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初步的显宗修行

初步的显宗修行
                                      
    以“璀璨时轮檀陀罗二瑜伽次第释论”来训勉修行者:

    “我们,首先应该运用平常的显宗修行法,来提升心识智慧。特别是培养无我静思、坚定的认知。”

    所有传承的著作都肯定一点,在进入檀陀罗修行之前,人们应该先发展好精神的稳定性,这可参考释迦牟尼的修行法而获取经验。第二部分中,有三种藏文翻译作品,在本书第十三章到十五章可以看到,主要是探讨显宗的初步修法。其余四个章节,主要是谈论结果论的密宗修行方法。

    在第十三章,班禅喇嘛六世的时轮檀陀罗妙法短诗,最先强调无常、因果定律、爱与真诚等,这些全是显宗教义;当中只有两首诗与密宗有关。

    在第十四章,细审一般佛教徒对人类精神状态的看法,并就参加时轮檀陀罗妙法灌顶法会这点,加入个人看法。谈到造就佛教徒基本条件的四项崇高真理,并且探究造成人类困惑的根源,以及对自我天生本质,我、我们其他现况的误解。并指出,显宗所建议的治疗方法为:

    “菩萨乘的方法论中,我们静虑禅修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众生。一旦了解到所有众生和自己一样,都是希望获得快乐、讨厌痛苦。那么,对所有生命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这种态度是震撼的、强劲的、具最勇敢的力量,比任何其他事物珍贵。

    “当我们将这一力量,作为静虑禅修万物最终形式的基础时,就能轻易培养出破除我执与邪念的力量。”

    显宗的初步修行法,在第十五章会提到,主要源自“檀陀罗灌顶前行法”。在这里,作者是就自我心识充实,以领受檀陀罗灌顶的立场来讨论。他的目标要突显精神节操的重要,并让显宗修行厚实我们的心识。这是必要的内修基础,如此才可以进入檀陀罗修行,并且领受接下来的灌顶。

    介绍四种“单纯觉知”,作为那篇论文开头。我们应该带着这四种“单纯觉知”:单纯的动机、对环境的单纯感受、对其他生命的单纯感受、对生活力的单纯感受,一起带到灌顶现场。

    这样才能够很快改变想法,以扎实的显宗修行,作为金刚乘的预备修行(前行),并培养对人类生命珍贵本质的体认,了解人类生命拥有自由和证悟明心是可能的。同时培养对死亡与无常的体认、对投胎转世及因果业律的感恩,以及对未知现象不圆满本质的体认。更培养安于佛法僧三宝庇护的体认、利他的菩萨道态度、热忱追求最高证悟、圆觉以利益众生,以及无我智慧的养成、事物空性本质的体认。

    由于西藏作家们的习惯,特别是格鲁巴学派,大都引用印度大成就者们的名言来佐证论点。

    他们偏好的考据作品是龙树菩萨的“劝诫引正王颂”、提婆的“心清净论”、寂天的重要纪念性作品“入菩提行论(或称为菩提行经)”、月官的“劝诫弟子书简”、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摘要“百五十赞”,此为释迦牟尼讲授的教义精髓,是关于精神生活的所有重要观点,经过挑选编排,而成韵文体的文章。

    编注:“劝诫引正王颂”或译劝诫王颂、劝诫宝行王颂。提婆又名圣提婆、圣天,梵名迦那提婆,意即只有一只眼睛的提婆。

    原注:甘丹巴学派因阿底峡尊者而创立,这学派中的所有传承上师和佛学理论都特别重要。有两位上师的地位无比崇高,他们是龙树菩萨和寂天,都是启发阿底峡证悟修行理念的重要人物。这两位同时也是伟大的佛学思想家,他们的著作,激发遍及亚洲和世界数百万名佛教徒。

    这里提到两位重要印度上师(没有特别引述确实出处),他们是阿阇耶毗罗(或译阿阇黎毗罗)和阿底峡。

    阿阇耶毗罗以马鸣(梵名阿湿缚篓沙,篓读音具)之称而闻名,他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叙事诗作家代表,本来是反佛教的好辩者,因为反驳龙树的重要弟子提婆,并与他辩论起来,最后被提婆击败,所以改宗信仰佛教。他将余生投入静虑修行,以及佛教信仰的诗文创作。

    原注:大成就者阿阇黎毗罗,有许多诗作被翻译主要西藏佛教传承的起源,最后演变成格鲁巴学派的基本精神架构;所有班禅喇嘛的转世传承,都属于这学派。阿底峡对在西藏弘扬时轮檀陀罗妙法,是一位重要人物,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他的成就。

    历代喇嘛,无论如何都会引用至尊上师的说法,他就是格鲁巴学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可见对这位名声显赫之上师的尊敬。每一条西藏佛教的教诫,都提供一些自行达成显宗修行的方法。例如,萨迦学派谈到“道果法”、噶举巴使用的方法叫做“四加行”、格鲁巴谈到“菩提道次第”,而宁玛巴将显宗修行法,分成“大圆满共加行”以及“大圆满不共加行”。

    宗喀巴大师教导显宗修行的三层次,在西藏很有名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或“三士道主要修行法”,这项传承把所有“共通乘”修行,简单分类成三个主题:一、培养今生今世的方便自利。二、遮除恶业,追求解脱此生世间轮回之苦。三、以修行培养无我、不恋栈世俗的智慧,进而普度众生。

    所有小乘、大乘的经典开示,都汇集这三个主题在内。

    当我们依这样的阶梯,循序渐进之时,就会对人生真谛深入观想,并培养与精神上师之间的良好关系来作为这三门学问范畴的根本。虔敬皈依佛法僧三宝、沉思观想死亡和无常的现象、转世轮回与六道的生命本质。

    这三项主要修行道的第二项是中士道,修行重点在护持戒定慧三学,进而及力行六度精义、培养佛的善心,以便能够进入上士道境界。

    引述宗喀巴大师的话说:

    “只信仰大乘佛教是不够的,修行者还必须有大乘‘佛家’的远见。此外,还要拥有不输给菩提心成就的特质:具有菩提心才算是大乘佛教论者。没有菩提心,表示还未踏上大乘佛法之道。因此,要衷心地发菩提心……

    “为了发扬对菩提心的认知,我们必须培养两种特质:关怀众生的思想,和关注证悟明心的思考。”

    何谓关注证悟明心的思考:

    “虽然生命都会获得快乐幸福,但是,人的本身受到世俗事物牵绊,忘记自己可以为其他有情众生,提供无比协助……”

    “即使最强大的神,若受到轮回束缚的设限,便不能全心全意为其他生命造福。阿罗汉(意指证得最高果位的人)不能,辟支佛(此处意指不必依止上师而能证悟的人)也不能避免所有锁链牵绊……”

    “如果我们能达到完美佛性的境界,没有错误、看透所有法相、克服所有缺陷,才符合证悟条件。此时,身上拥有完美标帜与印相,内心唯一的觉知就是造福他人。我们对芸芸众生,不再存着径渭分明的喜恶感觉。对一切众生同样热爱,并有能力真正去造福他们。”

    “简而言之,动机应该是‘我要为芸芸众生谋求最终福祗,因为众生多如天星、难以计数,所以,必须发心比众生早一步达到超凡入圣、完美、纯净的佛境’。”  
                  
    最后以大乘佛教修行者的宇宙观,作为结论:

    “……崇高众生的心识特质,是拒绝一己私利,只想到如何去造福他人。”

    “因此,它像太阳不倦地照耀居住在四大洲的众生,像伟大的大地,承载所有在它表面生活的生命重量,具有这种胸襟的菩萨,不会喜欢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业力,他们只会用提升芸芸众生幸福快乐的方法,当做生活重心。”

    我们也许认为这样做有点不太寻常,“檀陀罗灌顶前行法”并没有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培养空性智慧,即宗喀巴大师“三士道”的第三道。这或许是因为他看重的是达成空性的方法,就像显宗所看到的,并非檀陀罗修行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只在檀陀罗修行本身,培养空性智慧就足够了。

    当代法王曾经告诉我这种观点,“那是在一九七O年中期的一场演讲,我是他的听众之一。当时,我请他为宗喀巴大师三士道的界限下定义,这三大主要修行成就,显示精神状态足够成熟,才能够进入檀陀罗瑜伽修行。法王答复说:

    “借静虑禅修无常、业力本质、生死轮回等方式,我们经历某种程度的心灵超脱,如果我们看到特别的行为是明显错误,并对精神成长有害,则我们要有种内在力量,保持不动并且不继续陷下去。关于菩萨道精神的培养,我们将想要完成证悟的欲念,视为首要条件,而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应该是种关心,是视同一家人的情感。

    “应该要有修成菩萨道的强烈使命感,至于空性智慧的经验程度,并没有特别的先决条件,因为有很多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从密宗修行中找出空性的意义。修行者应该要有显宗修行的基本训练,然而,某些天赋异禀的修行者,可以没有前置的显宗训练而进入密宗修行,他们可以仅依赖檀陀罗就获得空性智慧。”

    无论我们是否身处修行者之列,都应该先从显宗观点研读空性教义。即使没有此前置训练,而直接进入檀陀罗修行的话,对基本空性的了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檀陀罗静虑禅修起点。例如在灌顶仪式当中,空性是观想的主题,我们从事成就法修行,空性秘咒就会作为这场仪式的启钥。

    原注:昂旺秋登,在他的著作“秘密集会檀陀罗生起道次第瑜伽灯论”里,列出六大理由,说明为什么每次檀陀罗成就法开始的时候,都要先念诵和沉思空性秘咒。

    为什么修行一开始的时候,要禅修空性(以空性秘咒进行观想)?

    阿底峡尊者在为鲁易巴尊者的成就法评注,曾写到原因何在;他提供了六大理由。首先,修行是为了要加强洞见空性的业果。第二,是加强对一般事物空性的觉知。第三,禅修空性可以入定,这对任何想要禅修的人都有莫大用处。第四,它可以增加我们福报和智慧的力量。第五,使我们超脱于一切表象之身语意的观念。第六,从念诵空性明咒和禅修它的意义,可以看见主流与非主流檀陀罗,并使我们可以修行成就法,从空性之观想中升华。

    在“时轮金刚灌顶论”中提到,任何想参加时轮金刚灌顶的人,都应该考虑三项基本特质。

    第一项特质,是菩提心,即迈向最高证悟的利他心、看重他人更甚于自己。据说上士修行者,是处于这种用心体验的崇高境界。中士修行者可以在静虑禅修中,稍微窥见菩提心自性。下士修行者,至少要有与发扬菩提心的意愿和兴趣。

    第二项特质,是对智慧或特殊观察力的训练,以培养空性经验。据说,上士修行者如同大乘佛教中观派或瑜伽行派所解释的,可以如实体验最终真实自性。中士修行者则根据一般研习,而正确了解空性。下士修行者对上述任何学派的空性哲学思想,至少应要有很大兴趣。

    此外,追求时轮金刚灌顶的修行者,应该对特殊的檀陀罗传承感到兴趣。因为,灌顶的目的,是为了要在领受者心中,种下特殊业因。如果他或是她,在基本程度上对檀陀罗的精神不感兴趣,那么业因很难产生任何善性影响。

    对显宗的基本修行法,想要得到更详尽的解释,并对檀陀罗修行做好心理准备的读者们,可以参阅我早期的著作,雪狮出版公司的“真金粹链”,现以颂偈方式,说明如何以显宗作为金刚乘的前置修行法;

随时看透死亡与无常
熟悉业力定律去生活
时刻心怀三宝佛法僧
接近转世下界的大门

让心识永远追随诸法
这是应该直走的正途
轮回是一座挫折的山
受苦根源定义由你订

看清通往最终解脱门
以进入解脱崇高境界
严密从事高等三修行
亦即持戒观想与智慧

走向通往全知之大道
这是应该直走的正途
芸芸有情曾经是父母
对众生贯彻爱与怜悯

培养两种成熟菩提心
传承菩提道的菩提心
及最终空性智菩提心
巧妙应用方法与智慧

培养无与伦比证悟境
这是应该直走的正途
抓住一切不放是错误
要觉知因果之间关系

要看清一切虚空自性
并体验众生最高视界
这就是意谓着要跟随
龙树菩萨阐扬的圣道

这是应该直走的正途
借着灌顶而滋润丰盈
了解精深檀陀罗开示
培养檀陀罗二道次第

如是快速达到证悟地
掌握佛性在我们掌中
这是应该直走的正途
最上三宝我皈依 一切罪业皆忏悔
眾生善根盡隨喜 正覺菩提意中持

正覺妙法及僧伽 直至菩提我皈依
所為利益自他故 我今即發菩提心

既發最上菩提心 饒益一切諸有情
菩提妙行皆修作 為利眾生願成佛
最上三宝我皈依 一切罪业皆忏悔
眾生善根盡隨喜 正覺菩提意中持

正覺妙法及僧伽 直至菩提我皈依
所為利益自他故 我今即發菩提心

既發最上菩提心 饒益一切諸有情
菩提妙行皆修作 為利眾生願成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