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
修·敦越克珠 著
法 护 译
出版说明
本论是格鲁派实修大手印时,使用上师瑜伽乐空无别仪轨的不共讲解本,为配合修行仪轨时了解意义故,译出刊行,在部分教授讲解,有时直接安排在大手印的教授中作为前行传授,汉文译文时将原颂偈文词展开在讲解散体文句中,期望能字字不失,瑜伽士修行时得以掌握仪轨中每一字句意义,随文知义起观,便利真确修行,本论得以汉译,应感谢先师——哲蚌寺果芒札仓格西图殿嘉措()的殷殷教授之恩,并蒙其开许公开流通,若有过失,当是本人学力浅薄不足所致,设有功德,当愿众生得乐空无别,证大手印。
导论
敬礼上师
唐代韩愈之《师说》一文,破题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
从师受学之理,世间诸子百工如是,知道慎用此生,志求解脱轮回苦海者亦如是,求取正确见地观念,有效实修行持、解答疑惑,治学解经、行仪宗风及未来成果如何,实已维系在此,是故当为首要之务;《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九》亦云:
「世间人身极难得,誓愿亲近阿阇黎,
速获圆满诸善行,常当远离恶知识。」
既说亲近阿阇黎(阿阇黎义为师)远离恶知识,因此势必需依标准衡量善恶;《礼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知仅有博学善辩并不足以为善知识,虽然《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只在吾人为人处世,研究世间学问时堪用;心性解脱之学,尤重理论与实践之实修经验,即吾人所说「教」、「证」二法门皆需兼顾,有其特殊需求,未可偏废。
然而当我人欲寻善知识依止时,自己宜先成为可造之材——法器,否则纵有幸值遇善知识,亦仍错失深法,不得利益,何为法器之条件?《大乘广百论释卷第六》云:
「禀和希胜慧,是法器应知,
异此有师资,无因获胜利。」
论曰:「要具三德名为法器,一者禀性柔和无有偏党,恒自审察不贪己见;二者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者为性聪慧于善恶言能正了知德失错别,若无如是所说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大正vol.30, p.215下)现吾人虽未能完全符合,仍应向此标准努力学习,以期成器;藏谚中说:「初善巧观察上师,中善巧依止上师,后善巧学习上师。」既说善巧观察,则非冒然轻率,而能允许观察之时限,亦仅止于未领受灌顶之前,灌顶后,已有三昧耶之形成,不能违越上师,故须在灌顶依止前谨慎观察。
至于堪向其求教依止之善知识亦有其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九》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
一者调伏(持戒调伏诸根)。
二者寂静(禅定内摄自心得寂静)。
三者惑除(以慧能断烦恼)。
四者德增(戒定慧三学圆具)。
五者有勇(利他勇猛)。
六者经富(多闻经论)。
七者觉真(了达真实义)。
八者善说(说法不颠倒)。
九者悲深(利他不求报)。
十者离退(一切时恭敬不退倦)。」 (大正Vol.31, p.635上)
此外《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亦有详述,可供参考,若藉此观之,标榜神通、喜说休咎、夸言转世、好谈印证、偏执宗派者皆不在此列,智者自应知抉择。
此十种善知识功德本是显密二乘共通所需,但金刚乘说即生成就法门,就其专精程度而言,授法之师应有更严格条件需具,便不止这些条件,《蕤呬耶经》(藏译一切坛城总仪轨秘密续)卷上:
「我今当说阿阇黎相:广解诸法,具戒正直,慈悲能忍,净信正念,加有威德,不惧非人,辩才无碍,处众无畏,聪明智慧,善解方法,调伏善根,能覆归者;复有善巧,深信大乘,爱慕经典,普学秘密真言行门,并明一切曼荼罗法,善知分量及知弟子好恶之相,普诵真言及持都法。」
此中所说「阿阇黎」是指金刚乘中「上师」之义;上师,梵文Guru,义为深重、尊重、严竣、敬重诸义,引申为师长、上师,藏文依其特质「担荷功德最为深重无比」之义而译为「喇嘛」Bla-ma义为「无上」。因何功德深重无比?原因是解脱轮回是需证悟心性,然心本来无物,非言诠思惟所能表示,远离颜色、形状、譬喻,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边,既了不可得,又如何能证悟?《喜金刚本续》即云:
「他无诠俱生,任何亦不得,
依上师时法,自福中当知。」
说依靠上师授法,于自己积集福德资粮圆满中得知;上师授法包括了智慧资粮之成分,佛是福德智慧资粮圆满具足者,因此尚需积集福德资粮,《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六》(密集金刚本续之汉译本)云:
「慈氏当知,所有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及诸佛所行,乃至诸佛如来身语心,金刚所生一切福蕴,而彼福蕴皆从阿阇黎毛孔所生,何以故,善男子,从彼菩提心出生诸佛智,真实所生真实而住,乃至一切智智相,亦复如是。」(大正Vol.18, p.503中)
《胜乐出现续》云:
「上师为佛上师法,如是上师亦为僧,
一切作者为上师,上师吉祥嘿如嘎。」
若依续文而观,上师实包括十方一切诸佛身语意及三宝,是殷重之皈依供养处,亦即是我人积集福德资粮最上福田,是故上师可说是福智二资粮之来源,又,龙树云:
「若自须弥顶下堕,虽不欲堕亦下堕,
若得上师恩利诀,不欲解脱亦解脱。」
迅速成就的实修诀窍亦取决于上师之传授,因此上师所担荷功德极其深重。
既然于金刚乘中密续说师是佛身语意,则必非泛泛可及,必有其合格标准,故首先寻求合格上师是一切密宗修行之根本,什么是上师的基本条件?
《上师五十颂》中云:
「具戒忍悲智,尊重无谄曲,
了秘密仪轨,博闲诸论议,
善达真言相,曼孥罗事业,
契证十真如,诸根悉清净。」
此外,属事部、行部、瑜伽部之上师需具有《胜住续》所说外十真性:
一、善巧了知绘布坛城及入坛修坛城法。
二、善巧加行等禅定。
三、善巧知手印。
四、善巧知左伸、右伸、圆形、平等诸姿势。
五、善巧金刚跏趺等坐姿。
六、善巧讽诵。
七、善巧护摩火供。
八、善巧供养仪轨。
九、善巧应用事业。
十、善巧送归等收摄诸法。
此外若属无上瑜伽部之上师,依《金刚心庄严》所说更需善巧内十真性:
一、善巧修守护轮至回遮间诸方法。
二、善巧藉绘制咒轮佩身而守护回遮。
三、善巧瓶灌及密灌。
四、善巧慧灌及第四灌。
五、善巧分开怨敌、护法相离之和合事。
六、善巧食子仪轨。
七、善巧意诵、金刚诵、三昧耶诵、舆乘诵、忿怒诵等持诵法。
八、善巧如理修建坛城,未修坛城则知收摄之法。
九、善巧胜住仪轨。
十、善巧观修供养坛城。
这外内十真性实际上皆属与仪轨设坛观修有关之事相部分,可说只是专业上之条件而已,尤有详者,《密宗道次第广论了知道要承事为先修地法品第五》云:「阿阇黎有二:一住咒生起次第之阿阇黎,二住定圆满次第之阿阇黎。」
在实修上更区分所学是属生起次第,抑是圆满次第,需求不同标准之师,生起次第之上师为:
「住咒瑜伽师,乐缘天像修,
由此得行相,当绘彩土坛,
行者住密咒,具无二智行,
以如幻之身,绘如幻坛场。」
圆满次第之阿阇黎则依《金刚鬘续第六十四品》:
「善息灾等业,知咒瑜伽轨,
此师可称赞,行施住净戒,
具最胜忍进,昼夜勤修行,
有慧善工巧,具师长德聚,
说名阿阇黎,内爱乐密集,
外作声闻行,以如是教授,
转教诸弟子,当知为大师。」
如是多种标准,在此浊世极难值遇,因此宗喀巴云:
「藏地诸贤谓得圆满灌顶,安住三昧耶与律仪,亲见师长,传承轨则,了知十种真实,善巧灌顶仪轨,先修承事(闭关),获本尊听许或未遮止,定须具此三法。」
其它论典则标举至少需「具净戒(别解脱、菩提心、持明戒)通经论、有慈悲、持传承、擅仪轨、得证量。」
金刚乘之上师需有如此条件,身为金刚乘弟子,又应具何种条件,方堪具德上师欢喜授法?大圆满之《本明自现续》中云:
「信力精进大,广慧无贪执,
重礼行密咒,无念心无散,
具誓勤修行。」
说应具有信心,悲心广大,修行之心坚定、精进修行,颖慧及净相广大,烦恼与邪见微薄,胸怀宽阔性情佳,能守密,秉赋良善,无谄无诳心力大,恭敬上师依教奉行,不执世间并住三昧耶戒律。
自己具备成器之条件后,再依止具性相上师从上师领受灌顶,安住三昧耶后,如理事师,依止之法可见《事师五十颂》,此处不赘。
锐意勤修,以期大成,所修欲速成就,须倚赖上师之加持,为速入加持,为速圆满福德、智慧二资粮,令自心速起俱生之智,故藏传各派均以上师瑜伽为重要之观修课题,许多不明究里误为上师崇拜,或个人崇拜,对于一位真实瑜伽士而言,已知轮回妄相,法尚不执,何况于人,一切诸法,不外乎假名安立而已,借假修真,有何相需执?又有何相可执?只不过上师是授法根源,三宝总集、恩德深重,遂以其为代表;
更进而言,具足性相之上师既然是积集福智资粮之基础,令我人得最胜及共通成就之根源,一切最上乘瑜伽实修口诀之来源,教示我人不颠倒道之善知识,应是我人修习「瑜伽」之最胜物件,古语亦云「见贤思齐」效法学习上师外相威仪,内证功德,得获加持,谁曰不宜?
只不过凡人易于急功,先不观察师之真伪标准,复不自省具不具器,但求表相,同时又纠缠于「正法」以外之关系,殊不知师徒结谊,惟在法上,所说、所教、所修,纯以经续正法为依归,别无个人名利及世俗关系,不依性相标准而行,遂令深法沈隐不彰,反生流弊,为世人轻视误解,滋生邪见,令人浩叹!
《密集续》云:
「舍弃一切供,正作供上师,
彼悦则得证,遍智最胜智。」
藉由结合上师瑜伽及供养仪轨,可迅速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在藏传佛教密法传承各种上师瑜伽中,本法属格鲁派不共法门,名为「上师供养」。
本法是实修大手印之法门时所用,根源自《密集金刚本续》,续中虽圆满述说如何供养上师及坛城本尊之理趣,但安住上师与金刚持无别之瑜伽中如何趣行生起、圆满二次第道之修行理趣,则因本续秘密故未明示:而在释续《金刚鬘续》中开显阐明要点,如初先观察上师及弟子性相(条件),之后如何依止上师、观上师与本尊无别,修上师身坛城,献外内密真如供、修二次第道等;原为龙树、圣天、无着 世亲兄弟,因渣菩提王、德瓦钦波、萨罗哈,夏瓦哩巴、卢易巴、喇哩大巴、帝洛巴、那洛巴等印度大师实修之法,之后为利益弟子故将口诀落于文字,德瓦钦波依密集金刚本续、释续精义作《秘密成就》,其中反复宣说上师瑜伽为修道之命脉,而标明本法,嗣后其弟子陆续作《智慧成就》、《真性成就》、《三类精华》等大手印著作时,亦反复宣说上师瑜伽为道之命脉,龙树作《密集五次第论》时亦以上师瑜伽为道之命脉,广说比供养诸佛更具意义之理。
至阿底侠时,亦曾说大乘一切五道十地唯依上师之恩德方得以趣行;之后宗喀巴在札果仁钦及霍札竹千二位尊前得阿底侠所传之传承,此外在喇嘛琼波类巴、敦珠仁钦、坚雅札巴强秋、至尊仁达瓦等大师前听受那洛巴等印度大师所传传承。
宗喀巴另一不共近传是先经喇嘛乌玛巴度语,得以听闻文殊菩萨所授显密教法,后亲见文殊,获蒙亲授显密二道一切诀要,其时宗喀巴请问文殊:「迅速复更迅速趣证金刚持地,需如何为?」文殊答:「需以上师与本尊无别之瑜伽作为道之命根、须以尽所有亦不厌于上师,作为引导道体圆满,本尊亦需不离密集、胜乐、怖畏三尊,护法需六臂嘛哈嘎拉、具誓法王、毘沙门天王三尊,友伴亦需上师本尊护法相符合之人。」当时文殊并赐耳传口诀予宗喀巴及成就者蒋巴嘉措、一些兜率天众,以极其秘密故无人得知;宗喀巴虽弟子众多,然唯秘传予蒋巴嘉措、克珠杰二人,蒋巴嘉措得教法后隐居实修,后亲见文殊,澈知历生成就后,开始授徒,主要弟子是跋索却吉坚参,跋索传阙吉多杰,阙吉多杰亦避世潜修,得道后以智慧眼观未来法脉传承弟子;得罗桑敦珠为弟子传法,罗桑敦珠得法后实修大道成就,世人尊称其为「温萨巴」,意即寂静处修行者,成为格鲁派密法传承二支中的一支,名为「温萨耳传」,温萨巴后授予克珠桑杰耶谢,克珠桑杰耶谢传班禅罗桑阙吉坚参后由班禅落于文字普传世间,复由其主要弟子贡秋坚参承嗣法脉实修传承,再传罗桑耶谢,罗桑耶谢之后皆由历世班禅持掌法脉直至今日。
四、作者
本书作者休·敦越克珠(1671-1737),在文后跋署名吉那巴洛桑彻殿,七岁于甘丹法台罗桑敦越前受沙弥戒,之后十年间居「休咕蒙寺」学法读经,十九岁赴甘丹寺依止罗桑格雷学习五大论六年,廿六岁心生厌离轮回,锐意实修,故再依止竹旺蒋巴却滇及至尊索南敦珠求法,长年于无人寂静处苦修,至46岁时,受邀连续三年、每年三个月回祖寺「休咕蒙」寺讲授道次第,并传大威德灌顶及其它密法,世寿六十七岁时入寂。
五、内容
格鲁派教法中上师瑜伽有广中略三种,广品为此,中品为「兜率天众」,略品为「克主单传」。
本法虽名「上师供养」,实际上却是大手印前置之教授,在教授时,有二种传规,一种是依班禅大师之大手印本颂讲解时包含了本轨,另一种则是将本轨教授提出先授,如理修习后,再授大手印正行部分,二种方式皆不能缺少此轨教授,因此,若学格鲁传承「大手印」者是不能略去本教授。
至于因何此上师供养仪轨名为「乐空无别」,前说此法源自「密集金刚」,据其教授,首先对于执着「真实存在」一事,皆视为轮回根本,最上对治之法则是修「空」,对此显密并无差别;然而对于「空」之了解范畴却有不同,一般来说,有四种「空」的认知方式,中观自续派以下之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皆主张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自存之实有为空;唯识宗再以能所二执实有异质空;另外以无损于心而非依据显现力而存在,是境自体不共存在而成立之空;诸法非唯名假立而是自性成立为空;第一种之空,纯属声闻缘觉所论之补特伽罗无我,并未提及结合乐之说法,其它三种空虽然有提及结合于乐,但唯上上根可理解四种空之内涵及差异;那么何为「乐」?此乐并非修止而得到身心轻安之乐,因为外道修止者亦有轻安之乐;亦非现证空性之无漏乐,因一切圣者相续中已有之故;也非气停脉住修本尊瑜伽所生之乐,因下三部密续亦有之故;亦非气入中脉所得菩提心停止流动之乐,亦非依事业手印及智慧手印所生之乐,因生起次第分位亦有之故;也非泛泛旃陀离火(拙火)燃起之乐,因一般凡夫相续中亦有;所以此处所说「乐」是限定于随着修生起次第之后修圆满次第令气入住融入中脉所产生之俱生大乐,气入住融入中脉所生大乐俱生智属有境心之范畴,以其作为境空性能持相之对像,二者如水入水般一味而住,是「乐空无别」之义;有些人以为乐与乐之法性空性本质无别故是乐空无别,是不合理,随着乐何时一成立即其二者随即本质无别;有人以俱生乐与证悟空性之慧二者一一相印可为乐空无别,亦不合理,若是如此,则修俱生乐则成修证悟空性慧之本质,实际并非如此,吾人掌握证空性慧为波罗蜜、则修布施等五度皆成修乐空无别;有人以为修俱生乐有贪爱之成分存在,故应修空性契合,果真如此,则诸佛菩萨所具之俱生乐则成有贪爱,亦不合理;因此乐空无别之义是说单独修空性则于无上胜道要诀未圆满具全,单独修悲心俱生乐,亦不能由轮回解脱,所以萨啰哈云:
「离悲修空性,不得最上道,
然唯修悲心,不脱此轮回,
二者合无别,轮涅皆不住。」
简言之,乐空无别即为「大手印」,「乐」是安住于藉气住融入中脉后所生胜义之俱生智,「空」是对境性空,以俱生大乐之智确立境空性之乐空二者如金刚牢不可破无可分别;亦是「大手印」之义,是故,本轨篇章名称即隐含大手印上师瑜伽之义,当然这是特指修道位时之方法名称,而非果位时大手印有法可表、有法可修。
结构上而言,本轨含完整道次第,各颂句结合大乘修心七义、三士道及显密同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