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大正藏中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

经藏记载
大正藏中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


一、说 法 因 缘

经名
出处

佛以二十九出家。以三十五得道。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为一年。…七年拘耶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
佛说十二游经
本缘部\第四卷

次第二时十二年中唯说有教者。觉爱难云。成道五年说大般若正明实相。又第七年为八菩萨说般舟三昧经。正明众生五阴本空。
妙法莲华经玄赞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成道五年说大般若正明实相。又第七年为八菩萨说般舟三昧经。正明众生五蕴本空。又第九年说抰掘摩罗经。第十年中说如来藏经。皆明涅盘佛性深理。
大乘法苑义林章
诸宗部\第四十五部

又依结集。初年说大集宝幢陀罗尼及楞伽海龙王经等。九年说鸯掘摩罗。十年说如来藏。

八大乘者。般若•般舟三昧•鸯掘摩罗•如来藏•维摩•思益•楞伽•普曜等经也
中论疏记卷
续律疏部•续论疏部\第六十五卷


二、殊 胜 难 遇

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佛说法灭尽经
宝积部•涅盘部\第十二卷

是法王子。为众行者梦中恒说过去未来三世佛法。说首楞严三昧般舟三昧。亦说观佛三昧。以为璎珞。

为此贤劫诸大菩萨说般舟甚深三昧。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经集部\第十五部

得菩萨真行果是名菩萨道果。是时得般舟三昧。于众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罗蜜门。尔时诸佛便受其号。
坐禅三昧经
经集部\第十五部

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骨入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
大智度论初品中菩萨释论第八(卷第四)
  

出家他方亦如是。问曰。善守菩萨有何殊胜。最在前说。若最大在前。应说遍吉观世音得大势菩萨等。若最小在前。应说肉身初发意菩萨等。答曰。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萨是王舍城旧人。白衣菩萨中最大。佛在王舍城。欲说般若波罗蜜。以是故最在前说。复次是善守菩萨。无量种种功德。如般舟三昧中。佛自现前赞其功德。
大智度论初品中佛土愿释论第十三(卷第七)
  

故般舟经云。众生问佛。何因缘得生此国。弥陀佛答。以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国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经疏部\第三十七卷


三、何 谓 般 舟
  
  

般舟此云佛立。即常行三昧。一行者即常坐三昧。
维摩经略疏垂裕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此菩萨名在般舟经中。亦名贤护。善即贤也。善巧将护令其不退。
法华文句记卷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般舟翻佛立。此举除睡中最。以九十日常行故也。
  

若有恶心恼发菩提心人。此过过是。痴眷属者。具如般舟须离痴人及乡里等。
  

二者心一境性及三昧名此二次宽。虽通欲界。不通一向散乱心中。以般舟三昧或欲界系九种心住。心一境性亦通欲界方便心故。
金刚三昧经论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云何修精进门。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当念过去无数劫来。为求世间贪欲境界。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毕竟无有少分滋味。为令未来远离此苦。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众生。修诸善行者。通则六度四摄。别则四种三昧。所谓常行三昧。如般舟等。常坐三昧。如一行等。半行半坐三昧。如法华等。非行非坐三昧。如觉意等也。心不懈退者。总明三种精进也。当念过去等者。被甲精进也。为令未来等者。摄善精进也。大悲利益等者。利乐精进也。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律疏部•论疏部\第四十四卷

   如行者内修般舟三昧者。天台止观第二云。常行三昧者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名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诸佛其前立如明眼人暗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文)或云。疏第十云。净菩萨提心欤念佛三昧相应(文)念佛三昧般舟三昧是一也。故知真言行者至净菩提心得除盖障三昧时逮见无尽庄严藏。故云佛立三昧欤。
观经疏传通记考例
续经疏部\第五十七卷

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答曰。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安乐集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法非佛不悟。念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华三昧起矣。一仙两称。俱得仙名。念佛法华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则不轻般舟。
念佛三昧宝王论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般舟之义。义在何耶。对曰。梵云般舟。此云现前。谓思惟不已。佛现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缘。非正释其义也。
  

言事门者。夫佛生于心。般舟无念而已。至境出于我。法华不速而自来。无所念心者。绝诸乱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
  

何故妙宗引般舟三昧经三力为证。一佛力。二三昧力。此二非事用耶。三者本功德力。此非理具耶。然末代行人而欲立行造修。须拣入理之门起观之处。以众生在迷未悟理故。故至第七正修章中。方论阴等十境的拣所观。今亦如是如前所辩。良由于此不见此意岂不惑哉。问唯心净土之唯心与本性弥陀。及十不二门唯色唯心之唯心同异如何。答唯心净土。是所观阴境。本性弥陀。是所显法门亦是能观观法。各举一边意在互显。若十不二门约三谛。妙色妙心而论唯心。故云非色非心空也。而色而心假也。唯色唯心中也。此乃直约中道绝待而论。名为妙色妙心。岂与唯心净土所观阴心同日而语。
净土境观要门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幻喻非有非无。响喻非合非散。又如般舟经。教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其略云。常念彼佛。譬如梦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等。永明曰。此喻惟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惟心自见。
净土或问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故秘藏记云。约法者。以观心为因。以三密为缘。所现普门海会即所生法。以由缘生法拟三谛。所现前普门海会有以四不生推求。斯有了不可得是即空。本有三密即中(乃至)则此义意也。疏如行者至了了无障者。是明行者自善根力。与佛加持力故。得见因缘所成影像曼荼罗庄严云也。此般舟三昧者。准此疏第十一具文云。如是观之时以不外缘安住不动不分别一切法想而不生妄相。尔时与观佛三昧等相应(乃至)是此般舟三昧义欤。摩诃止观第二云。般舟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乃至)疏然此境界至被故生耶者。是责问此行者所缘曼荼罗境界是若行者为因独生耶。若为佛缘独生耶。
大日经疏演奥钞刊行序
续经疏部\第五十九卷

明结释中。如是毗卢遮那等者。且付如来加持身作一往释。若付一一诸尊作细往释不可有边际。如各具五智无际智可思之。如胡麻中者。譬如胡麻壳中油遍无空隙处。如此等诸尊各遍法界无空隙之处也。故云如是毗卢遮那乃至无空隙处也。如来若舍加持等者。譬如幻师若息咒术。所现幻事随灭。如来金刚幻亦如是。佛若舍加持即不能现前。如是境界非自心推求推度而所应得。故云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也。行者内等者。此云常行三昧是指三平等妙行云般舟三昧也。以行者三平等妙行为内因。以诸佛护持为外缘。以此因缘谛见曼荼本佛。而听闻三世常恒自受法乐之法音。故云如行者乃至了了无碍也。然此境界等者。如此行者见闻不思议境界时。四句推见或以幻梦等十喻谛观察。都无从来无所去。隐显不思议。毕竟平等平等而不出字门。故云然此境界乃至不可得也。非从毗卢遮那等者。为遮迷者伏疑故。今所现相似始生故。毗卢遮那本来三部圣众。而非今始出生。故云尔也。
大日经住心品疏私记
续经疏部\第五十八卷

寻时即得诸佛现前三昧。三七日后合得此三昧。是佛立三昧也。止观云。般舟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晴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记云。由三力故三昧见佛。是故此经(般舟三昧法也)亦名现在佛立定经今案件文合今经也。故指诸佛现前三昧为佛立。
妙印钞
续经疏部\第五十八卷

经。于阿奢梨所下至分别恶想。释曰。二明应敬善人也。文亦为二。初明莫见愆过。次举有过以况无过。此即初也。于阿奢梨而有凡圣。若伺恶者。于佛世尊尚见愆过。若求善者于一阐提而见有善。故于阿奢梨不令见愆过。愆字去连反。过也失也。故般舟三昧经云。于所闻三昧处如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又智论四十九云。菩萨因师得菩提。云何不敬。岂有上智高明。于师不敬。若不敬师。则失大利。如井无绠水无由得。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序
续经疏部\第五十六卷

   又般舟三昧。以应身三十二相为境。依之而修三观。是知。三观所显即是圆融三法也。
重刻四明十义书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远问曰。念佛三昧。般舟经念佛章中说。多引梦为喻。梦是凡夫之境。惑之与解皆自厓已还理了。而经说念佛三昧见佛。则问云。则答云。则决其疑网。若佛同梦中之所见。则是我相之所瞩想相。专则成定。定则见佛。所见之佛。不自外来。我亦不往。直是想专理会大闻。于梦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来。而云何有解。解其安从乎。若真兹外应。则不得以梦为喻。神通之会。自非实相。则有往来。往则是经表之谈。非三昧意。后何以为通。又般若经云。有三事得定。一谓持戒无犯。二谓大功德。三谓佛威神。为是定中之佛。外来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则是我想之所立。还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则是梦表之圣人。然则成会之表。不专在内。不得令闻于梦明矣。念佛三昧法法为尔不。二三之说。竟何所从也



什答。见佛三昧有三种。一者菩萨或得天眼天耳。或飞到十方佛所。见佛难问。断诸疑网。二者虽无神通。常修念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心住一处。即得见佛。请问所疑。三者学习念佛。或以离欲。或未离欲。或见佛像。或见生身。或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三种定。皆名念佛三昧。其实不同。者得神通见十方佛。余者最下。统名念佛三昧。复次若人常观世间厌离相者。于众生中。行慈为难。是以为未离欲诸菩萨故。种种称赞般舟三昧。而是定力。虽未离。亦能摄心一处能见诸佛。则是求佛道之根本也。又学般舟三昧者。离言忆想分别。而非虚妄。所以者何。释迦文佛所说众经。明阿弥陀佛身相具足。是如来之至言。又般舟经种种设教。当念分别阿弥陀佛。在于西方。过十万佛土。彼佛以无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行如经所说。能见佛者。则有本末。非徒虚妄忆分别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禅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远见诸佛也。是故佛以梦为喻耳。如人以梦力故。虽有远事。能到能见。行般舟三昧菩萨。亦复如是。以此定力故。远见诸佛。不以山林等为碍也。以人信梦故。以之为喻。又梦是不然之法。无所施作。尚能如是。何况施其功用。而不见也。又诸佛身有决定相者。忆想分别。当是虚妄。而经说诸佛身皆从众缘生。无有自性。毕竟空寂。如梦如化。若然者。如说行见诸佛身。不应独以虚妄也。若虚妄者。悉应虚妄。若不虚妄。皆不虚妄。所以者何。普令众生。各得其利。种诸善根故。如般舟经中见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罗漠。阿惟越致。是故当知。如来之身。无非是实。又忆想分别。亦有时有。若当随经所说。常应忆想分别者。便能通达实事。譬如常习灯烛日月之明。念复障物。便得天眼。通达实事。又下者持戒清净。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三昧力。众缘和合。即得见佛。如人对见镜像。又一凡夫。无始以来曾见。皆应离欲得天眼天耳。还复轮转五道。而般舟三昧。无始生死以来。二乘之人。尚不能得。况于凡夫。是故不应以此三昧所见。谓为虚妄。又诸菩萨得此三昧见佛。则问解释疑网。从三昧起。住麁心中。深乐斯定。生贪着意。是故佛教行者。应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来。而得见佛闻法者。但心忆分别。了三界之物。皆从忆想分别而有。或是先世忆想果报。或是今世忆想所成。闻是教已。心厌三界。倍增信敬。佛善说如是微妙理也。行者实时得离三界欲。深入于定。成般舟三昧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诸宗部\第四十五部

然智者所立行仪。总有四种。何等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问经一行三昧也。二曰常行。即般舟经佛立三昧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法华二经。袒持普贤二三昧也。四曰非行非坐。即有依诸经行法。及历善恶无记修观。总名随自意三昧也。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常行出般舟。诸佛倚立现前。睹法界佛也。常坐出文殊问般若。系缘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半行半坐。出方等法华。如是作已。却坐思惟诸佛实法。法华云。当成就四法。一为诸佛护念(云云)。此语初心行人久行道者。如安乐行。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作是忏悔。名大忏悔(云云)。非行非坐通四法一通众经。二通诸善。三通诸恶。如贤者军戎家业等不妨用心。四通无记。行住坐卧语默。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四念处卷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即已发菩提心。若欲行菩提道。应当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大乘经典。出世行人若欲疾得入十信位。具六根清净。宜起精进。不惜身命。应当加修四种三昧。四种三昧者。一常坐三昧。如文殊般若经说。二常行三昧。如般舟经说。三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经法华经说。四非行非坐三昧。即是诸大乘经所说种种行法。
四教义卷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故般舟云。我所念者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乃至云。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见心。心有想则痴。无想则泥洹。止观约此而立中观。中观若立。任运即三也。
四明尊者教行录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又复应知一心三观修有多门。若直于三道显理。此如一行。若托观佛显理。此如般舟等。若兼持咒显理。如方等等。若兼诵经显理。如法华等。若于数息显理。如请观音。若于善恶无记显理。如历事觉意。
  

夫诸大乘经所诠行法。约身仪判。不出四种。摄一切行。罄无不尽。一曰常坐。即一行三昧。二曰常行。即般舟三昧。并九十日为一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三昧。七日为一期。又法华三昧。三七日为一期。四曰非行非坐。即请观音三昧。四十九日为一期。又大悲三昧。三七日为一期。
  

知识有三种。一外护。二同行。三教授。若深山绝域无所资待。不假外护。若修三种三昧应仰胜缘。夫外护者不简白黑。但能营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泛举而致损坏。如母养儿。如虎衔子。调和得所。旧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二同行者。行随自意及安乐行未必须伴。方等般舟行法决须好伴。更相策发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三教授者。能说般若示道非道。内外方便通塞妨障。皆能决了。善巧说法示教利喜。转破人心。于诸方便自能决了。可得独行。妨难未谙不宜舍也。经言。随顺善师学得见恒沙佛。是名教授。观心知识者。
  

谓四种三昧遍摄众行。若无胜行胜果难阶。一常坐出文殊问文殊说两般若经。亦名一行三昧。唯专念法界故也。以九十日为一期。二常行出般舟三昧经。亦名佛立三昧。成时见十方佛在室中立。亦以九十日为一期。三半行半坐出法华方等二经。法华三七日为一期。方等不限时节。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意起即观故也。方法出请观音等诸大乘经。通于四仪及诸作务公私忽遽。亦可修也。是四三昧行异理同。是故同用十乘之法。
摩诃止观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三以心为禅门者。若用智慧反观心性。则能通行心。至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诸大三昧。及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等。是出世间上上禅门。亦名非出非灭法摄心。此一往据菩萨禅门。以此义故。约三法为门。
止观大意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四、难 思 法 益
  
  

般舟三昧离欲人未离欲人俱得。天眼但是离欲人得。般舟三昧忆想分别常修常习故见。天眼修神通得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五卷

复次此诸大众。但以佛威神力故。得见如是不思议境界。如来若舍加持。即不现前。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如行者内修般舟三昧。外蒙神力护持。能以父母生身见十方佛。如晴夜光无云仰覩众星。听闻法音了了无碍。然此境界。由行者心净故生耶。由佛加护故生耶。若由内心。即是从自性生。若由佛力。即是从他性生。悉皆不异外道论义。以自他无故。和合亦无。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问。析罗汉经云。七地不退。故阿鞞跋致明七地事。般舟三昧明八地事。首楞严三昧明十地事。今云何言八地不退。答。七地得无生忍名不退。八地得无功用故名不退。故第八名不动地也
法华义疏卷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问。拆罗汉经云。七地以上不退故。阿鞞跋致明七地事。般舟三昧明八地事。首楞严三昧明十地事。今云何言八地不退。答。法花疏云。七地得无生忍名不退。八地得无功用故名不退。故名不动地。(基取此意。)
校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引
续经疏部\第五十六卷

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复次菩萨智慧入二法中故胜。一者大悲。二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法。一者般舟三昧。二者方便。复有二法。一者常住禅定。二者能通达法性。复有二法。一者能代一切众生受苦。二者自舍一切乐。复有二法。一者慈心无怨无恚。二者乃至诸佛功德心亦不着。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释经论部

复次是四禅处有四等心。五神通背舍胜处。一切处无诤三昧。愿智顶禅自在定练禅。十四变化心般舟般。诸菩萨三昧首楞严等。略说则百二十。诸佛三昧不动等。略说则百八。
大智度论初品中禅波罗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
释经论部

今一切人云何能见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答曰。是佛神力令彼得见。非众生力也。设阿罗汉及辟支佛等。亦以佛力故所见无限。譬如转轮圣王飞行。一切营从及诸象马众畜皆亦随去。今佛神力故。众生虽在远处亦得相见。又如般舟三昧力故。虽不得天眼而见十方。佛眼耳无碍。亦如劫尽烧时一切众生自然皆得禅定得天眼天耳。佛以神力故。令一切众生皆得远见亦复如是。
大智度论初品中放光释论之余(卷第九)
释经论部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上菩萨位。当学般若波罗蜜。【论】菩萨位者。无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观一切世间空心无所著。住诸法实相中。不复染世间。复次般舟般三昧是菩萨位。得是般舟般三昧。悉见现在十方诸佛。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是时菩萨心不动摇。是名菩萨位。复次菩萨位者。具足六波罗蜜生方便智。于诸法实相亦不住。自知自证不随他语。若魔作佛形来心亦不惑。复次入菩萨法位力故。得名阿鞞跋致菩萨。
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第四十二(卷二十七)
释经论部

佛将护故说不应生声闻辟支佛心。菩萨深念众生故。大悲心故。知一切诸法毕竟空故。施时无所惜。见有求者不瞋不忧。布施之后心亦不悔。福德大故信力亦大。深清净信敬诸佛。具足六波罗蜜。虽未得方便。无生法忍般舟三昧。于深法中亦无所疑。作是念。一切论议皆有过罪。唯佛智慧灭诸戏论。无有阙失故。而能以方便修诸善法。是故不疑(六地竟)
大智度论释发趣品第二十(卷四十九)
释经论部

得入一切诸佛现前者。谓入念佛三昧也。十住婆沙第十二(十二)云。般舟三昧名见诸佛现前。菩萨得此大宝三昧。虽不得天眼天耳。能得见十方诸佛(文)亦名佛立三昧。此有浅深差别。今此科对次普现色身。明初地已上深秘念佛三昧。故其所见佛即实相法身内心所现。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
续经疏部\第六十一卷

复次下。为释非从毗卢遮那已下文。先明此加持相从因缘生也。然释显文似明佛威神力。而佛护念和由行者三昧力。故次明般舟三昧。明由感应因缘而有此义也。内修般舟等者。明内外感应相也。与止观文大同。止观二之一(十七)云。常行三昧者。乃至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三昧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前眼人睛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文)智度第四(七)释阿靳跋致中云。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名阿靳跋致(文)般舟即念佛三昧也。华严毗卢遮那品云。尔时大威光童子。见彼如来成等正觉。现神通力。即得入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大疏第十一(二十六)云。智度论云。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般舟三昧为父。般舟即念佛。此翻为佛立三昧。良以念佛即真涉事。与方便同。故得称父。又念佛成佛是亲种故(文)念佛三昧有地前地上两义。此中所明。是地前相。即第二无畏。本尊三昧众相现前位也。
大日经住心品疏私记
续经疏部\第六十卷

【经】菩萨摩诃萨。欲以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欲以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欲知诸佛心。当学般若波罗蜜。【论】天眼法所见不过三千大千世界。今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见十方恒河沙等国中诸佛。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中。无近无远无所挂碍故。问曰。如般舟经说。以般舟三昧力故虽未得天眼而能见十方现在诸佛。此菩萨以天眼故见十方诸佛有何等异。答曰。此天眼不隐没无记。般舟三昧离欲人未离欲人俱得。天眼但是离欲人得。般舟三昧忆想分别常修常习故见。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边得遍明相是为差别。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见色不难。三昧功难如夜然灯见色不易。天耳亦如是。知诸佛心者。
大智度论初品中到彼岸义第五十(卷三十三)
释经论部

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三昧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阿弥陀佛。便问其佛何业因缘故得生彼国。佛即答言。善男子。以常修念佛三昧忆念不废故得生我国。问曰。何者是念佛三昧得生彼国。答曰。念佛者。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金色身。身出光明遍满十方。如融阎浮檀金其色明净。又如须弥山王在大海中。日光照时其色发明。行者是时都无余色想。所谓山地树木等。但见虚空中诸佛身相。如真琉璃中赤金外现。亦如比丘入不净观。但见身体[月*逢]胀烂坏。乃至但见骨人。是骨人无有作者亦无来去。以忆想故见。菩萨摩诃萨入念佛三昧。悉见诸佛亦复如是。以摄心故。心清净故。譬如人庄严其身。照净水镜无不悉见。此水镜中亦无形相。以明净故见其身像。诸法从本以来常自清净。菩萨以善修净心。随意悉见诸佛问其所疑。佛答所问。闻佛所说心大欢喜。从三昧起作是念言。佛从何所来。我身亦不去。实时便知诸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去。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见。若取心相悉皆无智。心亦虚诳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所谓常空。得如是三昧智慧已。二行力故随意所愿不离诸佛。如金翅鸟王。二翅具足故于虚空中自在所至。菩萨得是三昧智慧力故。或今身随意供养诸佛。命终亦复值遇诸佛。以是故说菩萨常不离诸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初品中回向释论第四十五


释经论部

复次此诸大众。但以佛威神力故。得见如是不思议境界。如来舍加持即不现前。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如行者内修般舟三昧。外蒙诸佛护持。能以父母生身见十方佛。如晴夜无云仰观众星。听闻法音了了无碍(文)以加持故。见自心所不及者也。加持义上已广明之。如华严大疏明三种加持。若神力加持草木等作象马军众。是草木等能为耶唯神变之所致而已。又当段释云。既从遍一切处加持力生。即与无相法身无二无别(文)第二十(三十一)云。是等(帝释梵天)世间以少福愿。尚有如是不思议用。何况如来法身而不能成就如是自在神力加持神变耶。然常途说法或云法性。或云法身。寂静如空。无所动作。都不说具足如是力用。以为凡起神变皆是有为之心。三昧之力。而不言法体如是此其未了也(文)如是等义故。与常所谈他受用应身不同耳。
金刚顶大教王经私记
续经疏部\第六十一卷

问曰。如般舟经说。以般舟三昧力故。虽未得天眼。而能见十方现在诸佛。此菩萨以天眼故。见十方诸佛有何等异。答曰。此天眼不隐没无记。般舟三昧离欲人。未离欲人俱得。天眼但是离欲人得。般舟三昧忆想分别常修常习故见。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边得遍明相。是为差别。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见色不难。三昧功难如夜然灯见色不易。天耳亦如是。
  
  

如行者内修般舟三昧。外蒙神力护持能以父母生身见十方佛。已下释行者得益相。初释见佛义。次举闻法益。后约四不生作释也△般舟三昧者此翻佛立三昧也。真言行者得除盖障三昧时逮见无尽庄严曼荼。胎藏四重法界曼荼圣众现前。佛立三昧得意也。智论第二十七云。复次般舟般三昧是菩萨位。得是般舟般三昧。悉见现在十方诸佛。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是时菩萨身不动摇。是名菩萨位(文)又论第四云。得般舟般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文)。又天台止观第二。常座常行半行半座非行非座四种三昧之中第二常行三昧义释。常行三昧者。先明方法。次劝修。方法者。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晴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文)昧虽显密事殊。释义之姿相似者也。
  
五、般舟为父 般若为母
  
故智论云。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般舟三昧为父故。依佛方成余胜行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经疏部\第三十五卷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诸佛家。从此二法生诸如来。此中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复次般舟三昧是父。无生法忍是母。
十住毗婆沙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六卷

十住毗婆沙云。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此二法生。学无作四圣谛行法华般舟等四种三昧。
法华私记缘
经疏部\第三十三卷

即智论文。论云。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般舟三昧为父。般舟即念佛。此翻为佛立三昧。良以念佛即真涉事。与方便同故得称父。又念佛成佛是亲种故。言乃至十地不离念佛者。十地之中皆云一切所作不离念佛念法念僧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
经疏部\第三十六卷

问。若以般若为母。方便为父。何故云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又云般若为母五度为父。答。般舟翻为现前。现前者现前见佛。此是有行。故属方便。名之为父。
净名玄论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问若以波若为母方便为父。何故论云波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又云波若母五度为父。答般舟翻为现前。
大乘玄论
诸宗部\第四十五部

现前者。现前见佛。此是有行。故属方便名之为父。五度有行。亦属方便也。又成道五年。说十万偈波若。备明二空。七年为大菩萨说般舟三昧经。明色心皆空。十年说如来藏经。显本有佛性。
  

欲以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问曰。上欲得诸功德及诸所愿。是诸事皆是众行和合所成。何以故。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是经名般若波罗蜜。佛欲解说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赞般若波罗蜜。复次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三昧唯能摄持乱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观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
大智度论初品中信持无三毒义第五十二
释经论部

问。大论第三十六云。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今何故方便为父耶。答。疏主判云。般舟翻为现前。现前见佛是有行。故属方便。名之为父。既方属方便。故不相违。
大日经疏
续经疏部\第六十卷

智论第四云。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

智论三十四云。复次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三昧能摄持乱心。
大日经疏指心钞
续经疏部\第五十九卷


六、如法而行 三力成就
  
就净业中复有多种。诸经所示行法各殊。观经三福妙观。大本一日一夜悬缯幡盖...般舟经中一日若过系念现前。九十日中恒不坐卧。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
经疏部\第三十七卷

天台云。忏悔法有三。一者戒门。依律法忏。是二功德门。谓礼佛诵经般舟方等道场法。是三无生门。令悟罪性空。若达罪性与福无异是也。今净名示此无生忏也。
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频伸钞叙
续诸宗部\第七十一卷

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学此者成大道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修习止观坐禅法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赡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
经疏部\第三十七卷

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故般舟见佛而论三力。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凡欲修者。勿生疑怖自谓无分。彼佛有宿愿力。令修此三昧者皆得成就般舟。依三力成就。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己功德力。
往生净土忏愿仪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大乘中亦有作法。或八百日。虚空藏涂厕是也。或九十日。般舟是也。或四十九日。大悲忏是也。或二十一日。法华是也。或七日。方等是也。
金光明经文句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真如之用现佛身相大有三品。一如华严谈相好数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二如观无量寿佛经。明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三如此经及法华般舟等。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三品相既是真如全体之用。若多若少皆无边际。故悉称海无非尊特。
金光明经文句记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又般舟三昧经云。我心如佛心如。佛心如我心如。不见我心为佛心。不见佛心为我心。而见阿弥陀佛。如瑠璃中见像。如饥梦食如梦淫从事。如观骨光等喻。皆是证即空即假即中之文。
金光明经玄义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障中无明未破故也。彼人全迷般舟观法。佛身为境空等为观。一念之内难易浅深。而却妄斥此作眼见金像释之。相似开失观行俱见。谓之颠乱。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别中文有四对。意含通别。谓通显唯心。喻无来往。别喻唯心。兼明不出入等。一如梦对。般舟三昧经云。如梦见七宝亲属欢乐。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云。如舍卫国有女。名曰须门。闻之心喜夜梦从事。觉已念之。彼不来我不往。而乐事宛然。当如是念佛。此正喻体无来往。但随心变。二水影对中。若月满秋空随水而现澄潭。皎净则月影圆明。水浊波腾则光昏影散。有水月现曾何入来。无水影空未曾出去。虽水中见月谁能执持。心之定散准喻思择。三如幻对。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正喻空有无碍故。即无来去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四如响对。以心为缘而佛响应。佛无分别以佛为缘。而心见佛心何去来。此但总喻缘成之义。后结成唯心故。无量寿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般舟三昧经结云。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上方摄境归心。下又拂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无想即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空耳。此即喻中意已具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经疏部\第三十五卷

初中见在山顶者表兹住位不退之际。静思经行者明修般舟三昧等故。亦是一行三昧故。又静思修止。经行成观。
华严经探玄记
经疏部\第三十五卷

五明观心即是经者。经由观心得成圣也。故般舟经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净。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
维摩经玄疏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若得一心即名王三昧。何者若根本观练熏修并俗谛三昧。观谛缘三空是真谛三昧。自性等力及般舟一行首楞严等百八三昧。皆中道一心三昧。名王三昧。
维摩经略疏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第二常行三昧者。亦为三。一事相。二观法。三劝修。初事相者。行者欲观一念自生之心。依常行三昧者。此法出般舟三昧经。名为佛立三昧。佛立有三事。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前而立。如明眼人夜仰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行此法时须避恶知识及痴人。亦避亲属离乡里。常独处止不得希望他方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别请。严治道场。备须具办众肴膳甘果香华。又盥沐清净。出入左右改换衣服如常法。唯行旋无三威仪。须好明师善能开导。解内外律除诸妨障。于所闻三昧处。敬师如世尊。若见师短。求是三昧终不可得。当割肌肉供养。何况余耶。又须外护人昼夜调养精勤忍辱。如母护儿。又须好同行严相课策。如共涉险。须发要期。誓愿运牢强精进心。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终不懈退。起大正信无能坏者。精进无能逮者。所入智慧无能及者。常与善师从事。行是四事疾得三昧。又一终竟三月。不得思念世间想欲如弹指倾。二终竟三月。不得困出如弹指倾。三终竟三月。经行不得住息不得坐。除食左右。四为人说经。不得望衣食。行是四法者。疾得三昧也。二明观意者。彼经云。何因致是三昧。持戒浣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三月常念。云何念。念彼佛一一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乃至无见顶相。我当逮是相。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佛。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故。不用是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尽乃至佛识已尽。佛所说尽者。痴人不见不知。智者晓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可得故。自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见。一切法本无有坏本绝本。譬如梦见七宝及亲识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当知是念佛。又如舍卫有淫女。名须门。闻之欢喜夜梦从事。觉已念之。彼不来我不往而乐事宛然。亦如是念佛。如人行大泽饥渴梦得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当如是念。数数莫得休息。用是念当生阿弥陀佛国。是名相空。如以七宝倚琉璃上影现其中。亦如比丘观骨起种种光。此光无持来者。亦无是骨是意作耳。如镜中像不外来不内出。以镜净故自见其形。行人色清净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得见见即问。闻经大欢喜。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起想则痴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为空耳。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是法不坚固常住在我心。以解见空故。一切无想念。诸法不可获。知实观察示佛道无归趣黠慧菩萨常了是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三劝修者。行人若欲得智慧如大海。今无能为我作师者。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悉闻所说。闻悉受持。欲得如是功德者。常行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如是三昧是诸佛母。诸佛眼。十住毗婆沙云。般舟三昧父。无生大悲母。一切诸如来。从此二法生。又云。是三昧果报于无上道得不退转。碎大千地草木诸物。皆如微尘。一尘为一佛世界。满尔世界中宝用布施福甚多。不如闻此三昧。不惊不怖福德无量。何况信心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此又胜闻而不畏者。又何况定心修习。如□牛乳顷。此复胜信解者。况能成是三昧者故无量。无量经云。行是三昧须臾闻。功德不可称说。现世安乐即入菩萨位。婆沙云。劫火官贼怨毒兽众疾。侵是人者无有是处。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念称赞。皆共欲见共来其所。若人闻此三昧如上四种皆随喜。三世诸佛菩萨行是三昧。我亦随喜回向菩提。所未闻经即能得闻此经。随喜福复胜上譬喻。若不修如是真法失无量重宝。人天为之忧悲。如把栴檀不视不嗅。反呼为臭。如田家子。以摩尼珠欲博一牛。行者已得闻此三昧可不努力勤修者也。
禅波罗蜜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若众生诸佛为外境。则观众生阴入色心。成真净色心也。诸佛虽离阴入。行人所观。须将应身色心为境。

故辅行云。圣人变化所造。亦令众生变心所见。此文虽属心法变造。今引因证果也。又般舟云。约三十二相为境。修乎三观。显乎三谛。故应佛色心。既为行者所观。乃是感应共造。故约感边。亦得是外阴入法也。岂非观妄显真耶。是故等觉犹见他佛。唯至妙觉。更无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观心论疏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问曰。念佛三昧所见之佛。三身之中为见何身也

释曰通论念佛。三身俱念。得无相念佛三昧。念法身佛。得有相念佛三昧。念报化身佛。然准依华严经.贤护.般舟.观佛三昧海.观经.鼓音声王.文殊般若等。多明观佛色身。名念佛三昧。又准贤护经第一卷。念阿弥陀佛。既得见已。阿弥陀佛为其广说诸法实相。谓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以不坏色乃至不坏识等。如是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彼作如是念如来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善男子。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以此准知。前见阿弥陀佛色身。即是观报化色身念佛三昧也。后得空三昧。即是观法身念佛三昧也。又即以此义。诸修观者。从麁至细。先作色身观。后作法身观。修学次第也

问曰。何因得念佛三昧者。所得境界各各不同。或见净土不得见佛。或得见佛不见净土。或见净土得见佛。或见佛及土。并见种种众生业相一生已来所造善恶。于念佛三昧中悉皆得见。此所见相为真为伪。复如何见。请陈其教

释曰。一切行道之人无简道俗。所修业行若不依圣教而修学者并非佛弟子。是魔眷属。何但诳惑百姓。亦是王法罪人。现在生中。即是为求名利。伪行佛法。诳诱愚夫。于当来生。堕于十方无间地狱。自损损他。毁灭佛法。如有圣教。依之修学。此即自利利人。功德殊胜。此生他生永得解脱也。谨按华严经第六十卷。或看第四十五。善财童子于文殊师利所。发菩提心。文殊师利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可乐。其国有山。名曰和合。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云。汝诣彼问。云何菩萨行等。善财童子向可乐国。登和合山。见功德云比丘。问菩萨行。功德云比丘为说念佛三昧法门。略说二十五种言。得净心念佛三昧门。得严净刹念佛三昧门。起一切佛刹。无能坏者。得净业念佛三昧门。见一切诸业。如镜中像。得圆满普照念佛三昧门。悉能覩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今日众生虽言得念佛三昧。以根行浅。未能具足得一切念佛三昧。有得一者。有得二三者。故所见境界宽狭不同。有见种种业相者。此即是其念佛三昧也。既有圣教。即行无虚伪。若有毁呰。便是谤法人。请寻圣教。以除疑惑也
释净土群疑论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又依般舟经。见佛略有四喻。一梦喻。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二水影喻。水喻心性。则佛之月影皆是众生真心中物。心佛交彻唯真心也。三幻喻。自心犹如幻术。一切佛如幻所作。谓有能幻法方成幻事。无能念心无所见佛。四响喻。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上之四喻。一正喻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又梦喻不来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无。响喻非合非散。如经颂云。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见心。心有想则痴。无想则泥洹。是法不坚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释云。若心自见心。先心为能见。佛为所见。刀不自割。指不自触。云何自心还见自心。能所不分。见相斯绝。故经云。心有想则痴。若无想则心冥性佛永绝思求矣。如上是众生自心感现。次诸佛菩萨因地愿力。示现化门无有断绝。
宗鉴录
诸宗部\第四十八部


七、道 场 仪 式
   
般舟三昧经请问品明七日七夜入道场念佛

欲入三昧道场时。一依佛教方法。先须料理道场。安置尊像。香汤扫洒。若无佛堂。有净房亦得。扫洒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行者等从月一日至八日。或从八日至十五日。或从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从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别四时佳。行者等自量家业轻重。于此时中入净行道。若一日乃至七日。尽须净衣。鞋靺亦须新净。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软饼麁饭随时酱菜俭素节量。于道场中昼夜束心相续。专心念阿弥陀佛。心与声相续。唯坐唯立。七日之间不得睡眠。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数珠亦不须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见佛想。佛言。想念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时。若立即立念一万二万。若坐即坐念一万二万。于道场内不得交头窃语。昼夜或三时六时。表白诸佛一切贤圣天曹地府一切业道。发露忏悔一生已来身口意业所造众罪。事依实忏悔。竟还依法念佛。所见境界不得辄说。善者自知。恶者忏悔。酒肉五辛誓发愿。手不捉口不吃。若违此语。即愿身口俱着恶疮。或愿诵阿弥陀经满十万遍。日别念佛一万遍。诵经日别十五遍。或诵二十遍三十遍。任力多少。誓生净土。愿佛摄受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终时。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当身心。回面向西。心亦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心口相应声声莫绝。决定作往生想华台圣众来迎接想。病人若见前境。即向看病人说。既闻说已。即依说录记。又病人若不能语者。看病人必须数数问病人见何境界。若说罪相。傍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若得罪灭。华台圣众应念现前。准前钞记。又行者等眷属六亲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边。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愿行者等好自谨慎奉持佛教。同作见佛因缘。已前是入道场及看病人法用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八、历 代 祖 师
   
  跋陀和菩萨 罗邻那竭菩萨 憍目[自/儿]菩萨 那罗达菩萨 须深弥菩萨 摩诃须萨和菩萨 因[土*互]达菩萨 和伦调菩萨

  是八菩萨从般舟中出。是八人求道以来无央数劫。于今未取佛。愿言。彼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有急疾皆呼我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寿命终时。我八人便当飞往迎逆之。诵礼八菩萨者得现世福。命终八人迎接将往极乐国土。化生莲华中作无生菩萨。舍利弗.目揵连.大迦叶.须菩提。此四声闻。念礼者令人得现世福
观虚空藏菩萨经
大集部\第十三卷

(三祖南岳慧思)临将终时。从山顶下。半山道场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呵责。闻者寒心。告众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行是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如无。吾当远离。苦行事难。竟无答者。因屏众敛念。泯然命尽。
重刻四明十义书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天竺慈云忏主

师讳遵式。字知白。姓叶台州临海县人也。号慈云忏主。其母乞灵于古观音遂生法师。初住东掖山师义全。十八祝发。先于禅林寺习律。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燃指誓习台教。学高行苦名冠二浙。博习教观专志赡养。甞要期般舟三昧九十日。素苦学呕血。处道场两足皮裂师以死自誓。忽一日恍若梦寐见白衣观音。垂手指口中引出数虫。又指间出甘露注其口。身心清凉自此宿疾顿愈。出忏顶相高寸余。双手下垂过膝。声如鸣钟皆与旧异众皆叹仰之。师建下天竺寺数百间。三经贼难每爇而火自灭。乃愿力坚固所致。师当化之日山中人见大星殒于灵鹫峰。度弟子百人。学徒千数。临终界炷香瞻像而祝之曰。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住此实际受我一炷之香。诸佛证明往生赡养。或问其所归者以净土寂光对之。至其夕坐终当天圣年间也。寿六十九腊五十。着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及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于世。天台风教益盛于吴越者。实资夫天竺慈云之德也。观决疑行愿二门。经曰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斯之谓欤。忏主悟本性之常寂光。履唯心之佛土净自利利他。事理无碍著述数百篇。每发言皆以净土为归向之宗。大阐诸经教理普化一切。自忏文传流于世。往生净土者不知其几千万人。继天台之道。赞净土之化。世未有也
莲宗宝鉴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唐京师僧善导)出即为众说净土法门。无暂时不为利益。三十余年不暂睡眠。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己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
龙舒净土文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唐德美法师。于会昌寺西院。造忏堂行般舟三昧。终夏不坐卧。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七众通礼节衣减食。断绝世想。专念西方。口诵弥陀。终其身不辍。后一时入室称佛。倏然而化。
天台九祖传
史传部\第五十一卷

(慈云忏主)宋遵式。台州临海县人。学行高古。名冠两浙。专志赡养。尝行般舟三昧。九十日苦学呕血。入道场两足皮裂。以死自誓。忽如梦中。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觉身心清凉。疾遂愈。着净土决疑行愿。及净土忏法。行于世天圣间。将化之日。炷香礼佛。愿诸佛证明。往生赡养。至晚坐脱。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峰。时号慈云忏主云。
往生集序
史传部\第五十一卷

六百年初。南天国中有一梵士种。洞达四韦陀五明大义十八异经。名驰五天独步诸国。名曰龙树。舍邪归正。出家具戒。九十日中议诵三藏既求深法无有得处。遂入雪山塔中。比丘以此经梵本授与龙树。受诵爱乐。颇知实义。周游诸国广求余经。于阎浮提遍求。不能具得。独在静室。水精房中思惟此事。大海龙王见而愍之。接八大海。于宫殿中发七宝函。以华严法华诸摩诃衍云经太云华手般舟诸方等深奥经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诵九十日。其心深入体得实利。
  

□萨罗国大爱道故精舍侧。有沙门称摩诃衍提婆。秦云大乘天。披读法华等大乘典。时有大阿罗汉。三明六通清彻。是大乘天昔亲友也。阿罗汉曰。我见舍卫城门外上。虚空中有一饿鬼。身极长大。其状丑恶。忽有十二枚热铁丸。从口中入直下过云。既下过已还入口中。举体火燃。苦痛宛转。绝倒复起。起后还倒。即问。汝有何罪苦痛如斯。答吾前世曾为沙弥。给仕大乘天。时世极俭。麦饼为食。尔时为众僧行食。偏重大乘天。留十二分拟后食。以是罪故。受饿鬼身。苦毒如斯。汝忆知不。答其事实。受苦何疑。大乘天问。以何方便救之。答依汝起业。汝转读摩诃衍经。即依罗汉教。读般若法华般舟等各十遍。回向救苦。后时问阿罗汉。前沙弥苦何。答入定观知。依汝读经力。命终生第二天(同传)
法华传
史传部\第五十一卷

又扶风释道冏者。为师入河南霍山采锺乳。四人入穴。数里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素诵法花凭诚乞济。有顷见萤火追之。遂得出穴。频作普贤行道。并见感应。或见胡僧入坐。或见骑马人至。未及言次倏忽不见。后游宋都以般舟为业。中夜入禅见四人御车呼冏上乘。不觉自身已在大路。见一人坐胡床侍卫数百人。见冏惊起曰。向令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遂拜别。令送还寺。扣门方开。房门亦闭。众咸敬服焉。
  

    宋孝武时。江陵长沙寺沙门慧远。本名黄迁。即禅师慧印之弟子也。印每入定。见远是印之先师。虽应为苍头故度为弟子。常寄江陵杨家行般舟。勤苦岁余颇有感变。一日十会。通见远身而般舟之处。行道如故。自克终日至期果卒。久之现形多宝寺。谓僧昙珣曰。明年二月二十三日。当与天人相迎。言已不见。珣于是日设大法会建舍身斋。其日苦气自知必尽。三更中闻空中乐磬声香烟甚异。珣曰。远公之契至矣。寻尔神逝。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
史传部\第五十一卷

    善道法师。临淄人。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佛经。乃专心念佛以修十六妙观。及住庐山观远公遗躅。豁然增思。后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载。睹宝阁瑶池宛然在目。复往晋阳从绰禅师授无量寿经。入定七日。绰请观所生处。道报曰。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自处深房此一罪也。当于佛前忏。又常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当于四方僧前忏。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也。当于一切众生前忏。绰静思往咎洗心悔谢。久之道因定出谓绰曰。师罪灭矣。后有白光来照之时。是往生相也。道行化京师归者如市。忽微疾即掩室怡然念佛而逝。异香天乐向西而隐。
  

(释慧隆)然其自少精苦老而逾笃。般舟密行之法。兰若思惟之仪。亟展修行。瑞相常扰。
御制神僧传
史传部\第五十卷

(释灵润)闻泰岳皇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乃杖策寻焉。既睹副师遂从谘训。乃习般舟行定。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自斯已后顿忘眠倦。身心业精励遂经夏末。于时同侣五百余人。各奉行之互相敦励。至于解坐同行无几。惟润独节秀出情事莫移。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
续高僧传
史传部\第五十卷

(释惠成)开眼坐禅。经十有五年。思令入方等观音法华般舟道场。历销障三年依行。魔业禅鬼颇因散绝。乃示以正法。专思玄寂。久遂解众生语言三昧。精思通爽静乱齐焉。
  

(释普明)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释昙荣)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秋冬各兴坐禅念诵。
  
史传部\第五十卷

(释道绰)绰般舟方等岁序常弘。九品十观分时绍务。
  

(释德美)或行般舟。一夏不坐。或学止过。三年不言。或效不轻通礼七众。或同节食。四分之一。如斯杂行其相纷纶。即目略舒差难备举。生常辍想专固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以贞观十一年十月二二十六日。合掌称佛卒于寺院。春秋六十三矣。
  

(释法韵)又闻泰岳灵岩。因往追踪。般舟苦行特立志梗洁不希名闻。
  

(释道宣)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支楼迦谶。亦直云支谶。本月支人。操行纯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懃著称。讽诵群经志存宣法。汉灵帝时游于雒阳以光和中平之间。传译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又有阿奢世王宝积等十余部经。岁久无录。安公校定古今。精寻文体云。似谶所出。凡此诸经皆审得本旨了不加饰。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后不知所终。时有天竺沙门竺佛朔。亦以汉灵之时。赍道行经。来适雒阳。即转梵为汉。译人时滞虽有失旨。然弃文存质深得经意。朔又以光和二年。于雒阳出般舟三昧。谶为傅言。河南雒阳孟福张莲笔受。时又有优婆塞安玄。安息国人。性贞白。深沈有理致。博诵群经多所通习。亦以汉灵之末。游贾雒阳。以功号曰骑都尉。性虚靖温恭。常以法事为己任。渐解汉言。志宣经典。常与沙门讲论道义。世所谓都尉者也。玄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玄口译梵文。佛调笔受。理得音正尽经微旨。郢匠之美见述后代。调本临淮人。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号为难继。调又撰十慧。亦传于世。安公称佛调出经。省而不烦。全本巧妙。又有沙门支曜。康巨。康孟详等。并以汉灵献之间有慧学之誉。驰于京雒。曜译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译问地狱事经。并言直理旨不加润饰。孟详译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门昙果。于迦维罗卫国得梵本。孟详共竺大力译为汉文。安公云。孟详所出。奕奕流便足腾玄趣也。

时江陵长沙寺又有释慧远者。本沙门慧印之苍头也。印见其有信因为出家。仍行般舟之业数岁勤苦遂有神异。能分身赴请。及预记兴亡等。
进高僧传
史传部\第五十卷

(东汉)(庚寅)改和平。是年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云支谶。至洛阳。少时习语大通华言。遂译经。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永兴元年桓帝于宫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覆以百宝华盖。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弥盛。

(丁未)改永康 大教至东夏一百年矣

(七癸丑)是年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道行般若经。弃文存质深得经意。至光和中同支谶译般舟三昧经共三卷。

凡南方人颛念佛三昧者。必由于是。命曰般舟台焉。

有弟子曰景秀。嗣居法会。欲广其师之德延于罔极。故申明陈辞俾刊之兹碑。铭曰。像教南被。及津而尊。威仪有严。载辟其门。吾师是嗣。增浚道源。度众逾广。大明群昏。乃兴毗尼。微密是论。八万总结。彰于一言。声闻熙熙。遐迩来奔。如木既拔。有植其根。乃法般舟。奥妙斯存。百亿冥会。观于化元。同道祈祈。功庸以敦。如水期壅。流之无垠。帝求人师。登我先觉。赫矣明命。表兹灵岳。于彼南阜。斋宫爰作。负揭致货。时靡要约。袒奋程力。不呼而诺。是刈是凿。既涂既斲。层架孔硕。以延后学。出不牛马。服不絮帛。匪安其躬。亦菲其食。勤而不劳。在用恒寂。纵而不傲。在舍恒得。洪融混合。孰究其迹。懿兹遗光。式是嘉则。容貌往矣。轨仪无极。其徒追思。黂荐兹石。
高僧传
史传部\第五十卷

九、经 本 译 传
   
周(甲午)庄王他(十年二月八日。释迦如来降神托生中天竺国迦毗罗城净饭王宫。是时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大明。即鲁春秋左传云。恒星不现夜明时是也)

(己巳)二十五(第七年在拘耶尼园。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也)

(壬子)嘉平元

(庚申)三(聂道真录云。支娄迦谶十月八日于洛阳译般舟三昧经二卷宝积经一卷)

般舟三昧经二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译初出。见聂道录吴录及三藏记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二卷(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或一卷。第二出。见高僧传)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门佛朔。灵帝之世赍道行经来适洛阳。转梵为汉。译人时滞。虽有失旨。然其音句弃文存质。深得经意。后光和中更译般舟。谶为传语。孟福张莲笔受文少胜前。
佛祖历代通载
史传部\第四十九卷

十年(己丑)佛于拘耶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明苦行事(十二游经)

(山家教典志)般舟行法  杂观行

(法师承远)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

建和元年。月氏国沙门支谶雒阳。译般舟三昧阿閦佛经等二十一部。

(宋沙门释道璟)见璟惊曰。行般舟道人精心远诣旨。欲知其处耳。

    汉沙门竺昙盖。秦郡人也。真确有苦行。提钵振锡行化四辈。居于蒋山常行般舟。尤善神咒。多有应验。
历代三宝纪卷
史传部\第四十九卷

(新集经论录)般舟般三昧经一卷(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

(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小安般舟三昧经一卷(旧录所载)、异出般舟三昧经一卷

(出三藏记集序卷)般舟三昧经记第八  未详   

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萨竺朔佛。于洛阳出。菩萨法护。时传言者。月支菩萨支谶授与。河南洛阳孟福字符士。随侍菩萨。张莲字少安笔受。令后普着在。建安十三年。于佛寺中挍定悉具足。后有写者。皆得南无佛。又言。建安三年岁在戊子八月八日于许昌寺挍定。

行般舟三昧念佛缘记第六(出般舟经)
法苑珠林
史传部\第四十九卷

(隋朝传译佛经录)般舟证相行法
出三藏记集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三昧行法一卷(智者说)
大唐内典录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三昧经疏一卷元晓述
天台宗章疏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三昧经略记一卷元晓撰
新编教藏总录流衍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十四.今此观门唯指方立相等者。问。纵是法身。何妨指方立相之义。方即无方。相即无相。三身三土体一故也。故天台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今若以言指方立相即谓非是真如法者。岂非理事隔异。性相不融。自堕他宗所判之权门乎。

答。今能破释乘所破宗义来也。彼宗义唯识法身自性清净佛性等观门。偏约无相离念而为今文意故。违指方立相文咎付也。彼天台等宗义。不当今所破。法界身体许法身也。观门是许应身观也故。仍今所破人非净影天台等。若彼古师。如上释可引诸师言也。今只引或有行者。是则和尚在世诸宗末学。立偏空宗用破相观故。破非经意也。般舟赞中。不得信受他人语但令心净此皆净云。或口说自空心行怨如此之人不可近等云。皆此意也。

    二十四.经然彼如来宿愿力故等者。问。四十八愿中。是何愿力乎。

    答。一义云。别非云有亿想成就愿。凡彼佛本愿者。念佛往生为宗。乘念佛往生愿力。忆想行又可成故。如此说也。般舟赞中。或想或观除罪障皆是弥陀本愿力云。又此意也。一义云。若别寻忆想成就愿。可第二十愿。愿中闻我名号系念我国乃至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云故。系念果遂即忆想成就义也。而其果遂时分。或平生或临终或花开。凡见佛位。皆彼愿力故也(云云)
注进法相宗章疏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引般舟赞文34处)
净土疑端卷
续经疏部\第五十七卷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跋陂经。并与般舟同本异译。专说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九十日中观想称诵弥陀。摩诃止观常行三昧所准之经也

  般舟经 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佛言。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四众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去是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彼佛。譬如梦中。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觉已说之。若人念彼佛一日昼夜。若过七日七夜。阿弥陀佛。于觉不见。梦中见之。心作念时。诸佛国土。大山须弥。幽冥之处。悉为开辟。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便于是间。坐见彼佛。闻所说经。譬如舍卫有三淫女。时罗阅国有三男子。本未曾见。闻之淫意即动。梦到其所。与共栖宿。淫事宛然。用是念故。见佛当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端正无比。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又如梦中食甘美饮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也。佛于三昧中。立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持。用是三事故得见佛。作是念。佛从何所来去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恒萨阿竭。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东视百千佛百万佛百亿佛。如是十方悉见诸佛

止观云。常行三昧出般舟经。般舟翻为佛立。佛立有三义(如经)此三昧成。能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前立。明此三昧有三。一身开遮。身开常行。避恶知识。常独处止。常行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盥沐其身。改换衣服。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二口说默。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弥陀。三意止观。三月常念弥陀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缘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智者晓了。本无所有。坏本绝末(空)如梦见七宝亲属。觉已不知在何处。又如淫女夜梦从事。觉已念之。不来不往。乐事宛然。又如梦食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是名如相念(假)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中)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者。当修是三昧。是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此三昧是诸佛父母。一切如来从是法生

辅行释曰。意止观中。先念三十二相。以为观境。又念我当下。正明于境。以修三观。我所念诸句中佛字。一自心三昧所见佛。二西方从因感果佛。今具二义。共为一境。为顺理故。从初义释。三昧既成。随念即见。见是心性名心作佛。佛既心作故。见佛时名见自心。若见自心。即见佛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故此中意。但观自心及所见佛。不出法性故。见佛心即见己心。己心佛心即是中道。四明融心解曰。止观判般舟文。心佛叵得为空。梦事宛然为假。心不见心为中。说则三相历然。修则一念备(矣)



  方等大集经 修佛立三昧中道观法

佛告贤护。若欲成就诸佛现前三昧。随所念处即见如来。如取清油净水水晶明镜。用是四物观己而像。善恶好丑影现分明。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菩萨亦尔。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处。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盘。所思既灭。能想亦空。当知。菩萨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此经与前般舟经。同本异译。此中所明中道观法。文相显著。故更重录
乐邦文类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辨般舟念佛心有想则痴

会宗问曰。般舟经中。令念念想阿弥陀佛。此则心有想也。而经后乃云。心有想则痴。无想即涅盘。前后相违何耶。答曰。彼经初明观想弥陀。不可无念。后约三昧功成见十方佛住立空中。此时当了我心佛心同一真性不可思议。故云。有想则痴。无想即涅盘。非谓从初不得观想也。又复无念无生之智佛地方成。今人未入观行之门。便说无生无念。岂知马鸣所教从念至于无念从说至于无说。文殊般若经云。如人学射。久习即巧。后虽无心。箭发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专称名字。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见十方佛。是知以念止念。以言遣言。皆佛祖修行之正辙也
乐邦遗稿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五会念佛(梁汉沙门法照。大历元年夏四月中起。自南岳弥陀台般舟道场。依无量寿经作)

般舟三昧赞(依般舟三昧经)慈慜和尚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古逸部•疑似部\第八十五卷
佛本行集经卷第二十六

向菩提树品中

尔时菩萨于河澡浴。食乳糜休身体光仪。平复如本。威力自在。安祥面向菩提树。
时作是行步。
犹如往昔诸菩萨行。

所谓渐渐调柔。行步意喜。来者随施。
行步安住。犹如须弥山王。

巍巍而行。无恐畏行。
不浊乱行。心知足行。
不急疾行。不迟缓行。
不蹶失行。两足周正。

不相揩行。不相逼行。
不星速行。不摇身行。
安隐而行。清净而行。
精妙而行。无患害行。

师子王行。大龙王行。
大牛王行。如雁王行。
如象王行。不恇怯行。
无疑滞行。无怪误行。

广宽博行。那罗延行。
不触地行。千辐相轮。

下地而行。以脚足指网缦所罗。
甲如赤铜色泽而行。
行步振遍大地而行。
行步犹如大山谷响。出声而行。
行步之时。有坑坎处皆悉平正。自然而行。
地上所有土沙砾石。皆除而行。
以足网缦放光明。触罪类众生。

安住不动。善行而行。
行步清净。生妙莲花。
蹋彼莲花台上而行。
以往昔行净善行故。而得此行。

往昔诸佛。坐于师子高座之上。承行而行。
心意牢固。如金刚行。
闭塞一切诸趣稠林。堂堂而行。
能为切诸趣众生。生安乐行。

摧折一切魔幢而行。
破坏一切魔力而行。

堆压一切魔气而行。
打碎一切魔威而行。
减削一切魔业而行。

消散一切魔众而行。
堕落一切魔势而行。
捐舍一切魔行而行。
杀害一切魔军而行。

割断一切魔网而行。
伏诸非法一切邪众。
如法摄受外道而行。
照朗烦恼翳暗而行。
散助烦恼朋友而行。

威力覆蔽释天梵天大自在天护世诸天无畏而行。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唯自一人。独尊而行。
不从他学。而自证道。分明而行。
欲证一切种智而行。

正念正意。知足正行。行行而行。
欲灭生老病死而行。
欲趣向彼常乐我净微妙最胜无畏之处。欲入涅槃城门而行。
有如是行。菩萨而行。
面正向彼菩提之树。直视而行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