩萨与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一起从他们各自的道场出发来到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
从一切相好、
一切毛孔、
一切身分、
一切肢节、
一切庄严具、
一切衣服中显现出毗卢遮那等过去一切诸佛、未来一切诸佛、已得授记、未授记者,
显现出十方一切国土、一切诸佛及其众会,
也显现出过去行布施波罗蜜及其一切受布施者诸本事海,
也显现出过去行戒波罗蜜诸本事海,
也显现出过去行戒波罗蜜时割截肢体而心却没有任何动乱等等本事海,
也显现出过去行精进波罗蜜而勇猛不退诸本事海,
也显现出过去求一切如来禅波罗蜜海而得到成就的诸本事海,
也显现出过去求一切佛所转法轮所成就之法以及发勇猛心一切皆舍诸本事海,
也显现出过去乐见一切佛、乐行一切菩萨道、乐化一切众生界诸本事海,
也显现出过去所发一切菩萨大愿清净庄严诸本事海,
也显现出过去菩萨所成力波罗蜜勇猛清净诸本事海,
也显现出过去一切菩萨所修圆满智波罗蜜诸本事海。
如此一切本事海,全部都充满广大法界。他们到达佛所在的地方,顶礼佛足,
随即在上方化出一切金刚藏庄严楼阁及帝青金刚王莲华藏师子之座,
以一切宝光明摩尼王网覆盖自己的身体,
以用演说三世如来名摩尼宝王制作的明珠作为发髻的装饰,与其眷属结跏趺而坐。
上述十方一切菩萨并其眷属都是从普贤菩萨行愿中出生,
以净智眼见三世佛,普闻一切诸佛如来所转法轮契经海,已经达到菩萨之解脱境界;
从念念中显现出大神变,亲近一切诸佛如来,一身充满一切世界一切如来众会道场,
从一尘中普现一切世间境界,能够及时而卓有成效地教化成就一切众生,一毛孔中发出一切如来说法音声;
知晓一切众生都是如幻化的暂时存在,
知晓一切佛都是与影一样的存在,
知晓一切诸趣受生都是如梦一样,
知晓一切业报都如同镜中像一样,
知晓一切诸有的生起、存在如同燃烧时的火焰,
知晓一切世界都是变化的。
他们成就了如来十力、四无畏,勇猛自在,能发出狮子吼,深入无尽辩才大海,证得一切众生言辞海诸法智;
能够在虚空法界无碍地行动,知晓一切法无有障碍;
菩萨神通境界都已经清净,勇猛精进,摧伏魔军;
永远以智慧了达三世,知晓一切法犹如虚空,
对于一切法没有违逆的情况发生,对于一切法没有执与执着;
虽勤精进而知晓一切智终无所来,虽观想境界而知晓一切有都不可能得到;
以方便智进入一切法界,以平等智进入一切国土,
以自在力使一切世界展转相入于一切世界;
处处受生,见一切世界种种形相;
于微细境显现广大佛土,于广大境显现微细佛土;
从一佛的一念得到一切佛威神的加持,完全见到十方无所迷惑,于剎那顷都能够往来无碍。
这样的一切菩萨满聚于逝多林,都是如来威神之力加持的结果。
「明集新众分」结束。
【注释】
①契经:即如来所说的契合众生的根机、表达佛教真理的经文,即佛经。
契,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法、常之义。
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
②娑婆世界:简称为「娑婆」,意译为「堪忍」,
因这一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③支节:即托胎第五个七日后,肢节等形相皆已圆满之位。
④檀那波罗蜜:六波罗蜜之一。檀那,意译为布施、施,即给与、施舍之意。梵汉并称,则为檀施、檀信。
⑤尸罗波罗蜜:六波罗蜜之一。尸罗,意译为「清凉」、「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能防息其炽燃焚烧之势。
⑥羼提波罗蜜:六波罗蜜之一。羼提,意译为「忍辱」,指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
⑦精进波罗蜜:六波罗蜜之一。
精进,又作「精勤」、「勤精进」、「进」、「勤」,指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依照佛教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
⑧禅波罗蜜:六波罗蜜之一。
禅,又作「禅那」,意译为「思维修」、「静虑」,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
⑨菩萨道:即菩萨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之两利,成就佛果之道。
一般也称之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教法为菩萨道。
⑩转法轮句:指六波罗蜜中的般若波罗蜜。般若即智慧,指佛教中所说的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
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被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11亦现过去乐见:指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
又作「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包括「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两种。
「回向方便善巧」指把前六种波罗蜜所积集的诸善巧施与有情,并与有情共同回向,祈求无上正等菩提;
「拔济方便善巧」则指方便利益济度诸有情。前者为般若,后者为大悲。
指以般若之故,乃求涅槃;以大悲之故,不舍生死。
12亦现过去句:指十波罗蜜中的愿波罗蜜,指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此经卷十八列举愿波罗蜜十德:
(一)尽成就一切众生,
(二)尽庄严一切世界,
(三)尽供养一切诸佛,
(四)尽通达无障碍法,
(五)尽修行遍法界行,
(六)身恒住尽未来劫,
(七)智尽知一切心念,
(八)尽觉悟流转还灭,
(九)尽示现一切国土,
(十)尽证得如来智慧。以此十德能清净愿波罗蜜。
13智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如实知一切法之智,分为「受用法乐智」与「成熟有情智」两种。
前者系由十波罗蜜中之前六度所成立之妙智,具此一妙智即能受用法乐无穷;
后者则可成熟有情,有情依此智而得大饶益。
14修多罗:有两种含义:
一是一切佛法的总称。
二是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即「契经」。
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15智眼:因为智慧能够见到事物,故以「眼」比喻智慧,「智」本身就是「眼」。
智之眼并非肉眼。
16诸有:世间万事万物的总称。
佛教看来,世间一切都是众生所作之业的产物。诸有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
此外,诸有是凡夫众生浮沈其中的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17如来十力:又作「十神力」,指惟有如来才具足的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
因为如来证得了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十力如下:
其一,处非处智力,指如来对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之智力。
其二,业异熟智力,指如来对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都完全遍知之力。
其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指如来对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对于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之力。
其四,根上下智力,指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之力。
其五,种种胜解智力,指如来对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之力。
其六,种种界智力,指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之力。
其七,遍趣行智力,指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之力。
其八,宿住随念智力,指如来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
其九,死生智力,指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之力。
其十,漏尽智力,指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之力。
18狮子吼:佛在大众中演说佛法,心中毫无怖畏,好像狮子作吼。
19取着:执取所面对的对象,贪着而不舍离。这是凡夫之境界。
凡夫视心外之对象为实有,又于己身执着有「我」、「我所」,这都是执于「我」而起之作用。
以此取着而生贪欲,有贪欲则为生、老、病、死等一切烦恼所系缚而不得解脱。
20方便智:又作「权智」,为「实智」即「真实智」的对称,合称「二智」。
方便智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也就是行善巧方便之智。
21平等智:即「平等性智」,为四智心品之一,五智之一。
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为唯识学所特别强调,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举失显得分
【语译】
在那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叶、离婆多、须菩提、阿那楼陀、难陀、劫宾那、迦旃延、富楼那等诸大声闻,
在逝多林都没有看见如来神力、
如来相好、
如来境界、
如来游戏、
如来神变、
如来尊胜、
如来妙行、
如来威德、
如来住持、
如来清净土,
也没有看见不可思议的菩萨境界、
菩萨的大型聚会、
菩萨普入、
菩萨普至、
菩萨普诣、
菩萨神变、
菩萨游戏、
菩萨眷属、
菩萨方所、
菩萨庄严师子座、
菩萨宫殿、
菩萨住处、
菩萨所入自在的定境、
菩萨观察、
菩萨定力、
菩萨勇猛、
菩萨供养、
菩萨受记、
菩萨成熟、
菩萨勇健、
菩萨清净的法身、
菩萨圆满的智身、
菩萨示现的愿身、
菩萨成就的色身、
菩萨诸具足的清净之相、
菩萨永恒具有的众色装饰、
菩萨放大光网、
菩萨起变化云、
菩萨身遍十方、
菩萨诸行圆满。
如此等等事情,一切声闻诸大弟子都没有看见。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声闻与菩萨所具有的善根是不同的,
声闻本来就不修习见佛自在的善根,
本来就不赞扬十方世界一切佛剎的清净功德,
本来就不称赞感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
本来就不在生死流转之中发无上菩提心,
本来就不能使自己住于菩提心,
本来就不能使如来种性不断绝,
本来就不摄受诸众生,
本来就不激励别人修习菩萨波罗蜜,
本来就在生死流转之时不激励众生追求最胜大智眼,
本来就不修习能出生一切智的诸善根,
本来就不成就如来出世诸善根,
本来就不能得到清净美丽的佛土神通智,
本来就不能得到诸菩萨眼所知晓的外境,
本来就不追求能够出生超越世间的不共菩提之诸善根,
本来就不发一切菩萨诸大愿,
本来就不是从如来加被之力所生,
本来就不知晓诸法如幻、菩萨如梦,
本来就不能得到诸大菩萨的广泛欢喜。
上述这些都是普贤菩萨智眼境界,不与一切声闻、缘觉所共有。
因为这些因缘,
诸大声闻不能见、
不能知、
不能闻、
不能入、
不能得、
不能念、
不能观察、
不能筹量、
不能思维、
不能分别,
因此,这些声闻,既是身在逝多林中,也没有见到如来诸大神变。
【注释】
①舍利弗:又称「舍利弗多」,意译为「鹫鹭子」、「秋露子」,有些佛典中译为「身子」,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②大目揵连:又作「摩诃目犍连」、「大目连」等,意译为「天抱」,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
③摩诃迦叶:又作「大迦叶」等,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行十二头陀,能堪苦行,以「头陀第一」著称。
④离婆多:又作「离越多」、「离婆」等,意译「常作声」、「所供养」、「室星」。
佛弟子之一,为舍利弗之弟。常坐禅入定,心无错乱。因其父母祈求离婆多星而得之,故取此名。
⑤须菩提: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称,恒好空定,能通达空义,以「解空第一」著称。
⑥阿那楼驮:又作「阿那律」,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以「天眼第一」著称。
释尊的堂兄弟,与阿难同时出家,曾在佛前瞌睡受叱责,遂立誓不眠而致失明,仍勤修不懈,终得天眼。
⑦难陀:又称「阿难陀」、「阿难」,意译为「庆喜」、「无染」等,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多闻第一」著称。
⑧劫宾那:又作「劫庀那」、「劫譬那」、「劫比拏」,憍萨罗国人,世尊之弟子,其知星宿之力为众僧中第一。
⑨迦旃延:又作「摩诃迦旃延」,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能分别深义,发挥佛教教义,以「论义第一」著称。
⑩富楼那:全称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又称「弥多罗尼子」等,意译为「满慈子」、「满祸子」,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说法第一」著称。
11游戏:佛、菩萨藉其神通力以度化众生而自娱。戏,意谓自在、无碍,含游化、游行之意。
本经卷五十六举出菩萨有十种游戏。
12如来妙行:即如来所具有的殊妙之行法,指「三牟尼」,即「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又称「三寂默」。
据《集异门足论》卷六之解释,谓无学之身律仪为「身寂默」,无学之语律仪为「语寂默」,无学之心为「意寂默」。
13如来住持:指如来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的延续。
14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措、爱护的意思。
佛教中对于供养的分类很多,最流行的是三种供养的说法:
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
财供养,指以世间的财宝、香华等行供养。
法供养,指依佛所说的教法,如实奉行,起菩提心,行二利行。
观行供养,指实践周遍含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无碍的深观。
15法身:本是佛的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
菩萨处于候补佛之位,因而此处称之为菩萨法身。
16二乘:指二种教法。乘,运载。诸佛所说之教法,系运载行者从迷至悟,故称之为「乘」。
有多种涵义,此处指声闻乘与缘觉乘。声闻乘又称弟子乘,缘觉乘又称独觉乘。
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
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17分别:若作专门的佛学术语言之,「分别」为「推量思维」之意,又译作「思维」、「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维量度之意。
若作一般术语使用、解释,「分别」为「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
此处则作一般术语理解为妥。
18决定:确定不变。
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缩略为「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决定明了」等语,为佛教典籍中常用的普通语词。
【语译】
佛子!譬如恒河岸边有百千亿无数饿鬼,裸着身体,非常饥渴,全身异常憔悴,鸟鹫豺狼争先恐后前来撮食,
这些饿鬼被渴所逼迫想找水喝饮,但虽然住在河边却看不见河。
即便是有看见河的,也只是看见枯竭的河床。为什么呢?
这是他们深厚的业障覆盖的缘故。
那些大声闻也是如此,虽然住在逝多林中,却不能看见如来的广大神力,
因为他们舍弃了一切智,
无明的眼膜覆障了他们的眼睛,
并未种植培植一切种智所需之地的诸善根。
譬如有人在大众聚会中昏睡安寝,
忽然梦见须弥山顶帝释所住的善见大城的宫殿、园林的种种美好的形象,
百千万亿的天子、天女将天华撒满了大地,
许许多多衣树生长出美妙的衣服,
许许多多华树开放出美妙的花朵,
许多音乐树演奏出天上的音乐,
天众中的歌伎演唱出美妙的音符,无数诸天在其中戏耍娱乐;
这位昏睡者看见自己穿着天众的衣服,在此城中到处游赏。
当时一同参加大会的一切诸人虽然同处一地,却不能知晓这些。这是为什么呢?
梦中所见的情境,并不是那些大众所能看见的。
一切菩萨、世间诸王也是如此,因为他们长久地积集善根之力,
发一切智广大愿望,
学习一切佛的功德,
修行菩萨庄严道,
圆满一切智智(即佛智)之法,
满足普贤诸行愿,
趣入一切菩萨智地,
游戏一切菩萨所住诸三昧,
已能观察一切菩萨智慧境界而无有障碍,因此,他们都看见了如来世尊不可思议的自在神变。
一切声闻诸大弟子都不能见到,都不能知晓,因为他们没有菩萨清净眼。
譬如地中有许多宝藏,充满了种种珍异,
有一男子聪慧明达,善于辨别一切隐藏的宝藏,这人也有大福德力,能随心所欲地自在取用,
并且以其奉养父母,赈恤亲属,老人、病人、穷苦人、缺乏财物之人无不得到赡养。
但是,那些没有智慧、没有福德之人,即使也到蕴藏宝藏之处,既无法知晓,也无法见到,不能得到利益。
声闻与佛、菩萨的区别也应该如此看待,诸大菩萨拥有净智眼,
能进入如来不可思议的甚深境界,
能见到佛之神力,
能进入诸法门,
能在三昧海中漫游,
能够供养诸佛,
能以正法使众生开悟,
能够以四摄摄受众生;
诸大声闻则不能得见如来之神力,也不能见诸菩萨众之神力。
譬如盲人到大宝洲,无论是行,是住,是坐,还是卧,都不能得见一切众宝;
因为不能看见,所以就不能采择取用,更不能享用。
声闻与佛、菩萨的区别也应该如此看待,诸大弟子虽在逝多林中与世尊在一起,
但却没有见到如来自在神力,也没有见到菩萨的大型聚会。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没有菩萨无碍之净眼,不能次第悟入法界,所以就不能见到如来自在之力。
譬如有人拥有号称离垢光明的清净眼,所有黑暗及其昏暗的光线都不能障碍其视线。
这时,让那人在夜暗中,处在无量百千万亿人群之内,或行、或住、或坐、或卧,
无量数之人的形体相貌威仪,这位明眼人无不清楚地看见;
但这位明眼者的威仪与进退,那些无量数之人都无法看见。
佛也是如此,成就了智眼,清净无碍,明见一切世间之事物;
他所示现的神通变化,大菩萨众都在其周围环绕,只是诸大弟子都不能看见。
譬如比丘在大众中进入遍处定,所谓:
地遍处定、
水遍处定、
火遍处定、
风遍处定、
青遍处定、
黄遍处定、
赤遍处定、
白遍处定、
天遍处定、
种种众生身遍处定、
一切语言音声遍处定、
一切所缘遍处定。
进入此定者见到其所观之对象,而其他大众则都不能看见,除非同样住于这种三昧者才有可能见到。
如来所示现的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也是如此,菩萨全都可以看见,声闻却不可能看见。
譬如有人以障形之药自己涂在自己的眼睛上,在大众聚会的场所走来走去,会中大众没有能够看见他的,而他却能全部看见会中的大众及其所发生的事情。
应该知道,如来也是如此,超越了世间,普见世间之一切,
这是诸声闻不能看见的,只有趣向一切智境的诸位大菩萨才能看见。
譬如人一生下来,就有二类天众恒相随逐,
一曰「同生」,
二曰「同名」;
这两类天众常常看见人,而人却无法看见天。
应该知道,如来也是如此,如来在诸菩萨大集会中显现出大神通,诸大声闻却完全不能看见。
譬如比丘得到心自在的境界,进入灭尽定,六根的活动都不存在,对于所有语言都没有知觉;
由于定力的加持,不进入涅槃境界。
一切声闻也应该是如此,虽然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不知不见不解不入如来自在以及菩萨众会中所作的事情。
为什么呢?
如来之境界甚深广大,
难于见到,
难于知晓,
难于测量,
超越了诸世间的局限,不可思议,没有什么可以毁坏它,它不同于所有的声闻、缘觉境界;
因此,如来自在神力、菩萨众会及逝多林一切普遍清净世界,
如此这样的种种事情,诸大声闻都无法知见,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根器。
【注释】
①萨婆若地:即一切种智,就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
②采女:又作「婇女」,指地位卑微的宫女。
③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是菩萨应该修行的法门。
「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使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都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
「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④威仪:指举止善合规矩,语默行为不失方正,见之能使人生起崇仰畏敬之念的仪容。
⑤遍处定:又名「十遍处」,为八解脱法之一,指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之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
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三净解脱,观色之清净,其所依之禅定亦如前,依第四禅定缘欲界之色。
后二者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定」为所依,缘其它受、想、行、识之四蕴。
修观行者由解脱入于胜处,由胜处入于一切处,后面生起的远远胜于前面产生的。
⑥二天:这是此经的独特说法。是说,人一出生就有「同生」、「同名」二天恒相随逐,「同生天」,谓此天与人同时而生。「同名天」,谓此天与人同其名字。
⑦随逐:亲近而不远离。
⑧灭尽定:为「无心定」之一,为灭除心、心所之定。灭尽定是圣者将定之境地作为无余涅槃界之静,而修习之定。
⑨六根:包含眼、耳、鼻、舌、身、意六种。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根」为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此。
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⑩般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 「涅槃」、 「大般涅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
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
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
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而「涅槃寂静」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
「举失显得分」至此结束。
偈颂赞德分
尔时,毗卢遮那愿光明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汝等应观察,佛道不思议,
于此逝多林,示现神通力。
善逝威神力,所现无央数;
一切诸世间,迷惑不能了。①
法王深妙法,无量难思议,
所现诸神通,举世莫能测。②
以了法无相,是故名为佛,
而具相庄严,称扬不可尽。③
今于此林内,示现大神力,
甚深无有边,言辞莫能辩。
汝观大威德,无量菩萨众,
十方诸国土,而来见世尊。
所愿皆具足,所行无障碍;
一切诸世间,无能测量者。
一切诸缘觉,及彼大声闻,
皆悉不能知,菩萨行境界。
菩萨大智慧,诸地悉究竟,
高建勇猛幢,难摧难可动。
诸大名称士,无量三昧力,
所现诸神变,法界悉充满。」
尔时,不可坏精进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汝观诸佛子,智慧功德藏,
究竟菩提行,安隐诸世间。
其心本明达,善入诸三昧,
智慧无边际,境界不可量。
今此逝多林,种种皆严饰,
菩萨众云集,亲近如来住。
汝观无所著,无量大众海,
十方来诣此,坐宝莲华座。
无来亦无住,无依无戏论,
离垢心无碍,究竟于法界。④⑤
建立智慧幢,坚固不动摇,
知无变化法,而现变化事。
十方无量剎,一切诸佛所,
同时悉往诣,而亦不分身。
汝观释师子,自在神通力,
能令菩萨众,一切俱来集。
一切诸佛法,法界悉平等,
言说故不同,此众咸通达。⑥
诸佛常安住,法界平等际,
演说差别法,言辞无有尽。」⑦⑧
尔时,普胜无上威德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汝观无上士,广大智圆满,
善达时非时,为众演说法;⑨⑩
摧伏众外道,一切诸异论,
普随众生心,为现神通力。11
正觉非有量,亦复非无量;
若量若无量,牟尼悉超越。12
如日在虚空,照临一切处;
佛智亦如是,了达三世法。13
譬如十五夜,月轮无减缺;
如来亦复然,白法悉圆满。14
譬如空中日,运行无暂已;
如来亦如是,神变恒相续。
譬如十方剎,于空无所碍,
世灯现变化,于世亦复然。
譬如世间地,群生之所依;
照世灯法轮,为依亦如是。
譬如猛疾风,所行无障碍;
佛法亦如是,速遍于世间。
譬如大水轮,世界所依住;
智慧轮亦尔,三世佛所依。」15,16,17
尔时,无碍胜藏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大宝山,饶益诸含识;
佛山亦如是,普益于世间。18,19
譬如大海水,澄净无垢浊;
见佛亦如是,能除诸渴爱。
譬如须弥山,出于大海中;
世间灯亦尔,从于法海出。20,21
如海具众宝,求者皆满足;
无师智亦然,见者悉开悟。22
如来甚深智,无量无有数;
是故神通力,示现难思议。
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事;
佛智亦如是,现诸自在力。23,24
譬如如意宝,能满一切欲;
最胜亦复然,满诸清净愿。
譬如明净宝,普照一切物;
佛智亦如是,普照群生心。
譬如八面宝,等鉴于诸方;
无碍灯亦然,普照于法界。
譬如水清珠,能清诸浊水;
见佛亦如是,诸根悉清净。」
【注释】
①佛道:成佛之道。
②善逝:如来十号之一,「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佛修正道,进入涅槃,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
③法王:此处为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④无住:又称「不住」。「住」为「所住」之意,「无住」则指无固定之实体,也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
⑤无依:即「无着」。
指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的境界。也指远离烦恼系缚的境界。
⑥释师子:为释尊之德号。
释尊为人中之王,于三界中得无畏自在,如兽中之狮子王,故称释师子。
⑦平等际:即「平等法」,指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也。
本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即:
一切众生平等、
一切法平等、
一切剎平等、
一切深心平等、
一切善根平等、
一切菩萨平等、
一切愿平等、
一切波罗蜜平等、
一切行平等、
一切佛平等,
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同经卷三十《十回向品》,也举出十种平等:
业平等、报平等等十种平等。
又《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则举出众生平等、
法平等、
清净平等、
布施平等、
戒平等、
忍平等、
精进平等、
禅平等、
智平等、
一切法清净平等。
众生若具此平等,能速得入无畏之大城。
此皆说明人、法、国土、修行乃至诸佛等悉皆平等无有差别之理。
⑧差别法:与「平等法」对照而言之。
「平等法」指万法一如之法性,而「差别法」指万事万物之个性品类。
也可以直接将「差别法」理解为一切世间诸法。
⑨无上士:佛十号之一。
又作无上、无上丈夫。
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
⑩时非时:时,时节。
此处大致是指说法度生的时机问题。
11外道:佛教通常对于佛教之外的宗教与思想派别的称呼。
12正觉非有量句:此句系以中观的中道思想表达佛之正觉。
13三世法: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法。
14白法:此处为宣说佛法之意。
15水轮:成立器世间的「四轮」之一。轮,持载之义。
佛教以为,有四轮支持器世间,金轮在大地之下,金轮之下有水轮,水轮之下有风轮,风轮之下有空轮。
16智慧轮:这是仿照「四轮」而作的譬喻,意思为正如器世间为「四轮」所持载,三世佛也是以智慧之轮所持载。
17三世佛: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诸佛。
18饶益:予人法益,丰足利人。
19含识:又作「有情」、「众生」、「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
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20世间灯:比喻佛法如同灯火可以照明破除世间之黑暗。
21法海: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22无师智: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
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
23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是那种专门演示幻术之人,他们往往能够将非实体性的存在变现成似乎是真实的存在。
佛教经论中常常用其譬喻诸法之幻化。
24佛智:指佛所具有的圣智,即指证悟法界真理的圣智。
此圣智横穷十方,竖尽三世,完全圆满,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诸佛即依此圣智发起无限的慈悲,以开启摄化法界的大事业。
【语译】
尔时,化现法界愿月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帝青宝,能青一切色;
见佛者亦然,悉发菩提行。
一一微尘内,佛现神通力,
令无量无边,菩萨皆清净。
甚深微妙力,无边不可知;
菩萨之境界,世间莫能测。
如来所现身,清净相庄严,
普入于法界,成就诸菩萨。
难思佛国土,于中成正觉;
一切诸菩萨,世主皆充满。
释迦无上尊,于法悉自在,
示现神通力,无边不可量。
菩萨种种行,无量无有尽;
如来自在力,为之悉示现。
佛子善修学,甚深诸法界,
成就无碍智,明了一切法。
善逝威神力,为众转法轮,
神变普充满,令世皆清净。
如来智圆满,境界亦清净;
譬如大龙王,普济诸群生。」
尔时,法慧光焰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三世诸如来,声闻大弟子,
悉不能知佛,举足下足事。
去来现在世,一切诸缘觉,
亦不知如来,举足下足事。
况复诸凡夫,结使所缠缚,
无明覆心识,而能知导师!
正觉无碍智,超过语言道,
其量不可测,孰有能知见!
譬如明月光,无能测边际;
佛神通亦尔,莫见其终尽。
一一诸方便,念念所变化,
尽于无量劫,思维不能了。
思维一切智,不可思议法,
一一方便门,边际不可得。
若有于此法,而兴广大愿;
彼于此境界,知见不为难。
勇猛勤修习,难思大法海;
其心无障碍,入此方便门。
心意已调伏,志愿亦宽广,
当获大菩提,最胜之境界。」 ①
尔时,破一切魔军智幢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智身非是身,无碍难思议;
设有思议者,一切无能及。
从不思议业,起此清净身,
殊特妙庄严,不着于三界。②
光明照一切,法界悉清净,
开佛菩提门,出生众智慧。
譬如世间日,普放慧光明,
远离诸尘垢,灭除一切障,
普净三有处,永绝生死流,
成就菩萨道,出生无上觉。
示现无边色,此色无依处;
所现虽无量,一切不思议。③
菩提一念顷,能觉一切法;
云何欲测量,如来智边际?
一念悉明达,一切三世法;
故说佛智慧,无尽无能坏。
智者应如是,专思佛菩提;
此思难思议,思之不可得。
菩提不可说,超过语言路;
诸佛从此生,是法难思议。」
尔时,愿智光明幢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若能善观察,菩提无尽海,
则得离痴念,决定受持法。④
若得决定心,则能修妙行,
禅寂自思虑,永断诸疑惑。
其心不疲倦,亦复无懈怠,
展转增进修,究竟诸佛法。
信智已成就,念念令增长,
常乐常观察,无得无依法。
无量亿千劫,所修功德行;
一切悉回向,诸佛所求道。⑤
虽在于生死,而心无染着,
安住诸佛法,常乐如来行。
世间之所有,蕴界等诸法;
一切皆舍离,专求佛功德。⑥
凡夫婴妄惑,于世常流转;
菩萨心无碍,救之令解脱。
菩萨行难称,举世莫能思,
遍除一切苦,普与群生乐。
已获菩提智,复愍诸群生,
光明照世间,度脱一切众。」
尔时,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无量亿千劫,佛名难可闻;
况复得亲近,永断诸疑惑!
如来世间灯,通达一切法,
普生三世福,令众悉清净。
如来妙色身,一切所钦叹,
亿劫常瞻仰,其心无厌足。
若有诸佛子,观佛妙色身,
必舍诸有着,回向菩提道。
如来妙色身,恒演广大音,
辩才无障碍,开佛菩提门;
晓悟诸众生,无量不思议,
令入智慧门,授以菩提记。
如来出世间,为世大福田,
普导诸含识,令其集福行。
若有供养佛,永除恶道畏,
消灭一切苦,成就智慧身。
若见两足尊,能发广大心;
是人恒值佛,增长智慧力。
若见人中胜,决意向菩提;
是人能自知,必当成正觉。」⑦
尔时,法界差别愿智神通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释迦无上尊,具一切功德;
见者心清净,回向大智慧。
如来大慈悲,出现于世间,
普为诸群生,转无上法轮。⑧
如来无数劫,勤苦为众生;
云何诸世间,能报大师恩?
宁于无量劫,受诸恶道苦;
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出离。
宁代诸众生,备受一切苦;
终不舍于佛,而求得安乐。⑨
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
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⑩11
宁生诸地狱,一一无数劫;
终不远离佛,而求出恶趣。
何故愿久住,一切诸恶道?
以得见如来,增长智慧故。
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
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
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
长养无尽福,成就菩提道。
如来能永断,一切众生疑,
随其心所乐,普皆令满足。」
【注释】
①获:是「得」之一种。
得到一直未曾得到的法,或者得到曾经得到但后来又失去的法,都称之为「获」。
②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指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都属于此界;
色界是指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都属于此界;
无色界是指色相俱无而将心识住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即属于此界。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的。
③无边色:指没有边际的佛之身量。
④受持:领受于心,忆而不忘。
可分为受持佛教戒律、受持佛教经典、受持僧人服装三个方面。
⑤回向:又作「转向、「施向」。
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
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希望死亡者得到安稳。
⑥蕴界等诸法:指世间有为法。
蕴,五蕴。界,十八界。
⑦人中胜:即「人中尊胜」的缩略语,为佛之德号之一。
佛是人中最尊最胜者。
⑧转无上法轮:指如来说法。
⑨安乐:身安心乐。
《法华文句》卷八下:「身无危险故『安』,心无懮恼故『乐』。」
⑩恶趣:即六道中的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
11善道:即六道中的阿修罗、人、天三道。
【语译】偈颂语译从略。
「偈颂赞德分」至此结束。
《华严经》卷六十一 入法界品之二
普贤开发分
【语译】
这时,
普贤菩萨仔细地观看了此会中的所有菩萨一遍,
以与法界数量相等的方便,
以与虚空界相等的方便,
以与众生界相等的方便,
以与三世同样持续的方便,
以与一切劫同样长久的方便,
以与一切众生之业相同的方便,
以与一切众生之欲望相同的方便,
以与等一切众生之理解力相同的方便,
以与一切众生根相同的方便,
以与一切众生成熟之时机相应的方便,
以与一切法光影方便,
替诸菩萨以十种法句开拓启发、显现示范、照明、演说此师子频申三昧。
十种法句有哪些呢?
十种法句如下:
演说能够示现与法界一切佛土的微尘数量相等的诸佛出世次第、诸土成坏次第的法句;
演说能示现与虚空界相等的一切佛土中,一到未来劫都连续赞叹如来功德的音声的法句;
演说能示现与虚空界相等的一切佛土中,可以使如来出世的无量无边成正觉门的法句;
演说能示现与虚空界相等的一切佛土中,佛坐道场菩萨众会的法句;
演说从一切毛孔之中,念念出现三世一切佛变化身充满整个法界的法句;
演说能使一身充满十方一切剎海使其平等显现的法句;
演说能使一切诸境界中普现三世诸佛神变的法句;
演说能使一切佛土的微尘之中,普遍显现三世一切佛剎微尘数量的佛的种种神变经无量劫而仍存在的法句;
演说能使一切毛孔出生三世一切诸佛所具的无边大愿之音,尽未来劫开发化导一切菩萨的法句;
演说能使佛师子座的数量与法界相等,菩萨众会道场都很庄严没有任何差别,尽未来劫旋转种种微妙法轮的法句。
佛子!以此十为开端,有不可说佛土的微尘数量的法句,都是如来智慧的境界。
这时,普贤菩萨想再次宣讲此义,秉承佛之神力,
观察如来,
观察众会,
观察诸佛的难思境界,
观察诸佛无边的定力,
观察不可思议的诸世界海,
观察不可思议如幻法智,
观察不可思议三世诸佛悉皆平等,
观察一切无量无边可以以言辞表达的诸法,
然后,普贤菩萨说出如下的偈颂:「
一一毛孔中,微尘数剎海,
悉有如来坐,皆具菩萨众。
一一毛孔中,无量诸剎海,
佛处菩提座,如是遍法界。
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尘佛,
菩萨众围绕,为说普贤行。
佛坐一国土,充满十方界,
无量菩萨云,咸来集其所。
亿剎微尘数,菩萨功德海,
俱从会中起,遍满十方界。
悉住普贤行,皆游法界海,
普现一切剎,等入诸佛会。
安坐一切剎,听闻一切法;
一一国土中,亿劫修诸行。
菩萨所修行,普明法海行,
入于大愿海,住佛境界地。
了达普贤行,出生诸佛法,
具佛功德海,广现神通事。
身云等尘数,充遍一切剎,
普雨甘露法,令众住佛道。」④
【注释】
①光影方便:以光影清净相比喻一切法,又以光影随着物体不同而变化比喻契机化导众生。
②法句:说法之语句。
③照明:以明亮的智慧去照亮众生的无明痴暗。
④甘露法:指如来之教法。因法味清净,长养众生之身心,譬如甘露之德,故名之甘露法。
毫光示益分
【语译】
这时,世尊出于想使诸位菩萨安住于如来师子频申三昧的缘故,从眉间白毫相放出大光明,光的名字是「普照三世法界门」,
以不可说佛剎无数的光明为其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诸佛国土。
当时,逝多林中的菩萨大众都看见了全部法界、虚空界的一切佛土中每一微尘中各有一切佛剎无数的诸佛国土的种种名、
种种色、
种种清净、
种种住处、
种种形相。
这样的一切诸国土中都有大菩萨坐于道场的师子座上成就等正觉,许多菩萨大众围绕在菩萨的前后,诸世间主为大菩萨作供养;
也见到不可说佛土无量大众会中产生出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充满了整个法界,宣说着纯正的佛法;
也有看见在天宫殿、
龙宫殿、
夜叉宫殿以及干闼婆、
阿修罗、
迦楼罗、
紧那罗、
摩睺罗伽等天龙的宫殿中,
在人间村邑聚落、国都大城市,
出现了种种姓、
种种名、
种种身、
种种相、
种种光明,
菩萨在种种威仪中安住,
进入种种三昧,
显现种种神变,不时以自己的种种语言声音,使种种诸菩萨等在种种大众聚会之中以种种言辞说种种法。
在此逝多林会中,菩萨大众见到了诸佛如来如此深广的三昧大神通力;
尽法界、虚空界,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一切方向海中,凡是依止于众生心想而住者,从过去到现在,
一切国土身、
一切众生身、
一切虚空道,
其中每一个毛端处各有无数国土剎,种种业次第而生起、存在,逝多林会中的菩萨大众进入了上述场所的道场和菩萨的聚会。
在这些聚会中的菩萨都见到了佛的如此神力,
这种神力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不会损坏,
在世间中也不会损减,
由于佛之神力在所有众生的心中显现出佛的影像,
随着所有众生喜悦的心发出美妙的言语、声音,
完全进入了所有众会之中,完全显现在一切众生面前。
这些如来,其色相有差别,但智慧却没有差别,
随着众生的根机和要求开示佛法,
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永无疲倦,永不休息。
会中诸大菩萨之所以能够见到佛之三昧神力,
都是毗卢遮那如来在过去以善根摄受的结果,
或者是毗卢遮那如来在过去以四摄所摄的结果,
或者是其见闻忆念亲近佛所成就的结果,
或者是在过去受过教导而发过大菩提心,
或者是过去曾经在诸佛所在之处种植了善根,
或者是过去曾以一切智善巧方便教化而成。
【注释】
①白毫相:又作
「毫眉」、
「毫相」、
「白毛相」、
「眉间白毫相」、
「眉间白毫软白兜罗绵相」等,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
世尊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之白色毛发,
引之则长一寻,放之则右旋宛转,
犹如旋螺,鲜白光净,
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
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
众生若遇其光,可消除业障、身心安乐。
②眷属:本来指眷爱隶属的家族、从仆等人,在佛典中常指佛、菩萨、天众等等的随从围绕者。
狭义的佛陀眷属是指其出家以前车匿、瞿毗耶等人,以及苦行时之五人给侍、得道时之阿难等,也有将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圣以及弥勒、文殊师利等诸菩萨当作佛陀之眷属的情况。
而从广义而言,凡闻道受教者,都为佛之眷属。
此外,在论述诸法之相状时,随属一法而起的他法,也称之为「眷属」。
③名: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通常指名称而言。
应该准确理解为随音声呼召物体,使人闻其名而心中浮现物体之相。
此「名」,据说能令人生起觉慧。
④色:有广、狭二义,广义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则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⑤夜叉:天龙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剎」并称,又作「药叉」、「野叉」等,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
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
指夜叉为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⑥干闼婆:天龙八部众之一,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
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
此类神有众多之王及眷属,本经卷一《世主妙庄严品》就说到二十余「干闼婆王」之名。
⑦阿修罗:六道、十界之一,指以战斗为事之一类鬼类,又作
「阿素罗」、
「阿须罗」、
「阿素洛」等,意译为
「非天」、
「不端正」、
「非善戏」、
「非同类」,略称「修罗」。
阿修罗原为印度最古诸恶神之一,与帝释天率领之天族对抗。
佛教中,与干闼婆、紧那罗等同是天龙八部众,守护释尊。
另外,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形成六道世界,常与天众战斗。
⑧迦楼罗:天龙八部众之一,又作
「迦留罗」、「伽楼罗」、「金翅鸟」、「妙翅鸟」等。
本是印度神话中一种性格猛烈的大鸟,佛教将其作为人之外护持佛法的众生之一。
依佛典所载,迦楼罗的翅膀是由众宝交织而成,所以又称为金翅鸟或妙翅鸟。
这种鸟的躯体极大,两翅一张开,有数千余里,甚至于数百万里之大。
其出生类别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以龙为食物。
⑨紧那罗:又作
「紧捺洛」、「紧拿罗」、「歌神」、「歌乐神」、「音乐天」,意译作「疑神」、「人非人」。
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一。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大乘诸经中,佛说法之听众中常列其名。
⑩摩睺罗伽:音译又作
「摩呼罗伽」、「摩护啰伽」、「摩休洛」等,意译作
「大腹行」、「大蟒」、「大蟒神」,为无足、腹行之蟒神。
11人非人:有两种含义:
一是紧那罗的别名,
二是天龙八部众的总称。
此处应该依第二义理解。
12四维:指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
「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
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
13色相:指显现于外在而能够被人所见的色身之相貌。
在此指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以方便显现出来的色身相貌。
【语译】
由于上述原因,这些菩萨都得以进入如来不可思议甚深三昧;
显现出尽法界、虚空界的大神通力,
有的进入法身,
有的进入色身,
有的进入佛往昔所成就行,
有的进入圆满诸波罗蜜,
有的进入庄严清净行轮,
有的进入菩萨诸十地,
有的进入正觉力,
有的进入佛所住三昧无差别大神变,
有的进入如来十力、无畏智,
有的进入佛的无碍辩才海。
这些菩萨以种种解悟、
种种方法道、
种种门径、
种种入、
种种义理归趣、
种种随顺、
种种智慧、
种种助道、
种种方便、
种种三昧,
进入如此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佛神变海方便门。
种种三昧包括哪些呢?
包括:
普庄严法界三昧、
普照一切三世无碍境界三昧、
法界无差别智光明三昧、
入如来境界不动转三昧、
普照无边虚空三昧、
入如来力三昧、
佛无畏勇猛奋迅庄严三昧、
一切法界旋转藏三昧、
如月普现一切法界以无碍音大开演三昧、
普清净法光明三昧、
无碍缯法王幢三昧、
一一境界中悉见一切诸佛海三昧、
于一切世间悉现身三昧、
入如来无差别身境界三昧、
随一切世间转大悲藏三昧、
知一切法无有迹三昧、
知一切法究竟寂灭三昧、
虽无所得而能变化普现世间三昧、
普入一切剎三昧、
庄严一切佛剎成正觉三昧、
观一切世间主色相差别三昧、
观一切众生境界无障碍三昧、
能出生一切如来母三昧、
能修行入一切佛海功德道三昧、
一一境界中出现神变尽未来际三昧、
入一切如来本事海三昧、
尽未来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三昧、
以决定解力令现在十方一切佛剎海皆清净三昧、
一念中普照一切佛所住三昧、
入一切境界无碍际三昧、
令一切世界为一佛剎三昧、
出一切佛变化身三昧、
以金刚王智知一切诸根海三昧、
知一切如来同一身三昧、
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际三昧、
于一切法界广大国土中示现涅槃三昧、
令住最上处三昧、于一切佛剎现种种众生差别身三昧、
普入一切佛智慧三昧、知一切法性相三昧、
一念普知三世法三昧、念念中普现法界身三昧、
以师子勇猛智知一切如来出兴次第三昧、
于一切法界境界慧眼圆满三昧、
勇猛趣向十力三昧、
放一切功德圆满光明普照世间三昧、
不动藏三昧、
说一法普入一切法三昧、
于一法以一切言音差别训释三昧、
演说一切佛无二法三昧、
知三世无碍际三昧、
知一切如无差别三昧、
入十力微细方便三昧、
于一切劫成就一切菩萨行不断绝三昧、
十方普现身三昧、
于法界自在成正觉三昧、
生一切安隐受三昧、
出一切庄严具庄严虚空界三昧、
念念中出等众生数变化身云三昧、
如来净空月光明三昧、
常见一切如来住虚空三昧、
开示一切佛庄严三昧、
照明一切法义灯三昧、
照十力境界三昧、
三世一切佛幢相三昧、
一切佛一密藏三昧、
念念中所作皆究竟三昧、
无尽福德藏三昧、
见无边佛境界三昧、
坚住一切法三昧、
现一切如来变化悉令知见三昧、
念念中佛日常出现三昧、
一日中悉知三世所有法三昧、
普音演说一切法性寂灭三昧、
见一切佛自在力三昧、
法界开敷莲华三昧、
观诸法如虚空无住处三昧、
十方海普入一方三昧、
入一切法界无源底三昧、
一切法海三昧、
以寂静身放一切光明三昧、
一念中现一切神通大愿三昧、
一切时一切处成正觉三昧、
以一庄严入一切法界三昧、
普现一切诸佛身三昧、
知一切众生广大殊胜神通智三昧、
一念中其身遍法界三昧、
现一乘净法界三昧、
入普门法界示现大庄严三昧、
住持一切佛法轮三昧、
以一切法门庄严一法门三昧、
以因陀罗网愿行摄一切众生界三昧、
分别一切世界门三昧、
乘莲华自在游步三昧、
知一切众生种种差别神通智三昧、
令其身恒现一切众生前三昧、
知一切众生差别音声言辞海三昧、
知一切众生差别智神通三昧、
大悲平等藏三昧、
一切佛入如来际三昧、
观察一切如来解脱处师子频申三昧。
菩萨以如此等等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三昧,
进入毗卢遮那如来念念充满一切法界三昧神变海。
【注释】
①法身:大乘佛教所言佛的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
②往昔所成就行:指佛往日所证得的果位。
已得而至今相续不失,称为「成就」。
③庄严清净行轮:指佛所做的一切事情。
④菩萨诸地:指菩萨修证过程中所经历的十个重要阶段,即「菩萨十地」——
欢喜地、
离垢地、
发光地、
焰慧地、
极难胜地、
现前地、
远行地、
不动地、
善慧地、
法云地。
⑤随顺: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这里所说意思为,随顺世间若干众生之种性、根机,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之贪着。
本经卷三十七中有菩萨随顺得以进入第六现前地而获得明利的随顺忍却未获得无生法忍的记载。
⑥助道:能资助果德,或者诸行互为资助。
佛教中主要指「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因为其能资助止观的缘故。
⑦庄严:严饰布列,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⑧如来母:指六波罗蜜中的「般若波罗蜜」,因为它是其它五波罗蜜之根据,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⑨变化身:是佛的「三身」之一,又作「化身」、「变易身」。
具体指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中的应身,为应身之分身所化之佛,依于应身所化现出的佛形。
这是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而由成所作智变现出无量随类化身,以便使众生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
⑩性相:指体性与相状。
不变而绝对之真实本体,或事物之自体,称为「性」;
差别变化之现象的相状,称为「相」。
11法义:指佛教的教法义理。「法」即「教法」,「义」即「义理」。
12普门:又作「无量门」,意指普及于一切之法门。
佛教中往往将佛、菩萨依种种缘,显示其种种形相,而来救度众生,称为「普门示现」。
13因陀罗网:又作「天帝网」、「帝网」,为帝释天之宝网,为帝释天宫殿的装饰物。
网之一一结皆附宝珠,其数无量,一一宝珠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
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
《华严经》以因陀罗网譬喻诸法之「一」与「多」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之义;
若依境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境,依定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定,依土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土,此皆为显示事事无碍圆融之法门。
【语译】
这些菩萨都具足大智神通,聪明锐利而自在,
住于十地,并且以广大的智慧普观一切,
从诸智慧种性之中生出一切智,这些智常常显现出来,
使其可以远离无明障蔽他们清净的智眼。
这些菩萨是众生的调御师,坚住于佛平等的真际,
对于一切法都不产生分别,了达其境界,
知晓世间都是以寂灭为性质的,
并无固定的处所可以作为依止;
他们都到过一切诸佛之国土但却不产生执着之心,
完全能够观察一切诸法而并不将其当作永恒不变的东西,
进入过一切妙法之宫殿而并无来过的感觉;
教化调伏所有世间之众生,为所有众生显现可以安稳地居住之处。
这些菩萨以智慧解脱为其行为的归趣,
永远以其智慧之身住于远离贪欲之处,超越万有之海,显现出真实之际;
智光圆满,普遍观察世间诸法,住于三昧大定中坚固不动;
对于诸众生永远生起大悲之心,
知晓世间法门都如同幻化,
一切众生都如同梦境,
一切如来都如同影子,
一切言语声音都如响,
一切诸法悉皆如化;
善于并且能够积集殊胜的行愿,
智慧圆满,清净善巧,心极寂静;
善于进入一切总持境界,具备三昧力,勇猛而不胆怯;
获得明智之眼,住于法界际,达到了一切法无所得之处;
修习无涯智慧大海,到智波罗蜜究竟彼岸,为般若波罗蜜之所摄持;
以神通波罗蜜普遍进入世间,依于三昧波罗蜜得心自在的境界。
这些菩萨以不颠倒之智知晓一切义法,
以善巧的分别智开示法藏,以显现明了之智解释理解文辞,
以大愿力无尽地为众生说法,
以无畏的大狮子吼,常常并且乐于观察无所依止之法,
以清净的法眼普观一切,
以清净智慧之月照彻世间的生成、存在与变化,
以智慧之光照真实谛;其福德智慧如金刚山,是一切譬喻都不能清晰表达的;
善于观察诸法,使慧根增长;
以勇猛之精进摧伏许许多多魔境,无量智慧之威光炽盛;
其身超出一切世间,得到了一切法都是无碍之智慧,善能悟解有限与无限之际;
住于世间,进入真实之际,无相观智常常显现出来。
这些菩萨善巧成就诸菩萨行,以无二之智慧知晓诸境界,普见一切世间的六道众生,遍往一切诸佛国土;
智慧之灯圆满,对于一切法都没有暗障,放出净法之光照耀十方界;
为了缔造诸世间真实的福田,其所见所闻所愿都得到满足,其高大福德超越诸世间,
以勇猛无畏之力摧破诸外道,演说微妙法音使其遍于一切国土。
见到了所有诸佛而心无厌倦也无满足,已证得佛之自在法身,随其所应化的需要而显现出应身,一身就充满一切佛土。
这些菩萨已得自在清净神通,乘大智慧之舟,所往无有任何障碍,智慧圆满,周遍法界;
譬如日出,普照世间,随众生之心显现出不同的颜色与形像;
知晓诸众生的根机、本性、欲望、快乐,进入一切法都无争诤的境界;
知晓诸法之性本来无生无起,能够使小物与大物自在相入。
这些菩萨决定明了佛地甚深之归趣,以无穷无尽的语言宣说很深的佛教义理,从一句中演说一切经藏海;
获得大智慧陀罗尼身,凡所接受的法义永远不会忘记失去;
其一念能够记忆无量劫之事务,一念就全部知晓三世一切众生之智慧;
永远以一切陀罗尼门,演说无边佛法义理之海,常转不退转的清净法轮,使哪些众生都产生智慧。
这些菩萨获得了佛境界的智慧光明,
进入了善见甚深三昧,
进入一切法无障碍的境界,
对于一切法都以智慧而得自在,一切境界都清净庄严;
普入十方一切法界,随其方向处所没有不至的。
这些菩萨于每一尘中现证出正觉,在无色性中显现出一切色,以一切方所普入一方所。
这些菩萨具足如此等无边福智功德之藏,常常被诸佛所称引赞叹,
以种种言辞宣说他们的功德都不能全部说尽,
他们无不在逝多林中,深入如来功德大海,都见到了佛之光明所照。
【语译】
这时,诸菩萨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正法光明,心中生出大欢喜,各自于其身,
以楼阁、诸庄严具并其所坐师子之座,以及遍逝多林中的一切物之中,
化现出种种大庄严云,充满一切十方法界。这些云有:
这些菩萨于念念中放出大光明云,充满十方,都能以之开悟一切众生;
这些菩萨发出一切摩尼宝铃云,充满十方,出微妙之音,称扬赞叹三世诸佛一切功德;
这些菩萨发出一切音乐云,充满十方,音中演说一切众生诸业之果报;
这些菩萨发出一切菩萨种种愿行色相云,充满十方,宣说诸菩萨所有大愿;
这些菩萨发出一切如来自在变化云,充满十方,演出一切诸佛如来语言音声;
这些菩萨发出一切菩萨相好庄严身云,充满十方,宣说诸如来在一切国土出兴的次第;
这些菩萨发出三世如来道场云,充满十方,显现出一切如来成等正觉的功德庄严;
这些菩萨发出一切龙王云,充满十方,降下一切诸香;
这些菩萨发出一切世主身云,充满十方,演说普贤菩萨之行;
这些菩萨发出一切宝庄严清净佛剎云,充满十方,显现一切如来转正法轮。
这些都是诸菩萨以得到的不可思议法发出的光明而出生兴起此等不可说的佛剎微尘数的大神变庄严云。
「毫光示益分」至此结束。
【注释】
①调御师:又作「调御丈夫」,佛十号之一,佛能调御一切可度的丈夫,使他们发心修道。
②如响:这是佛经中常用的比喻之一。
《大智度论》卷六曰:
「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
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
响事空能诳耳根……诸菩萨知诸法如响。」
③如化:佛经中常用的比喻之一。
化,又作「变化」、「变化事」。
举凡神仙之通力、天龙之业力,及以禁咒、禅定等变现诸物者,皆称为「化」。
这些化事化物,皆空而无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化物般之无实。
④总持:音译作「陀罗尼」,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以念与定慧为体。这是菩萨所修之念定慧所具的功德。
⑤神通波罗蜜:通常所言的「十波罗蜜」、「六波罗蜜」、「四波罗蜜」中均无此名相,在本经特指上文所述世尊以神力使得诸大菩萨获得各种三昧等事。
⑥分别智:分别有为事相之智,在佛言之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
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
⑦法藏: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
也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
⑧真实谛:即「真谛」,又名「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
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
⑨金刚山:又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
本经卷四十五《菩萨住处品》曰:「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海中有处,名金刚山。
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起,与其眷属诸菩萨众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⑩慧根:即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为五无漏根之一。
观想了达真理,称为「慧」;
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称「慧根」。
这是以草木之根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来比喻智慧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11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12随所应化而为现身:
即「应化利生」,佛、菩萨示现种种形像,为众生说法,教化众生乃至令达悟境,给与众生无上利益。
如观世音菩萨化现三十三身,自在变化而无拘缚,称为「应化无方」。
如是应化之佛身、菩萨身,称为「应化身」、「应身」、「化身」。
13决了:使义理决定明了。
14陀罗尼身:指「三陀罗尼」之一的「持陀罗尼」与「分别陀罗尼」。
前者指耳闻一切语言诸法皆不忘失,后者指分别了知诸众生诸法。
15福智:「福德」与「智慧」之并称。
据《成唯识论》卷九,菩萨所修诸胜行中,以慧为性者称为「智」,其余则称为「福」。
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菩萨一切行为,虽总摄于「福行」与「智行」,若加以区别,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
此中,前五者属于「福行」,智慧属「智行」;
或以前三者属「福行」,智慧属「智行」,而居中之精进、禅定则通于「智行」与「福行」。
文殊述德分
【语译】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秉承佛之神力,想重复宣说此逝多林中发生的诸神变事,普遍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汝应观此逝多林,以佛威神广无际,一切庄严皆示现,十方法界悉充满。
十方一切诸国土,无边品类大庄严,于其座等境界中,色像分明皆显现。
从诸佛子毛孔出,种种庄严宝焰云,及发如来微妙音,遍满十方一切剎。
宝树华中现妙身,其身色相等梵王,从禅定起而游步,进止威仪恒寂静。① ②
如来一一毛孔内,常现难思变化身,皆如普贤大菩萨,种种诸相为严好。
逝多林上虚空中,所有庄严发妙音,普说三世诸菩萨,成就一切功德海。
逝多林中诸宝树,亦出无量妙音声,演说一切诸群生,种种业海各差别。
林中所有众境界,悉现三世诸如来,一一皆起大神通,十方剎海微尘数。
十方所有诸国土,一切剎海微尘数,悉入如来毛孔中,次第庄严皆现睹。
所有庄严皆现佛,数等众生遍世间,一一咸放大光明,种种随宜化群品。③
香焰众华及宝藏,一切庄严殊妙云,靡不广大等虚空,遍满十方诸国土。④
十方三世一切佛,所有庄严妙道场,于此园林境界中,一一色像皆明现。
一切普贤诸佛子,百千劫海⑤庄严剎,其数无量等众生,莫不于此林中见。」
【注释】
①宝树:珍宝所成之树林,指佛土的草木。
②梵王:又名「大梵王」、「大梵天王」,为初禅天之王。
③群品:指在六道中轮回的各类众生。
④香焰:焚香时出现的烟火。
⑤劫海:劫数之多譬如大海之水量。
无涯大用分
【语译】
这时,那些菩萨因为有佛三昧之光明照耀的缘故立即得以进入如此三昧,
每一位都得到不可说佛剎无数大悲法门,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和安定、快乐;
从他们的身上每一个毛孔中都发出不可说佛剎无数光明;
每一光明都化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菩萨。
这些身形、相貌如同世间的统治者的菩萨,
普现在一切众生之前,菩萨遍满十方一切法界,以种种方便教化调伏众生,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诸天宫殿无常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一切众生转生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一切菩萨修行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梦境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菩萨大愿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震动世界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分别世界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现在之生命世界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檀波罗蜜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无数一切如来修诸功德种种苦行尸波罗蜜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割截肢体羼提波罗蜜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勤修精进波罗蜜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一切菩萨修诸三昧禅定解脱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佛道圆满智光明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勤求佛法并且因为一文一句之故而宁愿舍弃无数身命的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亲近一切佛并向佛谘问一切法而自己之心从无疲倦厌恶的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针对众生之时节、欲望、快乐前往其所住的地方以方便使其成熟而住于一切智海光明之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降伏众魔、制服外道而显现菩萨福智之力的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知一切工巧明的智慧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知晓一切众生差别的智慧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知晓一切法之差别的智慧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知晓一切众生心中快乐差别的智慧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知晓一切众生根行、烦恼、习气的智慧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知晓一切众生种种业的智慧法门,
有的显现出不可说佛剎无数使一切众生门开悟的法门……。
以如此不可说佛剎无数方便法门,
前往一切众生住处而使其成熟正果。
具体而言:
有的往天宫,有的往龙宫,有的往夜叉、
干闼婆、
阿修罗、
迦楼罗、
紧那罗、
摩睺罗伽宫,
有的往梵王宫,有的往人王宫,有的往阎罗王宫,有的往畜生、饿鬼、地狱的住处,
以平等大悲、平等大愿、平等智慧、平等方便摄诸众生。
有只要一看见菩萨就调伏的众生,
也有只要一听说菩萨就调伏的众生,
也有以记忆和回忆而调伏的众生,
也有因听闻菩萨的音声而调伏的众生,
也有因闻菩萨名号而调伏的众生,
也有看见圆光而调伏的众生,
也有看见光明之网而调伏的众生。
总之,这些菩萨针对众生心之所乐,都前往众生之住所而使其获得利益。
佛子!逝多林中的所有菩萨为了想使众生成熟的缘故,
有的时时显现出有种种美丽装饰的宫殿,
有的时时示现出住于自己之楼阁、坐于宝师子座的场景,道场众会围绕着菩萨。
菩萨使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可以看见这些场景,
但自己却并未离开逝多林如来之所。
佛子!这些菩萨,有的时时示现无量化身之云,
有的显现其独自居住、无有法侣的场景。
总而言之,有的显现沙门身,
有的显现婆罗门身,
有的显现苦行身,
有的显现充盛身,
有的显现出医王身,
有的显现出商主身,
有的显现出正命身,
有的显现出妓乐身,
有的显现出奉事诸天身,
有的显现出工匠身。
这些菩萨前往一切村落城市、王都聚落等等众生之住所,
以其应化之身,
以种种形相、
种种威仪、
种种音声、
种种言谈、
种种住处,
在一切世间犹如因陀罗网实践菩萨行。
有的宣说一切世间工巧事业,
有的宣说作为照世明灯的一切智慧,
有的宣说一切众生的业力,
有的宣说十方国土建立的诸乘位,
有的宣说智慧之灯所照耀的一切法境界。
这些菩萨教化成就一切众生,但却并不离开此逝多林如来之所。
【注释】
①宝树:珍宝所成之树林,指佛土的草木。
②梵王:又名「大梵王」、「大梵天王」,为初禅天之王。
③群品:指在六道中轮回的各类众生。
④香焰:焚香时出现的烟火。
⑤劫海:劫数之多譬如大海之水量。
「入法界品」的「本会」部分到此结束。
「本会」是以世尊为会主,菩萨为伴侣的。
【语译】
这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来,其间有无数菩萨以及「十四位神九王」同行。
这「十四位神九王」名目如下:
常随侍卫诸金刚神、
普为众生供养诸佛诸身众之神、
久发坚誓愿常随从诸足之行神、
乐闻妙法之主地神、
常修大悲之主水神、
智光照耀之主火神、
摩尼为冠之主风神、
明练十方一切仪式之主方神、
专勤除灭无明黑暗之主夜神、
一心匪懈阐明佛日之主昼神、
庄严法界一切虚空之主空神、
普度众生超诸有海之主海神、
常勤积集六道众生的一切智助道善根使其高大如山之主山神、
常勤守护一切众生菩提心之城的主城神、
常勤守护一切智智无上法城诸大龙王、
常勤守护一切众生诸夜叉王、
常令众生增长欢喜干闼婆王、
常勤除灭诸饿鬼趣鸠盘荼王、
恒愿拔济一切众生出诸有海迦楼罗王、
愿得成就诸如来身高出世间阿修罗王、
见佛欢喜曲躬恭敬摩睺罗伽王、
常厌生死恒乐见佛诸大天王、
尊重于佛赞叹供养诸大梵王。
文殊师利与这些功德庄严诸菩萨及随从神、王,从自己的住处出来,来到佛所住的地方,
从世尊的右边绕行无数圈,以诸种种供具供养世尊。
供养世尊结束之后,文殊菩萨等向世尊辞退欲向南方去进入人世间。
【注释】
①现生:现在之生。同于现世,指其人在生之一期。
②苦行: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的宗教修行方式。
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的苦行称之为「头陀」。
③毗梨耶:即「六度」中「精进」的音译。
④解脱门:指空、无相、无愿三种,因为这三种乃是通向涅槃之门户,因此名为「解脱门」。
⑤工巧明:又作「世工业明」、「巧业明」,指通达有关技术、工艺、音乐、美术、书术、占相、咒术等的技能学问。
⑥习气: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
指由于人之思想及行为(尤以烦恼)经常生起,其熏习于人心中所留的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
如由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
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称为正使),尚存习惯气分。
⑦阎罗王:即「阎王」,又作「琰魔王」、「双王」。
兄妹二人并为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
据《法苑珠林》等记载:阎罗王往昔为沙毗国王,与邻国战而败,国王极其忿怒,
与诸大臣兵卒都发愿,希望死后作为为地狱主,抓住邻国诸恶人,一一投之于地狱以发泄愤怒。
后来,这位国王果然死后成为阎罗王,其大臣兵卒,也都成为地狱官卒。
⑧沙门:又作「沙门那」、「桑门」、「丧门」,意译「勤劳」、「功劳」、「劬劳」、「静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贫道」、「乏道」,为出家修道者的总称,在印度及中国佛教初期通用于佛教内、外。
凡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希望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均称为「沙门」。
⑨婆罗门:为印度社会种姓之一。
自认为是梵天的后裔,平素读诵《四吠陀》,行祭祀,位居四姓(四种阶级)之最上位,只有婆罗门可以教授他人《吠陀》,为他人行祭祀,接受布施。
⑩净命:比丘远离四种邪命法而清净活命,即八正道中之正命。
亦即正当、清净之生活方法。
11帝网:即「因陀罗网」,帝释悬宝珠网以装饰宫殿,
这些宝珠的光明互相辉映,一珠现一切珠影,一切珠尽现一珠之中,各各如此,重重影现。
末会五十五会第一会:文殊师利会
【语译】
这时,舍利弗尊者秉承佛的神力,
见到文殊师利菩萨以及诸菩萨众会的庄严,
看见文殊菩萨等走出逝多林前往南方,漫游行走人世间。舍利弗这样想道:「
我现在应该与文殊师利一起前往南方。」
于是,舍利弗尊者就与六千比丘前后相随,从各自的住处出来,来到佛的住所,
顶礼佛足,将其打算全部禀告世尊。
世尊允许了舍利弗等人的要求。
舍利弗尊者从世尊的右边绕行无数圈,向世尊辞退前往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
这六千比丘是与舍利弗住在一起的。他们出家时间不长,他们的名字是:
海觉比丘、
善生比丘、
福光比丘、
大童子比丘、
电生比丘、
净行比丘、
天德比丘、
君慧比丘、
梵胜比丘、
寂慧比丘……。
如此等等,总数六千,
都曾供养无量诸佛,
深深地种植善根,
理解力广大,
信眼明彻,
其心宽博,
观佛境界,
了悟诸法本性,
能够饶益众生,
长期乐于辛勤追求诸佛功德,
也都是文殊师利说法教化之所成就。
当时,舍利弗尊者在路上看着这些比丘,告诉海觉等人:「
海觉!你可以观察文殊师利菩萨清净之身所具有的庄严之相、好,这是一切天与人都不能思不能议的。
你可观察文殊师利照彻的圆光,它使无数众生发出欢喜心。
你可观察文殊师利庄严的光明之网,它除灭了众生无量的苦恼。
你可观察文殊师利所具有的众会,这都是文殊菩萨往昔善根所摄受的结果。
你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庄严。
你可观察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周回十方,常有道场随逐而转。
你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具足无量福德庄严,左右两边有珍贵的伏藏,种种珍宝自然从中流出。
你可观察文殊师利曾供养佛,因此从其善根之树间流出庄严的宝藏。
你可观察文殊师利,诸世间主顶礼恭敬,降下供具云并以之供养文殊菩萨。
你可观察文殊师利,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将说法时,
文殊就放出眉间白毫相之光来照耀佛身,此光从头顶上进入佛身。」
这时,舍利弗尊者向诸比丘称扬赞叹、开示演说文殊师利童子有如此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那些比丘闻听了这些说法之后,
心意清净,信仰、解证坚固,喜不自持,举身踊跃,形体柔软,诸根悦豫,
全部的懮苦都除掉了,
全部的尘垢与障碍都消除了,
常常礼敬诸佛,深求正法,
具备菩萨之根,得到菩萨之力,
大悲大愿都自菩萨之根、力中出生,
进入了六度甚深境界,十方佛海显现在眼前,
对于一切智深深地产生信仰和快乐。
这六千比丘随即向舍利弗尊者说:「希望大师引领我们前往那殊胜之人的住所。」
当时,舍利弗随即就与这些比丘一起向文殊菩萨的住所走去。
到达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之后,舍利弗尊者对文殊菩萨说:「仁者!这些比丘希望供奉觐见您。」
【注释】
①善住:安定、安住。
②金刚神:全名「执金刚神」,又名「金刚手」、「金刚力士」等,为执金刚杵护持佛法的神祇。
③一切智智: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
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④鸠盘荼王:在此经中为文殊师利菩萨的眷属,密教中将其当作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第二十七位。
⑤诸大天王:即「四大天王」,指在欲界护持佛法的四位天王,
包括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居须弥山腰的四方,率部属守护佛土、护持佛法。
【注释】
①道场: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有无堂宇,凡修行佛道的所在,均称道场。
②伏藏: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
名相也有譬喻义,指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此处应该以第一义项理解。
③佛海:佛界之广大无边如海,因此曰「佛海」。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载:「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谓遍一切处而转法轮故。」
【语译】
这时,文殊师利童子、围绕着文殊的无数自在菩萨以及其他大众,如同像王般回观这些比丘。
当时,这些比丘顶礼文殊菩萨之足,合掌恭敬,这样说道:
「我今奉见您,恭敬礼拜。
请求仁者文殊师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释迦牟尼,都能够来使我们证知所有一切善根!
仁者所有的如此的色身、如此的音声、如此的相好、如此的自在,希望我们都能够具备、获得。」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诉这些比丘说:
「比丘!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成就十种趣向大乘之法,就能够很快进入如来之地,何况菩萨地呢!
这十种有那些呢?它们是:
积集一切善根,心从不疲倦厌恶。
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从不疲倦厌恶。
追求一切佛法,心从不疲倦厌恶。
实行一切波罗蜜,心从不疲倦厌恶。
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从不疲倦厌恶。
次第进入一切三世,心从不疲倦厌恶。
普遍严净十方佛剎,心从不疲倦厌恶。
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从不疲倦厌恶。
在一切国土一切劫中成就菩萨行,心从不疲倦厌恶。
为成就一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剎无数波罗蜜,成就如来十力;
以如此的次第,为一切众生界的成熟,成就如来一切力,心从不疲倦厌恶。
【注释】
①象王:譬喻佛、菩萨之举止如像中之王。
佛八十种「好」中说,佛进止如像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也可以之譬喻菩萨。
②证知:修习正法,以实际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
「证」有契会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证」、「证悟」、「证入」等术语。
证入之境地称为「所证」,证入之主体称之为「能证」、「证智」、「证知」。
③种性:又作「种姓」,是指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
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有时也转用种性之意义,以表示菩萨修行之阶位。而《大集经》卷八等列举了十种种性,即:
凡夫性。
(信行性,听闻善知识之教,
而如是信受奉行之三贤位。
法行性,信奉佛说及善知识之教而修行之四善根位。
八忍性,即具有八忍七智之见道位。
须陀洹性。
斯陀含性。
阿那含性。
阿罗汉性。
辟支佛性。
佛种性。
此处所言的「一切世间种性」是指除佛、菩萨即「佛种性」之外的其余种性。
④辟支佛: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语译】
此时,这些比丘听闻此法之后,就获得了名叫「无碍眼见一切佛境界」的三昧。
因得到此三昧的缘故,这些比丘都见到了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及其所有道场的众会;
也全都看见了那十方世界一切诸趣中的所有众生;
也都看见了一切世界种种差别;也都看见了那一切世界所有微尘;
也都看见了那诸世界中一切众生所住的宫殿,这些宫殿均以种种珍宝作为装饰;
也听到了那些如来以种种言音演说的诸法,其文辞解释都全部理解了悟;
也能观察到那世界之中一切众生诸根的心思欲望;
也能回忆记住那世界中一切众生前后十次转生的形态;
也能回忆记住那世界中过去、未来各十劫中发生的事情;
也能回忆记住那些如来十种本生事、
十次成正觉、
十次转法轮、
十种神通、
十种说法、
十种教诫、
十种辩才。
他们随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十千波罗蜜;
他们都得到清净,获得大智慧圆满光明,获得菩萨十种神通,柔软微妙地坚住于菩萨心,此心坚固不动。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激励这些比丘住于普贤行;住普贤行之后,进入大愿海;
进入大愿海之后,成就大愿海。以成就大愿海的缘故,心获得清净;
因心清净的缘故,身获得清净;因身获得清净的缘故,身获得轻快之感;
因身清净轻快的缘故,获得从不退转的大神通;
因获得此神通的缘故,不离开文殊师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之所都显现出自己之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说明《入法界品》「末会」第一会「文殊师利会」至此结束。
【注释】
①十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等十种生命形态。
此文言「前后」,似应该理解为十次转生。
②十劫: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
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
劫,印度所说最长久的时间单位。
③轻利:轻快;轻便;锐利。《华严经》卷六十二
入法界品之三
【语译】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激励六千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后,逐渐朝南走,进入人间,到达福城的东边,
住在庄严幢娑罗林中过去诸佛曾经住于此教化众生的大塔庙处,
这也是世尊在往昔修菩萨行的时候舍弃无量难于割舍之处的地方。
由于这些原因,这个地方的树林的名称在无数佛土之中非常著名。
这个地方常常由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等所供养。
当时,文殊师利与其眷属到达此处之后,
随即就在这个地方宣说普照法界的佛法经藏,百万亿的经藏为其眷属。
说此经时,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诸龙前来文殊的住所听法。
他们听闻此法之后,深深地厌倦生于龙道,正求佛道,
于是都舍弃龙身,生于天、人之中。
一万诸龙,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得到不退转境界;
也有无量无数众生在声闻、缘觉、菩萨乘中分别得到调伏。
当时,福城人听说文殊师利童子住于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
无量大众从其城中出来,前来文殊菩萨的住所。
当时,有一位名叫「大智」的优婆塞是与五百优婆塞眷属在一起的,五百眷属有:
须达多优婆塞、
婆须达多优婆塞、
福德光优婆塞、
有名称优婆塞、
施名称优婆塞、
月德优婆塞、
善慧优婆塞、
大慧优婆塞、
贤护优婆塞、
贤胜优婆塞……
如此等五百优婆塞都来到文殊师利童子的住所,
顶礼文殊之足,围绕文殊菩萨右旋三圈,然后退后坐在一面。
又有五百优婆夷,有:
大慧优婆夷、
善光优婆夷、
妙身优婆夷、
可乐身优婆夷、
贤优婆夷、
贤德优婆夷、
贤光优婆夷、
幢光优婆夷、
德光优婆夷、
善目优婆夷……
如此等五百优婆夷,前来文殊师利童子的住所,
顶礼文殊菩萨之足,围绕文殊菩萨右旋三圈,然后退后坐在一面。
又有五百童子,有:
善财童子、
善行童子、
善戒童子、
善威仪童子、
善勇猛童子、
善思童子、
善慧童子、
善觉童子、
善眼童子、
善臂童子、
善光童子……
如此等五百童子,前来文殊师利童子的住所,
顶礼文殊菩萨之足,围绕文殊菩萨右旋三圈,然后退后坐在一面。
又有五百童女,有:
善贤童女、
大智居士女童女、
贤称童女、
美颜童女、
坚慧童女、
贤德童女、
有德童女、
梵授童女、
德光童女、
善光童女……
如此等五百童女,前来文殊师利童子的住所,顶礼文殊菩萨之足,围绕文殊菩萨右旋三圈,然后退后坐在一面。
【注释】
①福城东:据澄观的解释,其城之居民多有福德故曰「福城」,东为十方之首,也是启明之初,即第一缕阳光出现之所,故以之表征顺福分善入佛道,又以之表征「福智进位本故。
娑罗林者,此云『高远』,以林木森耸故,表当起万行庄严摧伏故。大塔庙者,即归宗之所。」
②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于今天的亿数。
③三乘:以三种交通工具来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④优婆塞:意译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佛教四众或七众之一。
⑤优婆夷:意译为「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为佛教四众或七众之一。
【语译】
这时,文殊师利童子知晓福城中的人全都来到此处了,
于是针对会众心中所乐见的形象显现出自己的自在身,其身所发出的熠熠光彩遮蔽了会中大众。
文殊以自在的大慈之心使他们浑身清凉,以自在大悲生起说法之心,
以自在智慧知晓会众心中所乐,并且以广大辩才准备为众生宣说佛法。
正在这时,文殊菩萨仔细观察善财究竟以何种因缘而有这个名字:
当这位童子刚刚入胎之时,在其住宅内自然而涌出七宝楼阁,
其楼阁下有七种伏藏,在伏藏之上,大地自然开裂,生出七宝之萌牙,
这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玛瑙。
善财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其形体肢节端正具足;
这时,地中的七种宝藏,纵广高下各满七肘,从地下涌出,光明照耀。
接着,在其家宅中自然而有五百种宝器,种种诸物自然盈满。这些宝器有:
金刚器中盛放一切香,在香器中盛放种种衣物,
美玉器中盛满种种上等美味饮食,
摩尼器中盛满种种殊异珍宝,
金器盛银,银器盛金,
金银器中盛满琉璃及摩尼宝,
玻璃器中盛满砗磲,
砗磲器中盛满玻璃,
玛瑙器中盛满真珠,
真珠器中盛满玛瑙,
火摩尼器中盛满水摩尼,
水摩尼器中盛满火摩尼……。
如此等等五百种宝器自然出现。
又从天上降下许多珍宝及诸财物,使所有仓库都装满了珍宝物品。
由于这件事的缘故,父母、亲属以及优秀的相面师都称此儿名曰「善财」。
文殊菩萨还知道这位童子,曾经供养过过去诸佛,
深种善根,信仰、理解力广大,
常常乐于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都无过失,
发心修习菩萨道,求证一切智,欲成就佛之法器,
其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没有任何障碍。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这样观察完善财童子之后,
开始以抚慰的语调并以各种比喻为众生演说一切佛法。
文殊菩萨宣说了这些法门:
说一切佛积集法,
说一切佛相续法,
说一切佛次第法,
说一切佛众会清净法,
说一切佛转法轮化导众生法,
说一切佛之色身所具相、好法,
说一切佛法身成就法,
说一切佛言辞辩才法,
说一切佛光明照耀法,
说一切佛平等无二法。
这时,文殊师利童子为善财童子及诸大众宣说完这些法之后,
以多方比喻激励、教诲众生,使其增长势力,使其欢喜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使其回忆记住过去之善根。
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文殊菩萨就在其住处,又随宜为众生说法,然后才离开。
【注释】
①大慈:指佛、菩萨所具的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慈心,通常与「大悲」连用来表示佛、菩萨化度众生的胸怀。
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所说,「大慈」为「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为「拔一切众生苦」。
②七宝:即下文所说的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玛瑙等七种珍珠宝物。
③琉璃:意译「青色宝」、「远山宝」,又作「流璃」、「吠琉璃」、「毗琉璃」等,为猫眼石之一种。
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
古代人所说的琉璃实际上是指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甚至也将一种彩色的陶质釉也当作琉璃。
佛教文献中说,琉璃具有将任何接近琉璃之物都同化为琉璃之色的功能,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
④玻璃:又作「颇梨」、「颇黎」、「颇胝迦」等,也称为「水玉」。
在古代,玻璃与琉璃的区别主要在于颜色,玻璃呈现白色或者很淡的紫、红、碧等色,因此古人惯于以水或冰比喻其色。
又该「玻璃珠」有「火珠」、「水珠」二种,日宫殿与月宫殿即分别由「火珠」、「水珠」所形成。
⑤真珠:即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殻内所产。
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
⑥砗磲:又作「车磲」、「车渠」、「紫色宝」等,音译作「麻萨罗揭婆」、「牟娑罗揭婆」等。
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四十六载,车渠乃海中大蛤,外殻上有似垄之纹,如车轮之渠,其殻内白晰如玉,故常被误作玉石类。
后世多以白珊瑚及贝殻所制之物为砗磲。
⑦玛瑙:赤色宝之意,音译「阿湿摩揭拉婆」、「阿舍磨揭婆」等,又作「石藏」、「胎藏」、「杵藏」。
一般认为可能相当于今日所说的金刚石。
⑧肘:印度的计量单位。
肘,本来是指人体上臂与前臂相接处相向外突起的部分,古代印度人将其当作尺度的名称。
⑨法器:有二义:
一是指能修习佛法之众生,大乘佛教经典中将护持正法者或信奉大乘法者称之为「法器」,反之则称之为「非法器」。
二是指寺院之中做各种佛事活动所使用的器具。此中为第一种含义。
【语译】
这时,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的住所听闻佛有如此种种功德,便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接着文殊师利的话音诵出偈颂曰:
三有为城廓,憍慢为垣墙,诸趣为门户,爱水为池堑。
愚痴暗所覆,贪恚火炽然,
魔王作君主,童蒙依止住。④
贪爱为徽缠,谄诳为辔勒,
疑惑蔽其眼,趣入诸邪道。
悭、嫉、憍盈故,入于三恶处,
或堕诸趣中,生老病死苦。
妙智清净日,大悲圆满轮,
能竭烦恼海,愿赐少观察!
妙智清净月,大慈无垢轮,
一切悉施安,愿垂照察我!
一切法界王,法宝为先导,
游空无所碍,愿垂教敕我!
福智大商主,勇猛求菩提,
普利诸群生,愿垂守护我!
身被忍辱甲,手提智慧剑,
自在降魔军,愿垂拔济我!
住法须弥顶,定女常恭侍,
灭惑阿修罗,帝释愿观我!
三有凡愚宅,惑业地趣因;
仁者悉调伏,如灯示我道!
舍离诸恶趣,清净诸善道;
超诸世间者,示我解脱门!
世间颠倒执,常乐我净想;
智眼悉能离,开我解脱门!
善知邪正道,分别心无怯;
一切决了人,示我菩提路!
住佛正见地,长佛功德树,
雨佛妙法华,示我菩提道!
去来现在佛,处处悉周遍,
如日出世间,为我说其道!
善知一切业,深达诸乘行;
智慧决定人,示我摩诃衍!
愿轮大悲毂,信轴坚忍辖,
功德宝庄校,令我载此乘!
总持广大箱,慈愍庄严盖,
辩才铃震响,使我载此乘!
梵行为茵褥,三昧为采女,
法鼓震妙音,愿与我此乘!
四摄无尽藏,功德庄严宝,
惭愧为羁鞅,愿与我此乘!
常转布施轮,恒涂净戒香,
忍辱牢庄严,令我载此乘!
禅定三昧箱,智慧方便轭,
调伏不退转,令我载此乘!
大愿清净轮,总持坚固力,
智慧所成就,令我载此乘!
普行为周校,悲心作徐转,
所向皆无怯,令我载此乘!
坚固如金刚,善巧如幻化,
一切无障碍,令我载此乘!
广大极清净,普与众生乐,
虚空法界等,令我载此乘!
净诸业惑轮,断诸流转苦,
摧魔及外道,令我载此乘!
智慧满十方,庄严遍法界,
普洽众生愿,令我载此乘!
清净如虚空,爱见悉除灭,
利益一切众,令我载此乘!
愿力速疾行,定心安隐住,
普运诸含识,令我载此乘!
如地不倾动,如水普饶益,
如是运众生,令我载此乘!
四摄圆满轮,总持清净光;
如是智慧日,愿示我令见!
已入法王位,已着智王冠,
已系妙法缯,愿能慈顾我!」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以如同象王之身回头观看善财童子,并且说出这样的话语:
「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想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
善男子!亲近并供养诸善知识,是具备一切智的最初因缘。
因此,绝不要对此产生疲倦和厌恶之心。」
【注释】
①三有:有二义:其一,因三界之生死是有因有果的,所以有「三有」:
「欲有」,即欲界的生死;
「色有」,即色界的生死;
「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
其二,「本有」指现生的身心;
「当有」指未来的身心;
「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②憍慢:二种有区别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憍,指不对他人而仅对自己之种性、色力、财位、智才等有所染着,
使心高举之精神作用,也就是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
慢,则指经过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之自恃之心,也就是轻蔑、自负之意。
唯识学以「憍」为小随烦恼之一,系以贪爱之一分为自体的,离贪而别无相用;将「慢」作为六根本烦恼之一。
③贪恚:与「痴」即「无明」共同构成「三毒」。
贪,即「贪欲」、「贪爱」,简称为「爱」、「欲」,指欲求各种欲望的满足欲,追求名声、财物等等,没有厌足的心理活动。
贪通于三界,其中,欲界之贪,称为欲贪,其性不善,为十恶、五盖、三不善根之一;
色界、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
瞋,又作「瞋恚」、「瞋怒」、「恚」、「怒」,指对于众生产生的怨恨的心理。
《成唯识论》卷六将其解释为,对违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焦热苦恼,不得平安。
「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色界、无色界则无。
「贪」是从喜爱之对境所起,「瞋」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
唯识学将「贪」、「瞋」列为六种「根本烦恼」、十种「随眠」之一。
④童蒙:幼稚愚昧;无知的儿童。
⑤谄诳:唯识学所列的两种有联系的二十种「随烦恼」。
谄,阿曲,谄曲,指为了网取他意而无法如实显表自己之精神作用,
也即心曲而不真,将自己本心隐藏而对他人却故意装出顺从之心理作用,以谄所生之身、口、意业,称为「曲业」。
诳,指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此为得利养而现矫德,以诡诈为性,能障不诳,以邪命为业。
「谄」与「诳」同为欲界及初地所系,与诸受中之懮喜相应,而自在生起,故仅属于「修所断」。
⑥悭嫉憍:吝啬、嫉妒、傲慢。
⑦降魔军:意即对治、降伏恶魔。
恶魔乃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夺取慧命者,
通常分为心内之烦恼魔与心外之天魔,皆为修行佛道之障碍,修行者可赖禅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
同时佛菩萨为引导众生,亦须以定慧之力降伏魔害。
例如,不动明王所持之剑称为降魔剑,此即其象征之意。
传说释尊在菩提树下端坐时,即有群魔来袭,然尽为释尊逐退,而后终成正等正觉。故降魔亦为释尊八相之一。
⑧定女:比喻三昧之力在修行中的作用。
⑨常乐我净:即「涅槃四德」,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
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故称之为「常」;
其境界无苦而安乐,故称之为「乐」;
自由自在,毫无拘束,故称之为「我」;
无烦恼之染污,故称之为「净」。
⑩正道: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
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又作「正真道」。
广义言之,指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
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
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1摩诃衍:即「大乘」。
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具体地说,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12毂:本指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又为车轮的代称。
13梵行:意译「净行」,指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
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14茵褥:床垫子。
15法鼓:有二义:
一指佛陀所说的法,能使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击鼓以令军士进击敌阵,故将「法」比喻为「鼓」。
二指佛教寺庙所用的鼓之一。
16惭愧:惭与愧之并称,即羞耻过罪的心理活动。
「惭」为先尊重自身,而后崇重贤者与圣者,并崇重法;
「愧」系由世间之力,即由于他人之讥谤或律法之制裁,而轻拒暴恶。即主张羞耻为惭、愧二者之通相,崇善与拒恶则分别为惭、愧之别相。
17羁鞅:泛指驾驭牲口的用具;喻束缚。羁,马络头;鞅,牛缰绳。
18爱见:以事、理为对象所起之烦恼。
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着事事物物,故易障道。
「见」则指执着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
19法王位:此名相历来有异解,因为涉及到对善财童子的定位,所以特别关键。
在菩萨行之「十住」的第九位也称「法王子住」、「了生住」。
众生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
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
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
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此处应该如何理解,应该仔细斟酌。
如澄观所说:「
此菩提心为当何位?善财童子为圣?为凡?有古多释:
一云即地上菩萨,言发心者,证发心也。
一云是地前宝报凡夫,但有宿善信根现熟。」
至于第三种解释:「此人已生法王种中,斯文可定然自为二解,
一谓智契法性生在佛家,名法王种,即已入地。
二谓据多闻熏习胜解真性成就佛种,名生法王种中,即三贤内种性菩萨。」
但澄观认为,这三种解释都不能作为依据。
澄观依据法藏的解释认为,善财童子「应是善趣信行中人。
依圆教宗有其三位:
一见闻位,即是善财次前生身,见闻如是普贤法故,成解脱分善根。如前叹德中辨。
二是解行位,顿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财此生所成,至普贤位是。
三证入生,即因位穷终没同果海,善财来生是也。
若尔,定是何位?谓以在『信』是『信位』。
在『住』是『住』位。一身历五位随在即彼。」
(唐澄观《华严经疏》便有三种解释:
其一,善财为地前菩萨;
其二,善财为地上菩萨;
其三,善财顿修五位行法,乃是一身历五位。
【语译】
善财童子对文殊菩萨说:「
很希望圣者为我等广泛详细地宣说,成就菩萨应该如何学习菩萨行?
应该如何修行菩萨行?
应该如何导向菩萨行?
应该如何实践菩萨行?
应该如何纯净菩萨行?
应该如何进入菩萨行?
应该如何成就菩萨行?
应该如何随顺菩萨行?
应该如何记忆回忆菩萨行?
应该如何增加扩展菩萨行?
应该如何使普贤行很快能够圆满?」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说出偈颂:「
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
已发广大愿,除灭众生苦,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坏。
福光福威力,福处福净海;汝为诸众生,愿修普贤行。
汝见无边际,十方一切佛,皆悉听闻法,受持不忘失。
汝于十方界,普见无量佛,成就诸愿海,具足菩萨行。
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随导师学,当成一切智。
汝遍一切剎,微尘等诸劫,修行普贤行,成就菩提道。
汝于无量剎,无边诸劫海,修行普贤行,成满诸大愿。
此无量众生,闻汝愿欢喜,皆发菩提意,愿学普贤乘。」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说完此偈颂之后,告诉善财童子说:「
很好啊!很好啊!善男子!你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追求菩萨行
善男子!如果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
能在发心之后,再接着求取菩萨行,更加倍地艰难。
善男子!如果欲成就一切智智,应该下定决心寻找真正的善知识。
善男子!寻找善知识千万不要产生疲倦和懈怠,
拜见善知识也不要产生厌倦和满足,
对于善知识的所有教诲都应该随顺,
对于善知识以善巧方便所说及所做不要认为是其过失。
【注释】
①说颂言:下文的偈颂大意为文殊菩萨对于善财童子的鼓励夸奖之辞,其含义与下文的散文体大致相同。
善男子!在此南方有一个名叫『胜乐』的国土;
此国中有一座名叫『妙峰』的山;
那座山中有一位名叫『德云』的比丘。
你可以前往向他请教,成就菩萨应该如何学菩萨行?
成就菩萨应该如何修行菩萨行?
以及成就菩萨应该如何很快获得圆满的普贤行?
德云比丘应该会给你作出回答。」
当时,善财童子听了文殊菩萨的这些话语之后,欢喜跳跃,以头顶礼文殊菩萨的双足,
并且围绕文殊菩萨无数圈礼拜文殊,非常殷勤虔诚地抬头观看文殊菩萨,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善财童子第一参——文殊菩萨会,至此叙述完毕。此后,善财童子还得到过文殊菩萨的指点,下文当详。
善财童子第二参:德云比丘会
【语译】
善财童子辞别文殊师利菩萨向南行走,到达胜乐国,登上妙峰山。
善财在妙峰山山上向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观察寻找,渴望见到德云比丘。
一直经过了七日,才见到德云比丘在另外一座山上慢慢散步。
善财看见德云比丘后,立即前往拜见,顶礼其足,在德云周围向右围转三圈,又站在其正前方,向德云比丘这样说道:「
圣者!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但还不知道成就菩萨应该如何学菩萨行,
如何修行菩萨行,以及应该如何迅速圆满证成普贤行。
我听闻圣者您善能教诲众生,希望您能够垂怜我,
为我宣说菩萨如何才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时,德云比丘对善财说:「
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经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能请教诸菩萨行。
这样的事,是难为之事中最难的。正如所说:
追求菩萨行,
追求菩萨境界,
追求菩萨出离世间之道,
求取菩萨清净之道,
追求菩萨清净广大之心,
追求菩萨成就神通,
追求菩萨示现解脱法门,
追求菩萨示现世间所作之业,
追求菩萨随顺众生之心,
追求菩萨生死涅槃之门,
追求菩萨观察有为法、无为法而心并无任何执着。
「善男子!我已经证得自在决定的解悟力,
信眼清净,
智光照曜,
普观所有境界,
远离一切障碍,
善巧观察,
普眼明彻,具备清净之行,到往十方一切国土,
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常忆念一切诸佛如来,
总持一切诸佛之正法,常常见到一切十方诸佛。
具体而言:见于东方一佛、二佛、
十佛、
百佛、
千佛、
百千佛、
亿佛、
百亿佛、
千亿佛、
百千亿佛、
那由他亿佛、
百那由他亿佛、
千那由他亿佛、
百千那由他亿佛,
乃至见无数、无量、
无边、无等、
不可数、不可称、
不可思、不可量、
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佛,
乃至见阎浮提微尘数佛、
四方天下微尘数佛、
千世界微尘数佛、
二千世界微尘数佛、
三千世界微尘数佛、佛剎微尘数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佛。
东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也是如此。
对于一一方中所有诸佛的种种色相、
种种形貌、
种种神通、
种种游戏、种种众会庄严道场、
种种光明无边照耀、种种国土、种种寿命,随诸众生种种心乐示现出种种成就正觉之门,以及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而宣说正法。
——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时常观想不忘失。
【注释】
①经行:以养身为目的散步。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
一则疴;二能销食。」
②有为: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
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
也就是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四种有为相为其特征。
③无为:无造作之意,为「有为」的对称,指非由因缘所造作、离于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
④阎浮提:又作「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阎浮」。
阎浮,梵语为树之名;提,梵语为洲之意。阎浮提,即盛产阎浮树之国土。
又因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
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在佛教中,此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⑤四天下: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
⑥三千世界:是古代印度人对于宇宙构成的描述,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印度人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
其间包括日、月、
须弥山、
四天王、
三十三天、
夜摩天、
兜率天、
乐变化天、
他化自在天、
梵世天等。
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
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
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中所说的三千世界往往是指一位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语译】
「善男子!我只是证得了这种回忆记忆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的法门,
怎么能够了知诸大菩萨无边智慧清净行门?
这一法门包含:
智光普照念佛门,常常见到一切诸佛国土种种宫殿都整洁干净;
使一切众生念佛门,针对诸众生心之所乐,使其都见到佛而获得清净;
使众生安住于力念佛门,使其进入如来十力中;
使其安住于法念佛门,见到无量佛,听闻佛法;
照耀诸方念佛门,完全见到一切诸世界中等无差别诸佛海;
进入不可见处念佛门,完全见到一切微细境界中诸佛自在神通等事;
住于诸劫念佛门,在一切劫中常常见到如来诸所施为没有片刻舍离;
住一切时念佛门,在一切时常常见到如来,亲近同住从不舍离;
住一切剎念佛门,于一切国土均见佛身超过一切,没有与之相等者;
住于一切世念佛门,随于自心之所欲乐完全见到三世诸如来;
住于一切境念佛门,在一切诸境界中完全见到诸如来次第显现;
住寂灭念佛门,于一念中见到一切剎一切诸佛示显涅槃;
住于远离念佛门,于一念中见到一切佛从其所住而出去;
住广大念佛门,心常常观察一一佛身充遍一切诸法界;
住微细念佛门,于一毛端有不可说如来出现,都至其所而做各种事;
住庄严念佛门,于一念中见到一切剎皆有诸佛成等正觉并出现神变;
住能事念佛门,看见一切佛出现世间放出智慧光而转法轮;
住自在心念佛门,知道随其自心所有欲乐,一切诸佛均显现其像;
住自业念佛门,知道随着众生所积集之业,显现众生影像使其觉悟;
住神变念佛门,见到佛所坐广大莲华周遍法界而开放;
住虚空念佛门,观察如来所有身云装饰了整个法界和虚空界。
德云比丘继续对善财童子说:「我为什么能够知晓哪些功德行呢?
善男子!南方有一个名叫『海门』的国家;这个国家有一位叫『海云』的比丘。
你可以前往他那里向他请教:成就菩萨应该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海云比丘能分别宣说发起广大善根的因缘。
善男子!海云比丘肯定会使你进入广大助道位,
肯定会使你产生广大善根力,肯定会为你宣说发菩提心之因,
肯定会为你生发出扩展大乘的光明,
肯定会为你说明如何修广大波罗蜜,
肯定会使你进入广大诸行海,
肯定会满足你的广大誓愿轮,
肯定会使你进入清净广大庄严门,
肯定会使你产生广大慈悲力。」
当时,善财童子礼拜德云比丘双足之后,右绕而礼敬观察德云。
最后,善财童子辞别德云而向南去。善财童子第二参——德云比丘会,至此叙述完毕。
【注释】
①寂灭:略称为「灭」,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
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寂灭」有时又等同于「涅槃」。
②自业:自己之业。
「业」为造作之义,指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
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
③因: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
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
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
由此可知,广义之因,系包含内因与外缘二者。
善财童子第三参:海云比丘会
【语译】
这时,善财童子一心思维德云比丘的如下教诲:
正念观察智慧光明门,
正念观察菩萨解脱门,
正念观察菩萨三昧门,
正念观察菩萨大海门,
正念观察诸佛现前门,
正念观察诸佛方所门,
正念观察诸佛轨则门,
正念观察诸佛等虚空界门,
正念观察诸佛出现次第门,
正念观察诸佛所入方便门。
善财童子逐渐地南行,到达海门国,走向海云比丘的住所,
顶礼海云比丘双足,从右围绕向其致敬完毕,
重新在海云比丘的前面合掌向其致敬,善财童子这样说道:「
圣者!我早先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想进入一切无上智之海,但却不知道成就菩萨如何才能舍弃世俗之家而生于如来之家?
如何才能度过生死大海,进入佛智之海?
如何才能脱离凡夫地,进入如来地?
如何才能截断生死之流,进入菩萨行之流?
如何才能毁破生死车轮,成就菩萨大愿之轮?
如何才能灭除魔境界,显现佛之境界?
如何才能使爱欲之海枯竭而使大悲之海壮大?
如何才能关闭诸多进入恶道之门,打开进入大涅槃之门?
如何才能逃出欲界、色界、五色界三界之城,进入一切智之城?
如何才能弃舍一切玩好之物,将其都用作使一切众生得到很大的益处?」
当时,海云比丘问善财说:
「善男子!你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吗?」
善财回答:「是!我早先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海云说:
「善男子!如果诸众生不种植善根,就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要获得普门善根光明,具备真实道三昧之智光,
生出种种广大福海,使清净法得到增长,没有懈怠停息,
应该侍奉善知识而不生疲倦和厌恶,不顾身体和生命,没有任何掖藏和积集,
其等心如同大地一样无有高下之分,
心性常常缅怀慈愍一切众生之念想,对于诸有趣专念不舍,
永恒地乐于观察如来境界。这样才能发菩提心。
「所谓发菩提心包含这些内容:
发大悲心,普遍救助一切众生;
发大慈心,完全同等地护佑一切世间;
发安乐心,使一切众生灭除诸苦;
发饶益心,使一切众生远离恶法;
发哀愍心,能够普遍地守护那些怖畏者;
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
发广大心,使其遍满一切法界;
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
发宽博心,完全见到一切诸如来;
发清净心,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法之智没有违反;
发智慧心,普遍进入一切智慧之海。
【注释】
①白净法:清净法,善法。
②等心:对于一切众生怨亲所持平等之心;对于佛教修行的万千法门持等修之心。
③诸有趣:指众生在其中以因果律而运作的六道轮回。
趣,即六道。诸有,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
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
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沈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语译】
「善男子!我住于这个海门国已经有十二年了,
经常以大海为我观想的境界。
我是这样做的:
思维大海的广大无量,思维大海甚深难测,
思维大海逐渐又深又宽阔,
思维大海中有无量奇妙庄严的众多珍宝,
思维大海积集了无量的水,
思维大海水色不同也不可思议,
思维大海是无量众生的居住之处,
思维大海容受了种种身体宏大的众生,
思维大海能受大云所雨之雨,
思维大海从来就没有增减。
「善男子!我思维这些问题时,又产生这样的念想:
『在世间之中,是否有广博超过大海的东西呢?
是否有在容纳众生之数量方面超过大海的地方呢?
是否有在深度方面超过大海的东西吗?是否有殊特超过大海的吗?』
善男子!我这样想时,此海之下有宏大的花朵忽然出现了,
它以无能战胜的因陀罗尼罗宝为其茎,
以吠琉璃宝为其藏,
阎浮檀金为其叶,沉水为其台,玛瑙为其须,其芬芳遍布十方,覆盖了整个大海。
有数百万的阿修罗王执持其茎,有数百万摩尼宝庄严网完全覆盖其上,
数百万龙王降下香水,数百万迦楼罗王佩带诸璎珞及宝缯带周匝垂下,
数百万罗剎王以慈心观察此花,数百万夜叉王恭敬礼拜,
数百万干闼婆王以种种音乐赞叹供养,
数百万天王降下天华、天鬘、天香、天烧香、天涂香、天末香、天妙衣服、天幢幡盖,
数百万梵王头顶礼敬此花,数百万净居天众合掌作礼,
数百万转轮王各以七宝庄严供养此花,
数百万海神同时出现恭敬顶礼,
数百万味光摩尼宝光明普照,
数百万净福摩尼宝作为此花的装饰,
数百万普光摩尼宝为其清净藏,
数百万殊胜摩尼宝其光赫奕,
数百万妙藏摩尼宝光照无边,
数百万阎浮幢摩尼宝次第排列,
数百万不可破坏的金刚师子摩尼宝清净装饰此花,
数百万日藏摩尼宝广大清净,
数百万可乐摩尼宝具种种色,
数百万如意摩尼宝庄严无尽,光明照耀。
这朵大莲花,是如来出世善根所生起的,
一切菩萨都对其产生信仰和快乐,十方世界无不显现于眼前。
这朵大莲花,是从如幻化之法中产生的,
是从如梦之法产生的,
是从清净之业产生的,为无诤法门所装饰,
进入无为法印,住于无碍门,
充满十方一切国土,随顺诸佛甚深境界,无数百千劫中感叹其功德永远不可能耗尽。
【注释】
①吠琉璃宝:又作「毗琉璃」,为「琉璃」的异名。
②沉水:即「沉水香」之略称,又称「沉香」、「黑沈香」、「蜜香」。
系采自热带所产瑞香科常绿乔木之天然香料。
此香木材质甚重,为青白色。印度、波斯、暹罗、交趾及我国广东南部、海南岛等地均产之。
其木朽败或伐采时,由中心木质部分渗出黑色树脂,即是沈香。其香浓郁,木心坚实,入水必沉,故称沉水香,可供药用,治疗风水肿毒。
③布濩:遍布;布散。
④罗剎: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剎娑」,女的叫「罗剎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罗剎也是地狱的狱卒,职司呵责罪人。
又称「阿傍」、「阿傍罗剎」、「阿防」、「旁」。
其形状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
以上各类恶鬼性质之罗剎,于诸经中,偶亦转变成佛教之守护神,称为「罗剎天」,乃十二天之一。
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冑,手上持刀,跨骑白狮。
⑤末香:即「抹香」、「粖香」,指在道场、寺庙抛撒的呈粉末的香,为十种用来供养佛的香之一。
⑥净居天:在色界四禅之最高处,有五重天,为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因无外道杂居,故名「净居」。
这五重天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⑦转轮王:即「转轮圣王」,简称「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
⑧清净业:又作「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三种福业。
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业」为:
第一,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之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
⑨无见顶相:指佛八十种「好」的第六十六种,佛之肉髻相,是说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
⑩广长舌相: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又作「广长轮相」,略称「长舌相」、「广长舌」、「舌相」。
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
一是语必真实,二是辩说无穷,即下文所说的「善巧言说」、「广大辩才」、「妙音演法」。
11圆满音声:指佛所具「三十二大人相」的第二十八种「梵声相」,
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
乃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
【语译】
海云比丘继续向善财童子宣说「普眼法门」:
「当时,这位如来随即伸出其右手抚摩着我的头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
开示一切如来境界,显发一切菩萨诸行,阐明一切诸佛微妙法门,
一切法轮都进入其中,这些微妙佛法能净一切诸佛国土,
能摧毁一切异道的邪论,能灭除一切诸魔的军众,
能使众生都产生欢喜,能照亮一切众生的心行,
能了一切众生诸根,随着众生之心的状况使其开悟。
我跟从这位如来所听闻的这一法门之后,便经常受持读诵,忆念观察。
假使有人以大海数量的墨,以无数须弥山聚制成的笔,书写这一普眼法门,
一品中一门,
一门中一法,
一法中一义,
一义中一句,
也只能写很少一部分,何况其全部!
「善男子!我在那位佛的住所一千二百年,受持了如此的普眼法门,日日中以闻持陀罗尼光明领受无数品,
以寂静门陀罗尼光明趣入无数品,
以无边旋陀罗尼光明普入无数品,
以随地观察陀罗尼光明去琢磨理解无数品,
以威力陀罗尼光明普摄无数品,
以莲华庄严陀罗尼光明引发无数品,
以清净言音陀罗尼光明开演无数品,
以虚空藏陀罗尼光明显示无数品;
以光聚陀罗尼光明增广无数品,
以海藏陀罗尼光明辨析无数品。
如果有众生从十方来,
或者是天、
或者是天王,
或者是龙、
或者是龙王,
或者是夜叉、
或者是夜叉王,
或者是干闼婆、
或者是干闼婆王,
或者是阿修罗、
或者是阿修罗王,
或者是迦楼罗、
或者是迦楼罗王,
或者是紧那罗、
或者是紧那罗王,
或者是摩睺罗伽、
或者是摩睺罗伽王,
或者是人、
或者是人王,
或者是梵众、
或者是梵王,
如此一切众生都来到我的住所,我都为他们开示解释、称扬赞叹,使其都能够爱乐、趣入、安住于此诸佛菩萨行光明普眼法门。
「善男子!我深深地知道这一普眼法门,
如果诸位菩萨摩诃萨能够深入一切菩萨行海,随其愿力而修行;
进入大愿海,在无量劫中住于世间;
进入一切众生海,随其心之欲乐给予其广泛的利益;
进入一切众生心海,出生十力无碍智之光;
进入一切众生根海,应时教化全部使其调伏;
进入一切剎海,成满本愿装饰佛土;
进入一切佛海,希望经常供养诸如来;
进入一切法海,能以智慧使其都悟入;
进入一切功德海,使其具足所有修行法门;
进入一切众生言辞海,在一切国土转正法轮而说法。
「而我什么能够知晓,能够宣说普眼法门的功德行呢?
善男子!从此继续南行六十由旬,在楞伽道边有一个名为『海岸』的村落;
那里有一位叫『善住』的比丘。你可以到他那里询问成就菩萨如何清净菩萨行?」
这时,善财童子礼拜海云双足,右绕瞻仰海云比丘。然后辞别海云比丘,离开了海门国继续南下。
善财童子第三参——海云比丘会,至此叙述完毕。
【注释】
①心行:心以念念迁流为特征,故称「心行」。
指心的作用、活动、状态、变化以及心的对象、作用所及的范围、志向、心愿、性向、决心等。另外,心中产生的分别意识、妄想、计较分别也称之为「心行」。
②虚空藏:含藏一切功德如虚空,故名「虚空藏」。
③梵:指梵天之众生。
④由旬:又作「由延」、「逾缮那」、「逾阇那」,是印度古代用来衡定里程的长度单位。
其一般含义为「套一次牛,车所行的路程」,并无确定的长度。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中说:
「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程也。
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唯十六里。」
又,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经过研究认为,《佛国记》所说「由延」,在印度北部及西部为每一由延平均合四点六里,在以摩竭提国为中心之中印度地方则每一由延平均合六点五里。
⑤楞伽道:通往楞伽山之道路。
楞伽,即楞伽山。
相传此山乃佛陀宣讲《楞伽经》之处。
据《入楞伽经》卷一《请佛品》所载,
此山系由种种宝性所成,
诸宝间错,光明赫炎,
犹如百千个太阳共同照耀金山。
山中有无量花园香树,
微风吹拂,枝叶摇曳,
百千妙香一时流布,
百千妙音一时俱发。
重岩屈曲,处处仙境,
无数众宝共成灵堂、龛窟,内外明彻,
不能复现日月之光晖,
此山乃古昔诸仙贤圣得道入化之处。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说,楞伽山在斯里兰卡。
澄观说,楞伽「云『难往』,又含四义:
一种种宝性所成庄严殊妙故,
二有大光明映日月故,
三高显宽广故,
四伽王等居,佛复于此开化群生,作胜益事故。
……此山居海之中四面无门,非得通者莫往,故云『难往』。」
⑥海岸:此村落之所以名为「海岸」是因为它是通往南海北岸之的缘故。
善财童子第四参:善住比丘会
【语译】
在路途,善财童子专心忆念海云比丘的教诲,
专心忆念这一普眼法门,
专心忆念佛之神力,
专心忆持无数法句,
专心进入法海之门,
专心思考法之差别,
深入法之旋涡,完全进入法之虚空处,清除障碍法,观察法宝。
善财童子逐渐地继续向南行进,直至通往楞伽山的大道旁的海岸村落。
善财童子仔细观察十方寻找善住比丘。
他终于看见善住比丘在虚空之中来往漫步,无数诸天恭敬地围绕着他,
诸天撒播许多天华,演奏出天妓乐,以遍满虚空的无数幡、幢、丝绸飘带作为善住比丘之供养;
诸大龙王在虚空中兴起了不可思议沉水香云,并将震雷激电作为对善住比丘的供养;
紧那罗王演奏出音乐,如法赞美善住以之作为对他的供养;
摩睺罗伽王将不可思议极微细之衣在空中周匝布设,使其心中产生欢喜。
以之作为对善住比丘的供养;
阿修罗王兴起不可思议的摩尼宝云,以其无量光明的种种庄严遍满虚空作为对善住比丘的供养;
迦楼罗王变作童子形,无量采女围绕着这位童子,究竟成就了无杀害之心,在虚空中合掌供养善住比丘;
不可思议数诸罗剎王被无量罗剎围绕着,这些罗剎王形体非常大,十分可怕恐怖,
看见善住比丘慈心自在,便曲躬合掌瞻仰供养善住比丘;
不可思议无数诸夜叉王,各各都有众多眷属围绕,四面周匝恭敬守护善住比丘;
不可思议数诸梵天王,在虚空中曲躬合掌,以人间之法称扬赞叹善住比丘;
不可思议数诸净居天,在虚空中与宫殿中都恭敬合掌发出大誓愿。
当时,善财童子看见这些景象之后,心里产生无量欢喜,合掌敬礼,这样说道:「
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萨如何修行佛法?
如何积集佛法?
如何具备佛法?
如何熏习佛法?
如何使佛法增长?
如何总摄佛法?
如何究竟佛法?
如何净治佛法?
如何清净佛法?
如何通达佛法?
我闻圣者善欲教诲众生,
希望您怜爱我,为我宣说菩萨如何才能够不舍弃拜见佛,并且常在其住所精勤修习?
菩萨如何不舍离菩萨,与诸菩萨有同一善根?
菩萨如何不舍佛法,都以智慧而得到明证?
菩萨如何不舍大愿,而能完全使一切众生得到利益?
菩萨如何不舍众行,住于一切劫而心没有任何疲倦和厌恶?
菩萨如何不舍佛土,能够完全使一切世界严整干净?
菩萨如何不舍佛力,能全部知见如来自在?
菩萨如何不舍有为法又不住于有为法,
并且在一切六道之中自如变化,
示现所受生死而修菩萨行?
菩萨如何不舍所闻之法,并且都能领受诸佛之正教?
菩萨如何不舍智光,普入三世智所行之处?」
【注释】
①漩澓:水的旋涡和回流。澓,水回流。
②熏习:又作「熏习」,简称「熏」,指将一法之势力熏附于他法之上,犹如以香气熏附于物。
意思为,由熏习而新生种子,并且能使种子增长。
③佛力: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也称为「智力」;
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因而也称为「方便力」;
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因而又称为「愿力」。
④三世智:如来十智之一,为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佛智。
【语译】
这时,善住比丘对善财说:
「好啊!好啊!善男子!
你已经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现在又发心求问佛法、一切智法以及自然者之法。
「善男子!我已经成就菩萨无碍解脱门,
若来若去,若行若止,
随顺思维,修习观察,
即时获得叫做『究竟无碍』的智慧光明。
由于得到这个智慧光明的缘故,
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知晓一切众生的心行,
能够无所障碍地知晓一切众生的生死状况,
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知晓一切众生的宿命,
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知晓一切众生在未来劫中的事情,
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知晓一切众生现在世的事情,
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知晓一切众生的言语音声的种种差别,
能够为一切众生没有任何障碍地解决所有的疑问,
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知晓一切众生诸根,
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在一切众生应该受化之时准时前往,
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知晓一切剎那、罗婆、牟呼栗多以及日夜时分,
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知晓三世海的流转次第,
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以自己的身体遍往十方一切佛土。
为什么可以如此呢?是因为我证得了无住无作的神通力的缘故。
「善男子!我因为证得了这一神通力,所以,
在虚空中有时行、
有时住、
有时坐、
有时卧、
有时隐、
有时显,
有时显现出一身,
有时显现出多身,穿度墙壁犹如虚空;
并且在虚空中结跏趺而坐,往来自在犹如飞鸟;
进入地下犹如进入水中一样地方便,
履水如地般平坦,
浑身上下都冒出烟焰犹如大火。
有时可以一切大地产生震动,
有时以手触摸太阳、月亮,
有时显现出高至梵宫的身体。
有时显现出如烧香形状的云彩,
有时显现出宝焰样的云彩,
有时显现出变化多端的云彩,
有时显现出如光网般的云彩,
这些云彩都非常广大完全覆盖了十方。
有时在一念中掠过东方一世界、二世界、
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
乃至无量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
有时也掠过阎浮提微尘数世界,
有时掠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
在一切诸佛国土佛世尊面前,听闻他们说法,
每一位佛所现无量佛剎微尘数的差别身,
每一佛身雨无量佛剎微尘数供养云,
这些云彩有:
一切华云、
一切香云、
一切鬘云、
一切末香云、
一切涂香云、
一切盖云、
一切衣云、
一切幢云、
一切幡云、
一切帐云,
以一切身云而为供养。
每一位如来宣说的所有内容,我都受持;
每一国土所有的庄严,我都回忆忆念。
如东方以及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所有十方都是如此。
如此一切诸世界中所有的众生,如果看见我的身形,都可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些世界中的一切众生,
我都已经清晰地看见了,并且能够随其大小、胜劣、苦乐,
展示出与其同样的形状,以便教化他们使其成就。
如果有众生来亲近我,
我都能够使其安住于如此法门之中。
【注释】
①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
②受化:受生及化生,即「转生」之义。
③罗婆:又作「腊缚」、「罗预」、「罗予」,为印度计量时间的单位。
据《俱舍论》卷十二载,
一二○剎那为一怛剎那,
六十怛剎那为一罗婆,
三十罗婆为一牟呼栗多,
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
④牟呼栗多:剎那,印度计量时间的单位。
《俱舍论》卷十二曰:「
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
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
【语译】
「善男子!
我只晓这一普遍迅速供养诸佛成就众生的无碍解脱法门,
如诸菩萨持大悲戒、
波罗蜜戒、
大乘戒、
菩萨道相应戒、
无障碍戒、
不退堕戒、
不舍菩提心戒、
常以佛法为所缘戒、
于一切智常作意戒、
如虚空戒、
一切世间无所依戒、
无失戒、
无损戒、
无缺戒、
无杂戒、
无浊戒、
无悔戒、
清净戒、
离尘戒、
离垢戒。
「如此的功德,我为什么能够知晓,能够宣说呢?
善男子!从此南下有一个名叫『达里鼻荼』的国家,此国中有一座名叫『自在』的城市;
此城中有一位名叫『弥伽』的比丘。
你可以前往他住的地方去请教:
菩萨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当时,善财童子顶礼善住比丘的双足,右绕瞻仰比丘,辞别善住比丘,又朝南方走去。
善财童子第四参——善住比丘会,至此叙述完毕。
【注释】
①大乘戒:又名「菩萨戒」,即菩萨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网经》中所说的「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以及《善戒经》中所说的「三聚净戒」。
②退堕:又作「退转」、「退失」,略称作「退」。
指在求佛道之中途,退失菩提心,而堕于二乘凡夫之地;或退失已证得之行位。
③作意:心的作用、功能之一,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
④达里鼻荼:据澄观的解释,「达里鼻茶」的意思为「消融」,「谓从圣教生消谬解故」;
城名为「自在」的意思为「于三世佛法了知修习得圆满故」
《华严经》卷六十三
入法品之四善财童子第五参:良医弥伽会
【语译】
在继续南下的路途,
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即将学习的大光明法光明法门,
深深地信仰并且趣入,
专心忆念佛,使三宝从不中断,
感叹而远离各种欲念,
忆念一切普照三世的善知识,
忆念那些能够普救众生的大愿,
对于有为法不产生执着,究竟思维诸法的自性,能够是一切世界都变得严整干净,
对于一切佛以及众会道场都在心中不产生执着。
善财童子逐渐地继续南下到达自在城,寻找弥伽。
善财看见有人在市场中坐在师子座上说法,
数万人一同围绕着他,弥伽正在宣说轮字庄严法门。
善财童子当即顶礼弥伽之足,围绕他无量圈,最后在其前合掌而这样说:「
圣者!我早先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但我却不知道成就菩萨如何学菩萨行?
如何修菩萨道?
如何在六道中流转但却永不忘记失去菩提之心?
如何得平等之心意并坚固不动?
如何获得清净心而不会毁坏?
如何产生大悲之力而永不疲劳?
如何进入陀罗尼而完全得到清净?
如何发生智慧广大光明,一切法都不再是其障蔽?
如何具备无碍理解辩才之力,决定明了一切很深的义藏?
如何得正念力,忆持一切差别法轮?
如何获得净趣之力,在一切道都演说诸法?
如何获得智慧之力,对于一切法都能够决定分别其意义?」
这时,弥伽对善财童子说:「
善男子!你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吗?」
善财童子回答:「
是!我早先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弥伽立即从师子座上走下来,
来到善财童子面前,五体投地礼敬善财,
并且散布金银花等无价宝珠以及美妙的碎末状的栴檀、无量种的衣物覆盖在善财的身上,
又散布无量种种香华、种种供具以之供养善财。
做完这一切之后,善财起立而称赞感叹说:「
好啊!好啊!善男子!
已经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
如果有人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那么就可以使一切佛种不至于中断,
就可以使一切佛剎更为严整干净,
就可以使一切众生获得成熟,
就可以了达一切法性,
就可以悟解一切业的种子,
就可以使一切诸行圆满,
就可以使一切大愿不致于中断,
就可以如实理解远离贪欲的种性,
就可以明确地见到三世的差别,
就可以使信仰和理解永远坚固不变,
就可以被一切如来所加持,
就可以被一切诸佛所忆念,
就可以与一切菩萨平等,
就可以被一切贤圣所赞叹喜欢,
就可以被一切梵王礼觐,
就可以被一切天之主所供养,
就可以被一切夜叉守护,
就可以被一切罗剎所侍奉保卫,
就可以被一切龙王迎接,
就可以被一切紧那罗王所歌咏赞叹,
就可以被一切诸世间之主称扬庆悦,
就可以使一切诸众生界都得到安定。
总而言之,
使其舍弃恶道,
使其出离困难之处,
断绝一切贫穷之根本,
生于一切天、人快乐之位,
遇到善知识并亲近之,
听闻广大法并且受持,
生出菩提心,使菩提心清净,
照耀菩萨道,进入菩萨之智,住于菩萨之地。
「善男子!
应该知晓菩萨所作是非常难的,
难于出生也难于遇到,就更加难有看见菩萨的机遇。
菩萨是一切众生的父母亲,因为众生依靠菩萨而成就;
菩萨是一切众生救星,救拔众生出离苦难;
菩萨是一切众生的依止之处,因为菩萨守护着世间;
菩萨是一切众生的救护者,使其免于恐怖害怕。
菩萨如同风轮,执持诸世间不使其堕落于恶道;
菩萨如同大地,使众生的善根得到增长;
菩萨如同大海,充满了无尽福德;
菩萨如同净日,智慧光明普照;
菩萨如同须弥山,其善根远远高于须弥山巅;
菩萨如同明月,智光因此而出现;
菩萨如同猛将,摧伏了魔军;
菩萨如同君主,在佛法城中得到自由自在;
菩萨如同猛火,烧尽了众生我爱之心;
菩萨如同大云,降下无量的妙法雨;
菩萨如同及时雨,使一切信根之芽增长;
菩萨如同船师,指示着度过法海的渡口;
菩萨如同桥梁,使众生可以度过生死之大海。」
【注释】
①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一切之佛,即佛宝;
佛所说之法,即法宝;
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
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
②轮字:指金刚因菩萨之种子 满字。
因菩萨为转法轮之弥勒菩萨,故约于其弥勒之三形,而称为「轮」。
③正念:八正道之一,又作「谛意」,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
④五体投地:印度礼法之一,为佛教最郑重的礼拜法。即两膝、两肘及头顶着地的致敬法。
又称五轮投地、五轮着地、举身投地顶礼、接足礼。
⑤栴檀:又作「栴檀树」、「真檀树」、「真檀」等,为常绿之乔木,干高数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
研根为粉末,可为檀香,或制香油,叶长约五公分,枪锋状对生,房状花。
球形核果,大如蚕豆,熟时呈黑色,颇富汁液,核甚坚硬,竖之有三凸陵。
⑥业种:因为善、恶之业可以生出苦乐之果,因此将善、恶之业称之为「业种子」。
⑦恃怙:出自《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因以「恃怙」为母亲、父亲的代称。
⑧须弥:即「须弥山」,意译「妙高山」,因为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
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
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
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碱海的四方。
⑨法雨: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
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因此佛教常常以雨譬喻佛法。
⑩信根:即信仰佛、法、僧三宝以及四谛等佛教的真理,为五无漏根之一。
「信」为入理之根本,「根」则为坚固不动之义。这是以草木之根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来比喻信仰之心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11船师:因为佛、菩萨如同度众生至彼岸的船筏的指挥者一样,因而佛典中常常以船师来喻指佛、菩萨。
【语译】
弥伽如此赞扬感叹善财童子,使得诸位菩萨都非常欢喜。
诸位菩萨都从其面门发出种种光芒,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之中的众生遇到这些光之后,诸位龙神以及梵天都全部来到弥伽的住所。
弥伽大士即以方便为众生开示、演说、分别、解释轮字品庄严法门。
那些众生听闻此法之后已,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并且永不退转。
弥伽又还升其本座,告诉善财说:「
善男子!我已经获得妙音陀罗尼,能分别知晓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天所用的语言,
对于诸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诸梵天等所有的语言也都能够知晓。
对于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无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诸众生所用的语言,也都能够知晓。
「善男子!我只知晓这一菩萨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
诸菩萨摩诃萨,能够完全进入一切众生种种想海、
种种施设海、种种名号之海、种种语言之海,
能够完全进入说一切深刻秘密的法句海、
说一切究竟法句海、
说一切所缘中有一切三世所缘法句之海、
说上等法句海、
说上上等法句海、
说差别之法句海、
说一切差别之法句海,
能完全进入一切世间咒术海、
一切音声庄严轮、
一切差别之字轮际。
【注释】
①梵天: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
在婆罗门教、印度教之中,梵天指宇宙的创造者,是万有之根源。
「梵」的神格化所产生的神祇,为婆罗门教的最高神,也是印度教三大神祇(即梵天、湿婆、毗湿奴)之一。
佛教中总称色界的初禅天为梵天,包括「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
通常单独使用的「梵天」,大多指「大梵天王」、「梵王」。
「梵王」,别名「尸弃」、「世主」,此天王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请求佛转法轮,与帝释天同为佛教的护法神。
②施设:安立;建立;发起。
③究竟: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
④音声庄严轮:以音声作佛事之意,即用诵经、唱佛名乃至以歌舞音乐等供养佛的礼仪。
在此是指以妙音诵持「轮字法门」。
⑤字轮:密教修法所用的观法之一。
又称法界体性三昧观、入法界三昧观、入法界观、后入三摩地观。
即观显本尊之意密与行者之意业本来融会不二的观法。
亦即行者于心月轮上,布列表地、水、火、风、空五大的梵字(阿、微、罗、诃、佉),
以及表示佛、菩萨的梵字,而思维现象世界本来是空,最后实现本尊与自己一体无二之境地。
于密教修法中,此字轮观为意密成佛之秘观、加持成佛之妙行,与正念诵、修口密的入我我入观同是重要的观法。
【语译】
良医弥伽继续给善财童子说:
「如此功德,我现在为什么能够知晓,能够宣说?
善男子!从此继续向南行进,有一个名叫『住林』的村落;
那里有一位名叫『解脱』的长者。你可以前往他那里去请教:
成就菩萨如何修菩萨行?
菩萨如何成就菩萨行?
菩萨如何积集菩萨行?
菩萨如何思维菩萨行?」
这时,善财童子因为弥伽善知识的缘故,
对于一切智之法产生深深的尊重,种植了很深的清净信仰,自己又深深地增益它。
善财童子礼拜弥伽之足,涕泗悲泣,绕无数圈。
恋慕瞻仰弥伽之后,善财童子辞别良医弥伽,继续向南行进。
善财童子第五参——良医弥伽会,至此叙述完毕。
【注释】
①住林:表征「方便具足住」。
②解脱:于其身内显现无边佛境,定用自在,因此此长者名为「解脱」。
善财童子第六参:解脱长者会
【语译】
在南下的路途,
善财童子思维着良医弥伽宣说的诸菩萨无碍解陀罗尼光明庄严门,
深入了诸菩萨语言海门,
回忆记忆诸菩萨知晓一切众生微细的方便门,
观察诸菩萨清净心门,
成就诸菩萨善根光明门,
净治诸菩萨教化众生门,
明利诸菩萨摄众生之智门,坚
固诸菩萨广大志乐门,
住持诸菩萨殊胜志乐门,
净治诸菩萨种种信解门,
思维诸菩萨无量善心门;
誓愿坚固,心无疲倦厌恶;
以诸甲冑而自己庄严,精进深心不可退转,具备从未毁坏的信仰;
其心坚固,犹如金刚以及那罗延,从来就不会毁坏;
守持一切善知识的教诲,对于诸境界获得不坏之智;
普门清净,所行无有障碍;
智光圆满,普照一切;
具足诸地总持光明,了知法界的种种差别,无依无住,平等无二;
自性清净而庄严,于诸所行都获得究竟,智慧清净离诸执着;
知晓十方差别法,智慧没有障碍;
前往十方差别之处,身体从不疲倦懈怠;
对于十方差别之业,都获得明了;
对于十方差别佛,无不现见;
对于十方差别时,都可以深入;
清净妙法充满了善财童子的心,普智三昧明照其心,心永恒完全进入平等境界;
因为得到了如来智慧的照触,一切智流相续不断,其身其心都不离开佛法;
由于一切诸佛神力的加持,
由于一切如来光明所照的缘故,
成就了大愿,愿身周遍一切剎网,一切法界完全进入其身。
善财童子逐渐地向南方游行达十二年之久,
最后到达了住林城。
善财童子到处询问找寻解脱长者。
与解脱长者见面之后,
善财童子便五体投地,起立合掌,向解脱长者说:「
圣者!我现在总算与善知识相会了,
这会使我获得广大的善法利益。
为什么这样说呢?
善知识者,
确实难于见到,也难于得闻您的说法,
难于出现,
难得奉事,
难得亲近,
难得承接,
难于遇到,
难得在一起居住,
难得使您喜悦,
难得跟随。
我现在遇到您,肯定会得到善法利益。
「圣者!我早先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因为欲侍奉一切佛的缘故,
因为欲遇到一切佛的缘故,
因为欲见一切佛的缘故,
因为欲观一切佛的缘故,
因为欲知晓一切佛的缘故,
因为欲证得一切佛平等之智慧的缘故,
因为欲发一切佛的大愿的缘故,
因为欲满足一切佛的大愿的缘故,
因为欲具备一切佛智之光的缘故,
因为欲成就一切佛的众行的缘故,
因为欲获得一切佛之神通的缘故,
因为欲具备一切佛之诸力的缘故,
因为欲获得一切佛之无畏的缘故,
因为欲听闻一切佛法的缘故,
因为欲接受一切佛法的缘故,
因为欲持一切佛法的缘故,
因为欲理解一切佛法的缘故,
因为欲保护一切佛法的缘故,
因为欲与一切诸菩萨具备同一本体的缘故,
因为欲与一切菩萨的善根相等没有差别的缘故,
因为欲圆满一切菩萨波罗蜜的缘故,
因为欲成就一切菩萨所修行的缘故,
因为欲出生一切菩萨清净大愿的缘故,
因为欲获得一切诸佛菩萨威神藏的缘故,
因为欲获得一切菩萨法藏无尽智慧大光明的缘故,
因为欲获得一切菩萨三昧广大藏的缘故,
因为欲成就一切菩萨无量无数神通藏的缘故,
因为欲以大悲藏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获得究竟到达边际的缘故,
因为欲显现神变藏的缘故,
因为欲在一切自在藏之中全部以自心获得自在的缘故,
因为欲进入于清净藏之中并且以一切相而得庄严的缘故。
「圣者!
我现在以如此之心、
如此之意、
如此之乐、
如此之欲、
如此之希求、
如此之思维、
如此之尊重、
如此之方便、
如此之究竟、
如此之谦下,到达了圣者您的住所。
我听说圣者您能够诱诲诸菩萨众,
能以方便阐明所得,为众生指示道路,
给予他们指示渡口和桥梁,教授给他们法门;
使他们除去迷惑和颠倒、障碍,
拔出他们的犹豫之箭,
截断他们的疑惑之网,
照耀他们的心稠林,
清洗他们那污浊之心,
使其心变得洁白,
使其心清净,
矫正其谄曲的心,
断绝其生死之心,
制止其不善之心,
解开其执着之心;
在其执着之处使其心得到解脱,
在染爱之处使其心动转,
使其迅速进入一切智境,
使其迅速达到无上法之城;
使其住于大悲,
使其住于大慈,
使其进入菩萨行,
使其修习三昧门,
使其进入证位,
使其观想法性,
使其力得到增长,
使其修习菩萨行,对于一切境遇都能够做到心平气和。
希望圣者为我宣说:
菩萨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很想跟随着您所修习的法门,迅速获得清净,迅速获得明了!」
【注释】
①深心:又称「深信」。通常是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于集聚诸功德善行而又深信爱乐之心。
②那罗延:即「那罗延天」、「那罗延力执金刚」,乃帝释天之力士,或为毗纽天之异名,此金刚能发勇猛之大悲以救济众生。
以其大悲心特别强盛,因此以那罗延天之大力喻之,而称为「那罗延力」。
③广大善利:善的、美妙的利益为「善利」。
佛典中的「大善利」往往是指菩提之利益。
④承接:交接;连接;衔接;接受。
⑤稠林:又作「谜」,即密茂之森林,佛教以之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密的森林。
⑥无上法城:即「涅槃城」。
无上法,指「涅槃」,因为在佛教中,「涅槃」是一切法中至高无上之法。
【语译】
这时,解脱长者以过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师利童子忆念力,
随即进入名为「普摄一切佛剎无边旋陀罗尼」的菩萨三昧门。
进入此三昧之后,解脱长者获得清净身。在其清净身之中,
显现出十方各十佛土微尘数佛,以及佛国土中众会道场的种种光明诸庄严事,
也显现出诸佛往昔所做出的种种神通变化、一切大愿、助道之法、诸出离世间的修行、清净的庄严,
也见到诸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教化众生的情境。如
此一切,在其身中都可显现出来,没有任何障碍;
显现出的种种形相、种种次第,
如其本来面貌而住,种种国土、种种众会、种种道场、种种严饰不相杂乱。
在其身中,诸佛显现出种种神力、树立种种乘道、示显种种愿门,
有的在一世界住于兜率宫而作佛事,
有的在一世界隐没兜率宫而作佛事;
如此等等,
有显现住胎形相的,
有显现诞生形相的,
有显现住于宫中形相的,
有显现出家形相的,
或在道场,
或破魔军,
或诸天、龙恭敬围绕,
或诸世间之主殷勤劝请其说法,
也有显现转法轮形相的,
有显现出般涅槃形相的,
有显现分舍利情境的,
也有显现修建塔庙供养的情形的。
那些如来在种种众会、
种种世间、
种种六道、
种种家族、
种种欲乐、
种种业行、
种种语言、
种种根性、
种种烦恼随眠习气诸等等生之中,
有的住于很小的道场,
有的处于非常广大的道场,
有的处于一由旬量的道场,
有的处于十由旬量的道场,
有的处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土微尘数由旬量的道场,
他们以种种神通、
种种言辞、
种种音声、
种种法门、
种种总持门、
种种辩才门,
以种种圣谛大海、
种种无畏大狮子吼,
宣说诸众生种种善根、
种种忆念,授与种种菩萨记,
宣说种种佛法。
那些如来的所有言说,
善财童子都能够听受,
也见到到诸佛及诸菩萨不可思议的三昧神变。
这时,解脱长者从三昧出来,对善财童子说:「
善男子!我已经进入并且又出了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
善男子!我进入此解脱门时,就立即见到东方阎浮檀金光明世界中,
龙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在道场之中,被无数众会围绕,其中毗卢遮那藏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到南方速疾力世界中,普香如来应正等觉在道场之中,被众会围绕,其中心王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到西方香光世界中,须弥灯王如来应正等觉在道场之中,被众会围绕,其中无碍心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到北方袈裟幢世界中,不可坏金刚如来应正等觉在道场之中被众会围绕,其中金刚步勇猛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到东北方一切上妙宝世界中,无所得境界眼如来应正等觉在道场之中,被众会围绕,其中无所得善变化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到东南方香焰光音世界中,香灯如来应正等觉在道场之中被众会围绕,其中金刚焰慧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到西南方智慧日普光明世界中,法界轮幢如来应正等觉在道场之中被众会围绕,其中现一切变化幢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到西北方普清净世界中,一切佛宝高胜幢如来应正等觉在道场之中被众会围绕,其中法幢王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到上方佛次第出现无尽世界中,无边智慧光圆满幢如来应正等觉在道场之中被众会围绕,法界门幢王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到下方佛光明世界中,无碍智幢如来应正等觉在道场之中被众会围绕,其中一切世间剎幢王菩萨而为上首。
【注释】
①兜率宫:是欲界第四层天之名。此天一昼夜,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岁,合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
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的住处,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
②劝请说法:又叫「劝请转法轮」,指佛陀初成道时,菩萨劝请世尊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
③舍利:又作「实利」、「设利罗」、「室利罗」等,意译为「体」、「身」、「身骨」、「遗身」等。
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后又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物。
④随眠:「烦恼」的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
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
有贪、瞋、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或「六根本烦恼」。
其中,将「贪」又分为「欲贪」与「有贪」,成「七随眠」;
将「见」分为「身」、「边执」、「邪」、「见取」、「戒禁取」等五见,成「十随眠」。
⑤总持门:即总持之法门。总持,为「陀罗尼」之意译,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
有「法」、「义」、「咒」、「忍」等四种总持。
⑥圣谛:「谛」为真实不虚之理,「圣谛」即指圣者所知的一切寂静之境界,系佛教之根本大义,故又称「第一义」、「真谛」,为佛教所说的出离世间法中的最究竟深义。
⑦袈裟: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
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
分大、中、小三种,大者名叫「僧伽梨衣」或「九条大衣」,中者名叫「郁多罗衣」或「七条衣」,小者名叫「安陀会衣」或「五条衣」。
【语译】
解脱长者继续给善财童子说道:「
善男子!我见到如此十方各十佛土微尘数如来。那些如来并不来到我这个地方,我也并不到他们那里去。
我如果想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随着心意就可以见到;
我如果想见到栴檀世界的金刚光明如来、
妙香世界的宝光明如来、
莲华世界的宝莲华光明如来、
妙金世界的寂静光如来、
妙喜世界的不动如来、
善住世界的师子如来、
镜光明世界的月觉如来、宝
师子庄严世界的毗卢遮那如来,
如此一切诸佛,都可以随意见到。
但是这些如来却并不来到我这个地方,
我的身体也并不前往他们那里。
我知晓一切佛以及我的心,都与梦是一样的;
知晓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己之心如同水一样;
知晓一切佛所有色相以及自己的心,都与幻化没有区别;
知晓一切佛以及自己之心,都与响是一样的。我是这样想,这样忆念的:
我所见到的诸佛都是由我的自心而有的。
「善男子!应当知道,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剎,积集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
入一切智自在游戏不可思议解脱之门,得佛菩提,现大神通,遍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细智普入诸劫;
如此一切,都是由于自心而有的。
因此,善男子!
应该以善法扶助自己之心,
应该以法水润泽自己之心,
应该以所见到的境界净治自己之心,
应该以精进使自己之心更加坚固,
应该以忍辱使自己之心更为坦荡,
应该以智证使自己之心洁白,
应该以智慧使自己之心明亮敏锐,
应该以佛之自在开发自己之心,
应该以佛的平等使自己之心更加开阔,
应该以佛之十力照察自己之心。
「善男子!我只是可以在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中入出而已。
以诸菩萨摩诃萨得无碍智住无碍行,
可以常常见到一切佛之三昧,
获得不住涅槃际之三昧,
了达三昧之普门境界,
对于三世法都可以平等对待,
能善于分身使其遍于一切国土,
住于诸佛平等之境界,
十方境界全部都显现出来,
以智慧观察诸法无不明了,
在其身中全部显现出一切世界之生成与毁坏,
但是对于自己之身及其诸世界却不产生分别之想。
【注释】
①阿弥陀如来:意译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
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国王,由于受到世自在佛的启示,乃发起求无上道的愿心而出家。
在修行期间,曾发出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一个庄严的极乐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其中有三个大愿是︰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又至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国信仰弥陀法门的众生为数极多,并且在隋唐时期形成了专门弘扬这一法门的净土宗。
宋代以后,净土宗更与禅宗一起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②毗卢遮那如来:又作「毗卢遮那」、「卢舍那」、「遍一切处」、「光明遍照」如来等。
华严宗以「毗卢遮那」为莲华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包含十方诸佛,显示超越形相之佛法本身的法身佛。法相宗以之为释迦牟尼佛的自性身。
天台宗以之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
密教则奉为真言密乘的教主,而译之为「大日如来」,或称「摩诃毗卢遮那」,而以之为金刚界与胎藏界曼荼罗的中心本尊。
③自心:自己的本来之心,即众生自己的本性。
④法水:佛教的妙法能够洗尽烦恼之尘垢,因此以水比喻佛法。
⑤二想:分别之想,即将二者分别看待的想法。此句的实际含义就是,自己之身与此世界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体。
【语译】
解脱长者继续给善财童子说:「
如此功德,我现在为什么能够知晓,能够宣说?
善男子!从此继续向南行进,有一个名叫「摩利伽罗」的国家;
那里有一位名叫「海幢」的比丘。你可以前往他那里去请教:
成就菩萨如何修菩萨行?
菩萨如何成菩萨行?
菩萨如何积集菩萨行?
菩萨如何思维菩萨行?」
这时,善财童子礼拜弥伽之足,右绕无数圈,
称扬赞叹,思维依恋敬仰,悲泣流泪,
专心致志地回忆记忆:
依止于善知识,
侍奉善知识,
敬礼善知识,
由于善知识而见到一切智;
因善知识而不产生违逆之业,
因善知识而心无谄媚欺骗,
因善知识而心常随顺;
因善知识而起慈母之想,舍离一切无益之法;
因善知识而起慈父之想,出生一切诸善法。
然后,善财童子辞别了解脱长者,向南方继续行进。
善财童子第六参——解脱长者会,至此叙述完毕。
【注释】
①摩利伽罗:「庄严」之义。
②海幢:业用深广而高出,正心不动如海最为高胜,因此此比丘的名号为「海幢」。
善财童子第七参:海幢比丘会
【语译】
在南下的路途,善财童子一心正念解脱长者所教授的法门,
观想考察解脱长者的教诲,
记忆解脱长者所宣说的不思议菩萨解脱门,
思维解脱长者所宣说的不思议菩萨智光明,
深入解脱长者所宣说的不思议法界门,
趣向解脱长者宣说的不思议菩萨普入门,
明见解脱长者所宣说的不思议如来神变,
理解了悟解脱长者所宣说的不思议普入佛剎,
分别解脱长者所宣说的不思议佛力庄严,
思维解脱长者所宣说的不思议菩萨三昧解脱境界分位,
了达解脱长者所宣说的不思议差别世界究竟无碍,
修行解脱长者所宣说的不思议菩萨坚固深心,
发起解脱长者所宣说的不思议菩萨大愿净业。
善财童子逐渐地向南行进,到达了阎浮提边缘的摩利村落,在此村落之中到处寻找海幢比丘。
善财童子终于看见海幢比丘在其散步的地方结跏趺坐,进入了三昧,脱离了呼气与吸气,没有别的思维和知觉,身体安宁不动。
海幢比丘从其足下生出无数百千亿长者、居士、婆罗门众。这些长者、居士、婆罗门众,
都以种种诸庄严具庄严其身体,都戴宝冠,头顶系着明珠,
前往十方一切世界,
降下一切宝、
一切璎珞、
一切衣服、
一切饮食如法上味、
一切花、
一切鬘、
一切香、
一切涂香、
一切滋生欲乐的工具,
在一切处救护摄念一切贫穷众生,安慰一切苦恼众生,都使他们得到欢喜而心意清净,成就无上菩提之道。
海幢比丘从其两膝生出无数百千亿剎帝利、婆罗门众。
这些剎帝利、婆罗门众都显现出聪慧,种种色相、种种形貌、种种衣服之上的装饰都很漂亮美丽,
他们遍布十方一切世界,以爱语、同事两种方法摄度众生。
具体而言为:使贫穷者财物充足,使得病者痊愈,使处境危险者安宁,使恐惧者停止恐惧,使懮恼痛苦者都得到快乐;
又以方便而劝导众生,都使其舍弃恶行,安住于善法。
海幢比丘从其腰间生出与众生数量相等的无量仙人。
这些仙人,有的穿著草衣,
有的穿著树皮衣,都手执澡瓶,威仪寂静,周旋往返于十方世界,在虚空中以佛妙音称赞如来,演说诸法;
有的宣说清净梵行之道,使其修习梵行,调伏诸根;
有的宣说诸法皆无自性,使其观察诸法,生出智慧;
有的宣说世间言谈逻辑;
有的又开示一切智智的进出方便,使其随着次第各修其业。
海幢比丘从其两胁生出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龙女,示现出不思议诸龙的神变。
这些神变有:
雨不可思议香云、
不可思议华云、
不可思议鬘云、
不可思议宝盖云、
不可思议宝幡云、
不可思议妙宝庄严具云、
不可思议大摩尼宝云、
不可思议宝璎珞云、
不可思议宝座云、
不可思议宝宫殿云、
不可思议宝莲华云、
不可思议宝冠云、
不可思议天身云、
不可思议采女云,
都遍布虚空作为庄严具,充满一切十方世界诸佛道场而作为供养,使诸众生都发生欢喜之心。
【注释】
①分位:分,指时分;位,指地位。
是指对于事物产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为显假立法之词。
如波为水之鼓动分位,故波为假立于水之分位,离水则波无实法。
百法中之二十四不相应法为假立于色与心或心所三法而生的变化之分位,故为无别体性。
②资生:指能够资助众生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物品、工具。
③爱语:「四摄」之一,又作「能摄方便爱语摄事」、「爱语摄方便」、「爱言」。
依照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
④同事摄:「四摄」之一,又作「同事摄事」、「同事随顺方便」、「随转方便」、「随顺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与」。
指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使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
⑤澡瓶:僧人所带用来净手的水罐。
【语译】
海幢比丘从其胸前的卍字之中,
生出无数百千亿的阿修罗王。
这些阿修罗王,都示现出不可思议的自在力,
使百世界都发生大震动,
一切海水自然而然地翻腾汹涌,
一切大山之王互相冲击,
诸天宫殿无不动摇,
诸魔之光明全部都被遮蔽,
诸魔兵众都被其摧伏;
使全部众生舍弃憍慢之心,
除去愤怒和害人之心,
破除烦恼之山,
息灭诸多恶法,
使无斗诤之心增长,
永远保持和善相处之心。
这些海幢比丘以变化神力开悟众生,
使其灭除罪恶,
使其对生死产生恐怖,
使其出离六道,
使其远离染着,
使其住于无上菩提之心,
使其修习一切诸菩萨行,
使其住于一切诸波罗蜜,
使其进入一切诸菩萨地,
使其观想一切微妙法门,
使其知晓一切诸佛方便。
海幢比丘变化出的这些,充满了全部法界。
为应对声闻、缘觉等二乘使其可以解脱,海幢比丘从其背上,生出无数百千亿声闻、独觉。
这些声闻、缘觉,为执着我者宣说并无我的存在,
为执着常恒不变者宣说一切行都是无常的,
为贪恋身心者宣说不净观,
为有瞋行者宣说慈心观,
为有痴行者宣说缘起观,
为执着于等分行者宣说与智慧相应境界法;
为乐于执着境界者宣说境界是并不存在的;
为乐于执着寂静处者宣说发大誓愿完全饶益一切众生之法。
海幢比丘变化出的这些,充满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从其两肩,生出无数百千亿诸夜叉、罗剎王,
他们有种种不同的形貌、不同的色相,
有的高大,有的矮小,
都非常恐怖使众生畏惧,
无数的眷属都分别围绕着他们,
而他们又守护着所有行善的众生,
保护着诸贤圣、菩萨等众的聚会以及已经向往「正住」及进入「正住」的众生。
这些夜叉、罗剎,有的显现为执金刚神,守护着诸佛以及佛的住处,有的守护着全部一切世间。
他们使世间的有恐怖感的众生得以安隐,
有疾病的得以痊愈,
有苦恼的得以免除远离,
有过错和恶行的使其得以厌弃悔悟,
有灾横的使其得以息灭。
他们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使其全部舍离生死之轮而旋转正法轮。
海幢比丘从其腹,生出无数百千亿紧那罗王,
各有无数紧那罗女前后围绕着这些紧那罗王;
又生出无数百千亿干闼婆王,各有无数干闼婆女前后围绕着他们。
这些无数的紧那罗王、紧那罗女、干闼婆王、干闼婆女每一位都演奏着无数百千种天乐,
歌咏赞叹诸法实性,
歌咏赞叹一切诸佛,
歌咏赞叹发菩提心,
歌咏赞叹修菩萨行,
歌咏赞叹一切诸佛成正觉门,
歌咏赞叹一切诸佛转法轮门,
歌咏赞叹一切诸佛现神变门,
开示演说一切诸佛涅槃门,
开示演说守护一切诸佛教门,
开示演说使一切众生皆欢喜门,
开示演说严净一切诸佛剎门,
开示演说显示一切微妙法门,
开示演说舍离一切诸障碍门,
开示演说发生一切诸善根门。
海幢比丘变化出的这些,充满了全部法界。
【注释】
①卍字:又作「万字」、「卍卍字」,音译作「室利靺蹉洛剎曩」,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一。
是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
在佛教,卍字为佛及十地菩萨胸前之吉祥相,其后渐成为整个佛教的标志。
②行:有三义:
第一,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
在「造作」的意义上,等同于「业」,指能招感现世果报之过去世三业(身业、口业、意业),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动。
在「迁流变化」的意义上,为「有为」之义,因有为乃由因缘所造,故指无常之一切法。
第二,动作、行为,具体是指为到达悟境所作的修行或行法。
第三,进行、步行,即行、住、坐、卧(四威仪)之「行」。
此章所用之「行」,分别指第一、第二种意义。
③不净观:五停心观之一。
为治贪心,观身之不净也。
据净影慧远在《大乘义章》卷十二、卷十三的说法,不净观可分为两大类:
一者观自身之不净,
二者观他身之不净。
观自身不净,有九相:
一死想,
二胀想,
三青瘀想,
四脓烂想,
五坏想,
六血涂想,
七虫啖想,
八骨锁想,
九分散想。
《大智度论》中加「烧想」,而缺「死想」。
「观他身不净」有五不净:
一种子不净,身以过去之结业为种,现在以父母之精血为种。
二住处不净,在母胎不净之处。
三自相不净,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净。
四自体不净,由三十六种之不净物所合成。
五终竟不净,此身死后,埋则成土,虫啖成粪,火烧则为灰,究竟推求,无一净相。
④慈心观:五停心观之一,即「慈悲观」,指对其他众生作拔苦与乐想,以对治瞋恚障。瞋心重者修之。大、小乘所修有别。
依《俱舍论》卷二十九之意,观自行慈悲有七周,意即观想对上亲(父母师长)、中亲(兄弟姊妹)、下亲(朋友知识)、中人(非怨非亲)、下怨(害下亲者)、中怨(害中亲者)、上怨(害上亲者),给予佛、菩萨、声闻、独觉所受的真正快乐。
依《次第禅门》所述,对骤然间所发不问可否的非理瞋,修众生缘慈;
对人实来恼我而起的实理瞋,修法缘慈;
对以己所解为是,其他说行为非的诤论瞋,修无缘慈。
前者为小乘观法,后者为大乘观法。
⑤缘起观:五停心观之一,又作「因缘观」、「观缘观」、「缘性缘起观」,即观十二缘起之连环相续,而悟生死流转之理,是对治众生愚痴烦恼的观法。
⑥等分行:指对于诸法以类相别而作的分类、归纳活动。等,平等;等级;等类。
如《杂阿毗昙心论》卷六所说:「等者,众事聚会之义」。分,分别;归类。
⑦正住:「住」指「十住」,「正住」即正确的「十住」之境界。
⑧执金刚神:又云「执金刚夜叉」、「金刚手」、「金刚力士」,为手执金刚杖而卫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
遇佛出世,即降于阎浮提,卫护世尊,防守道场。
⑨灾:即「灾患」,指妨碍向上修道之障,有八种。
因为寻、伺、苦、乐、懮、喜、出息、入息等八者,妨碍入于色界第四禅,故称之为「八灾患」。
⑩横:即「横死」,指非因往世之业果致死,而系遭意外灾祸死亡的情形,又作「非时死」、「不虑死」、「事故死」。
共有九种,得病无医而死,王法诛戮,被非人夺去精气,被火焚而死,溺水而死,被恶兽所吃,堕崖摔死,被毒药毒死及咒咀而死,饥渴所困而死。
11诸法实性:即一切事物的最真实的相状,也就是「真相」、「真理」。
诸法,世间与出世间之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
实性,即「实相」,真实之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理。
【语译】
海幢比丘从其面门生出无数百千亿转轮圣王。
这些转轮圣王具足七宝,有四兵围绕,
放出无量光芒,降下无量之宝,
使那些贫乏者都可以有充足的财物,
使其永断偷盗行为;
又有无数长相端正美丽的宫女,
都做出种种施舍行为而心却没有如何执着,
使那些欲望强烈的众生永远断除邪淫之行;
使众生产生慈悲之心,不杀戮生命;
使众生获得最究竟的境界而常常说出真实的话语,
而决不以虚诳之心说出虚伪不实的言说;
使众生相信接受别人的见解,不在众生之间做出挑拨离间的行为;
使其以温柔和缓的语言说话,从不使用粗俗恶劣的话语;
使其常常演说很深刻而决定明了之义理,
而不作没有意义的空虚之言辞;
为其宣说抑制欲望之法,
使其除去贪欲与爱恋之情,心无瑕疵与污垢;
为其宣说大悲之义,
使其去除忿怒,在意识层面得到清净;
为其宣说真实之理,
使其观察一切诸法,
深入因缘,善于明了真理,拔出邪见之刺,
破除疑惑之山,除灭一切障碍。
海幢比丘变化出的这些,充满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从其两目,生出无数百千亿日轮。
这些日轮,普照一切诸大地狱及诸恶道,
使这些界别的众生都远离痛苦;
也照耀着一切世界的空间之中,除掉黑暗;
也照耀着一切十方众生,
使其都舍离愚蠢、无明的障碍;
在垢浊国土放出清净之光,
白银国土放出黄金色之光,
黄金国土放出白银色之光,
琉璃国土放出玻璃色之光,
玻璃国土放出琉璃色之光,
砗磲国土放出玛瑙色之光,
玛瑙国土放出砗磲色之光,
帝青国土放出日藏摩尼王色之光,
日藏摩尼王国土放出帝青色之光,
赤真珠国土放出月光网藏摩尼王色之光,
月光网藏摩尼王国土放出赤真珠色之光,
一宝所成国土放出种种宝色之光,
种种宝所成国土放出一宝色之光,
照耀着诸众生心之稠林,为诸众生成办无量的事业,
装饰着一切世间的境界,使诸众生之心得到清凉,生出大欢喜。
海幢比丘变化出的这些,充满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从其眉间白毫相之中,生出无数百千亿帝释。
这些帝释,都在境界之中得到自在,
其头顶上系着摩尼宝珠,
其光照耀着一切诸天的宫殿,
使一切须弥山王都感觉到震动,
使一切诸天大众得到觉悟,
感叹福德之力,
宣说智慧力,
产生快乐力,
坚持其志力,
净化其念力,
坚定其所发的菩提心力。
赞叹并且使其乐于观佛,
使其除去世俗的情欲;
赞叹并且使其乐于闻法,
使其厌恶世间的景象;
赞叹并且乐于观智,
使其断绝世俗的染着,
停止修罗与天帝释的战斗,
断灭烦恼之斗诤,
灭除对于死亡的恐惧之心,
发降魔之愿,
兴起树立正法须弥山王,
成办众生一切事业。
海幢比丘变化出的这些,充满了全部法界。
从其额上,出无数百千亿梵天,
色相端严,世间无比,
威仪寂静,言音美妙,
劝佛说法,叹佛功德,
令诸菩萨悉皆欢喜,能办众生无量事业,普遍一切十方世界。
【注释】
①四兵: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
象兵,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马兵,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车兵,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步兵,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此处指转轮王出游之时所具的卫护之士。
②不与取行:十恶业道之一,指他人不给与而自己取之,即偷盗。
禁制这种行为者称为「不与取戒」,为五戒中的第二戒。
③邪淫之行: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之一。
指在家者于配偶之外的异性发生的性行为,佛教居士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
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
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④邪见: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
是「八邪行」、「十恶」、「十随眠」、「五见」之一。
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也没有由原因而生之结果,因此主张恶不足畏,善也不足喜。
这些理论见解就是「邪见」。
⑤观智:观见佛法之正智。
⑥修罗战:指阿修罗王与忉利天帝释之战斗。
修罗有美女而无好食,诸天有好食而无美女,互相憎嫉,故常战斗。
其战斗之场所,称为修罗场;
作战之军,称为修罗军。
【语译】
海幢比丘从其额上生出无数百千亿的梵天。
这些梵王色相端正庄严,世间无比,威仪寂静,
以其美妙的声音和语言鼓励佛为众生说法,
感叹佛的功德,
使诸菩萨都欢欢喜喜,
为众生成办无量的事业。
海幢比丘变化出的这些,充满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从其头上生出无量佛剎微尘数的菩萨众。
这些菩萨都以相、好庄严其身,放出无边光芒,宣说种种修行方法。
这些方法有:
赞叹布施,
使众生舍弃吝啬和贪婪,获得众妙宝庄严世界;
称扬赞叹持戒的功德,
使诸众生永远断除诸恶,坚住于菩萨大慈悲戒;
宣说一切事物都如同梦境,
宣说诸欲望、快乐都没有滋味,
使诸众生远离烦恼的束缚;
宣说忍辱之力,
使众生在诸法之中获得心的自在;
赞叹金色身,
使诸众生远离瞋恚等污垢,生起对治之行,断绝畜生道;
感叹精进之行,
使其远离世间的种种放逸,都勤修无量妙法;
又为众生赞叹禅波罗蜜,
使其于一切心都获得自在;
又为众生演说般若波罗蜜,开示正见,
使诸众生乐自在之智,拔除诸见之毒;
又为众生演说随顺世间的种种所作,
使诸众生虽然有生有死,但却在六道中自在受生;
又为众生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宣说寿命自在,
使诸众生发大誓愿;
又为众生演说成就总持力、出生大愿力、净治三昧力、自在受生力;
又为众生演说种种诸智,所谓:
普知众生诸根智、
普知一切心行智、
普知如来十力智、
普知诸佛自在智。
海幢比丘变化出的这些,充满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从其顶上,生出无数百千亿如来身,其身无与伦比,
「三十二相」及「八十好」清净庄严,
威光赫奕如真正的金山,
发出无量光明普照着十方世界,
发出的美妙声音充满法界,
示现出无量大神通力,
为一切世间普降下法雨。
所谓:
为坐菩提道场诸菩萨降下普知平等法雨,
为灌顶位诸菩萨降下入普门法雨,
为法王子位诸菩萨降下普庄严法雨,
为童子位诸菩萨降下坚固山法雨,
为不退位诸菩萨降下海藏法雨,
为成就正心位诸菩萨降下普境界法雨,
为方便具足位诸菩萨降下自性门法雨,
为生贵位诸菩萨降下随顺世间法雨,
为修行位诸菩萨降下普悲愍法雨,
为新学诸菩萨降下积集藏法雨,
为初发心诸菩萨降下摄众生法雨,
为信解诸菩萨降下无尽境界普现前法雨,
为色界诸众生降下普门法雨,
为诸梵天降下普藏法雨,
为诸自在天降下产生「力」的法雨,
为诸魔众降下心幢法雨,
为诸化乐天降下净念法雨,
为诸兜率天降下产生「意」的法雨,
为诸夜摩天降下欢喜法雨,
为诸忉利天降下快速庄严虚空界法雨,
为诸夜叉王降下欢喜法雨,
为诸干闼婆王降下金刚轮法雨,
为诸阿修罗王降下大境界法雨,
为诸迦楼罗王降下无边光明法雨,
为诸紧那罗王降下一切世间殊胜智法雨,
为诸人王降下无乐着法雨,
为诸龙王降下欢喜幢法雨,
为诸摩睺罗伽王降下大休息法雨,
为诸地狱众生降下正念庄严法雨,
为诸畜生降下智慧藏法雨,
为阎罗王界众生降下无畏法雨,
为诸厄难处众生降下普安慰法雨。
全部使其得以进入贤圣众会。
海幢比丘变化出的这些,充满了全部法界。
【注释】
①对治:原意为「否定」、「遮遣」,佛教中以之指依照正确的修行方法断除烦恼等。
其中,「道」即正确的方法,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据《俱舍论》卷二十一,有四种对治烦恼的方法,可顺次配于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与胜进道等四道。
第一,厌患对治,又作厌坏对治,首先深厌欲界生死之苦与烦恼惑业之集。
第二,断对治,其次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以断除烦恼。
第三,持对治,再次保持择灭(以真智之拣择力来断灭烦恼)之得,使其不失。
第四,远分对治,再观四谛之理,以更远离前所断之烦恼。
②诸见: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是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
③灌顶位:「十住位」第十,即「灌顶住」,又作「阿惟颜菩萨法住」、「补处住」。
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
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
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
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④法王子位:「十住位」第九,即「法王子住」,又作「渝罗阇菩萨法住」、「了生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
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
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⑤童子位:「十住位」第八,即「童真住」,又作「鸠摩罗浮童男菩萨法住」。
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⑥不退位:「十住位」第七,即「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萨法住」、「不退转住」。
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⑦正心位:「十住位」第六,即「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萨法住」、「行登住」。
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⑧「方便具足位」:「十住位」第五,即「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萨法住」、「修成住」。
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⑨生贵位:「十住位」第四,即「生贵住」,又作「阇摩期菩萨法住」。
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
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⑩修行位:「十住位」第三,即「修行住」,又作「渝阿阇菩萨法住」、「应行住」。
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11新学诸菩萨:「十住位」第二,指进入「治地住」的菩萨,因为「发心住」意味着进入成就菩萨果位的菩萨行,因此名之为「新学菩萨」。
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萨法住」、「持地住」。
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
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为「治地住」。
12初发心:「十住位」第一,即「发心住」,又作「波蓝耆兜波菩萨法住」、「发意住」。
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
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
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
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
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
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13信解:依靠信仰而得殊胜的理解,这是小乘佛教修行阶位之名,又名「信胜解」,为钝根者入修道位之名。
《俱舍论》卷二十三说︰「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
这是说,在见道位中,诸钝根者原名随信行,后至修道住果之位,则改名信解。
14色界: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为此界的众生,只有色相,而无男女诸欲,故名色界,色界的范围包括初禅至四禅等一共十八层天。
15自在天:即「大自在天」,印度教湿婆神的异名。
在印度的文化传统中,此神原与毗湿奴同居梵天之下,后来成为三者同位。
在印度教中,大自在天被视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创造者。
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后,成为居住在色究竟天的圣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视为是位居法云地的圣者。
16化乐天:音译作「尼摩罗天」、「维那罗泥天」,又作「化自在天」、「化自乐天」、「乐变化天」等。
是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其上为他化自在天,下为兜率天
此天之人,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称「化自乐」。
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日夜,寿长八千岁,身长八由旬,身具常光,男女互相熟视或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其子自男女膝上化生,刚刚降生就大如人间十二岁之孩童。
17夜摩天:六欲天之一,音译又作「焰摩」、「须焰摩」、「须焰」等,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妙善」等,也称为「离诤天」。
此天界光明赫奕,无昼夜之别。
居于其中之天人分分度时受不可思议之欢乐。
距阎浮提十六万由旬,距忉利天八万由旬;
纵广有八万由旬。
其天王名叫「牟修楼陀」,身量五由旬。
又此天界有高一万由旬的四大山及种种异山,
亦有无数天华以为庄严,有种种河池,百千园林周匝围绕。
河池有胜妙莲华,园林有天女喜笑歌舞,成就其他无量功德。
天众受种种快乐,其胜妙非忉利天所能及。
寿二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二百岁。
身长二由旬,衣长四由旬,广二由旬,重三铢。
有婚姻之事,男娶女嫁,男女相近或才相抱即形成性行为。
儿从男女膝上化生。
其初生者如阎浮提三、四岁之童(一说七岁),出生不久身形就迅速成满,常食净抟食。
【语译】
当时,善财童子一心观察海幢比丘,
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回忆记忆着这一三昧解脱法门,
思维这一不可思议的菩萨三昧,
思维这一不可思议的利益众生方便海,
思维这一不可思议的无为法之普庄严门,
思维这一庄严法界清净之智,
思维这一受佛加持之智,
思维这一出生菩萨的自在力,
思维这一坚固菩萨的大愿力,
思维这一增广菩萨的诸行力。
就这样,善财童子站立着思维观察,
经过一日一夜,乃至经过七日七夜、半月、一月,最终一直经过了六个月另加六日。
六个月零六日之后,海幢比丘从三昧中出来。
善财童子赞叹说:「
圣者!真是希有!真是奇特啊!
这种三昧最为深刻,
这种三昧最为广大,
这种三昧境界无量,
这种三昧神力难于思维,
这种三昧光明无等,
这种三昧庄严无数,
这种三昧威力难于控制,
这种三昧境界平等,
这种三昧普照十方,
这种三昧利益无限,因为它能够除灭一切众生无量的痛苦。具体而言:
能使一切众生远离贫穷之苦,出离地狱,免于作畜生,
关闭那些难于掌握的法门,开辟出人、天之道,使人、天众都产生喜乐,
使人、天众喜爱禅的境界,
使其有为乐得到增长,并且为其显示出有为之乐,
能够引发出他们的菩提心,
能使他们的福智行得到增长,
能使他们的大悲心得到增长,
能使他们生起大愿力,
能使他们明了菩萨道,
能使究竟智得到庄严,
能使其趣入大乘的境界,
能使其明了普贤行,
能使其证得诸菩萨地的光明智慧,
能使其成就一切菩萨诸愿行,
能使其安住于一切智智之境界中。
圣者!这一三昧,叫什么名字呢?」
【注释】
①作用:动作起用,简称为「用」。
在三世有为法中,唯现在法有作用,过去及未来之法无有作用。
在有为法的「四相」之中,生相之作用在于未来,住、异、灭三相之作用则起于诸法已生之现在。
此外,无为法离生、住、异、灭四相,不为世所迁流,因此都无有作用。
②加持:又译作「所持」、「护念」,指互相加入,彼此摄持。
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
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语译】
海幢比丘告诉善财童子说:
「善男子!这一三昧名叫『普眼舍得』,
也叫『般若波罗蜜境界清净光明』,又名『普庄严清净门』。
善男子!
我是因为修习般若波罗蜜的缘故而获得这一普庄严清净三昧等百万阿僧祇三昧的。」
善财童子又问:「
圣者!这一三昧境界究竟有些什么内容呢?」
海幢比丘说:「
善男子!进入这一三昧时,
可以没有障碍地了知一切世界,
可以没有障碍地来往于一切世界之间,
可以没有障碍地超越一切世界,
可以没有障碍地庄严一切世界,
可以没有障碍地修治一切世界,
可以没有障碍地严净一切世界,
可以没有障碍地见到一切佛,
可以没有障碍地观一切佛的广大威德,
可以没有障碍地知晓一切佛的自在神力,
可以没有障碍地证得一切佛的诸广大力,
可以没有障碍地进入一切佛的诸功德海,
可以没有障碍地接受一切佛的无量妙法,
可以没有障碍地进入一切佛法中修习各种妙行,
可以没有障碍地证得一切佛转法轮所说的平等智,
可以没有障碍地进入一切诸佛众会的道场海,
可以没有障碍地见到十方佛法,
可以没有障碍地以大悲摄受十方众生,
可以没有障碍地生起大慈使其充满十方,
可以没有障碍地既见到十方佛而心却无任何厌恶与满足,
可以没有障碍地进入一切众生海,
可以没有障碍地知晓一切众生的根性海,
可以没有障碍地知晓一切众生诸根的差别智。
善男子!我只知晓这一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
可以使诸菩萨进入智慧海,使法界境得到清净,
了达一切诸趣,身体遍布无量国土,
以总持之力而得自在三昧清净,神通广大,辩才无尽,
善于宣说菩萨修行所经历的诸地,并且作为众生的依止。
【注释】
①众生根:众生的根性。
【语译】
海幢比丘又对善财童子说:「
我为什么能够知晓如此的妙行,
能够辨别各种功德,
明了各种行为,
明观如此境界,
究竟其愿力,
进入其关键之处,
了达其所证,
宣说其道分,
住于其三昧,
见到其心境,
获得其所有平等智慧呢?
善男子!从这个地方再南下,有一个名叫『海潮』的住处;
那里有一处名叫『普庄严』的园林;
在这个园林中,有一位名叫『休舍』的优婆夷。
你可以到她那里向她请教:
菩萨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这时,善财童子在海幢比丘的住所,
已经获得坚固身,
获得美妙的法财,
进入很深的境界,
智慧明彻,三昧照耀,
住于清净的解悟之中,
见到甚深之法,
其心安住于诸清净门,
智慧光明充满十方。
善财童子心中生出大欢喜,踊跃无量,
五体投地,顶礼海幢比丘之足,
围绕无量匝恭敬瞻仰、
思维观察海幢比丘,
谘嗟恋慕,持其名号,想其仪容举止,
念其音声,思其三昧及彼大愿所行境界。
善财童子接受了海幢比丘的智慧清净光明,
辞别了比丘向南方进发。
善财童子第七参——海幢比丘会,至此叙述完毕。
【注释】
①海潮:据澄观的解释,以「海潮」为名是因为「前国显方便行不离般若故,言海潮者,谓潮所至处,显方便就机不过限故。
亦将入生死海以济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故,故上法门名为海藏。」
②普庄严:据澄观所说,「园名普庄严者,约相广有众严故,约表以生死为园苑,万行为庄严故。
又文义相随等庄严总持无漏法故。」
③休舍:据澄观的解释,「休舍」意思为「意乐」、「希望」、「满愿」,以「休舍」为名是因为「谓随众生意乐希望得圆满故,亦能圆满性相法故。
前般若了真故寄比丘,此以慈心方便入俗故寄优婆夷矣。」
④法财:与「世财」的对应词,指佛法、教说等。
因为精神之教法能滋润众生,为众生长养慧命之资粮,犹如世间之财宝,故喻称为「法财」。
⑤容止:仪容举止;允许栖止。
此中所用为第一种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