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瑜伽真性奥义书

瑜伽真性奥义书
徐梵澄 译

引言
《瑜伽真性奥义书》一卷,不分章,凡一百四十二颂半。
在Narayana五十二集中,此为第二十三《书》。在Colebrooke五十二集中亦同。在“解脱”百八集中,此为第四十一《书》,在波斯文古译五十集中,此为第二十一《书》。在此华文译本所据子百二十集中,此为第四十三《书》。
今勘杜森德文译本仅有十五颂,姑谓为此书之“小本”,谓此一百四十二颂半为“大本”。第一、二颂,两本文字皆同。“小本”之第三、四颂,“大本”之第一三一颂下半颂至一三三颂上半。此外则小本与大本同,然末二颂则异。兹译出“大本”,而据德文本将“小本”之末二颂译出附后。
“大本”似原系双合,盖第二颂在一三零至一三一颂重出,是处有接缀之痕。而书中所言“印,结”等多不详,或者在书成时代,此等名相为凡人共晓,摄者亦仅综摄大纲,未加细说。兹据“赫他”瑜伽之要籍补足之,并稍加注释。然亦不全。原文为四八音之颂制,如理当以诗颂出之,但倘出之以诗颂,必加雕断,牵强补刈,多所不免,欲求华美,反成拙陋;原制虽为雅调,究与经典诸古作之并饶文学风致者不同,故直移于散文,求出义之圆到而已。
考导引服气之术,(此中绝未言及“辟谷”,且以此为戒,)至今天竺修为颇广。非其人不传,传之又非历若干岁年不得,是可谓有私授而无共学。故世多莫得而晓。其笔之于书也,多不尽其说,精要处竟不书,而其所书者,上则多庾辞诞说诡怪不经之谈,下焉者,或竟为芜秽鄙俚伤风败俗之说,亦又人自为量,各是其是,初无定准。由是如热带森林,窒塞不通,其中何所不有;然佳花异卉,亦往往而见焉。至若徒据书本而作实修,或所从学者原未明达,则无有不窒碍者。其窒碍不通终无所成,亦徒耗精神岁月而已,为害犹小;其猛力赴之,或成锢疾而终身不治,尤普遍者,如近世欧、美及南洋一带人士,多有修瑜伽而至于或神经错乱,或非时暴卒,吁可悯也。
然则胡为乎译之?曰:存学术之真姿而已,是亦印土文化精华所寄,又安得而忽诸?将珉璞之并珍,博闻见之广大,识修为之异路,庸有藉于他山,其无所取,无憾也;或犹有可参稽,为用可也。顾其学从来实颇芜杂,至今世室利阿罗频多出,于诸道无不深研,扬弃秕糠,汰除沙砾,成其“综合瑜伽”之论,而后各派瑜伽之地位与价值始定。(参拙译《瑜伽论》第二部末三章)倘其患稍戢焉;是宜慎而又慎者。

瑜伽真性奥义书

瑜伽真实性,我今为宣释,
愿在瑜伽师,倘可得饶益,
闻之且深研,尽解诸罪厄。(一)

彼名维师鲁,乃大瑜伽师,
神通巨灵力,苦行极内治,
真性路上镫,“超上神我”为。(二)

大父(大梵)往顶礼皈敬宇宙之主(维师鲁),启请曰:“请为我说总摄八支瑜伽之真性”。(三)
赫吕史凯舍谓之曰:“听之!我将说其真性矣。大凡有生命者,皆入乎苦乐摩耶之网罗。(四)
“其成解脱之道,在抉破此摩耶之网罗,灭除生老病死,而度出死亡也。(五)
“然由种种其他道路,皆难于臻至“独离”之无上道。倘堕入经论之网,又为其知识所蒙蔽矣。(六)
本无可言说之道,虽诸天亦无能说也;自我光明之相,此何由以经论而照示耶?(七)
“大全者,无垢者,平安者,无苦者,超上一切者;彼唯由善恶业果以耆婆相而转。(八)

“顾超上自我道,为永恒者,超出群有之蹊径,唯是智之相,纤尘不染,如何而变为耆婆耶?(九)
“是如水也①,有震动于其中,是处即有“我”之创作起矣②。五者附之成团,为界所系,以(三)德为性。(十)
“当知耆婆与苦乐联系;由是纯洁之超上自我中,说有耆婆之称。(十一)
“情欲,怒嗔,畏惧,及痴愚,贪得,骄慢,冥顽,生与死,忧,悲,怠惰,饥,渴;奢望,羞惭,恐怖,苦恼,颓唐,以及喜乐,……凡此种种过失皆能解除者,彼耆婆始可谓之“独离者”。 (十二、三)

是故,我今为汝说灭除过失之方。然倘非瑜伽,何由而决定有得解脱之智识耶?(十四)
盖瑜伽而无智识,则其为解脱也,无力。是故欲得解脱者,必瑜伽与智识,坚定双修。(十五)
唯由无智识③故生死相续,唯有智识乃得解脱。太初,唯有智识自相,当知智识乃唯一圆成之方。(十六)
其为智识也,以之直见自性自相,“独离”之超上道,圆满,无垢,以“真、智、乐”为自相者。(十七)
无有生起,存住,坏灭,动摇,智识者④。——智识之说如是。其次,我将告汝以瑜伽。(十八)

大梵!瑜伽大抵分为多支;曼怛罗瑜伽也;赖耶瑜伽也;赫他瑜伽也;罗遮瑜伽也⑤。(十九)
当知发勤,增益,满熟,圆成,(此四期也)⑥,凡俗之所称也。(二十)

大梵!凡此之相,我今简说:
曼怛罗⑦瑜伽者,(持诵咒语也),辅之以摩呾理迦⑧等,当诵持一十二年,然后渐次可得智识,并“微渺化”等功德具焉。智慧微小者辙修此瑜伽,下等修士也。(二十一,二)
赖耶瑜伽者,修心思之止寂也,说其方千万,(要于)行,住,卧,食,(无时不)静虑彼圆满之“自在主”也。——赖耶瑜伽之说如是。
其次赫他瑜伽,听之!
持戒,精修,炼体,制气,敛识,守意,定念两眉间之神主,及三摩地即平等住,——此瑜伽八支⑨之谓也。(二十三至二十五)
摩诃姥达罗(mahamudra),
摩诃本闼(mahabandaha),
摩诃末闼(mahavedha),
契者利(khecari),
瞻蓝驮罗(jalandhara),
乌纪衍拿(uddiyana),
姥赖本闼(mulabandha),——(凡此,皆结印也)。⑩(二十六)

曼声长引“唵”,闻超上义成语,而思瓦日罗理(vajroli),阿末罗理(amaroli),索贺卓理(sahajoli)之为三合者⑪。(二十七)
大梵!凡此之相,汝其一一如实闻之。在持戒中,“节食”乃唯一要义而非余。(二十八)
唯!四面大梵!在精修中,“不害”乃唯一要义⑫也。成就,莲花,狮子,吉祥⑬,——此四体式也。(二十九)
虽然,四面大梵!起初修习期间,必有障碍:怠惰,闲谈,损友聚合,念诵咒语,(三十)
及冶练金属,好近女色等,皆鹿渴(阳焰)⑭之事。智者如此,则以其善德光明,将此一切障碍屏除。(三十一)

是故修其导引,自作莲花式而坐。
当建一精舍,美丽可悦,门扉细小,绝无孔窦。(三十二)
或以牛粪,或以白垩,善加涂饰,且勤加洁治,使无有蜰,蚊蚋,蚤虱。(三十三)
(敷其坐处),下藉“孤莎”草,蒙以虎皮,上铺以布。不高不卑。

明哲修士遂坐于其上,作莲花式。⑮(三十五)
端直其身,始则合掌敬礼其所亲爱之护神。于是以右手大指,阻抑(三十六)
右鼻孔,而以左鼻孔缓缓吸气,如其为之安利,遂行止息法(而闭气不吐)⑯。(三十七)
再以右鼻孔呼气而出之,缓缓而不猛速。更以右鼻孔吸气,渐使满腹。(三十八)

又行止息法,如其可能,更自左鼻孔缓缓呼出之。如其以左鼻孔吐气也,如是亦以之吸气。如是⑰(循环)为之不辍。(三十九)
倘不徐不疾,以掌膝右转一周,或一弹手指作迸发声,此顷间名曰一节拍(matra)⑱。(四十)
以左鼻孔吸气,缓缓延至十六节拍;其次持满止息,可六十四节拍之久。(四十一)
自右鼻孔吸气,可三十二节拍。更以右鼻孔吸气,亦如前。善自平等调制而已。(四十二)
晨,日午,暮,半夜,行止息法四次,渐次练习至八十次,斯为圆满。⑲(四十三)

如是修习三月,则身中气脉皆清;时若气脉皆清,则外表有征(四十四)于修士之身可见。今我将说之无余。
身体轻建也,容色光辉也,中焦火盛也。(四十五)
其时体重必然减轻。善能瑜伽者,必免除有妨瑜伽之食物。(四十六)
盐,芥子,酸物,热物,涩物,辛物,蔬菜之类,兴渠⑳等,及祀火,近妇女,远行,(四十七)

及晨间沐浴,绝食等事,凡足以起身烦恼者,皆当免除。
初修期间,以乳,酥等食为善。(四十八)
麦食,菽食,谷食,当知皆有益瑜伽。
乃至修为造极,乃能随其所欲而制止其气。(四十九)
及至随其所欲而制止其气,则“独止” ○21之(Kevala Kumbhaka)之术乃成。“独止”之术既成,则吐纳皆可捐弃。(五十)

于是三界之中,更无何者于彼为难得。其初,必有汗出,出则拭干。(五十一)
由此亦缓缓持气,体虽安坐,必有动摇。更增进修习,津液亦由汗出而大滋。(五十二)
于是在坐乃如蛙而跃跃能起。(五十三)
此瑜伽师虽作莲花式而坐,亦能在地面移行。更增进修习,遂能离地。(五十四)
如是作莲花式而坐,离地腾起;其超异常人之行等,能为亦增。(五十五)

(虽然),惊奇之迹,超凡之能,诡异之观,又皆不可以示人也。其时痛苦或小或大,在瑜伽师皆不为病○22。(五十六)
大小便皆减,睡眠遂少。
此后涕泪(kilavah?),眼分泌,口涎,身汗,口臭气,(五十七)
凡此种种于彼皆无。此后更增进修习,大有力起。(五十八)
由是得“地行成就”,乃能克制凡行于地上者;凡虎也,八足兽(sarahba)也,象也,犀也。(五十九)
狮也,遭此瑜伽师手拍皆死。
而此瑜伽师之形貌,亦(美)如“情欲之神” (Kandarpa)。(六十)
妇女为其美貌所悦,则愿与之交合。若彼为交合,则其精力皆失矣。(六十一)
若避免与妇女交合,而力增修习,则精力保持身中,而肢体生香。(六十二)

是故当于秘处静坐,长引“唵”声诵之。所以销除其前世诸生之罪业。(六十三)
此一“唵”声之咒,尽除诸障,尽除诸过。如是修习瑜伽成就,则“发勤”期也。(六十四)
其次,乃有赫他位,专精炼气,遂使上气与下气,意念与智慧,生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六十五)
相互为一而无阂,是则谓之“增益”期。是赫他瑜伽位,我将说其微。(六十六)
如前所云修习之时,于兹仅摄四分之一。或在白日,或在黄昏,修习三小时(即一yama)已足。(六十七)

每日行“独止”之法一次而已。使识根从识境分离,是之谓“敛识”。(六十八)
瑜伽师行“独止”之时,摄敛诸识,故以是名。凡其双目所见者,以为无非“自我”。 (六十九)
凡其双耳所闻者,以为无非“自我”。凡其鼻所觉者,以为无非“自我”。 (七十)
凡其舌所尝之味,以为无非“自我”。凡瑜伽师以皮肤而接触者,以为无非“自我”。 (七十一)

如是,瑜伽师一一尉荐其五知之根,每日不过三小时,勤勇为之而不怠。(七十二)
尔后必有心神殊异之能生起:如天耳,天眼,瞬间远行。(七十三)
或语言成就(辩才无碍),随意变相,隐形不现。以粪秽涂铜铁等,皆可化为黄金。(七十四)
更进修持不辍,则能飞行虚空。
(虽然)明智之瑜伽师,常于此种成就。(七十五)
视为大成就之障碍。明智之士,必不留连于其间。此瑜伽之王,必不以己神通之力,示似任何人也。(七十六)

抑且如痴愚,且如盲人,且如聋者,而隐己之神通于世。(七十七)
无惑乎己之弟子,必穷究己之所成。若急剧为此业彼业,仍不当忘一己之修持。(七十八)
当不忘师尊之教言,昼夜奉行;如是,长期修习瑜伽,进于赫他位○23  (七十九)
且唯不加修习,而与损友相处,则无成就。是故当奋其勤勇,唯常修习瑜伽。(八十)
于是瑜伽修持,乃进行“满熟”之位。“气”以勤调而圆熟,则与“火”俱,而合乎“孔荼利” (Kundali),乃入于“苏寿门那”而无碍。(八十一)

然“心”与“气”倶,乃登大道。(八十二)
于此是“心”合“自气”而入乎“苏寿门那”也。
地,水,火,风,空,此五(大)也。(八十三)
于此五者,诸天念持亦为五分。起手足,至于膝止,谓之“地”处。(八十四)
地,四方,色黄,“勒”(la)字母属之。以“勒”字母而行气于“地”处,(八十五)
静虑四口、四面、黄金之神,持之五刻○24,则胜得地。(八十六)

瑜伽师与“地”合,乃得不死。
自膝至于 月夬 止,是谓“水”处。(八十七)
“水”形半月,明皎,其种子音为洼(va)。以“洼”字母而行气于“水处”, (八十八)
忆念那罗衍拿天,四臂而冠冕者,明净光如水晶,衣黄袍,为坚凝者。(八十九)
持之五刻,则解除一切罪业。由是彼无畏于水,亦不死于水。(九十)

自 月夬 至于心止,是谓“火”处。火形三角,色赤,“罗” (ra)音起焉。(九十一)
行气于此火处,因“罗”字母而明耀者,当忆念三眼之神,使人满愿者,楼闼罗,皎如朝阳,(九十二)
遍体灰涂,念之使人愉悦。持之五刻,则其人火不能焚。(九十三)
虽入火坑,而其身不灼。自心至两眉之间,谓之风处。(九十四)
风形六角,色黑,以“耶”(ya)字母而光辉。当行气于“风”处,以“耶”字母而光辉者。(九十五)

于此当持念“一切智自在主”,宇宙遍面者。持之五刻,则如风而入空。(九十六)
是瑜伽师不因风死,亦无怖畏。自两眉中央至于头顶,名曰“空”处。(九十七)
空形圆,色如烟,以“贺”(ha)字母而光耀。行气于此“空”处,在“贺”字母上,当念湿婆,(九十八)
为圆点相,为大天,其形如天,为“常福乐者”,光如皎洁水晶,头冠新月。(九十九)
而有五面,容颜慈和,十臂三眼,执持种种兵器,一切珍宝以为庄严。(一〇〇)

其半身为乌摩,赐与满愿者,为一切因之本始因。由持此“空”,必有能行空之性,(一〇一)
无论其居于何处,必享受极乐。如是,明智之瑜伽师,当修此五者○25。(一〇二)
然后其身体坚刚,长生不死;虽遭大梵之坏劫,此大智者亦不死亡。(一〇三)
于是当修静虑至于六刻,行其气于“空”处,而专意于其所敬爱之护神。(一〇四)
此之谓“具功德定”,有“微渺化”等功德可以发皇。及其入“无功德定”,乃有“三摩地”可得。(一〇五)

大抵行之十二日后,乃臻于“三摩地”焉。调制其气,此大智慧之士,乃为情命解脱人。(一〇六)
“三摩地”者,情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同一之境也。若其愿蜕弃己身者,则自蜕弃之。(一〇七)
而融入“超上大梵”,亦无事乎升举。若不愿轻弃其所爱之躯,(一〇八)
则可游乎诸界,乘其“微渺化”功德等。有时可随自意乐,化为天神,受尊礼于天界。(一〇九)

或者为人,或为夜叉,随自意乐而变形。狮,虎,象,马,随意可多方变现。(一一〇)
如其随意而往,瑜伽师即“大自在”神。——修习固多分别而相岐,若其所成就之果则唯同等矣。(一一一)
以左足踵压肛门,伸其右足,而以两手固持之○26。(一一二)
下颔按心,再吸入空气,尽可能止气久之,然后吐出;(一一三)
练左肢已,再练右肢,(此“摩诃姥达罗”也)。
再以伸出之足,置先屈之足胫上,(一一四)

是为“摩诃本闼”。当左右双习○27。瑜伽师习“摩诃本闼”时,则吸气且专其意,(一一五)
制止气之流出,则作“羯拿姥达罗” ○28藏之。气迫双空○29,迅速震动,(一一六)
此“摩诃未闼” ○30,成就师所修习无间者也。以舌塞头颅内空○31,(一一七)
以双目凝视两眉之间,此印谓之“契者利”。曲项而以下颔按于心上,坚定其意为之,(一一八)
此之谓“瞻蓝驮罗”;是则可拟为雄狮,足以胜伏“死亡”之象者○32。作结,因此生命气息升入“苏寿门那”脉,(一一九)

凡瑜伽师皆称之曰:“乌纪衍拿” ○33结。
以足踵部(即踝骨)压肛门而紧缩之,(一二〇)
引下气上行,此之谓“雍理本闼” ○34(Yonibandha)。上气,下气,(唵)声(与无声之)圆点,皆以根结而合一,(一二一)
行乎此,则臻瑜伽成就,是中无或疑焉。“倒行” ○35,则祛除一切疾病。(一二二)
恒常修为,乃增盛腹中之火。故修此者当多备食粮。(一二三)

若食物微少,则火且疾急销毁其身体。以头立地而举双足向天,在第一日不过一瞬。(一二四)
然试每日渐次稍稍延长此一瞬间,则面皱发白,三月之后皆可不见。(一二五)
长期修习一时,可以克服死亡。彼瑜伽师修“瓦日罗哩”,则得“成就”之库藏。(一二六)
若其得此,则瑜伽成就诚然在手。当知过去、未来,亦必可游行空中。(一二七)
若常饮此不死之药,渐无所为,当长修“瓦日罗理”,是之谓“阿末罗理”。 (一二八)

于是乃为“罗遮瑜伽”,必无间隔;若修士以“罗遮瑜伽”圆成其行,(一二九)
则必善有辨智而无执心。
彼名为维师鲁,是大瑜伽师,大有神通之力者,大修苦行者,(一三〇)
如真性路上之灯,乃超上神我也○36。(一三一上)
如是,循回轮转,如有辘轳汲井之瓽,(一三三)

游流胎生,享受诸世界也。世界有三,《韦陀》有三,每日晨,午,暮之时三,“唵”之音亦三,(一三四)
火三,功德三,……凡此,皆位于“唵”声之三音中也,有人解此三音之余半音者○37,(一三五)
则亦明通世界万有,此为真理,此为最高居处也。是如花中香,是如乳中酥,(一三六)
是如麻中油,是如矿中金也。而居于心房处者,有莲花焉,其面下垂,(一三七)
其柄在上,甘露滴下,意念居于其中。此莲花也,以“阿”(A)声而吐,以“乌”(U)声则迸发,(一三八)

以“门”M声则传其响,以余半音则寂然不动○38。然则皎如水晶,光明辉射,全满无分,灭除罪恶者,(一三九)
人以瑜伽约其“自我”而得之,此最高居所也。如龟也,四足头尾皆藏于自体中,(一四〇)
如是,敛气于诸门而满,然后吐之。既阻之于九门之内,然后嘘于上,嘘于前。(一四一)

如镫置瓮中而无风扬,此谓“止息”也。
(直至,如莲花迸破,上气导彼臻于自由,彼,凡人识而无伪者,居于眉与顶之间者也。
在非禁地,风静,避僻,无纷扰之处,瑜伽师安抚万有,视之为其自我也)。○39
以九门而内敛,于此深静处,安隐处,(一四二)
决定所余者,唯“自我”也;以修瑜伽而见者。此《奥义书》也。
《瑜伽真性奥义书》止此。



①是谓水中起一泡。
②此即数论哲学。“我”谓“我慢”。
③在后世“无智识”则曰“无明”;“智识”曰“明”。
④无有智识,并生,住,成,坏,摇为五事。“者”字指上颂之“道”。说“其为智识”而无有智识,非矛盾。  
⑤大抵vyavaharatah,佛乘中译“大概”,如义当说为“按其作为或作用”。“赖耶”laya音译,与佛乘中之“阿赖耶”亦简称“赖耶”识者,无关。义为“止寂”,“消无”,亦即“解脱”。
⑥Arambha,Ghada,Paricaya,Nispatti,此四期下文一一分释。
⑦曼怛罗Mantra,即咒语,在古代为诗颂。
⑧摩达理迦Matrka即字母,但此指符咒中所用者,自有其轻重,抑扬,高下,徐疾之读法,纯依传授。其间修持仍以八支(见下)为本,然辅之以造像,绘画等事。此道中重族姓法,亦重家法。盖教男子之咒,或于女子不宜;教婆罗门之咒,或于戍陀不合云。
⑨瑜伽八支,散见各《书》。兹参会多家,稍存定说:
一)持戒(yama)——所摄凡十事:甲)不害,乙)不妄,丙)不盗,丁)贞行,戊)容忍,己)坚持,庚)仁慈,辛)正直,(以上身,语,意各三)壬)节食,(属身)癸)清净。
二)精修(niyama)——所摄亦有十事:甲)苦行,乙)自足,丙)信《韦陀》,丁)布施,戊)敬神,己)研理,庚)有耻,辛)任慧(即留心遵守经教),壬)诵咒,癸)守誓。
以上二译名,可见皆有不遍之失;而以下六支,亦可摄入“精修”之内,又颇属共不定。然则舍音翻外,只可存此二名,取其大意而已。
三)炼体(asanam)——即作身体种种姿式。其数极多,传说一千六百式乃最佳者,其间三十二种,乃于身体有益;实即柔软体操也。
四)制气(pranasamyamah)——即导引。主旨在调制呼吸之空气,因为管制体中微妙生命气息。盖呼吸之气,乃生命气息之粗而显者,发展或增强此一面,其微妙而隐之一面亦可发展而增强。通常三术,吐,纳,止,是也。
五)敛识(pratyaharah)——多于静坐中为之,然亦有张目而不见,充耳而不闻者。意在外界之印象,皆不入于心,则思心莹净。
以上五支属外,以下三支属内。
六)守意(dharana)——可谓“摄念”,是将心意摄聚一处,故亦可曰“集中”。
七)静虑(dhyanam)——亦遵古译曰“禅定”。佛乘中尝说其四,通常亦有说粗,光明,微妙,三者。
八)三摩地(samadhih)——存音翻。旧译“等持”,佛典《般若》中具一百十八种。通常在瑜伽式中出其六。余详拙译室利阿罗频多撰《瑜伽论》第二部第二十六章。
以上八支,皆非有明师指教不为功,实修则不能专依任何书本。其详见于《商枳略书》。二十五颂中“神主”,原文作“赫黎” (Hari)。
⑩以上诸名,下文有释,姑存音翻。据字义,则“摩诃”,大也。“姥达罗”,印也。“本闼”结也。“印”表存藏封锁,“结”表束缚约制,皆禁气制气之术,使肢体为种种动作,所以觉醒“蟠龙”,上注头顶而入三摩地。行之可以却病延年,说者谓可以长生不死。据Svatmarama Svamin 撰《Hat ha-yoga-Pradipika》,则“姥达罗”有十:
一、Mahamudra
二、Mahabandha
三、Mahavedha
四、Khecari
五、Uddiyana
六、Mulabandha
七、Jalandhara bandha
八、Viparitakarani
九、Vajroli
十、Sakticalana
据Gheranda Samhita则出二十有五。上十种之外,更摄地,水,火,风,空五持(dharana)。为十五。余为Nabho-mudra,Yoni,Tadagi,Manduki,Sambhavi,Asvini,Pasini,Kaki,Matangi,Bhujangini。
⑪此三者详见Hatha-yoga-Pradipika之八十四至一百零三颂。
⑫前注“不害”为“持戒”第一项,此谓为“精修”之第一项。诸事本不必严格划分也,皆同时修为者。
⑬《甘书》十九颂已注数式,其莲花式,则“开莲花式”(maktapadmasana)也。尚有“合莲花式”(baddhapadmasana),则为两足双盘坐,手交叉于背后,右手握左足拇指。参Gheranda Samhita。
“成就式”,以一足踵抵会阴,以另一足踵按阳上根处,下颔抵胸前,凝视两眉之中央。——相传八十四式中,以此式最可常为,最能清体中七万二千气脉。——或谓右踵置阳上根处,而左踵又在右足之上,此亦谓之“成就式”,(siddhasana)。“狮子式”,左足踵在右肾下会阴处,右足踵在其左,膝按地,双手置两膝上,张口,眼凝视鼻端,——此之谓狮子式(simhasana)。
⑭鹿渴(mrgatrsnamayani)。喻如沙漠中热气映日光,成阳焰(marici),鹿渴误以为水而奔往焉。义谓虚而不实之事。
⑮参拙译《薄伽梵歌》陆,十一以下。
⑯此所谓右鼻孔(Pingala),如实为一条气脉,从右肾上通至右鼻孔者,作弯弓形。左鼻孔(Ida)上一气脉,在左,从下而上,皆同。右持阳流,(日),左持阴流,(月),一温一凉,一正一副,夹持脊中一气脉名“苏寿门拿”者(Susumna),上通至两眉中央而三合云。“阻抑”之法,伸右掌,食指与中指屈至掌心,皆不用。拇指压鼻之右,戒指与小指并,可伸至左目之下,或屈曲,而压鼻之左。左右双压则气全闭,开其一则呼吸通。
⑰“如是”等皆谓舒缓而安和。此等事从来只可自然行之,绝不可强迫。
⑱时微短于一秒钟,他处迳译为一秒。
⑲此谓调息每次至二十番,已为臻极。
⑳ 兴渠(ramatha)即hingu,拉丁名Ferula scorodosma,又称阿魏,为调味品,古天竺食物常用之云。(Asa Foetida)。
○21止气术有其八,而“独止”在最后。(据Gheranda Samhita)。
1)Sahita
甲、Sagarbha——念种子声,
乙、Nigarbha——不念。
2)Suryabheda
由“太阳管”即右鼻孔吸气,作瞻蓝驮罗姥达罗。止气至汗出发根流于指甲而后已。从左鼻孔缓缓呼出之。
3)Ujjayi
合口,双鼻孔吸气,提肺气喉气,皆止于口,然后呼出之。再作瞻蓝驮罗姥达罗。
4)Sitali
伸舌出口外,吸气使渐满腹,持之须臾,便由两鼻孔呼出之。
5)Bhastrika
以两鼻孔徐徐吸气,满腹,突然吐出,如铁匠之鼓风箱做声。
6)Bhramari
在午后之后,日出之前,于无任何微细声响之处,止气,以手掩双耳而听之,必闻声如蟠蟀鸣,……如金鼓等等。最后“中心枢”(Anahata)之声可闻。该声有回响引声,其中有“光”,心思集中于此“光”中,则渐可入三摩地云。
7)Murccha
安舒行止气法,专心集中于两眉中央。
8)Kevali
通常人高九十六指,(约六英尺),则吐气长十二指(九英寸),渐渐缩短此十二指之气而全藏于身中,则气止。是谓“独止”。
以上诸术,皆颇复杂,兹极简明注出之。若实际修习,则非从明师指授不为功。
○22此颂文字略加修饰。
○23以上说第二“增益”期。
○24一刻ghadika等于二十四分钟。“黄金之神”谓“大梵”。
○25此“五大”,即“五真性”,意者,本《书》原名义取于此。持之谓行气,行气即以“止气”法,并心神皆凝注于该处,想其字母,并天神等。此即密乘瑜伽也。顾犹未说莲花及其颜色,瓣数。或者彼为后起,或者经本《奥义书》作者芟除,两皆可能。然似前说近是。
○26“两手固持之”,“之”谓足趾。垂颔压胸以收缩喉管,眼凝视两眉中央,此即“大印”。左右肢练习次数当同。
○27此即“大结”,同时当敛缩会阴处肌肉云。
○28“羯拿姥达罗”义为“耳印”。余书皆谓作“瞻蓝驮罗本闼”,以制止“般纳”之上下流行。
○29双空(Putadvayam),即“两包袋”,说谓左右喉之空处。存疑。
○30“摩诃未闼”义为“大穿透”。——即作“大结”,专意吸气,作“瞻蓝驮罗本闼”制之,再将双掌按地,轻以臀稍上举拍击地面,如是乃迫“般纳”出左右两脉,而透入“苏寿门拿”。
○31头颅内空,谓鼻孔通口之孔处。通常修此者,费半年之时间,分割舌与下颔之系,时时引出其舌而舌长,上可复鼻至眉。内曲则可抵此空处。——割之则用利刃,每七日一次,破毫发许,以盐与姜黄涂之,使不复长合;引出时则舌上涂酥油。有特制之器械为此,有至三年然后可分割此froenum lingnum云。
○32曲项即收缩喉部肌肉,按于心上,即胸前心上可五寸许也。
○33“乌纪衍拿”义为“上飞”。提上横隔膜,吐气,使腹部内陷,背部肌肉上耸,下腹内脏且将压至背部。
○34“雍理本闼”义为“阴藏结”。但余书上称此为“根结”即“姥赖本闼”。另有“阴藏印”(Yonimudra),即作“成就式”坐,大拇指杜双耳,食指覆双眼,中指塞鼻,戒指压上唇,小指压下唇,先作鸦咀形而吸气,使上下气合,定想六轮,默诵“吽”,“汉萨”二声,醒起“蟠龙”,使“烁克帝”与“耆婆”合于千叶莲上。其人既为“烁克帝”所充满,又与“湿婆”合,则想及“无上福乐”,而证一己即“大梵”焉。
○35“日”在脐下,“月”在上颚根,使“日”上而“月”下,是谓“倒行”(Viparitakarani)。以头顶植地上倒立,乃其常法。初习则肩,肘,皆托地,手或叉腰。
○36此即开端之第二颂,在此重复一遍,而跨于两颂。——此亦习惯分法。此一三一下至一三三上,乃“小本”之第三,四两颂,今删。
○37“半音”ardhamatra,即无声之半节拍。
○38莲花开时,本有轻微之响声。善体物者知之。
○39杜森原注:“‘直译当云:‘由瑜伽修持,建成(瑜伽师之)自我之本质之无可损伤性,乃得安立’”。
此乃小本之第十四,第十五两颂。据德文译本补入。
最上三宝我皈依,一切罪业皆忏悔,
众生善根尽随喜,正觉菩提意中持。

正觉妙法及僧伽,直至菩提我皈依,
所为利益自他故,我今即发菩提心。

既发最上菩提心,饶益一切诸有情,
菩提妙行皆修作,为利众生愿成佛。
返回列表