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噶当四本尊——本师释迦牟尼修持仪轨



噶当四本尊——本师释迦牟尼修持仪轨

  首先皈依和修七支供 娑巴哇化为空性

  住于空性 心中生起阿字变月座 上有金色吽字放光照全身 自心化本尊 身金色 右手结伏地印置右膝上 左手结定印 双腿结金刚跏趺坐 现僧相 圆满具八十相 身着三衣 发无量光 自心安住于定中 心间月座上有吽字 发光迎请智尊牟尼诸圣众 

  班扎萨马扎 诚心礼拜作供养 渣吽班嚎

  头顶有白色唵字 喉间有红色阿字 心间有蓝色吽字
 
  观想咒蔓围绕种子顺时针方向排列

  嗡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耶 梭哈
  om muni muni maha muniye soha(随力念诵)

  祈求回向诸善愿圆满

  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释迦尊之境
  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本师释迦牟尼法门导修开示
祈竹仁波切

  现在开始讲授噶登派四本尊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修持方法,我们今天所教的仪轨,是源自印度的短仪轨。噶登派四本尊之传承,还有较长的仪轨,但这短仪轨可能比较适合在座的各位初学居士。

  任何完整的一座修持,必须有前行、正行及结行三部分。前行属于准备工作。正行是所修持之主体内容。结行则包括回向发愿等等。

  现在,衲先简略地讲述前行的修持(注:较详细之前行开示,见于法师著作《心生欢喜》、《生死自在》、《甘露法洋》及《本尊海会》系列)。这里所教之前行,适用于任何法门,并非只适用于释迦佛之修持。

前行开示

  未有佛坛者,应在家中较好的房间或一清静及干净的角落,布设好佛坛,以积聚功德。在此地点,我们必须首先好好打扫地方,然后才安奉佛之身、语、意所依物。佛的身,我们以佛像来作为代表物。作为佛教徒,我们应供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如果决定发心专修噶登派四本尊,则应加供观音、度母及不动明王。如果只兼修此四尊而专修另一本尊,则应供奉本尊之像,而四尊除本师释迦外,其他身像可供可不供。此外,我们亦宜供一尊祖师像。依我们格律派而言,此乃指宗喀巴祖师身像。这些佛像,必须是依照传统身相比例制造及如法装藏的,但我们亦可用较好的图片代表。佛的语,我们以一部任何语文版本之《菩提道次第广论》或《大品般若经》或其他任何佛经代表,置佛坛之左面,亦即佛的右手边。在面对佛坛时的右面,亦即佛的左边,应供一合乎比例且已如法装藏的佛塔,以表佛的意。这个佛坛是我们藉以积聚功德的地方。在每一次修行前,不论其有否染尘,我们都应打扫一下,以表示尊重及净心。在打扫时,我们应以一束孔雀羽毛轻轻拂拭佛像,而不以手直接触摸。

  在佛坛上,我们应放上清净的供品。由于噶登派四本尊属事密部,我们尤需谨慎注重供品之清净。供品不拘多少,但必须是素品。我们亦可供水、花、明灯及香等。在密法中,对香供有严格要求,事密部有其专用的燃香配方。如果我们没法购得事密部的燃香,便用纯檀香或纯沉香木或粉点燃作供,不要乱用别的化学香枝。

  在每次上供时,如果我们诵念供养云陀罗尼,将能净化所供之物,并将供养之功德增大。此外,由于佛坛所置地点附近或许有时会有人抽烟、饮酒或有葱、蒜及肉之气味,此陀罗尼亦有助于净化此方面之过失。供养云陀罗尼是:

  唵 南摩 爸加华爹 兵渣 沙华 趴玛 打辣 他化加他呀 阿啦哈爹 三日三仆达也 他地呀他 唵 兵渣 兵渣 玛哈兵渣 玛哈铁打兵渣 玛哈必打兵渣 玛哈仆地切他兵渣 玛哈布迭 万多巴三 打玛辣 兵渣 沙华 卡玛 阿华核辣 必疏 打辣兵渣 疏哈
  om namo bhagavate bendzay sarwa parwa dana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 tadyata om bendzay bendzay maha bendzay maha tayda bendzay maha bidya bendzay maha bodhicitta bendzay maha bodhi mendo pasam kramana bendzay sarwa karma awarana bisho dana bendzay soha

  这个咒不算很长,如果我们能用心把它背诵了,将会很有利益。不论我们在家中或去佛寺,每当作任何供养前,我们都可先诵此陀罗尼三次,这样便能得很大的利益。

  由于修诵咒语时,将要用到念珠,衲在此亦略讲一下念珠的要求。修持噶登派四本尊,对念珠并无不共的要求,但一般来说,修观音者最好的念珠是透明的天然石英水晶或砗磲。如果没有这种念珠,我们用菩提子或其他质料的念珠亦可以。念珠有许多重意义,这些多重意义在不同的经论中都有述及。以共通意义来解说,母珠代表佛宝,贯穿连串的珠线代表法宝,小珠则代表僧宝,所以一串念珠便已具足了三宝。在诵咒计数时,到了念完一圈时,我们不要越过母珠,而应在念至母珠时,把整串珠反拨过来,把刚才刚拨的最后一颗小珠当新一圈的第一颗珠,这样来诵数下一圈的咒数。这是传统所教,而并非说不小心越过了母珠就会有什么不吉祥,所以我们亦不必过分担心。事实上,如要把所有传统的严格要求都好好遵守的话,也一点不容易。譬如说,在诵咒计数的一个圈当中,我们咳了一声,或睡着了一刹那,这未完成的圈数便不计数,又要拨回第一颗小珠开始重新计算念诵。如果在一个圈的中间打了个喷嚏,又要回头从第一颗珠开始。如果在一个圈念诵途中,应答了别人一回话,又要回到第一颗珠了。如果在念诵一个圈当中,不小心把念珠掉在地上了,又要回到第一颗珠上了……所以由此可知,修法也并不是容易的事。如要依最严谨的要求来做的话,我们念上一整天也不一定能完成一圈最圆满的百遍佛号诵念呢!初学的人,努力做好就可以了,暂时只好不太介怀这些最严格的要求。

  修持用的座垫,以适合久坐而不累的为佳。一般而言,以后高前低的座垫较为舒服,但这亦视乎个人的情况而定。座垫安置的方向,可以面对佛坛或侧向,但不宜背对佛坛,而且若能面对东方而修就最好不过了,若不方便则上座时心中想着正在面东亦可。有关面向东方之要求,是共通的要求。在某些法门中,有其不共的要求。在修息灾、增益等四事业时,又各有其不同的面向要求。这些细节,我们暂时不必太过分讲究。

  在打扫完佛坛,恭敬地瞻仰一下佛像后,我们顶礼佛坛三次或更多次,然后便上座。在坐姿方面,若无腰病或腿上的毛病,我们应以跏趺七支坐姿而坐。历代以来,修行人都是以此坐姿修持,这些我们可以在印度的古佛教壁画中见证到。但如果有身体上的毛病而真的无法跏趺盘坐,坐椅上而修亦无过失。

  在坐好后,我们要先生起一念,想着自己身处净土之中而修持。这样地想,便积下习气和善因,令自己将来得生净土之中。

  然后,我们检查自己的修行动机,必须培养为着众生利益而欲成佛之菩提心,以此心态作为修持之动机。

  接着下来,我们开始修诵仪轨。在这个短略仪轨中,只有注明小字要求修皈依及七支修持,而并未明列要诵念的文句,所以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惯诵的版本。事实上,皈依乃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共通之修持,是其他修行之基础,亦为功德之来源,故此十分重要。不论仪轨有否列明,我们在修任何佛教法门前,都必须先修皈依等。

  修皈依,分为观皈依境而诵修或不观皈依境而诵修两种,皆为如法的修持方法。观皈依境者,需首先观出三宝在面前,然后至心念诵皈依文句。不观皈依境者,则不具体观形相,只心想三宝在前,至心依止。今天的听众大多是初学的人,对那些众多的本尊、佛陀、菩萨等之形相不熟悉,甚至可能连他们的名字也没听过,要明观他们全部在前,恐怕是不容易做好的。故此,我们只在心中想着三宝在前,而不作具形相的观想,把心思用于培养至心的依止上,这样会更容易。

  仪轨既然没列出本法之不共皈依文句,我们挑平常通用的版本即可。

  长的版本是:

  我与等虚空际众生一切有情
    自今为始乃至成就菩提藏要间
    皈依吉祥上师祖师圣众
    皈依圆满正觉薄伽梵众
    皈依正法众
    皈依圣僧伽众

 
  短的版本是:
  皈依上师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短的版本,我们可诵三皈依或四皈依。如果诵三皈依,就免去首句即可。

  此外,我们亦可选择诵大乘的皈依及发心偈: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以上皈依及发心偈,前二句是皈依,后二句是发菩提心。“布施等”三字是指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般若此六度。前五者为功德资粮,般若为智慧资粮。我们必须具足此二资粮,方可成佛。

  以上各种版本的皈依句,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种。念诵时,我们诵其藏文原句或汉文译本均可。念诵的次数方面,一般的最低要求是三次,但我们应诵至多少生出依止的觉受,方再继续读诵仪轨下面的部分。

  如果我们有时间,最好再加诵四无量心,尝试在心中生起慈心、悲心、喜心及平等心。

  四无量心的简略版本是:

  愿一切有情众生能具足福乐与其因
  愿一切有情众生能由苦及其因中解脱
  愿一切有情众生与无忧乐境无所分离
  愿一切有情众生住于平等心中无有爱嗔偏执


  仪轨中接下来的小字,注明要修七支修持。这七支修持,出自《普贤行愿品》,它们分别是礼拜、供养、忏罪、随喜、请法、请长住及回向。这七支修持,每一支单独已是十分广大的修持。在佛教中,有许多共与不共版本、长与短的版本之七支修持文。由于今天所教的仪轨中并没列明念诵文句,我们就诵简单的四句共通版本即可。

  四句版本的七支修持文是:

  以我所积至微善事业 礼拜供养忏坦及随喜
  请转法论长住回向等 回向普功德为证菩提


  在诵时,由于坛上早已有了供品,我们在心中生供养之念即可,不必离座而另外再次上供。在上座前,我们亦已顶礼了三遍,故在此段时,我们不必另外再次离座顶礼,而只需诚心合掌低头恭敬即可。这也是一种顶礼方式。忏罪时,必须具足四力,即追悔曾作恶业、依止三宝祈求净化、修持以作忏净及誓愿不再作恶业这四力。在随喜时,我们对佛陀、三宝等之利生事业生出欢喜心。祈请三宝说法及长住,则有令我们于今生及未来生常遇明师、正法及令自己长寿的缘起。最后,我们把前六支的修持汇集回向。

  诵完七支修持文后,我们便完成了前行的修持。这些前行修持及衲所作之简略讲解,适用于任何佛教的法门。

正行开示

  刚才教完了前行,现在开始说正行部分的修持关键。

  修本尊法,有分为自化本尊或非自化本尊两种观法。曾接受该法灌顶者,可以自化本尊,亦可观想本尊在面前或顶上虚空中,视乎仪轨要求。未曾受过该法之灌顶或随许者,不宜自化为本尊,但在一些共通普传法门上,仍然可以修诵自化本尊的仪轨,只是要在观想时把自化本尊之内容改良为面前或顶上化现本尊即可。如果没有灌顶或随许,向具格师父求得口传之传承亦是很好的。今天及未来几晚所教的四个法门,是共通普传之法门,即使一时未求得灌顶、随许或口传,亦可以修诵仪轨。由于四个仪轨都是自化本尊的,没受过本法灌顶或随许、只受过口传或连口传也未受过的人,诵时虽仍需诵自化本尊之内容文句,但在观想上则应改为顶上或面前化出本尊。由于在座各位大概都全没受过此四法之随许传承,衲这几晚就只讲授面前或顶上化本尊之观想,而不教授自化本尊之观想内容了。

  这里所传之释迦如来仪轨,与其他三位本尊之仪轨极为相似,其观想流程及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在学习时,我们用心学懂一个仪轨,便会一理通百理明,对另外三个仪轨乃至许多同类仪轨,都会很易学通。

  在诵完前行后,我们要诵念空性咒,然后再禅参空性一阵子。仪轨中没有注明空性咒,只有小字“森巴华化为空性”数字提醒,所以我们必须自行把咒加进去。

  空性咒是:

  唵 森巴华 淑打 沙华 达玛森巴华 淑多 杏
  om svabhawa shuddha sarva dharma svabhawa shuddho ham

  空性是佛法中甚深微妙的教法部分,不可能一朝一夕间便明了其真义。有关空性,一时之间是不可能说清的。可是,为了怕大家对空性生出极为可怕、能引致严重后果的错误理解,衲在此亦必须说几句。所谓“空”,绝对并非说“无”!如果把空性视为“空无”,是十分轻易理解的,但这是一种十分不妙的误解。如果说“一切皆空”即等于“一切都是'没有'”,那么,善也是没有的,恶也是没有的,业力因果也是没有的,这可是一种很可怕的邪见呀!不明空性的人,尚可一边修善、一边慢慢研究空性。但有了上述这种误解的人,却可能因为误以为反正业力因果都不存在,而心安理得地造作出很多恶业。空性是指万事万物本无自性,而是端赖因缘及安名方得以存在,并非说他们不存在。现在大家可能并不能听明白衲所说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学习。总之,我们千万勿落入“一切皆无”的误解中便行了(注:有关空性的教法,可参考法师著作《甚深微妙》及《甘露法洋》)。在现时,初学者只能“假装”入于空性定中了。

  在空性部分后,我们便要开始着手观想本尊。仪轨诵文虽然是描述自化本尊的内容,但由于大家从未受过噶登四本尊灌顶,衲现在只教面前或顶上化出本尊之观想。没受过随许灌顶及口传的人,也可以照衲所教的去观想及修诵这仪轨。

  现在我们看一看仪轨诵文:

  住于空性 自心中生起阿字变月座 上有金色吽字放光照全身 自心化本尊

  仪轨说:“自心中生起……”及“自化成本尊”,这是自化本尊的相关文句,我们修时照着诵即可,但却要把具体观想改良为面前或顶上化出本尊。

  在面前眉目间对开之虚空中,或自己头顶上横排四指距离的上方虚空中,有一个由八头雪狮子承托的宝座,宝座上面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的中心是一个平躺的藏文“阿”(Ah)字,然后它化为月座。这个“阿”字,是白色而平躺着、仰向天的。有些人总爱问:“为什么必定要观藏文的字呢?”其实我们观梵文的字亦可。梵文与藏文字,其部首组成部分有它们的一些意义,这些技术细节我们没必要全懂,不懂亦不会影响修持的成效。如果我们要观汉文“阿”字或其英文的版本,只要我们有信念,觉得这的确是一样的,严格来说亦并无不可,但衲认为似乎没太大的必要,还是依传统观藏文或梵文字会较佳。月轮是白中透红的一个圆东西,就像一个蒲团地仰躺平放。在月轮上,有一个金黄色的藏文“吽”(hum)字。这个“吽”字,是释迦佛的心字。它是站立着的。在一刹那后,“吽”字变成了本师释迦牟尼的样子。

  仪轨接下来的几句,是形容这刚变化生出之释迦牟尼的形相。

  身金色 右手结伏地印置右膝上 左手结定印 双腿结金刚跏趺坐 现僧相 圆满具八十相 身着三衣 发无量光

  释迦牟尼的身是金黄色的。他盘腿坐在月座上。右手放右膝上,作“伏地印”,其中指必需观为刚触得到佛陀所坐的月座。佛的左手作“定印”,手上面持着一个僧钵。释迦牟尼身穿三衣袈裟,具足了无见顶、眉间白毫等等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这些佛的特征。对这些一百一十二个佛的特征不了解的行者,心中想着佛陀身相十分庄严美好即可。

  这个释迦牟尼的形相,与我们平常见到的佛像相似,但却并非一样。佛身并非实质的铜、石或血肉凡身,而是由光形成的通明身相。这个佛身并非静态的,而是活生生的。在他身上的每一个毛孔内,俨然便是一个佛陀的净土。由他身上,不断化出千千万万的化身出外,在不同宇宙进行利益众生的事业,例如示现出生、出家、说法、降魔等等十二种事业,然后又应因缘回到佛身中。这些千千万万的化身,有些正在化现外出,有些刚完成了利益众生的任务而归来融入佛身,所以整个佛身之观想,是动态的、忙碌的景况。佛的身、语、意,不同我们凡夫的身、语、意。以说法为例,佛为了利益众生,不但可以用他的口来说法,还有能力用他的身或他的意来开示佛法,这是我们凡夫一辈连想象也想象不出来的。衲举两个例子:《大白伞盖佛母陀罗尼经》,便是佛陀以他的佛顶所开示的法门内容,而并非用他的口所说的。大家极为熟悉的《般若心经》(注:有关《心经》之开示,见法师著作《甚深微妙》),则是佛入定加持驱使观音大士与舍利弗二者作对答而成之开示。以上这两部经、这两次开示,都是佛陀的开示,但却并非由佛口所说出来的,这就是佛陀以身及意开示佛法的其中一些案例。总而言之,我们应观佛身美妙,而且不断在以不同形式利益众生。如果只把佛观为像一尊死的、静态的、冷冰冰的铜像一般,是不太好的。

  一般来说,在不作自化本尊观想时,行者会把本尊观在面前或顶上等地方。这两种选择,是没有差异的,我们选其一即可。一般来说,在作供养观想时,把本尊观在面前会比较方便观想。在作忏罪净化自己的观想时,如把本尊观在自己顶上,则比较方便观想。这二观想之间毫无分别,我们选方便自己的观想方式即可。如果把佛观在顶上,则观他在距头顶四指横排的上方虚空。他的大小,观为小至一拇指、大至一前臂此二者之间的任何适当大小即可,视乎个人习惯而定。传统上说,观得比较小,反而易于守念不散,大家可以自行比较,多作练习,慢慢找出适合自己的最好选择。

  现才已观想出来的本尊形相,是由我们的心所观想出的,称为“三昧耶身”或“誓身”。为着坚固我们的信念及加强“我面前这尊,的确就是真正的佛陀!”这种概念,也为着大家去除“这是我自己'幻想'出来的形相而已,并非真的佛陀!”这种动摇的疑虑,仪轨接着下来,有一个召请佛陀“慧身”融入我们所观的“三昧耶身”的过程。佛陀其实本来就已经遍布虚空每一微尘之中,所以并不存在召不召请、融不融入这些分别。所以,对信念强的大修行人来说,召请与否其实都是一样的。现在所说之过程,只是为了坚定、强化我们这些凡夫的信念而设的。

  我们读仪轨的有关部分:

  自心安住于定中 心间月座上有吽字 发光迎请智尊牟尼诸圣众

  班扎萨马扎   渣吽班嚎
  vajra samadza  dza hum bam ho

  念诵上段时,我们观佛陀心中有一金黄色藏文“吽”字立于一平卧的月轮上,月轮则是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中央的。这个字放射无数光束,照至十方佛土,向诸土佛陀圣众,祈请他们前来。当我们诵至“班扎萨马扎”此召请咒时,我们要结一个召请印。

  然后,仪轨有注解小字写着要“诚心礼拜作供养”,这是指在此时至心地合掌向诸佛祈请。

  念“渣”时,要作一个手印。这手印,与刚才的召请印一样。念此字时,是在请诸佛来前。诸佛心中化出大大小小、千千万万的化身,随着收回之光束,来到三昧耶身的上方,大的大如山,小的小如一颗芥子。他们每两尊合为一尊,又再每两尊合为一尊……最后,只余下一尊在三昧耶身的正上方虚空中。

  念至“吽”时,我们结另一个手印,观想这个汇合诸佛之慧身合一的一尊,正在降下入于自己原先观出之三昧耶身释迦牟尼身中。

  念“班”时,又有另一个手印,此时观慧身已入于三昧耶身当中了,但二者尚未完全合而为一。这情况,就好似照相机出了问题时,冲出来的照片,会有重叠的人影这般情况。衲再举另一个例子,这个阶段就犹如做奶茶时,在奶已倒入茶液但尚未搅拌时,奶仍是奶,茶仍是茶,二者虽而合为一杯,但尚未完全变为无二的一体。

  念至“嚎”时,又要作另一个手印,此时观慧身与三昧耶身已如搅拌后的奶茶般,再分不出奶与茶,二者已成为无二无别的一体了。

  现在,面前的已是真真正正的佛陀了。

  以上所教的,是观出本尊之三昧耶身及召请慧身融入的部分。藏传佛教的本尊仪轨有其共通性。我们学懂了一个仪轨的观想流程及模式,便会很容易明白其他同类仪轨了。

  头顶有白色唵字 喉间有红色阿字 心间有蓝色吽字

  我们观本尊顶轮、喉轮及心轮分别有藏文白“唵”(om)字、红“阿”(ah)字及蓝“吽”(hum)字。

    在这里,衲要向初学者说明几个小节,以免除初学者不必要的疑惑。前面说过,本尊心有金黄色“吽”字,但现在却说他的心有蓝色“吽”字,这似乎有前后的矛盾,其实并非如此。白、红、蓝三个字,是所有仪轨本尊观想共通的,只是有些略轨没作文字列明而已。这三字,代表了佛陀及本尊之身、语、意。金黄色的“吽”字,则是此本尊之心字,就如观音的心中有白色“舍”字或度母心有绿色“谭”字一样。在观想本尊具足身、语、意代表时,我们在意念里便强调白、红、蓝三个字的观想。在别的时候,譬如在持咒时,我们便在心中强调本尊之心字的观想。此外,“唵阿吽”中的“阿”字,是有尾音的长“阿”音。前述变月轮的“阿”字,是短“阿”音。二字的藏文写法有少许不同。

  此时,完整的本尊已清楚观出。初学者初时观想一定不会太清晰,但这不代表佛陀没在面前。要知道,我们观想能力虽低,但佛陀的加持力却不低。只要我们有心祈请,他就会现前加持,不论我们的观想清楚与否。

  欲修习禅定者,可在此时加插禅定之修持,把心念系于这本尊之形相上,守念不乱。我们这样守念,一旦分了心,又把心念挪回来而专注于观想这佛陀上,如此修一分钟、两分钟……随力而修。一般来说,修定可以靠观佛、观呼吸或观身觉受等等方法而成就,各种方法都能生出定力。可是,靠观佛而修定,却有额外的利益。观呼吸而修定,固然有修定的利益与功用,但若观佛和本尊等而修定,则既有修定之所有利益与功用,而且还额外会有念及佛陀的功德!

  以上所说,只是教授如何把禅定及本尊仪轨合修而已。不欲修禅定者,不必一定要在此时停下来修禅定。此外,在别的本尊仪轨中,欲修禅定者,也是在相应的环节,亦即本尊已观出后而持咒部分之前,专注守念而修。在修完欲修的禅定时间后,便诵仪轨再接着下来的部分。

  仪轨中接着下来,有“观想围绕种子字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注解。仪轨中的小字只是说明文字,并非要念诵的内容。这句的意思是,本尊的心中莲花和月轮上,有本尊咒句“唵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伊 疏哈 ”,以环形顺时针方向排列,围绕已观出的心字“吽”。“吽”字是竖立的,咒句的每个字也是竖立的,而非仰天平躺在月轮上。咒句的第一个字“唵”,刚好面对月轮中央的“吽”字。金黄色的咒字并不面对外面,而是正面朝向中央“吽”字。此外,咒句的字与字之间,不应观有太大的空隙。如果观想时觉得因为咒字太少而空隙太大,可观有两个相同咒句或三条咒句环绕,这样的话每个咒字间便没有太大的空隙了。有关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排列的问题,常常有人搞不清楚,其实这很易学懂。基本上,只有母密部咒是逆转的,其他咒句都是顺转。有关本尊心轮及本尊足踏所坐的座,除有些法门要观日、月二轮外,通式是寂静尊的都用月轮,忿怒尊一般都用日轮。

  唵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伊 疏哈
  om muni muni maha muniye soha

  这是释迦牟尼名号的咒。作为三宝弟子,不论我们是否曾受释迦佛灌顶,亦不论我们是否专修嘎登四本尊,亦应常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咒,因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本师。

    常用之释迦牟尼的咒,共有三种版本,一为以上的这种,另一为“唵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萨迦牟尼伊疏哈”,第三种更长的则有佛的多种名号在前。今天所教仪轨,所载的是最短版本,我们便用这版本即可。这个咒有极大内义及不可思议的利益。“牟尼”是“圣人”的意思。“玛哈”是“大”的意思。佛陀的一切教法,可被归纳为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三部分。下士的发心,是为了不欲于未来生堕于地狱、饿鬼或畜生道中,故此下士修持皈依、奉行十善业及勤诵佛的名号;中士发心者,观察六道轮回之中上至天界,下至无间地狱,本质不外乎是形形式式的痛苦,故欲修持三学,以超出六道轮回之痛苦循环以外;上士者,见众生亦同受轮回之苦,生慈悲心及菩提心,发心成就佛境以利益众生,故此修持大乘的六度及四摄法门。这咒有三次“牟尼”,呼应菩提道次第的三士道之成就。释迦名咒中的第一次“牟尼”表义下士道的教法,第二次“牟尼”表义中士道教法,“玛哈牟尼”表义上士道教法。故此,这个释迦牟尼名号之咒,虽然才短短几个音节,却已暗含佛陀一切教法在内(有关三士道教义,可参考法师著作《甘露法洋》等)。

    我们在平日,与其常常闲聊、造是非口业,倒不如抽少许时间多诵这佛号名咒。若能明了三士道内义而持咒,固然极好。若不明太多佛理,光以大信心持此名咒亦十分有益,因为释迦牟尼曾发愿说:“听闻或诵念我名号者,决定脱出轮回!”

  在座上持咒时,我们可以诵咒一百次、一千次,总之随力而诵,并无特定数字要求或限制。在诵咒时,要同时作一些观想。这些观想有许多种版本,各有其功用及意义,例如忏罪净化、增长智慧等等。可是,我们在尚未忏净罪障前,提什么增长智慧是没太大意义的。故此,衲只教授忏净之观想,别的观想方式容后再说。

  持咒时,观想释迦牟尼的心中“吽”字及咒句,不断涌出白色甘露,进入行者自己的身体。咒字及心字是金黄色的,甘露却是白色的。其实这些甘露,亦可观为黄色或红色等,各有其功能作用,但若为忏净的目的,则观甘露为白色。

  甘露的流出而入己身,有两种观想方式,一为如水喉般贯入身体的观法,另一为犹如毛巾从水中取出时猛力滴水的观法。我们用第二种观想即可。

  我们把自己的罪业观为污水等,病疼观为脓血等,魔障类观为蛇、蝎及蛤蟆等毒虫。白色甘露入身,把上述东西全冲出了身体以外,由下部而出,就似大雨暴把街道上的垃圾全冲走似的。在念咒时,我们如此观想不断,如此持一阵子的咒。然后,我们再观甘露入身,同时仍在不断持咒,但这次却要想着甘露是佛陀之加持,从我们的身体下部慢慢充满自身,令自己得到佛之加持,自己的智慧、善心、慈心、悲心、菩提心、功德、寿命等全都增长了。上述此两阶段观想,我们必须一边持咒,一边作观不断。

  在持完咒后,便完成了正行功夫。

结行开示

  仪轨中有小字说明“祈求回向诸善愿圆满”,这是说叫我们在此时发愿回向。刚才前行与正行所作之修持善根,是一种“本钱”、一个“种子”,回向便是在使用这些“本钱”。我们有何欲求,便在此时发愿回向,譬如说欲求成佛、欲求往生净土等等。仪轨中亦列明了四句回向偈:

  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释迦尊之境
  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这四句文义十分易明,相信衲没必要详解了。此外,我们亦可加诵别的其他回向偈文。衲亦希望大家加诵以下四句仪轨中没有印出的偈文:

  如宝珍贵菩提心 未生出者愿生出
  已生出之菩提心 祈不退转倍增长


  如果不作回向,所积功德便会在下一次嗔心生出时弹指间销毁无存,所以我们一定要作回向。一旦作了回向发愿、便似把钱存入了指定用途的银行基金中,这钱便永不会消失。有些人误解佛法,说什么“无所求”,这纯是一派胡言。我们大乘修行人,就是要为了利益众生,所以要发愿成就佛境。也有人说,如果把功德回向予一切众生之安乐,自己便会没有功德剩下了,这也是一种不懂教理的想当然误解。

  在回向完后,便观释迦牟尼变小而融入自己身体,然后便可以下座了。

  如果坚持恒修此法,配合忏净之观想,是很有力量的。在忏净至有相当成绩时,会有一些征兆。如果我们修至在梦中多次重复梦到污水由身体流出离体,便表示过去生及今生之主要重罪业,已开始被净化了。如果你原有癌症等,修至梦到有脓、血、尿、痰等不秽体液流出,衲可以“签字保证”你的癌症已开始痊愈了。如果修至梦到有毒蛇、毒蛤蟆等毒虫离体逃逸,则行者即使与十万个魔同睡,它们亦无法再对你加害了。但若只一次、两次梦到上述之祥兆,并不是真的征兆。真的征兆,必须是重复许多次的梦兆才能作准。

  现在已说完释迦牟尼的仪轨导修了。
此本尊法门,为藏传佛教中的(共通)本尊。曾依任何具同传承之具格上师得受此法门传承者,可依仪轨中内容观想修诵。

未得此法门灌顶者,可以按照仪轨闻思,念诵,但具体实修、观想则需依止具格明师求得完整的灌顶、教授,方可。
谢谢!看了很高兴!请问你知道怎么修可以开佛眼吗?


什么是五眼?  
     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谓的第三眼,只是象徵;也就是在一对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义有深有浅,浅的指普通人的思想活动,深的就要讲到五眼了。五眼是除了肉眼之外尚有层次不等的四种心眼。

    所谓五眼,是指从凡夫至佛位,对于事物现象终始本末的考察功能。有人称眼睛为「智慧之门」、「灵魂之窗」,眼睛能够明辨物象、增长知识。修行的层次越高,心眼作用的范围越广。凡夫经由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见的距离、范围相当有限,太小、太大、太远、太近,均非肉眼所能见,或太过黑暗或强烈的光度,也非肉眼所能适应。如果能得天眼,便能于物质世界中自在地观察,而不受距离、体积、光度的限制。

    不过天也有层次:有地居天、空居天和禅定天。地居天就是一般民间所信的福德鬼神以及四天王和忉利天的天神;空居天是指耶摩天至他化自在的欲界天神;禅定天则指色界和无色界的二十二层次。层次越高,天眼的功能越多越大。所谓天眼的功能,是能见肉眼所不能见的事物,除了不受大小、距离、明暗的限制外,也不受遮隔隐藏或通透显露的限制,它不需通过光影的反映,而是精神力的反射或折射作用。

    天眼有修得和报得的不同。一般的鬼神都有深浅程度不等的天眼,称为报得。因为没有肉体束缚的鬼神,只有灵力活动,减少了物体障碍。一般的灵媒,也就是为鬼神所寄托、依附的人,这就是藉鬼神报得的天眼,而能见人所不能见的事物。对人类而言,修禅定或可得天眼;但禅定的目的却不在于修得天眼,虽另有专修神通的方法,但若修得了天眼,也未必表示已入禅定。

    天眼的功能除了如上所说的以外,尚有能见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现象。那是由于任何现象的发生,已经有它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造下一定的业力,便会造成一定的果报,往往现象尚未发生,而发生那种现象的力量早已形成,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加入,那就成了必将发生的事实。所以,具有天眼的人,能够预知未来。天眼的能力越强,能见的未来越久远,精确度也越高。

    所谓精确度,就是说明天眼并不可靠,只要一加入其他的因素,未来的事态未必就会产生他的预期结果。这好比两位围棋的棋士对奕,段数越高,所见棋目越多;段数越低,所见越少。但还没有任何两位棋力相当的棋士可以一上棋盘就已经知道胜负的结果。因为世事变数太多,定数只是局部和短时间的现象,万法因缘所生,缘变则变。所以佛法不执著天眼,也不鼓励人为了使用天眼而修成天眼。

    所谓五眼,除了肉眼、天眼外,尚有慧眼、法眼和佛眼。慧眼是罗汉所证,见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徵象,所以能出生死轮回,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缚,离五蕴、出三界。这和世间一般人所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独具」的功能,显然不同,世人所说的慧眼,是世间智慧,尚存有「我」的观念,不过比较深澈、明锐、敏捷;而罗汉所具的慧眼是无我、无执的。

    法眼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所具,能见万法的本性——法性,亲证诸佛法身之一分,乃至多分,绝不是如一般人所说的具有法术之士就是具有法眼;略解佛法者也称具有法眼。其实法眼和证法身有关,若是仅仅见性,尚不能称为具足法眼,而只能够确信法眼的存在和法眼的功能。

    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时,它非色、非无色,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说是,一切都是,也可说,一切都不是。有执著者,一切都不是;无执著者,一切都是。具足法眼的菩萨,称为法身大士,非凡夫所能想像。

    无我有两种,分人无我和法无我。证人无我、离人我执,就是罗汉;证法无我,离法我执,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罗汉离人我执,得慧眼,出三界;菩萨更进一步,离法我执,证法身、得法眼、虽住三界,却不为生死所困,称为法身大士。有些附佛法的外道,动不动就说已得慧眼或法眼,其实他们连天眼都不是,而仅是气脉运动的反射作用,或是得自鬼神的灵力而已。

     至于佛眼,具足前面四种眼的所有功能,它是智慧的全体,也就是大圆镜智的本身,又称为大圆觉,也称为无上菩提。
万法在心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