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溪卡草原石刻文化揭述
扎溪卡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的藏语名,意为“雅砻江边”。除了“扎溪卡”之外,石渠还有一个名字叫“香德尼玛”或者“香德尼玛扎溪卡”,汉译意即为“离太阳最近的居住在雅砻江边的游牧部落(民族)”。扎溪卡现名为石渠,是四川省海拔最高、幅员面积最大的一个纯牧业县。石渠县一名,始于清末改土归流时期,是藏语“色须”的音译名。
扎溪卡地处雪域高原,虽环境严酷恶劣,但也正激发了扎溪卡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扎溪卡精神”。自古以来,扎溪卡人就用他们的不屈和果敢开拓着这片“生命禁区”。以惊人的毅力同恶劣的环境抗争,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千万次求索,创造了独特的、带有浓郁草原气息的民族文化,以无穷的智慧谱写本民族多彩的历史。
在这样一个地方,孕育出类型最丰富、特点最鲜明、规模最大的石刻群,这个石刻群我们暂时把它定名为“扎溪卡草原石刻文化”。
一、扎溪卡草原石刻的基本类型
在扎溪卡草原上嘛呢石刻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堪称“青藏高原石刻之都”。其类型十分复杂多样。在此,笔者将分别按照基本性状、基本内容和堆砌形式三种分类分述如下:
(一)按基本性状分类
若按基本性状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1.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藏族较早期的石刻,它最早出现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初期。拉萨药王山摩崖石刻是最具代表性的石刻,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可移动性。在扎溪卡,也有摩崖石刻多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摩崖石刻造像则是洛须丹达沟的“照阿娜姆”石刻,它既有石刻造像,又有藏文题记,是四川藏区目前历史最为久远、文物价值最高的藏族摩崖石刻。
2.嘛呢石刻
藏族的可移动片(块)石刻,统称为“嘛呢石刻”,因为这类石刻多数以“六字真言”为刻石内容,所以在习惯上这样称呼。“嘛呢”是六字真言的简称,但嘛呢石刻并非专指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刻,它还包括刻有其他宗教经文石刻以及石刻造像。扎溪卡的“嘛呢石刻”按所用石材可分为以下两种。
(1)卵石石刻
我们在洛须镇看到了卵石石刻经墙,其数量之大,无以计数。造型十分精美,这在藏区亦是十分罕见的。这种卵石石刻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洛须地处金沙江畔,盛产卵石,取材方便。藏族早期的凿刻岩画是“以线造型”,洛须的卵石石刻技艺亦是“以线造型”法。这道卵石经墙围绕著名的于吐蕃时期创建的“卓玛拉康”寺大半周。其中不乏刻制精美的石刻佛像。这样的天然卵石石刻,真可谓是意趣盎然。
(2)片(块)石石刻
这种艺术形式在藏区随处可见,在片(块)石石刻中,有的是极不规则的块石,只要有一个稍平的面,即可在上面刻制简短经文和“六字真言”,不过这种块石,多数则用以刻制“六字真言”。片石则需到有页岩的山中去开采,开采的片石,一般厚度在3—6公分,为极不规则的多边形,选择较平的一面用以刻制经文、佛像。尤以经文者多,规模较大的“嘛呢堆”上,用无数片石刻制整部典籍,蔚为壮观。
片(块)石石刻是吐蕃王朝中后期出现的藏族石刻文化的新类型,它与藏族早期的摩崖、石窟、三维石刻等最显著的区别即是其载体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的核心便是片(块)石刻的可移动性。无论图像还是经文,均刻在体积不大的块石或片石上,这些作品可以根据人的意愿随意搬动和堆垒。
片(块)石石刻的技法,除了“以线造型”法外,还有浅浮雕和高浮雕技法,线刻和浅浮雕技法的传承性表现得尤其突出。片石彩色佛像石刻不仅是绘涂法与“以线造型”法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表现出石刻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扎溪卡的“巴格嘛呢石经墙”与“松格嘛呢石经城”把这些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是片(块)石石刻的大观园。
(二)按基本内容分类
1.佛、菩萨、神、人物图像石刻
扎溪卡草原各种嘛呢堆的石刻造像,数量庞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雕刻技法有浅浮雕、高浮雕、线刻等几种。有的涂彩设色,有的为石板的本来颜色。内容刻有各种类型的佛像(如来佛等)、各种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各种各样的护法神(鸟神、水神、蛇神等)以及人物图像(格萨尔、珠牡以及岭国的将领等),这些石刻造像皆雕刻得栩栩如生。
2.经文石刻
在藏族的嘛呢石刻中宗教经文的石刻比重远远大于造像石刻,例如:甘肃拉卜楞寺在历史上曾经将整部《甘珠尔》刻在成千上万块石片上,刻制成著名的《甘珠尔》石经。在扎溪卡境内的石刻经文石堆到处都是,而最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要算扎溪卡的“巴格嘛呢石经墙”与“松格嘛呢石经城”,垒有大小经石数以千万计,每一块经石都刻写得工整有序,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是当地的一道极为壮观的人文景观。
3.“六字真言”石刻
在扎溪卡的嘛呢石刻中,镌刻有“阿嘛呢叭咪哞”(藏文译音)的“六字真言”石刻,像高原上的嘛呢旗一样几乎随处可见。有浮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技法,大多为石料原色,也有个别刻好后再涂上颜料的。一般来说,“六字真言”所采集的石板体积都较小。一块镌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刻,艺人半天或最多一天内即可完成。
4.格萨尔石刻
笔者考察期间,在松格嘛呢石经城发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其30员大将石刻30余尊,这些石刻是该嘛呢城初建时刻制,至少也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它们均在“松格嘛呢城”正面墙体的龛窟中。在巴格嘛呢石经墙也发现了10尊岭·格萨尔王石刻,也都摆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些格萨尔石刻均刻在较大的片石上,并涂以颜色,人物造型十分生动。说明岭·格萨尔王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他既是英雄的象征,也是藏传佛教的护法之神。
(三)按堆砌形式分类
1.嘛呢墙
在扎溪卡,随处可见嘛呢石经墙。全县境内较大规模的大中型嘛呢墙就多达20余处,小型石经墙不计其数,在较大的石经墙上设有很多的龛窟,里面安放着大小不一的造像石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巴格嘛呢石经墙,全长1.7公里,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长的嘛呢石经墙。
2.嘛呢堆
当地人将刻制好的石刻堆垒在一起,形成“嘛呢”堆。扎溪卡境内不规则的嘛呢堆随处可见,原野上、山崖、路道口,无处不有。
3.嘛呢城
按照佛教坛城的形式构建。在城的中心建一小塔,即为城的“心脏”,外围是一圈嘛呢墙堆砌的城墙,正面开一城门,里面是一圈一圈的嘛呢墙,中间有狭窄的通道。扎溪卡的松格嘛呢石经城就是按照这种形式构建的,这种构建形式在我国藏区绝无仅有。
二、扎溪卡草原石刻的基本特点
(一)数量最多
在扎溪卡草原上,各种各样的石刻随处可见,大的长达数公里,小的仅一小堆,其中嘛呢墙居多,其数量之大,无法计数。仅“巴格嘛呢墙”一处就垒有大小经石数以千万计。
(二)规模最大
扎溪卡石刻的规模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嘛呢堆、嘛呢墙的数量多,在全县范围内,嘛呢墙长度在500米以上者就达20多处,以下者当在百处以上;另一方面就单个的嘛呢墙和嘛呢城而言,在全国藏区,其规模也是无与伦比的。
(三)艺术成就高
在扎溪卡众多的嘛呢堆、墙、城中,皆不乏石刻艺术精品。例如在松格嘛呢城和巴格嘛呢墙中所保存的早期石刻中有关格萨尔石刻可与丹巴县莫斯卡的格萨尔石刻媲美。又如一些用梵文、藏文同时刻在一块片石上的经文石刻和用两种以上的书体刻制的石刻,不仅书体流畅,自成流派,而且刻工技艺十分精湛,堪称传世精品。再如在巴格嘛呢墙中,有许多浅浮雕的石刻佛像,这些石刻佛像大都未着色,仔细观察,造型之精准,刻工之细腻,令人惊叹。类似的石刻在其他地方是难以见到的,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四)与格萨尔文化关系密切
《格萨尔王传》被当今世界公认为“东方《伊里亚特》”,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也是唯一以活形态存在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民间文学作品,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拓展,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系统。甘孜州有“格萨尔故里”、“格萨尔文化核心地区”的称誉。在我国藏区,草原牧业地区是格萨尔文化极为发达、《格萨尔王传》和说唱艺人分布最广的地区,扎溪卡有“格萨尔文化摇篮”的美誉。
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主人公就诞生于今德格阿须乡的吉苏雅给康多,该地紧邻扎溪卡大草原东部边缘的雅砻江畔。扎溪卡是岭·格萨尔王幼年流浪和成年南征北战常来常往的地方。据石渠县文化旅游局和有关人员调查整理,当地与格萨尔文化有关的遗迹、遗址就有44处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遗迹、遗址主要有:洛须镇龙溪卡村的邓玛宗堡遗址;真达乡甲日村的岭国30员大将之一的尼绷达尔雅城堡遗址;瓦土的格萨尔王爱妃珠牡夏季下帐行宫遗址;在洛须的丹达沟有格萨尔王的遗迹多处;在嘎依乡境内的嘎依温泉,相传为格萨尔王和其爱妃珠牡以及30员大将夏季沐浴之处,当地人们俗称为格萨尔温泉;在长沙干马乡的贾查格塘曾是“霍岭大战”中的血战之地,岭·格萨尔王的同父异母兄弟贾查霞尕尔就战死于此地,后人为纪念他,特塑以半身塑像,至今犹存;在岭国30员大将中,贾查霞尕尔、查香邓玛向叉均出生于石渠。此外,石渠一些寺庙和民间还保存着许多岭国著名人物及岭·格萨尔王的遗物。我们在松格嘛呢石经城发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其30员大将石刻30余尊,在巴格嘛呢石经墙也发现了近10尊岭·格萨尔王石刻。这是甘孜州继丹巴莫斯卡格萨尔石刻发现之后的第二次较大规模的格萨尔石刻新发现。这不仅增添了石渠格萨尔文化的新内容,提升了格萨尔文化的品质,同时也丰富了巴格嘛呢墙和松格嘛呢城的文化内涵,并体现出扎溪卡草原石刻与格萨尔文化的紧密联系。
三、扎溪卡草原的典型石刻
(一)“照阿娜姆”摩崖石刻
“照阿娜姆”石刻刻在一个壁立的孤崖上,孤崖高约30余米,该石刻凿刻于这个孤崖的下方。石刻高约10米,宽约6米,上面刻就3尊佛像,经专家和当地群众辨认为藏传佛教中的“日松贡布”(先乃日、俄巴麦、夏拉多吉)。在石刻旁还有两段藏文题记,由于年代久远,这两段题记的字迹有的已经模糊不清,加之又是古藏文,至今还无人破译。所谓“照阿娜姆”,即意“仙女崖”,“照阿”即“扎”的异记音。“扎”即意“山崖”,“娜姆”即意“仙女”。其实这个名称与石刻本身的内容是不相干的。只不过先入为主,由于当地群众最早误认为上面所刻的是仙女,已经定名而代代相传,自然也是约定俗成了。据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它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勒巴沟的《松赞干布礼佛图》和《三转法-轮图》不仅类型相同,而且均为吐蕃时期的作品,同时均与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不过究竟为吐蕃哪个年代的造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巴格嘛呢石经墙
巴格嘛呢石经墙为石渠众多石经墙之最,是藏区罕见的大型嘛呢石经墙。它位于石渠县长沙贡马乡境内的扎·马莫康扎西,巴格嘛呢墙体左面是雄伟的扎加庞秀神山,正面是奔流不息的查曲河、雅砻江,巴格嘛呢石经墙建于1640年,由第一世巴格喇嘛桑美彭措建,距今约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嘛呢石墙,是一座信仰的长城,是藏民族刻绘艺术的长廊。
巴格嘛呢石经墙经历代巴格活佛的维修和不断加长,现巴格嘛呢石经墙全长1.7公里,宽2-3米,高2.5-3.5米,墙体内有各种石刻佛像3000多尊,刻有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各两部,《贤劫经》1000部,《解脱经》5000余部,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大大小小嘛呢石刻。一般的嘛呢堆为随意堆砌而成,该石经墙类似城墙,相隔一定距离即有塔式建筑,其工程之浩大实属罕见。因信教群众年复一年不断垒砌刻有经文的石块,巴格嘛呢石经墙还在不断加长延伸。
第二世巴格喇嘛根绒活佛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还在此地长期举行转法-轮会。第三世巴格喇嘛尼美曲翁和第四世巴格喇嘛贡夏·曲尼多吉也先后对巴格嘛呢石经墙进行维修和扩建。近代巴格喇嘛降村绕拥也对嘛呢石经墙进行了维修。巴格嘛呢石经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规模宏伟的民族信仰长城,它不仅是历代巴格喇嘛不断扩建和维修的伟大功业的见证,也有念青唐古拉神山奉送给上师的嘛呢石刻和莲花生大师真言的历史传说,同时也是三百五十多年以来扎溪卡部落历史的见证,更是每一位朝觐者洗脱罪孽、得到内心超脱的信仰圣地。巴格嘛呢石经墙这座古老的石经墙,对研究太阳部落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三)松格嘛呢石经城
松格嘛呢石经城坐落在距石渠县城约70公里的阿日扎乡境内,远远望去它好似一座圆堆塔,又仿佛像一座古城堡、古寺庙,虽历经千年风吹雪刮、日晒雨淋,但它依旧还是那么的坚固、雄伟、壮美。松格嘛呢石经城是按照佛教坛城形式构建的。松格嘛呢石经城的每一块片石上,都刻有不同的经文和各种类型的佛像,每一块经文都刻写得工整有序,佛像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松格嘛呢石经城平面呈四方形,周长为228米,正面长73米,背面长70米,右宽47米,左宽38米;立面呈塔形,最高处为13.6米,最低处为4米左右。整座石经城外围的四周共有大小方形龛窟383个,正面有道城门可以进出。在石经城的中心有一个小塔,传说这座小小的石塔就是石经城的“心脏”。据当地老百姓讲,松格嘛呢石经城地面有多高,地下就有多深,根据县文物部门对埋在地下1.5米深左右的经文进行考证,发现这些经文是用梵文(古印度文)字体所刻就。该嘛呢城,对研究格萨尔文化和藏族石刻文化艺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旅游探险、朝觐的圣地。
四、扎溪卡草原石刻的人文与自然生态背景
扎溪卡草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无不鲜明地体现出其原生、和谐、古朴、富集的生态型特点,更具神秘感和诱惑力。是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最佳契合,是石渠草原文化的人文精神、人性之所在。
(一)人文生态背景
石渠人民自古以来“民性异常淳厚”,20世纪30—40年代生活在石渠的一位名叫蒙永锡的汉族文人曾在《石渠现状素描》的文章中就曾这样描述道:“石渠人民,赋性淳厚,故能安分守己,匪盗事件颇少,治安极称安溢。虽未戍守兵卒,而县境内仍无事故发生,一切政务,亦能顺利推行也。全县人民,原有二十五村落,就其组织情形观之,实以原始之部落无甚差异。就其自卫组织其内在之团结貌视之,均若不甚显著。然一经外侮之侵袭,则村民之全体,或因亲故之关系而牵连别村人民,起而抵御或报复,其奋勇团结之精神,确非寻常可比,虽牺牲惨重,亦不稍示屈服……石渠人民,虽云纯系牛厂,惟尚赋性淳厚,以思想单纯之故,对政府所欲推行之各项政务,概不能彻底明了,然确能视政府为不可消磨之领导民众机关。”扎溪卡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部落社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境内原有20多个部落。至今,境内的查加部落文化还十分明显,被称之为“草原部落文化的活化石”。尽管在历史上,这个地区同时有如此多的部落在一起生活,但是相互之间确是十分融洽、友好。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正是扎溪卡石刻文化所折射出的人文特质。
格萨尔文化在青藏高原的牧区最为发达。人们十分崇尚英雄,千百年来,岭·格萨尔王就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太阳。《石渠现状素描》中也曾提到:“且因全县尽为牧民,时须追逐水草,迁徙无定,于牧场之寻觅,界址之区别,或外袭之抗御之等事,须赖于有力头人为之统一擎划与领导、抗御外侮事项,犹期人民富有团结之精神。故游民每单位之内在团结,异常巩固,崇拜英雄拥护领袖之信念,常较他种民族为最,即石渠各村组织,牢不可破之主因也。”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格萨尔文化充分显示出藏族人民乐天、乐地、睿智、豪放、坚毅、勇敢、热忱、宽厚、淳朴的人文精神,作为格萨尔文化摇篮的太阳部落(香德尼玛扎溪卡)自然也就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有机载体。太阳部落(香德尼玛扎溪卡)就是高原草原部落文化特色的内涵与人文精神的浓缩,其外在表现正如前面已经述及的诸文化事象,也就是诸民风民情,具体也体现在石刻文化上。
(二)自然生态背景
扎溪卡地势高亢,河流两岸阶地发育,浅丘宽谷,草地连绵,草地资源数量巨大,草地生态系统是其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全县共有草地面积214.4×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5.28%,可利用草地190.43×104hm2,占全县草地面积的87%,占甘孜州草地资源总面积的23.88%,占四川省草地资源总面积的15.33%。石渠县是四川省最大的纯牧业县,畜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
从巴颜喀拉山到沙鲁里山,从雅砻江到金沙江。扎溪卡在这片“两山环抱,两江纵横”的古老大地上,不仅造就了瑰丽多姿的自然奇观,也孕育出雪域高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雅砻江流域草原游牧部落和金沙江流域半农半牧的生活,两种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并带有鲜明的特征和浓郁的藏传佛教色彩。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赖于滋生它的那片土壤,扎溪卡人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雅砻江源头,是这片草原尕育出了扎溪卡人,尕育出了扎溪卡草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